高考语文北京卷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化

作者:陈志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11期

  2007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迎来了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对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以期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适应时代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要求。

  一、创新题型,在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命制“阅读延伸题”,加强对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考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落实这一课改精神,高考语文北京卷设计了阅读延伸题。

  所谓阅读延伸题,是指分别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板块中设置的分值为10分、作答量不少于200字、专门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题目。所谓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是指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它能够让学生对文本作出深层赏析;能够应用所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够让学生的阅读不是局限在文内,而是拓展发散,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种能力,用北京卷《考试说明》的语言可以概括为:(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这两点在某些时候是分不开、交合在一起的,但之所以没有把它们合并,是因为这两点对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第一点侧重于基于文本、围绕文本的多元解读,阐释的角度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多个角度;第二点侧重于学生要联系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阐释文本的意蕴,或者联系现实生活,或者联系知识储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9.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从上述两道题目的命制,可以看出阅读延伸题进入高考试卷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打破了文言文阅读考查仅仅限于“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基本内容”的樊篱,把考查内容扩展到评价探究应用的层面。原来高考要求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考查点集中在文言文的语言层面,例如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等,侧重的是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文意的疏通。语文课程标准则提高了对文言文的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试卷的第10题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评价探究应用层面命题,让学生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宋清经商处事智慧的领悟,这就为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开辟了新的天地,把考查点聚焦在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魅力、汲取民族智慧层面,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思考和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并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助于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生活的互动。

  第二,阅读延伸题要求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特性,把语文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范围之内,而是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进行联想、拓展和探究。阅读延伸题指向的是发散性、创造性、个性化的阅读,这种阅读以文章原有信息作为基点发散,一方面形成对文章的独特领悟,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迁移到其他阅读材料或者情境中,前者有利于读者对阅读文章的保持,形成个性见解,后者有利于读者对阅读文章的应用。试卷的第19题“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既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又突出了迁移应用,让学生把从文章中获得的体验迁移到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

  第三,阅读延伸题10分的赋分、不少于200字的作答要求,区别于只回答要点的一般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思维力度,更精细、准确的表达,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力度和思维容量。

  二、注重语文基础,加大对知识积累的考查力度

  基础知识是能够最为直接体现学科特点的内容,因而也是最应该掌握的内容,它是培养高层次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在倡导高考能力立意的今天,似乎知识和能力成了一对矛盾体,强调知识就仿佛意味着忽视能力。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知识和能力的真正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知识”与“能力”之间是有区别的。首先,二者的影响面不同。知识仅仅影响到一个人在有限领域中的活动,例如光学知识仅仅影响一个人解决有关光学方面的问题,而对其他方面的活动影响并不大;能力则影响到人在较广领域中的活动,例如逻辑推理能力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多种活动,诸如治学、经商、从政等许多方面。其次,二者的变化速度不同。相对来说,知识是一种“快变量”,既可能通过强化训练而获得,也可能由于遗忘而失去。能力则是一种“慢变量”,能力的形成过程恰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第三,二者的变化方向不同。能力的变化基本是单向的,只增长,不减少。在衰老之前,能力呈单向增长的变化趋势。知识则不同,可能增加,也可能由于遗忘而减少。

  基于此,我们常常说,应多考查能力,少考知识。但是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具有特殊性,即必须与教材挂钩,必须受考试大纲的约束。高考时常通过学科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高考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与上面所论的不完全相同。在高考中,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载体,是技能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离开知识的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获取、整理、运用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就可以促进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可以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力不单纯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应指接受新知识的本领。简单地说,知识和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知识是对学习材料的比较机械的存储,它本身就是这些材料在人们头脑中的映射;能力则是个体对材料记忆、领会、理解、掌握吸收和运用的本领。

  所以,高考语文北京卷加大了考查基础知识的力度,尤其注重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记忆、背诵大量经典的古诗文,将对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分析多年北京高考卷积累的数据,我们发现名句名篇背诵默写题有两个优势:第一,区分度极好,语文能力高的学生此题得分高,语文能力低的学生此题得分较低;第二,与作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此题得分高的学生,作文也往往得高分,这说明丰厚的古诗文积淀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为此,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把名句名篇背诵默写题目的分值增加到8分。

  此外,北京卷还坚持考查字音、字形和文学常识。全卷150分中,直接考查知识的题目占到14分,而一些考查能力的题目,尤其阅读延伸题也考查到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未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设置选作题

