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步枪打飞机

  话说漫溯整个军事史,任何时期的战争,胜败往往在绝对的实力和出奇的运气之间徘徊。而且许多时候,没有智谋,没有实力,只有时代的局限性,就能改变战争。比如1812年爆发的英美之战,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年来英国一直扣押美国的商船,禁止美国和法国通商。美国经过多次外交努力,却始终无法让该死的英国人修改掉那令整个美国厌恶的皇家禁令。最终在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了,然后就“开片”,而且一打就是2年多。最有名的就是1815年的新奥尔良保卫战,此战创造了一个美国英雄杰克逊,而这个给英军造成致命打击的美国英雄后来成了美国总统。整个事件的神奇之处在于,战争爆发之前两天,英国刚刚宣布废除了这项法律,但是华盛顿却直到几个月之后才知道这件事。不鬼片,仗打到这份上也停不下来了,两年过后,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英国和美国达成了协议,而这个协议从欧洲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则花了5个月的时间。虽然美国参院和总统只用了一天就批准了这个协议,结束了这场战争,但这一协议到达战场同样需要时间,而著名的新奥尔良保卫战就发生在协议生效后大约2个礼拜。

  之所以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战争在许多时候,连创造奇迹的人都认为这是奇迹,而且这一奇迹即使后来能再次发生,我们也不能为此而降低为了创造奇迹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准备以及斗争。话说,步枪打飞机,就属于这样一个话题。它不是正规军事组织的一个标准战法,即使是在民兵组织里,许多时候也只是配合其他防空力量或者成为补充。但有关它的话题却总是不断,原因很简单,它创造了奇迹。不过,时间久了,奇迹一再被神化,就更不着边际了!这就宛如平头百姓总是相信包青天却不相信实实在在的体制一样,属于过分相信精神原子弹的类型。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挑起这个话题,是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个系统的论述,权作抛砖引玉。

  影视剧掀起讨论热潮

  话说近些年影视作品中多有用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极为震撼人心的画面。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从视觉效果来说肯定相当的震撼,最新上映的当属2013年盛夏发行的国产影片《同心》。该片讲述的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宁夏同心县,并且帮助回族群众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回族自治县的故事。在剧中便有红军使用步枪将敌军飞机击落的镜头(红军长征中真有用步枪击落国军飞机的战例,而且不止一次,后面有详述)。而在2012年美、韩合拍的史诗性影片《我的征程》中,同样有步枪击落敌机的镜头。影片中,被朝鲜籍士兵救出的中国抗联女兵神枪手席拉,为了报朝鲜士兵救命之恩,在日机来袭时原地不动,直接用步枪瞄准迎面俯冲而来的日军战机,最终一枪将敌机飞行员毙命,飞机坠毁,而自己也被敌机击中殒命。相对于《同心》,该片更有国际影响力,而影片中击落敌机的士兵,居然是中国抗联女兵,饰演者是中国女星范冰冰,应该说这代表着韩国电影追逐中国市场的雄心。

  2006年英美合拍的大片《空战英豪》中,男主更是在和德国飞行员平行飞行时手持左轮手枪打死德国飞行员,从而导致敌机坠毁(二战中就有美军飞行员用手枪打死日军飞行员导致飞机坠毁的战例)。在1988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第一滴血3》中,更是有兰博驾驶坦克用坦克机枪将苏联人的直升机打爆的火热场面(二战中,德国坦克驾驶员曾用坦克炮击落过苏联攻击机)。当然,在美国的文学乃至影视作品中,大量存在着战机被步兵武器击中而造成人员伤亡乃至战机被击落的范例,比如美国小说《迷茫的入侵者》中,主人公驾驶A-6攻击机时,他的轰炸手就因为主人公在返航时采用低空飞行方式而被越南农民的步枪给击中,造成颈部中弹,最后死去!在美国电影《捍卫入侵者》中也有类似镜头,1名越军的士兵手持莫辛纳甘步枪一枪击中1架A-6攻击机的驾驶员,当场导致该机坠落。以越战为背景被越南步兵武器击落的美军战机电影实在太多,恕不一一举例。

  近年来上映的反映步枪击落飞机的电影,大约要数2007年上映的美国大片《狙击生死线》了。剧中马克・沃尔伯格扮演的狙击手史瓦格利用狙击步枪击中了直升机的主螺旋桨,从而导致该机被摧毁。不过,如果说上述影片基本都是步枪或者狙击步枪,那么美国经典的传记电影《巴顿将军》中,德军几架低空飞行的敌机用机枪扫射街道,而巴顿将军当着英国将军的面从阳台上跳了下去,推开士兵的阻拦,直接站在街道上,而且是站在敌机射来的两道弹雨之间,向敌机开枪。气势很壮观,不过没有击中或者击落敌机而已。

  更为让人“震撼”的“打飞机”电影,当属朝鲜1953年拍摄的《对空射击组》。该片中男主朝鲜人民军战士金万植一人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和创造性的战斗行为,在一个月之内就使用步兵武器消灭了11架美帝国主义的飞机。而在6个月之内,朝鲜人民军的对空射击组就总共击落了1155架敌机,“从而粉碎了敌人的空中优势,揭穿了美帝国主义空中霸王的实质,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同样有类似的桥段。在都梁小说《亮剑》中,讲到中国台湾空军的4架FB-26“蚊”式战斗轰炸机就因为大陆方面在两岸对峙初期没有任何防空力量,大摇大摆地进入大陆进行例行侦查轰炸。谁知道台湾战斗轰炸机遭遇的却是“诡计多端”的解放军S师的李云龙。李云龙利用地面的露天弹药库做诱饵,在附近布置了一个师的轻重火力组成的防空网。虽然只有冲锋枪以及轻重机枪,但进行俯冲攻击的“蚊”式轰炸机却因为进入俯冲阶段很难改变航线,所以在上万支步兵武器的打击下,最终击落敌机1架,击伤1架。

  如上这些影视作品或者小说基本强调的是,这些被击落的战机都是被步兵武器击落的。尤其是前面几部影视作品上映后,在报纸以及网络上掀起了步枪究竟能不能击落飞机的讨论热潮。当然,为这件事起发酵效应的还有2011年《朝鲜日报》报道的韩国士兵向韩国亚洲航空公司1架载有119人的空客A320客机开枪射击的报道:2011年6月17日,韩国亚洲航空公司1架载有119人的空客A320客机在从中国成都飞往韩国仁川,当客机下降距仁川国际机场几十千米时,2名驻守在乔桐岛的韩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误以为该客机是入侵的朝鲜战机,于是用自己的K2步枪射击,10分钟之内发射了99发子弹。最终该客机并未中弹,但却掀起了步枪打飞机热潮的新闻噱头。不管是许多专家教授还是一般百姓,似乎对步枪打飞机都报以无限的嘲笑,而后面更多影视剧的加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事件。毕竟韩国士兵的步枪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伤害,而影视剧却又神话了步枪打飞机,那么到底该相信谁呢?   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记录

  如果说如上基本都是杜撰或者没有实现的故事,那么在实际的战争中,用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例子似乎并不少。比如在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11年后,1914年8月22日,英国飞行员瓦特福尔中尉驾驶的1架“阿芙洛”-504型轰炸机成为不幸第一架被步枪击落的战机。不过,考虑到那时候战机的飞行速度以及材质,相信大家都认为这一点问题都没有!而在1909年利比亚爆发的土意战争中,也有土军士兵用步枪击落敌机的记录。

