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命题人:牛长春 校对:高一语文组

一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 .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 .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周节妇传

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婿者,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姑卒,.

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

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

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 ”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 ”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 ”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市诗书,教.

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得同邑周本恭,归焉 归:女子出嫁。

B.节妇相夫饬丧 相:辅助。

C .市诗书,教诸子 市:街市。

D .或怠睡首俯 睡:打瞌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3分)

A .①育宗显如子 ②不暂出户限

B .①含食哺诸儿 ②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

C .①为之婚娶,先于己子 ②剪鬓发示之

D .①及长,遣从名师游 ②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步显现出来的。

B .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 .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逃走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 .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4分)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6分) 。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晓至湖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㈡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㈢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8)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6分)

答: 。

(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5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古诗空缺部分。

(1)尔卜尔筮, ,以尔车来, 。(《氓》)

(2) ,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氓》)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采薇》)

(4)人恒过然后能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郁达夫在南洋

1938年12月,郁达夫失望地离开了他曾为之倾注满腔热情的祖国。丰庆轮在台湾海峡航行一夜之后,于19日抵达厦门,在离厦门市半里许的海面停泊一天。当时的厦门,已被日军侵占。此时此刻,更使郁达夫忧虑的,“是敌人政治手腕的运用,和我们中国的一般悲观主义者的得势”。他以为“日人的所以敢欺凌杀戮我的最大原因,就在各高官大吏的自私心太厉害,只顾着自己敲诈老百姓,不顾到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之故。”这些都是他对抗战以来国内政情的感触,也可说是临别祖国的忠言。

南洋的惊涛骇浪,激起了郁达夫的滚滚思潮。他急于向海外侨胞报告自己在国内各战场和浙闽前线奔走的见闻,曾不顾风浪的颠簸,于二十三日在船上写出《岁朝新语》。他坚信说:“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报告文学。

郁达夫到达新加坡之后,曾写出大批激励抗战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他在新加坡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论《估敌》,刊于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以后,在他所编的各种副刊上,又不断发表政评,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号召同胞“要踏着先烈的血迹,加强抗战的决心”。他指出:“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我们只教万众一心,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自然指日可待”。从1939年到1941年的三年时间内,他在新加坡所发表的有关抗战的政论时评,共达一百多篇,是研究

他后期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重要材料。

郁达夫还经常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争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马来西亚华人) 文艺。如在他所编的《晨星》副刊上,不时介绍国内文化界的来函来稿和活动情况,遇有国内较好的抗战文艺作品立即转载,对一些宣传抗日和筹赈经费的演出、画展等,都竭力推荐与鼓励。1939年10月,当鲁迅逝世三周年时,他在《晨星》副刊上组织了《纪念鲁迅专刊》,亲自撰写纪念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演讲,介绍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为了繁荣和活跃马华文艺创作,郁达夫于1941年7月,和《总汇新报》联合发起《马来西亚的一日》的创作活动,要求马来西亚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分阶层与职业,不分性别,把他们在8月15日这一天各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思想、行动,以及环境、观察等,写出来投寄两报。接着又进一步倡议全马来西亚各报馆和文化机关,都来集稿和刊登。这一活动的开展,受到各方人士的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投稿者非常踊跃,其中较好的作品,都在《晨星》副刊和《文汇》副刊中陆续刊出。原有编和印单行本的计划,后因太平洋战争发生而没有实现。

郁达夫对马华文学青年,十分关怀,常指导他们读书、写作,勉励他们大胆创作,甚至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帮助,使这些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如他发现擅长写新诗和散文的冯蕉衣后,就不厌其烦地多次当面指导和为他改稿;大力推荐青年作者温梓川的短篇小说集《美丽的慌》,称赞温梓川“可以成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有希望的一位南岛的作者”。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期间,除了促使马华文艺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外,对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少贡献。

(1)下列对本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本文写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文学和抗日活动中多方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使我们从中看出了他的伟大之处。

B .郁达夫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是对敌人运用政治手腕的回应。

C .“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这里暗含对中国懦弱无能的统治者不抱太大希望的意思。

D .《岁朝新语》这样的报告文学,于那些对抗战胜利抱有悲观主义情绪的人应该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

E .郁达夫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亲自撰写文章,介绍鲁迅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2)郁达夫在南洋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培育马来西亚文化青年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从这部分传记来看,传主既有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活动,也有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这两者为什么能够很好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卡扎菲政权存在时,反对派尚能够结成统一战线;卡扎菲政权垮台后,反对派则大有祸起萧墙之可能,未来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稳过渡”,实难预料。 ....

