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在生态环境建议上的成果和意义

一带一路在生态环境建议上的成果和意义

中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后,沿线国家不断掀起合作热潮。在经济合作一马当先的前提下,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维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社会责任以及生态友好的关系。

“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保护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又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实现“五通”的过程,也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寻求共识的过程。而生态环境正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即使经济合作成功了,也难以凝聚民心。历史表明,大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做法,常会直接伤害国民感情,最终也给经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跟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中国在环保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于积累了更多教训和经验。过去30多年,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水源、土壤、空气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中国环保部数据统计,2013年京津冀所有城市空气质量均未达标。最近几年在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整治下,情况有所好转。仍以京津冀为例,2014年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跟2013年相比上升了5.3个百分点。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和成本,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紧迫和难度,中国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的优势,还在于在区域内较早借鉴并探索了绿色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通过中国得到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实用理念。去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就采纳了由中国政府牵头提出的倡议,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利用采购方的力量,实现环境绩效改善。这一设想有利于区域内利用市场手段、帮助各国实现绿色转型。

此外,中外民间环保合作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借助中美环保合作契机,美国环保协会参与了中国首个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并帮助中国建立了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中外民间组织和智库已经在环保合作中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民间组织和智库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天然属性,更具亲和力,便于与沿线各国不同利益、观念的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解,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

环保是跨越国家界限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付出共同的努力和行动,而“一带一路”战略完全可以成为凝聚这些努力和行动的纽带。决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国,理应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追求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进而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重要性

2015 年7 月11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

会、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中国环保网应邀出席此次会议。

在论坛中,联合国工发组织太阳能中心主任喜文华发言,“一带一路”沿线约65个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亟待解决。生态文明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而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并经过实践检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普适性,因此,可用以规范和引领沿线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他还说,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双边关系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战略制定中,要深入研究各国在节能、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的创新成果融会贯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海上合作等领域的重点合作建设项目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的助推器作用。

能源问题也在“一带一路”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介绍道:“加大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才能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与工程服务合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合作,才能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共建一带一路”是探索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也是振兴欧亚大陆整体水平、密切各国关系往来的整体实践。通过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加强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新丝路国家间的合作与共赢,为国内外关注新丝路的企业带来新的契机。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已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亟待解决。生态文明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生态文明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经历了十七大概念提出、十八大科学定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路径,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中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五化”(首次将绿色化列入)。进一步明确了实践任务,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因此,生态文明经历了概念、定义、路径、实践等过程,形成了日益成熟相对完整的体系。

按照中央的部署,2011年8月,国家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意见通知》,启动了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2013年12月,为贯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启动了先行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国将近有140个省市区县被列为试点(示范区)。2017年将有一批试点(示范区)建设成果接受验收,将进一步激发更深入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的热潮。

伴随中央一系列的举措,国内外也掀起了生态文明研究热潮,积累了制度建设、指标体系、实践路径等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已连续7年主办生态文明国际会议,为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搭建了国际平台。生态文明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会议通过决议,以联合国文件认可并支持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

2.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陆上和海洋两个方面。

(1)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其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水资源严重不足。地貌形态以沙漠和草原为主,其中沙漠面积占总面积的1/4以上。中亚生态环境问题与中国西北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相关度,同时还存在核污染、生物污染、工业污染、地震灾害、土地沙漠化、人口过快增长等问题,其生态脆弱,整体上对于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也不够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以咸海生态危机为标志,该地区的生态受到空前破坏。

(2)“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总体为高山峻岭、地震活跃带、岩溶与喀斯特地貌,分布多条国际河流。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压力、空气的跨国污染、水资源破坏、热带雨林锐减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膨胀和资源消耗量飙升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3)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和环境问题困扰。海洋生态问题长期存在,如气候变化、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渔业资源枯竭等。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3.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泛,还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我们选取能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案例分析。

(1)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的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之一。中缅油气管道途经东南亚复杂地貌和气候,建设难度堪称世界之最。从2009年备忘录签订、2013年全线贯通并输气,到2015年开始输油,期间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有国际组织认为,管道将经过缅甸村庄,会引发强制拆迁,破坏环境,侵犯人权,这些指责增长了部分人的不满情绪,认为这些管道对当地无益。引发了多起抗议活动后,缅甸政府于2011年叫停了北部地区一个引发强烈不满的水电站项目(中国公司投资规模达37亿美元),以平息民怨。中国建设公司也开展了很多软外交活动,减少公众抗议,包括捐赠了1,250万美元,修建了45家学校、24处卫生所等一系列的措施才使建设工程顺利完成。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几乎凡是有中国投资的大型项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总是一些反对者的借口,并诋毁。

(2)在众多反面的经验教训中,也有受国外专家学者称赞的案例,中国修建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铁路时,在铁路两侧种植了树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他指出,今后修路架桥时应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做法,平衡我们的损益。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环境形成的冲突,我们更应该总结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好的理念、经验和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生态优先考虑。

