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谋略家成长故事_张良的故事

一、遇下邳结识刘邦

张良,约生于战国后期韩桓惠王二十二年(前251),是韩国城父(在今安徽亳县东南。一说,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一带)人。张良原姓姬,他的祖父曾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宰相,父亲任韩鳌王、桓惠王两朝宰相。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作为韩国的贵族子弟,张良虽然还没有在韩国做官,却对韩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一心想为国复仇。为了复仇,他甚至顾不上安葬自己刚去世的弟弟,用尽家产,去收买武艺高强能够刺杀秦始皇的刺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寻求,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大力士,并特意为这位大力士定制了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当秦始皇的车驾行驶到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一带时,事先埋伏在这里的刺客突然出手,将铁锥掷向秦始皇乘坐的车子。可能是有些紧张,铁锥没有准确地命中目标,而打在了秦始皇的随从副车上。一时间,巡行队伍大乱,刺客趁乱迅速逃离了现场。遭到这样的伏击,秦始皇异常惊怒,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搜捕。为了躲避搜捕,张良隐姓匿名,改称张良,躲藏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在下邳,他仍然爱打抱不平,结交豪侠之士,甚至连杀了人的楚国旧贵族项伯,也得到他的庇护和帮助。

一天,张良在下邳桥头散步,遇见一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时,故意把自己的一只鞋弄掉到桥下,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很吃惊,也很生气,真想挥拳教训他一顿。可是一转念,他这么大岁数了,何必与他计较?就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不料老翁又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拾上来了,就干脆再为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为老翁穿鞋。穿好鞋后,老翁微笑着走了。张良觉得这个老翁有些奇怪,就一直望着老翁离去的背影。没想到,这老翁走了大约里把路,又返回来了,对张良说:“我看你这个年轻人还可以教育。到第五天天亮的时候,你在这里和我相会。”等到第五天,张良按时赶到下邳桥头,老翁已经先等候在那里了。老翁训斥张良说;“与老人约会,为什么迟到?”于是又约张良说:“再过五天,早点来在这里等我!”到了第五天,鸡子一叫,张良就起身前往,没想到老翁又先等在那里了。老翁又训斥张良一顿,然后约他过五天再早点来。这一回,到了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起身,终于抢在老翁前面来到下邳桥头。过了一会儿,老翁才到。他见张良已先等在那里,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当这样!”说着,拿出一编书交给张良,嘱咐道:“熟读这部书,就可以做王者的老师!十年后可以兴起。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毂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翁转身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老翁。等到天亮以后,张良打开老翁交给的这部书,原来是一编《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老翁的话很奇异,《太公兵法》又是一部奇书,所以经常认真研读,仔细揣摩其中的内涵。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起义爆发。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早就有抗秦之志的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名年轻人,前去留地(今江苏沛县东南)投奔已被拥立为楚王的景驹。走到半路,遇上了刘邦。刘邦在秦时做过泗水亭长,陈胜起义后,他带领自己手下的一帮人,攻占了沛县,被大家推举为沛县令,手下的队伍也迅速发展到三千多人,当时正在下邳一带继续发展势力。张良就暂时停留下来,与刘邦合兵一处。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在这段时间里,一遇着机会,张良就向刘邦谈论《太公兵法》。凡是张良所谈到的,刘邦差不多都能领悟,并且非常赞同那些说法。在实际的军务处理中,刘邦也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这让张良很振奋。因为过去他和别人谈论《太公兵法》时,对方几乎都不能准确领会其中的含义。于是,张良果断地决定跟从刘邦,不再去投奔景驹。

二、助刘邦径取关中

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项梁召集各路义军首领在薛县(今山东滕县)议事,张良随刘邦前往。项梁采纳范增立楚国之后的建议,将在民间牧羊的前楚怀王之孙熊心拥立为王,依然号楚怀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省西部)。趁着这个机会,张良向项梁进言说:“现在,您已经立了楚怀王的后人为新的楚王,而韩国的公子韩成十分贤能,您也可以立他为韩王,以扩大反秦的势力。”张良的建议合情合理,再加上他曾经帮助过处于危难中的项伯,很得项梁的信任,所以项梁很爽快地答应了,让张良赶快寻找韩成。韩成找到后,项梁立韩成为韩王,而让张良做韩王的申徒(即司徒,相当丞相)。一切安排就绪,项梁命韩王、张良率领一千多人向西进发,夺取旧属韩国的土地。张良于是离开了刘邦,随韩王回到韩国故地。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韩王、张良他们先后收复过几个城邑,但是不久又被秦军一一夺回,他们就在颍川(治今河南禹州市)一带,与秦军打起了游击战。

张良随韩王在颍川一带进行着游击战,刘邦却在跟随项梁与秦军的较量中实力大增,两个多月的时间,属下人马已发展到接近三万。同年九月,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遭秦军主力章邯部的夜袭,大败,战死。正在攻打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的项羽、刘邦听到消息后,立即东返,并将楚怀王从盱眙移都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梁一死,章邯以为楚军已不足虑,就率兵北上攻击赵国,很快攻下了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又将巨鹿城团团围住。赵王眼看形势危急,驰书向楚、燕、魏、齐等国求救。这时候,楚怀王出面,召集各国诸侯王商议对策,最后决定,会合诸侯军的兵力,全力灭秦。楚国具体的行动方案是,兵分两路:一路北上之军,以宋义为统帅,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先北上援助被秦军围困的赵国,等救赵脱险后,再会合各诸侯军反击关中;一路西进之军,以刘邦为统帅,直接向西进军,沿途收容陈胜、项梁相继失败后散落在中原的散卒,挺进关中,作为对秦军主力的牵制,以减缓对赵国的压力。楚怀王还和各路诸侯王及诸将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即谁先攻下关中,就让谁做关中王。

刘邦显然对“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十分在意,所以,受命后他立即率军出发,早于宋义、项羽一路开始了行动。秦二世三年(前207)四月,刘邦率军攻占了颍川郡治阳翟(韩国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这时,张良随韩王还在颍川一带活动,刘邦与张良就再次会合了。大概是在留地相处的一段时间张良留给了刘邦很好的印象,所以在平定韩地后,刘邦提出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自己去攻打南阳郡(今河南西南部至湖北北部)。张良答应了。因为和刘邦对他的感觉一样,他对刘邦也非常欣赏,认为刘邦简直就是上天派到人世间的奇才。这样,张良又暂时告别了韩王,随刘邦去攻取南阳。

秦二世三年六月,刘邦的军队在犨(今河南鲁山东)地,遭到秦南阳郡守吕齮(音yǐ)的截击。吕齮大败,退入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固守。宛城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又是个大郡的郡治,粮草储备充足。刘邦估计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就传令军队绕过宛城,直奔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一开始,张良对刘邦绕城而行的决策没有发表意见,等到军队已经绕过宛城,显示出舍宛而西去的态势时,他才对刘邦说:“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的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险要地势。如果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兵从后面追击,那时,强秦在前,宛兵在后,岂不是要腹背受敌,陷入很危险的境地了吗。”刘邦一下子警醒过来,忙问:“那现在该怎么办?”张良从容地说:“当下之计,就来个将计就计。”他建议刘邦趁着黑夜的掩护,偃旗息鼓,从其他隐蔽的道路上悄悄回兵宛城,形成对宛城的突然包围,给吕齮来个措手不及。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到天快亮的时候,刘邦的军队已经把宛城重重包围起来。吕齮本来以为刘邦已舍宛而去,不再有严密的防备,突然闻报宛城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顿

时没了主意,就想拔剑自刎,被他属下的亲信陈恢劝阻了。吕齮于是派陈恢出城向刘邦约降,刘邦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下来,封吕齮为殷侯,让他继续担任南阳郡守,封陈恢一千户食邑。吕齮献城投降。

解决了南阳的问题,刘邦继续西进,一路上,秦的守军无不望风而降。到丹水(今河南淅川西)时,鳃(姓氏失考)和王陵率领部属前来归顺。攻打胡阳(秦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时,梅涓恰好也率军来此。梅涓就和刘邦一起去攻打析县(今河南内乡西北)和郦(今河南内乡东北)县。两县的守吏眼看刘邦的队伍浩浩荡荡而来,又有前面南阳郡守吕齮献城投降而享受优待的先例可鉴,就都主动投降了刘邦。

同年八月,刘邦的军队破了武关。武关,扼守着当时从南边通往关中的唯一的交通要道,是屏障汉中的主要隘口。武关被攻破,对秦廷的震动非常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宫廷事变。在宫廷事变中,秦二世被杀,子婴被立为秦王。其时已经到了九月。子婴登上王位后,立即调兵遣将,将关中的大部分兵马,派往蛲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进行镇守。因为蛲关是通往咸阳的咽喉要塞,是秦军可能扼守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这里前据蛲岭,后凭蒉山,险峻的地理形势,再加上重兵防守,对刘邦的西进,确实构成了强有力的遏止之势。

秦军在蛲关严阵以待,刘邦率军如期而来,双方摆开了决战的架势。为了能够顺利地过关,刘邦组织了两万人的兵力,准备强攻。张良反对强攻。他劝谏刘邦说:“目前,守关的秦军兵力很强大,我们不能轻举妄动。”他建议刘邦改用智取。至于智取的具体办法,张良对刘邦说:“我听说现在据守蛲关的秦军将领,是屠夫的儿子。像这种市侩小人,用点财帛就能够把他收买过来了。您可以先在关前扎下大营,然后派出一支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在四周山头上大量增设军队的旗号作为疑兵,给秦军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错觉。同时,派郦食其(音lìyìjī)多带些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刘邦依计而行。果然,蛲关守将看到关前到处都是楚军的旗号,心里不免恐慌,又得到郦食其送来的珍宝财物,因贪图唾手而得的财利,于是就投降了刘邦,并表示愿和刘邦联合进攻成阳。刘邦得知蛲关守将的态度,非常高兴,就准备接纳蛲关守军,一起西进破秦。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分析说:“现在,想投降的只不过是蛲关的守将,他部下的士卒不一定听从他。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眼下之计,不如趁着守将准备投降疏于防守关隘的机会,向蛲关发起突然袭击,一举破关。”刘邦觉得张良的分析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大将周勃率一万精兵,悄悄翻越蒉山,绕到蛲关之后,突然向守关秦军发起攻击,刘邦则在正面接应。秦军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到这样猛烈的袭击,一时间阵脚大乱,溃不成军,纷纷弃关而逃,退至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刘邦挥师乘胜追击,在蓝田与秦军再次交战,秦军彻底溃败。至此,咸阳已成为刘邦的囊中之物。

同年九月,刘邦率领十万大军抵达咸阳东郊的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二十五里)。

汉元年十月(前206),刘邦派人向仅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劝降。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好答应投降。这一天,子婴脖子上套着绳子,手里捧着从秦始皇传下来的御玺符节,乘白马素车,在咸阳城外向刘邦投降。秦王朝灭亡。

屈指算来,刘邦于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前208年11月)率军西征,到入定关中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前后不过一年的时间。如此之快的进军速度,和张良的两次献策有着直接的关系。逼降南阳郡守,直接的战略意义,是避免了刘邦可能落入的遭到前后夹击的险境,而所起的

连带作用,是造成了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效应,其后沿途各个城池守军的望风而降,实际上为刘邦开通了一条迅速西进的快车道。在这个快车道上,刘邦不仅可以兵不血刃地快速前进,还顺便通过招降纳叛,扩充了自己的兵力。智取蛲关,更是一着连环套式的妙棋。这着妙棋,保证了刘邦顺利而又不留后患地跨过了挺进关中的最后的一道障碍,得以率先进入咸阳。事实上,仅仅在刘邦入定关中的一个月之后,项羽所统帅的诸侯联军,就来到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前!

三、为刘邦鸿门解难

农民出身的刘邦,终于进到了宫室辉煌、金珠充盈的咸阳。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财物,刘邦便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这时,张良怂恿着樊哙去劝说刘邦出宫。樊哙是和刘邦一起起事反秦的元老级人物,又是刘邦的连襟,对刘邦说话一直比较率意。他说:“沛公你是想拥有天下呢,还是做个富家翁就满足了?”刘邦说:“当然想拥有天下!”樊哙说:“既然如此,现在我们在秦宫中看到的不可胜数的金玉珠宝、数以千计的后宫美人,就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你贪恋它们有什么用呢?希望你马上还军霸上,不要再留在宫里。”听了樊哙的话,刘邦似有所动,但是贪图享乐的本性,又使他不愿放弃眼前的一切。于是,张良进一步向刘邦进言,他说:“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现在刚入秦地,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助纣为虐了。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您听从樊哙的劝告。”张良的话,比樊哙的话更明确地指出了刘邦的行为与其“欲有天下”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使刘邦幡然醒悟,便命人封存了秦官的财物和府库,率军退出咸阳,回到霸上。

汉元年十一月,项羽率诸侯兵即将抵达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函谷关是雄踞在从北路进入关中的唯一通道上的重要隘口。而这时的项羽,已经在和秦军主力的多次较量中,树立了赫赫的声威。他的手下,统帅着一个由四十万人马组成的庞大军团。项羽的到来,对刘邦实现“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美梦,显然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时候,有人对刘邦献计说:“秦地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富足,地形又易守难攻。如果项羽进了关中,您的做关中王的愿望,恐怕就很难实现了。现在应该赶快派人马守住函谷关,不让项羽和诸侯军进关。这样,你就可以安稳地做关中王了。”这番话,和刘邦心里所想的简直一模一样,所以一拍即合。刘邦立即下令,调拨重兵镇守函谷关,要把项羽和诸侯之兵拒之关外。刘邦的做法显然是徒劳的。当项羽率军来到关前,看到关门紧闭,得知刘邦竟然据关防守时,非常恼怒,马上命令手下的大将英布武力破关。破关后,项羽率大军长驱直入,直达戏亭(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戏水西岸),在西侧鸿门(今名项王营)扎下大营。此地距刘邦驻军的霸上,只有四十里。