B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闻、理论、文艺界空前活跃,鲜活的新闻、理论、文艺佳作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 ....

C .小悦悦事件带给人巨大震撼,人们在声讨,在反思,在热烈讨论„„也许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是一鳞半爪,但借此“切片”完全可以观照自我乃至观察社会。 ....

D .昨天,王教授在学校礼堂的一番即兴演讲,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那场面真可以说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啊!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12月以来,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对驱散大雾天气起到积极作用。

B .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C .根据规划,未来5年我国将至少发射100个左右航天器,包括卫星、飞船、探测器等,这些航天器绝大多数为我国生产、使用,也有小部分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D .中国科协召开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大会,通过缅怀钱学森与科协的点滴过往,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学习其科学精神,为中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①而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

②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③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

④而是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⑤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

⑥教育很难独醒

A .②③⑥①⑤④

C .②⑥③①⑤④ B .①⑤④②⑥③ D .①⑤④②③⑥

15.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小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家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语新闻。(不超过20个字)(3分)

据新华社报道,文化部在目前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中作出新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三个人去商店买饮料,三个人选择不同的饮料。第一个人选择了果汁,他说:“我喜欢甜的。”第二个人选择了咖啡,他说:“我喜欢又苦又甜的。”第三个人选择了矿泉水,他说:“我喜欢平淡无味的。”三个人的选择代表着三种人生态度。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1. 解析:C 项,这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

答案:C

2解析:D 项,这是文中退一步来证明刘兄不是“帮凶”的话,因此也不是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 答案:D

3解析:B 项,对“现代人”的说法过于绝对;C 项“唯一原因”理解错误;D 项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不当。

4.C (购买)

5.C (A 、②不出门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B 、①指喂养年幼的孩子们,②教诸子读书,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D 、①是对诸子的要求。)

6.B (“恐怕妻子改嫁”的说法错误。原文“我死尔能自保乎? ”是丈夫担心自己死后,赵氏一人不能保全孩子。)

7.(1)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译出大意给2分,“高”“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如果不这样,就生气叹息一整天。(译出大意给2分,“相过”“为之”“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 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

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9. 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0略

11

(1)解析:B“是对敌人运用政治手腕的回应”错。C 并未韵含那个意思。E 原文中看不出是“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

答案:AD

(2)答案:①写出大批激励抗日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②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开拓马华文艺。③利用副刊物来介绍抗战文艺,转载国内抗战文艺作品,推荐宣传抗日和筹备经费的演出、画展等。

(3)答案:采取的措施有:①指导文学青年读书、写作。②鼓励他们大胆创作。③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的帮助。

起到的作用:①使文学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②促使马华文艺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③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

(4)答案: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活动和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两者能够很好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是因为二者的目的相同,两者的动力都来自传主的爱国热情。传主作为文学家的活动,如“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战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文艺”,是为了使祖国的文化在祖国战乱时期在异国他乡得到发展。这些活动都出自他的爱国热情。他作为抗日战士的活动,如他发表政论(敌) ,在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的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更是出于他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这道题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只要结合文本内容,理由充分即可。)

12解析: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用于此处不合语境。A.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B.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C. 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也说东鳞西爪。

答案:D

13解析:A. 搭配不当。“驱散”与“天气”不能搭配,应去掉“天气”。C. 成分赘余。“至少”与“左右”任去其一。D. 语序不当。“继承、学习”应为“学习、继承”。

答案:B

14解析:这道排序题可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作答。从时间上看,②③⑥是谈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问题,①④⑤是谈未来教育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据此可以排除B 、D 两项。其他两项中,不同之处在于对③⑥的排序,③是对⑥的原因进行解释,所以⑥应排在③前。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C 。

答案:C

15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通过划分层次的方法来提取关键词。第一句话是第一层,介绍什么是微公益,其关键词是“草根公益”。后面三句话可以看成是第二层,分别介绍了其特点:积少成多,很强的利他性,寓善于乐。