  中国第一个使用步枪击落飞机的记录者出自中国工农红军一名叫做王文礼的战士。1932年7月下旬,正在瑞金工农红军学校学习的王文礼看见3架国民政府的战机对工农红军学校进行俯冲轰炸,一阵狂轰乱炸加扫射后,4名红军学员当场牺牲。怒不可遏的王文礼于是用1支法国产步枪,对准再次进行俯冲攻击的国民党战机进行迎面射击,第一次射击没有击中,第二次则一枪命中飞机油箱。敌机瞬间冒出了浓浓黑烟,栽倒在地上,瞬间爆炸起火,机上3名乘员全部丧命。其他两架敌机一看形势不妙,立刻调头逃跑。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刘伯承在得知此事后,专门召开了表彰大会,授予王文礼“英雄对空射击手”的称号,并且在主席台上亲自为他戴上了一枚银质奖章。在这枚奖章的背面,就刻有“英雄对空射击手”的字样。这枚奖章被王文礼的后人于1979年捐给了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至今保存在该馆的土地革命博物馆当中。

  在长征途中,红军也曾用自己简陋的武器击落过6架国民党部队的飞机。长征中的红军自然不会拥有防空武器和重型武器,能击落敌机的自然只会是步兵武器。1934年11月24日,红一军团更是在湖南道县在与敌薛岳、何健、白崇禧部展开激战时,将蒋介石从南昌中央空军调来的第三中队1架编号为709的敌机用步枪击落,并俘获了两名飞行员谢廷藩、魏德。其中,谢廷藩是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的高材生,同时还是黄埔六期生。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谢廷藩座机还是其他5架被击落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台湾方面的史料均能证实。如谢廷藩的记录是“江西云都人,出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于1934年11月再湖南宁远侦(察)炸共军(被击伤)迫降被俘殉国”。

  在中共密云县党史办,有这样一段记录:1939年,由华北抗联改编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团长白乙化于1942年2月在密云县清白口东胡林一带阻击西路的4000余日军。战斗中,日寇派战机前来轰炸,压得八路军战士抬不起头。白乙化于是率林战士向敌机密集开火,最后,我军步枪打中敌机油箱,敌机坠毁于我军阵地前。由于当时白所在部和其他地方的八路军一样缺乏重型武器,所以士兵们还将飞机上的重机枪拆下来使用,而当地老百姓至今还流传着白乙化用兵如神的传说。

  在中国抗战史上,最有名的用步枪击落敌机的战例,大约要数194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士宋岭春用“三八大盖”击落1架日军战机的故事了。1943年9月份的一天,在山东栖霞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驻扎着八路军64团205连。当天早晨,正当战士们准备吃饭时,村边山头的哨兵向村子里发出了紧急防空信号。当时年仅18周岁的八路军战士宋岭春也和其他战士一样,迅速放下饭盆,拿起武器,立即向村边的山坡疏散,因为那里多灌木和沟壑。由于该山村附近就是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日军经常来这一带轰炸扫射,所以宋岭春并非第一次遭遇日机。也许是由于过去总是只能躲而不能反击的憋屈,这次宋岭春并没有采取过去那种趴着躲避敌机的姿势,而是朝天躺着。按照宋岭春的说法,即使死了,也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同时也便于观察敌机采取措施。当宋岭春看见4架日军飞机大摇大摆地飞过来,而且速度很慢、很低时,他突然产生了能不能打下来敌机的想法。毕竟日机距离地面的高度才一两百米,而宋岭春手中的“三八大盖”有效射程可达到800米。但是,区队长曾下令不许使用单兵武器进行对空射击,这样做有可能暴露大部队的行踪。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不能击中关键部位,比如油箱、发动机等,单兵武器对飞机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

  宋岭春在犹豫,但日军飞行员却给自己制造了机会:一架日机的飞行员居然探出头来寻找地面目标。打飞机什么部位有效果,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飞机知识的宋岭春自然不知晓,但只要把人击中,飞机自然要坠落这点他还是明白的。这架日机偏偏为宋岭春制造了这样的机会,该机不但直直向他的方向飞来,而且飞行员再次探出了头。早就持枪等着的宋岭春没有浪费自己的机会,直接一枪命中,该机失去控制坠毁在山坡上……宋岭春原本以为他会得到处分,没想到最后却是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接见了他,而且获得了“小英雄”的称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依然有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记录。1951年3月初,志愿军375团1连1排2班副班长兼机枪手关崇贵在阵地挖了一夜工事。天刚亮,关崇贵所部即遭遇英军29旅一个营的猛烈攻击。关所在一连战士又困又饿,但仍英勇作战,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而英军的攻击不减反增。此时,美军十几架P-51也加入空中支援。由于过去几乎没有遭到过中国部队的地面射击,所以美军的飞行高度也很低(P-51可以实施零高度攻击,即10米高度时飞机的仪表显示是高度为零,但仍能展开攻击),几乎能掀起中国士兵的帽子。P-51的对地攻击对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在腾空而起的泥土中倒下,关崇贵端起了手中的机枪要向飞机开火,一旁的弹药手试图阻止了他的这一举动。因为当时志愿军中有这样一条纪律,不准对空射击飞机,因为轻武器对空射击一方面很可能没有战果,而且会暴露地面部队,可能会引来更多敌机的围攻,招致更精确的轰炸。这是中国部队在入朝参战初期,在不具备地面防空火力的情况下,用无数士兵的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所以纪律执行起来极为严格。但是,已经被硝烟包围的关崇贵却对他的弹药手大喊一声“大不了枪毙我”,随即开枪,第一次射出的7发子弹没有打中,一架美机见状反而俯冲向关崇贵。关再次射出7发子弹,结果接下来的情形连他都看呆了,这架P-51自己翅膀抖了下,机尾冒着黑烟栽进了山沟,然后是剧烈的爆炸声和一团冲天的火焰。美军飞行员虽然立即跳伞,但由于高度太低,没等到伞张开就被树枝给戳死了!   关崇贵本以为自己会得到严厉的处分,但逐级上报的打飞机事件最终得来的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嘉奖以及轻武器打飞机方法的认可!最终,关崇贵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记特等功。

  抗战中,国民党194师前身独37旅在“八一三”凇沪会战中,在上海闵行地区和日军作战时就曾用步枪击落1架向国军阵地低飞的日机。而在“一二八事变”中,19路军在上海抵抗日军进攻时,蔡廷锴将军的卫兵连曾在蔡本人的指挥下,分小组轮番向低飞的日机射击,最终也击落1架日机。而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傅仲芳第99军也有过用步枪击落日机1架的记录。

