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第13卷第3期2011年6月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13No.3Jun.2011

【历史文化研究】

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张典

1,2

(1.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要: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

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关键词:鲁迅;个体精神;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11)03-0147-06

从21世纪的当下来看,鲁迅仍然是一个独特

的现象,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看不透鲁迅的精神世界,尽管许多人会觉得鲁迅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了,但只要拨开当下浮躁低俗的文化气氛来感受鲁迅,会发现鲁迅的思想情感还是那样鲜活,鲁迅的精神魅力具有永恒性,细读《野草》会感到这种永恒性。怎样去理解发生在鲁迅身上的这种独特现象,从解析鲁迅的个体精神类型入手应该说是一个关键性思路,关于鲁迅的个体精神类型问题,历来主要有这样对立的两种观点:鲁迅的个体精神是典型的近代西方式的个体主义;对立的观点是,鲁迅的个体精神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为特点的个体精神。笔者认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均存在偏颇,笔者认为鲁迅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完整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就是说,鲁迅在接受中西方文化精神时,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精神有各自独立的生命形态,按照它们的特点去接受它们,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中西文化的新精神。鲁迅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践行了一条超越时代的文化之路,这成就了鲁迅的独特和伟大。

认为鲁迅是一位西方式的个体主义的,这里举出一位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的观点,他在书中这样写:“现在我所看到的鲁迅形象,一言以蔽之,就道

是可称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鲁迅,我要向鲁迅探寻的问题,如果会因‘真正的个人主义’这一提法而被误解,那么便是构成西方近代文化根底的‘个’的思想方式。……鲁迅根据‘个’的思想这一西欧近代的精神原理,对传统实施了激烈彻”伊藤虎丸的观点与中国新时期鲁迅底地否定。

研究的大部分学者的观点相同,新时期的鲁迅研究学者主要从启蒙的立场看鲁迅,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在他们的眼中,鲁迅无疑是一位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者。

与这样的观点相反的,林毓生认为鲁迅最内在的精神主要不是西方式的个体主义,鲁迅承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林毓生在文章中这样:“众所周知,鲁迅早年受过严格而良好的中写到

国正统教育。他承认自己受过中国古典文化太多的濡染,难免深深受其影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个中国的思想家,他仍在一种不可能产生真正欧洲式存在同一性危机的文化轨道中运转。……他继承了中国文明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尽管打破了这种文明的构架):那就是来自提倡‘天人合

[1]

收稿日期:2011-03-16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3批特别资助项目(201003252)

作者简介:张典(1970—),男,湖北天门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47—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由自身内在地达到超验境界,神与人同在的

[2]”有机宇宙观的一种态度。与林毓生观点接近的,1920-美国汉学家列文森(JosephR.Levenson,

1969)认为,近现代中国思想史表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大体是在理智方面选择了西方价值,而在情

[3]

感方面丢不开中国旧传统。余英时作了一个事实判断,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拼命想摆脱传统拥

[4]

抱西方,但始终未能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新时期,特别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大陆鲁迅研究学者一种主流的观点,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思想的表现,这些学者不能很好正视鲁迅和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林毓生、列文森和余英时的观点对认识鲁迅的个体精神有参照意义,他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到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但他们没有足够认识到鲁迅身上的西方个体主义的元素。怎样看鲁迅西方近代的个体主义式的精神?这主要还得从感受鲁迅的个体精神入手,鲁迅身上有一种清晰的精神气质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的,这些精神气质只能从西方近代以来的个体精神中找到,从这一点来说,鲁迅是一位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者。按林毓生的解析,这些元素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架,但还在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之内,这样的解析就不准确。鲁迅的这些文化精神的元素已经在传统文化之外了,尽管鲁迅的个体虚无不是西方存在主义式的个体虚无,鲁迅不是在西方整体语境中体验西方的文化危机,但可以说,鲁迅的虚无是西方式的个体精神在中国语境中体验到的个体虚无,鲁迅的虚无体验是整个世界现代虚无主义体验形式之一。

不管是海外这些学者还是与他们观点对立的学者,共同的问题就是陷入中西冲突的模式来理解鲁迅,笔者认为,鲁迅实践文化精神的模式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精神的外在性模式,鲁迅既是一位中国文化精神的实践者,也就是说,鲁迅个体精神完整承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鲁迅也实践了西方式的个体主义,中西文化精神在鲁迅身上是外在性共生的关系。的确,鲁迅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不可能以从容的心境接受西方文化,鲁迅肩负改造国民性这样一个使命接受西方式的个体精神,是从一条比较狭小的路径接受西方文化,鲁迅身上的西方式的个体精神是断片式的,不是整体式的,但也不能说鲁迅西方式的个体精神不彻底,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越深,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鲁4迅西方式的个体精神的加深。

第13卷

鲁迅坚持启蒙的立场宣扬西方式的个体主义精神来改造瘐毙的国民性,同时这种宣扬也是希望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个体精神,鲁迅的个体精神至少包含这样几种并存的个体精神:1.西方式的个体主义,2.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个体精神,3.道家的个体虚无精神,4.小乘佛教的我空法有的个体精神。在遇到不同的生存处境,鲁迅会显示出不同的个体精神,这些个体精神在鲁迅的精神世界是和而不同的,有时这些个体精神存在紧张冲突,有时会和谐一体,但这些个体精神是截然不同的,相互之间不会变成对方的形态。

对传统的中国来说,儒释道精神总体上决定了中国人的心性结构。儒道精神为中国正统,佛教没有成为中国人的正统,作为外在超越力量促使了儒道精神自我内在发展,儒道和佛教的关系相似于西方两希精神的关系,儒道不可能转换为佛教,反之亦然;西方文化进来,也不会令儒释道消亡,只是以前的三种主要精神类型增加了西方精神的维度;鲁迅的个体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总体文化语境中形成的。鲁迅从西方式的个体精神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但鲁迅对传统文化不是一味批判,鲁迅也热爱传统文化,鲁迅对传统文化有建设性层面,有批判层面,关键看鲁迅批判什么,建设什么;鲁迅批判传统文化的维度也是多级的,主要的一个维度是从西方精神的角度整体批判传统文化,同时也存在,鲁迅从传统文化自身内在的维度批判传统文化。

