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赏析

英国的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在评论世界历史人物时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这个评价显然是够高的了。但平心而论,这不是无原则的溢美,人家汤恩,一个外国学者,也没必要对两千多年前一位中国皇帝说奉承话!两千多年前的刘邦,就已经走出了国门,都成了世界级的人物了,可谓是为国争光的先驱。

谈到对刘邦的定位,说他是位政治家,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但如果说刘邦是位诗人,同意的人可能就不多了。但事实是,刘邦确实是个诗人,还是个相当优秀的诗人。这话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而是一位大学者刘勰的定论。刘学者的原话是:“高祖《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 意思是说刘邦的两首诗《大风》与《鸿鹄》,写得率真本色,是纯天然的好作品。

刘学者是整个南北朝时代最博学的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被后人称为“体大精深,笼罩群言。”刘勰品评诗人的眼光很高,他认同的古代诗人没有几个,刘邦是其中幸运的一个。

刘勰的话不是空穴来风的无根之谈,更不会是阿谀奉承刘邦。因为他与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一样,也没有这个必要,刘邦早他五六百年就到了另一个世界去了。

确实,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就是这样一位与诗文无缘而且极度轻视文人尤其是诗人的半文盲帝王,却写出了两首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而中国古代车载斗量的写诗文人,他们一生呕心沥血“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但写下的诗歌流传到后世能有几人呢!这其中的纠结,真是让人想破头也想不明白。

是否我们可能这样理解:诗歌与读书无关,与学问无关,而与性情有关!刘邦的文学成就也说明一个道理:学者是后天的,诗人是天生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汉高祖的这首名垂千古的诗作《大风歌》。这是刘邦当了皇帝后的第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概括了刘邦的整个奋斗历程。

这首诗整篇只有三句话,比“文革”时流行的群众文艺活动“三句半”还少半句,字数仅为二十三个字,这首小诗最大的特色是在它的语言方面。

文学上有句术语,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估计刘邦是不知道什么语言艺术这一说的,他的诗就是自说自话,心里怎么想的口里就怎么说,没有一点文绉绉的感觉,基本读的人都能理解: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中,我们看到是一位悲壮慷慨、大气磅礴的一代雄主!

要说这刘邦,得天下还真是不容易。他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这与跟他楚汉相战了多年的项羽比起来,身世家道要差远了。人家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也就是古谚所言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楚国人,还是属于比较上层的楚国人。所以项羽起来造反,还是很有号召力的,而刘邦,全凭的是胆大敢做!

《大风歌》表达了刘邦重返故乡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这首诗只有三句,可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短的诗歌名作,但兵不再于多而在于精,诗歌也是同样的道理,刘邦的这首小诗就是流传千古的好诗。

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以激荡的风云形象作比喻,描绘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风起云涌之势。自陈胜吴广吹响了反抗秦朝暴政的号角,尤其是陈胜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激励了无数雄心勃勃男人的英雄梦。乱世造就英雄,乱世呼唤英雄,刘邦、项羽都在此时乘势而出了,他们如大风涌起于青萍之末,随即风雷阵阵,扫荡天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既写出了秦末的民心汹涌,天下板荡、群雄竞起的局势,又真实地再现了农民起义的恢宏规模、浩大声势与无比力量。由陈胜首难到刘邦定鼎长安,这期间,群雄之反秦与逐鹿,真可谓风生水起,七个字都尽数涵盖,声色俱壮,力有千钧,磅礴大气。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刘邦触景生情之语,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秦朝灭亡后,一山难容二虎,楚汉之争又起,项羽刘邦棋逢对手,又激烈厮杀了五年,最后的结局是刘邦胜出称帝,出局的项羽战败自刎。经过多年苦战,如今已天下一统,四海臣服。

此刻,自己以万乘之尊的身份荣归故里,显赫无比。想到自己当初一无赖小儿,父亲曾多次骂自己是败家子,不会置办产业,而今自己置下了整个国家的产业,有谁能比呢!眼前群臣百姓三呼万岁,众人顶礼膜拜,人生功业至此,刘邦怎不豪情万丈,“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八个字,帝王气象尽在其中!

如果,只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刘邦整个是一个小人得志的形象,但我们接着看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知道高祖毕竟是高祖,眼光与胸怀那是绝对的宽广,开国之君的豪迈与忧患尽在其中!

