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蒙古"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思考

  摘要:2014年起,内蒙古将用三年时间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以期提高全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牧区百姓生产生活问题。   关键词:农村牧区;农牧民;十个全覆盖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10月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是在国家这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背景之下,内蒙古自治区正在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这一自治区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民生项目。   一、“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既要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又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为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全区新型农村牧区建设、实施“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指明了方向。   从2002年开始,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列全国之首。2013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16832.38亿元,人均GDP为67603.99元,城镇化率高达57%,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启动之前,全区依然有超过1000万人生活在农村牧区,580多万人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境遇来看,868个嘎查村不通水泥路,6000多个嘎查村缺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和便民连锁超市,160万农牧民缺少安全的居住房屋,180多万农牧民(包括10万师生)安全饮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为提高全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牧区百姓生产生活问题,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农牧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三年的时间、投资800亿元在全区农村牧区因地制宜地实现“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危房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嘎查村街巷硬化工程、村村通电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通信工程、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工程、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工程、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牧区,切实让农牧民过上美好生活。这一民生项目“把富裕农牧民作为核心任务”,将惠及自治区农村牧区的全部11224个嘎查村、1144个国营农牧林场的分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建设成就   近日,我观摩考察了内蒙古的部分村庄,亲历了“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广大农村牧区天翻地覆的变化。湛蓝的天空下净而又宽阔的柏油马路、统一规划的一排排整齐院落、秋意浓浓的街心公园、崭新的村级活动阵地、一应俱全的各式健身器材、角落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桶、蔬果飘香的农家小院、一个个院落门口成双成排的红灯笼、院内低矮的花式花园墙、堆积如山的各种农副产品和满圈的牛羊、品牌和样式各异的私家小轿车、生活富足而惬意的村民,无不展现着当今农村牧区的富足、美丽与和谐,真正地实现了“农村不比城里差、美丽村落是我家”的美好愿景。还有挂满各种宣传标语牌的电线杆、画着浓郁民族风情图案和写有宣传孝老爱亲等文明乡风彩色壁画的各色农家院墙、用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书写在街道墙壁上的村规民约三字经、十佳村民宣传展、村庄红色人物革命故事展、法律援助工作站、科普惠农服务站里的农业科技知识及成果展、新农村讲堂、道德讲堂等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新时期农牧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现代农牧业的文明传承和独特魅力。各个村庄里学校、卫生室、文化室、农家书屋、村务监督委员会、妇联、计划生育服务室、财务室、便民服务室、人大代表工作室、党群工作室等设施齐全,向人们展示着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干部服务能力与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确证了“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真正贯彻落实了党的正确领导下推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政策,使广大农牧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是暖民心、改民生、施德政下的“幸福全覆盖”现实图景,更加坚定了农牧民拥护党的正确领导的信念,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凝聚力。   尽管“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群众的建设主体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异常艰巨而又繁重的历史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联动协作,但根本上还是要发动广大农牧民积极行动起来。但在实践中,个别地方存在着政府和干部积极奔波忙碌、而部分群众却不冷不热地袖手旁观、甚至有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嘲讽之声的怪象。二是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使得我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焕然一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褒奖。也暴露出了一些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虽然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道德大讲堂或文化大讲堂等文化设施,但却鲜有农牧民被吸引去参与文化活动或者去阅读书籍,也没有经验丰富的讲师去宣讲等。三是长效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但现实中,却存在着绿化管护、环境卫生、卫生室、文化室、党员活动室等缺乏长效维护管理缺失的现象。如一些文化墙建设只是用彩绘塑料布贴在墙上,一经长期风吹日晒便会褪色或被吹落,缺乏长期维护机制。这些都需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   三、“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建设建议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升群众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进而也创造了人类历史。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内蒙古的广大农牧民长期生活在农村牧区,普遍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智慧,是享有农村牧区发展成果的主人,也是新型农村牧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和依靠力量。“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实现农村牧区幸福生活的民生工程,必须做好相关的工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新局面,让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党的各项决定,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最大程度地积极参到惠民工程的建设中来,更好地发挥其建设自己幸福生活的主体性功能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之一就是文化全覆盖。对于内蒙古的广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来说,必须吸纳多层次人才积极投身其中,可以利用本村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对农牧民进行教育,也积极促动农村牧区文化大讲堂与各高等院校、农牧业科研机构的特色专业相结合,利用其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创设“扶智基地”,可以通过面授和网络等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向广大农牧民群众传授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   最后,制定具有连贯性的政策,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我区的“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中出现的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建管并重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基层党建、科学规划、产业带动、环卫保洁、乡村文明、综合治理、民主议事等相关的长效管理制度。资金方面,区财政、地方财政和村集体都应该筹措并预留出部分资金作为“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专用长效管理资金,专门用于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与养护。   参考文献:   [1]陈力.内蒙古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成效明显[N].经济日报,2015年10月10日.   [2]焦玉柱.鄂托克前旗“三项计划” 用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N].鄂尔多斯日报,2015年11月20日.   [3]王昕睿,单长波.海南区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十个全覆盖”后续管理[N].乌海日报,2015年9月30日.