安营扎寨完毕,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准备第二天就进攻刘邦。

当天晚上,项羽的叔父项伯骑马偷跑到刘邦军中,悄悄会见张良,把项羽发怒,要进攻刘邦的事都告诉了张良,让张良赶快同他一块儿离开。张良没有答应。他说:“我是奉韩王的命令,送沛公入关的。现在沛公身处危难之中,我自己悄悄逃走,是不合道义的。我必须去向他辞行。”项伯乘夜偷偷跑到汉营,给张良送信,本来也是奔着一个“义”字,所以就答应了。稳住了项伯,张良立即到刘邦的营帐里,把项伯所言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大惊失色,忙问张良:“这可怎么办?”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刘邦:“您确实想背叛项羽吗?”刘邦支支吾吾地说:“是鲰生对我说,要严守关门,不让诸侯进入,可尽占秦地。我就听从了他的话。”张良又问:“您估计以您的兵力,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确实不能。可是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去告诉项伯,

说您不敢背叛项王。”刘邦问张良:“那你和项伯,到底是怎样的交情呢?”张良说:“早年我和他就有交往,后来他杀了人,是我把他藏匿起来。今天事情紧急,所以他特意来告诉我。”刘邦又问:“你和他,谁的年龄大?”张良说:“他比我大。”听了这些情况,刘邦心里有了主意,就对张良说:“你现在替我把项伯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回去,再三邀请项伯去见刘邦,终于说动了项伯。项伯一走进刘邦的大帐,刘邦立即表现出非常的热情。他亲手为项伯斟酒祝寿,又很亲热地与项伯叙谈家事,当叙及双方各有儿女时,刘邦立即表示,愿与项伯结攀为儿女亲家。这样,又是兄弟情谊,又是儿女亲家,酒酣兴浓,气氛融洽,项伯不知不觉地消解了对刘邦的警惕。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刘邦把话转入正题,对项伯说:“自从我入关以后,秋毫无犯,吏民都造册入籍,府库财产严加封存,专门等待项将军来接收。之所以派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并防备有非常的变故发生。我守在这里,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您千万向项将军转达我的心意,我决不敢背弃项将军的大德。”看刘邦的态度毕恭毕敬,又非常诚恳,这番话也说得似乎合情合理,项伯对刘邦彻底相信了,答应回去后替他向项羽转述这些意思。然后又提醒刘邦说:“明天,你一定要早点过去,亲自向项王解释一下你的意思。”刘邦说:“是。”当夜,项伯驰回鸿门后,立即把刘邦解释的话全部转述给项羽,又进一步劝谏项羽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入关中,你怎么能放心大胆地到这里?现在刘邦有大功,你却要攻击他,这是不义。不如你好好地款待他。”项羽答应了。

第二天,张良随刘邦带百十个人去鸿门。见到项羽,刘邦非常谦恭又似乎非常委屈地对项羽解释说:“卑职与将军齐心协力攻伐暴秦,将军挥师战于河北,卑职率兵战于河南。卑职根本想不到能够先于将军入关破秦,更想不到还能活着在这儿迎接将军的到来。现在有小人故意挑起将军与卑职的矛盾,编造一些谣言,使将军对卑职产生误会。希望将军能够明察。”项羽因为经过了头天晚上项伯的劝说,已经消解了对刘邦的愤怒,此时再听刘邦这么一说,反而觉得真的有点对不住刘邦,赶快对刘邦解释说:“这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讲的,要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于是,就安排酒宴与刘邦共饮。出席宴会的,在项羽这一方,有项伯和项羽的谋士范增,在刘邦这一方,只有张良自己。席间,范增多次举起随身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反应。看到项羽改变了主意,范增立即起身出帐,招来一个叫项庄的武士,让他借舞剑助兴之名,伺机刺杀刘邦。项庄依计而行。项伯看出了范增的用心,也立即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遮护着刘邦,项庄因此没有得手的机会。张良一看情况紧急,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樊哙问张良:“里面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情况十分危急!现在项庄以舞剑为借口,用意却在找机会杀沛公!”樊哙听了,立即带剑持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进帐后,他两眼怒视着项羽,好像眼眶都要崩裂,头发一根根树立起来,样子非常凶狠。项羽乍一看到樊哙,也吃了一惊,忙问:“这是什么人?”张良回答:“是沛公的随从卫士樊哙。”项羽说:“真是一个壮士,赏给他酒!”左右的侍从立即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项羽又说:“赏给他肉!”左右侍从就拿来了一只生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放在地上,把猪腿放在上边,拔剑切肉,送到口中大嚼起来。项羽不由地赞叹说:“真是一位壮士!你还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怎么能怕喝酒?暴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多得无法计数,加刑于人唯恐不重,所以天下人都起来造反。怀王和诸将相约:‘谁能先破秦而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如今沛公先入咸阳,府库财物丝毫不敢有犯,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一切等着大王前来处分。之所以遣将守关,为的是防备强盗出入及其他意外发生。劳苦而功高如此,大王不仅没有封侯之赏,反而听信小人挑拨,要杀有功之人。这不是在发扬亡秦的罪恶吗?卑职替大王考虑,实在是不可取啊!”樊哙的一席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只是尴尬地连声招呼樊哙说:“坐!”樊哙乘势就坐在了张良的身边。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上厕所,起身出帐,并招呼樊哙一块儿去。张良也跟了出去。进了厕所,三

人赶紧商量对策,张良主张让刘邦速回霸上。刘邦起初还有点迟疑,说:“刚才从帐里出来,并没有向项羽告辞。这该怎么办呢?”樊哙催促说:“干大事就不计较细枝末节,行大礼就不讲究繁琐谦让。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等着被宰的鱼肉,还告什么辞呢?”于是决定,由樊哙保护着刘邦赶快离开鸿门回霸上,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刘邦临走时,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刘邦说:“我带了白璧一双,想赠给项王;玉斗一双,想赠给亚父(指范增)。碰上亚父发怒,没敢拿出来,你替我赠给他们吧!”然后,又交代张良说:“我们从小路回霸上,不过二十里的样子。你等到估计我们已经回到军中,再进去跟项羽说。”刘邦等人走后,张良一直待在帐外。等到估计刘邦已安全返回,才从容地走进大帐,代刘邦向项羽告辞说:“沛公已经醉了,不能亲自向大王辞行,特地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敬献给范将军。”项羽问:“刘邦现在在哪里?”张良说:“他听说大王有责备他的意思,心里恐惧,已先回霸上了。”项羽接过玉璧,放在座上。范增则把玉斗扔到地上,拔出剑来,恨恨地把它砍成碎块,说:“将来和项王争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要做刘邦的俘虏了!”

刘邦一回到霸上,立即诛杀了向项羽告密的曹无伤。

刘邦能够从杀气腾腾的鸿门逃脱,主要得益于张良的运筹。而从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当初刘邦派兵据守函谷关,张良并不知情。虽然不知情,但是一旦得知刘邦此举已经产生的严重后果,张良立即想办法化险为夷。他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稳住项伯,然后充分利用项伯和他过去的交情,利用项伯固有的侠义习性,让刘邦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项伯的信任。这是化解鸿门危机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周密部署鸿门赴宴时对项羽的说辞。大家先统一了口径,都说刘邦无意据关为王,都要相机为刘邦大呼冤枉。这样的部署,后来果然派上了用场。当樊哙对项羽侃侃而谈时,已经是项羽听到的至少第三遍关于刘邦无意据关为王的解释。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解释,特别是最后这次解释,又是从赳赳武夫的樊哙口中说出,对优柔寡断的项羽来说,当然能产生相当大的心理影响。第三步是果断决定让刘邦不辞而别。逃离鸿门。只要刘邦一脱离项羽的直接控制,脱离鸿门这个险境,就如虎归深山,他就有机会再与项羽周旋,再在群雄逐鹿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位。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盛怒而兵力强大的项羽面前,刘邦显卑示弱的对策非常高明。正是这种对策,使刘邦躲开了眼看就要降临的灭顶之灾。留得青山在,才有了后来的发展机会,以至于最终成为一统天下的开国君主!

四、资刘邦还定关中

鸿门赴宴,在张良的周旋下,刘邦终于化险为夷。可是,项羽并没有完全消除对刘邦的疑虑。汉元年四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同时分封天下,立了十八位诸侯王。依照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刘邦理应被封为关中王,但是此前楚怀王已经被项羽徙为义帝,手里没有了任何权力,说过的话自然也不算数了。项羽显然不愿意把关中封给刘邦,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土地肥沃,又是秦都故地,日后如果刘邦凭借这些优势夺取天下,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但是如果把刘邦分封到别处,在前毕竟有楚怀王与众诸侯的约定,即使别人不敢当面说,背地里也一定会说自己失约,不讲信用。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把巴(今四川北部)、蜀(今四川东北部)两郡分给刘邦,称刘邦为汉王。巴、蜀两郡地处偏僻,交通险阻,经济落后,与关中地区无法相比,但是在传统地理观念上,却也属于关中地区的一部分。这样分封,刘邦既不能得到实际的关中之地,名义上似乎也符合怀王之约。对真正的关中之地,项羽则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

欣、董翳。章邯为雍王,得咸阳以西之地(今陕西西南部,甘肃东部),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司马欣为塞王,得咸阳以东土地(今山西东南部),都栎阳;董翳为翟王,得上郡之地(今陕西北部),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县东),让他们实际形成阻止刘邦东进中原的犄角之势。对项羽的心思,刘邦心知肚明,也非常恼怒。想想自己在鸿门宴前后所忍受的屈辱,和这次分封所得到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就想立即起兵攻击项羽。这时,樊哙、张良、萧何等人,都一再劝阻刘邦。萧何还特意为刘邦仔细分析了巴、蜀地区一般不为人知的潜在优势,如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灌溉资源、天然的战略屏障等,建议刘邦不仅接受巴、蜀之地,而且最好连汉中(今汉水上游,陕西秦岭以南一带)也一块儿要过来。这样,就可以把国都建在连接巴蜀与关中的汉中地区。此后,以巴蜀为根据地,蓄养民力,招揽人才,等到时机成熟,再突然出击,先消灭三分关中的章邯等人,夺取关中。再以关中为根据地,东进中原,重新争夺天下。萧何的话,让刘邦茅塞顿开,决定照此办理。而接下来讨要汉中的任务,还需要张良亲自去完成。

鸿门宴后,为感谢张良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功,刘邦特以黄金百溢(“溢”亦作“镒”,是秦时的黄金计量单位,每“溢”二十两)、珠子两斗相送。这些礼物,张良一点都没有留为己用,全部转送给了项伯。现在,刘邦再凑集了一笔丰厚的财礼,托张良送给项伯,请求项伯向项羽说情,把汉中之地也分给他。项伯果然不负张良的重托,顺利地为刘邦争取到了汉中之地的追封。刘邦得到了汉中之地,萧何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得到了实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张良的“功勋表”,罗列了张良在留县追随刘邦后的四大功绩:一是在蛲关用计破关,迫使秦王投降;二是鸿门宴;三是“为汉王请汉中地”;四是“常计谋平天下”。可见刘邦得到汉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多得了一块封地,而是得到了一个“还定三秦”、挺进关中的跳板。后来刘邦正是通过这个跳板,胜利回师,与项羽重新争夺天下。

天下分封已定,各诸侯王纷纷离开戏亭,开往自己的封国。刘邦也率军开往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从咸阳到南郑,路途不远,但中隔高山大川,且山险无路,川深无桥,全靠蜿蜒千里、依山凿穴搭起的栈道来往交通。刘邦率领人马离霸上,过杜县(今陕西西安东南),往南进入蚀中山谷,顺着栈道,到达褒中(今陕西西南)。在褒水谷口,张良向刘邦辞行,他将再一次离开刘邦,随韩王东归到韩国去。临别之际,张良对刘邦说:“您继续前进的时候,可以一边走,一边烧毁已经经过的栈道。这样,与您随行的将士就没有了再返回的想法,有利于稳定军心。奸细也不容易往来,有利于保密。更重要的是,向项羽表示您再无东顾之意,让他放松对您的戒备。”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命令断后的部队随行烧毁栈道。

张良回到韩王成身边,本来是想帮助韩王成恢复故国,这是张良存了多少年的心愿。但是没有想到,因为韩王派张良跟从刘邦西进,项羽心存忌恨,就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而胁迫他同自己一道前往彭城。张良只得随之同行。遇着合适的机会,张良对项羽说:“听说汉王已经烧绝了出蜀的栈道。看来他不再有东还之心了。”因为刘邦烧毁栈道是事实,出入巴蜀的道路险阻也早为项羽所知,所以,张良的话,很容易让项羽信以为真。从此,项羽就不再担心刘邦。但是,却还不肯放韩王回韩地去。到达彭城后,项羽降韩王为侯。十月,干脆杀了他。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逃出彭城,前往汉中投奔刘邦。

正当张良还在赶往汉中的路途上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中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然袭击三秦,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已经举国投降,现在正急攻雍都!这个消息,让张良又是兴奋,又是担心。兴奋的是,刘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神速出兵,并且有望马上收复三秦。担心的是,项羽旦在这个时候提兵去援助雍王章邯,两位虎将会合一处,刘邦

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为了阻止项羽兵发关中,张良立即给项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汉王只是因为失去了应该得到的关中王的封号,所以才出兵攻取三秦。他只求遵行以往怀王所定之约,绝对没有继续东进之心。”信写完了,张良觉得光是这封信,还不足以阻止项羽发兵关中,因为毕竟张良帮助过刘邦,而且对他帮助刘邦的行为,项羽已经非常恼怒,韩王被杀就是一个明证。现在他的话,项羽还能听进去多少?要想真正阻止项羽发兵关中,必须把项羽的注意力从刘邦身上彻底引开。于是张良想到充分利用田荣的事情。田荣,原是较早在齐地拉起队伍反秦的将领,町是因为曾经“数负项梁”,项羽衔恨于心,所以在戏亭分封时,没有封到他。田荣当然非常恼怒。汉元年(前206)五月,田荣听说项羽要将原齐王田市徙往胶东,而封田都为齐王,就故意挟制田市,不许他去做胶东王。当田都带人到临淄“就国”时,田荣又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田都只好逃往彭城。田市见田都败走,怕项羽领兵来攻齐,就私自往胶东就国,被田荣追杀。杀了田市,田荣干脆自立为齐王。然后逐渐联络了彭越、陈余等人,与项羽对抗。现在,张良想利用田荣做文章,就把田荣到处策反诸侯背楚的情报搜罗了一些,和他写好的那封信一块儿,托人送交给项羽。

此时的项羽,正面临着先去山东清除田荣,还是先去陕西援助章邯的战略抉择。张良的书信和情报的出现,显然影响了项羽的决策。因为张良既然能把田荣联络诸侯叛楚的情报寄给他,说明张良和张良后面的刘邦,并没有加入到田荣那个反楚联盟中去。也说明张良和刘邦对他,依然还是像在鸿门时那样,畏惧而臣服。既然这样,现在主要的敌人应该是田荣而不是刘邦,首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山东而不是关中。决策一定,项羽即亲率大军奔赴齐国,而把刘邦围攻章邯的事,放到了一边。

项羽再一次上了张良的当!

