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胡克定律

n胡克定律

2010年高考分析

2010年共16套试卷,出了道考查胡克定律的题,出了 道出现弹簧但未考查胡克定律的习题。出胡克定律题的卷子有:选择题:全国卷一15题(6分)、新课标卷15题(6分);天津卷9(2)题(实验题)、浙江卷21题“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10分)、福建卷19(2)题“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未出现弹簧的卷子有:北京卷、上海单科卷、全国卷二、广东卷、四川卷、重庆卷、江苏单科卷。山东卷17题、安徽卷19题(6分)中出现了弹簧,但其中弹簧相当于绳子或杆,未考查胡克定律。福建卷17题考查弹性势能。上海理综卷7题出现弹簧,但考查知识点为安培力。海南单科考查失重。

2010年高考真题

1、(10年全国卷一 15题 6分)如右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坂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C )

A. a10,a2g B. a1g,a2g

mMmM

g D. a1g,a2g MM

2、(10年新课标卷 15题 6分)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

C. a10,a2

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C )

A.

F2F1FF1FF1FF1

B.2 C.2 D.2

l2l1l2l1l2l1l2l1



FF1

也可表示为k2

l2l1

3、(10年浙江卷 21题Ⅰ(10分))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依次逐个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0.1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减i,绳下端坐标的平均值Xi=(X加i+X减i)/2的数据如下表:

(1)同一橡皮绳的X加i减i(大于或小于); (2) 乙 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一级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4)为了更好的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1)小于 (2)乙

(3)由所给数据的该变量如下表所示

由图可得 k乙=57-70(N/m) k=58.5N/m 或

对于甲同学的数据,因为只有前几个数据可认为在弹性范围内,由图中切线的斜率得, k甲=25-34(N/m)

(4)尽可能使伸长量在弹性范围内,同时有足够大的伸长量,以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 4、(10年福建卷 19(2)题(6分))某实验小组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将原长约200mm

的橡皮筋上端固定,在竖直悬挂的橡皮筋下端逐一增挂钩码(质量均为20g),每增挂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当挂上10只钩码后,再逐一把钩码取下,每取下一只钩码,也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根据测量数据,作出增挂钩码和减挂钩码时的橡皮筋伸长量l与拉力F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从图像中可以得出___D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增挂钩码时l与F成正比,而减挂钩码时l与F不成正比

B.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比减挂钩码时的大 C.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减挂钩码时的相等 D.增挂钩码时所挂钩码数过多,导致橡皮筋超出弹性限度

考查弹簧 不考查胡克定律

1、(10年福建卷 17题 6分)如图(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t=0时刻,将一金

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 C )

A.t1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B.t2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C.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D.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增加的动能等于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 2、(10年山东 17题 4分)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

m2的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

匀速直线运动(m1在地面,m2在空中),力F与水平方向成角。则m1所受支持力N和摩擦力f正确的是( AC )

A.Nm1gm2gFsin C.fFcos B.Nm1gm2gFcos D.fFsin

3、(10年安徽卷 19题 6分)L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相连,如图所示。若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 的受力个数为( C ) A. 3 B.4 C. 5 D.6 4、(10年上海卷 7题(3分))如右图,水平桌面上放置一根条形磁铁,磁铁中央正上方用绝缘弹簧悬挂一水平直导线,并与磁铁垂直。当直导线中通入图中所示方向的电流时,可以判断出( A )

A.弹簧的拉力增大,条形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 B.弹簧的拉力减小,条形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 C.弹簧的拉力增大,条形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增大 D.弹簧的拉力减小,条形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增大 5、(10年天津卷 9(2)题)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 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填字母代号) ○

A. 两细绳必须等长

B. 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 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05-09年相关高考真题

1.(05年全国卷Ⅰ 24题(19分)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升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2)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2.(05年全国卷Ⅰ 22题(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一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像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的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

3.(06年全国卷二 19题 6分)一砝码和一轻弹簧构成弹簧振子,图1所示的装置可用于研究该弹簧振子的受迫振动。匀速转动把手时,曲杆给弹簧振子以驱动力,使振子做受迫振动。把手匀速转动的周期就是驱动力的周期,改变把手匀速转动的速度就可以改变驱动力的周期。若保持把手不动,给砝码一向下的初速度,砝码便做简谐运动,振动图线如图2所示。当把手以某一速度匀速转动,受迫振动达到稳定时,砝码的振动图线如图3所示。若用T0表示弹簧振子的固有周期,T表示驱动力的周期,Y表示受迫振动达到稳定后砝码振动的振幅,则