日本学者竹内好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鲁,也写了不少关于东亚现代性的文章,重点分迅》

析了鲁迅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对竹内好的鲁迅观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竹内鲁迅。他的主要一个观点是,从近代开始,西方与东方形成了一种前进—后退的关系,竹内好认为在日本是绝对出不了鲁迅这样的文学家的。日本人在西方面前很少抵抗,而鲁迅是尽力抵抗,这是中国人民族心态的表现。日本的现代化是投机型,中国是在坚持中西化的回心[5]

型。由此,对“竹内鲁迅”就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了,鲁迅既然很强调西化,怎么还会极力抵抗?其实竹内好想说的是,中国人有大国的民族心态,鲁迅还是站在中国的民族立场上吸收西方文化。但竹内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鲁迅接受西方文化的胸襟比竹内想象中要大。鲁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在他

第3期张典: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气质中的体现最突出一点就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尽管主要从道家中来,但也不脱儒道一体的整体模式,道家内在超越的一面更加明显一些。

鲁迅最好的朋友是许寿裳,他这样看鲁迅的魏:“自民二以后,我常常见鲁迅伏案校书,晋风度

,不知道校过多少遍,参照读单是一部《嵇康集》

本不厌精详,所以成为校勘最美之书。鲁迅对于汉魏文章,素所爱诵,尤其称许孔融和嵇康的文章,我们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

)便可得其梗概。鲁迅的性质,严气正性,已集》

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皓皓焉坚贞如白玉,懔懔焉劲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

[8]243”类似的缘故。对汉魏艺术,鲁迅也十分喜爱,:“搜集并研究汉魏六朝石刻,不但研许寿裳回忆

究其文字,而且研究其画像和图案,是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着手的。他曾告诉我: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是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

[8]242”画呢。

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有一个观点,他称

[9]

“鲁迅可说是千百年来嵇康阮籍的第一个知己”。他根据的就是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的关系》中这一段话

’这的确的,大凡明于礼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竹林七贤中有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一样的饮酒。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愿加入时,阮籍却道不必加入,吾家已有阿咸在,够了。……可知阮籍并不以他自己的

,就知办法为然。至于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

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

49—

的拿来主义观念中可以看出来,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不是简单复制文化;鲁迅认为,西方文化有自己完整的生命形态,拿来主义倡导将西方文化作为有生命力的整体拿来,培育它、使它生长起来,让它成为中国未来的新传统;鲁迅不是从抵抗的意义上接受

[6]

西方文化,而是以开放的胸襟接受西方文化。

关于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

:“此所为明哲期写的《文化偏至论》中可以看到

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

[7]

之事物哉?”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倡导对文化采取综合态度,承认每种文化的生命形态的完整性,谱系的纯粹性,在这个前提下,综合的态度就是倡导文化竞赛,弱化互相残杀的权力意志,强化互相竞赛的友谊精神。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可以促进对东方的理解,从东方的角度也可促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不过,鲁迅也激烈地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总体范式已经死了;无疑,鲁迅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传统文化可以保存下去的东西是什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只要中国不亡,传统文化肯定不会亡,只要走出中西文化冲突的模式,传统文化就会得到新的认识,传统文化就有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在未来获得新的生命力离不开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鲁迅从西方式个体主义角度批判传统,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传统的断裂,但也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契机。鲁迅的拿来主义有这样的潜在的立场,鲁迅从西方个体精神的立场批判传统文化,促使其新生,鲁迅在这一点上超越了时代。

儒道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鲁迅说,中国文化是阴性文化,儒道一体,儒家以柔进取,道家以柔退守;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鲁迅这些分析的确在很大层面上是从西方个体精神的角度发出的,批判的色彩比较重,但鲁迅认为儒道精神也有优点,鲁迅自己就完整承传了儒道精神。儒家的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个体承担精神在鲁迅身上体现得很集中,道家的个体虚无精神在鲁迅身上体现得更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在鲁迅的精神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得希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这

[10]”样庸碌。

鲁迅的气质清俊通透,很干净,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最为接近的是魏晋气质,鲁迅写出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样深得魏晋神韵的文章,应该说,鲁迅既是魏晋中人,也身在魏晋气质之外,能够从魏晋气质之外看魏晋,对魏晋气质有更多层面的理解。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很大的层面是从魏晋反礼教这样的一个立场出发的。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什么精神?这里先引鲁迅的一段感想,来看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对胸襟之博大的汉唐盛世很怀念,鲁迅对传统这样的态度也是建立在拿来主义的前提下的。

鲁迅1925年2月9日写的《看镜有感》中说:“遥想汉人多么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到

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俗字么?……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薰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之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

[11]118”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在鲁迅心中,宋代是中国文化衰弊陵夷的转折点,应该说鲁迅塑造阿Q主要为了集中抨击宋明以来封闭的、枯萎的纲常名教。在鲁迅看来,传统在宋以前可继承、发展的多。周作人对鲁迅的回忆录,对理解鲁迅思想的形成作用很大。由以下这样两段,可看出鲁迅批判的是中国传统中的一些什

:“他么,可增加对鲁迅对吃人礼教的批判的理解

几乎专门和‘朱晦庵’为难,攻击的绝不客气。读者们应当记得他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

