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郎:继承文化传统当从细微处着手

又一个“明月夜、心相忆”的中秋佳节来了。

在国人的民俗日历中,中秋无疑是除春节之外最被看重、寄寓也最为悠远的一个传统佳节。而今年的中秋节,似乎更有着不寻常的文化背景:其一,它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二,因为“考虑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序列”的舆论背景,今年的中秋佳节又恰巧镶嵌在黄金周长假中,使得民众“双喜临门”的情绪被空前激活。

当然,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节日氛围之外,依然传出了不少慨叹和“反思”的声音。专家学者通过各种言论平台,表达着相仿的文化心音:对中秋节等传统民俗佳节的商业化、庸俗化和世俗化趋向的忧虑,以及渴望再拾传统、挖掘其民俗要素并充分提升内涵的宏大、迫切愿望。

这一吁求早已延续多年。

可是,透过它宏大的文化、民俗视角,人们看到的仍是不无尴尬的现实:节日的程序和格式化倾向,在吁求的映衬下略显苍白;与内心深处澎湃的团圆等主题相比,其外化的应景形式,有些让人提不起精神。宏大的文化叙事想要呼唤和打捞的,是民众所匮乏和希求的吗?如果是,它又应以怎样的人文和民俗路径得以深入体现?

不能不指出的是,在民俗文化的再塑议题上,有时呈现着高蹈、虚幻和“纸上谈兵”的偏离倾向:仅仅根植于“复兴”需求的文化和民俗药方,能唤醒年轻一代的心理认同吗?节日法定化是否能有效促成民族性文化消费习惯的形成?笔者对此并不乐观。

在很多人提及民俗节日传统时,眼前闪过的文化舞影,恐怕仍是迷离和邈远的,它可能有着臆想中的汉风唐韵,可能流转着某些由文字记录引发的农耕记忆,但它的真正“节点”体现在何处,恐怕鲜有人寻根究底。诗、酒、礼、祭、食、会,这些都是中秋佳期的民间、民俗晕轮,是它们通透的合而为一,造就了中秋独特的文化气韵。

如果没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之类的节令抒情,没有对月举杯的悠然意兴,没有心祷神祈的节令主题,没有以此主题展开的仪典或民俗娱乐活动,以皓月、团圆、平安为情境意象的中秋,还能如此让凡夫俗子牵挂与流连吗?

想想看,我们在忙于宏大文化叙事的同时,又在文化微观和常态生活的层面,尝试和承继过什么?曾经的诗之国度已经流俗与世故了;诗与诗性,也渐渐淡出了“主流”的视野;经典礼数不再,节之食蜕变为符号功能、应酬和应景本能,至于礼祭与游会,更是被导入了商业化、功利思维的死胡同。你能苛求头脑中全无民族、民俗、文化概念的趋时应景者,敏感而细致地捕捉到佳期节庆的真缔吗?

看看同属儒文化圈的邻国,他们继承传统文化的姿态是何等坚定,其对文化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有机融合,恰是从看似细微处做起。

细节决定成败。正如一首诗、一种仪礼的融入,才助推了中秋深厚文化蕴藏的历史成型。在那些或忧或叹的宏大文化叙事之前,我们更需要的是个体的心海扬帆:把中秋看作是一次自然的亲情、爱意抒怀吧,可以吟咏,可以祝祷,可以表白,形式不必拘束,但情境一定要真诚。

倘我们有能力让它更民族化、更具文化审美的同一性,则不妨逐级拾取。

当你用一种开放的文化品位迎接节令佳期时,宏大的格调也就自然形成了。在同一轮明月下,谁又能说,真诚仰望和祝祷的一个个“小我”,不会凝聚成一个恢宏的文化“气场”、一重民俗生活的大境界呢?萧郎(北京教师)

又一个“明月夜、心相忆”的中秋佳节来了。

在国人的民俗日历中,中秋无疑是除春节之外最被看重、寄寓也最为悠远的一个传统佳节。而今年的中秋节,似乎更有着不寻常的文化背景:其一,它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二,因为“考虑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序列”的舆论背景,今年的中秋佳节又恰巧镶嵌在黄金周长假中,使得民众“双喜临门”的情绪被空前激活。

当然,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节日氛围之外,依然传出了不少慨叹和“反思”的声音。专家学者通过各种言论平台,表达着相仿的文化心音:对中秋节等传统民俗佳节的商业化、庸俗化和世俗化趋向的忧虑,以及渴望再拾传统、挖掘其民俗要素并充分提升内涵的宏大、迫切愿望。

这一吁求早已延续多年。

可是,透过它宏大的文化、民俗视角,人们看到的仍是不无尴尬的现实:节日的程序和格式化倾向,在吁求的映衬下略显苍白;与内心深处澎湃的团圆等主题相比,其外化的应景形式,有些让人提不起精神。宏大的文化叙事想要呼唤和打捞的,是民众所匮乏和希求的吗?如果是,它又应以怎样的人文和民俗路径得以深入体现?