正当项羽召集诸侯准备一起去齐国与田荣作战时,汉军开始依照韩信的指挥调度,分略陇西(今甘肃临洮一带)、北地(今甘肃宁县一带),往西北深入。由薛欧、王吸率领的先遣部队,则将兵锋伸出武关,营建准备东进的兵站。另一支借口前往沛丰迎接汉王家属的部队,则挺进到南阳。当项羽在齐国辗转征战的时候,刘邦先是基本平定了关中,然后抓住时机,挥师出关,接连收服了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殷王等五个诸侯,兵力扩展到五六十万。刘邦的事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而智转项羽北击田荣,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的张良,早就回到了刘邦身边。这时,他已经不是客卿的身份,因为韩王成已死,他是彻底地跟随刘邦了。刘邦当然非常高兴,封张良为成信侯。

五、说刘邦统用三将

项羽在张良的“调遣”下奔赴齐地以后,即陷入了齐国战争的泥沼之中。趁机出关平定了中原的刘邦,此时把眼光盯上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楚汉战争的帷幕就此正式拉开。

彭城,是戏亭分封时项羽为自己圈定的都城。当时曾有人劝说项羽,让他立都关中而称霸天下,项羽听不进去,坚持要“富贵而归故乡”。故乡是回来了,但是彭城的地理形势和关中确实有很大的区别。从优势上说,彭城是控制中原和黄淮平原间的交通枢纽,建都于此,无论北伐南下,西征东进,出兵都非常方便。从劣势上说,彭城无险可守,一旦受到攻击,很容易被攻取。大概项羽对自己西楚霸王的威慑力非常自信,所以当初选都彭城时,并没有从防守上去考虑。可是现在,项羽亲率精兵强将远征齐地,留下万余名老弱残兵守护彭城时,

彭城的军事劣势立即暴露出来,那简直就是一个无防守可言的军事空城。尤其是对于此时发展势头正盛的刘邦来说,挥师东下,直捣彭城,简直易如反掌!

汉二年(前205)四月,刘邦率领诸侯联军在洛阳(今河南洛阳)誓师东进。然后兵分两路,直扑彭城。果然,守卫彭城的楚军不堪一击,彭城很快被攻陷。

进入彭城后,刘邦的感觉大概有点像当初进入咸阳。楚宫中,尽是项羽从咸阳掠夺来的珍宝美女,看得刘邦目眩神迷。而此时和当初进入咸阳又不一样,那个时候还有所忌惮,所以尽管不情愿,但还是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下,离开了秦宫。现在则可以无所顾忌了。于是,刘邦把楚宫中的珍宝美人,尽数收为己有。每天都是置酒宴饮,艳舞笙歌。一方面享受着胜利者可以肆意为乐的畅快,一方面也一吐从鸿门宴以来受制于项羽的窝囊气。

彭城失守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得知自己的老窝被刘邦所占,项羽气得暴跳如雷。本来他已经听说刘邦出关东进,就想等平定齐地之后,再回师收拾刘邦。没有想到刘邦行动这么迅速,胆子又这么大,直接向他进行这样的挑衅。于是,安排了继续攻齐的事宜后,项羽亲自带领三万精兵,火速赶回彭城。

这时候,刘邦还沉醉在楚宫的温柔富贵乡中。项羽出其不意地从刘邦的背后突然发起攻击,刘邦、韩信等人仓促应战。无奈各路诸侯的战斗力,已在连日放纵中消耗殆尽,而彭城本身又是易攻难守。刘邦大败,只得逃出城去。项羽率军趁势掩杀,追赶到榖水、泗水边。汉军士兵因争着渡水,自相践踏,有的在仓皇逃窜中落入水中,有的被楚军追杀,死伤多达十余万人。还有三四十万人马,往南入山,逃到灵璧(今安徽灵璧县)东的睢水边,又被楚军追上。这时的汉军,前有大河挡路,后有追兵赶上,为了逃命,只得跳河求生。不料,水深流急,再加上众多将士不会水,被淹死者又有十多万人,使“睢水为之不流”。惊慌失措的刘邦,继续往前奔逃。等到逃到丰邑(今江苏丰县)附近时,他身边只剩下了几十个骑兵。

丰邑,是刘邦的老家。逃到丰邑后,刘邦得知他的妻兄,即吕雉的大哥吕泽率兵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驻扎,于是又赶到了下邑。到下邑后,刘邦才敢重新打出汉王的旗号,集结溃散的人马。

从刘邦的直取彭城,到彭城惨败,最典型地体现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当时率领五六十万人马誓师东下,声势何等雄壮。而项羽率领三万精兵反手一击,这几十万人马竟败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彭城惨败后,原本已经归顺刘邦的各路诸侯又纷纷叛离,使刘邦更感自己力量的薄弱。一时间,刘邦的情绪非常低落,他开始怀疑自己问鼎天下的决策。

在下邑待了一段时间后,已经逐渐恢复一点元气的刘邦,引兵前往虞地(今河南虞城一带)。走到半路,刘邦突然从马上跳下来,把张良叫到跟前,手抚着马鞍说:“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我不想要了。现在只要有人能帮我打败项羽,我就把这些土地送给他们。只是不知道有谁可以和我一起,共举反楚的大业。”张良回答说:“可以帮助您打败项羽的人,共有三个。一个是九江王英布。英布曾是项羽手下最勇猛的战将,但是现在,他和项羽之间有矛盾。一个是彭越。彭越曾经与齐王田荣结盟反对项羽,如今在梁地(今河南商丘县及其以东一带)已经有了相当的势力。这两个人,可以用来解救当前的危急形势。而您手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您要是有心分封关东的土地,就分封给这三个人。如果得到这三个人的全力合作,就一定能够打败项羽。”

听了张良的话,刘邦顿时眼前一亮:原来有的是对付项羽的济济人才!他立即派手下最善于辩说辞令的随从去说服英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

宋人真德秀曾说,张良之才,“汉之下,唯诸葛孔明略相伯仲”。其他姑且不论,就对天下形势的烂熟于心,能够巧妙地利用各方力量之间的矛盾牵绊而壮大自我言,张良与诸葛亮确实异曲同工。英布原在楚怀王手下为将,后来追随项梁、项羽叔侄。其人英勇善战,勇冠三军。因为反秦之功,项羽分封诸侯时封为九江王,领九江、庐江二郡。项羽准备攻打田荣时,曾唤英布同往,英布借口有病,推辞了,只是派裨将带四千人前往助战。刘邦率兵攻打彭城时,英布仍以生病为由,坐视不救。所以项羽对他心怀怨恨。彭越,渔民出身,在反秦斗争中迅速崛起,成为威震一方的军事将领。后来,田荣联络反楚,他是被联络者之一;刘邦号召诸侯王共讨项羽,他又主动参加,可见他对项羽的不满。韩信,当时已经是经刘邦登坛而拜的大将,成功地指挥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还定三秦的战事,被萧何称为“天下无双的统帅之才”。在彭城惨败、刘邦的势力急剧削弱的情况下,张良向刘邦荐举这三个人,无疑是替刘邦拨开忧虑实力不济项羽的云雾,让他重新看到战胜项羽的希望,重新鼓起了与项羽一争高下的决心。

事实上,彭城惨败后,刘邦即使真的只想退保关中,恐怕也很难做到了。因为楚汉战争的帷幕已经拉开,与项羽对阵叫板的态势已经形成,开弓没有回头箭,项羽不灭,关中能安然保全吗?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如果我们假设一下,刘邦当时就是退守关中了,那么,以后的天下形势会是怎样?最终坐天下的是谁姓何人?还真的很难说。

世上的事,有时候就是非常凑巧。当随何抵达六城(英布的国都所在地,今安徽六安北)时,项羽派出的使者正好也到了六城。楚使传项羽令,要英布赶快发兵配合楚军攻取荥阳。随何一看这阵势,马上随机应变,当着楚使的面,宣布英布已经归顺汉王刘邦。既然随何已经这样说了,本来还在楚汉两家的选择中举棋不定的英布,只好杀了楚使,归顺刘邦。

在英布归顺刘邦的同时,彭越也接受了刘邦的拉拢。这样,在张良谋划中的三员战将,就都站在了刘邦的麾下。刘邦的势力,又重新壮大起来。

六、谏刘邦停止分封

项羽收复彭城后,开始征集兵马,准备西进攻占关中。刘邦则由虞地开到了荥阳,准备遏止项羽的西进之势。

荥阳依山傍水,城池坚固,既是关东通向关中的咽喉,又是关中控制关东的重镇。对刘邦来说,扼守住荥阳,退可以防守关中大后方,进可以挥师东向。荥阳还有一个地理优势,就是便于取粮。在荥阳西北十五里处,有一个秦始皇时代所建造的粮仓,其中可以贮藏大量粮食,俗称“敖仓”。刘邦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命属下在荥阳和敖仓之间,筑起一条两边砌有围墙的甬道,专门用来运输粮食,以保证坚守荥阳的粮草所需。等到项羽率军扑向荥阳,遇到的,是汉军强有力的阻击,根本就不能越荥阳一步。楚汉战争,至此进入了相持状态。

楚汉相持,对项羽不利的是粮草供应。当时楚、汉双方在荥阳打仗,严重地破坏了当地正常的农业生产,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紧缺,市面上的粟米价格已经暴涨到一石万钱。楚军在当地得不到粮食,只能靠江南远道运输,所以经常出现粮食不继的情况。粮食不继,则军心

不稳。军心不稳,就严重影响了战斗力。汉军因为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供应,军心稳定,所以虽然武力不及楚军,却一直坚守着荥阳。

从汉二年(前205)五月,到汉三年十二月,楚汉相持已近一年。这期间,英布反楚归汉,移兵驻扎到了荥阳以北的成皋(又名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韩信率兵开辟北面战场,连平代国、赵国、燕国,解除了对刘邦侧翼的威胁。彭越在项羽后方不断骚扰,迫使项羽不时得分兵兼顾首尾。但是楚军的主力依然集中在荥阳一带,完全是一副不破荥阳决不罢休的态势。

英布降汉,让项羽非常震怒,恨不得立即踏平荥阳。这时候,范增对项羽进言道:“汉军能固守荥阳,全靠敖仓粮运。如果我军能断其粮道,荥阳乏食,则一战可下。”项羽一听有理,立即派精兵往截敖仓粮道。汉军本来在武力上不及楚军,所凭藉的就是粮草供应充分。现在楚军破坏了粮道,汉军的粮食供应也日益紧张,到最后甚至陷入了断粮的恐慌。项羽趁此机会,加紧对荥阳的攻击。守城汉军伤亡严重,情势十分危急。

眼看荥阳城将要被攻破,刘邦与谋士郦食其商议对付的办法。郦食其在刘邦智取蛲关的时候,曾经亲自作为说客去利诱秦将,获得了成功。此时,面对汉军所处的危急形势,他建议刘邦仿效商汤和周武王故事,再行封立,诱使项羽归顺。他说:“从前商汤伐夏桀,封夏的后代于杞;武王伐殷纣,封殷人的后代于宋。秦却失德弃义,不仅吞并了六国,还使六国国君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大王如果能恢复六国后代的王位,授给他们印玺,那么,六国所有的君臣百姓一定都会感戴大王的恩德,仰慕大王的义行而归附大王。实行了这样的德义,您就可以面南称霸。孤立无援的楚国,也一定会来朝拜您了。”刘邦认为郦食其说得很有道理,便说:“好!赶快派人刻制印玺,就请先生您带着这些印玺辛苦一趟,封立六国后裔。”郦食其答应下来。

郦食其尚未动身,张良从外边来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见到张良,说:“子房,你过来,有人为我出了一个对付项羽的主意。”接着就把郦食其的话全部叙说了一遍,末了还不无得意地问张良:“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张良一听,马上反问道:“谁替您出这样的主意?如果这样做,您的大事就完了!”刘邦惊愕地说:“为什么呢?”张良随手拿起一只筷子,说:“借一下您的筷子,让我画出天下形势。从前商汤伐夏桀,之所以把桀的后人封在杞,是因为考虑到可以制桀于死命,现在大王您能制项羽于死命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一条。过去武王伐纣,封纣的后人于宋,是因为考虑到一定能取得纣的首级,现在您一定能得到项羽的首级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二条。当年武王进入殷都,命人表彰殷的贤人商容居住的里门,把被纣囚禁的箕子释放出来,又命人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您能去整修圣人的坟墓,表彰贤者的里门,并到智者的门前致敬吗?”刘邦说:“这我做不到。”张良说:“这是第三条。武王伐纣以后,把纣封存在巨桥粮仓的粮食,储积在鹿台的钱财,都拿出来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您能把您仓库里的粮食和钱财都拿出来施舍给穷人吗?”刘邦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四条。伐殷的战事结束后,武王把战车改为普通车辆,把兵器都掉过头来存入库中,以向天下人表示不再动干戈打仗了,现在您可以放弃武装去从事文教,不再打仗吗?”刘邦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五条。武王伐殷以后,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坡下,以向天下人表示再无须乘马打仗了,现在您能解下马鞍,不再骑马打仗吗?”刘邦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六条。武王伐殷以后,把运输用的牛放到桃林塞(约在今河南灵宝县以西,陕西潼关以东的地方)的北边,以向天下人表示不再运输军需物资和屯聚粮草,现在您能够放还牛群,不再运输和积聚军用物

资吗?”刘邦说:“也不能。”张良说:“这是第七条。当今天下的士人,舍弃家园妻子,离开祖先坟茔,告别亲朋故旧,跟随您西征东进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在您成功以后,能得到封赏,有一块立足的土地。现在您恢复从前的六国,封立六国的后人,那么天下的士人就将各归其主,回国去侍奉他们各自的大王,还有谁来帮助您取得天下呢?况且目前楚国最强大,您所封立的六国势必将被它削弱并被迫归附于它,又怎么可能臣服于您呢?所以,假若您采用了这套谋策,您的大事就完了!”