答案:平民参与(或草根公益)' 积少成多' 利他性 寓善于乐(每个关键词1分,答全得满分)

16文化部作出规定,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将受限制。

周节妇,姓赵,名淑。她的父亲叫周孟德,精通文献经典,有二个女儿。节妇年长而且贤惠。尤其喜爱她,教授她《论语》、《孝经》、《列女传》,都能通晓书的文义。十八岁时,父亲寻找适合作女婿的人,找到了同县的周本恭,把女儿嫁给了他。刚出嫁婆婆就去世了,不久,公公和丈夫的哥哥嫂子也相继死去。哥哥的儿子宗显年纪还小,节妇辅助丈夫办理丧事,办理丧事都符合礼法,养育宗显如同自己的儿子。出嫁十一年,生育三个男孩:叫做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刚出生时,天下大乱,丈夫被疾病缠绕,病得很厉害,担心自己的病不能好,面对着节妇说:“现在兵革四起,孩子们这样孤单柔弱,我死后你保全他们吗?”节妇把手指咬出了血,哭着说:“老天在上,如果我不能保全这些孩子的话,老天就让死我!”丈夫死时,节妇年二十九,号啕大哭,哭泣间,含着食物喂养孩子们,从没有迈出过家门槛。

第二年,国朝与张士诚建立的吴国对抗作战,两兵相交烧杀掳掠,家里没有剩下丝毫财产,节妇抱儿子和侄子宗显跟随一妾外逃,到处逃走躲避。只拿着官府登记自家田地的簿册,在深山和幽邃的山谷间行走,忍饥挨饿跌跌爬爬,削树皮、采野菜来吃。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苦呢(意思是让她改嫁)?”节妇很生气,不和这个人说话,剪下鬓发给他看,声色俱厉,使人不敢靠近。

战乱结束回到家里,富民几乎把她家的田地全侵占了,节妇拿着田契和他们争辩,最终得以保全。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节妇极力推辞不愿上报,于是免除她家的徭役。节妇感动落泪,每天纺麻线织布,来接济困乏。购买《诗经》《书经》等儒家书籍,教诲孩子们,夜里在屋子里点燃松脂,坐在孩子们两旁而亲自教授他们。有人懈怠低头打瞌睡,就打扳子呵斥一点也不宽恕。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否则,就愤慨叹息一整天。

节妇因为丈夫的哥哥死得早,只有儿子宗显在,给他娶媳妇,比自己的儿子早,吃穿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别人分辨不出来。儿子们谦虚友爱,都有士大夫的操行。宗祚入太学为太学生,以文章与德行扬名,人们都称节妇善于教导孩子所致。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命题人:牛长春 校对:高一语文组

一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 .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 .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周节妇传

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婿者,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姑卒,.

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

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

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 ”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 ”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 ”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市诗书,教.

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得同邑周本恭,归焉 归:女子出嫁。

B.节妇相夫饬丧 相:辅助。

C .市诗书,教诸子 市:街市。

D .或怠睡首俯 睡:打瞌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3分)

A .①育宗显如子 ②不暂出户限

B .①含食哺诸儿 ②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

C .①为之婚娶,先于己子 ②剪鬓发示之

D .①及长,遣从名师游 ②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步显现出来的。

B .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 .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逃走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 .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4分)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6分) 。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晓至湖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㈡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㈢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8)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6分)

答: 。

(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5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古诗空缺部分。

(1)尔卜尔筮, ,以尔车来, 。(《氓》)

(2) ,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氓》)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采薇》)

(4)人恒过然后能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郁达夫在南洋

1938年12月,郁达夫失望地离开了他曾为之倾注满腔热情的祖国。丰庆轮在台湾海峡航行一夜之后,于19日抵达厦门,在离厦门市半里许的海面停泊一天。当时的厦门,已被日军侵占。此时此刻,更使郁达夫忧虑的,“是敌人政治手腕的运用,和我们中国的一般悲观主义者的得势”。他以为“日人的所以敢欺凌杀戮我的最大原因,就在各高官大吏的自私心太厉害,只顾着自己敲诈老百姓,不顾到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之故。”这些都是他对抗战以来国内政情的感触,也可说是临别祖国的忠言。

