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传奇人生与_迷惘的一代_

 

2003年9月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Sep.2003

       

海明威的传奇人生与“迷惘的一代”

苏成全

(陕西教育学院 教授 西安710061)

  摘 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和“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享誉世界文坛。海明威亲身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身受重伤;又遭遇多次飞机失事和车祸,均大难未死。他根据在战争中的亲身感受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幻灭与迷惘,写出了一代人的失落与困惑,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宣言书。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以爱和死的变奏,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代表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海明威;传奇人生;“迷惘的一代”中图分类号:I712.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3)03-0069-04

  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上半期

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和“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独具一格的思想艺术风格享誉世界文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明威的传奇人生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郊外奥克伯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母亲出身名门,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从小培养海明威对音乐和绘画的兴趣;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又是钓鱼和打猎的能手,不仅经常带儿子一起去出诊,让他从小熟悉社会,还教他钓鱼、打猎、搜集标本,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海明威3岁时,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钓鱼竿;10岁生日又送给他一支比他本人高出一头的猎枪。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积极报名参加拳击训练,他的对手是一位职业拳击家,第一次训练就被打得鼻青脸肿,躺倒在地,人们估计他不会再来了,但他第二天裹着纱布又重新出现在拳击场上,顽强坚持训练。后来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左眼受伤,经多方医治,视力仍未恢复,造成终生残疾,但他始终毫不畏缩。

1917年,海明威中学毕业,在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受到严格的文字训练。他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一要求,强迫自己养成站着写作的习惯,而且是用一只脚站着。他说:“我采用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收稿日期 2003-03-18

他把“站着写”看成是形成自己“简洁”文风的

秘诀。“站着写”在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中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曾积极报名参军,因眼疾未能获准入伍。1918年5月又参加志愿救护队,在红十字会车队担任司机,驾驶救护车奔赴意大利战场。一个多月之后他们的车队在意大利北部前线和敌人遭遇,他接连被敌人的迫击炮和机关枪击中,身体多处受伤却大难未死。他在医院住了三个多月,作了13次手术,从身上共取出237块碎弹片,还有200多块未能取出,成了战争留在他身上的永恒纪念。意大利政府为了表彰他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特授予他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

1919年初,海明威戴着勋章和累累伤痕回到美国,被当作英雄受到人们的欢迎。战争给海明威带来了荣誉,也给他肉体和精神带来了痛苦,使他一度感到前途渺茫,思想空虚,内心苦闷。但他与同时代那些终日消沉、悲观绝望以至看破红尘、服毒自杀的青年不同,他很快从消沉和迷惘中摆脱出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进取,立志有所作为。

1921年海明威受聘于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以该报记者的身份前往欧洲报道有关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消息和希土战争的新闻。从1924年起他又担任赫斯特报系的驻欧洲记者,在巴黎期间经美国著名小说家安德森(1876-1941)介绍,结识了侨居法国的

美国女作家斯泰因(1874-1946),经常出入于她在巴黎的文艺沙龙,并和著名的意象派诗人庞德(1885-1973)关系密切,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调动多年的生活积累,从中选择写作素材,构思提炼故事情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接连发表了数十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和《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等震撼文坛的长篇名著。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含蓄的风格和独特的气质受到社会广泛重视,为海明威进入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永别了,武器》出版后轰动一时,一年之内重印四次,成为20世纪2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好莱坞为购买这部小说的摄制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使海明威名利双收。

1937年西班牙战争爆发,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海明威又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份奔赴战火纷飞的西班牙前线进行战地报导,发回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电讯,并为影片《西班牙大地》写解说词,以实际行动支持年轻的西班牙共和政府。海明威根据自己在西班牙战场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迅速创作了三幕话剧《第五纵队》(1938)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热情歌颂为西班牙人民争取自由解放而战斗、为人类和平和幸福而献身的英雄,被公认为现代欧美文学中反映西班牙战争最优秀、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之一。