  摘要:2014年起,内蒙古将用三年时间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以期提高全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牧区百姓生产生活问题。   关键词:农村牧区;农牧民;十个全覆盖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10月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是在国家这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背景之下,内蒙古自治区正在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这一自治区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民生项目。   一、“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既要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又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为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全区新型农村牧区建设、实施“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指明了方向。   从2002年开始,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列全国之首。2013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16832.38亿元,人均GDP为67603.99元,城镇化率高达57%,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启动之前,全区依然有超过1000万人生活在农村牧区,580多万人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境遇来看,868个嘎查村不通水泥路,6000多个嘎查村缺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和便民连锁超市,160万农牧民缺少安全的居住房屋,180多万农牧民(包括10万师生)安全饮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为提高全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牧区百姓生产生活问题,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农牧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三年的时间、投资800亿元在全区农村牧区因地制宜地实现“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危房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嘎查村街巷硬化工程、村村通电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通信工程、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工程、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工程、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牧区,切实让农牧民过上美好生活。这一民生项目“把富裕农牧民作为核心任务”,将惠及自治区农村牧区的全部11224个嘎查村、1144个国营农牧林场的分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建设成就   近日,我观摩考察了内蒙古的部分村庄,亲历了“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广大农村牧区天翻地覆的变化。湛蓝的天空下净而又宽阔的柏油马路、统一规划的一排排整齐院落、秋意浓浓的街心公园、崭新的村级活动阵地、一应俱全的各式健身器材、角落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桶、蔬果飘香的农家小院、一个个院落门口成双成排的红灯笼、院内低矮的花式花园墙、堆积如山的各种农副产品和满圈的牛羊、品牌和样式各异的私家小轿车、生活富足而惬意的村民,无不展现着当今农村牧区的富足、美丽与和谐,真正地实现了“农村不比城里差、美丽村落是我家”的美好愿景。还有挂满各种宣传标语牌的电线杆、画着浓郁民族风情图案和写有宣传孝老爱亲等文明乡风彩色壁画的各色农家院墙、用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书写在街道墙壁上的村规民约三字经、十佳村民宣传展、村庄红色人物革命故事展、法律援助工作站、科普惠农服务站里的农业科技知识及成果展、新农村讲堂、道德讲堂等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新时期农牧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现代农牧业的文明传承和独特魅力。各个村庄里学校、卫生室、文化室、农家书屋、村务监督委员会、妇联、计划生育服务室、财务室、便民服务室、人大代表工作室、党群工作室等设施齐全,向人们展示着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干部服务能力与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确证了“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真正贯彻落实了党的正确领导下推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政策,使广大农牧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是暖民心、改民生、施德政下的“幸福全覆盖”现实图景,更加坚定了农牧民拥护党的正确领导的信念,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凝聚力。   尽管“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群众的建设主体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异常艰巨而又繁重的历史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联动协作,但根本上还是要发动广大农牧民积极行动起来。但在实践中,个别地方存在着政府和干部积极奔波忙碌、而部分群众却不冷不热地袖手旁观、甚至有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嘲讽之声的怪象。二是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使得我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焕然一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褒奖。也暴露出了一些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虽然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道德大讲堂或文化大讲堂等文化设施,但却鲜有农牧民被吸引去参与文化活动或者去阅读书籍,也没有经验丰富的讲师去宣讲等。三是长效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但现实中,却存在着绿化管护、环境卫生、卫生室、文化室、党员活动室等缺乏长效维护管理缺失的现象。如一些文化墙建设只是用彩绘塑料布贴在墙上,一经长期风吹日晒便会褪色或被吹落,缺乏长期维护机制。这些都需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   三、“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建设建议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升群众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进而也创造了人类历史。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内蒙古的广大农牧民长期生活在农村牧区,普遍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智慧,是享有农村牧区发展成果的主人,也是新型农村牧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和依靠力量。“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实现农村牧区幸福生活的民生工程,必须做好相关的工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新局面,让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党的各项决定,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最大程度地积极参到惠民工程的建设中来,更好地发挥其建设自己幸福生活的主体性功能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之一就是文化全覆盖。对于内蒙古的广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来说,必须吸纳多层次人才积极投身其中,可以利用本村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对农牧民进行教育,也积极促动农村牧区文化大讲堂与各高等院校、农牧业科研机构的特色专业相结合,利用其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创设“扶智基地”,可以通过面授和网络等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向广大农牧民群众传授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   最后,制定具有连贯性的政策,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我区的“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中出现的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建管并重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基层党建、科学规划、产业带动、环卫保洁、乡村文明、综合治理、民主议事等相关的长效管理制度。资金方面,区财政、地方财政和村集体都应该筹措并预留出部分资金作为“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专用长效管理资金,专门用于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与养护。   参考文献:   [1]陈力.内蒙古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成效明显[N].经济日报,2015年10月10日.   [2]焦玉柱.鄂托克前旗“三项计划” 用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N].鄂尔多斯日报,2015年11月20日.   [3]王昕睿,单长波.海南区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十个全覆盖”后续管理[N].乌海日报,2015年9月30日.


