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一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二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蚕的生长变化 3、蚕变了新模样

4、蛹变成了什么 5、蚕的生命周期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我们的生命周期 三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 四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2、磁铁有磁性 3、磁铁的两极

4、磁极的相互作用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指南针 7、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活动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学生主要交流他们的想法:包括:植物的生长经历

了哪些过程?植物的生长从什么开始?学生通过交流,在加上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三上学习的向日葵的一生生长过程,学生都能认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了。 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的练习,有的不能完成,还应继续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2、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而《种植我们的植物》作为一门生产实践性和理论知识性都很强的学科,尤其需要这种精神,所以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通过这种启发探究式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了“发现生产中的问题——了解把握问题的特点——学习课本查找问题的实质——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回归并指导生产活动”的专业学习目的。同时,还在知识结论的获得过程中,领悟和学会了创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了种植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当前,由于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当前课程设置的情况,在教学中,一般只注重了知识的传

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组织教学,学生固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生活经验和农业生产现象出发,提出有关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学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创新的模式:情景设疑---引导探究---科学抽象---归纳总结---迁移活用。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把当节知识放在全书乃至各专业课知识结构体系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植物对水分的运输和利用,也把教材的顺序调整为“选种——松土——挖坑——下种——浇水”,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也证实了调整的可行和必要。 通过课后向学生征询意见,认为这节课方式灵活,组织严谨,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不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还要更多设置学生动手性的实验或实践内容。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上完这一课,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1.4、种子变成了幼苗

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1/3的小组种植的植物张了两片子叶),从种子变成幼苗的这一段经历,对学生来说是感到新奇而愉快的,他们都把刚出土的幼苗视为珍宝。有的同学还写了观察日记,幼苗的颜色形状以及茎的样子都描述得很详细。通过交流反馈,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性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有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 对于植物的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的认识,采取了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在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了解植物叶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植物的叶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和营养,非常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了植物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反过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树林里会感到空气清新?”、“为什么植物要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就更深了.

1.5、茎越长越高

(一) 交流整理茎的变化环节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平时未对植物的生长变化做跟踪记录,故对茎的颜色变化、硬度变化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但对茎的高度的数据关注不够(这一情况也在意料之中),针对此情况,拿出了观察记录(在教学本单元时,为了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孩子们同时种植,并一直坚持记录)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习记录的要点;另一方面,为后续画统计图提供依据。由于观察的周期只有三周半,按每半周作一次统计:第二周(茎的高度)0.5厘米,第二周半3.5厘米,第三周6.9厘米,第三周半7.7厘米。交流

后,引出统计表,引导学生合作将数据表现到统计图中。教学时,还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先让学生观察绘制好的统计图,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规律,比较凤仙花在哪个阶段生长速度最快?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这时,对教材中让学生预测未来几周凤仙花的高度进行了调整,改为让他们预测:一周后,凤仙花的茎会长到多少厘米?学生根据变化规律,猜测大约在8.5-9.4厘米之间。这里很好地渗透了有根据地进行猜测的科学意识。

(二)在认识“茎的作用“这一环节中,先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学生猜测——设计实验(主要是芹菜浸泡在红水中的实验。设计后,让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观察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同学对观察十分细致,思维很严谨。通过观察,发现芹菜横截面有许多小孔,而且外圈的小孔有红水浸入,可能这些小孔是运输水分的;还有些小孔未染成红色,可能是运输养料的。)这时还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实验中的植株(整枝植株已完全变成红色)出示给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学生认识到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学最后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梳理不够,而且原本想给点时间让孩子拓展阅读〈各种各样的茎〉,感知茎的支撑作用,也没能开展。

一点思考:要让学生的跟踪观察有效,跟踪记录真实,需要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科学态度。

1.6、开花了,结果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

为了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在

让学生学会倾听,还增强了自评和互评意识。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课容量大、活动多,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1.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问题(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

*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 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2.2、蚕的生长变化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于是,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

科学教学反思

一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二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蚕的生长变化 3、蚕变了新模样

4、蛹变成了什么 5、蚕的生命周期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我们的生命周期 三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 四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2、磁铁有磁性 3、磁铁的两极

4、磁极的相互作用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指南针 7、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活动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学生主要交流他们的想法:包括:植物的生长经历

了哪些过程?植物的生长从什么开始?学生通过交流,在加上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三上学习的向日葵的一生生长过程,学生都能认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了。 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的练习,有的不能完成,还应继续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2、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而《种植我们的植物》作为一门生产实践性和理论知识性都很强的学科,尤其需要这种精神,所以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通过这种启发探究式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了“发现生产中的问题——了解把握问题的特点——学习课本查找问题的实质——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回归并指导生产活动”的专业学习目的。同时,还在知识结论的获得过程中,领悟和学会了创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了种植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当前,由于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当前课程设置的情况,在教学中,一般只注重了知识的传

