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维吾尔族

《和田的维吾尔》听课有感反思

王乐华

3月24日上午语文组组织听了王绍斌的一节课。我听后感受很深。

《和田的维吾尔》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采用多次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最后通过对句子的分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前,王老师考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学生展示资料,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还运用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通过同学的分析,最后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学生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另外,课堂上王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最自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尽情的张扬。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和田的维吾尔人》评课稿

3月4日上午第二节课听了贺莉萍老师的《和田的维吾尔人》

一节课。我听后感受很深。

《和田的维吾尔人》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

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贺老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采用多次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最后通过对句子的分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前,贺老师考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贺老师设计了学生展示资料,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 通过同学的分析,最后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学生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

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另外,课堂上,贺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最自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尽情的张扬。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二、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和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茆老师的这课重点体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一)教师讲出语文味。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的语言必须先有“语文味”。开课伊始,茆老师就借学生对新疆的初步了解入手,“你们对新疆有这么多的了解,想认识那里的人吗?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田的维吾尔人吧” 一席话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这说明教师仔细研读了教材,如果教师无视教材内涵,为讲课而讲课,视情感为任意附加的身外之物,决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课堂的语文味就无从谈起。

(二)学生读出语文味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学生更应该有“语文味”,并且这“语文味”不能是老师要求来的,而是教师感染出来的,引导出来的。面对一班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太好的学生,茆老师巧妙的利用了本篇课文生动优美的文字,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感情朗读。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感受到和田维吾尔人在沙尘暴肆虐的夜晚迎风引吭的豪气;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能够感受甚至再现和田的维吾尔人用花儿装扮生活用衣服美化土地的创造力;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欣赏了和田维吾尔人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而且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教师指导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精读、泛读、齐读、默读、重点读、指名读、比赛读等。无论哪种朗读,茆老师都注意到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重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从声

到形,从形到境,因境生情,缘情动声,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感情。 茆老师这一节课里,还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篇六年级课文和田的维吾尔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六年级课文和田的维吾尔评课稿

评《和田的维吾尔》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变化和教师教学策略上上的变化。学习策略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收集、整理信息是其中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和田的维吾尔》,对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这一环节颇为欣赏,一评为快。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背景、或作者、或有关事物,在一段时间内曾高频率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风靡一时后,风光不再。因为老师们觉得收集资料、交流资料形式化,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不大。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交流资料,从理论上来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那么为什么逐渐淡出语文教学呢?老师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三点。

(1):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生搜集的资料往往没什么用,所谓交流,就是念念,念完了事,与教学没什么关系,形式化;

(2):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资料,往往是极少数人滔滔不绝,典型的“高耗时、低效能”,不如老师直接出示;

(3):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少,有的学生没有搜集的条件。

沈老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时,有两个环节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学生汇报: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 学生汇报完,沈老师问学生:从资料中,你能发现什么维吾尔族的什么特点?有学生说:能歌善舞。沈老师做了肯定评价。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正好有写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的段落,沈老师又联系交流时的资料予以强调。

研究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不是走过场,而是认真地分析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概括资料,同时从资料中提取与教学有联系的信息,使交流资料成为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材料,成为学生丰富视野的工具,成为促进文本学习的动力。 其二:有个学生在汇报时,手上并没有拿文稿,侃侃而谈,完全口语化,但内容丰富、术语准确。很显然,这位学生已经在课前已经把搜集的资料消化过。

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推想沈老师平时可能对学生搜集、交流资料的方式提出过一些要求,要求学生整理资料或思考资料。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像这个学生一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整理资料或思考资料,甚至研究资料,那么,搜集资料就是一个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交流资料就是一个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搜集资料和交流资料无疑就变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了。

搜集资料、交流资料是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作业相比较,更能显现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推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要做好指导资料搜集方法的指导,组织好资料交流的过程,落实搜集和交流的结果,使其成为学生拓宽视野,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六年级课文和田的维吾尔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和田的维吾尔》听课体会

高新区万里国际学校 王伏香

陆老师的课,听起来总是不乏激情的。《和田的维吾尔》是篇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

陆老师执教此课,善于让学生品词析句,自读自悟,且看教学目标的定位是:1、学习并积累“撕扯、寂静、边缘、恶劣、摊铺、晾晒、摇曳、深邃、妩媚、绽放、庆贺、豁达”12个由近义词构成的词语;了解“都帕”、“艾得来斯”等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的作用。2、通过独立阅读和全班互动交流、探讨、辩论,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民族风情。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感受——