客观而论,刘邦的智商是非常高的。但是和张良比起来,他更容易感情冲动,理性的程度比张良差一些。这时候荥阳的危急形势,让他非常担心着急。所谓“病急乱投医”,“荒不择路”,情急之下,也就顾不得仔细考虑郦食其所提建议的现实可行性。张良的一番话,把他的思考拉回到理性的轨道,使他对当前的天下形势和自己的现实状态,有了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头脑清醒了,当然也就看出了郦生建议的荒唐。他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饭,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他立即下令,将已刻好的印玺全部销毁。

郦食其的建议既不可行,荥阳的困境却匾待改变。这时候,张良建议刘邦再试试鸿门宴上用过的办法,向项羽服软求和,作为缓兵之计。但是这一次并未能奏效。项羽在经历了鸿门事件和彭城事件以后,对刘邦总算有了些认识,拒不接受刘邦的求和,而继续强力围攻。眼看荥阳危在旦夕,刘邦只好率领少数随从,从城西门逃出了荥阳城。

七、顺时局稳定韩信

汉三年六月,固守经年的荥阳终于被楚军攻破。紧接着,项羽率军北进,又攻破了成皋。但是仅仅几个月后,形势又发生了逆转。汉军收复了成皋。刘邦率兵向荥阳挺进,在荥阳东北面的广武山上,据险筑起广武西城,重新构建与敖仓接通的甬道。然后以广武为基础,开始围攻荥阳。项羽则在汉营的对面,就地筑起广武东城。两城之间,直线距离只有百余步,中间隔着的,是一条南北走向、深达六十余丈的深涧——鸿沟。这时候的形势,相比较而言,对项羽更为不利。因为在刘邦这一边,有号称“虎牢关”的成皋天险可恃,有中原最大的敖仓粮窟可用,背无后顾之忧,前无乏食之虞,占有据险可守、伺机可攻的主动。在项羽这一边,则侧翼受到韩信的威胁,背后需防范英布的进攻,从江淮取道黄河运输而来的粮食,又常常被彭越所拦截,造成前方的粮食不继。所以,项羽急于速战速决,命手下士兵频频到汉军壁前挑战,刘邦就是不应战。

一次,项羽约刘邦隔着鸿沟对话,双方官兵分别在东、西广武城上观看。刘邦当众数落了项羽的十大罪状:“第一,不遵守‘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第二,矫杀宋义而自尊。第三,救赵国之围后不还报义帝,而强迫诸侯入关。第四,入咸阳后胡作非为。第五,杀秦降王子婴。第六,坑杀秦降卒二十万。第七,分封不公正。第八,出逐义帝,自都彭城,又将韩、梁之地,占为己有。第九,派人杀义帝。第十,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大逆不道。”项羽听了这番话,大怒,令躲在随从中的几个弓箭手,突然向刘邦射箭。刘邦猝不及防,被射中胸口。但是他反应非常敏捷,立即顺势弯下腰去,摸着脚说:“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脚趾!”回到城中,刘邦伤势严重,只得卧倒在床。这时,张良劝刘邦说:“您现在不能躺下。您在鸿沟前中箭,大家都看见了。如果这时候躺下去,将士们都当您伤势严重,军心必然浮动。要是项羽乘机再来进攻,您的大事就完了。”刘邦认为张良说得很对,就强撑身体,乘上王车,由张良侍从,驰往各营巡视。当时刘邦中箭的消息已传遍全军,后果究竟如何,官兵们正在猜疑。一看到刘邦亲自在军中巡视,大家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军中的秩序都又恢复了正常。楚军因为不知道刘邦伤得这样重,也就没有趁机向汉军发起进攻。

汉四年(前203)十一月,韩信消灭了项羽派出的二十万援齐大军,平定了齐国。韩信的胜利,彻底消除了刘邦侧翼的威胁,但是项羽始终把主力押在正面战场上,所以刘邦所在的成皋前线依然承担着巨大压力。一天,有韩信派来的使者求见刘邦,代述了韩信的请求,请刘邦封给他“假齐王”的封号。韩信的理由是,“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齐国的南边又与楚国接壤。如果不给我一个代理齐王的名义,以我现在的身份,权威太轻,恐怕无法安定这里的局势。”刘邦一听这话,马上勃然大怒,脱口而骂:“什么东西!我在这里和项羽鏖战,日夜盼望你来援助我。你不仅没有前来援助,反而想自立为王„„”,刘邦的话还没有说完,坐在他左右两边的张良和陈平,几乎同时踩一下他的脚。张良贴着耳朵小声对刘邦说:“以现在的形势,您能够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就势封他为齐王,对他表示特别的礼遇,让他先据守住齐国,以保证我们侧翼的安全。不这样的话,恐怕会激出变乱。”听了张良的话,刘邦一下子省悟过来,接着骂道:“没志气的东西!大丈夫平定诸侯,自当立为真王,什么‘假齐王’?就是齐王!”

在中国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例子不为少见,但像刘邦和张良这样,政治智慧能达到高度协调一致的却为数不多。刘邦猝然受伤,为稳定军心而隐重言轻,张良则提醒他将这个企图进行到底;韩信求封,张良为顾全大局,暗示刘邦应隐忍而顺其意,刘邦立即心领神会,滴水不漏地完成了对韩信的绥靖策略。而稳住韩信,对刘邦反楚大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原来,当韩信一举消灭了由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援齐大军后,项羽也感到韩信对他的巨大威胁。当时,项羽处在由刘邦、彭越、英布、韩信组成的四面包围之中。而四人中,韩信占地最广,立足最稳,士气最盛,是项羽最头疼的一支劲旅。为了改变这种格局,项羽甚至不惜收敛了他的霸气,派人去拉拢韩信。项羽派去的人叫武涉。武涉也非常善于辞令。他对韩信说:“天下人长期为秦国的暴政所苦,所以合力攻打它。秦国被消灭后,按灭秦的功劳分封土地和王位,让士卒和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现在汉王又率兵东征,侵夺别人的名分,进犯别人的土地,占据了关中,然后引兵出关,收罗聚集诸侯的兵力,东向攻打项羽,可见他的目的是要吞并天下,野心非常之大。而且汉王这个人不讲信用,他多次处在项王的羽翼护持之下,因为得到项王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但是当他脱离厄境后,总是背约,又去攻击项王,是非常不讲信用的。现在您虽然自以为和汉王的交情很深厚,为他尽力拼战,将来恐怕是要为他所害。您所以能保全至今,是因为项王的存在,汉王要集中力量对付项王。现在汉王和项王的争战,取胜的关键都在于您。您投靠汉王则汉王胜,投靠项王则项王胜。一旦项王被汉王所灭,那么第二个被消灭的就是您了。你既然和项王有故交,为什么不脱离汉王而与项王联合,三分天下,自占其一,自己称王呢?放过这样鼎立天下而居其一的大好时机,一味地全力帮助汉王攻打项王,这种做法难道是聪明人的做法吗?”

武涉的话,虽然是站在特定的角度有目的而发,但对刘邦品行的评价却大致不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更是精当。这样的说辞,在韩信心中引起怎样的反应,史书没有明载,却在韩信的参议蒯通的心里,激发了热切的共鸣。当武涉离开后,蒯通开始有计划地劝说韩信背离刘邦。他先以相面术的说辞蛊惑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韩信说:“相面都是根据什么呢?”蒯通说了一通相面的道理。韩信说:“那就请你相相我怎么样。”蒯通说:“从大王您的面相上看,您的官爵最高是封侯,而且中间还有些危机。从您的背相上看,您是贵不可言。”韩信说:“这话怎么讲呢?”蒯通于是滔滔不绝地批解开来。他先纵论从反秦以来的天下形势,指出当今楚汉相争的形势格局是“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在这种形势下,为自己计,韩信不如选择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保持中立,以独立

的政治军事力量,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待以时日,再削强扶弱,分立诸侯,建成新的诸侯体系,形成齐国的盟主地位。之后,韩信继续顺应民心,垂拱而治,天下的君王则都会臣服于齐,臣服于韩信。劝说到最后,蒯通还不忘用“天意不可违”的训条告诫韩信说:“上天要给你的,你不接受,反而要受到上天的惩罚;时机到了,你没有当机立断采取行动,则将有灾祸临身。您一定要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韩信却拒绝了蒯通的建议。他说:“汉王对待我非常优厚,我怎么能够向利背义呢?”蒯通对韩信的话很不赞成。他说:“您自以为真心追随汉王,想帮助他打天下、登帝位,他就能对你好。这是错误的。”接下来,蒯通列举历史上越王勾践与范蠡、文种的故事,秦朝时张耳、陈余的故事,说明人与人的交往,说到底还是利益关系,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人心就变得难测。蒯通说:“您自以为以忠信侍奉汉王,结为深交,所以汉王绝对不会加害于您,实在是大错特错。您与汉王,以交友而言,不如张耳之于陈余,以忠信而言,又不如范蠡、文种之于勾践。他们的下场,难道不值得您深思?”说到这儿,蒯通又换了一个角度,劝告韩信说:“古人常说:‘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您现在勇略已经震主,功劳已经盖天下,从楚则项王不会信任你,归汉则汉王内心害怕您,您还能归属于哪一方呢?处在人臣的位置上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我实在是替您担心啊!”

蒯通的这段话,已经是赤裸裸地劝韩信背离刘邦而自立为王,不再受别人的挟制。这段话似乎对韩信有所触动,所以他向蒯通表示:“你不用再说了,我考虑考虑。”

几天以后,蒯通又去劝说韩信。他对韩信说:“能听取合理的建议,是事情成功的征兆;能周密计议事情的利弊,就能把握成败的关键。不能听取合理的建议,不能对事情有准确的决断,而能够长久地保持安稳的局面,是很少有的。听取他人的建议,如果能保证错听的不超过一两成,那么别人就不可能用花言巧语使你上当;考虑问题能抓住关键,就不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安心于做奴仆的人,会失去做帝王的可能;满足于做下级官吏的人,会丧失做卿相的机遇。所以,办事坚决是智者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坏事的根本。在乎事情的细枝末节,遗落对天下大势的准确把握,明明知道事情的要害,不能果断做出决定,是招致祸患的根本。所以古语说,‘猛虎犹豫不前,不如马蜂和蝎子用毒刺刺人的利害;骏马徘徊不前,不如一般马的慢步前行;孟贲狐疑不决,不如一般人的说到做到。虽有舜和禹的智慧,噤口不说,不如聋哑人的用手势比划。’这就是说,遇事要善于实行。事情要做成功很难,失败却很容易;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很难得,失去却会很快。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希望您认真考虑。”

蒯通最终没有能够说服韩信,他的鼎足而三的战略设想最终化为了泡影。虽然如此,从韩信听了蒯通几次三番的劝说“犹豫”的态度中,从后来韩信果然落入“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结局时发出的“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的喟叹中,不难想见,当韩信向刘邦请封的时候,其实有着居功的自傲,有着兵强马壮的仗势,也有着对刘邦的试探。这时的韩信,心念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一方面以武力要挟刘邦,索取他认为应该和自己的战功相匹配的王位;另一方面,他还念记着刘邦对他的“厚遇”,感情上和刘邦比较靠近,并没有背离刘邦的显意识。而处于临界点的心态,足最容易发生倾斜转变的。刘邦及时得到了张良的提醒,让韩信如愿以偿就位齐王,从而笼住了韩信的心,使他能够继续为己所用。如其不然,有武涉和蒯通的说辞发酵于心,有雄厚的军事力量作后盾,韩信真的占地为王,与刘邦、项羽鼎足而三,那么,刘邦的发展前景就绝对不是历史已经演示的这般格局了。

同年二月,刘邦派张良作为特使,前往临淄(齐国都城,今山东淄博市),向韩信颁赐玉玺、册宝,正式封立韩信为齐王。可以想象得到,张良肯定对韩信又是一番竭力抚慰。同时,传达刘邦的命令,让韩信赶快发兵击楚。

稳住了韩信,也就稳住了楚汉对抗中刘邦的优势。其后,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楚军兵疲粮竭。无奈之下,项羽终于在汉四年八月与刘邦讲和,划南北走向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归楚。刘邦终于赢得了与项羽平起平坐、共为天下盟主的身份和地位!