南洋的惊涛骇浪,激起了郁达夫的滚滚思潮。他急于向海外侨胞报告自己在国内各战场和浙闽前线奔走的见闻,曾不顾风浪的颠簸,于二十三日在船上写出《岁朝新语》。他坚信说:“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报告文学。

郁达夫到达新加坡之后,曾写出大批激励抗战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他在新加坡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论《估敌》,刊于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以后,在他所编的各种副刊上,又不断发表政评,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号召同胞“要踏着先烈的血迹,加强抗战的决心”。他指出:“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我们只教万众一心,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自然指日可待”。从1939年到1941年的三年时间内,他在新加坡所发表的有关抗战的政论时评,共达一百多篇,是研究

他后期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重要材料。

郁达夫还经常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争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马来西亚华人) 文艺。如在他所编的《晨星》副刊上,不时介绍国内文化界的来函来稿和活动情况,遇有国内较好的抗战文艺作品立即转载,对一些宣传抗日和筹赈经费的演出、画展等,都竭力推荐与鼓励。1939年10月,当鲁迅逝世三周年时,他在《晨星》副刊上组织了《纪念鲁迅专刊》,亲自撰写纪念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演讲,介绍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为了繁荣和活跃马华文艺创作,郁达夫于1941年7月,和《总汇新报》联合发起《马来西亚的一日》的创作活动,要求马来西亚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分阶层与职业,不分性别,把他们在8月15日这一天各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思想、行动,以及环境、观察等,写出来投寄两报。接着又进一步倡议全马来西亚各报馆和文化机关,都来集稿和刊登。这一活动的开展,受到各方人士的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投稿者非常踊跃,其中较好的作品,都在《晨星》副刊和《文汇》副刊中陆续刊出。原有编和印单行本的计划,后因太平洋战争发生而没有实现。

郁达夫对马华文学青年,十分关怀,常指导他们读书、写作,勉励他们大胆创作,甚至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帮助,使这些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如他发现擅长写新诗和散文的冯蕉衣后,就不厌其烦地多次当面指导和为他改稿;大力推荐青年作者温梓川的短篇小说集《美丽的慌》,称赞温梓川“可以成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有希望的一位南岛的作者”。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期间,除了促使马华文艺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外,对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少贡献。

(1)下列对本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本文写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文学和抗日活动中多方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使我们从中看出了他的伟大之处。

B .郁达夫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是对敌人运用政治手腕的回应。

C .“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这里暗含对中国懦弱无能的统治者不抱太大希望的意思。

D .《岁朝新语》这样的报告文学,于那些对抗战胜利抱有悲观主义情绪的人应该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

E .郁达夫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亲自撰写文章,介绍鲁迅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2)郁达夫在南洋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培育马来西亚文化青年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从这部分传记来看,传主既有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活动,也有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这两者为什么能够很好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卡扎菲政权存在时,反对派尚能够结成统一战线;卡扎菲政权垮台后,反对派则大有祸起萧墙之可能,未来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稳过渡”,实难预料。 ....

B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闻、理论、文艺界空前活跃,鲜活的新闻、理论、文艺佳作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 ....

C .小悦悦事件带给人巨大震撼,人们在声讨,在反思,在热烈讨论„„也许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是一鳞半爪,但借此“切片”完全可以观照自我乃至观察社会。 ....

D .昨天,王教授在学校礼堂的一番即兴演讲,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那场面真可以说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啊!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12月以来,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对驱散大雾天气起到积极作用。

B .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C .根据规划,未来5年我国将至少发射100个左右航天器,包括卫星、飞船、探测器等,这些航天器绝大多数为我国生产、使用,也有小部分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D .中国科协召开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大会,通过缅怀钱学森与科协的点滴过往,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学习其科学精神,为中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①而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

②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③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

④而是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⑤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

⑥教育很难独醒

A .②③⑥①⑤④

C .②⑥③①⑤④ B .①⑤④②⑥③ D .①⑤④②③⑥

15.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小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家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语新闻。(不超过20个字)(3分)