海明威关心和同情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他偕夫人于1941年春来到中国,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在重庆曾受到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接见。这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在美国对日宣战的当天,海明威就参加了海军。当时德国海军拥有技术先进的潜水艇,不容易被发现,对盟国构成极大威胁。海明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加了对敌斗争,他亲自驾驶自己经过改装的“皮拉尔号”快艇,在墨西哥湾和古巴北部海域搜寻德国的潜水艇。他在自己的快艇上配有电台、机枪和炸药。他的计划是:一旦发现敌人,便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对敌艇进行自杀式袭击。他指挥船员在海上追踪敌人达两年之久,始终没有找到撞击敌艇的机会。

1944年6月,海明威作为《柯里厄》杂志的记者随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他亲自率领一支游击队深入敌后进行侦察活动。向盟军作战指挥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后来他率领的游击队还直接参加了光复巴黎的战斗,并先于法国将军莱克勒的部队进入凯旋门。他因此曾经被指控为违反日内瓦会议关于记者不许参加战斗的规定而受审,审判结果无罪,后来还获得了奖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十多次身受重伤,充分体验了出生入死的滋味,经受了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他还多次遭遇飞机失事和意外车祸,每次都险遭不测,但他每次都临危不惧,死里逃生,战胜了死神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在一次车祸中,因头部受伤缝了57针,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失眠,使他受苦终生。此外,他还经历了三次婚变,忍受了感情上的痛苦和折磨,真可谓多灾多难,历尽坎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明威在哈瓦那定居,和古巴老渔民恩特斯相识相伴,两人志趣相投,性格相近,他们早在30年代末就曾一起在海上捕过鱼,共同经历了近20年的风风雨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海明威对这位老渔民精湛的捕鱼技术和不怕大风大浪的坚强性格十分赞赏,1952年他以富恩特斯为原型,创造了《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这一著名的艺术典型。《老人与海》的出版给海明威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使他当年就荣获普利策奖,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又授予他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人做过或者没人做成的事情。”海明威正是这样一个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真正的作家。

海明威晚年患有失眠、高血压、糖尿病、新陈代谢紊乱和精神抑郁等多种疾病,1960年病情恶化,精神错乱,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于1961年初离开古巴,举家迁回美国治病,但一直没有好转。他十分痛苦地对家人反复说:“我不行了,一点也写不出来了,你晓得吗?我不行了。”人们不难想象,对海明威这样一位毕生都争胜好强、从不服输的具有“硬汉性格”的作家来说,“我不行了,一点也写不出来了”意味着什么?多种疾病的长期折磨已经使他苦不堪言,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不能继续写作更是雪上加霜,使他难以忍受,它意味着生命对于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因而产生了生不如死的念头。

海明威对死并不畏惧,他一生无数次与

死神擦肩而过却无缘相会,现在为了彻底解脱自己,他决定要主动和死神握手了。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在经过又一个彻夜难眠的折磨之后,去意已决。于是他趁家人尚未起床的机会,悄悄地爬起,抱着伴随自己多年的心爱的猎枪,口含枪口,扣动板机,饮弹而亡。告别了给他带来辉煌和痛苦的人世,结束了他坎坷不平、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时年62岁。

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的老朋友、长他两岁的古巴老渔民富恩特斯在他自杀身亡之后,居然还活了整整40个年头,于2001年以104岁高龄仙逝。富恩特斯虽然是靠打鱼为生的穷苦渔民,但老人十分珍视与海明威的友谊,他在风烛残年之际,立下雄心壮志:克服困难,筹集资金,搜集大量与海明威有关的珍贵资料、实物和照片,于1963年在哈瓦那东郊的海明威故居贝希亚庄园建成了“海明威纪念馆”。他曾经在这里接待过成千上万从世界各地前来凭吊海明威的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向他们讲述海明威的传奇故事。美国渔业协会为表彰富恩特斯为促进美国和古巴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作的贡献,在他去世前不久特授予百岁老人“荣誉船长”的称号。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文学是和海明威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出现的介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统一的固定组织,但其作家大都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他们本人或者亲属大多曾受到战火的摧残,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目睹西方文明的虚伪和堕落,看不到理想,找不到出路,对未来失去信心;他们思索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却和社会格格不入,对现实和人生感到幻灭和迷惘。在他们的创作中着力描写的是被战争逐出生活常规的人们的苦难经历、精神创伤和内心的苦闷,充满悲观忧伤的情绪。在创作方法上,力求冲破传统,追求艺术创新,广泛使用象征和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针对这一文学现象,在巴黎度过大半生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斯泰因对海明威等年轻作家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很欣赏这句话,便用它作为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之一(另一条题辞出自《圣经·传道书》:“一代过去了,另一代又来临;但是大地永存”)。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和风靡一时,“迷惘的一代”便不胫而走,成为这一文学流派的正式名称,海明威便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和公认的精神领袖。