  自2007年以来,大部分实施新高考的省份把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分为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选考内容均限定在现代文阅读测试中,采用超量给题、限量作答的方式,要求学生二选一,或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选择,或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选择。每个阅读文本后一般由4道题目组成,既有对关键字词句等局部内容的考查,也有对文章整体内容的考查;既有客观性较强的题目,也有开放性较强的题目。

  此种借助选作题目落实新课程改革中选修课程内容的作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有的教育评价者认为,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和辽宁卷题目的先进思想和命题技术都很令人激赏,尤其这两份试卷的阅读选作题目呈现出一种新兴评价观,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尽管上述选作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难题。

  第一,选择范围小,没有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按照课程标准选修课程的设计,学生可在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古诗阅读、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自由选择。若要充分体现选修思想,选作的范围应更大,只在现代文阅读中选作,缩小了选择范围。

  第二,两类文本的文章和题目难度很难等价。我们将选作配对题目间难度和内容上的一致与可比性称为等价。难度等价问题是选作问题的核心问题,尽管命题时会采取一些办法尽量均衡两篇文章和题目的难度,但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人质疑两组题目的等价性。在难度问题日益从科学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的今天,选作内容难度的不等价不仅给考试部门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会影响考试公平,进而引发社会问题。

  第三,可能会对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结构性冲击。学生很早就可以放弃对另外一种阅读文本的学习,专攻自己擅长的阅读文本,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

  为此,北京教育考试院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力图提出既能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较好解决难度等价问题,又不会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结构性冲击的选作思路。项目组提出了新选作办法,但是经过测试论证,发现新选作办法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在总分的计算方式仍为各小题原始分相加,没有应用统计方法实现选作题分数转换与比较的前提下,在未探明选作题所要求的语文能力与试题载体的关系之前,仍然无法实现不同选作题的难度等价。

  所以,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未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设置选作题。

  四、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命题素材内涵,让学生把作答过程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

  语文学科要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虽然考试不同于教育过程,思想觉悟也很难通过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分出等级,但是北京卷坚持“考试也是学习”的思想,认为考试同样存在弘扬什么、批评什么的价值观导向,同样存在培养正确情感的问题。一道充满教育意义的试题,在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答题中领悟和感受到理想、信念、精神和道德的感染和“教育”。为此,试卷在选材上关注了当今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注意蕴含其中的积极价值导向,力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文言文阅读选自唐代柳宗元《宋清传》,讲述了药商宋清眼光长远,不怕牺牲眼前利益,终于获得丰厚回报的经商故事,作者从生意场上引申开去,批判了社会“炎而附,寒而弃”的势利行为,讽刺了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指出他们的做人之道远不如作为一个商人的宋清。论述类文本阅读选自李政道的文章《楔》,文章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包含着具有普遍性的情感,科学包含着具有普遍性的原理。艺术用创新的方式唤起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而科学则抽象出自然界的原理。文章在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上写出了新意。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自季羡林的《海棠花》,作者把思乡和爱国之情附着在海棠花上,能够唤起读者热爱祖国的感情,有着积极的思想意义。学生在作答过程中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感受其精神和艺术魅力,开阔视野,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思想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升。

  作文题的教育功能更引人注目。如今,社会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在阐释高考作文蕴含的思想过程中,往往会超出教育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把高考作文当作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思潮的风向标。时代赋予了高考作文新的教育功能。有人说,当今的中国呼唤兼具仰望星空精神与脚踏实地作风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个题目切合当下的社会状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够触动人们心灵,引发大家深入思考。

  五、作文题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利于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201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作文题为关系型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的内涵是丰富深刻的。可以实指为探求星空奥秘,力图揭开外太空的神秘面纱,也可联想和想象,做多重阐发:仰望星空,它那博大深邃的胸怀,过滤掉尘世杂事,让人心灵纯净清澈;仰望星空,它的广阔永恒,让人慨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知个人的渺小,敬畏自然;仰望星空,熠熠发光的星辰点亮夜空,会激发身处逆境的人们重新燃起希望;仰望星空,也会让人们“志存高远”,对理想、信念不懈追求;仰望星空,畅叙幽情,可能感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寂寞;仰望星空,追古思今,无论是谁,都能在这历史的天空中留下自己的影子,选择做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之星,还是一颗掩映于宇宙黑幕之下的暗淡之星,抑或做一个不断吞噬周围物质的黑洞,都取决于自己……

  “脚踏实地”的意义相对固定,指做事情扎扎实实、踏实认真。

  两个短语,一个含义丰富,一个意义固定,两者组合,就有了多种变化,文章的立意与阐释,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星空探索与脚踏实地”“博大胸怀与脚踏实地”“敬畏自然与脚踏实地”“摆脱逆境与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孤独寂寞与脚踏实地”“人生选择与脚踏实地”……

