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享发展推进民生建设

坚持共享发展 推进民生建设

——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 王秀燕

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主要是通过推进民生建设来实施的。民生这个题目是个老题目。从古到今,所有的政权都在说要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老百姓日子过得舒坦的时期。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都说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我们共产党更是如此。我们的党章里说的很清楚,我们没有自己的利益,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我们也是世界大国里面唯一在政府门口挂人民这个牌子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党尤其重视民生工作,把民生工作视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对民生工作作出了新的具体的安排。今天,围绕“共享发展与推进民生建设”这个题目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二、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主要举措。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里面三个地方是新提

法,一,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二,共建共享,先提共建再提共享,第三个重要的概念——更多的获得感,我们改善民生进行了很多年,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我们老百姓没有获得感。这是五中全会中对民生这块新的提法,要想深刻理解这些新的提法,我们需要回到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中去。

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我们现在提的加快民生建设和过去的加快民生建设不一样,过去民生建设就是让更多的改革成果让老百姓共享,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而我们现在的民生建设要做到从有做到好,则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从头说起。

(一)我国民生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改善民生的工作,不同时期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2003),民生自动改善时期。这个时期,老百姓收入不断增加,住房问题、就业问题解决的越来越好,民生在自动改善,但是这段时间,国家对改善民生并没有倾聚多大的力量,它是自动改善的,甚至期间有很多的政策措施对改善民生是不利的。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义务给你钱,国家并没有配套资金跟上,医院,有些私有化,财政差额拨款,市场化经营,比如下岗失业、农民工长期低工资,等等,所以说,虽然民生在改善,当时政府对民生建设投入的并不多,看总的指导思想就可以知道,“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主要看经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说2003年以前,这段时间,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国力不断强盛,老百姓的生活在自发地改善。

第二个阶段(2004年—2012年),民生的赶超式发展时期。这段时期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主政时期。在这一阶段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合、新农保、居民医保基本做到了全覆盖。这期间,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和谐社会,社会政策集中出台的时期。温总理总理在英国访谈的时候,说,“我这十年,我值得骄傲的是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事业发展得非常好,13亿人口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都有了,社会安全网建立起来了。这是我的政绩之一”。这段时间,政府在拼命地改善民生。以致于当时有一些人对政府工作提出质疑,整天搞改善民生,蛋糕还没做大就想着分了?其实他们认为做蛋糕和分蛋糕这两件事情是冲突的,他们不明白蛋糕分了之后可以做得更大。这段时期民生投入非常大,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把财政收入的70%投入到改善民生工作中,教育投入也很大,就业,拼命地推,收入增长也很快,以10%的速度增长。这十年是民生赶超式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2012年以来),民生的质量提升阶段。十三五规划里提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是我们党的文件里第一次提到人民生活质量问题。以前提水平,以前是没有,现在有了,有了之后就想做到好,就开始提“质量”这个概念,将来五年、十年、十五

年,我们民生建设的做法、特征和过去肯定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呢,我们说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政府在民生性质的认识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刚开始认为民生是负担,会拖累经济的,后来和经济发展并重,到今天,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应该是互动的”。开始的时候,教育,不管了,医院,卖掉,轻装上阵。后来胡温主政十年,开始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视为并列关系,经济发展很重要,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很重要。就像河北省的口号“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经济和社会并列,像新疆,“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跨越式发展是经济,长治久安是社会,两者是并列的。现在,习总书记很多次提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不仅仅是并列的关系,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以前经济高,社会低,后来把它们拉平了,一样高了,是并列关系,然而不能是并列关系,它们应当是互动关系。

总书记在天津考察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程,没有终点站,只有新的起点,未来我们一定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第二,在民生建设的方向上,由过去的“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好”,从过去的量转向现在的质。从无到有,比如养老金制度,中国13亿人口都有了,但是现在很多省份的养老金账户亏空,没有做好,面临着各种挑战,所以说,“从无到有”好做,可是“从有到好”不好做。

第三,在民生建设的重心上,由过去的增量改革转向以存量改革为主。因为新增财力有限了,过去经济增速10%,新增财力15%甚至20%以上,最近两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我们还有这个能力吗?我们现在的新增财力有限,可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能做存量改革。

存量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自身利益让渡一部分,不牵扯重新分配,比如延迟退休,比如增收奢侈品消费税,这都是存量改革,存量改革不好做,但是更难做的存量改革是,直接从一部分人手里直接拿过来给另外一部分人。比如说教育,如早期的教育制度改革重点是“普九”、高校扩招等,这些使大家都受益,没有什么人利益受损,而现在是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改革重点就是让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所以存量改革更加痛苦。

最后,在民生改革上,要警惕“跑步机”式的改革。民生改革,一旦进入难做阶段,非常容易进入跑步机式的改革。中国的教育和医疗就是典型的“跑步机”式改革,改革改了三十年,回过头来一看,又回到了80年代的起点。

民生改革,当协调阻力特别大的时候,老百姓在后面推,要求政府非得兑现什么好处的时候,政府只能假改革,绕着弯子走,很热闹,天天在改,天天在变,但是改了二三十年,回头一看,没变。这种改革是最可怕的,我们不希望再出现跑步机式的改革。怎么做好未来的民生建设?可以说我们的民生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加快推进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1、财富配置失衡呈持续化趋势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直是贫富差距过大,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逐渐地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劳动报酬占比持续走低。2013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35%,欧洲国家约为63%;

第二,基尼系数持续高位运行。2003—201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是0.47-0.49;

第三,群体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收入最高10%群体和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1988年为7.3倍,2012年为23倍;

第四,城乡收入差距难以弥合。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2001年为2.9:1,2014年为2.92∶1;

第五,地区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居民收入是最低省居民收入的5.6倍;

第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拉大。2013年,收入最高和最低的行业差距达到8倍。

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没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被少数人享有。亚当·斯密1759年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亚当·斯密的这段话在我们国家也得到了印证,这些年来,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干

群矛盾、新旧市民矛盾日益突出。

习近平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摆在我们党员干部面前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们该如果妥善解决?

