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大风歌]

  此诗作于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其时刘邦征讨英布叛军,胜局已定,返回长安时途经故乡沛县,与父老、故人、诸母置酒高会。据《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记载,刘邦击筑自歌,令儿皆和习之,“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真情流露至此。   那么,刘邦到底感慨了什么?怎样的往事触动了这位布衣出身、提三尺剑草创王朝的皇帝的思绪?事后约半年,刘邦驾崩于长安长乐宫,那么《大风歌》又是否可以视作他一生的回顾?   刘邦家乡在秦末泗水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属于楚地,《大风歌》也有极鲜明的楚歌特点。诗歌首句高起,境界阔大深远,却成为次句的映衬,非常符合作者的帝王身份;末句又忽生转折,言其虽有天子之尊和归乡之乐,心中实是充满遗憾。诗歌情感丰富,曲折生姿,整体风格苍劲豪迈,由此似可看出,刘邦其实并非后人眼中的无赖和文盲。   汉高祖一生征战,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起兵到去世,15年间只有一年没有战事(汉九年,公元前198年),他的确身在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乱世。综而观之,这些战争可以分为“亡秦”“灭项”“平叛”三个阶段,但在大部分时期里,天下大局并不掌握于刘邦之手。   秦王朝之亡,亡于关东反叛,更亡于朝廷内乱。反叛力量实以六国遗贵为中坚,而号称沛公的刘邦起事之初实力非常孱弱,直至秦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游击经过高阳之时,仍被郦食其评论为“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其时,距离秦亡只有8个月。最终,因李斯被腰斩(公元前208年),章邯投降(公元前207年),秦王朝内失重臣,外失大将,众叛亲离,方才被沛公趁乱攻入霸上,一朝覆灭。   项羽之败,败于戏下分封,此后一直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楚汉争霸的大略形势为,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地区,而韩信接连破降魏、代、赵、燕、齐,对西楚形成了战略包围。其时,韩信成为决定胜负天平的砝码,正如蒯通所言:“当今两王之命悬于足下(韩信)。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最终不叛汉而击楚,刘邦遂有天下。   至于所谓平叛,则是当时形势所使,简要分析后文有述。在汉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刘邦见萧何建设宫殿壮丽而怒骂之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汉书・高帝纪第一下》)据此又可见当时局势之错综复杂,难言必胜。   史事如此,主人公感慨更加深刻,15年的经历似风起云涌。刘邦回忆一生征战,吟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对乱世变局的万端感慨必然一齐涌上心头。   《大风歌》第二句,应当注意“威加海内”四字,意为皇帝威权凌驾四海。事实上,刘邦称帝之后,不论诏书还是言行,绝少流露出类似情绪,从中可见他对皇位、政权的稳固是始终存有疑问的。   剿灭项羽后,西汉皇室与异姓诸侯王的矛盾成为主导。如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娄敬劝说刘邦迁都关中地区时云:“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据此可知,对立从统一天下开始就已存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已不可复行,项羽行之而亡,刘邦行之则剪除功臣已不可避免。   在此后的8年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相继被杀,张敖废黜,卢绾逃亡……只有地僻国小的长沙王吴芮避过一劫。等到击败英布、基本铲除异姓诸侯王势力、维护了政权稳定时,刘邦的内心应当又有喜慰。于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自然而然将这种情感流露出来,皇帝的威严最终慑服天下。   既然稳固了统治,同时与匈奴和亲,南越赵佗又已臣服,那么《大风歌》第三句又当如何理解?笔者认为,这应当是刘邦对命运、国祚的感叹。   讨伐英布之时,高祖“为流矢所中”,此事当在回归沛县之前,当年他已61岁。那么,刘邦是否会因为箭伤和年老生发出将死的叹息呢?据《汉书》可知,在作完《大风歌》之后,高祖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这似可作为一条佐证。   刘邦既思将死,心中不免悲凉,回顾一生戎马倥偬,特别是在平叛过程中,每每以半百之身御驾亲征,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浩叹也在情理之中了。   汉高祖起于细微,与宗族、妻族、功臣戮力平定天下,其中最为倚重者皆为功臣,如韩信、彭越、张耳等。及至无法避免的“反叛”发生,刘邦就面临着无人可用,只能亲自上阵的窘境。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叛,其时高祖有疾,欲遣太子领兵征讨,但最终作罢,这即是一大明证。   于是乎,“安得猛士”这一愿望也具备了很强的反讽意味:刘邦不停征伐当年麾下的大将,却盼望着有勇士为他镇守四方(此处应解作四方诸侯之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向他开的一个玩笑,但这玩笑之中,透露着刘邦的遗憾与困惑。   以上文字,引用了部分史料,对《大风歌》进行了一番戏说。从诗歌遣词用字,能准确传达复杂情感来看,刘邦实在不是后人口中不学无术之徒。同时,他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乱世中,由弱逐渐变强,在各种势力中左右逢源,最终亡秦灭项,开辟200余年的西汉王朝,亦足以令后人感叹钦佩。