二、生态文明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平、友谊的象征,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说过:“Silk Road”很有历史感和感召力。“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该纲领描绘了各国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共迎挑战、共享机遇、共克时艰、共谋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历史任务,“一带一路”也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所以,我们更要肩负历史使命,推进可持续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思想引领。

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同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2015年开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阶段,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双边关系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战略制定中,要深入研究各国在节能、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的创新成果融会贯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海上合作等领域的重点合作建设项目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的助推器作用。

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分配结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所以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各国要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包括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扩散速度,以新技术改造生产方式,从源头上解决污染排放问题;把新技术应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共同倡导物质简约、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推动更加平衡和更具公平的发展;优化分工格局,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的结构升级;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环境承载力。

总之,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先要考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三、“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的政策建议

1.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一带一路”建设始终

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推进政策环评、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城市规划、能源与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和生态效益,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事项,行使环保“一票否决”,避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对涉及到影响人民环境权益的重大事项,严格执行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环境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重大决策失误,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生追究措施。

2.建立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建立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绿色援助。

目前,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中国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得到57个国家的响应。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以12个行业作为重点,要求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探索建立新型工业化和国际产能合作机制;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建设,设立“‘一带一路’国家信息交流中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建立类似于G20峰会这样的国际合作机制,可以提供安全和政治风险方面的保险产品,可以推出具体的投资促进措施;开展“中国蓝碳计划”,服务于我国应对气候问题国际谈判,支撑海洋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形成,生态环境国际合作应在这些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优先得以体现。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应该优先设计,如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基金”,成立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试点,制定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生态环保标识认证等制度。

3.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研究和制度设计

国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国外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方面,应深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环境监管制度、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理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实施方法;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方面,应修订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建立国际接轨、符合国际合作的制度和法规,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4.提升民间力量在生态环境合作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样,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合作重点之一,也是衡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和成效的主要标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具有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点。在生态环境合作中,企业、机构、组织、个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不可或缺,甚至可能成为主要力量支撑。跨国企业进行全球产业链合作后,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投入更多的环保项目,为当地企业的树立榜样;加强面向基层民间的交流合作,举办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沿线国家民众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完善民间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中的参与制度,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新局面,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并经过实践检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普适性,因此,可用以规范和引领沿线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在生态环境建议上的成果和意义

中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后,沿线国家不断掀起合作热潮。在经济合作一马当先的前提下,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维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社会责任以及生态友好的关系。

“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保护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又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实现“五通”的过程,也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寻求共识的过程。而生态环境正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即使经济合作成功了,也难以凝聚民心。历史表明,大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做法,常会直接伤害国民感情,最终也给经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跟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中国在环保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于积累了更多教训和经验。过去30多年,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水源、土壤、空气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中国环保部数据统计,2013年京津冀所有城市空气质量均未达标。最近几年在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整治下,情况有所好转。仍以京津冀为例,2014年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跟2013年相比上升了5.3个百分点。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和成本,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紧迫和难度,中国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的优势,还在于在区域内较早借鉴并探索了绿色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通过中国得到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实用理念。去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就采纳了由中国政府牵头提出的倡议,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利用采购方的力量,实现环境绩效改善。这一设想有利于区域内利用市场手段、帮助各国实现绿色转型。

此外,中外民间环保合作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借助中美环保合作契机,美国环保协会参与了中国首个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并帮助中国建立了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中外民间组织和智库已经在环保合作中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民间组织和智库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天然属性,更具亲和力,便于与沿线各国不同利益、观念的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解,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

环保是跨越国家界限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付出共同的努力和行动,而“一带一路”战略完全可以成为凝聚这些努力和行动的纽带。决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国,理应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追求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进而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重要性

2015 年7 月11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

会、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中国环保网应邀出席此次会议。

在论坛中,联合国工发组织太阳能中心主任喜文华发言,“一带一路”沿线约65个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亟待解决。生态文明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而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并经过实践检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普适性,因此,可用以规范和引领沿线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他还说,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双边关系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战略制定中,要深入研究各国在节能、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的创新成果融会贯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海上合作等领域的重点合作建设项目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的助推器作用。

能源问题也在“一带一路”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介绍道:“加大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才能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与工程服务合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合作,才能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共建一带一路”是探索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也是振兴欧亚大陆整体水平、密切各国关系往来的整体实践。通过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加强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新丝路国家间的合作与共赢,为国内外关注新丝路的企业带来新的契机。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已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亟待解决。生态文明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生态文明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经历了十七大概念提出、十八大科学定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路径,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中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五化”(首次将绿色化列入)。进一步明确了实践任务,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因此,生态文明经历了概念、定义、路径、实践等过程,形成了日益成熟相对完整的体系。

按照中央的部署,2011年8月,国家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意见通知》,启动了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2013年12月,为贯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启动了先行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国将近有140个省市区县被列为试点(示范区)。2017年将有一批试点(示范区)建设成果接受验收,将进一步激发更深入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的热潮。

伴随中央一系列的举措,国内外也掀起了生态文明研究热潮,积累了制度建设、指标体系、实践路径等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已连续7年主办生态文明国际会议,为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搭建了国际平台。生态文明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会议通过决议,以联合国文件认可并支持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

