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0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第 &# 卷 第 2 期

3456789 4: ;588FG>6B ?499>H>

I49. &# J4. 2 M5H.

0 KG7F>B 1

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0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N 安徽 合肥

摘 要:在信息难以充分表达的情况下,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造就了谣言的流行,而网络的虚拟环境无 形中充当了其保护伞。要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督机制,提 高从业者道德水平,并加强网民的媒体素养,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网络谣言;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O

谣言,自古有之。先秦《吕氏春秋・察传》一 文曾生动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 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 +这是已知 《 的最早对传播变异的描述。 战国策》中也有相关 典故。今天,随着跨越国界、地缘的英特网的出 现,谣言也乘上了电子化快车。如

网络谣言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征,但由于 其发布及流传主要是通过有线、无线网络进行 的,故与一般谣言相比,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 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奇景; 传播速度更为迅速,这得力于网络文档复制的低 成本、无成本和高度便利性;传播途径极其繁多, 常见如门户网站、,,-、聊天室、贴吧、即时通讯 工具、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网络谣言借助网络 的匿名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点,以呈几何级数 增长的趋势扩散,影响力强,危害性大。而一则网 络谣言出现后,又会迅速向网下蔓延,与人际传 “ 播的谣言互相配合,交叉影响、交叉传播, 人们 对于谣言信息的意见在社会群体的持久互动中 趋同了,影响力和破坏程度达到最大”。 *

收稿日期:

一、以讹传讹,制造“狂蟒之灾” ———解析网络谣言形成原因

网络谣言的产生、扩散,有其社会原因、社会 心理原因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政治、 经济等深层因素。很多时候是这几方面原因综合 在起作用。

(. 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

人类社会自有信息传播以来,就从未杜绝过 谣言,这与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 有关。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所需了解的 信息也无法全部公开或随时随地轻易获得,这是 谣言得以形成和扩散传播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信 息缺少足够充分、公开的情况下,类似的谣言的一 再出现并不奇怪。此外,在社会生活遭到人为或自 然力的破坏,出现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倘若正常渠 道的意见传播迟缓或被打断,而人们的信息需求 又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人们便表现出惊

作者简介:伍宝(($)& % ),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

恐或猜测的忧虑。一些观点相同的人开始就共同 关心的问题聚集,互通情报,交流不安,即社会底 层群众的自发活动取代了上层组织的信息传播 功能,这也会促成谣言的形成。

去年

#’ 社会心理因素造就了造谣者、传谣者和 受谣者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与复杂的社会心理密切 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是后者的一面镜子。从镜中 可以看到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的种种心理活 动和心理倾向。谣言传播的过程,是他们之间相 互作用、影响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个体心理起作

用,也有群体心理作用。在造、传、受谣的过程中,支配人们行为的既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 素。谣言传播者的非理性因素是谣言得势的主要 原因,当一个人被谣言包裹之时,往往会受社会 心理的压迫而跟随非理性思维的指引,相信并传 播谣言。 ( ) *网络谣言亦不例外。

从传播源即造谣者的角度看,他们往往对社 会现实严重不满或别有用心。如收入差距拉大加 剧了人的心理不平衡,在网上散布谣言实现了这 些人不正常的心理需求,使其情绪缓解。还有些 人蓄意造谣,是为了从中受益。从传播的中介即 传谣者的角度看,在接触过程中,一部分人会相信 谣言,也有不会相信,或半信半疑。信谣者在谣言 与其利益相关时,表现出巨大的传谣热情,寻找 “战友”,试图利用公众的力量实现收益最大化;在 谣言与己无关时,表现出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信 谣者,在谣言对其有利时,明知是假也会参与传 播,甚至添油加醋,使之合理化。将信将疑者,往 往会将之作为谈资,进行无意传播。从受众即受 谣者的角度看,其之所以接受谣言信息,主要是出 于一种心理认同感。贵州瓮安事件发生后,网上 盛传当地官员贪赃枉法、强奸民意、鱼肉百姓,以

!