2、人口结构挑战持续而深远

当代中国面临新的人口结构转型问题,从多个方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就业结构:现在青年人失业很大一部分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劳动力现有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二是年龄结构:

(1)人口老龄化问题。2011年,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高峰值9.4亿后开始回落。2014年降至9.3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的15.5%,总量已达到2.12亿人。

(2) 少子化问题突出。什么叫少子化?是指0到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少。

三是分布结构:流动人口多,我们现在不能再把这些大量的流动人口视同二等公民。还有性别结构:2013年,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1300万人;

以上人口结构问题在中国日益突出,这使社会保障问题更为严峻。

3、阶层结构分化难以形成改革共识

我国的社会结构大体是三角形结构,中产阶层的比例还不大,底层的比例较大。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社会中出现了贫富差距、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代表权力主体的政治精英、代表资本主体的经济精英和代表文化主体的知识精英,属于社会中的强势群体;与此相对应的,广大工人和农民等底层群体因为贫穷被排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外,不断被边缘化,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

这两大群体,以及这两大群体内部的各个阶层,对中国现行的体制和未来的改革认同感是不一样的。

强势阶层群体占有社会的主要资源,决定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和方向,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就是经济发展创造的社会财富逐渐向强势群体阶层积聚的状况。

而底层民众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其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不断被边缘化,社会参与率低,从而不能均等地享受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于是难免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其实,“改革”和“发展”曾经一度是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的,可是现在广大工农等社会底层民众长期不能从“改革”和“发展”中获益,如果他们认识到正是这种“改革”和“发展”造成了自己边缘化地位的话,那么在改革动力上,不同群体、不同利益阶层之间是很难达成共识的。

4、负面社会情绪开始集中显现

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冲击民众的心理结构。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导致

的贫富分化,致使一些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不安全感明显,整个社会出现的焦虑情绪不断蔓延,社会愤怒情绪不断积累。调查显示,相比五年前,47.8%的人“更焦虑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加老百姓的改革“获得感”,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基本民生体系,提供必要的心理安全保障。

二、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改善民生重在“坚守底线”

简单说,就是社会最底层的一部分人,一定要管好,让他们吃好喝好,有可持续的生计,能够有翻身的机会,也就是要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句话,一个也不能少。我们习近平主席说话的一句话,“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

(二)改善民生还应“突出重点”

一是突出基本民生。民生这个概念已经被泛化了。政府做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改善民生,都是民生事业。民生承担的应当是基本民生。中央指出的民生主要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人口,就这么几个,剩下的都不属于基本民生。我们说的民生主要是基本民生。突出重点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

脆弱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突出重点人群,比如7000万贫困人口中吃低保的那2000万人口。

二是突出机会公平。比如说教育,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至少起点是公平的,如果起点公平,程序公平,结果有时不公平的话,问题也不是很大,还有翻身的机会,大不了下次再跑。如果起点本身就不公平的话,结果看似公平,其实也是不公平的。

(三)改善民生仍需“完善制度”

我们中国的民生建设得基本上差不多了,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效果怎么样,好吗?不一定。

比如说,碎片化问题非常严重,城乡、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人群适用不同的制度。养老制度,建立的差不多了吧,可是制度都不一样,军人有一个,公务员有一个,事业单位有一个,企业有一个、农民还有一个,养老制度就有七八个,再有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是不一样的。

公平性问题:很多制度都建立起来了,但是有些制度明显的不公平,比如公积金制度,典型的不公平,差别很大。

可持续问题:从当前看,日益扩大的民生事业供应规模对政府的供给能力构成挑战。有些地方政府搞民生建设,看别的地方建保障房,他也建,建了一半不建了,没钱了!习近平指出,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要求。一些国家的教训也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跨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

(四)改善民生急需“引导预期”

我们有些人羡慕西欧高福利国家,不用工作就有收入。我们国家有些大城市,像北京,有些人吃低保,就是不愿去工作,不干活一样可以生活得不错,所以有些人愿意吃低保,于是,这种福利依赖病就出现了。在北京,吃低保的人看病不用挂号,他一看排了很长的队,直接跑到前面,拿出低保证,“哎,给我挂个号”!这种现象不应该有。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当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一勤天下无难事”,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所以说,引导预期很重要,要引导老百姓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让全体人民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经济社会越发展,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在增加公共服务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基本公共服务“歧视性供给”格局:一,歧视农村地区居民、城市地区居民优先的格局;二,歧视欠发达地区居民、发达地区居民先行的格局;三,歧视体制外社会群体、保障体制内部群体的格局;四,歧

视低收入社会群体、高收入高福利群体优先的格局。

(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究竟什么样的人算贫困人口,我们政府将贫困线设定在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这7017万人贫困人口,是2014年统计的,是以2010年不变价来计算的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如果按照2014年的现价来算,这个标准是2800元,也就是说按照2010的不变价标准2300元或者按照2014年的现价标准统计,贫困人口数量是7017万。到2020年的时候,如果按当年现价算,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说法标准就是4000元。

未来五年,要让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问题,压力非常大。

怎么让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一批人初步计算有3000万人;二是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批人大体有1000万。三是转移就业一批,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通过培训,为他们找到工作岗位,可以解决1000万人左右;四,还有将近2000万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的五保户,还有失能人群,怎么也解决不了的,他们靠吃低保解决,需要用社会保障的办法兜底管起这2000万人,所以说真正要解决的是5000万人。

