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的生死观

学生:姚春扬

指导教师:王芳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1 课题来源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学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小说鲜明且深刻地展现了海明威对生死的看法。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核心是死亡意识,即对于人类作为生命个体的必然悲剧性结局——对死亡的充分认识和大胆面对,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生意义的重新界定。

由此来看,《丧钟为谁而鸣》不仅是一幅历史的画轴,也是一部带有灵魂启迪性质的巨著。更细致地研究海明威的生死哲学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指导性的意义,因而促成了这一课题的形成。

2 研究目的

通过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并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海明威本人的人生经历,揭示海明威的生死观形成的背景以及其具体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3 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名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

3.1 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名称

[01] Flora, Joseph. Hemingway Nick Adams[M]. Louisiana :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2.

[02] Hemingway, Ernest. American Literature[Z]. Mission Hills: Glencoe Publish Company, 1984.

[03] Hotchner, Ernest. PaPa Hemingway: A Personal Memoir[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6.

[04] Hemingway, Ernest. To Have and Have Not[M]. New York: Scribner, 1937.

[05] Meyers, Jeffrey.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 and Paul,

1982.

[06] Meyers, Jeffrey. Hemingway: A Biography[M]. Hong Kong: Macmillan London

Limited, 1986.

[07] Reynolds, Michael. Hemingway: The Final Years[M].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99.

[08] Peter B. 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6.

[09]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0] 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11] 董俊峰. 海明威悲剧人生的艺术表达[J]. 河西学院学报,2005.(3).

[12] 丹纳. 艺术哲学 [M]. 傅雷译.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13] 杰弗里·迈耶斯. 海明威传 [M]. 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90.

[14] 卡罗斯·贝克. 迷惘的一代[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

[15] 库尔特·辛格. 海明威传[M]. 周国珍译.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16] 库尔特·辛格. 海明威—巨人的生与死[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7] 马尔科姆·考. 海明威,这头老狮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8] 欧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C]. 陈良廷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19] 颜翔林. 美即虚无[J].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报,1996.

[20] 朱莉. 试论海明威的死亡哲学[M].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3.

3.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

3.2.1国外研究现状:

在文学评论界,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或加以赞扬或加以贬损。这部作品富有争论性的焦点之一是其结尾的处理,业涉及到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情节结构的安排、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等问题。因此,对于其中某些代表性论点,我们认为实有予以辩正的必要。 苏联文学评论家、颇有名望的海明威研究者伊凡·卡希金认为,罗伯特·乔丹“他的死是一个禁欲主义者牺性的毫无意义的行动,是由纯粹的主观准则所支配的”。在海明威诞辰百年之际,原《海明威评论》编辑部文献编辑阿尔伯特·戴佛兹奥在《纪念海明威:回顾和展望》一文中总结说,“自从严肃的海明威研究于1952年出现以来,已有一些评论家提供了回顾性与前瞻性的评论。”①言下之意,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海明威研究始于1952年,迄今已有50年的研究历史。 50年代,海明威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卡洛斯·贝克从小说和非小说主题研究角度写了《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一文;菲利普·扬的《海明威传》对海明威的生活及其作品作了详尽的心理分析,引起了争议。查尔斯·A.芬顿的论文《海明威的见习创作》也极有价值。尽管海明威本人并不接受这种对他私人生活和心理上作分析的做法。 60年代是海明威研究多产的时期,应该说海明威去世之后批评声誉才真正开始。这段时期菲利普·扬是惟一对海明威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他在1966年出版的《海明威的重新审视》创造了一种心理分析的范例,叫作“负伤理论”。他认为海明威一战期间受到的创伤一直是他生活和艺术的动力。菲利普·扬提出了一个„„准则英雄”(code hero)的概念,即海明威式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3.2.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海明威的死亡观的讨论越来越热 ,先有吴然的《海明威的死亡观》 ,后有伍建华的《海明威死亡意识论》、刘铁的《论海明威的“生命英雄”》等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海明威的死亡观。主要论点是 :1海明威小说涉及的主题主要是“死亡” ;2海明威的死亡观与他的一生的经历有关 :3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散见于他的作品中。这些论述只是零散地列举了海明威对死亡的观点和态度 ,对海明威的死亡观作了粗略的勾勒。本文认为 ,从海明威的小说的内容来看 ,他已经把死亡作为他的研究对象 ,将其反映的意涵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考 ,即站在哲学的高度 ,对死亡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从他的作品中显露他的死亡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的内容固然千头万绪 ,纷繁陈杂 ,但无论如何 ,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都是它的一个基本问题。海明威有他自己独到的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本文拟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入手 ,以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 ,来论证海明威的生死观、他对死亡哲学的阐述 ,以及对他死亡哲学意义的评估等 ,并作些评述 ,以就教于读者和专家。