  在苏联卫国战中,苏军士兵面对德国的空中优势,也多有用步枪进行集火射击的战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上,更为传奇的步兵武器击落飞机的故事,大概要数二战中缅甸战场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博格特少尉的经历了。1943年3月31日,在缅甸上空的美国B-24轰炸机副驾驶欧文・博格特少尉的座机被击中。在跳伞逃生时,他先是假装死亡,待到日机飞近想确认他的死亡时,用自己的配枪――M1911型手枪连开4枪,打死了日军飞行员。如果说步枪打飞机带有不可思议的意味,这个手枪打飞机除了当事人欧文・博格特,大约都会以为这是神话或者剧情故事。如果不限定步兵武器,飞机被地面武器打下来的奇迹事更多。比如淞沪会战中,1937年11月初国军从上海撤退时,国军高炮第41团11连于26日在浙江金坛附近掩护撤退的国军时,遭遇成“品”字形对地面攻击的3架日机。正当第一架敌机打开弹仓欲投弹时,早已瞄准敌机的11连6门20毫米高射炮一齐开火,瞬间打爆第一架敌机,而敌机炸弹立刻爆炸又殃及两侧的僚机,最终3架日机瞬间齐毁。该连连长梅映波被顾祝同召见,并奖励法币3000元。

  在遥远非洲的贝宁,1988年曾发生一件更加神奇的事情,因为一架现代化的“幻影“战机被高尔夫球给击落了,击落地点是该国首都波多若夫的空军机场。事发时,机场临时工马蒂厄正在机场附近的球场练习打高尔夫球。与此同时,对面机场跑道上,空军飞行员龙宁正驾驶一架战斗机腾空而起。马蒂厄的高尔夫球鬼使神差地击中一只飞鸟,而飞鸟落下时刚好撞在马上起飞的战斗机的挡风玻璃上。龙宁吓得一身冷汗,忙拉动驾驶杆,结果飞机脱离航向,一下子撞在了旁边的一架战斗机,而巨大的冲击力又使得这架战斗机撞向其他的战斗机。最终,该国的6架战斗机全部被摧毁。

  为何质疑步枪打飞机

  虽然笔者列举了上述许多现实中的例子来证实步枪的确打下来过许多飞机,但时至今日,为何这一话题为何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其他媒体中不断发酵不断争议呢?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只需要理清楚如下几个问题即可:

  第一,到底是步枪还是机枪打飞机。如上从影视作品和历史记载两个角度来陈述步兵武器对飞机的攻击,但实例中,既有步枪对飞机的攻击,也有轻机枪对飞机的攻击,比如抗美援朝战场中关崇贵用轻机枪打下来P-51。虽然都是步兵武器,但步枪和轻机枪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这里还需要对所谓的步枪做更进一步的定义,或者说,大家所理解的步枪打飞机,一般而言指的是单发射击的栓动步枪,即不能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实现再次装弹入膛的步枪,或者最起码也应该是半自动步枪,而不是现在一般士兵手持的最普及的突击步枪。因为这牵涉一个问题,那就是概率的问题。如果射速够高,理论上击中目标的几率就高,那么打下来的几率就高,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轻机枪打飞机质疑较少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是一队机枪对空射击把敌机给打了下来,尤其是面对喷气式以前的战机,这没有什么神奇的。苏联曾有数据显示,被击毁的德军战机有大约13%是被步兵武器击落的。毕竟二战中被地面武器击落的敌机数不胜数,虽说有地面火炮的原因,但高射机枪击落的数目从来不少。而且高射机枪无非是机枪的另一种用法而已,增大枪的口径,让机枪射界越大越好,最好360°,第三是尽可能采用多联装设计,而且有枪架打起来会比人工扶着机枪来的专业来的准确来得轻松。大家质疑步枪打飞机,其实更多的是质疑一发步枪子弹就能打下来敌机。

  第二,打的是什么飞机。我们从步枪打下飞机的时间看,无论中外,基本都是在一二战以前,为何?当时的主流是螺旋桨飞机,不是喷气式飞机,其飞行速度慢、高度低。而且一战时的战机根本就没有防护装置,包括对飞行员、油箱、发动机的防护,基本都是在二战开始后各国陆陆续续搞起来的。即以在大陆战场抗战后期参加战斗较多的中岛Ki-43“隼”式战斗机,美军眼中的“奥斯卡”式来说,该机虽然1941年以后才投入战场(这时,中国空军的战斗机几乎已经损失殆尽,虽然到1941年年底“飞虎队”投入了战斗,但毕竟制空权一直在日本人的手里),最高速度能达到515千米/时,但就和现在的战斗力不可能一直开加力去飞行一样,不可能一直处于最大速度状态,因为这意味着燃油会飞速燃烧殆尽,很快就得结束战斗返航,不然只能掉下来。更何况,在战场上步兵能击落的,一般都是侦察机或者俯冲轰炸机等机型(战斗机也不是不能轰炸,即使是“零”式战斗机也能挂2枚60千克炸弹,问题是那是捎带的功能,就和现在你不能指望“飞豹”成为中国空军夺取制空权主力机型一样,那不是它的主业),其速度往往是在较慢的状态。即以山东战场宋岭春当时击毙的日机飞行员来说,如果其飞机速度达到500千米/时以上,该飞行员的头伸出驾驶舱外会是什么感觉?中国高铁一般时速就是300千米,如果有人站在铁路旁边,感觉人都能被吸走,那么从时速500千米的飞机上伸出头……所以,宋岭春击落的敌机,其当时的速度大致应该在80~150千米/时或者更慢。此时,如果是射击水准高的战士,自然击中目标的几率很高。除了速度,高度同样重要。二战时期的水平轰炸机或者战斗机,其一般飞行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早就超出了步枪的最大射程,所以要击落战机,战机的飞行高度只能要求在500米以下了。这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射击手要看得清,第二,要有射击准确度的保证。

  以日本“零”式、“隼”式以及97式轰炸机(中岛Ki-21)等来说,二战前期都没有自封油箱以及对发动机引擎和飞行员的防护,所以一旦击中这几个部位,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比如“隼”式,盟军飞行员的评价是很难被瞄准,但一旦被击中,哪怕只是一颗12.7毫米子弹,也会将它击碎或者使它着火。试想,如果一群中国士兵采取设伏等办法,等日机低飞时在其必经之地突然一大堆步枪齐射,那么飞机被击落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比飞机被鸟撞后才成事故的可能性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第三,射击方法以及射手的水准。对飞机的射击,显然和其他目标不一样,所以无论是步枪还是机枪,要射击飞机,都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飞机的运动速度以及估计运动方向,如果方向不变,自然容易估算出提前量,而不是射击在飞机的后面。由于战争中不可能指望飞机匀速飞行,而一旦飞机要俯冲,速度自然会更快,所以必须要判断飞机高度以及加速度后的飞行位置。同时,进行射击的士兵站位也很重要,应该选在飞机俯冲的方向射击并一直持续到飞机离开射击距离。而在射击方法上,即使没有重武器,对于空中的飞机最好采取集火射击来增加击中的概率。而集火射击,就会面临战功是谁的问题,如上击落敌机的战例,虽然许多都强调是某人直接击落,但是这里面显然存在一个和二战中王牌飞行员击落敌机时相同的问题。如果大家同时开火,敌机被击落,该战绩算谁的。所以飞机被击落,虽然战功算在某战士头上,其实很可能存在大家都开火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射手了,这么多记录,查下这些射手,基本都是神枪手级别。不然,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是很难把握的。