相关文章

  • 做实文化惠民工程尽享别样文化大餐
  • 做实文化惠民工程 尽享别样文化大餐 青山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包头日报) 时值青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黄金时节,该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5个广场.3个农村和2个社区的演出布局, 多板块文化活动.30多场不同主题的文艺 ...查看


  •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首次将"民生"写入党代会的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上,民生部分独立成章,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 ...查看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相关章节内容
  • 王君: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 精神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 2014-07-30 来源: <求是>2014/07 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 ...查看


  • 专访赤峰市委书记毕力夫:要让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精华版)
  • 近日,人民网"小城故事多"报道团队来到内蒙古赤峰市采访.期间,赤峰市委书记毕力夫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 就是要让干部长本事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三区七旗二县,是内蒙古第一 ...查看


  • 土地项目政府申请报告
  • 西安 XX 商贸有限公司 关于定向物流配送项目 报告申请书 1 目录 一.申报单位 ............................................................................. ...查看


  • 文化之花绽红山
  • 近年来,赤峰市红山区各基层文化单位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使红山区文化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呈现出全面推进.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获得自治区级文化先进区等称号. 群众文艺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红山区是赤峰市中心城区,市区 ...查看


  •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 北京市朝阳区委组织部与福建省莆田市委组织部签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 议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统一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切实加以推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精 ...查看


  • 2014中央一号文件
  •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文) 2014年01月19日18:17 新华社 我有话说(15,367人参与) 新华社北京 1月1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2 ...查看


  • 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 关于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科学发展是 "十二五"第一要务 <报告>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强力推进沿海强市建设.打造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和隆起带的关键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