一、遇下邳结识刘邦

张良,约生于战国后期韩桓惠王二十二年(前251),是韩国城父(在今安徽亳县东南。一说,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一带)人。张良原姓姬,他的祖父曾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宰相,父亲任韩鳌王、桓惠王两朝宰相。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作为韩国的贵族子弟,张良虽然还没有在韩国做官,却对韩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一心想为国复仇。为了复仇,他甚至顾不上安葬自己刚去世的弟弟,用尽家产,去收买武艺高强能够刺杀秦始皇的刺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寻求,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大力士,并特意为这位大力士定制了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当秦始皇的车驾行驶到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一带时,事先埋伏在这里的刺客突然出手,将铁锥掷向秦始皇乘坐的车子。可能是有些紧张,铁锥没有准确地命中目标,而打在了秦始皇的随从副车上。一时间,巡行队伍大乱,刺客趁乱迅速逃离了现场。遭到这样的伏击,秦始皇异常惊怒,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搜捕。为了躲避搜捕,张良隐姓匿名,改称张良,躲藏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在下邳,他仍然爱打抱不平,结交豪侠之士,甚至连杀了人的楚国旧贵族项伯,也得到他的庇护和帮助。

一天,张良在下邳桥头散步,遇见一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时,故意把自己的一只鞋弄掉到桥下,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很吃惊,也很生气,真想挥拳教训他一顿。可是一转念,他这么大岁数了,何必与他计较?就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不料老翁又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拾上来了,就干脆再为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为老翁穿鞋。穿好鞋后,老翁微笑着走了。张良觉得这个老翁有些奇怪,就一直望着老翁离去的背影。没想到,这老翁走了大约里把路,又返回来了,对张良说:“我看你这个年轻人还可以教育。到第五天天亮的时候,你在这里和我相会。”等到第五天,张良按时赶到下邳桥头,老翁已经先等候在那里了。老翁训斥张良说;“与老人约会,为什么迟到?”于是又约张良说:“再过五天,早点来在这里等我!”到了第五天,鸡子一叫,张良就起身前往,没想到老翁又先等在那里了。老翁又训斥张良一顿,然后约他过五天再早点来。这一回,到了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起身,终于抢在老翁前面来到下邳桥头。过了一会儿,老翁才到。他见张良已先等在那里,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当这样!”说着,拿出一编书交给张良,嘱咐道:“熟读这部书,就可以做王者的老师!十年后可以兴起。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毂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翁转身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老翁。等到天亮以后,张良打开老翁交给的这部书,原来是一编《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老翁的话很奇异,《太公兵法》又是一部奇书,所以经常认真研读,仔细揣摩其中的内涵。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起义爆发。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早就有抗秦之志的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名年轻人,前去留地(今江苏沛县东南)投奔已被拥立为楚王的景驹。走到半路,遇上了刘邦。刘邦在秦时做过泗水亭长,陈胜起义后,他带领自己手下的一帮人,攻占了沛县,被大家推举为沛县令,手下的队伍也迅速发展到三千多人,当时正在下邳一带继续发展势力。张良就暂时停留下来,与刘邦合兵一处。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在这段时间里,一遇着机会,张良就向刘邦谈论《太公兵法》。凡是张良所谈到的,刘邦差不多都能领悟,并且非常赞同那些说法。在实际的军务处理中,刘邦也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这让张良很振奋。因为过去他和别人谈论《太公兵法》时,对方几乎都不能准确领会其中的含义。于是,张良果断地决定跟从刘邦,不再去投奔景驹。

二、助刘邦径取关中

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项梁召集各路义军首领在薛县(今山东滕县)议事,张良随刘邦前往。项梁采纳范增立楚国之后的建议,将在民间牧羊的前楚怀王之孙熊心拥立为王,依然号楚怀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省西部)。趁着这个机会,张良向项梁进言说:“现在,您已经立了楚怀王的后人为新的楚王,而韩国的公子韩成十分贤能,您也可以立他为韩王,以扩大反秦的势力。”张良的建议合情合理,再加上他曾经帮助过处于危难中的项伯,很得项梁的信任,所以项梁很爽快地答应了,让张良赶快寻找韩成。韩成找到后,项梁立韩成为韩王,而让张良做韩王的申徒(即司徒,相当丞相)。一切安排就绪,项梁命韩王、张良率领一千多人向西进发,夺取旧属韩国的土地。张良于是离开了刘邦,随韩王回到韩国故地。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韩王、张良他们先后收复过几个城邑,但是不久又被秦军一一夺回,他们就在颍川(治今河南禹州市)一带,与秦军打起了游击战。

张良随韩王在颍川一带进行着游击战,刘邦却在跟随项梁与秦军的较量中实力大增,两个多月的时间,属下人马已发展到接近三万。同年九月,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遭秦军主力章邯部的夜袭,大败,战死。正在攻打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的项羽、刘邦听到消息后,立即东返,并将楚怀王从盱眙移都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梁一死,章邯以为楚军已不足虑,就率兵北上攻击赵国,很快攻下了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又将巨鹿城团团围住。赵王眼看形势危急,驰书向楚、燕、魏、齐等国求救。这时候,楚怀王出面,召集各国诸侯王商议对策,最后决定,会合诸侯军的兵力,全力灭秦。楚国具体的行动方案是,兵分两路:一路北上之军,以宋义为统帅,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先北上援助被秦军围困的赵国,等救赵脱险后,再会合各诸侯军反击关中;一路西进之军,以刘邦为统帅,直接向西进军,沿途收容陈胜、项梁相继失败后散落在中原的散卒,挺进关中,作为对秦军主力的牵制,以减缓对赵国的压力。楚怀王还和各路诸侯王及诸将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即谁先攻下关中,就让谁做关中王。

刘邦显然对“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十分在意,所以,受命后他立即率军出发,早于宋义、项羽一路开始了行动。秦二世三年(前207)四月,刘邦率军攻占了颍川郡治阳翟(韩国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这时,张良随韩王还在颍川一带活动,刘邦与张良就再次会合了。大概是在留地相处的一段时间张良留给了刘邦很好的印象,所以在平定韩地后,刘邦提出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自己去攻打南阳郡(今河南西南部至湖北北部)。张良答应了。因为和刘邦对他的感觉一样,他对刘邦也非常欣赏,认为刘邦简直就是上天派到人世间的奇才。这样,张良又暂时告别了韩王,随刘邦去攻取南阳。

秦二世三年六月,刘邦的军队在犨(今河南鲁山东)地,遭到秦南阳郡守吕齮(音yǐ)的截击。吕齮大败,退入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固守。宛城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又是个大郡的郡治,粮草储备充足。刘邦估计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就传令军队绕过宛城,直奔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一开始,张良对刘邦绕城而行的决策没有发表意见,等到军队已经绕过宛城,显示出舍宛而西去的态势时,他才对刘邦说:“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的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险要地势。如果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兵从后面追击,那时,强秦在前,宛兵在后,岂不是要腹背受敌,陷入很危险的境地了吗。”刘邦一下子警醒过来,忙问:“那现在该怎么办?”张良从容地说:“当下之计,就来个将计就计。”他建议刘邦趁着黑夜的掩护,偃旗息鼓,从其他隐蔽的道路上悄悄回兵宛城,形成对宛城的突然包围,给吕齮来个措手不及。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到天快亮的时候,刘邦的军队已经把宛城重重包围起来。吕齮本来以为刘邦已舍宛而去,不再有严密的防备,突然闻报宛城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顿

时没了主意,就想拔剑自刎,被他属下的亲信陈恢劝阻了。吕齮于是派陈恢出城向刘邦约降,刘邦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下来,封吕齮为殷侯,让他继续担任南阳郡守,封陈恢一千户食邑。吕齮献城投降。

解决了南阳的问题,刘邦继续西进,一路上,秦的守军无不望风而降。到丹水(今河南淅川西)时,鳃(姓氏失考)和王陵率领部属前来归顺。攻打胡阳(秦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时,梅涓恰好也率军来此。梅涓就和刘邦一起去攻打析县(今河南内乡西北)和郦(今河南内乡东北)县。两县的守吏眼看刘邦的队伍浩浩荡荡而来,又有前面南阳郡守吕齮献城投降而享受优待的先例可鉴,就都主动投降了刘邦。

同年八月,刘邦的军队破了武关。武关,扼守着当时从南边通往关中的唯一的交通要道,是屏障汉中的主要隘口。武关被攻破,对秦廷的震动非常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宫廷事变。在宫廷事变中,秦二世被杀,子婴被立为秦王。其时已经到了九月。子婴登上王位后,立即调兵遣将,将关中的大部分兵马,派往蛲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进行镇守。因为蛲关是通往咸阳的咽喉要塞,是秦军可能扼守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这里前据蛲岭,后凭蒉山,险峻的地理形势,再加上重兵防守,对刘邦的西进,确实构成了强有力的遏止之势。

秦军在蛲关严阵以待,刘邦率军如期而来,双方摆开了决战的架势。为了能够顺利地过关,刘邦组织了两万人的兵力,准备强攻。张良反对强攻。他劝谏刘邦说:“目前,守关的秦军兵力很强大,我们不能轻举妄动。”他建议刘邦改用智取。至于智取的具体办法,张良对刘邦说:“我听说现在据守蛲关的秦军将领,是屠夫的儿子。像这种市侩小人,用点财帛就能够把他收买过来了。您可以先在关前扎下大营,然后派出一支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在四周山头上大量增设军队的旗号作为疑兵,给秦军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错觉。同时,派郦食其(音lìyìjī)多带些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刘邦依计而行。果然,蛲关守将看到关前到处都是楚军的旗号,心里不免恐慌,又得到郦食其送来的珍宝财物,因贪图唾手而得的财利,于是就投降了刘邦,并表示愿和刘邦联合进攻成阳。刘邦得知蛲关守将的态度,非常高兴,就准备接纳蛲关守军,一起西进破秦。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分析说:“现在,想投降的只不过是蛲关的守将,他部下的士卒不一定听从他。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眼下之计,不如趁着守将准备投降疏于防守关隘的机会,向蛲关发起突然袭击,一举破关。”刘邦觉得张良的分析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大将周勃率一万精兵,悄悄翻越蒉山,绕到蛲关之后,突然向守关秦军发起攻击,刘邦则在正面接应。秦军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到这样猛烈的袭击,一时间阵脚大乱,溃不成军,纷纷弃关而逃,退至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刘邦挥师乘胜追击,在蓝田与秦军再次交战,秦军彻底溃败。至此,咸阳已成为刘邦的囊中之物。

同年九月,刘邦率领十万大军抵达咸阳东郊的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二十五里)。

汉元年十月(前206),刘邦派人向仅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劝降。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好答应投降。这一天,子婴脖子上套着绳子,手里捧着从秦始皇传下来的御玺符节,乘白马素车,在咸阳城外向刘邦投降。秦王朝灭亡。

屈指算来,刘邦于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前208年11月)率军西征,到入定关中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前后不过一年的时间。如此之快的进军速度,和张良的两次献策有着直接的关系。逼降南阳郡守,直接的战略意义,是避免了刘邦可能落入的遭到前后夹击的险境,而所起的

连带作用,是造成了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效应,其后沿途各个城池守军的望风而降,实际上为刘邦开通了一条迅速西进的快车道。在这个快车道上,刘邦不仅可以兵不血刃地快速前进,还顺便通过招降纳叛,扩充了自己的兵力。智取蛲关,更是一着连环套式的妙棋。这着妙棋,保证了刘邦顺利而又不留后患地跨过了挺进关中的最后的一道障碍,得以率先进入咸阳。事实上,仅仅在刘邦入定关中的一个月之后,项羽所统帅的诸侯联军,就来到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前!

三、为刘邦鸿门解难

农民出身的刘邦,终于进到了宫室辉煌、金珠充盈的咸阳。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财物,刘邦便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这时,张良怂恿着樊哙去劝说刘邦出宫。樊哙是和刘邦一起起事反秦的元老级人物,又是刘邦的连襟,对刘邦说话一直比较率意。他说:“沛公你是想拥有天下呢,还是做个富家翁就满足了?”刘邦说:“当然想拥有天下!”樊哙说:“既然如此,现在我们在秦宫中看到的不可胜数的金玉珠宝、数以千计的后宫美人,就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你贪恋它们有什么用呢?希望你马上还军霸上,不要再留在宫里。”听了樊哙的话,刘邦似有所动,但是贪图享乐的本性,又使他不愿放弃眼前的一切。于是,张良进一步向刘邦进言,他说:“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现在刚入秦地,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助纣为虐了。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您听从樊哙的劝告。”张良的话,比樊哙的话更明确地指出了刘邦的行为与其“欲有天下”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使刘邦幡然醒悟,便命人封存了秦官的财物和府库,率军退出咸阳,回到霸上。

汉元年十一月,项羽率诸侯兵即将抵达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函谷关是雄踞在从北路进入关中的唯一通道上的重要隘口。而这时的项羽,已经在和秦军主力的多次较量中,树立了赫赫的声威。他的手下,统帅着一个由四十万人马组成的庞大军团。项羽的到来,对刘邦实现“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美梦,显然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时候,有人对刘邦献计说:“秦地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富足,地形又易守难攻。如果项羽进了关中,您的做关中王的愿望,恐怕就很难实现了。现在应该赶快派人马守住函谷关,不让项羽和诸侯军进关。这样,你就可以安稳地做关中王了。”这番话,和刘邦心里所想的简直一模一样,所以一拍即合。刘邦立即下令,调拨重兵镇守函谷关,要把项羽和诸侯之兵拒之关外。刘邦的做法显然是徒劳的。当项羽率军来到关前,看到关门紧闭,得知刘邦竟然据关防守时,非常恼怒,马上命令手下的大将英布武力破关。破关后,项羽率大军长驱直入,直达戏亭(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戏水西岸),在西侧鸿门(今名项王营)扎下大营。此地距刘邦驻军的霸上,只有四十里。

安营扎寨完毕,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准备第二天就进攻刘邦。

当天晚上,项羽的叔父项伯骑马偷跑到刘邦军中,悄悄会见张良,把项羽发怒,要进攻刘邦的事都告诉了张良,让张良赶快同他一块儿离开。张良没有答应。他说:“我是奉韩王的命令,送沛公入关的。现在沛公身处危难之中,我自己悄悄逃走,是不合道义的。我必须去向他辞行。”项伯乘夜偷偷跑到汉营,给张良送信,本来也是奔着一个“义”字,所以就答应了。稳住了项伯,张良立即到刘邦的营帐里,把项伯所言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大惊失色,忙问张良:“这可怎么办?”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刘邦:“您确实想背叛项羽吗?”刘邦支支吾吾地说:“是鲰生对我说,要严守关门,不让诸侯进入,可尽占秦地。我就听从了他的话。”张良又问:“您估计以您的兵力,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确实不能。可是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去告诉项伯,