首先,揭题中让学生通过看图,拉近和田和学生的距离,了解维吾尔人生活的大体位置环境,这样有利于课文的深入学习。

第二,整个教学过程,陆老师步步不离词语的教学,舍得在词语上做文章,这是品读文章的很扎实有效的方法。

如一开始的“我们先来读一组词: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再如: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你从这些词语、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和田的环境很差),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不毛之地 人迹罕至 穷山恶水 寸草不生飞沙走石)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再来一读这些词语。大家是否发现这些词语在组词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呢?

还有:作者比较喜爱这样结构的词语,文章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包括后面让学生用词语概括维吾尔人的特点,在表格中填写词句等的训练,和最后的回读词语,感受维吾尔人的乐观,都离不开文本的词语,可以说抓重点词语构成了这节课的主旋律。这也是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最值得去学习的地方。

第三,陆老师的课设计的非常精致,但容量过大,建议可以分两课时上完。如果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学生的引导还可以处理得更自由洒脱一些,因为孩子的思路有时游离于我们老师的既定想法,这可能是课前预设还不够充分的原因,既然如此,这样的略读课文可以给学生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然后再由老师梳理出主干,而不要过于去牵制学生的表达,显得课堂气氛略显生硬。

一节好课,不是说没有瑕疵,而是通过上课给学生以及教者、听课老师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也是另一种收获。陆老师的课就属于这种精美中略带瑕疵,但设计有创意,给人思考和启迪的好课。

《和田的维吾尔》听课有感反思

王乐华

3月24日上午语文组组织听了王绍斌的一节课。我听后感受很深。

《和田的维吾尔》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采用多次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最后通过对句子的分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前,王老师考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学生展示资料,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还运用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通过同学的分析,最后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学生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另外,课堂上王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最自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尽情的张扬。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和田的维吾尔人》评课稿

3月4日上午第二节课听了贺莉萍老师的《和田的维吾尔人》

一节课。我听后感受很深。

《和田的维吾尔人》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

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贺老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采用多次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最后通过对句子的分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前,贺老师考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贺老师设计了学生展示资料,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 通过同学的分析,最后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学生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

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另外,课堂上,贺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最自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尽情的张扬。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二、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和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茆老师的这课重点体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一)教师讲出语文味。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的语言必须先有“语文味”。开课伊始,茆老师就借学生对新疆的初步了解入手,“你们对新疆有这么多的了解,想认识那里的人吗?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田的维吾尔人吧” 一席话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这说明教师仔细研读了教材,如果教师无视教材内涵,为讲课而讲课,视情感为任意附加的身外之物,决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课堂的语文味就无从谈起。

(二)学生读出语文味

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学生更应该有“语文味”,并且这“语文味”不能是老师要求来的,而是教师感染出来的,引导出来的。面对一班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太好的学生,茆老师巧妙的利用了本篇课文生动优美的文字,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感情朗读。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感受到和田维吾尔人在沙尘暴肆虐的夜晚迎风引吭的豪气;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能够感受甚至再现和田的维吾尔人用花儿装扮生活用衣服美化土地的创造力;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欣赏了和田维吾尔人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而且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教师指导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精读、泛读、齐读、默读、重点读、指名读、比赛读等。无论哪种朗读,茆老师都注意到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重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从声

到形,从形到境,因境生情,缘情动声,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感情。 茆老师这一节课里,还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篇六年级课文和田的维吾尔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六年级课文和田的维吾尔评课稿

评《和田的维吾尔》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变化和教师教学策略上上的变化。学习策略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收集、整理信息是其中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和田的维吾尔》,对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这一环节颇为欣赏,一评为快。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背景、或作者、或有关事物,在一段时间内曾高频率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风靡一时后,风光不再。因为老师们觉得收集资料、交流资料形式化,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不大。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交流资料,从理论上来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那么为什么逐渐淡出语文教学呢?老师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三点。

(1):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生搜集的资料往往没什么用,所谓交流,就是念念,念完了事,与教学没什么关系,形式化;

(2):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资料,往往是极少数人滔滔不绝,典型的“高耗时、低效能”,不如老师直接出示;