,那是极好的资料,说明他反礼教思想的十四孝》

。‘二十四孝’据说是‘朱子’所编教孝的通起源

俗书,专门发挥‘三纲’中的‘父为子纲’的精义的,有的简直凶残无道,如‘郭巨埋儿’这一节,在鲁迅的文章里遭到无情的打击,这也就显示5第13卷

。”(《鲁迅的文学修养》)它给他的刺激是多么大

[12]435

“他在书房很早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有工夫

、《仪礼》以及《尔加读了几经,计有《周礼》

,可是这些经书固然没有给他什么好教训,却雅》

也未曾给了他大的坏的印象,因为较古的书也较说的纯朴,不及后来的说得更是严紧、凶狠。例如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在《论语》里说

,说是‘君为臣纲,父为汉朝学者提出了‘三纲’

,宋人就更是干脆,说什么‘君子纲,夫为妻纲’

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了。所以鲁迅的材料大都是在汉以后,特别是史部的野

。”(《鲁迅读古书》)[1]431史和子部的杂家

周作人理解鲁迅的反传统,主要还是批判礼教,尤其对程朱理学批判得很厉害,余英时也从这一方面看鲁迅的反传统。余英时曾分析过国学大师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鲁迅1908年至1909年在东京与周作人、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等八人听章太炎讲小学,章太炎的气质学问对鲁迅产生很大影响是肯定的。章太炎是鲁迅心目中的晚清的革命英

:“章太炎在寄寓日本的时雄,余英时在书上写道

代,颇接触到日本批判儒学思想家如远藤隆吉、白河次郎诸人的著作,所以《訄书》第二篇‘订

,即仿《论衡》的问孔而来,更使人诧异的是孔’

他对远藤、白河等人的激烈反孔言论虽略有辩解,但是丝毫不以为忤,可见这位国学大师在内心深处并不认同于儒家。五四以来大家的推崇的非正统的思想家如王充、嵇康、阮籍、颜元、戴震等人差不多都曾先由他作过近代的评价。在消极的一方面,五四以后反程、朱的风气,也和他多少有些关系,对于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他早就指出是一言以为不智,章氏虽没有公开的反礼教,

,盛称钱大昕《何晏论》为何但他提倡‘五朝学’

氏辩诬,对玄学清淡有着相当高估价,甚至对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之语,他也从当时政治背景上去加以同情的解释。这一点对鲁迅的反传统、反礼

[3]”教思想尤其有很深的渊源。

可以看到,鲁迅批判传统是多层面的,鲁迅从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角度激烈地反传统,这是鲁迅批判传统的一个方面。在这一方面,鲁迅是受五四整体的激进的反传统思潮的影响,鲁迅在这方面宣言很多,但往往比较流于空疏;鲁迅批判礼教,很多受到魏晋中人的影响。在批判礼教这一方面,鲁迅用力很猛,批判也很坚实,至于说鲁迅全盘反传统,这是对鲁迅的极大误解。

第3期

张典: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贤首国师别传》一册,经注》等五种六册

《佛教初学课本》一册”(引者按:后两种于

:“午后六月九日寄给了周作人)。七月四日

,《贤赴留黎厂买《四十二章经等三种》一册

”七月十一日:“又往愚因缘经》一部四册。

有正书局买《阿含部经典十一种》共五册,……《唐高僧传》十册。”七月二十九日:“又至有正书局买《瑜伽师地论》一部五本,……梁译、唐译《起信论》二册。”七月三十

:“访许季市还买经钱,并借《高僧传》一日

”?八月七日:“访许季市还《高僧一部归。

,借《弘明集》。”八月八日:“往有正书传》

局买(唐)、宋、明《高僧传》各一部十册,《续原教论》一册。”八月二十三日:“午后往

,《阴符道留黎厂有正书局买《老子翼》四册

德冲虚南华四经发隐》各一册,又石印《释

》、《华严法会图》各一枚,《观音迦佛坐象

”九月所购佛经及相关书籍甚多,象》四枚。

,《起信论计有《十二因缘》等四经同本一册

、直解》一册,明南藏本《大方广泥洹经》

《般涅槃经》、《入阿毗(达)磨论》各一部,《阿育王经》、《付法藏因缘经》各一部,《长

,《般若心经五家注》一阿含经》一部六本

,《龙舒净土文》一本,《善女人传》一本,本

《金刚经论》一本,《十八空百广百论》合刻

,《辨正论》一部三本,《集古今佛道论一本

,《广弘明集》一部十本,《菩衡》一部两本

,《大安般守意经》一部,提资粮论》一册

《中阿含经》一部十二册,《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切经音义》一部四册。十月购一部三册

买的佛学书籍,计有《中心经》等十四经同

,《五苦章句经》等十经同本一册,本一册

《文殊所说善恶宿曜经》一册,《三教源流搜

,《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神大全》一部两册

,《天人感通录》、《释迦成道记注》一部二册

,《法海观澜》一部二册,《居士传》各一册[13]

一部四册。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鲁迅读经的一些范围,但鲁迅并非全看完了,鲁迅有一个读书习惯,分精研与泛览,这些佛经鲁迅一般会泛览一下,不过,鲁迅也就是从1914年初到1915年上半年这段时间读佛经,很快就知其梗概,以后就不怎么看佛经了。佛教对鲁迅的影响,我们可从他的很多文章中看出,1924年开始写的《野草》表现得比较集中,

51—

鲁迅的个体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佛教对鲁迅的影响。许寿裳的话一直是研究鲁迅与佛教关

:“民三之后,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很系的指南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猛,别人赶不上

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但是后来鲁迅:‘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说

’所以对佛经只当做人类思想发达的史料看,活。

藉以研究人生观罢了。别人读佛经,容易趋于消极,而他独不然,始终是积极的。他的信仰是在科学,不是在宗教。鲁迅读佛经,当然是受章太炎先生的影响,……先生和鲁迅师弟二人对于佛教的思想,归结是不同的;先生主张以佛法救中国,鲁迅