不能不指出的是,在民俗文化的再塑议题上,有时呈现着高蹈、虚幻和“纸上谈兵”的偏离倾向:仅仅根植于“复兴”需求的文化和民俗药方,能唤醒年轻一代的心理认同吗?节日法定化是否能有效促成民族性文化消费习惯的形成?笔者对此并不乐观。

在很多人提及民俗节日传统时,眼前闪过的文化舞影,恐怕仍是迷离和邈远的,它可能有着臆想中的汉风唐韵,可能流转着某些由文字记录引发的农耕记忆,但它的真正“节点”体现在何处,恐怕鲜有人寻根究底。诗、酒、礼、祭、食、会,这些都是中秋佳期的民间、民俗晕轮,是它们通透的合而为一,造就了中秋独特的文化气韵。

如果没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之类的节令抒情,没有对月举杯的悠然意兴,没有心祷神祈的节令主题,没有以此主题展开的仪典或民俗娱乐活动,以皓月、团圆、平安为情境意象的中秋,还能如此让凡夫俗子牵挂与流连吗?

想想看,我们在忙于宏大文化叙事的同时,又在文化微观和常态生活的层面,尝试和承继过什么?曾经的诗之国度已经流俗与世故了;诗与诗性,也渐渐淡出了“主流”的视野;经典礼数不再,节之食蜕变为符号功能、应酬和应景本能,至于礼祭与游会,更是被导入了商业化、功利思维的死胡同。你能苛求头脑中全无民族、民俗、文化概念的趋时应景者,敏感而细致地捕捉到佳期节庆的真缔吗?

看看同属儒文化圈的邻国,他们继承传统文化的姿态是何等坚定,其对文化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有机融合,恰是从看似细微处做起。

细节决定成败。正如一首诗、一种仪礼的融入,才助推了中秋深厚文化蕴藏的历史成型。在那些或忧或叹的宏大文化叙事之前,我们更需要的是个体的心海扬帆:把中秋看作是一次自然的亲情、爱意抒怀吧,可以吟咏,可以祝祷,可以表白,形式不必拘束,但情境一定要真诚。

倘我们有能力让它更民族化、更具文化审美的同一性,则不妨逐级拾取。

当你用一种开放的文化品位迎接节令佳期时,宏大的格调也就自然形成了。在同一轮明月下,谁又能说,真诚仰望和祝祷的一个个“小我”,不会凝聚成一个恢宏的文化“气场”、一重民俗生活的大境界呢?萧郎(北京教师)


相关文章

  • 柏城小学德育工作情况总结
  • 柏城小学德育工作情况总结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市教育重点和学校工作计划,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臵,在提高德育工 ...查看


  • 新二十四孝
  • 新二十四孝 1.常常回家,看望双亲. 做点家务,相互交心. 拉拉家常,共享天伦. 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儿女的心声,唱出了天下父母的心愿,唱响了华夏传统文化的旋律.与爱人子女一起回家看望父母的过程,即尽了孝道,又享受了团聚的 ...查看


  • 我的孝亲尊师演讲稿
  • 孝亲尊师定当如此培养 天地间有一朵奇葩,春天倚着她幻想:夏天倚着她繁茂:秋天倚着她成熟:冬天倚着她沉思:然这株奇葩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恩师.从小到大,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太多太多的阳光和雨露,虽说大恩不言谢,然对于这没齿之恩,我还是想由 ...查看


  • 2018少先队工作计划第二学期范例
  • [导语]这篇关于2018少先队工作计划第二学期范例的文章,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牢固树立&q ...查看


  • [狂人日记]形象的典型性及其意蕴
  • <狂人日记>形象的典型性及其意蕴 内容提要:<狂人日记>最初发表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揭开了全新的一页.作品 ...查看


  • 引领塘栖镇和谐发展的几点体会
  • 塘栖是一个千年古镇,也是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镇.近几年,我们塘栖镇之所以能和谐发展,主要是抓了这样几条:一是实事求是明思路:二是以人为本抓队伍:三是统筹兼顾重协调. 塘栖是全国千强镇.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枇杷原产地域保 ...查看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
  • 课件 十四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 史学之修养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1.  学究天人,汇通古今.这不仅是对史学修养的要求,更可以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学识渊博是当代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 2.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在社会发展改革阶段,我们应该 ...查看


  • 如何做好社区工作(1)
  • 社区是社会构成细胞,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社区工作的面越来越广,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区工作和百姓的幸福息息相关,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我们就会充满力量,就会想出很多工作办法和途径,老百姓就会真正有幸福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区也承担着 ...查看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