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学案

“边塞诗”学案

编写:赵亚军 审核:张原

一、基本内容:

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朝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4、边塞诗的发展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课本相关:

(一)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3、《燕歌行》赏析: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C、主题理解: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二)岑参的边塞诗

1、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写下 “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诗句。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三)、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

三、边塞诗歌常见意象:

边关景物:大漠、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霜雪、飞沙、转蓬、旆旌、红旗、烽火、狼烟

乐器、乐曲:金鼓、琵琶、羌笛、胡笳、箫、笛、鼓、钲、角,《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地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青冢、黑山、轮台、龟兹、夜郎、安西

人名:单于、吐谷浑,龙城飞将

用品: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四、推荐阅读: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从军行》(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 《陇西行》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从军行》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五、诗歌鉴赏:

1、《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

3、《塞上听吹笛》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

4、《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5、《杂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结合全诗,试分析“月”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边塞诗”学案 参考答案

1、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2、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极大的差异,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3、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便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

4、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5、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时所望之月。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

6、

7、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边塞诗”学案

编写:赵亚军 审核:张原

一、基本内容:

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朝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4、边塞诗的发展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课本相关:

(一)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3、《燕歌行》赏析: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C、主题理解: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二)岑参的边塞诗

1、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写下 “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诗句。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三)、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

三、边塞诗歌常见意象:

边关景物:大漠、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霜雪、飞沙、转蓬、旆旌、红旗、烽火、狼烟

乐器、乐曲:金鼓、琵琶、羌笛、胡笳、箫、笛、鼓、钲、角,《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地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青冢、黑山、轮台、龟兹、夜郎、安西

人名:单于、吐谷浑,龙城飞将

用品: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四、推荐阅读: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从军行》(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 《陇西行》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从军行》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五、诗歌鉴赏:

1、《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

3、《塞上听吹笛》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

4、《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5、《杂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结合全诗,试分析“月”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边塞诗”学案 参考答案

1、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2、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极大的差异,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3、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便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

4、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5、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时所望之月。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

6、

7、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相关文章

  • 羁旅诗学案(1)
  • 羁旅行役诗学案 设计:德州二中 王 祯 学习篇目:杜甫<月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学习目标:1.总结把握羁旅行役诗的基本特点. 2.提高对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水平. 一.朗读感受·自 ...查看


  •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凉州词]教学设计2
  • <凉州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熟古诗; 2. 运用图文结合,结合注释,边读边想等方法, 学习诗句,体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边塞将士的思乡之苦. 3. 培养学生的诵读古诗能力,激发学 ...查看


  • 程千帆:诗学研究方法谈
  •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学诗愚得>.在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作为一名曾在这个学校工作过三十几年的老教师,我很高兴有此机会重新登上这十分熟悉的讲台,就诗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谈谈自己六十年学术生涯中摸索出的一些认识和体验.也就是通过汇报自 ...查看


  •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绪论
  •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绪论 摘要: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而现实主义诗歌正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按时间顺序,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方面,按照总分的形式阐述唐代的现实主义诗歌,并介绍这四个 ...查看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简析
  • 江西诗派 桐城诗派 虞山诗派 王孟山水诗派 岑高边塞诗派 公安竟陵诗派 汉魏六朝诗派 建安七子 永嘉四灵 有一定影响的诗派: (1)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国文学 ...查看


  • 从唐代边塞诗看大唐军人
  • 从唐代边塞诗看大唐军人 班级: 姓名: 任课老师: 目录 一.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正文 .................. ...查看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查看


  • 论希腊古典_和谐美_与中国古代_中和美_
  • DOI :10. 15990/j . cn ki . cn11-3306/g2. 2001. 04. 015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 ...查看


  • 自考[唐诗研究]读书笔记
  • 一.唐诗的演进阶段 唐诗繁荣的原因: (1) 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一般说,唐代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始于唐玄宗时代 (2) 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 (3) 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 (4) 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音乐.绘画与诗歌的关系 (1)"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