[8]247”则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救中国。

鲁迅与佛教的关系是理解鲁迅精神的关键,这方面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系统梳理鲁迅与佛教的关系不是本文的目的,这里只是转引鲁迅笔记中购佛经的记载,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何锡章在《鲁迅读书生涯》对这些日记作了辑录:

翻阅鲁迅日记,就可发现,1914年,鲁迅买书的主要兴趣在佛学。在这年3月及以前所买的书籍中,1912年有《观无量寿佛经图

,1913年有别人赠的《劝发菩提心文》,赞》

,1914年1月至3月,仅自己买的《释迦谱》

有《翁松禅书书谱》一册。到了这年4月中旬,就开始大量购入佛学典籍了。其基本情况

:“下午往有正书局买《选如下:四月十八日

,《三教平心论》、《说句经》、佛谱》一部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阅藏知津》各一部。”

:“午后往有正书局买《华严经合四月十九日

,《决疑论》二册,《维摩诘所说论》三十册

,《宝藏论》一册。”五月二十三经注》二册

:“往留黎厂文明书局买《般若灯论》一部日

,《中观释论》一部二册,《法界无差别三册

,《十住毗婆沙论》一部三论疏》一部一册

”五月十五日:“午后赴留黎厂有正书局册。

买《中国名画》第十七集一册,……又《华

”五月三十一日:“往有正书严三种》一册。

,《金刚经六局买《思益梵天所问经》一册

,《金刚经、心经略疏》一册,《金译》一册

,《八宗纲刚经智者疏、心经靖迈疏》合一册

。”六月六日:“往有正书局买《心经金刚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鲁迅在去世前1936年写的一些散文中也可看到佛

。鲁迅不是一位佛教研教很深的影响,如《女吊》

究学者,鲁迅更多是从理解传统文化的需要去读佛经,由于读得猛,理解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佛教很深的影响,鲁迅虚无的体验明显带着佛教的色彩,佛教成为鲁迅超越儒道精神的外在性力量,这是鲁迅思想深刻、意志坚韧的重要原因之一。鲁迅读佛经没有出于消极,而是更加积极,这主要是鲁迅的个体精神是多元的,鲁迅对佛教的苦空体验很深,这只形成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一个方面,鲁迅没有沉入到这方面去,而是选择积极入世。

鲁迅肯定小乘佛教,批判大乘,主要是小乘佛教信奉个体苦修,大乘佛教在中国世俗化后,往往坠入油滑,失去了佛教的庄严。鲁迅在文章中多处谈到小乘和大乘,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第13卷

:“我对于佛教先有一种偏见,以中谈得比较集中

为坚苦的小乘教倒是佛教,待到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虽美其名曰大乘,流播也更广远,然而这教却因为容

[10]163”易信奉,因而变为浮滑,或者竟等于零了。佛教在鲁迅的精神世界主要起到这样三方面的

作用:佛教形成了儒道精神的外在超越力量,促使鲁

促使了鲁迅积极承担迅更加理解儒道的超越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佛教对鲁迅接受西方的个体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式的个体主义中也存在舍己的层面,舍己与建立健康的人性不是矛盾的;佛教也是一种消极的精神,鲁迅内在精神中也体现这样的消极面。总之,佛教在鲁迅个体精神中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不能与儒道精神相混的一种精神。鲁迅的思想如此深刻,佛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李冬木,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

16.[2]乐黛云.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222.[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

[4]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7-18.[5]竹内好.何谓现代———就日本和中国而言[M].霍颖,译∥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49.[6]王立明.去其偏颇得其神明———鲁迅与《圣经》简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4-67.[7]人文社鲁编室.鲁迅全集: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6.[8]鲁迅博物馆.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曹聚仁.鲁迅评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58-159.[10]人文社鲁编室.鲁迅全集: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3-515.[11]人文社鲁编室.鲁迅全集: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周作人.关于鲁迅[M].止庵,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3]何锡章.鲁迅读书生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43-48.

(责任编辑:鞠衍清)

RelationsbetweenLuXun’sIndividualSpirit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2

ZHANGDian1,

(1.HumanitiesSchool,SuzhouCollegeofScience&Technology,Suzhou215009,China;

2.SchoolofPhilosoph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Inasense,LuXun’sindividualspiritsurmountstheoppositionbetweenEastandWest.Heinher-itstraditionbuttranscendsit.HereceivestheConfucianandDaospiritperfectlyandpracticesBuddhismwisdom.LuXunisalsoaverywesternizedperson.Herespectstheowncharacteristicsofvariousculturesandacceptsandhanddownthemasintactlifeforms;therefore,LuXun’sindividualspiritisuniqueandpluralistic.

Keywords:LuXun;individualspirit;theunitybetweenheavenandman;Chinatraditionalculture

5

第13卷第3期2011年6月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13No.3Jun.2011

【历史文化研究】

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张典

1,2

(1.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要: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

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关键词:鲁迅;个体精神;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11)03-0147-06

从21世纪的当下来看,鲁迅仍然是一个独特

的现象,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看不透鲁迅的精神世界,尽管许多人会觉得鲁迅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了,但只要拨开当下浮躁低俗的文化气氛来感受鲁迅,会发现鲁迅的思想情感还是那样鲜活,鲁迅的精神魅力具有永恒性,细读《野草》会感到这种永恒性。怎样去理解发生在鲁迅身上的这种独特现象,从解析鲁迅的个体精神类型入手应该说是一个关键性思路,关于鲁迅的个体精神类型问题,历来主要有这样对立的两种观点:鲁迅的个体精神是典型的近代西方式的个体主义;对立的观点是,鲁迅的个体精神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为特点的个体精神。笔者认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均存在偏颇,笔者认为鲁迅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完整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就是说,鲁迅在接受中西方文化精神时,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精神有各自独立的生命形态,按照它们的特点去接受它们,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中西文化的新精神。鲁迅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践行了一条超越时代的文化之路,这成就了鲁迅的独特和伟大。