据新华社报道,文化部在目前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中作出新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三个人去商店买饮料,三个人选择不同的饮料。第一个人选择了果汁,他说:“我喜欢甜的。”第二个人选择了咖啡,他说:“我喜欢又苦又甜的。”第三个人选择了矿泉水,他说:“我喜欢平淡无味的。”三个人的选择代表着三种人生态度。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1. 解析:C 项,这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

答案:C

2解析:D 项,这是文中退一步来证明刘兄不是“帮凶”的话,因此也不是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 答案:D

3解析:B 项,对“现代人”的说法过于绝对;C 项“唯一原因”理解错误;D 项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不当。

4.C (购买)

5.C (A 、②不出门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B 、①指喂养年幼的孩子们,②教诸子读书,不能表现节妇“困苦不改其节”;D 、①是对诸子的要求。)

6.B (“恐怕妻子改嫁”的说法错误。原文“我死尔能自保乎? ”是丈夫担心自己死后,赵氏一人不能保全孩子。)

7.(1)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译出大意给2分,“高”“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如果不这样,就生气叹息一整天。(译出大意给2分,“相过”“为之”“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 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

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9. 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0略

11

(1)解析:B“是对敌人运用政治手腕的回应”错。C 并未韵含那个意思。E 原文中看不出是“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

答案:AD

(2)答案:①写出大批激励抗日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②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开拓马华文艺。③利用副刊物来介绍抗战文艺,转载国内抗战文艺作品,推荐宣传抗日和筹备经费的演出、画展等。

(3)答案:采取的措施有:①指导文学青年读书、写作。②鼓励他们大胆创作。③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的帮助。

起到的作用:①使文学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②促使马华文艺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③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

(4)答案: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活动和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两者能够很好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是因为二者的目的相同,两者的动力都来自传主的爱国热情。传主作为文学家的活动,如“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战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文艺”,是为了使祖国的文化在祖国战乱时期在异国他乡得到发展。这些活动都出自他的爱国热情。他作为抗日战士的活动,如他发表政论(敌) ,在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的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更是出于他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这道题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只要结合文本内容,理由充分即可。)

12解析: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用于此处不合语境。A.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B.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C. 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也说东鳞西爪。

答案:D

13解析:A. 搭配不当。“驱散”与“天气”不能搭配,应去掉“天气”。C. 成分赘余。“至少”与“左右”任去其一。D. 语序不当。“继承、学习”应为“学习、继承”。

答案:B

14解析:这道排序题可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作答。从时间上看,②③⑥是谈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问题,①④⑤是谈未来教育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据此可以排除B 、D 两项。其他两项中,不同之处在于对③⑥的排序,③是对⑥的原因进行解释,所以⑥应排在③前。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C 。

答案:C

15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通过划分层次的方法来提取关键词。第一句话是第一层,介绍什么是微公益,其关键词是“草根公益”。后面三句话可以看成是第二层,分别介绍了其特点:积少成多,很强的利他性,寓善于乐。

答案:平民参与(或草根公益)' 积少成多' 利他性 寓善于乐(每个关键词1分,答全得满分)

16文化部作出规定,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将受限制。

周节妇,姓赵,名淑。她的父亲叫周孟德,精通文献经典,有二个女儿。节妇年长而且贤惠。尤其喜爱她,教授她《论语》、《孝经》、《列女传》,都能通晓书的文义。十八岁时,父亲寻找适合作女婿的人,找到了同县的周本恭,把女儿嫁给了他。刚出嫁婆婆就去世了,不久,公公和丈夫的哥哥嫂子也相继死去。哥哥的儿子宗显年纪还小,节妇辅助丈夫办理丧事,办理丧事都符合礼法,养育宗显如同自己的儿子。出嫁十一年,生育三个男孩:叫做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刚出生时,天下大乱,丈夫被疾病缠绕,病得很厉害,担心自己的病不能好,面对着节妇说:“现在兵革四起,孩子们这样孤单柔弱,我死后你保全他们吗?”节妇把手指咬出了血,哭着说:“老天在上,如果我不能保全这些孩子的话,老天就让死我!”丈夫死时,节妇年二十九,号啕大哭,哭泣间,含着食物喂养孩子们,从没有迈出过家门槛。