2.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陆上和海洋两个方面。

(1)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其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水资源严重不足。地貌形态以沙漠和草原为主,其中沙漠面积占总面积的1/4以上。中亚生态环境问题与中国西北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相关度,同时还存在核污染、生物污染、工业污染、地震灾害、土地沙漠化、人口过快增长等问题,其生态脆弱,整体上对于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也不够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以咸海生态危机为标志,该地区的生态受到空前破坏。

(2)“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总体为高山峻岭、地震活跃带、岩溶与喀斯特地貌,分布多条国际河流。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压力、空气的跨国污染、水资源破坏、热带雨林锐减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膨胀和资源消耗量飙升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3)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和环境问题困扰。海洋生态问题长期存在,如气候变化、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渔业资源枯竭等。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3.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泛,还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我们选取能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案例分析。

(1)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的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之一。中缅油气管道途经东南亚复杂地貌和气候,建设难度堪称世界之最。从2009年备忘录签订、2013年全线贯通并输气,到2015年开始输油,期间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有国际组织认为,管道将经过缅甸村庄,会引发强制拆迁,破坏环境,侵犯人权,这些指责增长了部分人的不满情绪,认为这些管道对当地无益。引发了多起抗议活动后,缅甸政府于2011年叫停了北部地区一个引发强烈不满的水电站项目(中国公司投资规模达37亿美元),以平息民怨。中国建设公司也开展了很多软外交活动,减少公众抗议,包括捐赠了1,250万美元,修建了45家学校、24处卫生所等一系列的措施才使建设工程顺利完成。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几乎凡是有中国投资的大型项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总是一些反对者的借口,并诋毁。

(2)在众多反面的经验教训中,也有受国外专家学者称赞的案例,中国修建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铁路时,在铁路两侧种植了树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他指出,今后修路架桥时应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做法,平衡我们的损益。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环境形成的冲突,我们更应该总结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好的理念、经验和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生态优先考虑。

二、生态文明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平、友谊的象征,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说过:“Silk Road”很有历史感和感召力。“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该纲领描绘了各国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共迎挑战、共享机遇、共克时艰、共谋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历史任务,“一带一路”也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所以,我们更要肩负历史使命,推进可持续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思想引领。

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同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2015年开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阶段,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双边关系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战略制定中,要深入研究各国在节能、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的创新成果融会贯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海上合作等领域的重点合作建设项目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的助推器作用。

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分配结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所以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各国要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包括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扩散速度,以新技术改造生产方式,从源头上解决污染排放问题;把新技术应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共同倡导物质简约、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推动更加平衡和更具公平的发展;优化分工格局,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的结构升级;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环境承载力。

总之,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先要考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三、“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的政策建议

1.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一带一路”建设始终

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推进政策环评、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城市规划、能源与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和生态效益,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事项,行使环保“一票否决”,避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对涉及到影响人民环境权益的重大事项,严格执行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环境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重大决策失误,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生追究措施。

2.建立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建立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绿色援助。

目前,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中国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得到57个国家的响应。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以12个行业作为重点,要求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探索建立新型工业化和国际产能合作机制;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建设,设立“‘一带一路’国家信息交流中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建立类似于G20峰会这样的国际合作机制,可以提供安全和政治风险方面的保险产品,可以推出具体的投资促进措施;开展“中国蓝碳计划”,服务于我国应对气候问题国际谈判,支撑海洋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形成,生态环境国际合作应在这些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优先得以体现。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应该优先设计,如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基金”,成立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试点,制定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生态环保标识认证等制度。

3.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研究和制度设计

国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国外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方面,应深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环境监管制度、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理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实施方法;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方面,应修订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建立国际接轨、符合国际合作的制度和法规,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4.提升民间力量在生态环境合作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样,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合作重点之一,也是衡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和成效的主要标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具有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点。在生态环境合作中,企业、机构、组织、个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不可或缺,甚至可能成为主要力量支撑。跨国企业进行全球产业链合作后,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投入更多的环保项目,为当地企业的树立榜样;加强面向基层民间的交流合作,举办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沿线国家民众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完善民间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中的参与制度,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新局面,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并经过实践检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普适性,因此,可用以规范和引领沿线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相关文章

  • 中国一带一路行业市场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
  • "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 "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 及其应对木 周方银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被中国提出后,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反响.同时,作为一个宏大的战略 ...查看


  • "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启动 1
  • 9月10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边会--"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启动仪式,在鄂尔多斯市举行.会议通过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以增进互信.凝集共识,促进 ...查看


  • [国际援助]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
  • 本文转自:<国际援助>杂志,欢迎学界同仁踊跃投稿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 文/孙存良.李宁 内容摘要: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 ...查看


  •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查看


  •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 2016年第2期 (总第 226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No.2,2016Serial No. 226研究现状与动态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胡洪彬 [摘要] "一 ...查看


  • 2015年下半年高校_形势与政策_教育教学要点_
  • 导 刊 专 稿 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要点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 ...查看


  • 一带一路资料
  •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q ...查看


  • 共建一带一路 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论坛)
  •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回顾了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提出了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