海明威以自己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在1924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大二心河》,描写主人公涅克从欧战复员回家后,战争的阴影像梦魇一样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他整日苦闷彷徨,萎靡不振,无所事事。为了摆脱战争在他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只好用钓鱼打发时光。这是海明威最早写的一篇带有“迷惘”色彩的小说。接着他又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主要描写一群参加过大战的美国青年战后流落巴黎的生活情景。主人公巴尼斯原是一名美国记者,他怀着满腔热忱自愿赴欧参战,但战争没有使他获得光荣,反而由于下部受伤而使他失去性爱能力,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在战后的生活中,他表面上轻松自若,无忧无虑,他说:“对我自己的遭遇,我总是一笑置之。”实际上生活十分无奈,心灵非常痛苦,战争的恶梦不时在他心灵深处悸动,有关战争的记忆和暴力肆虐的情景常常在他的脑际闪过。他和在战时失去恋人的英国女护士布莱特由同病相怜发展成炽烈的爱情,但战争所造成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却使这对有情人无法结合。他们在失望之余,对生活更加感到厌倦和迷惘。他俩和一群经历大致相同、战后流落异乡、浪迹欧洲大陆的青年朋友,为了暂时忘却“人间地狱般的痛苦”,终日出没于酒吧间、咖啡馆和斗牛场,企图在纵酒狂欢中逃避现实,在恣意纵欲中解脱自我,在斗牛场的英勇无畏中寻找刺激。小说描写在战后的一片精神荒原上,这一群青年男女,不管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没有一个头脑清醒,没一个人奋发向上,没有一个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战争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漂泊不定、无家可归的天涯游子。他们频繁来往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没完没了地聚会、跳舞、饮宴和旅行,整天喝酒、兜风、钓鱼、看斗牛、搞三角恋爱,表面上似乎无忧无虑,忙碌而欢乐,实际上在寻欢作乐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满一种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出路的深沉的痛苦和悲哀。

天际的太阳照样升起,而人性的太阳却已经沉落。这就是海明威通过他的小说所昭示的一代世纪儿的悲剧。由于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幻灭与迷惘,写出了一代人的失落与困惑,引起了不少年轻人

的共鸣,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宣言书。

“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海明威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仍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美国青年亨利和英国女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揭示战争与爱情的矛盾。在英语中其书名既可作“永别了,武器”解,也可以作“永别了,怀抱”解。海明威巧妙地运用这一语双关的书名,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原来是一位天真纯洁的热血青年,是一位从美国到意大利学习建筑学的留学生。由于受到意大利当局的“爱国主义”和美国总统的所谓“使民主政治在世界安存”等战争宣传的煽动,他怀着热爱意大利和“拯救世界民主”的崇高感情,响应两国政府的号召,志愿参军作战。但他后来却亲眼看到意大利各阶层的人民,从士兵、农民、市民到教士、商人和军官,从伤员到医生护士,全都厌恶和憎恨这场“该死的战争”。军官们醉生梦死,陶醉于酒馆妓院之中,士兵则千方百计地设法逃离战场。小说通过主人公在战争中的观察体验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终于认识到自己虽有良好的动机,实际上却不自觉地充当了制造战争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和帮凶。他亲眼看到战争在流血、在制造死亡、在破坏爱情、在杀害最善良的人。所以他说:“我观察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什么神圣的、所谓光荣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光荣”,“每当我听到神圣、光荣、牺牲以及其它一些空泛的字眼就感到害臊”。亨利通过参加战争认识了战争的本质,改变了他原来对战争的态度。

