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时空观

哲学中的时空观

摘要:有关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先人们所注意到,古时候有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康德、普里戈金、佛家、《周易》……各家都有各家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独到的观点。但是,都可以称之为“哲学中”的时空观念,以区别于现代科学所阐述的“经典时空观”或“相对论时空观”。哲学的博大精深,注定了“哲学中的时空观”会更神秘神奇,更能吸引眼球,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无限遐想

关键词:哲学、时空、学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科学普遍重视,但对于哲学,重视程度明显不比对于科学技术。在科学理论上,时间与空间观念大致可分为两种:牛顿的经典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但是在哲学体系中,时空观念就有很多很复杂的学说。

一说到时空观念,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康德。康德式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康德认为时空是人们用以整理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观形式。这句话说的很深奥。他认为,时空的表象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象是一切直观的基础,所以,它必然是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的。这与当时比较著名的牛顿、莱布尼兹的时空观截然不同。但是,又必须看到,虽然时空的表象是认识主体赋予客体的,但是,它与味觉、触觉等不同,是普遍的,每一个认识主体都必须通过时空的表象来认识客体(经验的实在性)。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 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 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 即关系, 而无法直观到质料; 空间、

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 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 而是观念性的。空间、时间连同与和这两者在一起的现象无非都是表象, 它们根本不可能在我们的内心之外实存。过去时间的现实之物都是在那个先验对象中被给予经验的; 但它们只是对我来说才是对象, 并且只在过去的时间中才是现实的。

佛教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我认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宗教,也是一种哲学体系,是一种大智慧。关于时间,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劫是古代印度的时间单位,亦泛指极长的时间。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常常用“劫”来表示“灾难”,比如“浩劫”、“在劫难逃”、“劫后余生”、“逃过一劫”等等。而极短时间佛教则用“刹那”表示,一刹那大概有几百分之一秒,因为人的一个念头从生起到谢灭就有90个刹那,而一刹那人的念头又有900次生灭。据此汉语就有了“一刹那顷”、“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佛教中关于空间的论述就比较多。须弥山,原系古印度的宇宙论,佛教亦加以沿用。据佛教解释,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大山,叫须弥山。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有善见城,为帝释天所居之处。其周围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释天在山顶统领须弥山周围的四方诸天,合起来共为三十三天,帝释天即为三十三天主。无边无际的空间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观的体现,是广阔无边的世界的代称。三千大千世界,又名三千世界、一大三千大千界或一大三千世界,是指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说当是须弥山中心说的延伸与扩展。佛教中还有三界六道的说法。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除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外,还可以概括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大类。所谓有情世间,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按佛教所说是由业力招感,五蕴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个体。佛教的有情众生,除了我们

人类之外,还包括畜生、饿鬼以及诸天界。所谓器世间,则指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国土宫室等。此外,佛教还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界有轨持、差别之义,此三界为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由于此三界都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

按佛教教义所说,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既无开始,也无终结,是一个不断运行着的循环过程。在空间上则是浩翰无垠,无边无际。

最后我们再来看中国古代的大智慧——《易经》与《道德经》。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相信,《易经》具有科学道理,而并非是封建迷信。在《易经·系辞上传》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就是以这句话进入宇宙时空的。八卦后来又衍生变化出八宫六十四卦(每宫各八卦),八卦八宫符合自然的“道”。太极分化、生出阴阳,一阴一阳两相对立的状态就是两仪。从宏观上说,宇宙万物都分阴阳,如日月、向背、正反、雄雌、男女、高低、大小等等。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体现在卦上就是四象之上再生阴阳,即是 乾、坤、震、离、兑、艮、坎、巽八卦。因此,从宇宙的本质来看,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四象产生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质,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八卦成 列,象在其中”。综上所述,天地万物都是从太极产生出来的,太极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质。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充分的论证和描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言之曰道。吾强为之曰大。”“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有真,其中有信。”这是对“道”的形成之初的形象表述,是对宇宙形成之初情形的认识,同时是对“道”的形态的认识和揭示,说明“道”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出现、存在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化生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和非生命,这是万物生化而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道理。老子《道德经》是对自然界的破译,他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老子《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对宇宙,特别是时空的系统工程。《易经》以符号破译宇宙时空,而《道德经》则用语言(其实也是符号)来感悟天地万物,不同方式,但都能破译宇宙,研通时空而形成时空观,这有殊途同归之妙。

在哲学体系中,还有很多的有关时空的阐述。哲学博大精深,时空观念又如此奥妙,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更加的与众不同。

本人并非宗教界人士,并不信仰宗教。本文旨在学习探讨,不宣扬封建迷信,就宗教、哲学中的时空观研究也不够深入细致。

感谢教师在选修课上的指导,让我对《时间、空间与四维旅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哲学中的时空观

摘要:有关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先人们所注意到,古时候有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康德、普里戈金、佛家、《周易》……各家都有各家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独到的观点。但是,都可以称之为“哲学中”的时空观念,以区别于现代科学所阐述的“经典时空观”或“相对论时空观”。哲学的博大精深,注定了“哲学中的时空观”会更神秘神奇,更能吸引眼球,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无限遐想

关键词:哲学、时空、学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科学普遍重视,但对于哲学,重视程度明显不比对于科学技术。在科学理论上,时间与空间观念大致可分为两种:牛顿的经典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但是在哲学体系中,时空观念就有很多很复杂的学说。