致官逼民反的谣言。当时就有部分网民很相信,接 受这些信息并大量转帖传播,以致造成不良后果。

)’ 网络虚拟环境是网谣形成与传播的保护伞 网络的匿名特征、信息扩散的速度和广度、管 理的相对滞后,这些网络与生俱来的特性在一定 程度上成为了网络谣言生成、在网上网下泛滥传 播的最为有效的保护伞。

网络世界个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虚拟性, 即网络参与者身份的流动性和匿名性。这一特征 为谣言的产生、流通提供了广阔的温床。传统的现 实环境中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很难甚至无法在虚 拟环境中发挥作用。网谣制造者可轻而易举地通 过一系列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 +, 地址等信息,有 效地降低了造谣的风险性。网络的虚拟性使网民 的行为和思想获得了从现实世界的解放, “互联网 真正带来的不仅仅是匿名,更重要的是网民可以 实现个体角色、身份等的自由选择与转换”。网谣 在网民种种理由和巧妙操作中“脱颖而出”,再经 过无限复制和迅雷之势传播开来,成为一度的舆 论热点。在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则关于浦阳镇一化 工厂污染水源的谣言,它先是在网络上出现,然后 蔓延到手机短信上。短短两天,成都地区大量手机 用户接到了该信息,给市民带来了恐慌。

科技是把双刃剑,诚如河北理工大学社会心

理学专家王子平教授所分析,网络赋予了平常人

更多的话语权,由原来的媒体工作者发布新闻,到 如今人人可为记者。但网络信息传播缺少规范的 检查系统,通过博客、论坛等发布信息,其操作方 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为造谣、传谣提供了方 便。网谣通过门户网站、--.、电子邮件、// 等渠 道形成传播出去,再经过交流反馈循环往复的进 行二次或多次传播,最后形成“蝴蝶效应”。网络假 信息$媒体假新闻$网络转载,网络谣言就是通 过这样的循环模式摇身变成“新闻”的。

二、多管齐下,防范现代“潘多拉魔盒”

———遏制网络谣言的有效策略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 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谣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 孵化器和生存地。当谣言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工具, 比起口传谣言危害更大,已成为传播领域中一大 公害。 ( 0 * 谣言的产生不可避免,本身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针对其产生原因、传播特点找到一套行 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 谣言止于信息及时、充分的公开

中国社科院孟威博士认为,社会上存在的一

些不合理现象,会使人们产生不满情绪,而这些 现象如果没有通过正常的渠道给予一种明确而 透彻的解释,就给小道消息留下“空间”。

以贵州瓮安事件为例,若在学生溺水后,有 相关部门、主流媒体及时、充分公布信息,许多谣 言自会无处藏身,不攻自破。有专家云,谣言传播 得厉害的地方或领域,一定是政务信息不公开、 不透明之处———一旦权威的声音微弱甚至缺失, 各种失真的声音就会变成强势之音。要想抑制谣 言,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事实 上,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已于去年开始实施),增加媒体报道自 由,报道透明度,不给网络谣言以生存的机会。一 旦出现谣言,要及时多渠道辟谣。只有信息的公 开才可以有效消除民众心中的种种想象力。从传 播学来说,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混杂,越容易 出现误传、谣传。在情况不明时,政府和媒体权威 声音的稀缺必然会导致公众在茫然之余,以讹传 讹,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说,群众“ 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由谣言的传播导致 成社会危机事件也是自然的事。

事实证明,信息公开程度越高的社会,谣言生 存空间越小。在汶川地震之后最初的 $% 分钟内,大量有关地震在何处发生的谣言满天飞。第 $& 分钟,新华社发布明确信息:四川汶川发生

等媒体及时公布真相,打消了人们疑虑。此等例 子不胜枚举。正是由于主流、权威声音的及时出 现,才使得那些谣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 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增强职业道德 抑制谣言,还要未雨绸缪,要制定相关法律、 法规及规定,对故意传谣并造成危害者相应惩 治;与此同时,网媒必须在主流媒体的率领下,严 守职业道德,净化网络环境。在硬的方面,依法加 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 约束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网络秩序、网民行 为。作为网站,要认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 有害信息的管理。我们提倡言论自由,并不意味 着默许对言论自由的滥用。

从软的方面来说,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 站、商业门户网站应起到表率作用,努力提高舆 论引导能力,引导网民理性表达。如汶川大地震 后,人民网、千龙网、荆楚网等国内千家网络媒体 发起了联合抵制地震谣言的活动,让我们共同抵“

御谣言,从我做起,不转载、不传播、不炒作并及时 删除有关地震的各类未经证实的消息、猜测、戏谑、 迷信言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这为抵制地震中的 谣言起到了不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从 (%%) 年 起,北京推行互联网信息评议制度,根据社会举报, 收集网站传播不良信息的证据,然后召开评议会, 褒优罚劣。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还公开招聘了 $%% 多名社会义务网络监督员。目前,北京正在逐步形 成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互 联网监管长效机制,值得全国的网络媒体借鉴。