小说在揭露战争残酷性的同时,还刻意描写了亨利的爱情悲剧。他在意大利前线和英国女护士凯瑟琳相识,双方的交往开始带有逢场作戏的性质。后来亨利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受伤,住进了米兰医院,和凯瑟琳再次相遇,受到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看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生活经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使两人从逢场作戏到相依相恋,谁也离不开谁,最后结为终生伴侣。他们把爱情看成是对抗死亡、战胜孤独和摆脱战争的唯一途径。

后来亨利伤愈出院,重返前线。在一次大撤退途中,因为他的外国人口音被意大利宪兵巡逻队误认为是德国奸细而遭到逮捕并判

处死刑。在处决前的押解途中,他伺机跳河潜水,死里逃生,到米兰找到了凯瑟琳,又一起逃亡到中立国瑞士,用亨利的话说,他“单方面和敌人休战了”。他满以为离开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从此可以过上安宁平静的幸福生活了,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凯瑟琳和婴儿都不幸死于难产,又把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冷酷的世界上。亨利在“永别了武器”之后,又“永别了怀抱”,重新回到空虚和孤独之中。小说最后写凯瑟琳的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亨利在失去自己心爱妻子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与孤独和死亡进行抗争的精神支柱,失去了他在茫茫荒漠中赖以安身立命的最后一片绿洲。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人生,让他怎能不失落!怎能不迷惘!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正是以爱和死的变奏,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揭露和控诉了战争和战争制造者的罪恶,突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尽管小说从头到尾弥漫着感伤消沉的气氛,悲观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但其主要倾向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指出战争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使人们丧失了信仰和正常生活的权利,是造成一代人心理创伤和精神“迷惘”的根源。

在海明威的上述两部小说之前,属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帕索斯(1896-1970)的《三个士兵》(1921)和肯明斯(1894-1962)的《巨大房间》(1922),前者揭露战争怎样毁灭了一位音乐天才的美好前程,后者描写了一个自愿帮助法国人打仗的美国人怎样被当作奸细关进法国集中营的不幸遭遇。另外,福克纳(1897-1962)在《士兵的报酬》(1926)中,描写了一个在英国空军中服役的美国人头部受伤之后双目失明,最后痛苦地死去;他的《萨托里斯》(1929)描写一个士兵在战争中受到刺激,复员后精神麻木,丧魂落魄,生活失去目标,最后死于车祸的悲惨故事,都带有明显的“迷惘”色彩。还有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和沃尔夫(1900-1938)等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作家,由于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战后年轻一代对美国所抱的希望和理想的破灭,以及对前途的“迷惘”和迟疑,具有浓厚的悲观情绪,因而也被划入“迷惘的一代”文学之列。

  [责任编缉 刘生良]

 

2003年9月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Sep.2003

       

海明威的传奇人生与“迷惘的一代”

苏成全

(陕西教育学院 教授 西安710061)

  摘 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和“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享誉世界文坛。海明威亲身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身受重伤;又遭遇多次飞机失事和车祸,均大难未死。他根据在战争中的亲身感受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幻灭与迷惘,写出了一代人的失落与困惑,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宣言书。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以爱和死的变奏,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代表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海明威;传奇人生;“迷惘的一代”中图分类号:I712.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3)03-0069-04

  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上半期

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和“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独具一格的思想艺术风格享誉世界文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明威的传奇人生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郊外奥克伯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母亲出身名门,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从小培养海明威对音乐和绘画的兴趣;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又是钓鱼和打猎的能手,不仅经常带儿子一起去出诊,让他从小熟悉社会,还教他钓鱼、打猎、搜集标本,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海明威3岁时,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钓鱼竿;10岁生日又送给他一支比他本人高出一头的猎枪。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积极报名参加拳击训练,他的对手是一位职业拳击家,第一次训练就被打得鼻青脸肿,躺倒在地,人们估计他不会再来了,但他第二天裹着纱布又重新出现在拳击场上,顽强坚持训练。后来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左眼受伤,经多方医治,视力仍未恢复,造成终生残疾,但他始终毫不畏缩。

