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起你的大拇指

翘起你的大拇指

——试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赏识艺术

内容摘要:

教育所有的奥秘在于要让孩子有安全感。要让孩子有安全感,翘起大拇指——赏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也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也是一门艺术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 艺术 素质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别人,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此,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人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而所谓的赏识教育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许多教育者爱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我认为“表扬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素质教育”恰恰是个性教育。这里的“个性”也包括对孩子所采取的独特教育方法,而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关于“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人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学生是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班里他们是同学;在家里他们是孩子;在社会他们是公民;在未来的工人、农民、教师„„因此,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全面的关怀,让他们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使他们不但现在而且将来都拥有终身的幸福,这就是关于“人”的丰富多采的含义。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教育所有的奥秘在于要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孩子有安全感,翘起大拇指——赏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当然翘大拇指也是有所讲究的,这就是赏识的艺术。

一、赏识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赏识教育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赏识要有一定的依据,并且当赏识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时,才能激发起学生生命中的能量。

(一)赏识要因人而异。

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认为教育要因人而异,同样我们的赏识教育也得因人而异。对于活泼型的孩子,不要过分溺爱,赏识要适当好处;乖巧型

的孩子,不要过高要求,赏识要实实在在;腼腆型的孩子,不要过于心急,要耐心发现;问题型的孩子,不要过多责难,要用心发现。

众所周知,中国有句古话“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客观的讲,尽管每个学生天资禀赋、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各有不同,但只要潜心挖掘,就会发现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和值得赞扬、欣赏的地方。这就像《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一篇文章谈的那样,“铅笔不但能够用来写字,还可用来当作尺子、礼品、化妆品,甚至若将铅笔的芯抽掉,在危急的时候还可当成从石缝中喝水的工具。”一个铅笔尚有无数个用途,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学者,但他们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不同的归宿,会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优势特长,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成为他们所感兴趣的各个行业的行家,所谓“365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用关爱欣赏的眼光,用表扬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对自己的信心,给他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知道即使他们在学业上不是特别优秀,也能在其他领域凭借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赢得一席之地,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二)赏识要因地而异。

赏识的方式是多样的,赏识的场合也要根据人的不同,事的不同而精心选择。一般说来,大部分学生喜欢在人多的公共场所当面赞赏自己,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单独的或在人少的地方表扬自己。另外,学生在愉快的场合里得到他人的赏识是欢上加喜,而在不愉快的场合或在他不高兴的时候赏识他们,效果会出乎意料,高得惊人,特别是背着学生在他们家长面前加以赞赏,效果会更好。

(三)赏识要因时而异

赏识表扬还要注意“时效性”,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来说,要在学生取得进步,沉浸在喜悦之时,并准备向下一个目标进发时给予鼓励表扬,这时的赏识表扬目标要明确,导向要清晰,既使学生及时得到了肯定表扬,又鼓励引导学生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如一位后进生,连续几天作业认真正确,或主动自觉做了好事,就要及时表扬,就会使他的上进心得到加强,产生强劲的动力,取得更大的进步。属于偶然性的,比如帮助老人小孩、活动表现优异、考试取得明显进步等事情,看到和听到后就应该即时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

二、赏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 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人的精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即受到赏识。教育中我们接触的是几十,甚

至上百名学生, 在众多学生中,我们从心理上自然而然的分出了好坏学生,看待一名学生,我们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发现不同孩子的闪光之处。。

(一)善于发现优等生的特别闪光之处加以赏识。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的确,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我们都会倍加呵护。我们要发现优等生闪光之处容易,要赏识他们当然也不在话下。但是,假如我们的表扬过于频繁,则会降低实际的价值,使学生“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因此,我们要特别悉心地去发现他们的特别的闪光之处,对他们的赏识表扬要追求“精”,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善于发现中等生的闪光之处加以赏识。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而要读懂班级中的中等生这部书更不容易。一般说,中等生在学习上表现平平,常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即使有了一些成绩也是不起眼的;他们凡事不爱露头,表扬与批评都不沾边;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自我表现力、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作为教师除了巧布阵势,让中等生表现自己的闪光点外,还应深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及时捕捉每一个闪光之处,并趁热打铁,及时给予肯定和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三)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之处加以赏识。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我们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我班中有这样一位女生佳,性格怪异,成绩老“闯红灯”,平时总爱耍脾气,稍不留神还要动手伤人,因而班上的学生都见她避让三分,不敢接近,自然对她也不会有啥好感,很是反感。这样的学生着实让我棘手。但我知道佳喜好课外书,在她的书包里可以没有语文数学书,但不可能没有课外书——常常不止一本。因此每次语文考试,她的基础题常常是大片空白,但对于作文却从不轻易放过,写得满满的。于是,我便借机大大地表扬地一番佳对于作文的态度,并当众读了篇她的文章。文章虽然是七零八碎的,我得边读边改,但我能感觉到这其中的一字一句佳的确是用心去写的。我知道,此时此刻作为教师的我几句话乃至几个字,对于佳而言,是诺大的鼓励呀!自从有了那一次,她课外书的兴趣更浓烈了,她的作文也有了很大进步,成绩也有了一定的长进。