*’ 加强媒体素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网民是个年轻态的社会群体,网谣的迅速传 播,和部分年轻人缺乏媒体素养,独立、理性思考 能力有关。青少年缺少足够的判断力,又有较强的 表现欲和好奇心,容易轻信谣言。因此,一方面要提 高网民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和是非判断力。作为 一名网民,在享受现代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和网络 言论的相对自由的同时,也要时刻不忘公民责任。 首要的一点是,对于一些未经或难以证实,同时又 可能引起巨大影响的信息,要多问个为什么,不要 盲目跟风起哄,确保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责任。另一方面,年轻人应该 拥有一些媒介素养和证伪谣言的意识和技能。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谣也会出现诸多 变种。要真正有效地遏制它,需要众多方面的努 力,除上述策略外,最重要的是关于网络谣言的理 论研究要处在不断更新中。如在以往传播学理论 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 是独白式的传播形态,后者是对话式的。但如今网 络的发达,使得大量人际传播形态带有了大众传 播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以信息传播新技 术为手段的电子对话式的传播形态。其实不管是 何,有一点很明确:必须要认真研究 +,-、..、博 客等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手段,及时了解其传播 特征,研究出新的理论。

参考文献:

/ $ 0 吕不韦 ’ 吕氏春秋 / + 0 ’ 上海1 上海古籍出版社,$2&21 (%(’

/ ( 0 陈力丹 ’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 + 0 ’ 北京1 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222’

/ * 0 黄爱萍 ’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 / 34 5 67 0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899:1

/ C 0 匡文波 ’ 网民分析 / + 0 ’ 北京1 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校

刘正花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0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第 &# 卷 第 2 期

3456789 4: ;588FG>6B ?499>H>

I49. &# J4. 2 M5H.

0 KG7F>B 1

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0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N 安徽 合肥

摘 要:在信息难以充分表达的情况下,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造就了谣言的流行,而网络的虚拟环境无 形中充当了其保护伞。要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督机制,提 高从业者道德水平,并加强网民的媒体素养,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网络谣言;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O

谣言,自古有之。先秦《吕氏春秋・察传》一 文曾生动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 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 +这是已知 《 的最早对传播变异的描述。 战国策》中也有相关 典故。今天,随着跨越国界、地缘的英特网的出 现,谣言也乘上了电子化快车。如

网络谣言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征,但由于 其发布及流传主要是通过有线、无线网络进行 的,故与一般谣言相比,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 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奇景; 传播速度更为迅速,这得力于网络文档复制的低 成本、无成本和高度便利性;传播途径极其繁多, 常见如门户网站、,,-、聊天室、贴吧、即时通讯 工具、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网络谣言借助网络 的匿名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点,以呈几何级数 增长的趋势扩散,影响力强,危害性大。而一则网 络谣言出现后,又会迅速向网下蔓延,与人际传 “ 播的谣言互相配合,交叉影响、交叉传播, 人们 对于谣言信息的意见在社会群体的持久互动中 趋同了,影响力和破坏程度达到最大”。 *

收稿日期:

一、以讹传讹,制造“狂蟒之灾” ———解析网络谣言形成原因

网络谣言的产生、扩散,有其社会原因、社会 心理原因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政治、 经济等深层因素。很多时候是这几方面原因综合 在起作用。

(. 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

人类社会自有信息传播以来,就从未杜绝过 谣言,这与社会信息难以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 有关。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所需了解的 信息也无法全部公开或随时随地轻易获得,这是 谣言得以形成和扩散传播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信 息缺少足够充分、公开的情况下,类似的谣言的一 再出现并不奇怪。此外,在社会生活遭到人为或自 然力的破坏,出现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倘若正常渠 道的意见传播迟缓或被打断,而人们的信息需求 又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人们便表现出惊

作者简介:伍宝(($)& % ),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

恐或猜测的忧虑。一些观点相同的人开始就共同 关心的问题聚集,互通情报,交流不安,即社会底 层群众的自发活动取代了上层组织的信息传播 功能,这也会促成谣言的形成。

去年

#’ 社会心理因素造就了造谣者、传谣者和 受谣者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与复杂的社会心理密切 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是后者的一面镜子。从镜中 可以看到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的种种心理活 动和心理倾向。谣言传播的过程,是他们之间相 互作用、影响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个体心理起作

用,也有群体心理作用。在造、传、受谣的过程中,支配人们行为的既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 素。谣言传播者的非理性因素是谣言得势的主要 原因,当一个人被谣言包裹之时,往往会受社会 心理的压迫而跟随非理性思维的指引,相信并传 播谣言。 ( ) *网络谣言亦不例外。