认为鲁迅是一位西方式的个体主义的,这里举出一位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的观点,他在书中这样写:“现在我所看到的鲁迅形象,一言以蔽之,就道

是可称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鲁迅,我要向鲁迅探寻的问题,如果会因‘真正的个人主义’这一提法而被误解,那么便是构成西方近代文化根底的‘个’的思想方式。……鲁迅根据‘个’的思想这一西欧近代的精神原理,对传统实施了激烈彻”伊藤虎丸的观点与中国新时期鲁迅底地否定。

研究的大部分学者的观点相同,新时期的鲁迅研究学者主要从启蒙的立场看鲁迅,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在他们的眼中,鲁迅无疑是一位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者。

与这样的观点相反的,林毓生认为鲁迅最内在的精神主要不是西方式的个体主义,鲁迅承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林毓生在文章中这样:“众所周知,鲁迅早年受过严格而良好的中写到

国正统教育。他承认自己受过中国古典文化太多的濡染,难免深深受其影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个中国的思想家,他仍在一种不可能产生真正欧洲式存在同一性危机的文化轨道中运转。……他继承了中国文明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尽管打破了这种文明的构架):那就是来自提倡‘天人合

[1]

收稿日期:2011-03-16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3批特别资助项目(201003252)

作者简介:张典(1970—),男,湖北天门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47—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由自身内在地达到超验境界,神与人同在的

[2]”有机宇宙观的一种态度。与林毓生观点接近的,1920-美国汉学家列文森(JosephR.Levenson,

1969)认为,近现代中国思想史表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大体是在理智方面选择了西方价值,而在情

[3]

感方面丢不开中国旧传统。余英时作了一个事实判断,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拼命想摆脱传统拥

[4]

抱西方,但始终未能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新时期,特别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大陆鲁迅研究学者一种主流的观点,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思想的表现,这些学者不能很好正视鲁迅和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林毓生、列文森和余英时的观点对认识鲁迅的个体精神有参照意义,他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到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但他们没有足够认识到鲁迅身上的西方个体主义的元素。怎样看鲁迅西方近代的个体主义式的精神?这主要还得从感受鲁迅的个体精神入手,鲁迅身上有一种清晰的精神气质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的,这些精神气质只能从西方近代以来的个体精神中找到,从这一点来说,鲁迅是一位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者。按林毓生的解析,这些元素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架,但还在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之内,这样的解析就不准确。鲁迅的这些文化精神的元素已经在传统文化之外了,尽管鲁迅的个体虚无不是西方存在主义式的个体虚无,鲁迅不是在西方整体语境中体验西方的文化危机,但可以说,鲁迅的虚无是西方式的个体精神在中国语境中体验到的个体虚无,鲁迅的虚无体验是整个世界现代虚无主义体验形式之一。

不管是海外这些学者还是与他们观点对立的学者,共同的问题就是陷入中西冲突的模式来理解鲁迅,笔者认为,鲁迅实践文化精神的模式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精神的外在性模式,鲁迅既是一位中国文化精神的实践者,也就是说,鲁迅个体精神完整承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鲁迅也实践了西方式的个体主义,中西文化精神在鲁迅身上是外在性共生的关系。的确,鲁迅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不可能以从容的心境接受西方文化,鲁迅肩负改造国民性这样一个使命接受西方式的个体精神,是从一条比较狭小的路径接受西方文化,鲁迅身上的西方式的个体精神是断片式的,不是整体式的,但也不能说鲁迅西方式的个体精神不彻底,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越深,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鲁4迅西方式的个体精神的加深。

第13卷

鲁迅坚持启蒙的立场宣扬西方式的个体主义精神来改造瘐毙的国民性,同时这种宣扬也是希望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个体精神,鲁迅的个体精神至少包含这样几种并存的个体精神:1.西方式的个体主义,2.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个体精神,3.道家的个体虚无精神,4.小乘佛教的我空法有的个体精神。在遇到不同的生存处境,鲁迅会显示出不同的个体精神,这些个体精神在鲁迅的精神世界是和而不同的,有时这些个体精神存在紧张冲突,有时会和谐一体,但这些个体精神是截然不同的,相互之间不会变成对方的形态。

对传统的中国来说,儒释道精神总体上决定了中国人的心性结构。儒道精神为中国正统,佛教没有成为中国人的正统,作为外在超越力量促使了儒道精神自我内在发展,儒道和佛教的关系相似于西方两希精神的关系,儒道不可能转换为佛教,反之亦然;西方文化进来,也不会令儒释道消亡,只是以前的三种主要精神类型增加了西方精神的维度;鲁迅的个体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总体文化语境中形成的。鲁迅从西方式的个体精神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但鲁迅对传统文化不是一味批判,鲁迅也热爱传统文化,鲁迅对传统文化有建设性层面,有批判层面,关键看鲁迅批判什么,建设什么;鲁迅批判传统文化的维度也是多级的,主要的一个维度是从西方精神的角度整体批判传统文化,同时也存在,鲁迅从传统文化自身内在的维度批判传统文化。

日本学者竹内好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鲁,也写了不少关于东亚现代性的文章,重点分迅》

析了鲁迅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对竹内好的鲁迅观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竹内鲁迅。他的主要一个观点是,从近代开始,西方与东方形成了一种前进—后退的关系,竹内好认为在日本是绝对出不了鲁迅这样的文学家的。日本人在西方面前很少抵抗,而鲁迅是尽力抵抗,这是中国人民族心态的表现。日本的现代化是投机型,中国是在坚持中西化的回心[5]