三、赏识要持之以恒。

教师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情况都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要有自然大方的风度,要有宽广厚实的胸襟。凡事不能迁怒于学生,要善于换位思考,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对学生要宽容、和善、要有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学生,给学生以希望。

对自己的聋哑女儿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前进,把女儿培养成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的周弘老师曾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一定要少伸或不伸出食指指着学生的脑袋加以指责,而应多翘起大拇指对学生进行表扬。把“这么简单的题,你也不会做。”试着换成另一种口气“这道题的确很难,但老师相信你也许能行。”这样成功了,孩子会想,“瞧,我多棒!”如果失败了,也有个台阶下。

的确,周弘老师说得多么有道理。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心态,赏识我们的学生,并且持之以恒,还愁我们的学生没有进步么,没有发展前途么?反之,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如果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顺时乐,逆时怨,稍有不尽人意,就迁怒于学生,降低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使教师自己形象大损,学生不再信任,那教育还会成功么?

四、赏识要持之有度。

有一位孩子在成年后回忆道:“母亲总是不断地说我们很棒,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很糟,她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论我们的技艺、烹饪或任何一件琐事,但是我们知道,有些事情的确没有她说得好。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开始怀疑妈妈赞扬我们时的态度了。”

赏识教育的实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是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而不是反说正话,它不能带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因此要切实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赏识要适度,不但要欣赏孩子,还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攻击行为破罐破摔。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过多的赞赏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虚荣心和依赖感,让孩子依赖于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对错之分,而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童年时受到家长过多赞赏的孩子,在他们步入成人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失望。因此,过度的赏识孩子,也会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害而无益。

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赏识的力度,须知过犹不及,要做到不温不火,要做到因材施教,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在公共场合表扬鼓励,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要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加以发扬,对后进生要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优秀生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也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充满艺术的感召力。让你我他一起翘起大拇指,把着赏识教育的航向,驶向和谐的彼岸。

参考文献:

周弘 《赏识你的孩子》 周弘 《赏识教育》 孟繁华主编 《赏识你的学生》 郑日昌专著 《道德发展心理学》

翘起你的大拇指

——试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赏识艺术

内容摘要:

教育所有的奥秘在于要让孩子有安全感。要让孩子有安全感,翘起大拇指——赏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也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也是一门艺术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 艺术 素质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别人,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此,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人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而所谓的赏识教育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许多教育者爱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我认为“表扬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素质教育”恰恰是个性教育。这里的“个性”也包括对孩子所采取的独特教育方法,而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关于“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人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学生是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班里他们是同学;在家里他们是孩子;在社会他们是公民;在未来的工人、农民、教师„„因此,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全面的关怀,让他们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使他们不但现在而且将来都拥有终身的幸福,这就是关于“人”的丰富多采的含义。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教育所有的奥秘在于要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孩子有安全感,翘起大拇指——赏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当然翘大拇指也是有所讲究的,这就是赏识的艺术。

一、赏识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赏识教育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赏识要有一定的依据,并且当赏识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时,才能激发起学生生命中的能量。

(一)赏识要因人而异。

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认为教育要因人而异,同样我们的赏识教育也得因人而异。对于活泼型的孩子,不要过分溺爱,赏识要适当好处;乖巧型

的孩子,不要过高要求,赏识要实实在在;腼腆型的孩子,不要过于心急,要耐心发现;问题型的孩子,不要过多责难,要用心发现。

众所周知,中国有句古话“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客观的讲,尽管每个学生天资禀赋、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各有不同,但只要潜心挖掘,就会发现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和值得赞扬、欣赏的地方。这就像《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一篇文章谈的那样,“铅笔不但能够用来写字,还可用来当作尺子、礼品、化妆品,甚至若将铅笔的芯抽掉,在危急的时候还可当成从石缝中喝水的工具。”一个铅笔尚有无数个用途,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学者,但他们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不同的归宿,会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优势特长,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成为他们所感兴趣的各个行业的行家,所谓“365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用关爱欣赏的眼光,用表扬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对自己的信心,给他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知道即使他们在学业上不是特别优秀,也能在其他领域凭借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赢得一席之地,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二)赏识要因地而异。