这句话的含义也最为丰富,表现了一代开国之君的高瞻远瞩与居安思危。刘邦在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深的担忧:就是如何巩固帝业,而不至于象秦那样只传二世就灰飞烟灭了。所以,刘邦这句话是他招集贤人、猛士的呼唤。

此时,刘邦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并且身患重病,他预感生命垂危,而太子刘盈又生性文弱,他担心江山的稳固,希望刘姓的江山能世世代代传下去,这就需要猛士来守卫。环顾海内,政局未安,内忧尚存,外患严重,可又没有能挑起安内御外重任的“猛士”。想到此,刘邦不禁悲从中来。可见,得江山与守江山一样令人心力交瘁。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生动描写了此时的情景:“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段话是很有情采的,在壮烈的气氛中平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

《大风歌》是刘邦对未来国运的感慨,更是对现实危机的担忧。创业之艰难,守城之不易,刘邦在为他的王朝思谋,在为他的王朝担优,威武雄壮之中隐含着深沉的优虑。

在写完《大风歌》后的第二年,刘邦就带着他无尽的担忧离开了人世。他死后,汉惠帝刘盈便将刘邦停留在沛县时居住宫室立为宗庙,年年祭祀,并让当年随刘邦唱歌的120名青年专门从事音乐工作,至汉景帝时,《大风歌》一直是沛地一年四季祭祀宗庙的乐舞。

历代诗文品评家虽对高祖其人时不无微词,但对这首诗却无不推崇备至。宋代的文人陈岩肖认为:“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慨远大,真英主也”;宋代的大儒朱熹则说:“汉高祖的《大风歌》是‘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誉《大风歌》是“千秋气概之祖“。 “冠绝千古之作”

以上诸家对刘邦这首诗的评论应该是公允的观点。作为古代君主,能为诗者不乏其人,但要说表现帝业的恢宏和君主的忧乐,《大风歌》确实是无与伦比,其后可差与刘邦比肩的只有曹操,他的《短歌行》诗也是一首探索人生、渴求人材的名作,诗风深沉厚实,但就气度的恢宏来说,还是略为逊色。

就气势而言,《大风歌》哪堪称千古独步,对后世各类人物的影响都很大。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荣归故里之际,都往往效法汉高祖,除了大摆筵席宴请故旧亲友之外,有些君主也吟诗作赋,以《大风歌》来比附自己的豪迈情怀,讴歌自己的文治武功。如周明帝宇文毓的《过故宫》、唐太宗李世民的《幸武功庆善宫》、唐玄宗李隆基的《巡省途次旧宫赋》、洪秀全的《时势诗》等,都是此类作品。

除了帝王将相,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也喜欢《大风歌》,他们也常常借用《大风歌》的诗意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如李白的《胡无人》、朱德的《赠友人》等。连民国时不学无术的山东军阀张宗昌,居然也知道这首《大风歌》,还亲自写了首《俺也写个大风的歌》的打油诗,也称得是一段文坛趣话。

张宗昌为奉系军阀,号称“三不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军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财产,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老婆。这不是恶搞,而是有张宗昌自己的《无题》诗为证:“要问女人有几何,俺也不知多少个。昨天一孩叫俺爹,不知他娘是哪个?”看来人家说他不知道有多少个老婆确实没有冤枉他。

下面,我们就摘录一首张大帅的《俺也写个大风的歌》,奇文共欣赏: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张宗昌的这首《大风歌》比刘邦的《大风歌》多了一句,读来虽不如高祖气势,倒也声色动人。

这句诗前三句说自己带着大部队,在炮声隆隆中回到故乡,没什么难理解的句子,不过一句数“数英雄兮张宗昌”有点自吹自擂。人家刘邦可从没有这样直白地说自己是英雄。英雄是公认的,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还是相当有精采的“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张大帅威武!

英国的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在评论世界历史人物时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这个评价显然是够高的了。但平心而论,这不是无原则的溢美,人家汤恩,一个外国学者,也没必要对两千多年前一位中国皇帝说奉承话!两千多年前的刘邦,就已经走出了国门,都成了世界级的人物了,可谓是为国争光的先驱。

谈到对刘邦的定位,说他是位政治家,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但如果说刘邦是位诗人,同意的人可能就不多了。但事实是,刘邦确实是个诗人,还是个相当优秀的诗人。这话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而是一位大学者刘勰的定论。刘学者的原话是:“高祖《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 意思是说刘邦的两首诗《大风》与《鸿鹄》,写得率真本色,是纯天然的好作品。