  第四,射手的武器。为何过去实际发生的战例,许多人不信,但是许多电影,比如《狙击生死线》里面射手用狙击步枪击落直升机大家反而本能的相信。原因很简单,因为射手手里的狙击步枪有很高的射击精度,只要把握住机会,自然能做到“百步穿杨”。同样,宋岭春之所以能一枪击毙敌飞行员,也是因为他手拿的是精准度极高的三八式步枪。按照许多读者的想法,步枪即使击中敌机,也很难对敌机造成什么危害?这其实都是站在现在的观点看问题。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抗战爆发后乃至二战初期,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战机其武器配备往往是2挺威力非常弱的机枪,比如在抗战初期日军的Ki-27,即著名的九七式战机,其配备武器是2挺日制八九式7.7毫米机枪,备弹500发。如果按照现在的理解,这款飞机只能打酱油了,因为就是步枪的口径啊,能打下来敌机?但二战中日本陆航的击坠之王穴吹智其最初击落的几架P-40,正是靠九七式战机的2挺7.7毫米机枪打下来的。上面提到的“隼”式战斗机,其最初的武器和九七式战机一模一样,只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发现武器威力太弱,才逐步由2挺7.7毫米换成7.7毫米机枪和12.7机枪各1挺。到了一型的丙型,换成了2挺12.7毫米机枪,而到三型时,已经是2门20毫米机炮了。因为战争后期美军皮糙肉厚的B-29都出来了,即使是2挺12.7毫米机枪,对其也往往无能为力,除非一枪打死了飞行员。即使是压日本九七式一头的美国P-40E之类的战机,其武器配备也往往是2挺12.7毫米机枪加1~2挺7.62毫米机枪。当然,战斗机击落敌机,也不光是武器,相对于地面人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速度,即能追着敌机打!但由于双方都快,所以打起来也不容易。只要对比一下一战和二战飞行员平均击落敌机的架次就能看出来,如果再加上现代战争,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步枪打飞机的现实意义

  现在网上流行很多版本的我国建国后的讲述步枪如何打飞机的教材,基本被嗤以无稽之谈,这实在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首先,网上流行的广州军区于1965年2月15日编写的教材《怎样打飞机》,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空军的发展已经进入喷气时代,战斗机早已经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这种教民兵用步枪和冲锋枪(其实应该称之为突击步枪,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突击步枪和冲锋枪不做区分,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冲锋枪一般使用手枪弹,有效射程非常有限,100米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保证,即使用来打螺旋桨时代的战机,也是不可能的)来打击敌人战机的方法,显得很“没有水平”。我国建国后,虽然防空力量依然薄弱,但也创下了许多世界级的记录。比如1959年我国防空导弹部队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击落RB-7D高空侦察机1架,首创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河。3年后的9月9日,我国防空部队又击落一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而这之后,我国的防空部队多次利用地空导弹创造击落不可能击落之任务的奇迹。至今,在北京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陈列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残骸,无时不在诉说着中国防空部队的辉煌。那么这样一个创造了防空奇迹的国家,为何还要采取这种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用步兵武器打击敌机的方法而且大力宣传呢?

  这里忽视了一点,这些教授民兵打击敌机的方法,并非是这些步兵单独去完成的。步兵用步枪等射击敌机,是步兵打击敌机的防御阵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敌机来了,部队和民兵利用一切可能的武器对敌展开攻击,如果这被人嗤之以鼻,那么实现了中段导弹拦截技术的中国是不是就不用采用末端拦截技术了?又或者有了“红旗”-9是不是就不需要“天燕”-90了?有了“天燕”-90就不需要730高炮了?层层防御能将敌方导弹的威胁降到最低乃至于彻底排除。同样,和民兵的高射机枪配合进行防空,也是一个意思。

  其次,即使步枪乃至高射机枪不能击落敌机,最起码可以实施驱离战术,保护要地或者重要目标不被敌方摧毁。或者说由于步兵防御武器的存在,减小了重要战役或者战术目标被摧毁的几率。再次,相对于飞机到来时的慌乱,夺路而跑,进行有组织的对空射击战术,也是一种稳定军心的战术。

  最后,不得不承认的是,步兵武器打飞机是中国部队武器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如果当年的中国军队具有今天的防空力量,谁会只单单强调精神原子弹?在那样一个实力孱弱的年代,唯有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刺猬,才会使得任何一个敌人都为之胆寒。

  如上战术似乎又忽略了另一层问题,这也是该战术被嗤之以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喷气时代的战机会不会飞到能被步兵武器击落的高度。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讲,机会已经很少,即使是美国A-10攻击机,虽然能在300米高空对敌攻击,问题是别说高射机枪,即使是机炮,对其攻击只要不是致命部位,都很难有效果。因为其装甲防护特别厚实,能抵挡23毫米口径穿甲弹的打击。但是这同样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教材出版的时间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的战机,比如OV-10、A-1等螺旋桨战机仍然大量存在。而OV-10更是一直服役到1995年,海湾战争都已经过去4年了。当然,这又有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OV-10会不会到中国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先是和美国关系很僵,后来和苏联关系也很僵,直到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改善,不用面临两面受敌,而两面之敌都无比强悍的境地。故当时的战争口号是“备粮,备荒,为人民”,以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并且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而一旦真的美国或者苏联入侵,谁敢说这些螺旋桨飞机不存在进入中国的可能?即使是今天,美国仍在讨论采用轻型攻击机OV-10,还是巴西的A-29B等机型来应对新的反恐局面。那么,谁又能说中国当时采取这种看似极其落后的战术毫无用武之地呢?当然,虽然有现实意义,但毕竟从海湾战争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实实在在的现代战争。如果今天谁还以这个来讨论当下的战争,只能被归入脑残的行列。

  作为航空器的一个特殊种类,今天的直升机依然具有过去老式螺旋桨飞机所具有的缺点,速度慢、防护差。而今天的步兵武器已经大大更新,那便是拥有了肩扛式防空导弹。和过去的老三打三防一样,步兵武器打“飞机”,在今天似乎可以开拓出一个新的主题,那便是打直升机。况且阿富汗战争中苏联直升机频频面临阿富汗游击队手中“毒刺”导弹的打击就是最好的例证。

  (编辑/一翔)

  话说漫溯整个军事史,任何时期的战争,胜败往往在绝对的实力和出奇的运气之间徘徊。而且许多时候,没有智谋,没有实力,只有时代的局限性,就能改变战争。比如1812年爆发的英美之战,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年来英国一直扣押美国的商船,禁止美国和法国通商。美国经过多次外交努力,却始终无法让该死的英国人修改掉那令整个美国厌恶的皇家禁令。最终在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了,然后就“开片”,而且一打就是2年多。最有名的就是1815年的新奥尔良保卫战,此战创造了一个美国英雄杰克逊,而这个给英军造成致命打击的美国英雄后来成了美国总统。整个事件的神奇之处在于,战争爆发之前两天,英国刚刚宣布废除了这项法律,但是华盛顿却直到几个月之后才知道这件事。不鬼片,仗打到这份上也停不下来了,两年过后,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英国和美国达成了协议,而这个协议从欧洲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则花了5个月的时间。虽然美国参院和总统只用了一天就批准了这个协议,结束了这场战争,但这一协议到达战场同样需要时间,而著名的新奥尔良保卫战就发生在协议生效后大约2个礼拜。

