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时空观
摘要:有关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先人们所注意到,古时候有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康德、普里戈金、佛家、《周易》……各家都有各家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独到的观点。但是,都可以称之为“哲学中”的时空观念,以区别于现代科学所阐述的“经典时空观”或“相对论时空观”。哲学的博大精深,注定了“哲学中的时空观”会更神秘神奇,更能吸引眼球,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无限遐想
关键词:哲学、时空、学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科学普遍重视,但对于哲学,重视程度明显不比对于科学技术。在科学理论上,时间与空间观念大致可分为两种:牛顿的经典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但是在哲学体系中,时空观念就有很多很复杂的学说。
一说到时空观念,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康德。康德式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康德认为时空是人们用以整理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观形式。这句话说的很深奥。他认为,时空的表象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象是一切直观的基础,所以,它必然是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的。这与当时比较著名的牛顿、莱布尼兹的时空观截然不同。但是,又必须看到,虽然时空的表象是认识主体赋予客体的,但是,它与味觉、触觉等不同,是普遍的,每一个认识主体都必须通过时空的表象来认识客体(经验的实在性)。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 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 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 即关系, 而无法直观到质料; 空间、
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 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 而是观念性的。空间、时间连同与和这两者在一起的现象无非都是表象, 它们根本不可能在我们的内心之外实存。过去时间的现实之物都是在那个先验对象中被给予经验的; 但它们只是对我来说才是对象, 并且只在过去的时间中才是现实的。
佛教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我认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宗教,也是一种哲学体系,是一种大智慧。关于时间,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劫是古代印度的时间单位,亦泛指极长的时间。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常常用“劫”来表示“灾难”,比如“浩劫”、“在劫难逃”、“劫后余生”、“逃过一劫”等等。而极短时间佛教则用“刹那”表示,一刹那大概有几百分之一秒,因为人的一个念头从生起到谢灭就有90个刹那,而一刹那人的念头又有900次生灭。据此汉语就有了“一刹那顷”、“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佛教中关于空间的论述就比较多。须弥山,原系古印度的宇宙论,佛教亦加以沿用。据佛教解释,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大山,叫须弥山。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有善见城,为帝释天所居之处。其周围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释天在山顶统领须弥山周围的四方诸天,合起来共为三十三天,帝释天即为三十三天主。无边无际的空间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观的体现,是广阔无边的世界的代称。三千大千世界,又名三千世界、一大三千大千界或一大三千世界,是指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说当是须弥山中心说的延伸与扩展。佛教中还有三界六道的说法。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除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外,还可以概括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大类。所谓有情世间,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按佛教所说是由业力招感,五蕴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个体。佛教的有情众生,除了我们
人类之外,还包括畜生、饿鬼以及诸天界。所谓器世间,则指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国土宫室等。此外,佛教还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界有轨持、差别之义,此三界为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由于此三界都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
按佛教教义所说,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既无开始,也无终结,是一个不断运行着的循环过程。在空间上则是浩翰无垠,无边无际。
最后我们再来看中国古代的大智慧——《易经》与《道德经》。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相信,《易经》具有科学道理,而并非是封建迷信。在《易经·系辞上传》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就是以这句话进入宇宙时空的。八卦后来又衍生变化出八宫六十四卦(每宫各八卦),八卦八宫符合自然的“道”。太极分化、生出阴阳,一阴一阳两相对立的状态就是两仪。从宏观上说,宇宙万物都分阴阳,如日月、向背、正反、雄雌、男女、高低、大小等等。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体现在卦上就是四象之上再生阴阳,即是 乾、坤、震、离、兑、艮、坎、巽八卦。因此,从宇宙的本质来看,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四象产生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质,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八卦成 列,象在其中”。综上所述,天地万物都是从太极产生出来的,太极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质。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充分的论证和描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言之曰道。吾强为之曰大。”“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有真,其中有信。”这是对“道”的形成之初的形象表述,是对宇宙形成之初情形的认识,同时是对“道”的形态的认识和揭示,说明“道”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出现、存在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化生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和非生命,这是万物生化而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道理。老子《道德经》是对自然界的破译,他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老子《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对宇宙,特别是时空的系统工程。《易经》以符号破译宇宙时空,而《道德经》则用语言(其实也是符号)来感悟天地万物,不同方式,但都能破译宇宙,研通时空而形成时空观,这有殊途同归之妙。
在哲学体系中,还有很多的有关时空的阐述。哲学博大精深,时空观念又如此奥妙,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更加的与众不同。
本人并非宗教界人士,并不信仰宗教。本文旨在学习探讨,不宣扬封建迷信,就宗教、哲学中的时空观研究也不够深入细致。
感谢教师在选修课上的指导,让我对《时间、空间与四维旅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哲学中的时空观