型。由此,对“竹内鲁迅”就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了,鲁迅既然很强调西化,怎么还会极力抵抗?其实竹内好想说的是,中国人有大国的民族心态,鲁迅还是站在中国的民族立场上吸收西方文化。但竹内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鲁迅接受西方文化的胸襟比竹内想象中要大。鲁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在他

第3期张典: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气质中的体现最突出一点就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尽管主要从道家中来,但也不脱儒道一体的整体模式,道家内在超越的一面更加明显一些。

鲁迅最好的朋友是许寿裳,他这样看鲁迅的魏:“自民二以后,我常常见鲁迅伏案校书,晋风度

,不知道校过多少遍,参照读单是一部《嵇康集》

本不厌精详,所以成为校勘最美之书。鲁迅对于汉魏文章,素所爱诵,尤其称许孔融和嵇康的文章,我们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

)便可得其梗概。鲁迅的性质,严气正性,已集》

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皓皓焉坚贞如白玉,懔懔焉劲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

[8]243”类似的缘故。对汉魏艺术,鲁迅也十分喜爱,:“搜集并研究汉魏六朝石刻,不但研许寿裳回忆

究其文字,而且研究其画像和图案,是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着手的。他曾告诉我: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是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

[8]242”画呢。

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有一个观点,他称

[9]

“鲁迅可说是千百年来嵇康阮籍的第一个知己”。他根据的就是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的关系》中这一段话

’这的确的,大凡明于礼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竹林七贤中有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一样的饮酒。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愿加入时,阮籍却道不必加入,吾家已有阿咸在,够了。……可知阮籍并不以他自己的

,就知办法为然。至于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

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

49—

的拿来主义观念中可以看出来,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不是简单复制文化;鲁迅认为,西方文化有自己完整的生命形态,拿来主义倡导将西方文化作为有生命力的整体拿来,培育它、使它生长起来,让它成为中国未来的新传统;鲁迅不是从抵抗的意义上接受

[6]

西方文化,而是以开放的胸襟接受西方文化。

关于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

:“此所为明哲期写的《文化偏至论》中可以看到

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

[7]

之事物哉?”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倡导对文化采取综合态度,承认每种文化的生命形态的完整性,谱系的纯粹性,在这个前提下,综合的态度就是倡导文化竞赛,弱化互相残杀的权力意志,强化互相竞赛的友谊精神。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可以促进对东方的理解,从东方的角度也可促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不过,鲁迅也激烈地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总体范式已经死了;无疑,鲁迅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传统文化可以保存下去的东西是什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只要中国不亡,传统文化肯定不会亡,只要走出中西文化冲突的模式,传统文化就会得到新的认识,传统文化就有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在未来获得新的生命力离不开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鲁迅从西方式个体主义角度批判传统,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传统的断裂,但也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契机。鲁迅的拿来主义有这样的潜在的立场,鲁迅从西方个体精神的立场批判传统文化,促使其新生,鲁迅在这一点上超越了时代。

儒道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鲁迅说,中国文化是阴性文化,儒道一体,儒家以柔进取,道家以柔退守;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鲁迅这些分析的确在很大层面上是从西方个体精神的角度发出的,批判的色彩比较重,但鲁迅认为儒道精神也有优点,鲁迅自己就完整承传了儒道精神。儒家的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个体承担精神在鲁迅身上体现得很集中,道家的个体虚无精神在鲁迅身上体现得更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在鲁迅的精神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得希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这

[10]”样庸碌。

鲁迅的气质清俊通透,很干净,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最为接近的是魏晋气质,鲁迅写出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样深得魏晋神韵的文章,应该说,鲁迅既是魏晋中人,也身在魏晋气质之外,能够从魏晋气质之外看魏晋,对魏晋气质有更多层面的理解。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很大的层面是从魏晋反礼教这样的一个立场出发的。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什么精神?这里先引鲁迅的一段感想,来看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对胸襟之博大的汉唐盛世很怀念,鲁迅对传统这样的态度也是建立在拿来主义的前提下的。

鲁迅1925年2月9日写的《看镜有感》中说:“遥想汉人多么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到

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俗字么?……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薰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之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

[11]118”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在鲁迅心中,宋代是中国文化衰弊陵夷的转折点,应该说鲁迅塑造阿Q主要为了集中抨击宋明以来封闭的、枯萎的纲常名教。在鲁迅看来,传统在宋以前可继承、发展的多。周作人对鲁迅的回忆录,对理解鲁迅思想的形成作用很大。由以下这样两段,可看出鲁迅批判的是中国传统中的一些什

:“他么,可增加对鲁迅对吃人礼教的批判的理解

几乎专门和‘朱晦庵’为难,攻击的绝不客气。读者们应当记得他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

,那是极好的资料,说明他反礼教思想的十四孝》

。‘二十四孝’据说是‘朱子’所编教孝的通起源

俗书,专门发挥‘三纲’中的‘父为子纲’的精义的,有的简直凶残无道,如‘郭巨埋儿’这一节,在鲁迅的文章里遭到无情的打击,这也就显示5第13卷

。”(《鲁迅的文学修养》)它给他的刺激是多么大

[12]435

“他在书房很早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有工夫

、《仪礼》以及《尔加读了几经,计有《周礼》

,可是这些经书固然没有给他什么好教训,却雅》

也未曾给了他大的坏的印象,因为较古的书也较说的纯朴,不及后来的说得更是严紧、凶狠。例如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在《论语》里说

,说是‘君为臣纲,父为汉朝学者提出了‘三纲’

,宋人就更是干脆,说什么‘君子纲,夫为妻纲’

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了。所以鲁迅的材料大都是在汉以后,特别是史部的野

。”(《鲁迅读古书》)[1]431史和子部的杂家

周作人理解鲁迅的反传统,主要还是批判礼教,尤其对程朱理学批判得很厉害,余英时也从这一方面看鲁迅的反传统。余英时曾分析过国学大师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鲁迅1908年至1909年在东京与周作人、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等八人听章太炎讲小学,章太炎的气质学问对鲁迅产生很大影响是肯定的。章太炎是鲁迅心目中的晚清的革命英

