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对含量测定所用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时,各项指标的可接受标准,以利于判断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含量测定 分析方法验证 可接收标准

在进行质量研究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质量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以保证所用的分析方法确实能够用于在研药品的质量控制。为规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对需要验证的分析方法及验证的具体指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文中未涉及各具体指标在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国际上已颁布的指导原则中也未发现相关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质量研究时,已逐步认识到分析方法验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大都也在按照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验证,但验证完后却因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接受标准,而难以判断该分析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大型药品研发企业在此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在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供国内的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研究时参考。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

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

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

1)重复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

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

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8、系统适应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主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对含量测定所用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时,各项指标的可接受标准,以利于判断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含量测定 分析方法验证 可接收标准

在进行质量研究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质量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以保证所用的分析方法确实能够用于在研药品的质量控制。为规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对需要验证的分析方法及验证的具体指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文中未涉及各具体指标在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国际上已颁布的指导原则中也未发现相关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质量研究时,已逐步认识到分析方法验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大都也在按照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验证,但验证完后却因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接受标准,而难以判断该分析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大型药品研发企业在此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在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供国内的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研究时参考。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

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

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

1)重复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

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

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8、系统适应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主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相关文章

  • 07_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和要求
  • ChineseJournalofNewDrugs2009,18(8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七)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和要求 成海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查看


  • 天然气中水含量分析方法标准简介
  •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096 天然气中水含量分析方法标准简介 罗 勤 邱少林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安全与环保部) 摘 要 目前,测定天然气中水含量有两类方法,一类是仪器方法,包括用冷却镜面凝析 ...查看


  • 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 一.方法验证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 ...查看


  •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 指导原则编号: HGPH-1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OO四年三月十九日 目录 一.概述---------------------4 二.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5 三.方法验证涉及到的 ...查看


  • 分析方法验证及确认管理规程(原创)
  • !@#!#制药有限责任公司GMP文件 1 目的 明确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的管理制度,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化验室对化学药品的无聊,中间产品,中间过程控制和产品的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清洁验证方法的验证. ...查看


  • 药典-指导原则
  • 9011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是为制订药品的有效期提供依据.供试品3批,市售包装, 在温度25°C 士 21.相对湿度60% 士 10%的条件下放置12 个月,或在温度30C 士 2°C .相对湿度65% 士 5% ...查看


  • 再谈仿制药研发中杂质研究思路之我见
  • 538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5, 46(5) ·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药学管理与信息 再谈仿制药研发中杂质研究思路之我见 Re-discussion on the Studies o ...查看


  •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创建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2(1):05-08,2009 #'ourn应旷2抽Hg妇i踟西粥蚵旷月gr妇出岍and踟萌硼袖呵 文章编号:1674-5663(2009)m一0(0)5-04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创建 陈晓玲1,冯前进1, ...查看


  • 稳定性考察验证指南[1]
  • 13.稳定性实验 在这里你会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需要进行稳定性试验? 存在什么样的稳定性试验? 运输条件是如何确定的? 怎样的程序和特殊要求是需要特别加以考虑的(指南)? 文件的要求是什么? 如何降低成本,以及在哪些领域能降低成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