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认识地球-纬线与经线部分的说课稿和日本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地球仪与经纬网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运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⑵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3.教学重点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以上三点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故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空间观念不强,而且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

⑴东西半球的划分。

⑶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5.教材处理

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人教版与湘教版教材中的图片、学生的座位、经纬网模型,并引入杨利伟在太空中所拍摄的地球录像等,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比较探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能力。

⑶精心设计活动。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游戏、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合作组成学习小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强化学生在信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表格法: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便于知识的梳理,增强学生的记忆。

3.游戏法: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问题解决式教学: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发挥计算

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读地球仪,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

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

4.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

四、说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然后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设计意图: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新课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备选答案则自动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课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5.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然后给

排、行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使学生知道可用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⑴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⑵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⑶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实践,化难为易,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突破学习难点。

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发生了8.7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次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为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帮助灾区人民抗灾自救,中国政府决定向印度等受灾国提供总金额为2163万人民币的紧急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截至2005年4月15日,我国内地民间援助印度洋灾区捐款累计达2.8亿元。请学习小组查找小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印度洋海啸中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科伦坡、班达亚齐的经纬度。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总结:

利用毛线、作物的秸杆制作经纬网模型,同桌同学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制作中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深化。

地理说课稿:《日本》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二、授课类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1、编者思路:

(1)教材前后联系: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进。“日本”这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单独讲授一个国家的教材。因此,这一节教材具有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国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东亚乃至世界的一个经济大国,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由于种种关系,学生对于日本较为熟悉也兴趣较大,对日本有很强的认识愿望。学习这一节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一节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等内容。这部分知识,可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及问题,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为进一步学习日本的经济打下基础。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

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B、地形特征。

C、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

A、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

C、学会学习国家的一般方法 .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利用学生对日本的熟悉,引导其自主探究,关键问题“引而不发”,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有意义的。

C、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五、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学前要求学生先去搜集有关日本的资料,事先对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本映象]

教师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

、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课前搜集资料

倾听、感受、思想

培养学生独立积极搜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思维,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过渡讲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日本”了解一下这个国家自然环境。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结构图。

[讲述]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情境创设]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问:某国试飞导弹出现故障,一下子坠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个国家会提出抗议?

利用日本地形图找出的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______岛、_____岛、__ ___岛、___ _ __岛等四大岛屿以及附近的小岛组成,东临 洋,西临 海。

日本的纬度位置是

你会自己分析英国的地理位置吗?

[组织学生交流]

以“牛刀小试”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通过设问:“结合日本国土形状,你能从上面的表格用简短语言概括日本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强调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人口密度大。

[过渡]日本这个国家经常听说地震、火山现象,们来看一下。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设问:“有人认为:火山、地震是上天对日本人发动二战的报应,对吗?”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

出示地形示意图让学生有个形象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读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问:“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设情境,学生讨论]

在冬季,北京的什刹海的湖面到处是欢快的溜冰的人群,而在日本东京的公园却有人在划船,这是为什么?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学生比较 “大陆性特征和海洋性特征的含义?”

[复习小结]

出示本课思路分析结构图

[练习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

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地球仪与经纬网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运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⑵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3.教学重点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以上三点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故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空间观念不强,而且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

⑴东西半球的划分。

⑶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5.教材处理

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人教版与湘教版教材中的图片、学生的座位、经纬网模型,并引入杨利伟在太空中所拍摄的地球录像等,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比较探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能力。

⑶精心设计活动。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游戏、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合作组成学习小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强化学生在信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表格法: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便于知识的梳理,增强学生的记忆。

3.游戏法: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问题解决式教学: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发挥计算

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读地球仪,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

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

4.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

四、说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然后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设计意图: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新课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备选答案则自动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课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5.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然后给

排、行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使学生知道可用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⑴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⑵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⑶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实践,化难为易,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突破学习难点。

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发生了8.7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次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为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帮助灾区人民抗灾自救,中国政府决定向印度等受灾国提供总金额为2163万人民币的紧急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截至2005年4月15日,我国内地民间援助印度洋灾区捐款累计达2.8亿元。请学习小组查找小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印度洋海啸中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科伦坡、班达亚齐的经纬度。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总结:

利用毛线、作物的秸杆制作经纬网模型,同桌同学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制作中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深化。

地理说课稿:《日本》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二、授课类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1、编者思路:

(1)教材前后联系: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进。“日本”这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单独讲授一个国家的教材。因此,这一节教材具有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国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东亚乃至世界的一个经济大国,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由于种种关系,学生对于日本较为熟悉也兴趣较大,对日本有很强的认识愿望。学习这一节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一节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等内容。这部分知识,可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及问题,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为进一步学习日本的经济打下基础。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

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B、地形特征。

C、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

A、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

C、学会学习国家的一般方法 .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利用学生对日本的熟悉,引导其自主探究,关键问题“引而不发”,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有意义的。

C、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五、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学前要求学生先去搜集有关日本的资料,事先对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本映象]

教师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

、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课前搜集资料

倾听、感受、思想

培养学生独立积极搜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思维,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过渡讲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日本”了解一下这个国家自然环境。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结构图。

[讲述]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情境创设]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问:某国试飞导弹出现故障,一下子坠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个国家会提出抗议?

利用日本地形图找出的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______岛、_____岛、__ ___岛、___ _ __岛等四大岛屿以及附近的小岛组成,东临 洋,西临 海。

日本的纬度位置是

你会自己分析英国的地理位置吗?

[组织学生交流]

以“牛刀小试”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通过设问:“结合日本国土形状,你能从上面的表格用简短语言概括日本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强调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人口密度大。

[过渡]日本这个国家经常听说地震、火山现象,们来看一下。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设问:“有人认为:火山、地震是上天对日本人发动二战的报应,对吗?”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

出示地形示意图让学生有个形象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读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问:“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设情境,学生讨论]

在冬季,北京的什刹海的湖面到处是欢快的溜冰的人群,而在日本东京的公园却有人在划船,这是为什么?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学生比较 “大陆性特征和海洋性特征的含义?”

[复习小结]

出示本课思路分析结构图

[练习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

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相关文章

  •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与同学们谈谈地理 在新学期的到来,我们的课程表中出现了一门新课程--地理课.就看地理这两个字我们第一个会联想到什么?"地理环境"除了地理环境我们还能联想到什么呢?"火山,地震,冰川,河流,气 ...查看


  • 地理复习资料
  • 地理复习资料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凭直觉)--():近代(观察.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现在(测量计算)-----(). 2.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查看


  •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认识地球习题训练
  • 认识地球习题训练 命题人: 审核人: 总编号:NO :9 班级: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条线中指示南北方向的是 ( ) A 本初子午线 B 90°N C 赤道 D 南极圈 2. 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 ) A 15°N B 2 ...查看


  • 初一上地理复习资料
  • 第一章 认识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太平洋-菲律宾群岛(亚洲)-印度洋 -非洲-回到西班牙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为什么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答:说明气候炎热,降水稀少. 2.为什么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种类繁多? 答:说明日本岛国四面环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 3.为什么在国际中 ...查看


  • 地球和地球仪 说课稿1
  • 地球和地球仪 说课稿 发布者: 冯秋芳 发布时间: 2011-11-18 9:58:49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 ...查看


  •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许伟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乃至整个地理的学 ...查看


  • 地球仪和地图
  • 3.2地球仪和地图 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不是静止的,它是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毛泽东曾 有过"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地球这么大,要学习.研究和利用它,我们就必须借助工具--地 球仪 ...查看


  • 1.2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教案(商务星球七年级上)
  •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知识结构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球仪认识地球形状,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制作小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