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组织教学,学生固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生活经验和农业生产现象出发,提出有关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学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创新的模式:情景设疑---引导探究---科学抽象---归纳总结---迁移活用。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把当节知识放在全书乃至各专业课知识结构体系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植物对水分的运输和利用,也把教材的顺序调整为“选种——松土——挖坑——下种——浇水”,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也证实了调整的可行和必要。 通过课后向学生征询意见,认为这节课方式灵活,组织严谨,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不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还要更多设置学生动手性的实验或实践内容。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上完这一课,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1.4、种子变成了幼苗

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1/3的小组种植的植物张了两片子叶),从种子变成幼苗的这一段经历,对学生来说是感到新奇而愉快的,他们都把刚出土的幼苗视为珍宝。有的同学还写了观察日记,幼苗的颜色形状以及茎的样子都描述得很详细。通过交流反馈,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性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有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 对于植物的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的认识,采取了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在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了解植物叶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植物的叶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和营养,非常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了植物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反过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树林里会感到空气清新?”、“为什么植物要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就更深了.

1.5、茎越长越高

(一) 交流整理茎的变化环节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平时未对植物的生长变化做跟踪记录,故对茎的颜色变化、硬度变化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但对茎的高度的数据关注不够(这一情况也在意料之中),针对此情况,拿出了观察记录(在教学本单元时,为了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孩子们同时种植,并一直坚持记录)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习记录的要点;另一方面,为后续画统计图提供依据。由于观察的周期只有三周半,按每半周作一次统计:第二周(茎的高度)0.5厘米,第二周半3.5厘米,第三周6.9厘米,第三周半7.7厘米。交流

后,引出统计表,引导学生合作将数据表现到统计图中。教学时,还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先让学生观察绘制好的统计图,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规律,比较凤仙花在哪个阶段生长速度最快?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这时,对教材中让学生预测未来几周凤仙花的高度进行了调整,改为让他们预测:一周后,凤仙花的茎会长到多少厘米?学生根据变化规律,猜测大约在8.5-9.4厘米之间。这里很好地渗透了有根据地进行猜测的科学意识。

(二)在认识“茎的作用“这一环节中,先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学生猜测——设计实验(主要是芹菜浸泡在红水中的实验。设计后,让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观察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同学对观察十分细致,思维很严谨。通过观察,发现芹菜横截面有许多小孔,而且外圈的小孔有红水浸入,可能这些小孔是运输水分的;还有些小孔未染成红色,可能是运输养料的。)这时还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实验中的植株(整枝植株已完全变成红色)出示给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学生认识到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学最后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梳理不够,而且原本想给点时间让孩子拓展阅读〈各种各样的茎〉,感知茎的支撑作用,也没能开展。

一点思考:要让学生的跟踪观察有效,跟踪记录真实,需要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科学态度。

1.6、开花了,结果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

为了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在

让学生学会倾听,还增强了自评和互评意识。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课容量大、活动多,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1.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问题(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

*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 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2.2、蚕的生长变化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于是,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


相关文章

  • 如何撰写课后教学反思
  • 如何撰写课后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因此,教学反思写些什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写什么呢?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 ...查看


  •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
  •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课题论证是指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也就是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拟 ...查看


  • 校本培训讲座--如何写教学反思
  • 校本培训讲座 如何写教学反思 主讲人:唐志康 [校本培训讲座] 如何写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 ...查看


  •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 摘 要: 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新要求和挑战.教师应该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师 教学反思 科学性 艺术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而 ...查看


  • 中学物理教学反思
  • 开发区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度 第二学期初四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开发区实验中学 马淑晓 新学期即将开始,对于过去一学期的教学,既有收获,又有遗憾,希望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在下学期的工作学习中更进一步,先将总结如下.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 ...查看


  • 说课听课评课反思
  • 说课 听课 评课 反思 一.说课技能 [技能概述] 说课概述 说课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利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并就课程目标的达 ...查看


  • 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 当代教育科学 2005年第20期 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罗儒国 摘要:教学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内在地具有生活的意味.然而,由于教师的"物化",教学技术化.日常化.剧场化等现象长期存在,教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被遮 ...查看


  • 蜗牛教学反思
  • 反思一: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是本单元学生接触的第一种小动物,孩子对动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兴趣.由于平时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认识过于笼统.所以,在这单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得学习动物. 在前 ...查看


  • 教学行动研究方案6 -国培计划
  • 学校"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方案 **中学 *** 一.拟解决(改进)的问题 通过写教学反思, 提高数学教师反思能力 二.问题分析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教学反思环节基本是缺失的, 只要表现在: 1.不知道反思什么.容易 ...查看


  • 种子教学反思
  • <种子植物>教学反思 美台中学 王学云 授课班级:七(3)班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6日第五节 本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是通过问题的引领,使学生自觉完成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比较,进而认 识到种子的重要结构是肧,肧是新植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