4 2 0 -2 -4

1

2 1 0 -1 -2

A.由图线可知T0=4s B.由图线可知T0=8s

C.当T在4s附近时,Y显著增大;当T比4s小得多或大得多时,Y很小 D.当T在8s附近时,Y显著增大;当T比8s小得多或大得多时,Y很小

4.(06年全国卷二 18题)如图所示,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滑块P和Q都可视作质点,质量相等。Q与轻质弹簧相连。设Q静止,P以某一初速度向Q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在整个碰撞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等于

A P的初动能 B P的初动能的1/2 C P的初动能的1/3 D P的初动能的1/4

5.(08年全国卷一 15题 6分)如图,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A.向右做加速运动 B.向右做减速运动 C.向左做加速运动 D.向左做减速运动

练习题

1.实验室常用的弹簧秤如图甲所示,连接有挂钩的拉杆与弹簧相连,并固定在外壳一端O上,外壳上固定一个圆环,可以认为弹簧秤的总质量主要集中在外壳(重力为G)上,弹簧和拉杆的质量忽略不计,现将该弹簧秤以两种方式固定于地面上,如图乙、丙所示,分别用恒力F0竖直向上拉弹簧秤,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 )

A.乙图读数F0-G,丙图读数F0+G B.乙图读数F0+G,丙图读数F0-G C.乙图读数F0,丙图读数F0-G D.乙图读数F0-G,丙图读数F0 答案 D

2.(2009·济南模拟)如图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的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地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求这个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 答案 m1g

k23.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2的轻弹簧乙竖直固定在桌面上,上端连一质量为m的物块;另一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甲固定在物块上.现将弹簧甲的上端A缓慢向上提,当提到乙弹簧的弹力大小恰好等于2mg时,求A点上提的高度?

3

4一质量为50 kg的男孩在距离河流40 m高的桥上做“蹦极跳”,原长长度AB为14 m的弹性绳一端缚着他的双脚,另一端则固定在桥上的A点,如图(a)所示,然后男孩从桥面下坠直至贴近水面的最低点D.男孩的速率v跟下坠的距离h的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假定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遵守胡克定律(不考虑空气阻力、男孩的大小和绳的质量,g

2

取10 m/s).求:

(1)绳的劲度系数是多少? (2)讨论男孩在AB、BC和CD期间运动时作用于男孩的力的情况.

4

答案 (1)2×10 J (2)62.5 N/m (3)由题图(b)可知,AB段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男孩仅受重力作用;BC段男孩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且重力大于拉力;CD段男孩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且重力小于拉力.

5、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重物,平衡时,弹簧伸长了4cm,再将重物向下拉1cm,然后突然放手,在刚放手的瞬间,重物的加速度a和速度v是:( A )

A、a=g/4,方向向上;v=0 B、a=g/4,方向向上;v方向向上 C、a=g,方向向下;v方向向上 D、a=5g/4,方向向上;v=0

6、一物体从某高度自由落下,恰好落在直立于地面上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以后被弹回、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下降时物体在AB段的速度越来越小 B、上升时物体在AB段的速度越来越大

C、物体在AB段下降时和在AB段上升时其速度是先增大后减小 D、在B点时因为物体速度为零,所以它受到的合外力也为零

7、如图2(a)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

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8、如图8所示,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不计,盘内放一个物体P处于静止,P

图2(a)

量和弹簧的质

质量都

图2(b)

m=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k=300N/m。现在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t=0.2s内F是变力,在0.2s以后F是恒力,g=10m/s2,则F的最小值是F的最大值是 。

8

9、一根劲度系数为k,质量不计的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物体,有一水平板将物体托住,并使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如图7所示。现让木板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a<g=匀加速向下移动。求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开始与物体分离。

10、如图所示,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接,并用细绳悬于天花板下,下面四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一对力是( D ) A 绳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A的拉力 B 弹簧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C 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 D B的重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7

n胡克定律

2010年高考分析

2010年共16套试卷,出了道考查胡克定律的题,出了 道出现弹簧但未考查胡克定律的习题。出胡克定律题的卷子有:选择题:全国卷一15题(6分)、新课标卷15题(6分);天津卷9(2)题(实验题)、浙江卷21题“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10分)、福建卷19(2)题“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未出现弹簧的卷子有:北京卷、上海单科卷、全国卷二、广东卷、四川卷、重庆卷、江苏单科卷。山东卷17题、安徽卷19题(6分)中出现了弹簧,但其中弹簧相当于绳子或杆,未考查胡克定律。福建卷17题考查弹性势能。上海理综卷7题出现弹簧,但考查知识点为安培力。海南单科考查失重。

2010年高考真题

1、(10年全国卷一 15题 6分)如右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坂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C )

A. a10,a2g B. a1g,a2g

mMmM

g D. a1g,a2g MM

2、(10年新课标卷 15题 6分)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

C. a10,a2

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C )

A.