  文章针对两者关系展开论述时,可以根据个人的思路,采用不同的策略。可以采用并列论述的策略,阐释两者缺一不可。例如,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也可以在建构两者关系的同时,着重论述一个方面,认为两者中其中一个更重要。但论述时不能只就一个方面立论,要在对另一个方面的驳论中确立观点。还可以采用条件论证,阐释一个方面是另一个方面的前提,例如只有敬畏自然,才能脚踏实地;或者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摆脱逆境。还可以采用因果论证,一方为另一方的原因,例如因为脚踏实地,所以人生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论述的关键在于能够论证充分,论据合理,自圆其说。

  文章题目的多元理解,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再加上题目不限制文体,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以达到“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题目内在的张力给学生留下了多元阐释的空间,但是,这种多元阐释需要灵敏开阔的头脑、厚实有积淀的生活作后盾。所以,这个题目,对于一般写作水平的同学而言,有助于他们正常发挥;对于较高写作水准的同学而言,则有助于他们脱颖而出。

  综上,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力图贯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不断深入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改革,在反映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尝试。

作者介绍:陈志国 北京教育考试院 100083

作者:陈志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11期

  2007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迎来了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对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以期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适应时代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要求。

  一、创新题型,在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命制“阅读延伸题”,加强对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考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落实这一课改精神,高考语文北京卷设计了阅读延伸题。

  所谓阅读延伸题,是指分别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板块中设置的分值为10分、作答量不少于200字、专门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题目。所谓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是指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它能够让学生对文本作出深层赏析;能够应用所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够让学生的阅读不是局限在文内,而是拓展发散,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种能力,用北京卷《考试说明》的语言可以概括为:(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这两点在某些时候是分不开、交合在一起的,但之所以没有把它们合并,是因为这两点对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第一点侧重于基于文本、围绕文本的多元解读,阐释的角度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多个角度;第二点侧重于学生要联系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阐释文本的意蕴,或者联系现实生活,或者联系知识储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9.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从上述两道题目的命制,可以看出阅读延伸题进入高考试卷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打破了文言文阅读考查仅仅限于“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基本内容”的樊篱,把考查内容扩展到评价探究应用的层面。原来高考要求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考查点集中在文言文的语言层面,例如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等,侧重的是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文意的疏通。语文课程标准则提高了对文言文的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试卷的第10题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评价探究应用层面命题,让学生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宋清经商处事智慧的领悟,这就为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开辟了新的天地,把考查点聚焦在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魅力、汲取民族智慧层面,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思考和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并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助于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生活的互动。

  第二,阅读延伸题要求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特性,把语文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范围之内,而是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进行联想、拓展和探究。阅读延伸题指向的是发散性、创造性、个性化的阅读,这种阅读以文章原有信息作为基点发散,一方面形成对文章的独特领悟,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迁移到其他阅读材料或者情境中,前者有利于读者对阅读文章的保持,形成个性见解,后者有利于读者对阅读文章的应用。试卷的第19题“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既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又突出了迁移应用,让学生把从文章中获得的体验迁移到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

  第三,阅读延伸题10分的赋分、不少于200字的作答要求,区别于只回答要点的一般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思维力度,更精细、准确的表达,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力度和思维容量。

  二、注重语文基础,加大对知识积累的考查力度

  基础知识是能够最为直接体现学科特点的内容,因而也是最应该掌握的内容,它是培养高层次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在倡导高考能力立意的今天,似乎知识和能力成了一对矛盾体,强调知识就仿佛意味着忽视能力。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知识和能力的真正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知识”与“能力”之间是有区别的。首先,二者的影响面不同。知识仅仅影响到一个人在有限领域中的活动,例如光学知识仅仅影响一个人解决有关光学方面的问题,而对其他方面的活动影响并不大;能力则影响到人在较广领域中的活动,例如逻辑推理能力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多种活动,诸如治学、经商、从政等许多方面。其次,二者的变化速度不同。相对来说,知识是一种“快变量”,既可能通过强化训练而获得,也可能由于遗忘而失去。能力则是一种“慢变量”,能力的形成过程恰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第三,二者的变化方向不同。能力的变化基本是单向的,只增长,不减少。在衰老之前,能力呈单向增长的变化趋势。知识则不同,可能增加,也可能由于遗忘而减少。