刘学者是整个南北朝时代最博学的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被后人称为“体大精深,笼罩群言。”刘勰品评诗人的眼光很高,他认同的古代诗人没有几个,刘邦是其中幸运的一个。

刘勰的话不是空穴来风的无根之谈,更不会是阿谀奉承刘邦。因为他与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一样,也没有这个必要,刘邦早他五六百年就到了另一个世界去了。

确实,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就是这样一位与诗文无缘而且极度轻视文人尤其是诗人的半文盲帝王,却写出了两首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而中国古代车载斗量的写诗文人,他们一生呕心沥血“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但写下的诗歌流传到后世能有几人呢!这其中的纠结,真是让人想破头也想不明白。

是否我们可能这样理解:诗歌与读书无关,与学问无关,而与性情有关!刘邦的文学成就也说明一个道理:学者是后天的,诗人是天生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汉高祖的这首名垂千古的诗作《大风歌》。这是刘邦当了皇帝后的第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概括了刘邦的整个奋斗历程。

这首诗整篇只有三句话,比“文革”时流行的群众文艺活动“三句半”还少半句,字数仅为二十三个字,这首小诗最大的特色是在它的语言方面。

文学上有句术语,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估计刘邦是不知道什么语言艺术这一说的,他的诗就是自说自话,心里怎么想的口里就怎么说,没有一点文绉绉的感觉,基本读的人都能理解: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中,我们看到是一位悲壮慷慨、大气磅礴的一代雄主!

要说这刘邦,得天下还真是不容易。他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这与跟他楚汉相战了多年的项羽比起来,身世家道要差远了。人家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也就是古谚所言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楚国人,还是属于比较上层的楚国人。所以项羽起来造反,还是很有号召力的,而刘邦,全凭的是胆大敢做!

《大风歌》表达了刘邦重返故乡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这首诗只有三句,可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短的诗歌名作,但兵不再于多而在于精,诗歌也是同样的道理,刘邦的这首小诗就是流传千古的好诗。

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以激荡的风云形象作比喻,描绘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风起云涌之势。自陈胜吴广吹响了反抗秦朝暴政的号角,尤其是陈胜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激励了无数雄心勃勃男人的英雄梦。乱世造就英雄,乱世呼唤英雄,刘邦、项羽都在此时乘势而出了,他们如大风涌起于青萍之末,随即风雷阵阵,扫荡天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既写出了秦末的民心汹涌,天下板荡、群雄竞起的局势,又真实地再现了农民起义的恢宏规模、浩大声势与无比力量。由陈胜首难到刘邦定鼎长安,这期间,群雄之反秦与逐鹿,真可谓风生水起,七个字都尽数涵盖,声色俱壮,力有千钧,磅礴大气。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刘邦触景生情之语,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秦朝灭亡后,一山难容二虎,楚汉之争又起,项羽刘邦棋逢对手,又激烈厮杀了五年,最后的结局是刘邦胜出称帝,出局的项羽战败自刎。经过多年苦战,如今已天下一统,四海臣服。

此刻,自己以万乘之尊的身份荣归故里,显赫无比。想到自己当初一无赖小儿,父亲曾多次骂自己是败家子,不会置办产业,而今自己置下了整个国家的产业,有谁能比呢!眼前群臣百姓三呼万岁,众人顶礼膜拜,人生功业至此,刘邦怎不豪情万丈,“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八个字,帝王气象尽在其中!

如果,只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刘邦整个是一个小人得志的形象,但我们接着看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知道高祖毕竟是高祖,眼光与胸怀那是绝对的宽广,开国之君的豪迈与忧患尽在其中!

这句话的含义也最为丰富,表现了一代开国之君的高瞻远瞩与居安思危。刘邦在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深的担忧:就是如何巩固帝业,而不至于象秦那样只传二世就灰飞烟灭了。所以,刘邦这句话是他招集贤人、猛士的呼唤。

此时,刘邦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并且身患重病,他预感生命垂危,而太子刘盈又生性文弱,他担心江山的稳固,希望刘姓的江山能世世代代传下去,这就需要猛士来守卫。环顾海内,政局未安,内忧尚存,外患严重,可又没有能挑起安内御外重任的“猛士”。想到此,刘邦不禁悲从中来。可见,得江山与守江山一样令人心力交瘁。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生动描写了此时的情景:“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段话是很有情采的,在壮烈的气氛中平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