4 研究的内容、途径

4.1 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小说的历史背景,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以及小说人物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海明威的生死观,及其生死观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一部分:小说人物分析。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小说人物的特点,揭示小说人物鲜明个性形成的原因。联系海明威的生平经历挖掘作者人物创造的深层动机。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对人物分析的基础上,挖掘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作者生死观的具体内容,形成原因,以及其鲜明特色。

第三部分:总结海明威的死亡情节,对海明威创作生涯的影响,对他人生态度的影响,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发挥的启示作用。

4.2 本文采用主要途径、手段及方法

主要是通过在图书馆,互联网的电子书和外国语学院资料室查阅相关的期刊文献来了解这个论题发展的动态,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增进对这个论题的认识,并通过和指导老师一起探讨进一步深化理解本论题。

5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2011年10月10日—11月10日 搜寻文献,完成“外文翻译”,交指导老师。 2011年11月25日—12月25日 完成“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

2012年1月5日—2012年1月15日 查阅及整理资料,为后续论文正文写作做好准备。 2012年2月20日—2012年3月25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正文初稿。 2012年3月26日—2012年4月30日正文由指导教师审查,学生修改并完成正文。 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10日 装订论文

2012年6月1日—2012年6月7日 毕业论文答辩

6 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分析达到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在论文写作上达到语言通顺,无语法错误。

在2012年4月30日以前完成正文,在2012年6月7日以前完成论文答辩。

7 现有的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笔者从三峡大学图书馆,互联网上的电子图书以及外国语学院资料室借阅有关图书和报刊,有针对性地从图书馆中国知网和相关学术期刊网上收集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并与指导老师王芳老师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8 协助单位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得到三峡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资料室和全国期刊网等单位的全力支持。指导老师王芳老师给予的宝贵意见与建议,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个人的知识范围和思考角度不够宽广,对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刻全面,资料也不够系统完整,所以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的生死观

学生:姚春扬

指导教师:王芳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1 课题来源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学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小说鲜明且深刻地展现了海明威对生死的看法。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核心是死亡意识,即对于人类作为生命个体的必然悲剧性结局——对死亡的充分认识和大胆面对,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生意义的重新界定。

由此来看,《丧钟为谁而鸣》不仅是一幅历史的画轴,也是一部带有灵魂启迪性质的巨著。更细致地研究海明威的生死哲学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指导性的意义,因而促成了这一课题的形成。

2 研究目的

通过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并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海明威本人的人生经历,揭示海明威的生死观形成的背景以及其具体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3 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名称,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

3.1 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名称

[01] Flora, Joseph. Hemingway Nick Adams[M]. Louisiana :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2.

[02] Hemingway, Ernest. American Literature[Z]. Mission Hills: Glencoe Publish Company, 1984.

[03] Hotchner, Ernest. PaPa Hemingway: A Personal Memoir[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6.

[04] Hemingway, Ernest. To Have and Have Not[M]. New York: Scribner, 1937.

[05] Meyers, Jeffrey.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 and Paul,

1982.

[06] Meyers, Jeffrey. Hemingway: A Biography[M]. Hong Kong: Macmillan London

Limited, 1986.

[07] Reynolds, Michael. Hemingway: The Final Years[M].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99.

[08] Peter B. 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6.

[09]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0] 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11] 董俊峰. 海明威悲剧人生的艺术表达[J]. 河西学院学报,2005.(3).