这样,到2020年基本实现7000万人的脱贫。

精准扶贫也看出了中央这次对扶贫工作的决心。

(三)提高教育质量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要依靠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兴则百业兴。从长远看,一个国家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从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从经济社会变革看,人类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都得益于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这里的普及是在毛入学率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6.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纲要规定的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即为90%。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为主组成。按照现有中考招生模式,分数高的升入高中,分数低的上中职。分数高的,上高中,没问题,而问题是上中职这部分学生。现实情况是,一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对学生未来找工作和提高工作收入的帮助不大,上与不上没什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一些中考分数低的初中毕业生宁可直接选择参加工

作,也不去上中职,所以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在萎缩。所以说,未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在于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普及高中教育并逐步实现免费,是否意味着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是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不是要求所有孩子都要上普通高中。

这是两个概念。义务教育的特点除了普及性外和免费性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制性,而对于学生在选择读不读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学校这个问题上,是有自由选择权的,并不强制,所以说普及高中教育不等于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2、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这些年来免学费覆盖面增长最多、增长最快的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90%左右在校中职学生已实现免学费。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不仅仅是一个是否减免费用的问题,而是一种政策导向,那就是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将成为非常重要的板块,现在的许多普通高等教育有可能逐步转化成职业教育,这将对下一步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积极而明显的影响。同时,为提高中国整个教育的基础水平、基础能力、就业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促进就业创业

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古人云:有恒业者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也即是说当一个人有了稳定的职业才会有稳定的收入,有了稳

定的收入才会有平和的心态。在典型市场国家,就业率是政府最重要的参照指标,就业率上去了,经济增长快一点慢一点问题不大。很多外国人,他们一般都知道本国失业率是多少,却往往不知道经济增长率是多少。五中全会中关于就业提到以下几点。

1、以创业带就业

五中全会中25次提到就业,可见党和政府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尤其特别强调要“促进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一个人成功创业一年以上,可以带动3到5人就业。1969年至1976年,美国新创办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81.5%的新就业机会。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由中小企业创造。实际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各种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实现的。

2、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一直以来,劳动低成本是我们国家竞争力的优势所在。但是这只是一种短暂现象,因为竞争力真正强的国家一定是劳动成本高的国家,是工资、福利很高的国家,劳动成本高的背后是教育的高投入,而教育的高投入带来的一定是劳动者的素质高。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生产出产品的技术含量才会高,从而这个国家才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最近几年,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国家要跨进先进国家的行列,不能简单让农民丢掉锄头就变成了

工人,这样不可能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最终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所以,从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出发,要真正跻身到先进国家的行列,就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他们的素质,要让大量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真正变成合格产业工人。

(五)缩小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们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辉煌,这叫中国速度。从1978年的GDP总量3645个亿,到2014年的GDP总量63.6万亿元,增长了174倍,这在全世界没有第二家。我们的“蛋糕”越做越大,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向心力这四个力合到一起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体制、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橄榄形的国民收入架构还没有真正构建起来。

1、我国的基尼系数偏高

我们都知道基尼系数在收入分配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基尼系数不能太高,高就标志着收入差距太大,这个社会就不稳定。国际上有一个标准,基尼系数0.2以下是高度平均,基本属于大锅饭,0.2到0.3是相对平均,0.3到0.4是最好的,是比较合理的,0.4到0.6都是差距偏大,过了0.6就有问题了,社会高度分化,可能就有人揭竿而起了。这是国际上的通行标准,它的警戒线大致上应该控制在0.4以内,不要超过0.4。

我们来看看我们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的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3年到14年,03年是0.479,04年是0.473,都在0.4以上,05年是0.485,更高了,06年是0.487,07年是0.484,08年是最高峰值,0.491。从08年往后逐年在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非常缓慢。09年降到了0.49,10年降到了0.481,11年降到了0.477,12年降到了0.474,13年是0.473,14年是0.469。应当说从03年开始到14年,最低的年份就是2014年,虽然在缓慢下降,但是从03年以来一直到1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都在在0.4以上,也就是在警戒线以上,属于偏大。

2、中等收入比重偏低

橄榄形的国民收入结构就是中间大、两头小,中等收入的应该占主体,我们今天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

什么叫中产阶级?或者叫中等收入家庭,都是同一个意思。有专家提出来,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20万元左右,有房、有车,还有100万左右的存款,或者是股票。北京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肖灼基提出中等收入的四个标准,第一,人均住房要60平方米;第二,有家用汽车;第三,每年举家国内外各旅游一次;第四,还有闲钱投资。我们把上面两种观点归并一下,社会观点的中产阶级有五条标准:三口之家年收入20万元左右,这是第一条;180平方米的住房,人均60;第三条,有家用汽车,没讲什么牌子的,弹性还比较大,钱多就好一点;第四条,有100万元左右的储蓄,或者是股票投资;第五条,每年举家国内外各旅游一次。这是我们把相关专家的意见观点归纳了

一下,谈谈究竟什么叫中等收入。中央提出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那么我们的家庭现在有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呢?