  之所以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战争在许多时候,连创造奇迹的人都认为这是奇迹,而且这一奇迹即使后来能再次发生,我们也不能为此而降低为了创造奇迹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准备以及斗争。话说,步枪打飞机,就属于这样一个话题。它不是正规军事组织的一个标准战法,即使是在民兵组织里,许多时候也只是配合其他防空力量或者成为补充。但有关它的话题却总是不断,原因很简单,它创造了奇迹。不过,时间久了,奇迹一再被神化,就更不着边际了!这就宛如平头百姓总是相信包青天却不相信实实在在的体制一样,属于过分相信精神原子弹的类型。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挑起这个话题,是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个系统的论述,权作抛砖引玉。

  影视剧掀起讨论热潮

  话说近些年影视作品中多有用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极为震撼人心的画面。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从视觉效果来说肯定相当的震撼,最新上映的当属2013年盛夏发行的国产影片《同心》。该片讲述的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宁夏同心县,并且帮助回族群众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回族自治县的故事。在剧中便有红军使用步枪将敌军飞机击落的镜头(红军长征中真有用步枪击落国军飞机的战例,而且不止一次,后面有详述)。而在2012年美、韩合拍的史诗性影片《我的征程》中,同样有步枪击落敌机的镜头。影片中,被朝鲜籍士兵救出的中国抗联女兵神枪手席拉,为了报朝鲜士兵救命之恩,在日机来袭时原地不动,直接用步枪瞄准迎面俯冲而来的日军战机,最终一枪将敌机飞行员毙命,飞机坠毁,而自己也被敌机击中殒命。相对于《同心》,该片更有国际影响力,而影片中击落敌机的士兵,居然是中国抗联女兵,饰演者是中国女星范冰冰,应该说这代表着韩国电影追逐中国市场的雄心。

  2006年英美合拍的大片《空战英豪》中,男主更是在和德国飞行员平行飞行时手持左轮手枪打死德国飞行员,从而导致敌机坠毁(二战中就有美军飞行员用手枪打死日军飞行员导致飞机坠毁的战例)。在1988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第一滴血3》中,更是有兰博驾驶坦克用坦克机枪将苏联人的直升机打爆的火热场面(二战中,德国坦克驾驶员曾用坦克炮击落过苏联攻击机)。当然,在美国的文学乃至影视作品中,大量存在着战机被步兵武器击中而造成人员伤亡乃至战机被击落的范例,比如美国小说《迷茫的入侵者》中,主人公驾驶A-6攻击机时,他的轰炸手就因为主人公在返航时采用低空飞行方式而被越南农民的步枪给击中,造成颈部中弹,最后死去!在美国电影《捍卫入侵者》中也有类似镜头,1名越军的士兵手持莫辛纳甘步枪一枪击中1架A-6攻击机的驾驶员,当场导致该机坠落。以越战为背景被越南步兵武器击落的美军战机电影实在太多,恕不一一举例。

  近年来上映的反映步枪击落飞机的电影,大约要数2007年上映的美国大片《狙击生死线》了。剧中马克・沃尔伯格扮演的狙击手史瓦格利用狙击步枪击中了直升机的主螺旋桨,从而导致该机被摧毁。不过,如果说上述影片基本都是步枪或者狙击步枪,那么美国经典的传记电影《巴顿将军》中,德军几架低空飞行的敌机用机枪扫射街道,而巴顿将军当着英国将军的面从阳台上跳了下去,推开士兵的阻拦,直接站在街道上,而且是站在敌机射来的两道弹雨之间,向敌机开枪。气势很壮观,不过没有击中或者击落敌机而已。

  更为让人“震撼”的“打飞机”电影,当属朝鲜1953年拍摄的《对空射击组》。该片中男主朝鲜人民军战士金万植一人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和创造性的战斗行为,在一个月之内就使用步兵武器消灭了11架美帝国主义的飞机。而在6个月之内,朝鲜人民军的对空射击组就总共击落了1155架敌机,“从而粉碎了敌人的空中优势,揭穿了美帝国主义空中霸王的实质,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同样有类似的桥段。在都梁小说《亮剑》中,讲到中国台湾空军的4架FB-26“蚊”式战斗轰炸机就因为大陆方面在两岸对峙初期没有任何防空力量,大摇大摆地进入大陆进行例行侦查轰炸。谁知道台湾战斗轰炸机遭遇的却是“诡计多端”的解放军S师的李云龙。李云龙利用地面的露天弹药库做诱饵,在附近布置了一个师的轻重火力组成的防空网。虽然只有冲锋枪以及轻重机枪,但进行俯冲攻击的“蚊”式轰炸机却因为进入俯冲阶段很难改变航线,所以在上万支步兵武器的打击下,最终击落敌机1架,击伤1架。

  如上这些影视作品或者小说基本强调的是,这些被击落的战机都是被步兵武器击落的。尤其是前面几部影视作品上映后,在报纸以及网络上掀起了步枪究竟能不能击落飞机的讨论热潮。当然,为这件事起发酵效应的还有2011年《朝鲜日报》报道的韩国士兵向韩国亚洲航空公司1架载有119人的空客A320客机开枪射击的报道:2011年6月17日,韩国亚洲航空公司1架载有119人的空客A320客机在从中国成都飞往韩国仁川,当客机下降距仁川国际机场几十千米时,2名驻守在乔桐岛的韩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误以为该客机是入侵的朝鲜战机,于是用自己的K2步枪射击,10分钟之内发射了99发子弹。最终该客机并未中弹,但却掀起了步枪打飞机热潮的新闻噱头。不管是许多专家教授还是一般百姓,似乎对步枪打飞机都报以无限的嘲笑,而后面更多影视剧的加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事件。毕竟韩国士兵的步枪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伤害,而影视剧却又神话了步枪打飞机,那么到底该相信谁呢?   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记录

  如果说如上基本都是杜撰或者没有实现的故事,那么在实际的战争中,用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例子似乎并不少。比如在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11年后,1914年8月22日,英国飞行员瓦特福尔中尉驾驶的1架“阿芙洛”-504型轰炸机成为不幸第一架被步枪击落的战机。不过,考虑到那时候战机的飞行速度以及材质,相信大家都认为这一点问题都没有!而在1909年利比亚爆发的土意战争中,也有土军士兵用步枪击落敌机的记录。

  中国第一个使用步枪击落飞机的记录者出自中国工农红军一名叫做王文礼的战士。1932年7月下旬,正在瑞金工农红军学校学习的王文礼看见3架国民政府的战机对工农红军学校进行俯冲轰炸,一阵狂轰乱炸加扫射后,4名红军学员当场牺牲。怒不可遏的王文礼于是用1支法国产步枪,对准再次进行俯冲攻击的国民党战机进行迎面射击,第一次射击没有击中,第二次则一枪命中飞机油箱。敌机瞬间冒出了浓浓黑烟,栽倒在地上,瞬间爆炸起火,机上3名乘员全部丧命。其他两架敌机一看形势不妙,立刻调头逃跑。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刘伯承在得知此事后,专门召开了表彰大会,授予王文礼“英雄对空射击手”的称号,并且在主席台上亲自为他戴上了一枚银质奖章。在这枚奖章的背面,就刻有“英雄对空射击手”的字样。这枚奖章被王文礼的后人于1979年捐给了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至今保存在该馆的土地革命博物馆当中。