[12] 丹纳. 艺术哲学 [M]. 傅雷译.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13] 杰弗里·迈耶斯. 海明威传 [M]. 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90.

[14] 卡罗斯·贝克. 迷惘的一代[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

[15] 库尔特·辛格. 海明威传[M]. 周国珍译.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16] 库尔特·辛格. 海明威—巨人的生与死[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7] 马尔科姆·考. 海明威,这头老狮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8] 欧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C]. 陈良廷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19] 颜翔林. 美即虚无[J].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报,1996.

[20] 朱莉. 试论海明威的死亡哲学[M].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3.

3.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

3.2.1国外研究现状:

在文学评论界,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或加以赞扬或加以贬损。这部作品富有争论性的焦点之一是其结尾的处理,业涉及到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情节结构的安排、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等问题。因此,对于其中某些代表性论点,我们认为实有予以辩正的必要。 苏联文学评论家、颇有名望的海明威研究者伊凡·卡希金认为,罗伯特·乔丹“他的死是一个禁欲主义者牺性的毫无意义的行动,是由纯粹的主观准则所支配的”。在海明威诞辰百年之际,原《海明威评论》编辑部文献编辑阿尔伯特·戴佛兹奥在《纪念海明威:回顾和展望》一文中总结说,“自从严肃的海明威研究于1952年出现以来,已有一些评论家提供了回顾性与前瞻性的评论。”①言下之意,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海明威研究始于1952年,迄今已有50年的研究历史。 50年代,海明威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卡洛斯·贝克从小说和非小说主题研究角度写了《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一文;菲利普·扬的《海明威传》对海明威的生活及其作品作了详尽的心理分析,引起了争议。查尔斯·A.芬顿的论文《海明威的见习创作》也极有价值。尽管海明威本人并不接受这种对他私人生活和心理上作分析的做法。 60年代是海明威研究多产的时期,应该说海明威去世之后批评声誉才真正开始。这段时期菲利普·扬是惟一对海明威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他在1966年出版的《海明威的重新审视》创造了一种心理分析的范例,叫作“负伤理论”。他认为海明威一战期间受到的创伤一直是他生活和艺术的动力。菲利普·扬提出了一个„„准则英雄”(code hero)的概念,即海明威式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3.2.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海明威的死亡观的讨论越来越热 ,先有吴然的《海明威的死亡观》 ,后有伍建华的《海明威死亡意识论》、刘铁的《论海明威的“生命英雄”》等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海明威的死亡观。主要论点是 :1海明威小说涉及的主题主要是“死亡” ;2海明威的死亡观与他的一生的经历有关 :3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散见于他的作品中。这些论述只是零散地列举了海明威对死亡的观点和态度 ,对海明威的死亡观作了粗略的勾勒。本文认为 ,从海明威的小说的内容来看 ,他已经把死亡作为他的研究对象 ,将其反映的意涵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考 ,即站在哲学的高度 ,对死亡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从他的作品中显露他的死亡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的内容固然千头万绪 ,纷繁陈杂 ,但无论如何 ,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都是它的一个基本问题。海明威有他自己独到的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本文拟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入手 ,以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 ,来论证海明威的生死观、他对死亡哲学的阐述 ,以及对他死亡哲学意义的评估等 ,并作些评述 ,以就教于读者和专家。

4 研究的内容、途径

4.1 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小说的历史背景,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以及小说人物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海明威的生死观,及其生死观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一部分:小说人物分析。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小说人物的特点,揭示小说人物鲜明个性形成的原因。联系海明威的生平经历挖掘作者人物创造的深层动机。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对人物分析的基础上,挖掘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作者生死观的具体内容,形成原因,以及其鲜明特色。

第三部分:总结海明威的死亡情节,对海明威创作生涯的影响,对他人生态度的影响,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发挥的启示作用。

4.2 本文采用主要途径、手段及方法

主要是通过在图书馆,互联网的电子书和外国语学院资料室查阅相关的期刊文献来了解这个论题发展的动态,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增进对这个论题的认识,并通过和指导老师一起探讨进一步深化理解本论题。

