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鲁迅写"活"人

   在平日作文训练中,同学们大多不善于生动地描写人物,更谈不上使人物形象鲜活。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而不是随处可见的“那一个”。读着鲁迅笔下的人物,常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人物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不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写人之法。

  1.巧用白描。鲁迅写人善于白描,即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刻画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他不求形似而重在传神,使原本单纯的描写变得富有意味。有时三言两语就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交代出其身份,突出其个性。“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身材、脸色、胡子、穿着的描写,粗线条地勾勒了孔乙己的外貌,然而含意丰富,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穷困潦倒、常遭人欺凌侮辱又懒惰成性的老书生形象。

  同学们写作时,要学习鲁迅这种写人的高度概括力,学会通过写局部来展示全貌,突出形象。比如,你可以写爷爷的驼背、写外婆的手纹、写类似于“爸爸不顾自己稻田干枯而放水给别人”的“憨相”等。

  2.巧用比喻。鲁迅描摹人物肖像还善于借助与人物相关的其他事物进行比喻,以调动读者的想象,来认识其形象的社会意义。《故乡》中的杨二嫂,作者三次巧用比喻将她的外貌以漫画形式描绘出来,给读者以逼真鲜活之感。

  首次出场:“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

  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两脚像“圆规”,给人以毫无教养、仪态猥琐的小市民之感。第二次是继第一次之后的回忆:“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让人联想到杨二嫂令人可鄙可怜的样子。第三次直言“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以借喻表现她想占更大便宜的庸俗卑劣心理。

  同学们也应学习鲁迅这种用恰当的比喻突出人物外貌特征的写法。比如,有个学生写“妈妈”开心时的形象,用了“露出一排白玉般的牙齿”的比喻,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3.巧用寓意。恩格斯说过:“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只有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特点,才能称之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鲁迅是善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大师,他笔下的人物,常寄寓着时代的特征。他描绘阿Q的不幸,写阿Q无家无室、光棍一个,靠着给人家做短工维持生活,甚至连姓名都没有。在未庄那个小小的地方,没有人留心过这个太过于渺小的人物。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不是向世人揭露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是没有意义的;而是着意写阿Q赖以生存的“精神胜利法”:自高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毫无尊严、不肯正视现实,只求在精神上取得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可谓是“无往不胜”的。这正是当时社会国民的病态,作者意在揭示病态社会躯体的疮疤,以唤醒国民的觉醒。他笔下的阿Q形象刚刚诞生,就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撼。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阿Q正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阿Q这个名字也成了一个标签,被广泛地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个生活的典型,长久不衰。同学们写作时,也要学习鲁迅先生,把人物放到时代的社会中,寄寓人物以时代的色彩。

   在平日作文训练中,同学们大多不善于生动地描写人物,更谈不上使人物形象鲜活。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而不是随处可见的“那一个”。读着鲁迅笔下的人物,常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人物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不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写人之法。

  1.巧用白描。鲁迅写人善于白描,即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刻画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他不求形似而重在传神,使原本单纯的描写变得富有意味。有时三言两语就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交代出其身份,突出其个性。“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身材、脸色、胡子、穿着的描写,粗线条地勾勒了孔乙己的外貌,然而含意丰富,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穷困潦倒、常遭人欺凌侮辱又懒惰成性的老书生形象。

  同学们写作时,要学习鲁迅这种写人的高度概括力,学会通过写局部来展示全貌,突出形象。比如,你可以写爷爷的驼背、写外婆的手纹、写类似于“爸爸不顾自己稻田干枯而放水给别人”的“憨相”等。

  2.巧用比喻。鲁迅描摹人物肖像还善于借助与人物相关的其他事物进行比喻,以调动读者的想象,来认识其形象的社会意义。《故乡》中的杨二嫂,作者三次巧用比喻将她的外貌以漫画形式描绘出来,给读者以逼真鲜活之感。