《大风歌》是刘邦对未来国运的感慨,更是对现实危机的担忧。创业之艰难,守城之不易,刘邦在为他的王朝思谋,在为他的王朝担优,威武雄壮之中隐含着深沉的优虑。

在写完《大风歌》后的第二年,刘邦就带着他无尽的担忧离开了人世。他死后,汉惠帝刘盈便将刘邦停留在沛县时居住宫室立为宗庙,年年祭祀,并让当年随刘邦唱歌的120名青年专门从事音乐工作,至汉景帝时,《大风歌》一直是沛地一年四季祭祀宗庙的乐舞。

历代诗文品评家虽对高祖其人时不无微词,但对这首诗却无不推崇备至。宋代的文人陈岩肖认为:“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慨远大,真英主也”;宋代的大儒朱熹则说:“汉高祖的《大风歌》是‘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誉《大风歌》是“千秋气概之祖“。 “冠绝千古之作”

以上诸家对刘邦这首诗的评论应该是公允的观点。作为古代君主,能为诗者不乏其人,但要说表现帝业的恢宏和君主的忧乐,《大风歌》确实是无与伦比,其后可差与刘邦比肩的只有曹操,他的《短歌行》诗也是一首探索人生、渴求人材的名作,诗风深沉厚实,但就气度的恢宏来说,还是略为逊色。

就气势而言,《大风歌》哪堪称千古独步,对后世各类人物的影响都很大。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荣归故里之际,都往往效法汉高祖,除了大摆筵席宴请故旧亲友之外,有些君主也吟诗作赋,以《大风歌》来比附自己的豪迈情怀,讴歌自己的文治武功。如周明帝宇文毓的《过故宫》、唐太宗李世民的《幸武功庆善宫》、唐玄宗李隆基的《巡省途次旧宫赋》、洪秀全的《时势诗》等,都是此类作品。

除了帝王将相,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也喜欢《大风歌》,他们也常常借用《大风歌》的诗意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如李白的《胡无人》、朱德的《赠友人》等。连民国时不学无术的山东军阀张宗昌,居然也知道这首《大风歌》,还亲自写了首《俺也写个大风的歌》的打油诗,也称得是一段文坛趣话。

张宗昌为奉系军阀,号称“三不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军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财产,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老婆。这不是恶搞,而是有张宗昌自己的《无题》诗为证:“要问女人有几何,俺也不知多少个。昨天一孩叫俺爹,不知他娘是哪个?”看来人家说他不知道有多少个老婆确实没有冤枉他。

下面,我们就摘录一首张大帅的《俺也写个大风的歌》,奇文共欣赏: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张宗昌的这首《大风歌》比刘邦的《大风歌》多了一句,读来虽不如高祖气势,倒也声色动人。

这句诗前三句说自己带着大部队,在炮声隆隆中回到故乡,没什么难理解的句子,不过一句数“数英雄兮张宗昌”有点自吹自擂。人家刘邦可从没有这样直白地说自己是英雄。英雄是公认的,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还是相当有精采的“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张大帅威武!


相关文章

  • 关于风的诗句:[大风歌]
  • 出自西汉诗人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赏析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 ...查看


  • 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 俯仰皆成文章 褒贬自有春秋 --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一.自唱歌谣,原是异曲同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史记>载,"项王则夜起, ...查看


  • 鸿门宴资料
  • 刘邦入关约法三章 秦王子婴降.沛公入秦宫,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吾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不受.秦人又益喜,唯 ...查看


  • [史记]第8期:十二本纪·高祖本纪(赏析)
  • <史记·高祖本纪>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勾勒了成为天子过程的 ...查看


  • 戏说[大风歌]
  • 此诗作于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其时刘邦征讨英布叛军,胜局已定,返回长安时途经故乡沛县,与父老.故人.诸母置酒高会.据<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记载,刘邦击筑自歌,令儿皆和习之,"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查看


  • 高祖本纪练习及答案
  • <高祖本纪>第一板块重点内容检测试卷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解释加点实词 1. 息大泽之陂 水边.堤岸 .2.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怀孕:于是.就 ...3. 隆准而龙颜 鼻子:上额 .. 4. 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 5 ...查看


  • 大风起兮云飞扬 1
  • 大风起兮云飞扬 -漫话流动显示及纳斯方程 王 振 东 古代诗词:以流动显示来抒发情思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47-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今江苏徐州市 ...查看


  • [鸿门宴]参考资料
  • <鸿门宴>参考资料 一.刘邦.项羽二人的诗作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这首 ...查看


  • 项羽本纪导学案
  • 项羽本纪导学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项羽本纪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翻译课文. 2.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正确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和字里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