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借古汉水"暗度陈仓"

韩信借古汉水“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早出自元代戏曲的唱词,而这一计策的胜利离不开汉水的帮助。”李开元近日在一场“古汉水地理与战役成败”的讲座上引用其研究,描绘出古汉水地理于战役成败的关键作用。“现在的汉水是两条,一条叫做汉水,一条叫做西汉水——西汉水是流到四川的,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但是在古代,它们曾是一条河流,这也是韩信暗度陈仓获胜的关键。”

在武都大地震以前,今西汉水和汉水本是一条河道,可以称为古汉水,今嘉陵江的上游本属于古汉水水系。古汉水的发源地,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西汉水的发源地一带,南下流经陇南地区的西县,西南经由西和县、成县进入陕西略阳,一直向东流去,与今天的汉水一体连通,经过勉县、汉中地区、安康地区进入湖北,再流经十堰、襄樊、荆门、孝感等地区,在武汉汇入长江。

当时,汉水上游略阳一带,有巨大的山间水道型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储水抬高水位的原因,汉水上游的各个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顺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达东楚,洋洋荡荡一条汉水,成为联系陇南、汉中、荆楚间的重要通道。 韩信统领汉军反攻关中,在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之前,那时候,汉水不但是联通陇西和鄂西的畅通水道,汉水上游地区,舟楫便利。船运由汉中出发,逆水西行可以一直抵达陇西,由天池大泽北上,可以沿故道一路靠近陈仓。

如此交通条件下,韩信暗出陈仓的战略,在粮草和兵员的输送上当不会有重大的障碍。

韩信大军出陈仓以前,首先沿西汉水攻击雍军控制的下辨和西县,其军事意图,表面上是作佯攻陇西的声张,实质上是为了封锁汉水航道,防止陇西的雍军顺流而下,在汉军大出陈仓后袭击汉中。

在古汉水上游各水道通航畅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汉军大军欲出散关道,首先必须控制古汉水上游的水道,防止陇西秦军顺流而下的攻击,曹参和樊哙攻击下辨—西县—白水的战事,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当曹参、樊哙达到了这个目的,控制了汉水水道,派军队驻守设防以后,主力马上顺流而下,与集结在天池大泽一带的韩信军会合。然后,利用汉水支流泉街水(今嘉陵江上游)的水道航运之便,水陆并进,一举攻占故道县,迅速推进到陈仓,击败章邯军,进入关中。

古来贯通的水路,被一场大地震截断

在中国军事史上,由汉中北伐,韩信还定关中是唯一的一次成功先例。四百年后,诸葛亮五次由汉中北伐,试图重演当年的历史,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从某种的意义上来讲,韩信成功的原因也是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据《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中记载,魏延随同诸葛亮由汉中进攻关中时,多次建议“如韩信故事”进军,也就是采用当年韩信反攻关中的战略,兵分两路,自己统领精兵万人,出子午道奇袭长安,震动关中,吸引魏军的注意,与此相呼应,

诸葛亮统领大军由西方的褒斜道方面出来,两军夹击会师,可以一举攻克关中。有人认为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建议,是因为其用兵谨慎。实际上并非如此,诸葛亮北伐失败也与古汉水的变迁有着很大的关系。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宏伟教授在《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一文中分析了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过程和依据,其分析被认为是有助于破解诸多古汉水上游一带历史谜题,且对于当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临的汉江补水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据其撰文称,汉初以前(远古—前186年),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古汉水上游河道壅塞,此间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 天池大泽的存在,使得先秦以至汉初的古汉水上游河道有航运之利,从而成为联系关中、汉中、蜀地之间的重要通道。

然而,西汉高后二年的武都大地震让一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韩信曾经大规模有效地使用过的汉水水道,到诸葛亮北伐时已不复存在。

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一度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堰塞湖天然坝体(汉嘉分水岭)的存在,导致古汉水上游与中下游水路交通从此中断。至公元前161年,汉嘉分水岭以西堰塞湖水南向自古汉水与古白水(今白龙江)支流古潜水的分水岭野牛岭豁口漫溢而出,夺古潜水河道(今嘉陵江宁强、广元段)下泄。下泄水流在今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

随着古汉水上游下泄通道河床的强烈下切,到2世纪东汉中期,汉嘉分水岭以西堰塞湖、天池大泽已趋于消失。东汉初年,阳平关附近一带泽水已经消退;降至约8世纪的唐中期,整个龙门山以北“大泽”完全消失。嘉陵江(古潜水)“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至此完成。