  在长征途中,红军也曾用自己简陋的武器击落过6架国民党部队的飞机。长征中的红军自然不会拥有防空武器和重型武器,能击落敌机的自然只会是步兵武器。1934年11月24日,红一军团更是在湖南道县在与敌薛岳、何健、白崇禧部展开激战时,将蒋介石从南昌中央空军调来的第三中队1架编号为709的敌机用步枪击落,并俘获了两名飞行员谢廷藩、魏德。其中,谢廷藩是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的高材生,同时还是黄埔六期生。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谢廷藩座机还是其他5架被击落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台湾方面的史料均能证实。如谢廷藩的记录是“江西云都人,出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于1934年11月再湖南宁远侦(察)炸共军(被击伤)迫降被俘殉国”。

  在中共密云县党史办,有这样一段记录:1939年,由华北抗联改编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团长白乙化于1942年2月在密云县清白口东胡林一带阻击西路的4000余日军。战斗中,日寇派战机前来轰炸,压得八路军战士抬不起头。白乙化于是率林战士向敌机密集开火,最后,我军步枪打中敌机油箱,敌机坠毁于我军阵地前。由于当时白所在部和其他地方的八路军一样缺乏重型武器,所以士兵们还将飞机上的重机枪拆下来使用,而当地老百姓至今还流传着白乙化用兵如神的传说。

  在中国抗战史上,最有名的用步枪击落敌机的战例,大约要数194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士宋岭春用“三八大盖”击落1架日军战机的故事了。1943年9月份的一天,在山东栖霞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驻扎着八路军64团205连。当天早晨,正当战士们准备吃饭时,村边山头的哨兵向村子里发出了紧急防空信号。当时年仅18周岁的八路军战士宋岭春也和其他战士一样,迅速放下饭盆,拿起武器,立即向村边的山坡疏散,因为那里多灌木和沟壑。由于该山村附近就是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日军经常来这一带轰炸扫射,所以宋岭春并非第一次遭遇日机。也许是由于过去总是只能躲而不能反击的憋屈,这次宋岭春并没有采取过去那种趴着躲避敌机的姿势,而是朝天躺着。按照宋岭春的说法,即使死了,也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同时也便于观察敌机采取措施。当宋岭春看见4架日军飞机大摇大摆地飞过来,而且速度很慢、很低时,他突然产生了能不能打下来敌机的想法。毕竟日机距离地面的高度才一两百米,而宋岭春手中的“三八大盖”有效射程可达到800米。但是,区队长曾下令不许使用单兵武器进行对空射击,这样做有可能暴露大部队的行踪。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不能击中关键部位,比如油箱、发动机等,单兵武器对飞机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

  宋岭春在犹豫,但日军飞行员却给自己制造了机会:一架日机的飞行员居然探出头来寻找地面目标。打飞机什么部位有效果,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飞机知识的宋岭春自然不知晓,但只要把人击中,飞机自然要坠落这点他还是明白的。这架日机偏偏为宋岭春制造了这样的机会,该机不但直直向他的方向飞来,而且飞行员再次探出了头。早就持枪等着的宋岭春没有浪费自己的机会,直接一枪命中,该机失去控制坠毁在山坡上……宋岭春原本以为他会得到处分,没想到最后却是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接见了他,而且获得了“小英雄”的称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依然有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记录。1951年3月初,志愿军375团1连1排2班副班长兼机枪手关崇贵在阵地挖了一夜工事。天刚亮,关崇贵所部即遭遇英军29旅一个营的猛烈攻击。关所在一连战士又困又饿,但仍英勇作战,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而英军的攻击不减反增。此时,美军十几架P-51也加入空中支援。由于过去几乎没有遭到过中国部队的地面射击,所以美军的飞行高度也很低(P-51可以实施零高度攻击,即10米高度时飞机的仪表显示是高度为零,但仍能展开攻击),几乎能掀起中国士兵的帽子。P-51的对地攻击对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在腾空而起的泥土中倒下,关崇贵端起了手中的机枪要向飞机开火,一旁的弹药手试图阻止了他的这一举动。因为当时志愿军中有这样一条纪律,不准对空射击飞机,因为轻武器对空射击一方面很可能没有战果,而且会暴露地面部队,可能会引来更多敌机的围攻,招致更精确的轰炸。这是中国部队在入朝参战初期,在不具备地面防空火力的情况下,用无数士兵的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所以纪律执行起来极为严格。但是,已经被硝烟包围的关崇贵却对他的弹药手大喊一声“大不了枪毙我”,随即开枪,第一次射出的7发子弹没有打中,一架美机见状反而俯冲向关崇贵。关再次射出7发子弹,结果接下来的情形连他都看呆了,这架P-51自己翅膀抖了下,机尾冒着黑烟栽进了山沟,然后是剧烈的爆炸声和一团冲天的火焰。美军飞行员虽然立即跳伞,但由于高度太低,没等到伞张开就被树枝给戳死了!   关崇贵本以为自己会得到严厉的处分,但逐级上报的打飞机事件最终得来的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嘉奖以及轻武器打飞机方法的认可!最终,关崇贵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记特等功。

  抗战中,国民党194师前身独37旅在“八一三”凇沪会战中,在上海闵行地区和日军作战时就曾用步枪击落1架向国军阵地低飞的日机。而在“一二八事变”中,19路军在上海抵抗日军进攻时,蔡廷锴将军的卫兵连曾在蔡本人的指挥下,分小组轮番向低飞的日机射击,最终也击落1架日机。而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傅仲芳第99军也有过用步枪击落日机1架的记录。

  在苏联卫国战中,苏军士兵面对德国的空中优势,也多有用步枪进行集火射击的战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上,更为传奇的步兵武器击落飞机的故事,大概要数二战中缅甸战场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博格特少尉的经历了。1943年3月31日,在缅甸上空的美国B-24轰炸机副驾驶欧文・博格特少尉的座机被击中。在跳伞逃生时,他先是假装死亡,待到日机飞近想确认他的死亡时,用自己的配枪――M1911型手枪连开4枪,打死了日军飞行员。如果说步枪打飞机带有不可思议的意味,这个手枪打飞机除了当事人欧文・博格特,大约都会以为这是神话或者剧情故事。如果不限定步兵武器,飞机被地面武器打下来的奇迹事更多。比如淞沪会战中,1937年11月初国军从上海撤退时,国军高炮第41团11连于26日在浙江金坛附近掩护撤退的国军时,遭遇成“品”字形对地面攻击的3架日机。正当第一架敌机打开弹仓欲投弹时,早已瞄准敌机的11连6门20毫米高射炮一齐开火,瞬间打爆第一架敌机,而敌机炸弹立刻爆炸又殃及两侧的僚机,最终3架日机瞬间齐毁。该连连长梅映波被顾祝同召见,并奖励法币3000元。