1917年,海明威中学毕业,在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受到严格的文字训练。他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一要求,强迫自己养成站着写作的习惯,而且是用一只脚站着。他说:“我采用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收稿日期 2003-03-18

他把“站着写”看成是形成自己“简洁”文风的

秘诀。“站着写”在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中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曾积极报名参军,因眼疾未能获准入伍。1918年5月又参加志愿救护队,在红十字会车队担任司机,驾驶救护车奔赴意大利战场。一个多月之后他们的车队在意大利北部前线和敌人遭遇,他接连被敌人的迫击炮和机关枪击中,身体多处受伤却大难未死。他在医院住了三个多月,作了13次手术,从身上共取出237块碎弹片,还有200多块未能取出,成了战争留在他身上的永恒纪念。意大利政府为了表彰他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特授予他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

1919年初,海明威戴着勋章和累累伤痕回到美国,被当作英雄受到人们的欢迎。战争给海明威带来了荣誉,也给他肉体和精神带来了痛苦,使他一度感到前途渺茫,思想空虚,内心苦闷。但他与同时代那些终日消沉、悲观绝望以至看破红尘、服毒自杀的青年不同,他很快从消沉和迷惘中摆脱出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写作,进取,立志有所作为。

1921年海明威受聘于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以该报记者的身份前往欧洲报道有关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消息和希土战争的新闻。从1924年起他又担任赫斯特报系的驻欧洲记者,在巴黎期间经美国著名小说家安德森(1876-1941)介绍,结识了侨居法国的

美国女作家斯泰因(1874-1946),经常出入于她在巴黎的文艺沙龙,并和著名的意象派诗人庞德(1885-1973)关系密切,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调动多年的生活积累,从中选择写作素材,构思提炼故事情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接连发表了数十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和《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等震撼文坛的长篇名著。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含蓄的风格和独特的气质受到社会广泛重视,为海明威进入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永别了,武器》出版后轰动一时,一年之内重印四次,成为20世纪2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好莱坞为购买这部小说的摄制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使海明威名利双收。

1937年西班牙战争爆发,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海明威又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份奔赴战火纷飞的西班牙前线进行战地报导,发回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电讯,并为影片《西班牙大地》写解说词,以实际行动支持年轻的西班牙共和政府。海明威根据自己在西班牙战场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迅速创作了三幕话剧《第五纵队》(1938)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热情歌颂为西班牙人民争取自由解放而战斗、为人类和平和幸福而献身的英雄,被公认为现代欧美文学中反映西班牙战争最优秀、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之一。

海明威关心和同情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他偕夫人于1941年春来到中国,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在重庆曾受到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接见。这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在美国对日宣战的当天,海明威就参加了海军。当时德国海军拥有技术先进的潜水艇,不容易被发现,对盟国构成极大威胁。海明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加了对敌斗争,他亲自驾驶自己经过改装的“皮拉尔号”快艇,在墨西哥湾和古巴北部海域搜寻德国的潜水艇。他在自己的快艇上配有电台、机枪和炸药。他的计划是:一旦发现敌人,便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对敌艇进行自杀式袭击。他指挥船员在海上追踪敌人达两年之久,始终没有找到撞击敌艇的机会。