  基于此,我们常常说,应多考查能力,少考知识。但是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具有特殊性,即必须与教材挂钩,必须受考试大纲的约束。高考时常通过学科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高考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与上面所论的不完全相同。在高考中,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载体,是技能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离开知识的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获取、整理、运用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就可以促进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可以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力不单纯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应指接受新知识的本领。简单地说,知识和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知识是对学习材料的比较机械的存储,它本身就是这些材料在人们头脑中的映射;能力则是个体对材料记忆、领会、理解、掌握吸收和运用的本领。

  所以,高考语文北京卷加大了考查基础知识的力度,尤其注重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记忆、背诵大量经典的古诗文,将对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分析多年北京高考卷积累的数据,我们发现名句名篇背诵默写题有两个优势:第一,区分度极好,语文能力高的学生此题得分高,语文能力低的学生此题得分较低;第二,与作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此题得分高的学生,作文也往往得高分,这说明丰厚的古诗文积淀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为此,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把名句名篇背诵默写题目的分值增加到8分。

  此外,北京卷还坚持考查字音、字形和文学常识。全卷150分中,直接考查知识的题目占到14分,而一些考查能力的题目,尤其阅读延伸题也考查到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未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设置选作题

  自2007年以来,大部分实施新高考的省份把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分为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选考内容均限定在现代文阅读测试中,采用超量给题、限量作答的方式,要求学生二选一,或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选择,或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选择。每个阅读文本后一般由4道题目组成,既有对关键字词句等局部内容的考查,也有对文章整体内容的考查;既有客观性较强的题目,也有开放性较强的题目。

  此种借助选作题目落实新课程改革中选修课程内容的作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有的教育评价者认为,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和辽宁卷题目的先进思想和命题技术都很令人激赏,尤其这两份试卷的阅读选作题目呈现出一种新兴评价观,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尽管上述选作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难题。

  第一,选择范围小,没有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按照课程标准选修课程的设计,学生可在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古诗阅读、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自由选择。若要充分体现选修思想,选作的范围应更大,只在现代文阅读中选作,缩小了选择范围。

  第二,两类文本的文章和题目难度很难等价。我们将选作配对题目间难度和内容上的一致与可比性称为等价。难度等价问题是选作问题的核心问题,尽管命题时会采取一些办法尽量均衡两篇文章和题目的难度,但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人质疑两组题目的等价性。在难度问题日益从科学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的今天,选作内容难度的不等价不仅给考试部门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会影响考试公平,进而引发社会问题。

  第三,可能会对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结构性冲击。学生很早就可以放弃对另外一种阅读文本的学习,专攻自己擅长的阅读文本,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

  为此,北京教育考试院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力图提出既能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较好解决难度等价问题,又不会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结构性冲击的选作思路。项目组提出了新选作办法,但是经过测试论证,发现新选作办法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在总分的计算方式仍为各小题原始分相加,没有应用统计方法实现选作题分数转换与比较的前提下,在未探明选作题所要求的语文能力与试题载体的关系之前,仍然无法实现不同选作题的难度等价。

  所以,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未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设置选作题。

  四、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命题素材内涵,让学生把作答过程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

  语文学科要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虽然考试不同于教育过程,思想觉悟也很难通过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分出等级,但是北京卷坚持“考试也是学习”的思想,认为考试同样存在弘扬什么、批评什么的价值观导向,同样存在培养正确情感的问题。一道充满教育意义的试题,在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答题中领悟和感受到理想、信念、精神和道德的感染和“教育”。为此,试卷在选材上关注了当今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注意蕴含其中的积极价值导向,力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文言文阅读选自唐代柳宗元《宋清传》,讲述了药商宋清眼光长远,不怕牺牲眼前利益,终于获得丰厚回报的经商故事,作者从生意场上引申开去,批判了社会“炎而附,寒而弃”的势利行为,讽刺了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指出他们的做人之道远不如作为一个商人的宋清。论述类文本阅读选自李政道的文章《楔》,文章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包含着具有普遍性的情感,科学包含着具有普遍性的原理。艺术用创新的方式唤起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而科学则抽象出自然界的原理。文章在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上写出了新意。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自季羡林的《海棠花》,作者把思乡和爱国之情附着在海棠花上,能够唤起读者热爱祖国的感情,有着积极的思想意义。学生在作答过程中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感受其精神和艺术魅力,开阔视野,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思想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升。

