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25 08:05:16 作者:付群、李德才 来源: 【郧西周刊】 【郧西在线论坛】
至今,在天河连汉水的地方---郧西观音镇的天河口一带,还流传着七夕节乞巧的有趣风俗,这是,近日,在观音镇天河口七夕文化挖掘走访调查中发现的。
据当地垭子湾村一组一名79岁的余姓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听当地的老人曾讲述过当地的“乞巧”活动大致是这样进行:
一是准备活动。七夕乞巧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妇女中进行, 在七夕前几天, 将绿豆、豌豆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 “泡巧”, 也称为“种生”,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
二是当天活动。第一是斋戒沐浴,参加的少女、妇女们在七夕那天必须斋戒一天,沐浴后参加夜里的活动。第二是拜织女,在七夕之夜,少女、妇女们一大家人或自己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举行仪式,在堂屋或庭屋中摆设八仙桌,桌子上置茶、水果、花生、瓜子等祭品,前置一个小香炉,焚香,朝着织女星座,礼拜 ,许下自己的心愿,祈求织女赐予她们聪敏灵巧,使他们心灵手巧,能织善绣。 第三是卜巧,拜织女后进行,拿一瓷碗盛满水放在月光下,将准备好的巧芽拿出来,然后每个人依次将巧芽抛在水面,看水底影子,如果有成针、剪刀、花瓣、似鱼、龙者就得巧,这项活动可反复进行,大家一直玩到半夜才散。
天河口一带流传的七夕乞巧的习俗,笔者近日在清同治版《郧县县志》中得到印证,县志中“风俗篇”记载“七月七夕为牛女会银河之期,前期人家有女用豌豆浸水中,令芽长数寸,以红箋束之,名曰巧芽,至是夕,妇女幼稺焚香于庭,獻瓜果,祈天孙以乞巧,用瓷碗盛水,取芽投之,復於月光下照之,影如彩鍼花瓣或似鱼龍游戏,谓之得巧”。
为什么天河口一带的习俗在清同治版《郧县县志》中有记载呢?是因为在清同治年间,天河口上下一带包括涧池泥河、羊尾板桥一带都曾划归郧县管,所以,郧县史志中关于七夕乞巧的习俗自然也是天河口一带风俗的反映。
天河口一带传统的七夕乞巧风俗和史志的印证,说明了郧西县七夕习俗在民间有传说,在历史文献上有记载,在活动中有自己的内容,再次说明了郧西七夕文化的悠久历史 。
时间:2013-09-25 08:05:16 作者:付群、李德才 来源: 【郧西周刊】 【郧西在线论坛】
至今,在天河连汉水的地方---郧西观音镇的天河口一带,还流传着七夕节乞巧的有趣风俗,这是,近日,在观音镇天河口七夕文化挖掘走访调查中发现的。
据当地垭子湾村一组一名79岁的余姓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听当地的老人曾讲述过当地的“乞巧”活动大致是这样进行:
一是准备活动。七夕乞巧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妇女中进行, 在七夕前几天, 将绿豆、豌豆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 “泡巧”, 也称为“种生”,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
二是当天活动。第一是斋戒沐浴,参加的少女、妇女们在七夕那天必须斋戒一天,沐浴后参加夜里的活动。第二是拜织女,在七夕之夜,少女、妇女们一大家人或自己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举行仪式,在堂屋或庭屋中摆设八仙桌,桌子上置茶、水果、花生、瓜子等祭品,前置一个小香炉,焚香,朝着织女星座,礼拜 ,许下自己的心愿,祈求织女赐予她们聪敏灵巧,使他们心灵手巧,能织善绣。 第三是卜巧,拜织女后进行,拿一瓷碗盛满水放在月光下,将准备好的巧芽拿出来,然后每个人依次将巧芽抛在水面,看水底影子,如果有成针、剪刀、花瓣、似鱼、龙者就得巧,这项活动可反复进行,大家一直玩到半夜才散。
天河口一带流传的七夕乞巧的习俗,笔者近日在清同治版《郧县县志》中得到印证,县志中“风俗篇”记载“七月七夕为牛女会银河之期,前期人家有女用豌豆浸水中,令芽长数寸,以红箋束之,名曰巧芽,至是夕,妇女幼稺焚香于庭,獻瓜果,祈天孙以乞巧,用瓷碗盛水,取芽投之,復於月光下照之,影如彩鍼花瓣或似鱼龍游戏,谓之得巧”。
为什么天河口一带的习俗在清同治版《郧县县志》中有记载呢?是因为在清同治年间,天河口上下一带包括涧池泥河、羊尾板桥一带都曾划归郧县管,所以,郧县史志中关于七夕乞巧的习俗自然也是天河口一带风俗的反映。
天河口一带传统的七夕乞巧风俗和史志的印证,说明了郧西县七夕习俗在民间有传说,在历史文献上有记载,在活动中有自己的内容,再次说明了郧西七夕文化的悠久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