:“章太炎在寄寓日本的时雄,余英时在书上写道

代,颇接触到日本批判儒学思想家如远藤隆吉、白河次郎诸人的著作,所以《訄书》第二篇‘订

,即仿《论衡》的问孔而来,更使人诧异的是孔’

他对远藤、白河等人的激烈反孔言论虽略有辩解,但是丝毫不以为忤,可见这位国学大师在内心深处并不认同于儒家。五四以来大家的推崇的非正统的思想家如王充、嵇康、阮籍、颜元、戴震等人差不多都曾先由他作过近代的评价。在消极的一方面,五四以后反程、朱的风气,也和他多少有些关系,对于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他早就指出是一言以为不智,章氏虽没有公开的反礼教,

,盛称钱大昕《何晏论》为何但他提倡‘五朝学’

氏辩诬,对玄学清淡有着相当高估价,甚至对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之语,他也从当时政治背景上去加以同情的解释。这一点对鲁迅的反传统、反礼

[3]”教思想尤其有很深的渊源。

可以看到,鲁迅批判传统是多层面的,鲁迅从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角度激烈地反传统,这是鲁迅批判传统的一个方面。在这一方面,鲁迅是受五四整体的激进的反传统思潮的影响,鲁迅在这方面宣言很多,但往往比较流于空疏;鲁迅批判礼教,很多受到魏晋中人的影响。在批判礼教这一方面,鲁迅用力很猛,批判也很坚实,至于说鲁迅全盘反传统,这是对鲁迅的极大误解。

第3期

张典:鲁迅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贤首国师别传》一册,经注》等五种六册

《佛教初学课本》一册”(引者按:后两种于

:“午后六月九日寄给了周作人)。七月四日

,《贤赴留黎厂买《四十二章经等三种》一册

”七月十一日:“又往愚因缘经》一部四册。

有正书局买《阿含部经典十一种》共五册,……《唐高僧传》十册。”七月二十九日:“又至有正书局买《瑜伽师地论》一部五本,……梁译、唐译《起信论》二册。”七月三十

:“访许季市还买经钱,并借《高僧传》一日

”?八月七日:“访许季市还《高僧一部归。

,借《弘明集》。”八月八日:“往有正书传》

局买(唐)、宋、明《高僧传》各一部十册,《续原教论》一册。”八月二十三日:“午后往

,《阴符道留黎厂有正书局买《老子翼》四册

德冲虚南华四经发隐》各一册,又石印《释

》、《华严法会图》各一枚,《观音迦佛坐象

”九月所购佛经及相关书籍甚多,象》四枚。

,《起信论计有《十二因缘》等四经同本一册

、直解》一册,明南藏本《大方广泥洹经》

《般涅槃经》、《入阿毗(达)磨论》各一部,《阿育王经》、《付法藏因缘经》各一部,《长

,《般若心经五家注》一阿含经》一部六本

,《龙舒净土文》一本,《善女人传》一本,本

《金刚经论》一本,《十八空百广百论》合刻

,《辨正论》一部三本,《集古今佛道论一本

,《广弘明集》一部十本,《菩衡》一部两本

,《大安般守意经》一部,提资粮论》一册

《中阿含经》一部十二册,《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切经音义》一部四册。十月购一部三册

买的佛学书籍,计有《中心经》等十四经同

,《五苦章句经》等十经同本一册,本一册

《文殊所说善恶宿曜经》一册,《三教源流搜

,《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神大全》一部两册

,《天人感通录》、《释迦成道记注》一部二册

,《法海观澜》一部二册,《居士传》各一册[13]

一部四册。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鲁迅读经的一些范围,但鲁迅并非全看完了,鲁迅有一个读书习惯,分精研与泛览,这些佛经鲁迅一般会泛览一下,不过,鲁迅也就是从1914年初到1915年上半年这段时间读佛经,很快就知其梗概,以后就不怎么看佛经了。佛教对鲁迅的影响,我们可从他的很多文章中看出,1924年开始写的《野草》表现得比较集中,

51—

鲁迅的个体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佛教对鲁迅的影响。许寿裳的话一直是研究鲁迅与佛教关

:“民三之后,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很系的指南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猛,别人赶不上

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但是后来鲁迅:‘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说

’所以对佛经只当做人类思想发达的史料看,活。

藉以研究人生观罢了。别人读佛经,容易趋于消极,而他独不然,始终是积极的。他的信仰是在科学,不是在宗教。鲁迅读佛经,当然是受章太炎先生的影响,……先生和鲁迅师弟二人对于佛教的思想,归结是不同的;先生主张以佛法救中国,鲁迅

[8]247”则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救中国。

鲁迅与佛教的关系是理解鲁迅精神的关键,这方面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系统梳理鲁迅与佛教的关系不是本文的目的,这里只是转引鲁迅笔记中购佛经的记载,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何锡章在《鲁迅读书生涯》对这些日记作了辑录:

翻阅鲁迅日记,就可发现,1914年,鲁迅买书的主要兴趣在佛学。在这年3月及以前所买的书籍中,1912年有《观无量寿佛经图

,1913年有别人赠的《劝发菩提心文》,赞》

,1914年1月至3月,仅自己买的《释迦谱》

有《翁松禅书书谱》一册。到了这年4月中旬,就开始大量购入佛学典籍了。其基本情况

:“下午往有正书局买《选如下:四月十八日

,《三教平心论》、《说句经》、佛谱》一部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阅藏知津》各一部。”