瑞士的瑞信银行2015年10月份发布了全球财富报告,根据这个报告披露,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级。这个报告里面讲,中国现在已经有1亿人属于中产阶层,这在全世界是最庞大的,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了。即便是这样,与中国的总人口相比,我们仍然是少数,我们有13亿人,13:1。预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以后,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将达到6个亿左右。即便是6个亿左右,仍然在半数以下,所以还要继续努力。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建议》用了很长的篇幅谋划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提出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一次五中全会用的词叫做“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报告用的词叫“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

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工资方面的一些政策出台,要看这个政策是不是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次全会报告关于收入分配这一部分,讲了很多话,篇幅很多,讲得也比较明确,比较具体。

(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保是最大的民生。人都会老,老了怎么办,过去是家庭养老,

养儿防老,现在我们不能光靠家庭,要有社会保障体系。所以这次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保里面有很多是重复强调过去的政策,有这样几个基本点:

1、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我们现在基础养老金没有全国统筹。经济发展水平低交的就低,经济发展水平高交的就高,企业养老金交的也不一样,好的交的多,不好的交的少,所以养老金管理碎片化。这是不合理的,这次明确提出交给全国统筹,全国统筹标准就一样了,这是重大的推进。

2、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3年以后把社会保障制度延伸扩展到城市居民、扩展到农村,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的制度设计,社会保障碎片化造成了不公平。现在我们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不一样,城市是城市的,农村是农村的,农村比城市肯定要低,所以要整合,将来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要和城市接轨。

3、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延迟退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规划建议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明确了“渐进式”的形式。

据统计,中国的劳动力每年以800万的速度在递减,同时65岁以上的人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在递增。人社部一组数据,现在我国每天25000人步入老龄人口行列,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4800人在办理退休,也就是说在工作时间里秒针跳动一下就有一位人员退休。2013年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首次出现下降,而这种趋势还将成为一种常

态,很快我们将担心劳动力短缺,而不是劳动力过剩。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是应对未来我国劳动力短缺的一个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说,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还延迟退休,这样就业压力不是更大了吗?其实,就业率、失业率和一个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比较每个国家就业率、失业率和退休年龄,退休年龄高的国家,失业率反倒都很低。北欧国家退休年龄大都是65-67岁,但失业率很低,低于南欧,低于西班牙,低于意大利、法国;美国失业率一直也就是5%左右,但美国也大都是65-67岁退休,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他们并没有高相关性。

4、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前段时间,这条新闻在各大媒体多次出现,22省份养老金吃紧,部分地区养老金收支恶化,是的,养老金收不抵支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块“心病”。没有钱,这就很难办。怎么办呢?国家准备从基金上做一些调整,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重点:做实基层、突出公益性、改变以药补医。

1、尽快解决大病统筹

我们社会中有多少看不起病、因病致穷的例子?老百姓病不起,不敢生病。

习总书记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农村、看农民。几千万人脱不了贫,这不叫小康,更谈不上全面小康。然而脱贫与医改关系极大,有数据告诉我们,因病致贫的占贫困人口、贫困家庭的比重最高,占到42%。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得了大病、重病,本来家里面条件还可以,一个大病就把所有的积蓄全部花光。所以中央提出来要尽快解决大病统筹问题,部署在2017年年底,要在全国全覆盖。

2、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药品价格

医院为什么看病贵,以药养医,医生的门诊费、挂号费并不贵,医院通过卖药养医。这也导致中国的医药,长期以来的价格非常高。有些普通药、最基本的药,但是非常重要,就像水一样。水要不要钱?要钱,而且只要很少的一点,但是它最重要。很多的药都非常重要,但是因为药品价格太低,所以没有人生产,反而生产那些没有什么用、但是价格昂贵的药。这样就苦了老百姓。因为感冒、咳嗽,花几千块钱买药,而在过去,几毛钱就能够把病治好的药却没有了。

所以要取消以药补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理顺药品价格,着实解决好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八)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十三五规划建议: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最受社会关注的,这个新闻一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甚至国外媒

体的广泛关注。生还是不生?这个问题成了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们计划生育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同时号召实行晚婚晚育。《公开信》是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标志,对于减少我们的人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我们人口少出生了4个亿。

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口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人口安全问题。经济有安全问题,人口也有。人是需要传承繁衍的,我们现在妇女的综合生育率是1.5—1.6,应该2+才能保证人口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未富先老,对人口安全有重大影响,西方国家是先富后老,我们还没富先老了。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全面放开二孩。

可是,现在老百姓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浪网调查显示只有百分之三十几的家庭表示想生二胎的意愿。

人口发展的规律就是低收入水平,人口增加快,高收入水平,人口增加慢。人很有意思,当收入水平低的时候都喜欢生小孩,越穷越

生,因为生下来就是劳动力,尤其是男孩,家庭男孩多,劳动力多,经济好。收入水平高了,不生了。西欧,人口减少。美国真正的本土人,生育率也下降,人口没减少,是因为大量人口移民过去。

不让你生有办法,但是老百姓不生,政府真是没办法。俄罗斯:绝对人口减少,政府用很多办法鼓励生育,生二、三个孩子是英雄母亲,挂勋章,很光荣,生三个联邦政府给万元奖金,有的地方奖一辆汽车,奖一套别墅,不生。俄罗斯国土面积那么大,边境那么长,征兵都困难。

保证人口再生产,不能等到人口开始减少的时候再采取措施,我们这次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也是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来规划的。这是一项符合民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口发展规律要求的政策,但落到实处仍需要配套措施来支持,相应的社会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服务要跟上。

以上是“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关于共享发展和民生建设的全部内容,它是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一些民生改善措施,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换个角度,择校不再砸钱、看病不再托关系找门路,省下来的真金白银,才会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人们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共享发展 推进民生建设

——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 王秀燕

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主要是通过推进民生建设来实施的。民生这个题目是个老题目。从古到今,所有的政权都在说要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老百姓日子过得舒坦的时期。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都说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我们共产党更是如此。我们的党章里说的很清楚,我们没有自己的利益,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我们也是世界大国里面唯一在政府门口挂人民这个牌子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党尤其重视民生工作,把民生工作视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对民生工作作出了新的具体的安排。今天,围绕“共享发展与推进民生建设”这个题目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二、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主要举措。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里面三个地方是新提