说您不敢背叛项王。”刘邦问张良:“那你和项伯,到底是怎样的交情呢?”张良说:“早年我和他就有交往,后来他杀了人,是我把他藏匿起来。今天事情紧急,所以他特意来告诉我。”刘邦又问:“你和他,谁的年龄大?”张良说:“他比我大。”听了这些情况,刘邦心里有了主意,就对张良说:“你现在替我把项伯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回去,再三邀请项伯去见刘邦,终于说动了项伯。项伯一走进刘邦的大帐,刘邦立即表现出非常的热情。他亲手为项伯斟酒祝寿,又很亲热地与项伯叙谈家事,当叙及双方各有儿女时,刘邦立即表示,愿与项伯结攀为儿女亲家。这样,又是兄弟情谊,又是儿女亲家,酒酣兴浓,气氛融洽,项伯不知不觉地消解了对刘邦的警惕。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刘邦把话转入正题,对项伯说:“自从我入关以后,秋毫无犯,吏民都造册入籍,府库财产严加封存,专门等待项将军来接收。之所以派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并防备有非常的变故发生。我守在这里,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您千万向项将军转达我的心意,我决不敢背弃项将军的大德。”看刘邦的态度毕恭毕敬,又非常诚恳,这番话也说得似乎合情合理,项伯对刘邦彻底相信了,答应回去后替他向项羽转述这些意思。然后又提醒刘邦说:“明天,你一定要早点过去,亲自向项王解释一下你的意思。”刘邦说:“是。”当夜,项伯驰回鸿门后,立即把刘邦解释的话全部转述给项羽,又进一步劝谏项羽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入关中,你怎么能放心大胆地到这里?现在刘邦有大功,你却要攻击他,这是不义。不如你好好地款待他。”项羽答应了。

第二天,张良随刘邦带百十个人去鸿门。见到项羽,刘邦非常谦恭又似乎非常委屈地对项羽解释说:“卑职与将军齐心协力攻伐暴秦,将军挥师战于河北,卑职率兵战于河南。卑职根本想不到能够先于将军入关破秦,更想不到还能活着在这儿迎接将军的到来。现在有小人故意挑起将军与卑职的矛盾,编造一些谣言,使将军对卑职产生误会。希望将军能够明察。”项羽因为经过了头天晚上项伯的劝说,已经消解了对刘邦的愤怒,此时再听刘邦这么一说,反而觉得真的有点对不住刘邦,赶快对刘邦解释说:“这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讲的,要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于是,就安排酒宴与刘邦共饮。出席宴会的,在项羽这一方,有项伯和项羽的谋士范增,在刘邦这一方,只有张良自己。席间,范增多次举起随身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反应。看到项羽改变了主意,范增立即起身出帐,招来一个叫项庄的武士,让他借舞剑助兴之名,伺机刺杀刘邦。项庄依计而行。项伯看出了范增的用心,也立即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遮护着刘邦,项庄因此没有得手的机会。张良一看情况紧急,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樊哙问张良:“里面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情况十分危急!现在项庄以舞剑为借口,用意却在找机会杀沛公!”樊哙听了,立即带剑持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进帐后,他两眼怒视着项羽,好像眼眶都要崩裂,头发一根根树立起来,样子非常凶狠。项羽乍一看到樊哙,也吃了一惊,忙问:“这是什么人?”张良回答:“是沛公的随从卫士樊哙。”项羽说:“真是一个壮士,赏给他酒!”左右的侍从立即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项羽又说:“赏给他肉!”左右侍从就拿来了一只生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放在地上,把猪腿放在上边,拔剑切肉,送到口中大嚼起来。项羽不由地赞叹说:“真是一位壮士!你还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怎么能怕喝酒?暴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多得无法计数,加刑于人唯恐不重,所以天下人都起来造反。怀王和诸将相约:‘谁能先破秦而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如今沛公先入咸阳,府库财物丝毫不敢有犯,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一切等着大王前来处分。之所以遣将守关,为的是防备强盗出入及其他意外发生。劳苦而功高如此,大王不仅没有封侯之赏,反而听信小人挑拨,要杀有功之人。这不是在发扬亡秦的罪恶吗?卑职替大王考虑,实在是不可取啊!”樊哙的一席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只是尴尬地连声招呼樊哙说:“坐!”樊哙乘势就坐在了张良的身边。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上厕所,起身出帐,并招呼樊哙一块儿去。张良也跟了出去。进了厕所,三

人赶紧商量对策,张良主张让刘邦速回霸上。刘邦起初还有点迟疑,说:“刚才从帐里出来,并没有向项羽告辞。这该怎么办呢?”樊哙催促说:“干大事就不计较细枝末节,行大礼就不讲究繁琐谦让。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等着被宰的鱼肉,还告什么辞呢?”于是决定,由樊哙保护着刘邦赶快离开鸿门回霸上,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刘邦临走时,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刘邦说:“我带了白璧一双,想赠给项王;玉斗一双,想赠给亚父(指范增)。碰上亚父发怒,没敢拿出来,你替我赠给他们吧!”然后,又交代张良说:“我们从小路回霸上,不过二十里的样子。你等到估计我们已经回到军中,再进去跟项羽说。”刘邦等人走后,张良一直待在帐外。等到估计刘邦已安全返回,才从容地走进大帐,代刘邦向项羽告辞说:“沛公已经醉了,不能亲自向大王辞行,特地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敬献给范将军。”项羽问:“刘邦现在在哪里?”张良说:“他听说大王有责备他的意思,心里恐惧,已先回霸上了。”项羽接过玉璧,放在座上。范增则把玉斗扔到地上,拔出剑来,恨恨地把它砍成碎块,说:“将来和项王争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要做刘邦的俘虏了!”

刘邦一回到霸上,立即诛杀了向项羽告密的曹无伤。

刘邦能够从杀气腾腾的鸿门逃脱,主要得益于张良的运筹。而从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当初刘邦派兵据守函谷关,张良并不知情。虽然不知情,但是一旦得知刘邦此举已经产生的严重后果,张良立即想办法化险为夷。他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稳住项伯,然后充分利用项伯和他过去的交情,利用项伯固有的侠义习性,让刘邦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项伯的信任。这是化解鸿门危机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周密部署鸿门赴宴时对项羽的说辞。大家先统一了口径,都说刘邦无意据关为王,都要相机为刘邦大呼冤枉。这样的部署,后来果然派上了用场。当樊哙对项羽侃侃而谈时,已经是项羽听到的至少第三遍关于刘邦无意据关为王的解释。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解释,特别是最后这次解释,又是从赳赳武夫的樊哙口中说出,对优柔寡断的项羽来说,当然能产生相当大的心理影响。第三步是果断决定让刘邦不辞而别。逃离鸿门。只要刘邦一脱离项羽的直接控制,脱离鸿门这个险境,就如虎归深山,他就有机会再与项羽周旋,再在群雄逐鹿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位。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盛怒而兵力强大的项羽面前,刘邦显卑示弱的对策非常高明。正是这种对策,使刘邦躲开了眼看就要降临的灭顶之灾。留得青山在,才有了后来的发展机会,以至于最终成为一统天下的开国君主!

四、资刘邦还定关中

鸿门赴宴,在张良的周旋下,刘邦终于化险为夷。可是,项羽并没有完全消除对刘邦的疑虑。汉元年四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同时分封天下,立了十八位诸侯王。依照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刘邦理应被封为关中王,但是此前楚怀王已经被项羽徙为义帝,手里没有了任何权力,说过的话自然也不算数了。项羽显然不愿意把关中封给刘邦,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土地肥沃,又是秦都故地,日后如果刘邦凭借这些优势夺取天下,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但是如果把刘邦分封到别处,在前毕竟有楚怀王与众诸侯的约定,即使别人不敢当面说,背地里也一定会说自己失约,不讲信用。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把巴(今四川北部)、蜀(今四川东北部)两郡分给刘邦,称刘邦为汉王。巴、蜀两郡地处偏僻,交通险阻,经济落后,与关中地区无法相比,但是在传统地理观念上,却也属于关中地区的一部分。这样分封,刘邦既不能得到实际的关中之地,名义上似乎也符合怀王之约。对真正的关中之地,项羽则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

欣、董翳。章邯为雍王,得咸阳以西之地(今陕西西南部,甘肃东部),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司马欣为塞王,得咸阳以东土地(今山西东南部),都栎阳;董翳为翟王,得上郡之地(今陕西北部),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县东),让他们实际形成阻止刘邦东进中原的犄角之势。对项羽的心思,刘邦心知肚明,也非常恼怒。想想自己在鸿门宴前后所忍受的屈辱,和这次分封所得到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就想立即起兵攻击项羽。这时,樊哙、张良、萧何等人,都一再劝阻刘邦。萧何还特意为刘邦仔细分析了巴、蜀地区一般不为人知的潜在优势,如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灌溉资源、天然的战略屏障等,建议刘邦不仅接受巴、蜀之地,而且最好连汉中(今汉水上游,陕西秦岭以南一带)也一块儿要过来。这样,就可以把国都建在连接巴蜀与关中的汉中地区。此后,以巴蜀为根据地,蓄养民力,招揽人才,等到时机成熟,再突然出击,先消灭三分关中的章邯等人,夺取关中。再以关中为根据地,东进中原,重新争夺天下。萧何的话,让刘邦茅塞顿开,决定照此办理。而接下来讨要汉中的任务,还需要张良亲自去完成。

鸿门宴后,为感谢张良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功,刘邦特以黄金百溢(“溢”亦作“镒”,是秦时的黄金计量单位,每“溢”二十两)、珠子两斗相送。这些礼物,张良一点都没有留为己用,全部转送给了项伯。现在,刘邦再凑集了一笔丰厚的财礼,托张良送给项伯,请求项伯向项羽说情,把汉中之地也分给他。项伯果然不负张良的重托,顺利地为刘邦争取到了汉中之地的追封。刘邦得到了汉中之地,萧何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得到了实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张良的“功勋表”,罗列了张良在留县追随刘邦后的四大功绩:一是在蛲关用计破关,迫使秦王投降;二是鸿门宴;三是“为汉王请汉中地”;四是“常计谋平天下”。可见刘邦得到汉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多得了一块封地,而是得到了一个“还定三秦”、挺进关中的跳板。后来刘邦正是通过这个跳板,胜利回师,与项羽重新争夺天下。

天下分封已定,各诸侯王纷纷离开戏亭,开往自己的封国。刘邦也率军开往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从咸阳到南郑,路途不远,但中隔高山大川,且山险无路,川深无桥,全靠蜿蜒千里、依山凿穴搭起的栈道来往交通。刘邦率领人马离霸上,过杜县(今陕西西安东南),往南进入蚀中山谷,顺着栈道,到达褒中(今陕西西南)。在褒水谷口,张良向刘邦辞行,他将再一次离开刘邦,随韩王东归到韩国去。临别之际,张良对刘邦说:“您继续前进的时候,可以一边走,一边烧毁已经经过的栈道。这样,与您随行的将士就没有了再返回的想法,有利于稳定军心。奸细也不容易往来,有利于保密。更重要的是,向项羽表示您再无东顾之意,让他放松对您的戒备。”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命令断后的部队随行烧毁栈道。

张良回到韩王成身边,本来是想帮助韩王成恢复故国,这是张良存了多少年的心愿。但是没有想到,因为韩王派张良跟从刘邦西进,项羽心存忌恨,就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而胁迫他同自己一道前往彭城。张良只得随之同行。遇着合适的机会,张良对项羽说:“听说汉王已经烧绝了出蜀的栈道。看来他不再有东还之心了。”因为刘邦烧毁栈道是事实,出入巴蜀的道路险阻也早为项羽所知,所以,张良的话,很容易让项羽信以为真。从此,项羽就不再担心刘邦。但是,却还不肯放韩王回韩地去。到达彭城后,项羽降韩王为侯。十月,干脆杀了他。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逃出彭城,前往汉中投奔刘邦。

正当张良还在赶往汉中的路途上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中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然袭击三秦,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已经举国投降,现在正急攻雍都!这个消息,让张良又是兴奋,又是担心。兴奋的是,刘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神速出兵,并且有望马上收复三秦。担心的是,项羽旦在这个时候提兵去援助雍王章邯,两位虎将会合一处,刘邦

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为了阻止项羽兵发关中,张良立即给项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汉王只是因为失去了应该得到的关中王的封号,所以才出兵攻取三秦。他只求遵行以往怀王所定之约,绝对没有继续东进之心。”信写完了,张良觉得光是这封信,还不足以阻止项羽发兵关中,因为毕竟张良帮助过刘邦,而且对他帮助刘邦的行为,项羽已经非常恼怒,韩王被杀就是一个明证。现在他的话,项羽还能听进去多少?要想真正阻止项羽发兵关中,必须把项羽的注意力从刘邦身上彻底引开。于是张良想到充分利用田荣的事情。田荣,原是较早在齐地拉起队伍反秦的将领,町是因为曾经“数负项梁”,项羽衔恨于心,所以在戏亭分封时,没有封到他。田荣当然非常恼怒。汉元年(前206)五月,田荣听说项羽要将原齐王田市徙往胶东,而封田都为齐王,就故意挟制田市,不许他去做胶东王。当田都带人到临淄“就国”时,田荣又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田都只好逃往彭城。田市见田都败走,怕项羽领兵来攻齐,就私自往胶东就国,被田荣追杀。杀了田市,田荣干脆自立为齐王。然后逐渐联络了彭越、陈余等人,与项羽对抗。现在,张良想利用田荣做文章,就把田荣到处策反诸侯背楚的情报搜罗了一些,和他写好的那封信一块儿,托人送交给项羽。

此时的项羽,正面临着先去山东清除田荣,还是先去陕西援助章邯的战略抉择。张良的书信和情报的出现,显然影响了项羽的决策。因为张良既然能把田荣联络诸侯叛楚的情报寄给他,说明张良和张良后面的刘邦,并没有加入到田荣那个反楚联盟中去。也说明张良和刘邦对他,依然还是像在鸿门时那样,畏惧而臣服。既然这样,现在主要的敌人应该是田荣而不是刘邦,首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山东而不是关中。决策一定,项羽即亲率大军奔赴齐国,而把刘邦围攻章邯的事,放到了一边。

项羽再一次上了张良的当!

