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银分享[次北固山下]读书笔记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 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 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 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 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相关文章

  • 新建-次北固山下-译文
  • 次北固山下 (2309人评分) 8.1 朝代:唐代 作者: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收藏 分享 评分: ...查看


  •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为<次北固山下>. 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 一.说教材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初中语 ...查看


  •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积累
  •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积累 主备人:刘茵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世说新语>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 <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 1.<论语十则> ①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② ...查看


  • 知识点完全笔记填空题
  • 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考知识点之完全笔记填空版 第1课 散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嫩 芽 霎 时 拆散 水波粼粼 臧 克家 2. 解释下列词语.(1)信服: .(2)嫩芽 .(3)霎时: .(4)拆散: . (5)委屈: .(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次北固山下
  • 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代 作者: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鉴赏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 ...查看


  • 次北固山下--王湾
  •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开元五年(717)参加<群书四部录>的编校工作.书完成后,出任洛阳尉. 王湾诗名早著,"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唐才子 ...查看


  • [次北固山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次北固山下 严雪枚 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设想: 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今天杨老师 ...查看


  • 次北固山下改写散文
  • 次北固山下改写散文(一)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 ...查看


  • 初一文言文 1
  • 文言文总复习 一.<童趣> (一).联系课文解释下列文言字词的含义 a故:( ) b时有:( ) c强:( )d唳:( ) e林:( ) f怡然:( ) g方:( ) h兴:( ) i驱:( ) j余:( ) k 壑: (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