一说到时空观念,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康德。康德式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康德认为时空是人们用以整理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观形式。这句话说的很深奥。他认为,时空的表象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象是一切直观的基础,所以,它必然是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的。这与当时比较著名的牛顿、莱布尼兹的时空观截然不同。但是,又必须看到,虽然时空的表象是认识主体赋予客体的,但是,它与味觉、触觉等不同,是普遍的,每一个认识主体都必须通过时空的表象来认识客体(经验的实在性)。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 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 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 即关系, 而无法直观到质料; 空间、

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 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 而是观念性的。空间、时间连同与和这两者在一起的现象无非都是表象, 它们根本不可能在我们的内心之外实存。过去时间的现实之物都是在那个先验对象中被给予经验的; 但它们只是对我来说才是对象, 并且只在过去的时间中才是现实的。

佛教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我认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宗教,也是一种哲学体系,是一种大智慧。关于时间,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劫是古代印度的时间单位,亦泛指极长的时间。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常常用“劫”来表示“灾难”,比如“浩劫”、“在劫难逃”、“劫后余生”、“逃过一劫”等等。而极短时间佛教则用“刹那”表示,一刹那大概有几百分之一秒,因为人的一个念头从生起到谢灭就有90个刹那,而一刹那人的念头又有900次生灭。据此汉语就有了“一刹那顷”、“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佛教中关于空间的论述就比较多。须弥山,原系古印度的宇宙论,佛教亦加以沿用。据佛教解释,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大山,叫须弥山。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有善见城,为帝释天所居之处。其周围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释天在山顶统领须弥山周围的四方诸天,合起来共为三十三天,帝释天即为三十三天主。无边无际的空间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观的体现,是广阔无边的世界的代称。三千大千世界,又名三千世界、一大三千大千界或一大三千世界,是指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说当是须弥山中心说的延伸与扩展。佛教中还有三界六道的说法。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除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外,还可以概括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大类。所谓有情世间,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按佛教所说是由业力招感,五蕴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个体。佛教的有情众生,除了我们

人类之外,还包括畜生、饿鬼以及诸天界。所谓器世间,则指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国土宫室等。此外,佛教还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界有轨持、差别之义,此三界为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由于此三界都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

按佛教教义所说,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既无开始,也无终结,是一个不断运行着的循环过程。在空间上则是浩翰无垠,无边无际。

最后我们再来看中国古代的大智慧——《易经》与《道德经》。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相信,《易经》具有科学道理,而并非是封建迷信。在《易经·系辞上传》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就是以这句话进入宇宙时空的。八卦后来又衍生变化出八宫六十四卦(每宫各八卦),八卦八宫符合自然的“道”。太极分化、生出阴阳,一阴一阳两相对立的状态就是两仪。从宏观上说,宇宙万物都分阴阳,如日月、向背、正反、雄雌、男女、高低、大小等等。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体现在卦上就是四象之上再生阴阳,即是 乾、坤、震、离、兑、艮、坎、巽八卦。因此,从宇宙的本质来看,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四象产生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质,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八卦成 列,象在其中”。综上所述,天地万物都是从太极产生出来的,太极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质。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充分的论证和描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言之曰道。吾强为之曰大。”“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有真,其中有信。”这是对“道”的形成之初的形象表述,是对宇宙形成之初情形的认识,同时是对“道”的形态的认识和揭示,说明“道”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出现、存在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化生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和非生命,这是万物生化而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道理。老子《道德经》是对自然界的破译,他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老子《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对宇宙,特别是时空的系统工程。《易经》以符号破译宇宙时空,而《道德经》则用语言(其实也是符号)来感悟天地万物,不同方式,但都能破译宇宙,研通时空而形成时空观,这有殊途同归之妙。

在哲学体系中,还有很多的有关时空的阐述。哲学博大精深,时空观念又如此奥妙,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更加的与众不同。

本人并非宗教界人士,并不信仰宗教。本文旨在学习探讨,不宣扬封建迷信,就宗教、哲学中的时空观研究也不够深入细致。

感谢教师在选修课上的指导,让我对《时间、空间与四维旅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相关文章

  • 浅谈对康德哲学的认识
  • 作者简介:靳男(1993-)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摘 要:康德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一道无法逾越的思想高峰,他的一生看似枯燥平淡,可是却无法掩饰他在哲学界 ...查看


  • 1.时空问题与物理学
  • 1.时空问题与物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中有条目:"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的基本概念.在力学和物理学中,这些概念是从对物体及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测量和描述中抽象出来的:涉及物体及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广延性和持 ...查看


  •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 2003年第3期 N0.3.2003 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易经>.<老子&g ...查看


  • 自然科学哲学思考题
  • 自然科学哲学思考题 1.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简答) 内涵:科学就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它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知识.方法.生产力和社会建制地等种种形象. 特征: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可重复性 关系 ...查看


  • 马原思考题
  • 1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具体科学的综合,哲学思考的是一般性的问题,关于世界本原和物质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为第 ...查看


  •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哲学论争
  •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哲学论争 [摘要]到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功.物理学的辉煌成就使不少科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当他们陶醉于这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之中的时候, ...查看


  • 科学学新进展(一)
  • 科学学新进展 新科学学创建真理哲学批判辩证法 可雪 [email protected] 2012.12.02 摘要:在重新统一并规范定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21世纪科学学有了突破性新进展.这种进展表明,科学学具有检验性--理论检验真理--这是检验 ...查看


  •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第二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主要内容: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一)一元论与二元论 一元论: 哲学上的一元论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 ...查看


  • 从形而上学时空观到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_反杜林论_第一编第五章学习札记
  • 从形而上学时空观到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五章学习札记 刘建城 一.<哲学教程>中杜林的时空观及其思维进路 杜林在其<哲学教程>的<自然知识原理>部分论述了自然界的时间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