1944年6月,海明威作为《柯里厄》杂志的记者随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他亲自率领一支游击队深入敌后进行侦察活动。向盟军作战指挥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后来他率领的游击队还直接参加了光复巴黎的战斗,并先于法国将军莱克勒的部队进入凯旋门。他因此曾经被指控为违反日内瓦会议关于记者不许参加战斗的规定而受审,审判结果无罪,后来还获得了奖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十多次身受重伤,充分体验了出生入死的滋味,经受了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他还多次遭遇飞机失事和意外车祸,每次都险遭不测,但他每次都临危不惧,死里逃生,战胜了死神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在一次车祸中,因头部受伤缝了57针,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失眠,使他受苦终生。此外,他还经历了三次婚变,忍受了感情上的痛苦和折磨,真可谓多灾多难,历尽坎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明威在哈瓦那定居,和古巴老渔民恩特斯相识相伴,两人志趣相投,性格相近,他们早在30年代末就曾一起在海上捕过鱼,共同经历了近20年的风风雨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海明威对这位老渔民精湛的捕鱼技术和不怕大风大浪的坚强性格十分赞赏,1952年他以富恩特斯为原型,创造了《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这一著名的艺术典型。《老人与海》的出版给海明威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使他当年就荣获普利策奖,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又授予他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人做过或者没人做成的事情。”海明威正是这样一个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真正的作家。

海明威晚年患有失眠、高血压、糖尿病、新陈代谢紊乱和精神抑郁等多种疾病,1960年病情恶化,精神错乱,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于1961年初离开古巴,举家迁回美国治病,但一直没有好转。他十分痛苦地对家人反复说:“我不行了,一点也写不出来了,你晓得吗?我不行了。”人们不难想象,对海明威这样一位毕生都争胜好强、从不服输的具有“硬汉性格”的作家来说,“我不行了,一点也写不出来了”意味着什么?多种疾病的长期折磨已经使他苦不堪言,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不能继续写作更是雪上加霜,使他难以忍受,它意味着生命对于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因而产生了生不如死的念头。

海明威对死并不畏惧,他一生无数次与

死神擦肩而过却无缘相会,现在为了彻底解脱自己,他决定要主动和死神握手了。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在经过又一个彻夜难眠的折磨之后,去意已决。于是他趁家人尚未起床的机会,悄悄地爬起,抱着伴随自己多年的心爱的猎枪,口含枪口,扣动板机,饮弹而亡。告别了给他带来辉煌和痛苦的人世,结束了他坎坷不平、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时年62岁。

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的老朋友、长他两岁的古巴老渔民富恩特斯在他自杀身亡之后,居然还活了整整40个年头,于2001年以104岁高龄仙逝。富恩特斯虽然是靠打鱼为生的穷苦渔民,但老人十分珍视与海明威的友谊,他在风烛残年之际,立下雄心壮志:克服困难,筹集资金,搜集大量与海明威有关的珍贵资料、实物和照片,于1963年在哈瓦那东郊的海明威故居贝希亚庄园建成了“海明威纪念馆”。他曾经在这里接待过成千上万从世界各地前来凭吊海明威的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向他们讲述海明威的传奇故事。美国渔业协会为表彰富恩特斯为促进美国和古巴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作的贡献,在他去世前不久特授予百岁老人“荣誉船长”的称号。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文学是和海明威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出现的介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统一的固定组织,但其作家大都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他们本人或者亲属大多曾受到战火的摧残,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目睹西方文明的虚伪和堕落,看不到理想,找不到出路,对未来失去信心;他们思索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却和社会格格不入,对现实和人生感到幻灭和迷惘。在他们的创作中着力描写的是被战争逐出生活常规的人们的苦难经历、精神创伤和内心的苦闷,充满悲观忧伤的情绪。在创作方法上,力求冲破传统,追求艺术创新,广泛使用象征和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针对这一文学现象,在巴黎度过大半生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斯泰因对海明威等年轻作家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很欣赏这句话,便用它作为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之一(另一条题辞出自《圣经·传道书》:“一代过去了,另一代又来临;但是大地永存”)。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和风靡一时,“迷惘的一代”便不胫而走,成为这一文学流派的正式名称,海明威便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和公认的精神领袖。