从传播源即造谣者的角度看,他们往往对社 会现实严重不满或别有用心。如收入差距拉大加 剧了人的心理不平衡,在网上散布谣言实现了这 些人不正常的心理需求,使其情绪缓解。还有些 人蓄意造谣,是为了从中受益。从传播的中介即 传谣者的角度看,在接触过程中,一部分人会相信 谣言,也有不会相信,或半信半疑。信谣者在谣言 与其利益相关时,表现出巨大的传谣热情,寻找 “战友”,试图利用公众的力量实现收益最大化;在 谣言与己无关时,表现出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信 谣者,在谣言对其有利时,明知是假也会参与传 播,甚至添油加醋,使之合理化。将信将疑者,往 往会将之作为谈资,进行无意传播。从受众即受 谣者的角度看,其之所以接受谣言信息,主要是出 于一种心理认同感。贵州瓮安事件发生后,网上 盛传当地官员贪赃枉法、强奸民意、鱼肉百姓,以

!

致官逼民反的谣言。当时就有部分网民很相信,接 受这些信息并大量转帖传播,以致造成不良后果。

)’ 网络虚拟环境是网谣形成与传播的保护伞 网络的匿名特征、信息扩散的速度和广度、管 理的相对滞后,这些网络与生俱来的特性在一定 程度上成为了网络谣言生成、在网上网下泛滥传 播的最为有效的保护伞。

网络世界个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虚拟性, 即网络参与者身份的流动性和匿名性。这一特征 为谣言的产生、流通提供了广阔的温床。传统的现 实环境中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很难甚至无法在虚 拟环境中发挥作用。网谣制造者可轻而易举地通 过一系列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 +, 地址等信息,有 效地降低了造谣的风险性。网络的虚拟性使网民 的行为和思想获得了从现实世界的解放, “互联网 真正带来的不仅仅是匿名,更重要的是网民可以 实现个体角色、身份等的自由选择与转换”。网谣 在网民种种理由和巧妙操作中“脱颖而出”,再经 过无限复制和迅雷之势传播开来,成为一度的舆 论热点。在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则关于浦阳镇一化 工厂污染水源的谣言,它先是在网络上出现,然后 蔓延到手机短信上。短短两天,成都地区大量手机 用户接到了该信息,给市民带来了恐慌。

科技是把双刃剑,诚如河北理工大学社会心

理学专家王子平教授所分析,网络赋予了平常人

更多的话语权,由原来的媒体工作者发布新闻,到 如今人人可为记者。但网络信息传播缺少规范的 检查系统,通过博客、论坛等发布信息,其操作方 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为造谣、传谣提供了方 便。网谣通过门户网站、--.、电子邮件、// 等渠 道形成传播出去,再经过交流反馈循环往复的进 行二次或多次传播,最后形成“蝴蝶效应”。网络假 信息$媒体假新闻$网络转载,网络谣言就是通 过这样的循环模式摇身变成“新闻”的。

二、多管齐下,防范现代“潘多拉魔盒”

———遏制网络谣言的有效策略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 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谣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 孵化器和生存地。当谣言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工具, 比起口传谣言危害更大,已成为传播领域中一大 公害。 ( 0 * 谣言的产生不可避免,本身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针对其产生原因、传播特点找到一套行 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 谣言止于信息及时、充分的公开

中国社科院孟威博士认为,社会上存在的一

些不合理现象,会使人们产生不满情绪,而这些 现象如果没有通过正常的渠道给予一种明确而 透彻的解释,就给小道消息留下“空间”。

以贵州瓮安事件为例,若在学生溺水后,有 相关部门、主流媒体及时、充分公布信息,许多谣 言自会无处藏身,不攻自破。有专家云,谣言传播 得厉害的地方或领域,一定是政务信息不公开、 不透明之处———一旦权威的声音微弱甚至缺失, 各种失真的声音就会变成强势之音。要想抑制谣 言,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事实 上,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已于去年开始实施),增加媒体报道自 由,报道透明度,不给网络谣言以生存的机会。一 旦出现谣言,要及时多渠道辟谣。只有信息的公 开才可以有效消除民众心中的种种想象力。从传 播学来说,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混杂,越容易 出现误传、谣传。在情况不明时,政府和媒体权威 声音的稀缺必然会导致公众在茫然之余,以讹传 讹,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说,群众“ 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由谣言的传播导致 成社会危机事件也是自然的事。

事实证明,信息公开程度越高的社会,谣言生 存空间越小。在汶川地震之后最初的 $% 分钟内,大量有关地震在何处发生的谣言满天飞。第 $& 分钟,新华社发布明确信息:四川汶川发生