  在遥远非洲的贝宁,1988年曾发生一件更加神奇的事情,因为一架现代化的“幻影“战机被高尔夫球给击落了,击落地点是该国首都波多若夫的空军机场。事发时,机场临时工马蒂厄正在机场附近的球场练习打高尔夫球。与此同时,对面机场跑道上,空军飞行员龙宁正驾驶一架战斗机腾空而起。马蒂厄的高尔夫球鬼使神差地击中一只飞鸟,而飞鸟落下时刚好撞在马上起飞的战斗机的挡风玻璃上。龙宁吓得一身冷汗,忙拉动驾驶杆,结果飞机脱离航向,一下子撞在了旁边的一架战斗机,而巨大的冲击力又使得这架战斗机撞向其他的战斗机。最终,该国的6架战斗机全部被摧毁。

  为何质疑步枪打飞机

  虽然笔者列举了上述许多现实中的例子来证实步枪的确打下来过许多飞机,但时至今日,为何这一话题为何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其他媒体中不断发酵不断争议呢?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只需要理清楚如下几个问题即可:

  第一,到底是步枪还是机枪打飞机。如上从影视作品和历史记载两个角度来陈述步兵武器对飞机的攻击,但实例中,既有步枪对飞机的攻击,也有轻机枪对飞机的攻击,比如抗美援朝战场中关崇贵用轻机枪打下来P-51。虽然都是步兵武器,但步枪和轻机枪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这里还需要对所谓的步枪做更进一步的定义,或者说,大家所理解的步枪打飞机,一般而言指的是单发射击的栓动步枪,即不能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实现再次装弹入膛的步枪,或者最起码也应该是半自动步枪,而不是现在一般士兵手持的最普及的突击步枪。因为这牵涉一个问题,那就是概率的问题。如果射速够高,理论上击中目标的几率就高,那么打下来的几率就高,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轻机枪打飞机质疑较少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是一队机枪对空射击把敌机给打了下来,尤其是面对喷气式以前的战机,这没有什么神奇的。苏联曾有数据显示,被击毁的德军战机有大约13%是被步兵武器击落的。毕竟二战中被地面武器击落的敌机数不胜数,虽说有地面火炮的原因,但高射机枪击落的数目从来不少。而且高射机枪无非是机枪的另一种用法而已,增大枪的口径,让机枪射界越大越好,最好360°,第三是尽可能采用多联装设计,而且有枪架打起来会比人工扶着机枪来的专业来的准确来得轻松。大家质疑步枪打飞机,其实更多的是质疑一发步枪子弹就能打下来敌机。

  第二,打的是什么飞机。我们从步枪打下飞机的时间看,无论中外,基本都是在一二战以前,为何?当时的主流是螺旋桨飞机,不是喷气式飞机,其飞行速度慢、高度低。而且一战时的战机根本就没有防护装置,包括对飞行员、油箱、发动机的防护,基本都是在二战开始后各国陆陆续续搞起来的。即以在大陆战场抗战后期参加战斗较多的中岛Ki-43“隼”式战斗机,美军眼中的“奥斯卡”式来说,该机虽然1941年以后才投入战场(这时,中国空军的战斗机几乎已经损失殆尽,虽然到1941年年底“飞虎队”投入了战斗,但毕竟制空权一直在日本人的手里),最高速度能达到515千米/时,但就和现在的战斗力不可能一直开加力去飞行一样,不可能一直处于最大速度状态,因为这意味着燃油会飞速燃烧殆尽,很快就得结束战斗返航,不然只能掉下来。更何况,在战场上步兵能击落的,一般都是侦察机或者俯冲轰炸机等机型(战斗机也不是不能轰炸,即使是“零”式战斗机也能挂2枚60千克炸弹,问题是那是捎带的功能,就和现在你不能指望“飞豹”成为中国空军夺取制空权主力机型一样,那不是它的主业),其速度往往是在较慢的状态。即以山东战场宋岭春当时击毙的日机飞行员来说,如果其飞机速度达到500千米/时以上,该飞行员的头伸出驾驶舱外会是什么感觉?中国高铁一般时速就是300千米,如果有人站在铁路旁边,感觉人都能被吸走,那么从时速500千米的飞机上伸出头……所以,宋岭春击落的敌机,其当时的速度大致应该在80~150千米/时或者更慢。此时,如果是射击水准高的战士,自然击中目标的几率很高。除了速度,高度同样重要。二战时期的水平轰炸机或者战斗机,其一般飞行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早就超出了步枪的最大射程,所以要击落战机,战机的飞行高度只能要求在500米以下了。这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射击手要看得清,第二,要有射击准确度的保证。

  以日本“零”式、“隼”式以及97式轰炸机(中岛Ki-21)等来说,二战前期都没有自封油箱以及对发动机引擎和飞行员的防护,所以一旦击中这几个部位,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比如“隼”式,盟军飞行员的评价是很难被瞄准,但一旦被击中,哪怕只是一颗12.7毫米子弹,也会将它击碎或者使它着火。试想,如果一群中国士兵采取设伏等办法,等日机低飞时在其必经之地突然一大堆步枪齐射,那么飞机被击落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比飞机被鸟撞后才成事故的可能性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第三,射击方法以及射手的水准。对飞机的射击,显然和其他目标不一样,所以无论是步枪还是机枪,要射击飞机,都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飞机的运动速度以及估计运动方向,如果方向不变,自然容易估算出提前量,而不是射击在飞机的后面。由于战争中不可能指望飞机匀速飞行,而一旦飞机要俯冲,速度自然会更快,所以必须要判断飞机高度以及加速度后的飞行位置。同时,进行射击的士兵站位也很重要,应该选在飞机俯冲的方向射击并一直持续到飞机离开射击距离。而在射击方法上,即使没有重武器,对于空中的飞机最好采取集火射击来增加击中的概率。而集火射击,就会面临战功是谁的问题,如上击落敌机的战例,虽然许多都强调是某人直接击落,但是这里面显然存在一个和二战中王牌飞行员击落敌机时相同的问题。如果大家同时开火,敌机被击落,该战绩算谁的。所以飞机被击落,虽然战功算在某战士头上,其实很可能存在大家都开火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射手了,这么多记录,查下这些射手,基本都是神枪手级别。不然,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是很难把握的。

  第四,射手的武器。为何过去实际发生的战例,许多人不信,但是许多电影,比如《狙击生死线》里面射手用狙击步枪击落直升机大家反而本能的相信。原因很简单,因为射手手里的狙击步枪有很高的射击精度,只要把握住机会,自然能做到“百步穿杨”。同样,宋岭春之所以能一枪击毙敌飞行员,也是因为他手拿的是精准度极高的三八式步枪。按照许多读者的想法,步枪即使击中敌机,也很难对敌机造成什么危害?这其实都是站在现在的观点看问题。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抗战爆发后乃至二战初期,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战机其武器配备往往是2挺威力非常弱的机枪,比如在抗战初期日军的Ki-27,即著名的九七式战机,其配备武器是2挺日制八九式7.7毫米机枪,备弹500发。如果按照现在的理解,这款飞机只能打酱油了,因为就是步枪的口径啊,能打下来敌机?但二战中日本陆航的击坠之王穴吹智其最初击落的几架P-40,正是靠九七式战机的2挺7.7毫米机枪打下来的。上面提到的“隼”式战斗机,其最初的武器和九七式战机一模一样,只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发现武器威力太弱,才逐步由2挺7.7毫米换成7.7毫米机枪和12.7机枪各1挺。到了一型的丙型,换成了2挺12.7毫米机枪,而到三型时,已经是2门20毫米机炮了。因为战争后期美军皮糙肉厚的B-29都出来了,即使是2挺12.7毫米机枪,对其也往往无能为力,除非一枪打死了飞行员。即使是压日本九七式一头的美国P-40E之类的战机,其武器配备也往往是2挺12.7毫米机枪加1~2挺7.62毫米机枪。当然,战斗机击落敌机,也不光是武器,相对于地面人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速度,即能追着敌机打!但由于双方都快,所以打起来也不容易。只要对比一下一战和二战飞行员平均击落敌机的架次就能看出来,如果再加上现代战争,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步枪打飞机的现实意义