海明威以自己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在1924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大二心河》,描写主人公涅克从欧战复员回家后,战争的阴影像梦魇一样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他整日苦闷彷徨,萎靡不振,无所事事。为了摆脱战争在他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只好用钓鱼打发时光。这是海明威最早写的一篇带有“迷惘”色彩的小说。接着他又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主要描写一群参加过大战的美国青年战后流落巴黎的生活情景。主人公巴尼斯原是一名美国记者,他怀着满腔热忱自愿赴欧参战,但战争没有使他获得光荣,反而由于下部受伤而使他失去性爱能力,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在战后的生活中,他表面上轻松自若,无忧无虑,他说:“对我自己的遭遇,我总是一笑置之。”实际上生活十分无奈,心灵非常痛苦,战争的恶梦不时在他心灵深处悸动,有关战争的记忆和暴力肆虐的情景常常在他的脑际闪过。他和在战时失去恋人的英国女护士布莱特由同病相怜发展成炽烈的爱情,但战争所造成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却使这对有情人无法结合。他们在失望之余,对生活更加感到厌倦和迷惘。他俩和一群经历大致相同、战后流落异乡、浪迹欧洲大陆的青年朋友,为了暂时忘却“人间地狱般的痛苦”,终日出没于酒吧间、咖啡馆和斗牛场,企图在纵酒狂欢中逃避现实,在恣意纵欲中解脱自我,在斗牛场的英勇无畏中寻找刺激。小说描写在战后的一片精神荒原上,这一群青年男女,不管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没有一个头脑清醒,没一个人奋发向上,没有一个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战争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漂泊不定、无家可归的天涯游子。他们频繁来往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没完没了地聚会、跳舞、饮宴和旅行,整天喝酒、兜风、钓鱼、看斗牛、搞三角恋爱,表面上似乎无忧无虑,忙碌而欢乐,实际上在寻欢作乐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满一种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出路的深沉的痛苦和悲哀。

天际的太阳照样升起,而人性的太阳却已经沉落。这就是海明威通过他的小说所昭示的一代世纪儿的悲剧。由于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幻灭与迷惘,写出了一代人的失落与困惑,引起了不少年轻人

的共鸣,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宣言书。

“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海明威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仍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美国青年亨利和英国女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揭示战争与爱情的矛盾。在英语中其书名既可作“永别了,武器”解,也可以作“永别了,怀抱”解。海明威巧妙地运用这一语双关的书名,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原来是一位天真纯洁的热血青年,是一位从美国到意大利学习建筑学的留学生。由于受到意大利当局的“爱国主义”和美国总统的所谓“使民主政治在世界安存”等战争宣传的煽动,他怀着热爱意大利和“拯救世界民主”的崇高感情,响应两国政府的号召,志愿参军作战。但他后来却亲眼看到意大利各阶层的人民,从士兵、农民、市民到教士、商人和军官,从伤员到医生护士,全都厌恶和憎恨这场“该死的战争”。军官们醉生梦死,陶醉于酒馆妓院之中,士兵则千方百计地设法逃离战场。小说通过主人公在战争中的观察体验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终于认识到自己虽有良好的动机,实际上却不自觉地充当了制造战争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和帮凶。他亲眼看到战争在流血、在制造死亡、在破坏爱情、在杀害最善良的人。所以他说:“我观察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什么神圣的、所谓光荣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光荣”,“每当我听到神圣、光荣、牺牲以及其它一些空泛的字眼就感到害臊”。亨利通过参加战争认识了战争的本质,改变了他原来对战争的态度。

小说在揭露战争残酷性的同时,还刻意描写了亨利的爱情悲剧。他在意大利前线和英国女护士凯瑟琳相识,双方的交往开始带有逢场作戏的性质。后来亨利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受伤,住进了米兰医院,和凯瑟琳再次相遇,受到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看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生活经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使两人从逢场作戏到相依相恋,谁也离不开谁,最后结为终生伴侣。他们把爱情看成是对抗死亡、战胜孤独和摆脱战争的唯一途径。