正当项羽召集诸侯准备一起去齐国与田荣作战时,汉军开始依照韩信的指挥调度,分略陇西(今甘肃临洮一带)、北地(今甘肃宁县一带),往西北深入。由薛欧、王吸率领的先遣部队,则将兵锋伸出武关,营建准备东进的兵站。另一支借口前往沛丰迎接汉王家属的部队,则挺进到南阳。当项羽在齐国辗转征战的时候,刘邦先是基本平定了关中,然后抓住时机,挥师出关,接连收服了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殷王等五个诸侯,兵力扩展到五六十万。刘邦的事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而智转项羽北击田荣,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的张良,早就回到了刘邦身边。这时,他已经不是客卿的身份,因为韩王成已死,他是彻底地跟随刘邦了。刘邦当然非常高兴,封张良为成信侯。

五、说刘邦统用三将

项羽在张良的“调遣”下奔赴齐地以后,即陷入了齐国战争的泥沼之中。趁机出关平定了中原的刘邦,此时把眼光盯上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楚汉战争的帷幕就此正式拉开。

彭城,是戏亭分封时项羽为自己圈定的都城。当时曾有人劝说项羽,让他立都关中而称霸天下,项羽听不进去,坚持要“富贵而归故乡”。故乡是回来了,但是彭城的地理形势和关中确实有很大的区别。从优势上说,彭城是控制中原和黄淮平原间的交通枢纽,建都于此,无论北伐南下,西征东进,出兵都非常方便。从劣势上说,彭城无险可守,一旦受到攻击,很容易被攻取。大概项羽对自己西楚霸王的威慑力非常自信,所以当初选都彭城时,并没有从防守上去考虑。可是现在,项羽亲率精兵强将远征齐地,留下万余名老弱残兵守护彭城时,

彭城的军事劣势立即暴露出来,那简直就是一个无防守可言的军事空城。尤其是对于此时发展势头正盛的刘邦来说,挥师东下,直捣彭城,简直易如反掌!

汉二年(前205)四月,刘邦率领诸侯联军在洛阳(今河南洛阳)誓师东进。然后兵分两路,直扑彭城。果然,守卫彭城的楚军不堪一击,彭城很快被攻陷。

进入彭城后,刘邦的感觉大概有点像当初进入咸阳。楚宫中,尽是项羽从咸阳掠夺来的珍宝美女,看得刘邦目眩神迷。而此时和当初进入咸阳又不一样,那个时候还有所忌惮,所以尽管不情愿,但还是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下,离开了秦宫。现在则可以无所顾忌了。于是,刘邦把楚宫中的珍宝美人,尽数收为己有。每天都是置酒宴饮,艳舞笙歌。一方面享受着胜利者可以肆意为乐的畅快,一方面也一吐从鸿门宴以来受制于项羽的窝囊气。

彭城失守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得知自己的老窝被刘邦所占,项羽气得暴跳如雷。本来他已经听说刘邦出关东进,就想等平定齐地之后,再回师收拾刘邦。没有想到刘邦行动这么迅速,胆子又这么大,直接向他进行这样的挑衅。于是,安排了继续攻齐的事宜后,项羽亲自带领三万精兵,火速赶回彭城。

这时候,刘邦还沉醉在楚宫的温柔富贵乡中。项羽出其不意地从刘邦的背后突然发起攻击,刘邦、韩信等人仓促应战。无奈各路诸侯的战斗力,已在连日放纵中消耗殆尽,而彭城本身又是易攻难守。刘邦大败,只得逃出城去。项羽率军趁势掩杀,追赶到榖水、泗水边。汉军士兵因争着渡水,自相践踏,有的在仓皇逃窜中落入水中,有的被楚军追杀,死伤多达十余万人。还有三四十万人马,往南入山,逃到灵璧(今安徽灵璧县)东的睢水边,又被楚军追上。这时的汉军,前有大河挡路,后有追兵赶上,为了逃命,只得跳河求生。不料,水深流急,再加上众多将士不会水,被淹死者又有十多万人,使“睢水为之不流”。惊慌失措的刘邦,继续往前奔逃。等到逃到丰邑(今江苏丰县)附近时,他身边只剩下了几十个骑兵。

丰邑,是刘邦的老家。逃到丰邑后,刘邦得知他的妻兄,即吕雉的大哥吕泽率兵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驻扎,于是又赶到了下邑。到下邑后,刘邦才敢重新打出汉王的旗号,集结溃散的人马。

从刘邦的直取彭城,到彭城惨败,最典型地体现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当时率领五六十万人马誓师东下,声势何等雄壮。而项羽率领三万精兵反手一击,这几十万人马竟败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彭城惨败后,原本已经归顺刘邦的各路诸侯又纷纷叛离,使刘邦更感自己力量的薄弱。一时间,刘邦的情绪非常低落,他开始怀疑自己问鼎天下的决策。

在下邑待了一段时间后,已经逐渐恢复一点元气的刘邦,引兵前往虞地(今河南虞城一带)。走到半路,刘邦突然从马上跳下来,把张良叫到跟前,手抚着马鞍说:“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我不想要了。现在只要有人能帮我打败项羽,我就把这些土地送给他们。只是不知道有谁可以和我一起,共举反楚的大业。”张良回答说:“可以帮助您打败项羽的人,共有三个。一个是九江王英布。英布曾是项羽手下最勇猛的战将,但是现在,他和项羽之间有矛盾。一个是彭越。彭越曾经与齐王田荣结盟反对项羽,如今在梁地(今河南商丘县及其以东一带)已经有了相当的势力。这两个人,可以用来解救当前的危急形势。而您手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您要是有心分封关东的土地,就分封给这三个人。如果得到这三个人的全力合作,就一定能够打败项羽。”

听了张良的话,刘邦顿时眼前一亮:原来有的是对付项羽的济济人才!他立即派手下最善于辩说辞令的随从去说服英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

宋人真德秀曾说,张良之才,“汉之下,唯诸葛孔明略相伯仲”。其他姑且不论,就对天下形势的烂熟于心,能够巧妙地利用各方力量之间的矛盾牵绊而壮大自我言,张良与诸葛亮确实异曲同工。英布原在楚怀王手下为将,后来追随项梁、项羽叔侄。其人英勇善战,勇冠三军。因为反秦之功,项羽分封诸侯时封为九江王,领九江、庐江二郡。项羽准备攻打田荣时,曾唤英布同往,英布借口有病,推辞了,只是派裨将带四千人前往助战。刘邦率兵攻打彭城时,英布仍以生病为由,坐视不救。所以项羽对他心怀怨恨。彭越,渔民出身,在反秦斗争中迅速崛起,成为威震一方的军事将领。后来,田荣联络反楚,他是被联络者之一;刘邦号召诸侯王共讨项羽,他又主动参加,可见他对项羽的不满。韩信,当时已经是经刘邦登坛而拜的大将,成功地指挥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还定三秦的战事,被萧何称为“天下无双的统帅之才”。在彭城惨败、刘邦的势力急剧削弱的情况下,张良向刘邦荐举这三个人,无疑是替刘邦拨开忧虑实力不济项羽的云雾,让他重新看到战胜项羽的希望,重新鼓起了与项羽一争高下的决心。

事实上,彭城惨败后,刘邦即使真的只想退保关中,恐怕也很难做到了。因为楚汉战争的帷幕已经拉开,与项羽对阵叫板的态势已经形成,开弓没有回头箭,项羽不灭,关中能安然保全吗?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如果我们假设一下,刘邦当时就是退守关中了,那么,以后的天下形势会是怎样?最终坐天下的是谁姓何人?还真的很难说。

世上的事,有时候就是非常凑巧。当随何抵达六城(英布的国都所在地,今安徽六安北)时,项羽派出的使者正好也到了六城。楚使传项羽令,要英布赶快发兵配合楚军攻取荥阳。随何一看这阵势,马上随机应变,当着楚使的面,宣布英布已经归顺汉王刘邦。既然随何已经这样说了,本来还在楚汉两家的选择中举棋不定的英布,只好杀了楚使,归顺刘邦。

在英布归顺刘邦的同时,彭越也接受了刘邦的拉拢。这样,在张良谋划中的三员战将,就都站在了刘邦的麾下。刘邦的势力,又重新壮大起来。

六、谏刘邦停止分封

项羽收复彭城后,开始征集兵马,准备西进攻占关中。刘邦则由虞地开到了荥阳,准备遏止项羽的西进之势。

荥阳依山傍水,城池坚固,既是关东通向关中的咽喉,又是关中控制关东的重镇。对刘邦来说,扼守住荥阳,退可以防守关中大后方,进可以挥师东向。荥阳还有一个地理优势,就是便于取粮。在荥阳西北十五里处,有一个秦始皇时代所建造的粮仓,其中可以贮藏大量粮食,俗称“敖仓”。刘邦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命属下在荥阳和敖仓之间,筑起一条两边砌有围墙的甬道,专门用来运输粮食,以保证坚守荥阳的粮草所需。等到项羽率军扑向荥阳,遇到的,是汉军强有力的阻击,根本就不能越荥阳一步。楚汉战争,至此进入了相持状态。

楚汉相持,对项羽不利的是粮草供应。当时楚、汉双方在荥阳打仗,严重地破坏了当地正常的农业生产,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紧缺,市面上的粟米价格已经暴涨到一石万钱。楚军在当地得不到粮食,只能靠江南远道运输,所以经常出现粮食不继的情况。粮食不继,则军心

不稳。军心不稳,就严重影响了战斗力。汉军因为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供应,军心稳定,所以虽然武力不及楚军,却一直坚守着荥阳。

从汉二年(前205)五月,到汉三年十二月,楚汉相持已近一年。这期间,英布反楚归汉,移兵驻扎到了荥阳以北的成皋(又名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韩信率兵开辟北面战场,连平代国、赵国、燕国,解除了对刘邦侧翼的威胁。彭越在项羽后方不断骚扰,迫使项羽不时得分兵兼顾首尾。但是楚军的主力依然集中在荥阳一带,完全是一副不破荥阳决不罢休的态势。

英布降汉,让项羽非常震怒,恨不得立即踏平荥阳。这时候,范增对项羽进言道:“汉军能固守荥阳,全靠敖仓粮运。如果我军能断其粮道,荥阳乏食,则一战可下。”项羽一听有理,立即派精兵往截敖仓粮道。汉军本来在武力上不及楚军,所凭藉的就是粮草供应充分。现在楚军破坏了粮道,汉军的粮食供应也日益紧张,到最后甚至陷入了断粮的恐慌。项羽趁此机会,加紧对荥阳的攻击。守城汉军伤亡严重,情势十分危急。

眼看荥阳城将要被攻破,刘邦与谋士郦食其商议对付的办法。郦食其在刘邦智取蛲关的时候,曾经亲自作为说客去利诱秦将,获得了成功。此时,面对汉军所处的危急形势,他建议刘邦仿效商汤和周武王故事,再行封立,诱使项羽归顺。他说:“从前商汤伐夏桀,封夏的后代于杞;武王伐殷纣,封殷人的后代于宋。秦却失德弃义,不仅吞并了六国,还使六国国君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大王如果能恢复六国后代的王位,授给他们印玺,那么,六国所有的君臣百姓一定都会感戴大王的恩德,仰慕大王的义行而归附大王。实行了这样的德义,您就可以面南称霸。孤立无援的楚国,也一定会来朝拜您了。”刘邦认为郦食其说得很有道理,便说:“好!赶快派人刻制印玺,就请先生您带着这些印玺辛苦一趟,封立六国后裔。”郦食其答应下来。

郦食其尚未动身,张良从外边来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见到张良,说:“子房,你过来,有人为我出了一个对付项羽的主意。”接着就把郦食其的话全部叙说了一遍,末了还不无得意地问张良:“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张良一听,马上反问道:“谁替您出这样的主意?如果这样做,您的大事就完了!”刘邦惊愕地说:“为什么呢?”张良随手拿起一只筷子,说:“借一下您的筷子,让我画出天下形势。从前商汤伐夏桀,之所以把桀的后人封在杞,是因为考虑到可以制桀于死命,现在大王您能制项羽于死命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一条。过去武王伐纣,封纣的后人于宋,是因为考虑到一定能取得纣的首级,现在您一定能得到项羽的首级吗?”刘邦回答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二条。当年武王进入殷都,命人表彰殷的贤人商容居住的里门,把被纣囚禁的箕子释放出来,又命人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您能去整修圣人的坟墓,表彰贤者的里门,并到智者的门前致敬吗?”刘邦说:“这我做不到。”张良说:“这是第三条。武王伐纣以后,把纣封存在巨桥粮仓的粮食,储积在鹿台的钱财,都拿出来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您能把您仓库里的粮食和钱财都拿出来施舍给穷人吗?”刘邦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四条。伐殷的战事结束后,武王把战车改为普通车辆,把兵器都掉过头来存入库中,以向天下人表示不再动干戈打仗了,现在您可以放弃武装去从事文教,不再打仗吗?”刘邦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五条。武王伐殷以后,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坡下,以向天下人表示再无须乘马打仗了,现在您能解下马鞍,不再骑马打仗吗?”刘邦说:“不能。”张良说:“这是第六条。武王伐殷以后,把运输用的牛放到桃林塞(约在今河南灵宝县以西,陕西潼关以东的地方)的北边,以向天下人表示不再运输军需物资和屯聚粮草,现在您能够放还牛群,不再运输和积聚军用物

资吗?”刘邦说:“也不能。”张良说:“这是第七条。当今天下的士人,舍弃家园妻子,离开祖先坟茔,告别亲朋故旧,跟随您西征东进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在您成功以后,能得到封赏,有一块立足的土地。现在您恢复从前的六国,封立六国的后人,那么天下的士人就将各归其主,回国去侍奉他们各自的大王,还有谁来帮助您取得天下呢?况且目前楚国最强大,您所封立的六国势必将被它削弱并被迫归附于它,又怎么可能臣服于您呢?所以,假若您采用了这套谋策,您的大事就完了!”