F2F1FF1FF1FF1

B.2 C.2 D.2

l2l1l2l1l2l1l2l1



FF1

也可表示为k2

l2l1

3、(10年浙江卷 21题Ⅰ(10分))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依次逐个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0.1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减i,绳下端坐标的平均值Xi=(X加i+X减i)/2的数据如下表:

(1)同一橡皮绳的X加i减i(大于或小于); (2) 乙 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一级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4)为了更好的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1)小于 (2)乙

(3)由所给数据的该变量如下表所示

由图可得 k乙=57-70(N/m) k=58.5N/m 或

对于甲同学的数据,因为只有前几个数据可认为在弹性范围内,由图中切线的斜率得, k甲=25-34(N/m)

(4)尽可能使伸长量在弹性范围内,同时有足够大的伸长量,以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 4、(10年福建卷 19(2)题(6分))某实验小组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将原长约200mm

的橡皮筋上端固定,在竖直悬挂的橡皮筋下端逐一增挂钩码(质量均为20g),每增挂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当挂上10只钩码后,再逐一把钩码取下,每取下一只钩码,也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根据测量数据,作出增挂钩码和减挂钩码时的橡皮筋伸长量l与拉力F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从图像中可以得出___D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增挂钩码时l与F成正比,而减挂钩码时l与F不成正比

B.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比减挂钩码时的大 C.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减挂钩码时的相等 D.增挂钩码时所挂钩码数过多,导致橡皮筋超出弹性限度

考查弹簧 不考查胡克定律

1、(10年福建卷 17题 6分)如图(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t=0时刻,将一金

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 C )

A.t1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B.t2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C.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D.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增加的动能等于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 2、(10年山东 17题 4分)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

m2的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

匀速直线运动(m1在地面,m2在空中),力F与水平方向成角。则m1所受支持力N和摩擦力f正确的是( AC )

A.Nm1gm2gFsin C.fFcos B.Nm1gm2gFcos D.fFsin

3、(10年安徽卷 19题 6分)L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相连,如图所示。若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 的受力个数为( C ) A. 3 B.4 C. 5 D.6 4、(10年上海卷 7题(3分))如右图,水平桌面上放置一根条形磁铁,磁铁中央正上方用绝缘弹簧悬挂一水平直导线,并与磁铁垂直。当直导线中通入图中所示方向的电流时,可以判断出( A )

A.弹簧的拉力增大,条形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 B.弹簧的拉力减小,条形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 C.弹簧的拉力增大,条形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增大 D.弹簧的拉力减小,条形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增大 5、(10年天津卷 9(2)题)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 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填字母代号) ○

A. 两细绳必须等长

B. 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 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05-09年相关高考真题

1.(05年全国卷Ⅰ 24题(19分)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升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2)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2.(05年全国卷Ⅰ 22题(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一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像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的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

3.(06年全国卷二 19题 6分)一砝码和一轻弹簧构成弹簧振子,图1所示的装置可用于研究该弹簧振子的受迫振动。匀速转动把手时,曲杆给弹簧振子以驱动力,使振子做受迫振动。把手匀速转动的周期就是驱动力的周期,改变把手匀速转动的速度就可以改变驱动力的周期。若保持把手不动,给砝码一向下的初速度,砝码便做简谐运动,振动图线如图2所示。当把手以某一速度匀速转动,受迫振动达到稳定时,砝码的振动图线如图3所示。若用T0表示弹簧振子的固有周期,T表示驱动力的周期,Y表示受迫振动达到稳定后砝码振动的振幅,则

4 2 0 -2 -4

1

2 1 0 -1 -2

A.由图线可知T0=4s B.由图线可知T0=8s

C.当T在4s附近时,Y显著增大;当T比4s小得多或大得多时,Y很小 D.当T在8s附近时,Y显著增大;当T比8s小得多或大得多时,Y很小

4.(06年全国卷二 18题)如图所示,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滑块P和Q都可视作质点,质量相等。Q与轻质弹簧相连。设Q静止,P以某一初速度向Q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在整个碰撞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等于

A P的初动能 B P的初动能的1/2 C P的初动能的1/3 D P的初动能的1/4

5.(08年全国卷一 15题 6分)如图,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A.向右做加速运动 B.向右做减速运动 C.向左做加速运动 D.向左做减速运动

练习题

1.实验室常用的弹簧秤如图甲所示,连接有挂钩的拉杆与弹簧相连,并固定在外壳一端O上,外壳上固定一个圆环,可以认为弹簧秤的总质量主要集中在外壳(重力为G)上,弹簧和拉杆的质量忽略不计,现将该弹簧秤以两种方式固定于地面上,如图乙、丙所示,分别用恒力F0竖直向上拉弹簧秤,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 )