  作文题的教育功能更引人注目。如今,社会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在阐释高考作文蕴含的思想过程中,往往会超出教育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把高考作文当作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思潮的风向标。时代赋予了高考作文新的教育功能。有人说,当今的中国呼唤兼具仰望星空精神与脚踏实地作风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个题目切合当下的社会状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够触动人们心灵,引发大家深入思考。

  五、作文题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利于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201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作文题为关系型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的内涵是丰富深刻的。可以实指为探求星空奥秘,力图揭开外太空的神秘面纱,也可联想和想象,做多重阐发:仰望星空,它那博大深邃的胸怀,过滤掉尘世杂事,让人心灵纯净清澈;仰望星空,它的广阔永恒,让人慨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知个人的渺小,敬畏自然;仰望星空,熠熠发光的星辰点亮夜空,会激发身处逆境的人们重新燃起希望;仰望星空,也会让人们“志存高远”,对理想、信念不懈追求;仰望星空,畅叙幽情,可能感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寂寞;仰望星空,追古思今,无论是谁,都能在这历史的天空中留下自己的影子,选择做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之星,还是一颗掩映于宇宙黑幕之下的暗淡之星,抑或做一个不断吞噬周围物质的黑洞,都取决于自己……

  “脚踏实地”的意义相对固定,指做事情扎扎实实、踏实认真。

  两个短语,一个含义丰富,一个意义固定,两者组合,就有了多种变化,文章的立意与阐释,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星空探索与脚踏实地”“博大胸怀与脚踏实地”“敬畏自然与脚踏实地”“摆脱逆境与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孤独寂寞与脚踏实地”“人生选择与脚踏实地”……

  文章针对两者关系展开论述时,可以根据个人的思路,采用不同的策略。可以采用并列论述的策略,阐释两者缺一不可。例如,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也可以在建构两者关系的同时,着重论述一个方面,认为两者中其中一个更重要。但论述时不能只就一个方面立论,要在对另一个方面的驳论中确立观点。还可以采用条件论证,阐释一个方面是另一个方面的前提,例如只有敬畏自然,才能脚踏实地;或者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摆脱逆境。还可以采用因果论证,一方为另一方的原因,例如因为脚踏实地,所以人生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论述的关键在于能够论证充分,论据合理,自圆其说。

  文章题目的多元理解,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再加上题目不限制文体,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以达到“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题目内在的张力给学生留下了多元阐释的空间,但是,这种多元阐释需要灵敏开阔的头脑、厚实有积淀的生活作后盾。所以,这个题目,对于一般写作水平的同学而言,有助于他们正常发挥;对于较高写作水准的同学而言,则有助于他们脱颖而出。

  综上,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力图贯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不断深入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改革,在反映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尝试。

作者介绍:陈志国 北京教育考试院 100083


相关文章

  • 16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汇总
  •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千万学子的前途命运.那么我国有哪些省份已经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呢?下面跟yjbys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6省份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高 ...查看


  • 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 语文分值上升英语降
  • |来源:北京日报| http://china.takungpao.com/beijing/2013-10/1981436.html 据悉,提升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分值,旨在重视发展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考查学生联系实际深化.应用知识的策略 ...查看


  • 2014年北京市中考和高考改革方案(全)
  • 一.2014年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 今天(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发布,被民间讨论了一个多星期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有了结果,此次改革涉及到2014考生志愿填报,详细内容如下: 高考考试与命题方面: 1.语文学科要加强 ...查看


  • 重磅!河南高考改革方案出炉:不分文理,实行"3 3"!
  • 重磅:河南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2018年秋启动. 具体变化: 1.取消文理分科: 2.高考实行3+3模式,选考6选3: 3.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1高考改革:2018年秋启动,不分文理科,实行"3+3" 河南高校考试招 ...查看


  • 2014公安现役考试备考之申论热点教育改革探究
  • 2014公安现役考试备考之申论热点教育改革探究 一.政策背景: 1.2010年7月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了"完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要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考" ...查看


  • 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
  • 2013年10月22日03:46 来源:北京晨报 2 昨天,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从今天起至10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记者获悉,明年本市高考将调整志愿设计及投档方式,本科每批次第一志愿调整为两所平行的学校.明年本市中考将进一步增加 ...查看


  • 高考改革之英语
  • 高考英语改革--何处是归途 视角一: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大限将至",中央方案迟迟未出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今年7月底之前出台.7月已过,仍无消息.这不是教育部在这 ...查看


  • 2015高考作文押题
  • 2015高考作文押题:传统文化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 ...查看


  • 三位一体会考
  • 浙教试院[2011]6号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同意浙江师范大学 等11所高校开展深化完善‚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招生制度试点的批复 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