这一场持续了八个月之久的大地震,让汉水因此被截断成为西汉水和汉水两条河,古来贯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断。失去了西汉水的汉水,河道缩短,水量减少,舟楫之便也大不如从前。正因为此,诸葛亮北伐,不仅西汉水,汉水、嘉陵江水道也都不能用。而且,汉中地区的大湖——天池大泽消失,山势阻断,蜀军只能用木牛流马一类粗笨的交通工具,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行走运输,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因为粮草后勤供应不足而退兵。

有人说,《老子》是兵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无常形,因地而变,几近于道。韩信生于水乡淮阴,一生用兵,最善于依托水势。古汉水流域上的种种战争,种种策划计量之外,畅通的古汉水水系的利用,不可不谓是老天的帮助。二百年后,诸葛亮五次出汉中北伐,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种种不利之外,古汉水水系的交通断绝,也是天不助诸葛亮也。

三国之时,人们实际把汉水作为长江的上游。由于一直把文献中的“长江”与今天的长江画等号,后来争来争去,赤壁之战总在长江上打。

韩信借古汉水“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早出自元代戏曲的唱词,而这一计策的胜利离不开汉水的帮助。”李开元近日在一场“古汉水地理与战役成败”的讲座上引用其研究,描绘出古汉水地理于战役成败的关键作用。“现在的汉水是两条,一条叫做汉水,一条叫做西汉水——西汉水是流到四川的,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但是在古代,它们曾是一条河流,这也是韩信暗度陈仓获胜的关键。”

在武都大地震以前,今西汉水和汉水本是一条河道,可以称为古汉水,今嘉陵江的上游本属于古汉水水系。古汉水的发源地,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西汉水的发源地一带,南下流经陇南地区的西县,西南经由西和县、成县进入陕西略阳,一直向东流去,与今天的汉水一体连通,经过勉县、汉中地区、安康地区进入湖北,再流经十堰、襄樊、荆门、孝感等地区,在武汉汇入长江。

当时,汉水上游略阳一带,有巨大的山间水道型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储水抬高水位的原因,汉水上游的各个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顺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达东楚,洋洋荡荡一条汉水,成为联系陇南、汉中、荆楚间的重要通道。 韩信统领汉军反攻关中,在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之前,那时候,汉水不但是联通陇西和鄂西的畅通水道,汉水上游地区,舟楫便利。船运由汉中出发,逆水西行可以一直抵达陇西,由天池大泽北上,可以沿故道一路靠近陈仓。

如此交通条件下,韩信暗出陈仓的战略,在粮草和兵员的输送上当不会有重大的障碍。

韩信大军出陈仓以前,首先沿西汉水攻击雍军控制的下辨和西县,其军事意图,表面上是作佯攻陇西的声张,实质上是为了封锁汉水航道,防止陇西的雍军顺流而下,在汉军大出陈仓后袭击汉中。

在古汉水上游各水道通航畅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汉军大军欲出散关道,首先必须控制古汉水上游的水道,防止陇西秦军顺流而下的攻击,曹参和樊哙攻击下辨—西县—白水的战事,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当曹参、樊哙达到了这个目的,控制了汉水水道,派军队驻守设防以后,主力马上顺流而下,与集结在天池大泽一带的韩信军会合。然后,利用汉水支流泉街水(今嘉陵江上游)的水道航运之便,水陆并进,一举攻占故道县,迅速推进到陈仓,击败章邯军,进入关中。

古来贯通的水路,被一场大地震截断

在中国军事史上,由汉中北伐,韩信还定关中是唯一的一次成功先例。四百年后,诸葛亮五次由汉中北伐,试图重演当年的历史,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从某种的意义上来讲,韩信成功的原因也是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据《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中记载,魏延随同诸葛亮由汉中进攻关中时,多次建议“如韩信故事”进军,也就是采用当年韩信反攻关中的战略,兵分两路,自己统领精兵万人,出子午道奇袭长安,震动关中,吸引魏军的注意,与此相呼应,

诸葛亮统领大军由西方的褒斜道方面出来,两军夹击会师,可以一举攻克关中。有人认为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建议,是因为其用兵谨慎。实际上并非如此,诸葛亮北伐失败也与古汉水的变迁有着很大的关系。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宏伟教授在《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一文中分析了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过程和依据,其分析被认为是有助于破解诸多古汉水上游一带历史谜题,且对于当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临的汉江补水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据其撰文称,汉初以前(远古—前186年),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古汉水上游河道壅塞,此间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 天池大泽的存在,使得先秦以至汉初的古汉水上游河道有航运之利,从而成为联系关中、汉中、蜀地之间的重要通道。