后来亨利伤愈出院,重返前线。在一次大撤退途中,因为他的外国人口音被意大利宪兵巡逻队误认为是德国奸细而遭到逮捕并判

处死刑。在处决前的押解途中,他伺机跳河潜水,死里逃生,到米兰找到了凯瑟琳,又一起逃亡到中立国瑞士,用亨利的话说,他“单方面和敌人休战了”。他满以为离开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从此可以过上安宁平静的幸福生活了,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凯瑟琳和婴儿都不幸死于难产,又把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冷酷的世界上。亨利在“永别了武器”之后,又“永别了怀抱”,重新回到空虚和孤独之中。小说最后写凯瑟琳的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亨利在失去自己心爱妻子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与孤独和死亡进行抗争的精神支柱,失去了他在茫茫荒漠中赖以安身立命的最后一片绿洲。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人生,让他怎能不失落!怎能不迷惘!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正是以爱和死的变奏,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揭露和控诉了战争和战争制造者的罪恶,突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尽管小说从头到尾弥漫着感伤消沉的气氛,悲观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但其主要倾向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指出战争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使人们丧失了信仰和正常生活的权利,是造成一代人心理创伤和精神“迷惘”的根源。

在海明威的上述两部小说之前,属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帕索斯(1896-1970)的《三个士兵》(1921)和肯明斯(1894-1962)的《巨大房间》(1922),前者揭露战争怎样毁灭了一位音乐天才的美好前程,后者描写了一个自愿帮助法国人打仗的美国人怎样被当作奸细关进法国集中营的不幸遭遇。另外,福克纳(1897-1962)在《士兵的报酬》(1926)中,描写了一个在英国空军中服役的美国人头部受伤之后双目失明,最后痛苦地死去;他的《萨托里斯》(1929)描写一个士兵在战争中受到刺激,复员后精神麻木,丧魂落魄,生活失去目标,最后死于车祸的悲惨故事,都带有明显的“迷惘”色彩。还有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和沃尔夫(1900-1938)等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作家,由于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战后年轻一代对美国所抱的希望和理想的破灭,以及对前途的“迷惘”和迟疑,具有浓厚的悲观情绪,因而也被划入“迷惘的一代”文学之列。

  [责任编缉 刘生良]


相关文章

  • 从[永别了,武器]谈海明威的反战思想
  • 摘 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用自己切实的感受书写了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他痛斥罪恶的战争留给人们心理无法愈合的伤口,武器摧毁了人们的理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小说通过战争与爱情的悲剧交织,将战 ...查看


  • 战争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影响
  • 摘要: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传奇经历是他伟大作品的来源,在他的一生中战争是个不可忽略的内容.战争使他经受磨砺,日益强悍,也使他备受煎熬,忍受伤痛,内心绝望.伴随着战争成长的不仅是他个人,还有他的作品.从早期以战争为题材的<太阳照常 ...查看


  • 桥边的老人
  •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情节.环境作用,总结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反战和大爱的题旨: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相关资料: ( ...查看


  • 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 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一.1900年至1909年,闯入神秘的世界 --<梦的解析> "我若不能让天上的神低头,也要使地下的魔鬼让路." --<梦的解析>中引用维吉尔的名言 20世纪是人类生活变幻最为剧 ...查看


  • 英语论文关于"迷惘的一代"的学习心得
  • 关于"迷惘的一代"的学习心得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这一创作群体厌恶战争,对未来感到迷惘彷徨,其作品融入了反战和对资产阶级失望的情怀,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一派,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查看


  • 外国作家史料
  • 1.希腊神话:太阳神--阿波罗酒神--狄奥尼索斯众神之王-宙斯 2.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以短歌为基础,在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之间,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 ...查看


  • 丧钟为谁而鸣
  • <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的生死观 学生:姚春扬 指导教师:王芳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1 课题来源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 ...查看


  •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约翰·唐恩 种族,利益,战火,冷漠,颓废,卑劣,我在二十一世纪的迷茫中悼念你,你在二十世纪 ...查看


  • 关于青春的回忆,写给巴黎的情书
  • 摘 要: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对这段生活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见闻,也展示了当时旅居巴黎的文人墨客生动形象以及一战后巴黎的浮生图.本文从三方面对本书进行分析解读:海明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