法,一,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二,共建共享,先提共建再提共享,第三个重要的概念——更多的获得感,我们改善民生进行了很多年,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我们老百姓没有获得感。这是五中全会中对民生这块新的提法,要想深刻理解这些新的提法,我们需要回到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中去。

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我们现在提的加快民生建设和过去的加快民生建设不一样,过去民生建设就是让更多的改革成果让老百姓共享,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而我们现在的民生建设要做到从有做到好,则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从头说起。

(一)我国民生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改善民生的工作,不同时期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2003),民生自动改善时期。这个时期,老百姓收入不断增加,住房问题、就业问题解决的越来越好,民生在自动改善,但是这段时间,国家对改善民生并没有倾聚多大的力量,它是自动改善的,甚至期间有很多的政策措施对改善民生是不利的。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义务给你钱,国家并没有配套资金跟上,医院,有些私有化,财政差额拨款,市场化经营,比如下岗失业、农民工长期低工资,等等,所以说,虽然民生在改善,当时政府对民生建设投入的并不多,看总的指导思想就可以知道,“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主要看经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说2003年以前,这段时间,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国力不断强盛,老百姓的生活在自发地改善。

第二个阶段(2004年—2012年),民生的赶超式发展时期。这段时期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主政时期。在这一阶段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合、新农保、居民医保基本做到了全覆盖。这期间,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和谐社会,社会政策集中出台的时期。温总理总理在英国访谈的时候,说,“我这十年,我值得骄傲的是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事业发展得非常好,13亿人口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都有了,社会安全网建立起来了。这是我的政绩之一”。这段时间,政府在拼命地改善民生。以致于当时有一些人对政府工作提出质疑,整天搞改善民生,蛋糕还没做大就想着分了?其实他们认为做蛋糕和分蛋糕这两件事情是冲突的,他们不明白蛋糕分了之后可以做得更大。这段时期民生投入非常大,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把财政收入的70%投入到改善民生工作中,教育投入也很大,就业,拼命地推,收入增长也很快,以10%的速度增长。这十年是民生赶超式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2012年以来),民生的质量提升阶段。十三五规划里提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是我们党的文件里第一次提到人民生活质量问题。以前提水平,以前是没有,现在有了,有了之后就想做到好,就开始提“质量”这个概念,将来五年、十年、十五

年,我们民生建设的做法、特征和过去肯定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呢,我们说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政府在民生性质的认识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刚开始认为民生是负担,会拖累经济的,后来和经济发展并重,到今天,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应该是互动的”。开始的时候,教育,不管了,医院,卖掉,轻装上阵。后来胡温主政十年,开始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视为并列关系,经济发展很重要,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很重要。就像河北省的口号“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经济和社会并列,像新疆,“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跨越式发展是经济,长治久安是社会,两者是并列的。现在,习总书记很多次提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不仅仅是并列的关系,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以前经济高,社会低,后来把它们拉平了,一样高了,是并列关系,然而不能是并列关系,它们应当是互动关系。

总书记在天津考察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程,没有终点站,只有新的起点,未来我们一定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第二,在民生建设的方向上,由过去的“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好”,从过去的量转向现在的质。从无到有,比如养老金制度,中国13亿人口都有了,但是现在很多省份的养老金账户亏空,没有做好,面临着各种挑战,所以说,“从无到有”好做,可是“从有到好”不好做。

第三,在民生建设的重心上,由过去的增量改革转向以存量改革为主。因为新增财力有限了,过去经济增速10%,新增财力15%甚至20%以上,最近两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我们还有这个能力吗?我们现在的新增财力有限,可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能做存量改革。

存量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自身利益让渡一部分,不牵扯重新分配,比如延迟退休,比如增收奢侈品消费税,这都是存量改革,存量改革不好做,但是更难做的存量改革是,直接从一部分人手里直接拿过来给另外一部分人。比如说教育,如早期的教育制度改革重点是“普九”、高校扩招等,这些使大家都受益,没有什么人利益受损,而现在是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改革重点就是让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所以存量改革更加痛苦。

最后,在民生改革上,要警惕“跑步机”式的改革。民生改革,一旦进入难做阶段,非常容易进入跑步机式的改革。中国的教育和医疗就是典型的“跑步机”式改革,改革改了三十年,回过头来一看,又回到了80年代的起点。

民生改革,当协调阻力特别大的时候,老百姓在后面推,要求政府非得兑现什么好处的时候,政府只能假改革,绕着弯子走,很热闹,天天在改,天天在变,但是改了二三十年,回头一看,没变。这种改革是最可怕的,我们不希望再出现跑步机式的改革。怎么做好未来的民生建设?可以说我们的民生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加快推进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1、财富配置失衡呈持续化趋势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直是贫富差距过大,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逐渐地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劳动报酬占比持续走低。2013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35%,欧洲国家约为63%;

第二,基尼系数持续高位运行。2003—201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是0.47-0.49;

第三,群体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收入最高10%群体和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1988年为7.3倍,2012年为23倍;

第四,城乡收入差距难以弥合。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2001年为2.9:1,2014年为2.92∶1;

第五,地区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居民收入是最低省居民收入的5.6倍;

第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拉大。2013年,收入最高和最低的行业差距达到8倍。

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没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被少数人享有。亚当·斯密1759年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亚当·斯密的这段话在我们国家也得到了印证,这些年来,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干

群矛盾、新旧市民矛盾日益突出。

习近平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摆在我们党员干部面前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们该如果妥善解决?