客观而论,刘邦的智商是非常高的。但是和张良比起来,他更容易感情冲动,理性的程度比张良差一些。这时候荥阳的危急形势,让他非常担心着急。所谓“病急乱投医”,“荒不择路”,情急之下,也就顾不得仔细考虑郦食其所提建议的现实可行性。张良的一番话,把他的思考拉回到理性的轨道,使他对当前的天下形势和自己的现实状态,有了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头脑清醒了,当然也就看出了郦生建议的荒唐。他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饭,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他立即下令,将已刻好的印玺全部销毁。

郦食其的建议既不可行,荥阳的困境却匾待改变。这时候,张良建议刘邦再试试鸿门宴上用过的办法,向项羽服软求和,作为缓兵之计。但是这一次并未能奏效。项羽在经历了鸿门事件和彭城事件以后,对刘邦总算有了些认识,拒不接受刘邦的求和,而继续强力围攻。眼看荥阳危在旦夕,刘邦只好率领少数随从,从城西门逃出了荥阳城。

七、顺时局稳定韩信

汉三年六月,固守经年的荥阳终于被楚军攻破。紧接着,项羽率军北进,又攻破了成皋。但是仅仅几个月后,形势又发生了逆转。汉军收复了成皋。刘邦率兵向荥阳挺进,在荥阳东北面的广武山上,据险筑起广武西城,重新构建与敖仓接通的甬道。然后以广武为基础,开始围攻荥阳。项羽则在汉营的对面,就地筑起广武东城。两城之间,直线距离只有百余步,中间隔着的,是一条南北走向、深达六十余丈的深涧——鸿沟。这时候的形势,相比较而言,对项羽更为不利。因为在刘邦这一边,有号称“虎牢关”的成皋天险可恃,有中原最大的敖仓粮窟可用,背无后顾之忧,前无乏食之虞,占有据险可守、伺机可攻的主动。在项羽这一边,则侧翼受到韩信的威胁,背后需防范英布的进攻,从江淮取道黄河运输而来的粮食,又常常被彭越所拦截,造成前方的粮食不继。所以,项羽急于速战速决,命手下士兵频频到汉军壁前挑战,刘邦就是不应战。

一次,项羽约刘邦隔着鸿沟对话,双方官兵分别在东、西广武城上观看。刘邦当众数落了项羽的十大罪状:“第一,不遵守‘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第二,矫杀宋义而自尊。第三,救赵国之围后不还报义帝,而强迫诸侯入关。第四,入咸阳后胡作非为。第五,杀秦降王子婴。第六,坑杀秦降卒二十万。第七,分封不公正。第八,出逐义帝,自都彭城,又将韩、梁之地,占为己有。第九,派人杀义帝。第十,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大逆不道。”项羽听了这番话,大怒,令躲在随从中的几个弓箭手,突然向刘邦射箭。刘邦猝不及防,被射中胸口。但是他反应非常敏捷,立即顺势弯下腰去,摸着脚说:“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脚趾!”回到城中,刘邦伤势严重,只得卧倒在床。这时,张良劝刘邦说:“您现在不能躺下。您在鸿沟前中箭,大家都看见了。如果这时候躺下去,将士们都当您伤势严重,军心必然浮动。要是项羽乘机再来进攻,您的大事就完了。”刘邦认为张良说得很对,就强撑身体,乘上王车,由张良侍从,驰往各营巡视。当时刘邦中箭的消息已传遍全军,后果究竟如何,官兵们正在猜疑。一看到刘邦亲自在军中巡视,大家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军中的秩序都又恢复了正常。楚军因为不知道刘邦伤得这样重,也就没有趁机向汉军发起进攻。

汉四年(前203)十一月,韩信消灭了项羽派出的二十万援齐大军,平定了齐国。韩信的胜利,彻底消除了刘邦侧翼的威胁,但是项羽始终把主力押在正面战场上,所以刘邦所在的成皋前线依然承担着巨大压力。一天,有韩信派来的使者求见刘邦,代述了韩信的请求,请刘邦封给他“假齐王”的封号。韩信的理由是,“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齐国的南边又与楚国接壤。如果不给我一个代理齐王的名义,以我现在的身份,权威太轻,恐怕无法安定这里的局势。”刘邦一听这话,马上勃然大怒,脱口而骂:“什么东西!我在这里和项羽鏖战,日夜盼望你来援助我。你不仅没有前来援助,反而想自立为王„„”,刘邦的话还没有说完,坐在他左右两边的张良和陈平,几乎同时踩一下他的脚。张良贴着耳朵小声对刘邦说:“以现在的形势,您能够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就势封他为齐王,对他表示特别的礼遇,让他先据守住齐国,以保证我们侧翼的安全。不这样的话,恐怕会激出变乱。”听了张良的话,刘邦一下子省悟过来,接着骂道:“没志气的东西!大丈夫平定诸侯,自当立为真王,什么‘假齐王’?就是齐王!”

在中国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例子不为少见,但像刘邦和张良这样,政治智慧能达到高度协调一致的却为数不多。刘邦猝然受伤,为稳定军心而隐重言轻,张良则提醒他将这个企图进行到底;韩信求封,张良为顾全大局,暗示刘邦应隐忍而顺其意,刘邦立即心领神会,滴水不漏地完成了对韩信的绥靖策略。而稳住韩信,对刘邦反楚大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原来,当韩信一举消灭了由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援齐大军后,项羽也感到韩信对他的巨大威胁。当时,项羽处在由刘邦、彭越、英布、韩信组成的四面包围之中。而四人中,韩信占地最广,立足最稳,士气最盛,是项羽最头疼的一支劲旅。为了改变这种格局,项羽甚至不惜收敛了他的霸气,派人去拉拢韩信。项羽派去的人叫武涉。武涉也非常善于辞令。他对韩信说:“天下人长期为秦国的暴政所苦,所以合力攻打它。秦国被消灭后,按灭秦的功劳分封土地和王位,让士卒和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现在汉王又率兵东征,侵夺别人的名分,进犯别人的土地,占据了关中,然后引兵出关,收罗聚集诸侯的兵力,东向攻打项羽,可见他的目的是要吞并天下,野心非常之大。而且汉王这个人不讲信用,他多次处在项王的羽翼护持之下,因为得到项王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但是当他脱离厄境后,总是背约,又去攻击项王,是非常不讲信用的。现在您虽然自以为和汉王的交情很深厚,为他尽力拼战,将来恐怕是要为他所害。您所以能保全至今,是因为项王的存在,汉王要集中力量对付项王。现在汉王和项王的争战,取胜的关键都在于您。您投靠汉王则汉王胜,投靠项王则项王胜。一旦项王被汉王所灭,那么第二个被消灭的就是您了。你既然和项王有故交,为什么不脱离汉王而与项王联合,三分天下,自占其一,自己称王呢?放过这样鼎立天下而居其一的大好时机,一味地全力帮助汉王攻打项王,这种做法难道是聪明人的做法吗?”

武涉的话,虽然是站在特定的角度有目的而发,但对刘邦品行的评价却大致不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更是精当。这样的说辞,在韩信心中引起怎样的反应,史书没有明载,却在韩信的参议蒯通的心里,激发了热切的共鸣。当武涉离开后,蒯通开始有计划地劝说韩信背离刘邦。他先以相面术的说辞蛊惑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韩信说:“相面都是根据什么呢?”蒯通说了一通相面的道理。韩信说:“那就请你相相我怎么样。”蒯通说:“从大王您的面相上看,您的官爵最高是封侯,而且中间还有些危机。从您的背相上看,您是贵不可言。”韩信说:“这话怎么讲呢?”蒯通于是滔滔不绝地批解开来。他先纵论从反秦以来的天下形势,指出当今楚汉相争的形势格局是“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在这种形势下,为自己计,韩信不如选择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保持中立,以独立

的政治军事力量,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待以时日,再削强扶弱,分立诸侯,建成新的诸侯体系,形成齐国的盟主地位。之后,韩信继续顺应民心,垂拱而治,天下的君王则都会臣服于齐,臣服于韩信。劝说到最后,蒯通还不忘用“天意不可违”的训条告诫韩信说:“上天要给你的,你不接受,反而要受到上天的惩罚;时机到了,你没有当机立断采取行动,则将有灾祸临身。您一定要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韩信却拒绝了蒯通的建议。他说:“汉王对待我非常优厚,我怎么能够向利背义呢?”蒯通对韩信的话很不赞成。他说:“您自以为真心追随汉王,想帮助他打天下、登帝位,他就能对你好。这是错误的。”接下来,蒯通列举历史上越王勾践与范蠡、文种的故事,秦朝时张耳、陈余的故事,说明人与人的交往,说到底还是利益关系,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人心就变得难测。蒯通说:“您自以为以忠信侍奉汉王,结为深交,所以汉王绝对不会加害于您,实在是大错特错。您与汉王,以交友而言,不如张耳之于陈余,以忠信而言,又不如范蠡、文种之于勾践。他们的下场,难道不值得您深思?”说到这儿,蒯通又换了一个角度,劝告韩信说:“古人常说:‘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您现在勇略已经震主,功劳已经盖天下,从楚则项王不会信任你,归汉则汉王内心害怕您,您还能归属于哪一方呢?处在人臣的位置上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我实在是替您担心啊!”

蒯通的这段话,已经是赤裸裸地劝韩信背离刘邦而自立为王,不再受别人的挟制。这段话似乎对韩信有所触动,所以他向蒯通表示:“你不用再说了,我考虑考虑。”

几天以后,蒯通又去劝说韩信。他对韩信说:“能听取合理的建议,是事情成功的征兆;能周密计议事情的利弊,就能把握成败的关键。不能听取合理的建议,不能对事情有准确的决断,而能够长久地保持安稳的局面,是很少有的。听取他人的建议,如果能保证错听的不超过一两成,那么别人就不可能用花言巧语使你上当;考虑问题能抓住关键,就不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安心于做奴仆的人,会失去做帝王的可能;满足于做下级官吏的人,会丧失做卿相的机遇。所以,办事坚决是智者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坏事的根本。在乎事情的细枝末节,遗落对天下大势的准确把握,明明知道事情的要害,不能果断做出决定,是招致祸患的根本。所以古语说,‘猛虎犹豫不前,不如马蜂和蝎子用毒刺刺人的利害;骏马徘徊不前,不如一般马的慢步前行;孟贲狐疑不决,不如一般人的说到做到。虽有舜和禹的智慧,噤口不说,不如聋哑人的用手势比划。’这就是说,遇事要善于实行。事情要做成功很难,失败却很容易;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很难得,失去却会很快。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希望您认真考虑。”

蒯通最终没有能够说服韩信,他的鼎足而三的战略设想最终化为了泡影。虽然如此,从韩信听了蒯通几次三番的劝说“犹豫”的态度中,从后来韩信果然落入“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结局时发出的“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的喟叹中,不难想见,当韩信向刘邦请封的时候,其实有着居功的自傲,有着兵强马壮的仗势,也有着对刘邦的试探。这时的韩信,心念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一方面以武力要挟刘邦,索取他认为应该和自己的战功相匹配的王位;另一方面,他还念记着刘邦对他的“厚遇”,感情上和刘邦比较靠近,并没有背离刘邦的显意识。而处于临界点的心态,足最容易发生倾斜转变的。刘邦及时得到了张良的提醒,让韩信如愿以偿就位齐王,从而笼住了韩信的心,使他能够继续为己所用。如其不然,有武涉和蒯通的说辞发酵于心,有雄厚的军事力量作后盾,韩信真的占地为王,与刘邦、项羽鼎足而三,那么,刘邦的发展前景就绝对不是历史已经演示的这般格局了。

同年二月,刘邦派张良作为特使,前往临淄(齐国都城,今山东淄博市),向韩信颁赐玉玺、册宝,正式封立韩信为齐王。可以想象得到,张良肯定对韩信又是一番竭力抚慰。同时,传达刘邦的命令,让韩信赶快发兵击楚。

稳住了韩信,也就稳住了楚汉对抗中刘邦的优势。其后,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楚军兵疲粮竭。无奈之下,项羽终于在汉四年八月与刘邦讲和,划南北走向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归楚。刘邦终于赢得了与项羽平起平坐、共为天下盟主的身份和地位!


相关文章

  •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谋略家成长故事_杜预的故事
  • 一.谋臣世家出名门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三国时期的魏文帝黄初三年(222),杜预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谋臣世家之中. 杜氏家族自西汉以来就是名门望族.杜预的十世祖杜周,在西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曾长期担任廷尉 ...查看


  •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政治家成长故事_著名清官包拯
  • 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他不但是我国北宋中期比较进步的政治家.最著名的清官.而且也是胸怀韬略.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他一生廉洁正直,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公正,被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 ...查看


  • 中小学必读名著
  • 一.初中部分: 1. <西游记> 吴承恩著: 2. <水浒传> 施耐庵著: 3. <朝花夕拾> 鲁迅著: 4. <骆驼祥子> 冰心著: 5. <繁星·春水> 冰心著: 6. < ...查看


  • 小学高年级课外读物推荐书目
  • 小学高年级课外读物推荐书目 1<小兵张嘎 > 29<三寄小读者 > 2<草房子 > 30<第三军团 > 3<巫师的沉船 > 31<糊涂大头鬼 > 4<漂亮老师和坏 ...查看


  • 尊师小故事
  • 篇一:名人尊师故事 名人尊师故事 1.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查看


  •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必读推荐)
  •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 一年级推荐的书目 学习阅读浅近的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重点训练是"晨读十分钟"精美诗歌.儿歌的诵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大世界><宇宙圣斗士><学儿歌>& ...查看


  • 第三册校本教案 (1)
  • 校本课程: 第一课 第一课时:学习名人名言及经典诗文之<千字文> 授课章节:千字文第一部分 教学方法:朗读法.故事讲述法.问答法 教学目标:1. 了解千字文的地位.特点.作者及成书过程 2.理解并熟练诵读千字文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查看


  • 文明礼仪的例子
  • 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 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老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 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 ...查看


  •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 一五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对中华民族尊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