摘要:有关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先人们所注意到,古时候有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康德、普里戈金、佛家、《周易》……各家都有各家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独到的观点。但是,都可以称之为“哲学中”的时空观念,以区别于现代科学所阐述的“经典时空观”或“相对论时空观”。哲学的博大精深,注定了“哲学中的时空观”会更神秘神奇,更能吸引眼球,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无限遐想
关键词:哲学、时空、学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科学普遍重视,但对于哲学,重视程度明显不比对于科学技术。在科学理论上,时间与空间观念大致可分为两种:牛顿的经典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但是在哲学体系中,时空观念就有很多很复杂的学说。
一说到时空观念,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康德。康德式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康德认为时空是人们用以整理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观形式。这句话说的很深奥。他认为,时空的表象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象是一切直观的基础,所以,它必然是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的。这与当时比较著名的牛顿、莱布尼兹的时空观截然不同。但是,又必须看到,虽然时空的表象是认识主体赋予客体的,但是,它与味觉、触觉等不同,是普遍的,每一个认识主体都必须通过时空的表象来认识客体(经验的实在性)。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 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 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 即关系, 而无法直观到质料; 空间、
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 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 而是观念性的。空间、时间连同与和这两者在一起的现象无非都是表象, 它们根本不可能在我们的内心之外实存。过去时间的现实之物都是在那个先验对象中被给予经验的; 但它们只是对我来说才是对象, 并且只在过去的时间中才是现实的。
佛教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我认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宗教,也是一种哲学体系,是一种大智慧。关于时间,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劫是古代印度的时间单位,亦泛指极长的时间。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常常用“劫”来表示“灾难”,比如“浩劫”、“在劫难逃”、“劫后余生”、“逃过一劫”等等。而极短时间佛教则用“刹那”表示,一刹那大概有几百分之一秒,因为人的一个念头从生起到谢灭就有90个刹那,而一刹那人的念头又有900次生灭。据此汉语就有了“一刹那顷”、“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佛教中关于空间的论述就比较多。须弥山,原系古印度的宇宙论,佛教亦加以沿用。据佛教解释,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大山,叫须弥山。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有善见城,为帝释天所居之处。其周围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释天在山顶统领须弥山周围的四方诸天,合起来共为三十三天,帝释天即为三十三天主。无边无际的空间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观的体现,是广阔无边的世界的代称。三千大千世界,又名三千世界、一大三千大千界或一大三千世界,是指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说当是须弥山中心说的延伸与扩展。佛教中还有三界六道的说法。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除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外,还可以概括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大类。所谓有情世间,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按佛教所说是由业力招感,五蕴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个体。佛教的有情众生,除了我们
人类之外,还包括畜生、饿鬼以及诸天界。所谓器世间,则指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国土宫室等。此外,佛教还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界有轨持、差别之义,此三界为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由于此三界都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
按佛教教义所说,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既无开始,也无终结,是一个不断运行着的循环过程。在空间上则是浩翰无垠,无边无际。
最后我们再来看中国古代的大智慧——《易经》与《道德经》。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相信,《易经》具有科学道理,而并非是封建迷信。在《易经·系辞上传》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就是以这句话进入宇宙时空的。八卦后来又衍生变化出八宫六十四卦(每宫各八卦),八卦八宫符合自然的“道”。太极分化、生出阴阳,一阴一阳两相对立的状态就是两仪。从宏观上说,宇宙万物都分阴阳,如日月、向背、正反、雄雌、男女、高低、大小等等。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体现在卦上就是四象之上再生阴阳,即是 乾、坤、震、离、兑、艮、坎、巽八卦。因此,从宇宙的本质来看,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四象产生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质,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八卦成 列,象在其中”。综上所述,天地万物都是从太极产生出来的,太极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质。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充分的论证和描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言之曰道。吾强为之曰大。”“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有真,其中有信。”这是对“道”的形成之初的形象表述,是对宇宙形成之初情形的认识,同时是对“道”的形态的认识和揭示,说明“道”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出现、存在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化生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和非生命,这是万物生化而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道理。老子《道德经》是对自然界的破译,他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老子《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对宇宙,特别是时空的系统工程。《易经》以符号破译宇宙时空,而《道德经》则用语言(其实也是符号)来感悟天地万物,不同方式,但都能破译宇宙,研通时空而形成时空观,这有殊途同归之妙。
在哲学体系中,还有很多的有关时空的阐述。哲学博大精深,时空观念又如此奥妙,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更加的与众不同。
本人并非宗教界人士,并不信仰宗教。本文旨在学习探讨,不宣扬封建迷信,就宗教、哲学中的时空观研究也不够深入细致。
感谢教师在选修课上的指导,让我对《时间、空间与四维旅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有莫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