2、人口结构挑战持续而深远

当代中国面临新的人口结构转型问题,从多个方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就业结构:现在青年人失业很大一部分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劳动力现有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二是年龄结构:

(1)人口老龄化问题。2011年,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高峰值9.4亿后开始回落。2014年降至9.3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的15.5%,总量已达到2.12亿人。

(2) 少子化问题突出。什么叫少子化?是指0到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少。

三是分布结构:流动人口多,我们现在不能再把这些大量的流动人口视同二等公民。还有性别结构:2013年,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1300万人;

以上人口结构问题在中国日益突出,这使社会保障问题更为严峻。

3、阶层结构分化难以形成改革共识

我国的社会结构大体是三角形结构,中产阶层的比例还不大,底层的比例较大。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社会中出现了贫富差距、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代表权力主体的政治精英、代表资本主体的经济精英和代表文化主体的知识精英,属于社会中的强势群体;与此相对应的,广大工人和农民等底层群体因为贫穷被排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外,不断被边缘化,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

这两大群体,以及这两大群体内部的各个阶层,对中国现行的体制和未来的改革认同感是不一样的。

强势阶层群体占有社会的主要资源,决定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和方向,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就是经济发展创造的社会财富逐渐向强势群体阶层积聚的状况。

而底层民众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其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不断被边缘化,社会参与率低,从而不能均等地享受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于是难免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其实,“改革”和“发展”曾经一度是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的,可是现在广大工农等社会底层民众长期不能从“改革”和“发展”中获益,如果他们认识到正是这种“改革”和“发展”造成了自己边缘化地位的话,那么在改革动力上,不同群体、不同利益阶层之间是很难达成共识的。

4、负面社会情绪开始集中显现

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冲击民众的心理结构。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导致

的贫富分化,致使一些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不安全感明显,整个社会出现的焦虑情绪不断蔓延,社会愤怒情绪不断积累。调查显示,相比五年前,47.8%的人“更焦虑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加老百姓的改革“获得感”,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基本民生体系,提供必要的心理安全保障。

二、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改善民生重在“坚守底线”

简单说,就是社会最底层的一部分人,一定要管好,让他们吃好喝好,有可持续的生计,能够有翻身的机会,也就是要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句话,一个也不能少。我们习近平主席说话的一句话,“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

(二)改善民生还应“突出重点”

一是突出基本民生。民生这个概念已经被泛化了。政府做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改善民生,都是民生事业。民生承担的应当是基本民生。中央指出的民生主要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人口,就这么几个,剩下的都不属于基本民生。我们说的民生主要是基本民生。突出重点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

脆弱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突出重点人群,比如7000万贫困人口中吃低保的那2000万人口。

二是突出机会公平。比如说教育,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至少起点是公平的,如果起点公平,程序公平,结果有时不公平的话,问题也不是很大,还有翻身的机会,大不了下次再跑。如果起点本身就不公平的话,结果看似公平,其实也是不公平的。

(三)改善民生仍需“完善制度”

我们中国的民生建设得基本上差不多了,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效果怎么样,好吗?不一定。

比如说,碎片化问题非常严重,城乡、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人群适用不同的制度。养老制度,建立的差不多了吧,可是制度都不一样,军人有一个,公务员有一个,事业单位有一个,企业有一个、农民还有一个,养老制度就有七八个,再有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是不一样的。

公平性问题:很多制度都建立起来了,但是有些制度明显的不公平,比如公积金制度,典型的不公平,差别很大。

可持续问题:从当前看,日益扩大的民生事业供应规模对政府的供给能力构成挑战。有些地方政府搞民生建设,看别的地方建保障房,他也建,建了一半不建了,没钱了!习近平指出,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要求。一些国家的教训也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跨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

(四)改善民生急需“引导预期”

我们有些人羡慕西欧高福利国家,不用工作就有收入。我们国家有些大城市,像北京,有些人吃低保,就是不愿去工作,不干活一样可以生活得不错,所以有些人愿意吃低保,于是,这种福利依赖病就出现了。在北京,吃低保的人看病不用挂号,他一看排了很长的队,直接跑到前面,拿出低保证,“哎,给我挂个号”!这种现象不应该有。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当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一勤天下无难事”,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所以说,引导预期很重要,要引导老百姓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让全体人民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经济社会越发展,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在增加公共服务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基本公共服务“歧视性供给”格局:一,歧视农村地区居民、城市地区居民优先的格局;二,歧视欠发达地区居民、发达地区居民先行的格局;三,歧视体制外社会群体、保障体制内部群体的格局;四,歧

视低收入社会群体、高收入高福利群体优先的格局。

(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究竟什么样的人算贫困人口,我们政府将贫困线设定在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这7017万人贫困人口,是2014年统计的,是以2010年不变价来计算的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如果按照2014年的现价来算,这个标准是2800元,也就是说按照2010的不变价标准2300元或者按照2014年的现价标准统计,贫困人口数量是7017万。到2020年的时候,如果按当年现价算,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说法标准就是4000元。

未来五年,要让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问题,压力非常大。

怎么让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一批人初步计算有3000万人;二是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批人大体有1000万。三是转移就业一批,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通过培训,为他们找到工作岗位,可以解决1000万人左右;四,还有将近2000万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的五保户,还有失能人群,怎么也解决不了的,他们靠吃低保解决,需要用社会保障的办法兜底管起这2000万人,所以说真正要解决的是5000万人。

这样,到2020年基本实现7000万人的脱贫。

精准扶贫也看出了中央这次对扶贫工作的决心。

(三)提高教育质量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要依靠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兴则百业兴。从长远看,一个国家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从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从经济社会变革看,人类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都得益于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这里的普及是在毛入学率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6.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纲要规定的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即为90%。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为主组成。按照现有中考招生模式,分数高的升入高中,分数低的上中职。分数高的,上高中,没问题,而问题是上中职这部分学生。现实情况是,一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对学生未来找工作和提高工作收入的帮助不大,上与不上没什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一些中考分数低的初中毕业生宁可直接选择参加工

