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教案

魏 巍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选择典型的材料表现中心思想,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2.学习多角度多侧面的叙事,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材料的精心选择和精心安排。

2.难点: 笔锋的转换,段落层次的衔接。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词语补释:

*跋山涉水:形容走长路的辛苦。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

*悠悠冉冉:悠:闲适,自由自在;冉:慢慢地。

*错错落落:横七竖八,长短不齐的样子。

情透纸背: 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股肱: 比喻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股:大腿;肱:胳膊上从肩到肘 的部分,也泛指胳膊。p48注①

背景简介:

1950年夏,美帝国主义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苦战三年,终于打退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军,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 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满腔热情,投入帮助朝鲜人民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圆满完成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胜利回国。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

本文是一篇杰出的通讯。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在凯歌声中,离情牵动着中朝军民的心。 第二部分(3─7自然段)写志愿军战士在离别前的活动。

1.写志愿军战士美化营地,为人民军战友留赠礼品。(3─5 自然段)

2.写志愿军战士多方寻思,为当地父老们尽力。(6─7自然段)

第三部分(8─12自然段)写朝鲜父老对志愿军的深情依恋。

1.写朝鲜老妈妈为志愿写战士饯别。(8─9自然段)

2.写送行诗和东阳里人民的蔡定琪烈士迁葬。(10─12自然段)

第四部分(13─20自然段)写离别时的动人场面。

1.写离别的日子来临时的情景。(13─14自然段)

2.写妇女们强忍泪水为战士们分赠礼物、喊口号的情景。(15 ─16自然段)

3.写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的情景,并借泪水抒情以结束全文。(17─20自然段)

小结艺术特点:

一、构思独具匠心,选材典型。

典型材料:

志愿军美化营地、留赠礼品──是对人民军战友的依恋;

修桥铺路、挖水井、盖房子──是对朝鲜父老的依恋;

万花筒留给孩子,龙头拐杖留给老人。

有些材料在对比中显出其典型意义:

战士们亲手绣手的绣花手绢;瞎眼老妈妈把二十几个战士,“从头到脚都摸了一遍。”

二、以时间为顺序,合举分承。

从时间上看,第一部分写金秋时节,“我”又来到朝鲜时的见闻,这是故事的序幕;第二部分写志愿军撤离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第三部分分写志愿军的行期一天天迫近时朝鲜父老的活动,这两部分是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写依依惜别的场面,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从内容的联系上看,第一部分总写中朝军民的相互依恋,是合举;第二、三部分分写中朝军民双方的活动,分承相互依恋之情;最后,依依惜别的场面,是两情相汇的奔流,是文章结构上的总合。

三、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通篇文章,到处充溢着浓烈的情感。

文章第四部分,更是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统一的典型。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有些段落间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文章最后三段,进而采用第二人称呼告手法,更增强了文章浓烈的感情色彩。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魏 巍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选择典型的材料表现中心思想,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2.学习多角度多侧面的叙事,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材料的精心选择和精心安排。

2.难点: 笔锋的转换,段落层次的衔接。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词语补释:

*跋山涉水:形容走长路的辛苦。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

*悠悠冉冉:悠:闲适,自由自在;冉:慢慢地。

*错错落落:横七竖八,长短不齐的样子。

情透纸背: 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股肱: 比喻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股:大腿;肱:胳膊上从肩到肘 的部分,也泛指胳膊。p48注①

背景简介:

1950年夏,美帝国主义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苦战三年,终于打退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军,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 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满腔热情,投入帮助朝鲜人民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圆满完成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胜利回国。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

本文是一篇杰出的通讯。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在凯歌声中,离情牵动着中朝军民的心。 第二部分(3─7自然段)写志愿军战士在离别前的活动。

1.写志愿军战士美化营地,为人民军战友留赠礼品。(3─5 自然段)

2.写志愿军战士多方寻思,为当地父老们尽力。(6─7自然段)

第三部分(8─12自然段)写朝鲜父老对志愿军的深情依恋。

1.写朝鲜老妈妈为志愿写战士饯别。(8─9自然段)

2.写送行诗和东阳里人民的蔡定琪烈士迁葬。(10─12自然段)

第四部分(13─20自然段)写离别时的动人场面。

1.写离别的日子来临时的情景。(13─14自然段)

2.写妇女们强忍泪水为战士们分赠礼物、喊口号的情景。(15 ─16自然段)

3.写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的情景,并借泪水抒情以结束全文。(17─20自然段)

小结艺术特点:

一、构思独具匠心,选材典型。

典型材料:

志愿军美化营地、留赠礼品──是对人民军战友的依恋;

修桥铺路、挖水井、盖房子──是对朝鲜父老的依恋;

万花筒留给孩子,龙头拐杖留给老人。

有些材料在对比中显出其典型意义:

战士们亲手绣手的绣花手绢;瞎眼老妈妈把二十几个战士,“从头到脚都摸了一遍。”

二、以时间为顺序,合举分承。

从时间上看,第一部分写金秋时节,“我”又来到朝鲜时的见闻,这是故事的序幕;第二部分写志愿军撤离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第三部分分写志愿军的行期一天天迫近时朝鲜父老的活动,这两部分是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写依依惜别的场面,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从内容的联系上看,第一部分总写中朝军民的相互依恋,是合举;第二、三部分分写中朝军民双方的活动,分承相互依恋之情;最后,依依惜别的场面,是两情相汇的奔流,是文章结构上的总合。

三、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通篇文章,到处充溢着浓烈的情感。

文章第四部分,更是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统一的典型。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有些段落间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文章最后三段,进而采用第二人称呼告手法,更增强了文章浓烈的感情色彩。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相关文章

  •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查看


  • 藤野先生微格课教案
  •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广安区肖溪镇竹山小学 苟志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 ...查看


  •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 26 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 ...查看


  • 大学语文说课教案
  • 教案 课题:<雨霖铃·寒蝉凄切> 时间:2012年12月9日,七.八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 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b. 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能力目标:a.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 ...查看


  • 再见了亲人教案1 1
  •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 ...查看


  • 25黄鹤楼送别教案
  • 25 黄鹤楼送别 主备:中华路小学 臧晓春 审核: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同学们,<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 再现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 ...查看


  • 再见了亲人教案 1
  • 14.<再见了,亲人> 王志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2.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走进六十年前发生在朝鲜战场上那可歌可泣的一幕.(多媒体播放视频)在这场战争中,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的留在了朝鲜这块土地上, ...查看


  • 再别康桥_教案 1
  • <再别康桥>教案 教材内容:人教版新教材 高三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一单元 第二课 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 ...查看


  •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 25.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感受文包诗文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