第二年,国朝与张士诚建立的吴国对抗作战,两兵相交烧杀掳掠,家里没有剩下丝毫财产,节妇抱儿子和侄子宗显跟随一妾外逃,到处逃走躲避。只拿着官府登记自家田地的簿册,在深山和幽邃的山谷间行走,忍饥挨饿跌跌爬爬,削树皮、采野菜来吃。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苦呢(意思是让她改嫁)?”节妇很生气,不和这个人说话,剪下鬓发给他看,声色俱厉,使人不敢靠近。

战乱结束回到家里,富民几乎把她家的田地全侵占了,节妇拿着田契和他们争辩,最终得以保全。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节妇极力推辞不愿上报,于是免除她家的徭役。节妇感动落泪,每天纺麻线织布,来接济困乏。购买《诗经》《书经》等儒家书籍,教诲孩子们,夜里在屋子里点燃松脂,坐在孩子们两旁而亲自教授他们。有人懈怠低头打瞌睡,就打扳子呵斥一点也不宽恕。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否则,就愤慨叹息一整天。

节妇因为丈夫的哥哥死得早,只有儿子宗显在,给他娶媳妇,比自己的儿子早,吃穿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别人分辨不出来。儿子们谦虚友爱,都有士大夫的操行。宗祚入太学为太学生,以文章与德行扬名,人们都称节妇善于教导孩子所致。


相关文章

  • 高中三年学习规划
  • 有人说,高中三年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单纯地生活在校园里,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快乐:有人说,高中三年是最辛苦的时光,我们挣扎在无边的题海中,痛苦地应付着无数次的考试:还有人说,高中三年是最珍贵的时光,高中时的我们年少勇敢,和身边同样穿着校服的同 ...查看


  • 高一期末考试后的反思
  • 高一期末考试后的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的漫长过程,因此对于高中学习的每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这次考试有喜也有忧,喜在这里就不多说了,针对"忧",我对每门科做了一些简单的 总结. 语文,出人意料的课外文 ...查看


  • 高一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 高一化学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高一期中考试按计划已圆满地结束了.从考试的结果看,考试前让学生做的一些事情都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考前考后的一些做法做一小结,以便以后教学中参考. (1)考试的内容: 本次考试主要考查内容为高中化学必修2第 ...查看


  • 2016年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感想作文:期末考试反思
  • 考试结束了,但是我们更要进行考试分析,下面这篇2016年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感想作文,希望大家喜欢,fwJIA.COM/zUOweN为大家推荐.2016年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感想作文:期末考试反思紧张有序的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学生成绩也已揭晓,根据我 ...查看


  • 作文 致我们逝去的高一
  • [作文 致我们逝去的高一] 高一就这样过去了这句话是在高一结束后我在空间中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作文 致我们逝去的高一.既然高一会让你如出叹息,那为何不以一段文字来致我们逝去的高一. 伴随着中考后两个多月的休息,我们踏上了人生的一段新的路程高 ...查看


  • 高一下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高一下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命题整体分析 这次高一数学期末试卷由区里统一命题,文理合卷,内容主要是数列与不等式.命题力求体现课改的理念向高考改革靠拢,试卷的题型着眼于考查现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也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 ...查看


  •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总结
  •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总结 许中银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按事先的计划已圆满地结束了.从考试的结果看与事前想法基本吻合.考试前让学生做的一些事情从成绩上看都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考试前考后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1)考试的内容: 本次考试主要考查 ...查看


  • 高一(13)班主题班会期末考试动员主题班会策划书和活动情况
  • 高一(13)班 期末考试动员主题班会 班主任:张木生 一.活动主题:期末考试动员--"寻找自我价值" 二.活动的对象:建瓯一中高一(13)班学生 三.活动时间:2014年6月18日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活动背景 临近 ...查看


  • 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月考试卷(150923)
  • 尤溪七中2015-2016学年(上)月考质量检测 高一 数学 试 卷 (命题人:池毓海,审核人:高一备课组,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设集合A ={1,2,4,6},B ={2,3,5},则韦恩图中 ...查看


  • 高一考试总结
  • 教学反思 2011-11-15 在学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莒南一中的高一年级期中考试顺利完成,虽然只是一次校级的考试,学校老师自己命题,但这是高一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正式考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和老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