  首次出场:“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

  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两脚像“圆规”,给人以毫无教养、仪态猥琐的小市民之感。第二次是继第一次之后的回忆:“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让人联想到杨二嫂令人可鄙可怜的样子。第三次直言“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以借喻表现她想占更大便宜的庸俗卑劣心理。

  同学们也应学习鲁迅这种用恰当的比喻突出人物外貌特征的写法。比如,有个学生写“妈妈”开心时的形象,用了“露出一排白玉般的牙齿”的比喻,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3.巧用寓意。恩格斯说过:“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只有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特点,才能称之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鲁迅是善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大师,他笔下的人物,常寄寓着时代的特征。他描绘阿Q的不幸,写阿Q无家无室、光棍一个,靠着给人家做短工维持生活,甚至连姓名都没有。在未庄那个小小的地方,没有人留心过这个太过于渺小的人物。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不是向世人揭露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是没有意义的;而是着意写阿Q赖以生存的“精神胜利法”:自高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毫无尊严、不肯正视现实,只求在精神上取得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可谓是“无往不胜”的。这正是当时社会国民的病态,作者意在揭示病态社会躯体的疮疤,以唤醒国民的觉醒。他笔下的阿Q形象刚刚诞生,就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撼。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阿Q正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阿Q这个名字也成了一个标签,被广泛地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个生活的典型,长久不衰。同学们写作时,也要学习鲁迅先生,把人物放到时代的社会中,寄寓人物以时代的色彩。


相关文章

  • 鲁迅研究名词
  • 名词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 ...查看


  •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摘要: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近现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探讨鲁迅先生的身世,文章,思想来揭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达到自我进步的目 ...查看


  •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1
  •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 ...查看


  • 读书会:鲁迅的朋友圈
  • 作者朱正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出版过<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传>等重要著作.<鲁迅的人际关系>,根据鲁迅日记和书信等历史文献资料为我们详细解读了鲁迅的"朋友圈",这些人,有同道,有论敌 ...查看


  • 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 第13卷第3期2011年6月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13No.3Jun.2011 [历史文化研究] 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 ...查看


  • 20世纪前期欧美的鲁迅翻译和研究
  • 国外鲁迅研究述论 鲁迅研究月刊 年第 期 世纪前期欧美的鲁迅翻译和研究 回 王家平 鲁迅及其作品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是 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事.当时,给欧洲带来毁灭性影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欧美知识界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一些有识 ...查看


  • 八十年前的今天-鲁迅去世了
  • 八十年前的今天,鲁迅去世了 来源: 腾讯网 作者: 时间: 2016年10月19日 点击数:112 今天(2016年10月19日),是鲁迅去世整80周年.自五十年代以来,鲁迅被深深地烙印在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不管喜欢或者厌恶,他都是 ...查看


  • 鲁迅的婚姻和爱情
  • 一日,在一个朋友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一看是鲁迅的书信集,当时就想放回去.鲁迅的文章我没看过几篇,但他作品的名字我是知道的,因为读书的时候有一科叫作<鲁迅研究>.学完后,作业我都没有交,那时候想不起来要写什么,觉得想写的很多, ...查看


  • 今天,我们来谈谈作家鲁迅和出版家鲁迅
  • 今天,我们来谈谈作家鲁迅 任何伟大的作家都需要伟大的读者,鲁迅拥有一个强大的读者毛泽东,这可能是鲁迅的幸运,也可能是鲁迅的不幸.文革时期的「鲁迅」,从一个作家的名字变成了一个时髦的政治词汇之后,他深刻和妙趣横生的作品也被教条主义的阅读所淹没 ...查看


  • 程广云:鲁迅走后怎样?
  • 这篇文章是应一位朋友约撰写的,题目仿照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拟定. 去鲁迅化,亦即鲁迅在当代中国文化以及文学中被边缘化,其中的一个表现是:鲁迅若干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被删除了,这个说法真实与否?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做法正当与否?值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