  现在网上流行很多版本的我国建国后的讲述步枪如何打飞机的教材,基本被嗤以无稽之谈,这实在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首先,网上流行的广州军区于1965年2月15日编写的教材《怎样打飞机》,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空军的发展已经进入喷气时代,战斗机早已经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这种教民兵用步枪和冲锋枪(其实应该称之为突击步枪,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突击步枪和冲锋枪不做区分,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冲锋枪一般使用手枪弹,有效射程非常有限,100米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保证,即使用来打螺旋桨时代的战机,也是不可能的)来打击敌人战机的方法,显得很“没有水平”。我国建国后,虽然防空力量依然薄弱,但也创下了许多世界级的记录。比如1959年我国防空导弹部队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击落RB-7D高空侦察机1架,首创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河。3年后的9月9日,我国防空部队又击落一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而这之后,我国的防空部队多次利用地空导弹创造击落不可能击落之任务的奇迹。至今,在北京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陈列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残骸,无时不在诉说着中国防空部队的辉煌。那么这样一个创造了防空奇迹的国家,为何还要采取这种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用步兵武器打击敌机的方法而且大力宣传呢?

  这里忽视了一点,这些教授民兵打击敌机的方法,并非是这些步兵单独去完成的。步兵用步枪等射击敌机,是步兵打击敌机的防御阵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敌机来了,部队和民兵利用一切可能的武器对敌展开攻击,如果这被人嗤之以鼻,那么实现了中段导弹拦截技术的中国是不是就不用采用末端拦截技术了?又或者有了“红旗”-9是不是就不需要“天燕”-90了?有了“天燕”-90就不需要730高炮了?层层防御能将敌方导弹的威胁降到最低乃至于彻底排除。同样,和民兵的高射机枪配合进行防空,也是一个意思。

  其次,即使步枪乃至高射机枪不能击落敌机,最起码可以实施驱离战术,保护要地或者重要目标不被敌方摧毁。或者说由于步兵防御武器的存在,减小了重要战役或者战术目标被摧毁的几率。再次,相对于飞机到来时的慌乱,夺路而跑,进行有组织的对空射击战术,也是一种稳定军心的战术。

  最后,不得不承认的是,步兵武器打飞机是中国部队武器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如果当年的中国军队具有今天的防空力量,谁会只单单强调精神原子弹?在那样一个实力孱弱的年代,唯有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刺猬,才会使得任何一个敌人都为之胆寒。

  如上战术似乎又忽略了另一层问题,这也是该战术被嗤之以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喷气时代的战机会不会飞到能被步兵武器击落的高度。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讲,机会已经很少,即使是美国A-10攻击机,虽然能在300米高空对敌攻击,问题是别说高射机枪,即使是机炮,对其攻击只要不是致命部位,都很难有效果。因为其装甲防护特别厚实,能抵挡23毫米口径穿甲弹的打击。但是这同样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教材出版的时间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的战机,比如OV-10、A-1等螺旋桨战机仍然大量存在。而OV-10更是一直服役到1995年,海湾战争都已经过去4年了。当然,这又有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OV-10会不会到中国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先是和美国关系很僵,后来和苏联关系也很僵,直到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改善,不用面临两面受敌,而两面之敌都无比强悍的境地。故当时的战争口号是“备粮,备荒,为人民”,以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并且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而一旦真的美国或者苏联入侵,谁敢说这些螺旋桨飞机不存在进入中国的可能?即使是今天,美国仍在讨论采用轻型攻击机OV-10,还是巴西的A-29B等机型来应对新的反恐局面。那么,谁又能说中国当时采取这种看似极其落后的战术毫无用武之地呢?当然,虽然有现实意义,但毕竟从海湾战争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实实在在的现代战争。如果今天谁还以这个来讨论当下的战争,只能被归入脑残的行列。

  作为航空器的一个特殊种类,今天的直升机依然具有过去老式螺旋桨飞机所具有的缺点,速度慢、防护差。而今天的步兵武器已经大大更新,那便是拥有了肩扛式防空导弹。和过去的老三打三防一样,步兵武器打“飞机”,在今天似乎可以开拓出一个新的主题,那便是打直升机。况且阿富汗战争中苏联直升机频频面临阿富汗游击队手中“毒刺”导弹的打击就是最好的例证。

  (编辑/一翔)


相关文章

  • 红军用步枪打下飞机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一连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19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革军委纵队相继进入道县,抢渡潇水,直指湘江. 蒋介石紧催刘建绪.薛岳部在湘江加紧布防,急令周浑元.李云杰部加紧追击,还从南昌调派 ...查看


  • 中国武器大全
  • 中国武器大全 运载火箭长征五号(2015年发射).开拓者(2011年发射).长征四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长征三号丙.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长征二号F改进型.长征二号F.长征二号E.长征二号D.长征二号C.长征二 ...查看


  • 御风时刻 腕间豪情--漫话飞行员专用航空表
  • 发布时间:2014-12-16  原作者:Crazy Ivan   点击数: 50237 墨镜.夹克.头盔--作为御风而行的空中骑士,战机飞行员一身帅气十足的"披挂"总是能引起艳羡的目光,也是航空迷们竞相效仿的样板.不过 ...查看


  • 漫话病原体
  •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因为报告说威胁到人类健康安全的主要祸首不是肿瘤,也不是贫困,而是一些能够引起疾病,流行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原体.这些小小的病原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原来,病原体 ...查看


  • 世界著名狙击枪大全
  • 世界著名狙击步枪大全(配图)(89种) 25毫米佩劳德步枪Payload Rifle狙击步枪 38大盖狙击版 6.5mm Arisaka Type 97 88式5.8MM狙击步枪(中国) Armalite AR-50 (USA) Barre ...查看


  • 马克沁机枪
  • Maximmachinegun' H.S.马克沁发明的机枪.马克沁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11.43毫米,枪重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19毫 ...查看


  • 世界狙击步枪图片大全
  • 世界狙击步枪图片大全 25毫米"佩劳德"步枪 25毫米佩劳德步枪PayloadRifle狙击步枪 25毫米"佩劳德"步枪 巴雷特公司于2002 年推出M82A1的最新改型--25毫米"佩劳德 ...查看


  • 夫子庙游记有感
  • 本文关键字: 记得上次去北京游玩的时候,我在长城上看到了一架用子弹壳拼成的飞机,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得到那一架飞机啊!可是因为时间太紧了,来不及问价,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那架小飞机总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 今天我和妈妈去游夫子庙,偶然看见一架做工 ...查看


  • 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_漫话探险
  • 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 [教学任务] 漫话探险 学 1. 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习 2.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目 3. 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