赏识的方式是多样的,赏识的场合也要根据人的不同,事的不同而精心选择。一般说来,大部分学生喜欢在人多的公共场所当面赞赏自己,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单独的或在人少的地方表扬自己。另外,学生在愉快的场合里得到他人的赏识是欢上加喜,而在不愉快的场合或在他不高兴的时候赏识他们,效果会出乎意料,高得惊人,特别是背着学生在他们家长面前加以赞赏,效果会更好。

(三)赏识要因时而异

赏识表扬还要注意“时效性”,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来说,要在学生取得进步,沉浸在喜悦之时,并准备向下一个目标进发时给予鼓励表扬,这时的赏识表扬目标要明确,导向要清晰,既使学生及时得到了肯定表扬,又鼓励引导学生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如一位后进生,连续几天作业认真正确,或主动自觉做了好事,就要及时表扬,就会使他的上进心得到加强,产生强劲的动力,取得更大的进步。属于偶然性的,比如帮助老人小孩、活动表现优异、考试取得明显进步等事情,看到和听到后就应该即时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

二、赏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 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人的精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即受到赏识。教育中我们接触的是几十,甚

至上百名学生, 在众多学生中,我们从心理上自然而然的分出了好坏学生,看待一名学生,我们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发现不同孩子的闪光之处。。

(一)善于发现优等生的特别闪光之处加以赏识。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的确,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我们都会倍加呵护。我们要发现优等生闪光之处容易,要赏识他们当然也不在话下。但是,假如我们的表扬过于频繁,则会降低实际的价值,使学生“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因此,我们要特别悉心地去发现他们的特别的闪光之处,对他们的赏识表扬要追求“精”,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善于发现中等生的闪光之处加以赏识。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而要读懂班级中的中等生这部书更不容易。一般说,中等生在学习上表现平平,常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即使有了一些成绩也是不起眼的;他们凡事不爱露头,表扬与批评都不沾边;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自我表现力、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作为教师除了巧布阵势,让中等生表现自己的闪光点外,还应深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及时捕捉每一个闪光之处,并趁热打铁,及时给予肯定和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三)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之处加以赏识。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我们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我班中有这样一位女生佳,性格怪异,成绩老“闯红灯”,平时总爱耍脾气,稍不留神还要动手伤人,因而班上的学生都见她避让三分,不敢接近,自然对她也不会有啥好感,很是反感。这样的学生着实让我棘手。但我知道佳喜好课外书,在她的书包里可以没有语文数学书,但不可能没有课外书——常常不止一本。因此每次语文考试,她的基础题常常是大片空白,但对于作文却从不轻易放过,写得满满的。于是,我便借机大大地表扬地一番佳对于作文的态度,并当众读了篇她的文章。文章虽然是七零八碎的,我得边读边改,但我能感觉到这其中的一字一句佳的确是用心去写的。我知道,此时此刻作为教师的我几句话乃至几个字,对于佳而言,是诺大的鼓励呀!自从有了那一次,她课外书的兴趣更浓烈了,她的作文也有了很大进步,成绩也有了一定的长进。

三、赏识要持之以恒。

教师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情况都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要有自然大方的风度,要有宽广厚实的胸襟。凡事不能迁怒于学生,要善于换位思考,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对学生要宽容、和善、要有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学生,给学生以希望。

对自己的聋哑女儿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前进,把女儿培养成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的周弘老师曾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一定要少伸或不伸出食指指着学生的脑袋加以指责,而应多翘起大拇指对学生进行表扬。把“这么简单的题,你也不会做。”试着换成另一种口气“这道题的确很难,但老师相信你也许能行。”这样成功了,孩子会想,“瞧,我多棒!”如果失败了,也有个台阶下。

的确,周弘老师说得多么有道理。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心态,赏识我们的学生,并且持之以恒,还愁我们的学生没有进步么,没有发展前途么?反之,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如果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顺时乐,逆时怨,稍有不尽人意,就迁怒于学生,降低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使教师自己形象大损,学生不再信任,那教育还会成功么?