5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2011年10月10日—11月10日 搜寻文献,完成“外文翻译”,交指导老师。 2011年11月25日—12月25日 完成“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

2012年1月5日—2012年1月15日 查阅及整理资料,为后续论文正文写作做好准备。 2012年2月20日—2012年3月25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正文初稿。 2012年3月26日—2012年4月30日正文由指导教师审查,学生修改并完成正文。 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10日 装订论文

2012年6月1日—2012年6月7日 毕业论文答辩

6 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分析达到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在论文写作上达到语言通顺,无语法错误。

在2012年4月30日以前完成正文,在2012年6月7日以前完成论文答辩。

7 现有的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笔者从三峡大学图书馆,互联网上的电子图书以及外国语学院资料室借阅有关图书和报刊,有针对性地从图书馆中国知网和相关学术期刊网上收集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并与指导老师王芳老师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8 协助单位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得到三峡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资料室和全国期刊网等单位的全力支持。指导老师王芳老师给予的宝贵意见与建议,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个人的知识范围和思考角度不够宽广,对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刻全面,资料也不够系统完整,所以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相关文章

  •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约翰·唐恩 种族,利益,战火,冷漠,颓废,卑劣,我在二十一世纪的迷茫中悼念你,你在二十世纪 ...查看


  • 川普获胜,丧钟为谁而鸣?
  • \ 川普获胜,丧钟为谁而鸣? 2016-11-12 00:14阅读:239 zuozhe作者: 洋流 X 从来没有一个美国总统候选人,遭到传统政客,精英阶层,主流媒体和盟国政要一致联手的围剿丑化(连多年前的录音都能给挖出来,够狠):也没有一 ...查看


  • 旧时代的丧钟读巴金激流三部曲有感
  • 旧时代的丧钟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家"春"秋>是巴金最负盛名的小说.巴金回忆起自己写小说的初衷时曾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这过 ...查看


  • 丧钟为谁鸣
  •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 这是一个温情的时代,这是一个冷漠的时代. 让我们睁大眼睛,看看这镜中的景象吧: 倒看望远镜--推远了谁 一头蓬松的乱发,一件开花的黑袄,一双开了口的皮鞋,一个外表斑驳的茶杯,一把哼唱凄苦的二胡.在城 ...查看


  • 丧钟为谁鸣 1
  •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 这是一个温情的时代,这是一个冷漠的时代.( 书村网 www.mcqyy.com ) 让我们睁大眼睛,看看这镜中的景象吧: 倒看望远镜--推远了谁 一头蓬松的乱发,一件开花的黑袄,一双开了口的皮鞋,一 ...查看


  • 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 在国内,见的企业家多了,总觉得其身上有股浓重的奴性挥之不去,那就是他们最重视的永远是政府,而不是消费者.这种坏风气,到底是因为国家垄断了经济,让企业家不得不仰人鼻息,还是因为企业家经营上不成熟,必须通过政府才能勉强生存,抑或这是巧取暴利的唯 ...查看


  • 帝国丧钟:基于经济.政治.社会视野的清王朝覆灭复盘 邓忠敏
  • 论文 论文题目:帝国丧钟:基于经济.政治. 社会视野的清王朝覆灭复盘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史专题研究 学 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专 业:历史 学 年 级: 2 0 1 4 级 学 号:1400070125 学生姓名:邓 忠 敏 指导教师: ...查看


  • 蟋蟀:肖艳琴之"死"敲响传统婚姻观的丧钟
  • 2012年伊始,在网络上疯传的被老公和小三逼死的肖艳琴复活了,电视上的她一脸憔悴,鞠躬向广大网民道歉,她承认她自私自利,因不堪情感重负上吊自杀,被救后仍一心向死,家人为了阻止她再度自杀,答应她从此做一个活死人,于是向外界公布了她的死讯.这本 ...查看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赏析
  • 赏析约翰·多恩的诗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赏析John Donne的 No Man is An Island 班级:081211 姓名:王琦 [摘要]本文主要就约翰多恩本人和他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做简单分析.主要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以及一些个人对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