:“午后往有正书局买《华严经合四月十九日

,《决疑论》二册,《维摩诘所说论》三十册

,《宝藏论》一册。”五月二十三经注》二册

:“往留黎厂文明书局买《般若灯论》一部日

,《中观释论》一部二册,《法界无差别三册

,《十住毗婆沙论》一部三论疏》一部一册

”五月十五日:“午后赴留黎厂有正书局册。

买《中国名画》第十七集一册,……又《华

”五月三十一日:“往有正书严三种》一册。

,《金刚经六局买《思益梵天所问经》一册

,《金刚经、心经略疏》一册,《金译》一册

,《八宗纲刚经智者疏、心经靖迈疏》合一册

。”六月六日:“往有正书局买《心经金刚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鲁迅在去世前1936年写的一些散文中也可看到佛

。鲁迅不是一位佛教研教很深的影响,如《女吊》

究学者,鲁迅更多是从理解传统文化的需要去读佛经,由于读得猛,理解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佛教很深的影响,鲁迅虚无的体验明显带着佛教的色彩,佛教成为鲁迅超越儒道精神的外在性力量,这是鲁迅思想深刻、意志坚韧的重要原因之一。鲁迅读佛经没有出于消极,而是更加积极,这主要是鲁迅的个体精神是多元的,鲁迅对佛教的苦空体验很深,这只形成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一个方面,鲁迅没有沉入到这方面去,而是选择积极入世。

鲁迅肯定小乘佛教,批判大乘,主要是小乘佛教信奉个体苦修,大乘佛教在中国世俗化后,往往坠入油滑,失去了佛教的庄严。鲁迅在文章中多处谈到小乘和大乘,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第13卷

:“我对于佛教先有一种偏见,以中谈得比较集中

为坚苦的小乘教倒是佛教,待到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虽美其名曰大乘,流播也更广远,然而这教却因为容

[10]163”易信奉,因而变为浮滑,或者竟等于零了。佛教在鲁迅的精神世界主要起到这样三方面的

作用:佛教形成了儒道精神的外在超越力量,促使鲁

促使了鲁迅积极承担迅更加理解儒道的超越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佛教对鲁迅接受西方的个体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式的个体主义中也存在舍己的层面,舍己与建立健康的人性不是矛盾的;佛教也是一种消极的精神,鲁迅内在精神中也体现这样的消极面。总之,佛教在鲁迅个体精神中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不能与儒道精神相混的一种精神。鲁迅的思想如此深刻,佛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李冬木,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

16.[2]乐黛云.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222.[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

[4]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7-18.[5]竹内好.何谓现代———就日本和中国而言[M].霍颖,译∥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49.[6]王立明.去其偏颇得其神明———鲁迅与《圣经》简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4-67.[7]人文社鲁编室.鲁迅全集: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6.[8]鲁迅博物馆.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曹聚仁.鲁迅评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58-159.[10]人文社鲁编室.鲁迅全集: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3-515.[11]人文社鲁编室.鲁迅全集: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周作人.关于鲁迅[M].止庵,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3]何锡章.鲁迅读书生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43-48.

(责任编辑:鞠衍清)

RelationsbetweenLuXun’sIndividualSpirit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2

ZHANGDian1,

(1.HumanitiesSchool,SuzhouCollegeofScience&Technology,Suzhou215009,China;

2.SchoolofPhilosoph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Inasense,LuXun’sindividualspiritsurmountstheoppositionbetweenEastandWest.Heinher-itstraditionbuttranscendsit.HereceivestheConfucianandDaospiritperfectlyandpracticesBuddhismwisdom.LuXunisalsoaverywesternizedperson.Herespectstheowncharacteristicsofvariousculturesandacceptsandhanddownthemasintactlifeforms;therefore,LuXun’sindividualspiritisuniqueandpluralistic.

Keywords:LuXun;individualspirit;theunitybetweenheavenandman;Chinatraditionalculture

5


相关文章

  •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 2007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 No.8总第144期 sli^NDoNGSOCIALSC匝Na玛 General No.144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邓传俊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纂] 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 ...查看


  •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中国文化传统个人集体孰重 现代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究竟是偏重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呢,还是偏重于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答复.如 ...查看


  • 鲁迅精神的现代意义
  • 鲁迅精神的现代意义 1940年1月9日当未来中国的政治领袖在延安做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的著名论断之后,鲁迅的文化选择的价值和五四新文化的基本素质似乎就应该被确定了.鲁迅一生中提出了无数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命题 ...查看


  • 鲁迅对海派文化的批判
  • 目 录 引言 一.海派文化概述 二.鲁迅对海派文化的批判 (一)鲁迅对海派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糟粕的批判 (二)鲁迅对海派文化中封建遗存的批判 (三)鲁迅对海派消闲文化的批判 (四)鲁迅对海派"摩登"文化的批判 三. ...查看


  • 鲁迅作品介绍(四)
  • 鲁迅作品介绍(四) 2012-4-8 18:22 阅读(20) 4.<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类别: (1)权势者形象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有钱有权有势的"阔人",如<阿Q正传> ...查看


  • 朝花夕拾剖析
  •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 ...查看


  • 鲁迅 立人
  • 许靖日记[DH-000168]鲁迅立人 立的是人的创新力 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不自由的政治.文化制度,孔孟老庄的压抑人的思想,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可怕的文化和思想环境,------.所有这些,就像枷锁一样,套在了中国人的思想之躯上.中国人的思想之 ...查看


  • 试论鲁迅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
  • 试论鲁迅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 鲁迅曾说过:"历史结账,不能像数学一般精密,写下许多小数,却只能学粗人算帐的四舍五入法门,记一笔整数."如此说来,在20世纪的大舞台上风云一时的许多人物,连同他们的种种高论,大概都要在这历史 ...查看


  • 没有"文学故事"的文学史
  • 作者:郜元宝 南方文坛 2008年09期 "大而全"的现代文学史讲述模式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权威的讲述方法还是"大而全"的"做总账",即力求展示与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