作,也不去上中职,所以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在萎缩。所以说,未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在于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普及高中教育并逐步实现免费,是否意味着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是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不是要求所有孩子都要上普通高中。

这是两个概念。义务教育的特点除了普及性外和免费性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制性,而对于学生在选择读不读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学校这个问题上,是有自由选择权的,并不强制,所以说普及高中教育不等于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2、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这些年来免学费覆盖面增长最多、增长最快的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90%左右在校中职学生已实现免学费。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不仅仅是一个是否减免费用的问题,而是一种政策导向,那就是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将成为非常重要的板块,现在的许多普通高等教育有可能逐步转化成职业教育,这将对下一步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积极而明显的影响。同时,为提高中国整个教育的基础水平、基础能力、就业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促进就业创业

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古人云:有恒业者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也即是说当一个人有了稳定的职业才会有稳定的收入,有了稳

定的收入才会有平和的心态。在典型市场国家,就业率是政府最重要的参照指标,就业率上去了,经济增长快一点慢一点问题不大。很多外国人,他们一般都知道本国失业率是多少,却往往不知道经济增长率是多少。五中全会中关于就业提到以下几点。

1、以创业带就业

五中全会中25次提到就业,可见党和政府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尤其特别强调要“促进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一个人成功创业一年以上,可以带动3到5人就业。1969年至1976年,美国新创办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81.5%的新就业机会。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由中小企业创造。实际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各种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实现的。

2、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一直以来,劳动低成本是我们国家竞争力的优势所在。但是这只是一种短暂现象,因为竞争力真正强的国家一定是劳动成本高的国家,是工资、福利很高的国家,劳动成本高的背后是教育的高投入,而教育的高投入带来的一定是劳动者的素质高。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生产出产品的技术含量才会高,从而这个国家才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最近几年,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国家要跨进先进国家的行列,不能简单让农民丢掉锄头就变成了

工人,这样不可能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最终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所以,从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出发,要真正跻身到先进国家的行列,就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他们的素质,要让大量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真正变成合格产业工人。

(五)缩小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们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辉煌,这叫中国速度。从1978年的GDP总量3645个亿,到2014年的GDP总量63.6万亿元,增长了174倍,这在全世界没有第二家。我们的“蛋糕”越做越大,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向心力这四个力合到一起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体制、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橄榄形的国民收入架构还没有真正构建起来。

1、我国的基尼系数偏高

我们都知道基尼系数在收入分配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基尼系数不能太高,高就标志着收入差距太大,这个社会就不稳定。国际上有一个标准,基尼系数0.2以下是高度平均,基本属于大锅饭,0.2到0.3是相对平均,0.3到0.4是最好的,是比较合理的,0.4到0.6都是差距偏大,过了0.6就有问题了,社会高度分化,可能就有人揭竿而起了。这是国际上的通行标准,它的警戒线大致上应该控制在0.4以内,不要超过0.4。

我们来看看我们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的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3年到14年,03年是0.479,04年是0.473,都在0.4以上,05年是0.485,更高了,06年是0.487,07年是0.484,08年是最高峰值,0.491。从08年往后逐年在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非常缓慢。09年降到了0.49,10年降到了0.481,11年降到了0.477,12年降到了0.474,13年是0.473,14年是0.469。应当说从03年开始到14年,最低的年份就是2014年,虽然在缓慢下降,但是从03年以来一直到1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都在在0.4以上,也就是在警戒线以上,属于偏大。

2、中等收入比重偏低

橄榄形的国民收入结构就是中间大、两头小,中等收入的应该占主体,我们今天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

什么叫中产阶级?或者叫中等收入家庭,都是同一个意思。有专家提出来,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20万元左右,有房、有车,还有100万左右的存款,或者是股票。北京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肖灼基提出中等收入的四个标准,第一,人均住房要60平方米;第二,有家用汽车;第三,每年举家国内外各旅游一次;第四,还有闲钱投资。我们把上面两种观点归并一下,社会观点的中产阶级有五条标准:三口之家年收入20万元左右,这是第一条;180平方米的住房,人均60;第三条,有家用汽车,没讲什么牌子的,弹性还比较大,钱多就好一点;第四条,有100万元左右的储蓄,或者是股票投资;第五条,每年举家国内外各旅游一次。这是我们把相关专家的意见观点归纳了

一下,谈谈究竟什么叫中等收入。中央提出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那么我们的家庭现在有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呢?

瑞士的瑞信银行2015年10月份发布了全球财富报告,根据这个报告披露,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级。这个报告里面讲,中国现在已经有1亿人属于中产阶层,这在全世界是最庞大的,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了。即便是这样,与中国的总人口相比,我们仍然是少数,我们有13亿人,13:1。预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以后,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将达到6个亿左右。即便是6个亿左右,仍然在半数以下,所以还要继续努力。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建议》用了很长的篇幅谋划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提出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一次五中全会用的词叫做“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报告用的词叫“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

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工资方面的一些政策出台,要看这个政策是不是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次全会报告关于收入分配这一部分,讲了很多话,篇幅很多,讲得也比较明确,比较具体。

(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保是最大的民生。人都会老,老了怎么办,过去是家庭养老,

养儿防老,现在我们不能光靠家庭,要有社会保障体系。所以这次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保里面有很多是重复强调过去的政策,有这样几个基本点:

1、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我们现在基础养老金没有全国统筹。经济发展水平低交的就低,经济发展水平高交的就高,企业养老金交的也不一样,好的交的多,不好的交的少,所以养老金管理碎片化。这是不合理的,这次明确提出交给全国统筹,全国统筹标准就一样了,这是重大的推进。