等媒体及时公布真相,打消了人们疑虑。此等例 子不胜枚举。正是由于主流、权威声音的及时出 现,才使得那些谣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 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增强职业道德 抑制谣言,还要未雨绸缪,要制定相关法律、 法规及规定,对故意传谣并造成危害者相应惩 治;与此同时,网媒必须在主流媒体的率领下,严 守职业道德,净化网络环境。在硬的方面,依法加 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 约束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网络秩序、网民行 为。作为网站,要认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 有害信息的管理。我们提倡言论自由,并不意味 着默许对言论自由的滥用。

从软的方面来说,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 站、商业门户网站应起到表率作用,努力提高舆 论引导能力,引导网民理性表达。如汶川大地震 后,人民网、千龙网、荆楚网等国内千家网络媒体 发起了联合抵制地震谣言的活动,让我们共同抵“

御谣言,从我做起,不转载、不传播、不炒作并及时 删除有关地震的各类未经证实的消息、猜测、戏谑、 迷信言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这为抵制地震中的 谣言起到了不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从 (%%) 年 起,北京推行互联网信息评议制度,根据社会举报, 收集网站传播不良信息的证据,然后召开评议会, 褒优罚劣。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还公开招聘了 $%% 多名社会义务网络监督员。目前,北京正在逐步形 成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互 联网监管长效机制,值得全国的网络媒体借鉴。

*’ 加强媒体素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网民是个年轻态的社会群体,网谣的迅速传 播,和部分年轻人缺乏媒体素养,独立、理性思考 能力有关。青少年缺少足够的判断力,又有较强的 表现欲和好奇心,容易轻信谣言。因此,一方面要提 高网民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和是非判断力。作为 一名网民,在享受现代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和网络 言论的相对自由的同时,也要时刻不忘公民责任。 首要的一点是,对于一些未经或难以证实,同时又 可能引起巨大影响的信息,要多问个为什么,不要 盲目跟风起哄,确保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责任。另一方面,年轻人应该 拥有一些媒介素养和证伪谣言的意识和技能。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谣也会出现诸多 变种。要真正有效地遏制它,需要众多方面的努 力,除上述策略外,最重要的是关于网络谣言的理 论研究要处在不断更新中。如在以往传播学理论 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 是独白式的传播形态,后者是对话式的。但如今网 络的发达,使得大量人际传播形态带有了大众传 播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以信息传播新技 术为手段的电子对话式的传播形态。其实不管是 何,有一点很明确:必须要认真研究 +,-、..、博 客等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手段,及时了解其传播 特征,研究出新的理论。

参考文献:

/ $ 0 吕不韦 ’ 吕氏春秋 / + 0 ’ 上海1 上海古籍出版社,$2&21 (%(’

/ ( 0 陈力丹 ’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 + 0 ’ 北京1 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222’

/ * 0 黄爱萍 ’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 / 34 5 67 0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899:1

/ C 0 匡文波 ’ 网民分析 / + 0 ’ 北京1 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校

刘正花

!


相关文章

  • 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
  • 第30卷第10期 2011年lO月 情报杂志 JOURNALOFlNTEUJGENCE V01.30No.10Oct.20ll 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冰 王国华1 汪 娟1方付建2 (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 ...查看


  •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方面,上网人群的增加也带来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网络谣言的产生.本文主要从网络谣言的发展概况引入,进而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针对原因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通 ...查看


  • 网络舆情引导方法与技巧
  • 8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5年第1期(总第145期) 互联网治理专栏 网络舆情引导方法与技巧 杨兴坤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4 * 摘 要:网络舆情及其引导是现阶段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查看


  •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政府应对策略研究(2)
  • 政府应对新媒体舆情的合理性分析 该事件的处理,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政府和公众在危机爆发各个阶段的互动.此事件在舆情爆发后,由于相关部门的及时处理,事态终于得到了控制.危机的解除和政府合理的舆情引导策略有直接的关系.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邹建华所著 ...查看


  • 关于应对网络涉军负面舆情的思考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以微博.微信.论坛.客户端.个人空间.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以及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化媒体发展迅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革.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的"自媒体&quo ...查看


  •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与应对对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与应对对策 作者:曹红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5期 摘 要: 中学生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已渗入生活习惯.思维方 ...查看


  • 051#--公共危机管理
  •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a 一.简答题: 1.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风险管理:是这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综合考虑法律.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从风险管理准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到风险处置,并在各环节中进行风险沟通, ...查看


  •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 ∙ ∙ 2013年06月05日 08:10:23 作者:程宝清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 ...查看


  • 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 摘要网络的开放性和网民的多元性,使得诸如"彭宇案"."许霆案"."宝马撞人案"等涉法网络舆情时有发生,给法院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试从分析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对法院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