  此诗作于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其时刘邦征讨英布叛军,胜局已定,返回长安时途经故乡沛县,与父老、故人、诸母置酒高会。据《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记载,刘邦击筑自歌,令儿皆和习之,“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真情流露至此。   那么,刘邦到底感慨了什么?怎样的往事触动了这位布衣出身、提三尺剑草创王朝的皇帝的思绪?事后约半年,刘邦驾崩于长安长乐宫,那么《大风歌》又是否可以视作他一生的回顾?   刘邦家乡在秦末泗水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属于楚地,《大风歌》也有极鲜明的楚歌特点。诗歌首句高起,境界阔大深远,却成为次句的映衬,非常符合作者的帝王身份;末句又忽生转折,言其虽有天子之尊和归乡之乐,心中实是充满遗憾。诗歌情感丰富,曲折生姿,整体风格苍劲豪迈,由此似可看出,刘邦其实并非后人眼中的无赖和文盲。   汉高祖一生征战,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起兵到去世,15年间只有一年没有战事(汉九年,公元前198年),他的确身在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乱世。综而观之,这些战争可以分为“亡秦”“灭项”“平叛”三个阶段,但在大部分时期里,天下大局并不掌握于刘邦之手。   秦王朝之亡,亡于关东反叛,更亡于朝廷内乱。反叛力量实以六国遗贵为中坚,而号称沛公的刘邦起事之初实力非常孱弱,直至秦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游击经过高阳之时,仍被郦食其评论为“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其时,距离秦亡只有8个月。最终,因李斯被腰斩(公元前208年),章邯投降(公元前207年),秦王朝内失重臣,外失大将,众叛亲离,方才被沛公趁乱攻入霸上,一朝覆灭。   项羽之败,败于戏下分封,此后一直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楚汉争霸的大略形势为,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地区,而韩信接连破降魏、代、赵、燕、齐,对西楚形成了战略包围。其时,韩信成为决定胜负天平的砝码,正如蒯通所言:“当今两王之命悬于足下(韩信)。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最终不叛汉而击楚,刘邦遂有天下。   至于所谓平叛,则是当时形势所使,简要分析后文有述。在汉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刘邦见萧何建设宫殿壮丽而怒骂之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汉书・高帝纪第一下》)据此又可见当时局势之错综复杂,难言必胜。   史事如此,主人公感慨更加深刻,15年的经历似风起云涌。刘邦回忆一生征战,吟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对乱世变局的万端感慨必然一齐涌上心头。   《大风歌》第二句,应当注意“威加海内”四字,意为皇帝威权凌驾四海。事实上,刘邦称帝之后,不论诏书还是言行,绝少流露出类似情绪,从中可见他对皇位、政权的稳固是始终存有疑问的。   剿灭项羽后,西汉皇室与异姓诸侯王的矛盾成为主导。如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娄敬劝说刘邦迁都关中地区时云:“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据此可知,对立从统一天下开始就已存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已不可复行,项羽行之而亡,刘邦行之则剪除功臣已不可避免。   在此后的8年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相继被杀,张敖废黜,卢绾逃亡……只有地僻国小的长沙王吴芮避过一劫。等到击败英布、基本铲除异姓诸侯王势力、维护了政权稳定时,刘邦的内心应当又有喜慰。于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自然而然将这种情感流露出来,皇帝的威严最终慑服天下。   既然稳固了统治,同时与匈奴和亲,南越赵佗又已臣服,那么《大风歌》第三句又当如何理解?笔者认为,这应当是刘邦对命运、国祚的感叹。   讨伐英布之时,高祖“为流矢所中”,此事当在回归沛县之前,当年他已61岁。那么,刘邦是否会因为箭伤和年老生发出将死的叹息呢?据《汉书》可知,在作完《大风歌》之后,高祖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这似可作为一条佐证。   刘邦既思将死,心中不免悲凉,回顾一生戎马倥偬,特别是在平叛过程中,每每以半百之身御驾亲征,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浩叹也在情理之中了。   汉高祖起于细微,与宗族、妻族、功臣戮力平定天下,其中最为倚重者皆为功臣,如韩信、彭越、张耳等。及至无法避免的“反叛”发生,刘邦就面临着无人可用,只能亲自上阵的窘境。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叛,其时高祖有疾,欲遣太子领兵征讨,但最终作罢,这即是一大明证。   于是乎,“安得猛士”这一愿望也具备了很强的反讽意味:刘邦不停征伐当年麾下的大将,却盼望着有勇士为他镇守四方(此处应解作四方诸侯之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向他开的一个玩笑,但这玩笑之中,透露着刘邦的遗憾与困惑。   以上文字,引用了部分史料,对《大风歌》进行了一番戏说。从诗歌遣词用字,能准确传达复杂情感来看,刘邦实在不是后人口中不学无术之徒。同时,他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乱世中,由弱逐渐变强,在各种势力中左右逢源,最终亡秦灭项,开辟200余年的西汉王朝,亦足以令后人感叹钦佩。