四、赏识要持之有度。

有一位孩子在成年后回忆道:“母亲总是不断地说我们很棒,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很糟,她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论我们的技艺、烹饪或任何一件琐事,但是我们知道,有些事情的确没有她说得好。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开始怀疑妈妈赞扬我们时的态度了。”

赏识教育的实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是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而不是反说正话,它不能带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因此要切实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赏识要适度,不但要欣赏孩子,还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攻击行为破罐破摔。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过多的赞赏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虚荣心和依赖感,让孩子依赖于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对错之分,而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童年时受到家长过多赞赏的孩子,在他们步入成人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失望。因此,过度的赏识孩子,也会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害而无益。

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赏识的力度,须知过犹不及,要做到不温不火,要做到因材施教,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在公共场合表扬鼓励,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要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加以发扬,对后进生要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优秀生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也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充满艺术的感召力。让你我他一起翘起大拇指,把着赏识教育的航向,驶向和谐的彼岸。

参考文献:

周弘 《赏识你的孩子》 周弘 《赏识教育》 孟繁华主编 《赏识你的学生》 郑日昌专著 《道德发展心理学》


相关文章

  • 大拇指指纹手相图解
  • 大拇指指纹手相图解] 人的手掌五指可以伸屈自如,这是动物所不能做到的,而大拇指又可以不受其他手指的控制而弯曲自如,故大拇指为五指之首,在手相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次于智慧线,是代表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判断力即理性,同时有代表一个人的自尊心. ...查看


  • 幼儿园手指律动
  • 很好玩的手指律动(手指操) 更多内容,请加全国幼师交流群:三二六六零三九五四 1<小乌龟> 小乌龟,不说话, (左拳叠在右拳上) 背着厚壳爬爬爬, (右手伸出大拇指点2下) 爬到水里会游泳, (左右晃动) 爬上岸来伸尾巴. (伸 ...查看


  • 很好玩的手指操
  • 很好玩的手指操--幼儿教师专供 1 <包子卷子> 包子这么大, (双手握拳中间有一掌的距离平行伸出在体前) 卷子这么长, (双手手心相对中间有一掌的距离伸出于体前) 打开一看里面包着糖, (手腕相靠做小云手的动作) 左看看, ( ...查看


  • 托班语言教案:手指歌
  • 一.活动目标: 1.学会分辨大拇指和食指,并熟悉它们的名称. 2.初步学习跟唱歌曲,能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手指动作. 二.活动准备: 1.录音机及<大拇指>磁带. 2.大拇指与食指的笑脸指偶各2个.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画有 ...查看


  • 爱叫好的大拇指
  • 小班健康:爱叫好的大拇指 备课人: 备课时间:2013年3月24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人: 活动目标: 1.认识小手,知道每个手指的名称. 2.学做几种手势,了解大拇指的重要性. 3.不吮吸手指,乐意保护小手. 活动准备: 1.图 ...查看


  • 每日悦读:沉睡在掌心的大拇指
  • 沉睡在掌心的大拇指 杨柳岸 "我知道了,你的大拇指偷懒,所以我就替你长了一根手指,是这样吗,爷爷!" 从盖尔出生的那天起,他的爸爸妈妈就开始为他担心了.因为盖尔的小指旁边多长了一根小小的第六指.这根手指只及小指的一半,但 ...查看


  • 幼儿园手指游戏大全(52个)
  • 幼儿园手指游戏大全(52个) 在幼儿园活动课上,常常遇到幼儿情绪不高,不主动参与活动--这个时候,若能花上1至2分钟,和幼儿玩一玩有趣的手指游戏,活跃一下幼儿的身心,幼儿的积极性很快就能调动起来了,对促进幼儿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很有帮助哦! ...查看


  • 幼儿园托班手指游戏:大拇指
  • 幼儿园托班手指游戏:大拇指 作者:全晓华 来源:黄浦区奥林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6-23 手指是孩子最原始的玩具,但孩子不清楚每个手指的名称.在小小的手指尖套上可爱的圆锥帽,跟着教师唱唱.说说.玩玩--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能认识五 ...查看


  • 幼儿园歌曲大全:五指儿歌
  • 一节: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做什么(左摆一下)做什么(右摆一下)?左手是石头,右手是石头,胖胖脸胖胖脸(握拳贴小脸两边)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做什么做什么?左手是剪刀右手是剪刀,小白免小白免,(做小免)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做什么做什 ...查看


  • 4大拇指汤姆教案张冉
  • 4.大拇指汤姆 汲冢镇多媒体小学五一班 张冉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