2、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3年以后把社会保障制度延伸扩展到城市居民、扩展到农村,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的制度设计,社会保障碎片化造成了不公平。现在我们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不一样,城市是城市的,农村是农村的,农村比城市肯定要低,所以要整合,将来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要和城市接轨。

3、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延迟退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规划建议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明确了“渐进式”的形式。

据统计,中国的劳动力每年以800万的速度在递减,同时65岁以上的人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在递增。人社部一组数据,现在我国每天25000人步入老龄人口行列,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4800人在办理退休,也就是说在工作时间里秒针跳动一下就有一位人员退休。2013年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首次出现下降,而这种趋势还将成为一种常

态,很快我们将担心劳动力短缺,而不是劳动力过剩。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是应对未来我国劳动力短缺的一个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说,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还延迟退休,这样就业压力不是更大了吗?其实,就业率、失业率和一个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比较每个国家就业率、失业率和退休年龄,退休年龄高的国家,失业率反倒都很低。北欧国家退休年龄大都是65-67岁,但失业率很低,低于南欧,低于西班牙,低于意大利、法国;美国失业率一直也就是5%左右,但美国也大都是65-67岁退休,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他们并没有高相关性。

4、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前段时间,这条新闻在各大媒体多次出现,22省份养老金吃紧,部分地区养老金收支恶化,是的,养老金收不抵支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块“心病”。没有钱,这就很难办。怎么办呢?国家准备从基金上做一些调整,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重点:做实基层、突出公益性、改变以药补医。

1、尽快解决大病统筹

我们社会中有多少看不起病、因病致穷的例子?老百姓病不起,不敢生病。

习总书记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农村、看农民。几千万人脱不了贫,这不叫小康,更谈不上全面小康。然而脱贫与医改关系极大,有数据告诉我们,因病致贫的占贫困人口、贫困家庭的比重最高,占到42%。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得了大病、重病,本来家里面条件还可以,一个大病就把所有的积蓄全部花光。所以中央提出来要尽快解决大病统筹问题,部署在2017年年底,要在全国全覆盖。

2、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药品价格

医院为什么看病贵,以药养医,医生的门诊费、挂号费并不贵,医院通过卖药养医。这也导致中国的医药,长期以来的价格非常高。有些普通药、最基本的药,但是非常重要,就像水一样。水要不要钱?要钱,而且只要很少的一点,但是它最重要。很多的药都非常重要,但是因为药品价格太低,所以没有人生产,反而生产那些没有什么用、但是价格昂贵的药。这样就苦了老百姓。因为感冒、咳嗽,花几千块钱买药,而在过去,几毛钱就能够把病治好的药却没有了。

所以要取消以药补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理顺药品价格,着实解决好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八)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十三五规划建议: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最受社会关注的,这个新闻一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甚至国外媒

体的广泛关注。生还是不生?这个问题成了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们计划生育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同时号召实行晚婚晚育。《公开信》是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标志,对于减少我们的人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我们人口少出生了4个亿。

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口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人口安全问题。经济有安全问题,人口也有。人是需要传承繁衍的,我们现在妇女的综合生育率是1.5—1.6,应该2+才能保证人口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未富先老,对人口安全有重大影响,西方国家是先富后老,我们还没富先老了。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全面放开二孩。

可是,现在老百姓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浪网调查显示只有百分之三十几的家庭表示想生二胎的意愿。

人口发展的规律就是低收入水平,人口增加快,高收入水平,人口增加慢。人很有意思,当收入水平低的时候都喜欢生小孩,越穷越

生,因为生下来就是劳动力,尤其是男孩,家庭男孩多,劳动力多,经济好。收入水平高了,不生了。西欧,人口减少。美国真正的本土人,生育率也下降,人口没减少,是因为大量人口移民过去。

不让你生有办法,但是老百姓不生,政府真是没办法。俄罗斯:绝对人口减少,政府用很多办法鼓励生育,生二、三个孩子是英雄母亲,挂勋章,很光荣,生三个联邦政府给万元奖金,有的地方奖一辆汽车,奖一套别墅,不生。俄罗斯国土面积那么大,边境那么长,征兵都困难。

保证人口再生产,不能等到人口开始减少的时候再采取措施,我们这次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也是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来规划的。这是一项符合民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口发展规律要求的政策,但落到实处仍需要配套措施来支持,相应的社会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服务要跟上。

以上是“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关于共享发展和民生建设的全部内容,它是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一些民生改善措施,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换个角度,择校不再砸钱、看病不再托关系找门路,省下来的真金白银,才会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人们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关文章

  • 讲看齐见行动的心得体会 3篇
  • 讲看齐见行动的心得体会 3篇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只有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加快脱 ...查看


  • 18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 18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18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一) '十三五'末,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目标已确定,就看路线图如何绘制.外界认为,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GDP增速目标有望降低,而环境及生态文明的目标将会得到更多重视.这是党的十 ...查看


  • 坚持共享发展提速幸福中国
  • 坚持共享发展 提速幸福中国 张燚 2015年10月30日14:43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大要务,也是"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就 ...查看


  •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 前沿论坛FrontierForum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陆志远 [摘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主题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我 们党指导发展的理论.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关键词 ...查看


  • 包容性发展
  • 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增长对社会建设的必然 要求 2010-10-19 09:14:09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致辞中,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 ...查看


  • 发展社会事业与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 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 ...查看


  • 重视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
  • 重视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 一.背景材料 材料一: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查看


  • 2011年民生战役工作总结
  • 拓展民生工程战役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一.2011年民生战役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我市民生工程战役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五大战役"总指挥部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查看


  •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冯颜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五中全会重点研究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措施,是具有标志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