然而,西汉高后二年的武都大地震让一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韩信曾经大规模有效地使用过的汉水水道,到诸葛亮北伐时已不复存在。

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一度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堰塞湖天然坝体(汉嘉分水岭)的存在,导致古汉水上游与中下游水路交通从此中断。至公元前161年,汉嘉分水岭以西堰塞湖水南向自古汉水与古白水(今白龙江)支流古潜水的分水岭野牛岭豁口漫溢而出,夺古潜水河道(今嘉陵江宁强、广元段)下泄。下泄水流在今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

随着古汉水上游下泄通道河床的强烈下切,到2世纪东汉中期,汉嘉分水岭以西堰塞湖、天池大泽已趋于消失。东汉初年,阳平关附近一带泽水已经消退;降至约8世纪的唐中期,整个龙门山以北“大泽”完全消失。嘉陵江(古潜水)“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至此完成。

这一场持续了八个月之久的大地震,让汉水因此被截断成为西汉水和汉水两条河,古来贯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断。失去了西汉水的汉水,河道缩短,水量减少,舟楫之便也大不如从前。正因为此,诸葛亮北伐,不仅西汉水,汉水、嘉陵江水道也都不能用。而且,汉中地区的大湖——天池大泽消失,山势阻断,蜀军只能用木牛流马一类粗笨的交通工具,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行走运输,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因为粮草后勤供应不足而退兵。

有人说,《老子》是兵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无常形,因地而变,几近于道。韩信生于水乡淮阴,一生用兵,最善于依托水势。古汉水流域上的种种战争,种种策划计量之外,畅通的古汉水水系的利用,不可不谓是老天的帮助。二百年后,诸葛亮五次出汉中北伐,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种种不利之外,古汉水水系的交通断绝,也是天不助诸葛亮也。

三国之时,人们实际把汉水作为长江的上游。由于一直把文献中的“长江”与今天的长江画等号,后来争来争去,赤壁之战总在长江上打。


相关文章

  • 戏剧:文化资源在汉中旅游中的作用
  • 戏剧文化资源在汉中旅游中的作用 12-01-27 作者:佚名   编辑:汪怡青 汉中,地处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临巴山,中部是富饶的汉中盆地.汉中辖汉台.南郑.勉县.宁强.略阳.留坝.城固.洋县.佛坪.西乡.镇巴11个县(区),面积约2 ...查看


  • 中考作文素材:韩信
  • 一.韩信简介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一)人物事略 ...查看


  • [[史记]选读]部分常见成语(选修备课资料)
  • [安堵如故]如先前一样相安无事.<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 [暗度陈仓]<史记•高祖本纪> ...查看


  • 30则关于韩信的成语故事
  • 30则关于韩信的成语故事 韩信是汉初名将,为西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出身低微,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将王.侯.将.相全部担任了一 ...查看


  • [引用]正月二十五填仓节 - 妙音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引用]正月二十五填仓节 默认分类 2011-02-25 08:16:56 阅读1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一笑堂<正月二十五填仓节> " 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新上日志&l ...查看


  •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谋略家成长故事_张良的故事
  • 一.遇下邳结识刘邦 张良,约生于战国后期韩桓惠王二十二年(前251),是韩国城父(在今安徽亳县东南.一说,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一带)人.张良原姓姬,他的祖父曾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宰相,父亲任韩鳌王.桓惠王两朝宰相.公元前230年, ...查看


  • 青岛李沧区老虎山的故事.
  • 青岛老虎山的故事 老虎山就在我们家楼房的后面,最近我和孙女一起爬了该山,回家后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了这篇故事,觉得挺有意思,推荐如下,供朋友们欣赏. 自古以来,在老虎山附近的村庄里流传着"韩信九顶山下活埋母"的传说. 淮阴 ...查看


  • 楚汉之争相关成语
  • 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 ...查看


  • 秦楚之际--(二)
  • 项羽分封诸侯表面上说要"论功行赏",但实际上都是以个人好恶来分封的. 怀王遣诸将击秦时说,谁先入关破秦都谁就是秦王.刘季虽然是因为项羽在东面打败秦军主力才能乘虚入关,但是终究是先入关,当为秦王,但是却被封为汉王,而三降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