(3):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少,有的学生没有搜集的条件。

沈老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时,有两个环节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学生汇报: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 学生汇报完,沈老师问学生:从资料中,你能发现什么维吾尔族的什么特点?有学生说:能歌善舞。沈老师做了肯定评价。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正好有写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的段落,沈老师又联系交流时的资料予以强调。

研究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不是走过场,而是认真地分析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概括资料,同时从资料中提取与教学有联系的信息,使交流资料成为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材料,成为学生丰富视野的工具,成为促进文本学习的动力。 其二:有个学生在汇报时,手上并没有拿文稿,侃侃而谈,完全口语化,但内容丰富、术语准确。很显然,这位学生已经在课前已经把搜集的资料消化过。

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推想沈老师平时可能对学生搜集、交流资料的方式提出过一些要求,要求学生整理资料或思考资料。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像这个学生一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整理资料或思考资料,甚至研究资料,那么,搜集资料就是一个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交流资料就是一个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搜集资料和交流资料无疑就变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了。

搜集资料、交流资料是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作业相比较,更能显现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推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要做好指导资料搜集方法的指导,组织好资料交流的过程,落实搜集和交流的结果,使其成为学生拓宽视野,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六年级课文和田的维吾尔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和田的维吾尔》听课体会

高新区万里国际学校 王伏香

陆老师的课,听起来总是不乏激情的。《和田的维吾尔》是篇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

陆老师执教此课,善于让学生品词析句,自读自悟,且看教学目标的定位是:1、学习并积累“撕扯、寂静、边缘、恶劣、摊铺、晾晒、摇曳、深邃、妩媚、绽放、庆贺、豁达”12个由近义词构成的词语;了解“都帕”、“艾得来斯”等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的作用。2、通过独立阅读和全班互动交流、探讨、辩论,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民族风情。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感受——

首先,揭题中让学生通过看图,拉近和田和学生的距离,了解维吾尔人生活的大体位置环境,这样有利于课文的深入学习。

第二,整个教学过程,陆老师步步不离词语的教学,舍得在词语上做文章,这是品读文章的很扎实有效的方法。

如一开始的“我们先来读一组词: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再如: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你从这些词语、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和田的环境很差),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不毛之地 人迹罕至 穷山恶水 寸草不生飞沙走石)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再来一读这些词语。大家是否发现这些词语在组词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呢?

还有:作者比较喜爱这样结构的词语,文章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包括后面让学生用词语概括维吾尔人的特点,在表格中填写词句等的训练,和最后的回读词语,感受维吾尔人的乐观,都离不开文本的词语,可以说抓重点词语构成了这节课的主旋律。这也是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最值得去学习的地方。

第三,陆老师的课设计的非常精致,但容量过大,建议可以分两课时上完。如果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学生的引导还可以处理得更自由洒脱一些,因为孩子的思路有时游离于我们老师的既定想法,这可能是课前预设还不够充分的原因,既然如此,这样的略读课文可以给学生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然后再由老师梳理出主干,而不要过于去牵制学生的表达,显得课堂气氛略显生硬。

一节好课,不是说没有瑕疵,而是通过上课给学生以及教者、听课老师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也是另一种收获。陆老师的课就属于这种精美中略带瑕疵,但设计有创意,给人思考和启迪的好课。


相关文章

  • 和田维吾尔的教案
  •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 授课人:张美凤 三维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通过读课文和交流探讨,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 3.培养学生收集资 ...查看


  • [和田的维吾尔]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1
  • <和田的维吾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二.说目标 新 ...查看


  • [和田的维吾尔]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二.说目标 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 ...查看


  • 和田的维吾尔人
  • 9. 和田的维吾尔人 权鹏飞 陕西白水县人,出生于1963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新疆日报>通讯员,从事文学创作十五年来,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500余篇幅.曾获新疆第八届.第九届"新疆新闻奖".2006 ...查看


  • 9.和田的维吾尔人教案doc
  • 9* 和 田 的 维 吾 尔 人 授课教师 刘建华 教学目标: 1.读记"深邃.妩媚.豁达.撕扯"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铺天盖地.美不胜收.肃然起敬"等词语. 2.了解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学习 ...查看


  •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
  •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到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sī)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 ...查看


  • 和田的维吾尔人 1
  • 9和田的维吾尔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想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网络学习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 ...查看


  •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实录修改
  • 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我能读会并记住"激昂.抽象.韵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我要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以及维吾尔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 ...查看


  •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1)
  •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