A.乙图读数F0-G,丙图读数F0+G B.乙图读数F0+G,丙图读数F0-G C.乙图读数F0,丙图读数F0-G D.乙图读数F0-G,丙图读数F0 答案 D

2.(2009·济南模拟)如图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的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地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求这个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 答案 m1g

k23.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2的轻弹簧乙竖直固定在桌面上,上端连一质量为m的物块;另一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甲固定在物块上.现将弹簧甲的上端A缓慢向上提,当提到乙弹簧的弹力大小恰好等于2mg时,求A点上提的高度?

3

4一质量为50 kg的男孩在距离河流40 m高的桥上做“蹦极跳”,原长长度AB为14 m的弹性绳一端缚着他的双脚,另一端则固定在桥上的A点,如图(a)所示,然后男孩从桥面下坠直至贴近水面的最低点D.男孩的速率v跟下坠的距离h的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假定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遵守胡克定律(不考虑空气阻力、男孩的大小和绳的质量,g

2

取10 m/s).求:

(1)绳的劲度系数是多少? (2)讨论男孩在AB、BC和CD期间运动时作用于男孩的力的情况.

4

答案 (1)2×10 J (2)62.5 N/m (3)由题图(b)可知,AB段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男孩仅受重力作用;BC段男孩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且重力大于拉力;CD段男孩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且重力小于拉力.

5、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重物,平衡时,弹簧伸长了4cm,再将重物向下拉1cm,然后突然放手,在刚放手的瞬间,重物的加速度a和速度v是:( A )

A、a=g/4,方向向上;v=0 B、a=g/4,方向向上;v方向向上 C、a=g,方向向下;v方向向上 D、a=5g/4,方向向上;v=0

6、一物体从某高度自由落下,恰好落在直立于地面上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以后被弹回、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下降时物体在AB段的速度越来越小 B、上升时物体在AB段的速度越来越大

C、物体在AB段下降时和在AB段上升时其速度是先增大后减小 D、在B点时因为物体速度为零,所以它受到的合外力也为零

7、如图2(a)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

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8、如图8所示,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不计,盘内放一个物体P处于静止,P

图2(a)

量和弹簧的质

质量都

图2(b)

m=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k=300N/m。现在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t=0.2s内F是变力,在0.2s以后F是恒力,g=10m/s2,则F的最小值是F的最大值是 。

8

9、一根劲度系数为k,质量不计的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物体,有一水平板将物体托住,并使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如图7所示。现让木板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a<g=匀加速向下移动。求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开始与物体分离。

10、如图所示,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接,并用细绳悬于天花板下,下面四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一对力是( D ) A 绳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A的拉力 B 弹簧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C 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 D B的重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7


相关文章

  • 胡克定律DIS实验报告
  • 万浩110112836物理学(师范) 第二部分 胡克定律(DIS实验报告) 传统实验 实验器材 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四个弹簧 白板 卷尺 钩码 实验步骤 1.固定弹簧到铁架台上,用刻度尺测出弹簧长度l0: 2.在其弹性限度内用钩码在弹簧 ...查看


  • 弹力和胡克定律
  • 北 京 四 中 责 编:郭金娟 弹力 胡克定律 基本知识: 一.形变 1.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和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如吹胀气球,有的微小,有的可观察. 2.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如果形变过 ...查看


  • 胡克定律专题
  • 胡克定律专题 重要结论: 1. 初中阶段的弹簧都是轻弹簧m=0kg,所以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弹簧合力永远是0. 2.弹簧两端的拉力永远等大反向,所以弹簧弹力= 弹簧示数= 一边的拉力. 3.劲度系数k 是由本身的结构决定的(材料.长度.匝数.粗 ...查看


  • 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量的关系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一章 实验三 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课时作业 1.(2009·广东理基)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 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 力与弹簧长度关系的图象如图实- ...查看


  • 高中物理实验试题及答案(2)654
  • 高中物理实验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全选对得2分,漏选得1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 1.如图所示,是力学中三个实验装置,这三个实验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A .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C .比较的 ...查看


  •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全)
  • 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 ...查看


  • 教学设计[3.2弹力]
  • 一.教材依据 版 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共同必修1 内 容: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 第2节.弹 力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整个设计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为主线,利用多 ...查看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弹力 说课稿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3.2:弹力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特点分析 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它在力学分析中有着举足经重的作用,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好本节内容是决定学生以 ...查看


  • 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力 物体平衡
  • 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三章 力 物体的平衡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 重力(G) (1)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