相关文章

  • [白玉老虎]讲述了一个古龙版荆轲刺秦的故事
  • 古代有个真实的故事--荆轲刺秦的故事.话说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害怕秦国进攻,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荆轲带上了秦王仇人樊於期的人头.故事的结局是刺杀失败,荆轲被杀,燕国被灭. <白玉老虎>讲述了一个古龙版荆轲刺 ...查看


  • [雾与霾]课堂教学实录
  • 编者按:2014年,我们推出了"课例研究"栏目,我们力图呈现的课例不是面面俱到,完美无缺,而是要蕴含鲜明的研究主题,反映耐人深思和寻味的教学问题,呈现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 和探索性实践.因此这个课例不一定是一个示范和样本 ...查看


  • 戏说乾隆[帝皇电视剧]第一部 42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 专辑: 戏说乾隆[帝皇电视剧]第一部 42集 电视剧频道 >> 专辑列表 >> 电视剧 >> 订阅本专辑 视频列表 图片 详情 播放排序: 与创建顺序相同 与创建顺序相反 50:02 <戏说乾隆&g ...查看


  • 历史正剧的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关系
  • 历史正剧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摘要]历史剧因其取材方面不同于一般影视剧的特殊性而往往引发争议,依违于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历史剧从本质上来讲是以历史为题材而生发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对历史进行艺术化讲述意味着允许虚构.历史剧面临的困扰不在于 ...查看


  • 像大麦那样弯腰
  • 像大麦那样弯腰 像大麦那样俯身 蒂斯代尔(英) 像大麦那样俯身,/在海滨的低田里,/在强劲的大风中,/歌唱不息. 像大麦那样俯身,/弯倒又挺起./我也要不屈不挠,/从痛苦中站起. 要求:1.抓住小诗的内涵,或以小诗的某句话作标题,写一篇不少 ...查看


  • 活着是一种心态
  • 活着是一种心态 人生的船承载着梦想的帆,迎着和谐的风领航在我们的心海,偶尔的风浪总会使他有些微小的颠簸,要谨慎驾驭人生的大舵,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平和,淡然,坚韧,舍得.人生迫于生存的压力,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有让人留恋的风景线 ...查看


  • 活着是一种心态 1
  • 活着是一种心态 人生的船承载着梦想的帆,迎着和谐的风领航在我们的心海,偶尔的风浪总会使他有些微小的颠簸,要谨慎驾驭人生的大舵,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平和.坚韧与舍得.人生迫于生存的压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努力奋斗,只有正确的理解生活的种种 ...查看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戏说脸谱
  •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京剧<戏说脸谱>,在老师的提示下,探索如何使用图示理解.记忆歌词. 2.学习根据不同的脸谱角色,用合适的力度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中国国粹--京剧艺术,并逐步喜爱京剧艺术. 活动准备 1 ...查看


  • 戏说唐朝女诗人
  • 在唐朝,女人的地位低下,人微言轻,纵然有满腹才华,也不能流传,只有几个人,如薛涛,李冶等几个歌姬,女道士,的诗歌得以流传,所以,她们的作品我用一句话说就是"泪中的笑,笑中的泪." 梦蝶坐在我的对面说道:"真羡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