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摘要:语文作文教与学的质量如何才能提高是新课改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这一理论的引入,意味着在作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存在,将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作文学习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挂钩,使学生在作文的教与学中获得思维锻炼,从而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提供了另一视点和启示。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文教学范式转换;作文学习;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133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作文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有学者将这些问题归纳为:“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1]作文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障碍,阻碍了在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者迫于应试教育压力,不顾学生内部条件(即学生是否已存在创作的欲望与动机)成熟与否,功利性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刺激-反应-强化”的作文规则训练,让学生在还没有爱上作文的时候就厌恶起写作来。社会取向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完全不同,它把知识和学习置于社会文化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本文将运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当今作文教学范式变化,探索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效用,以期给语文教学工作者关于如何提高作文教与学的质量以启示。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学习的研究全面步入创新阶段后,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观成为创新性学习、教学、课程及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依据之一。以维果茨基(Vygotsky)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由身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此理论有别于具有极强客观主义倾向的结构主义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它不仅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而且认为知识首先“以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知识的内化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完成。   社会建构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观念的颠覆。它使众多研究者参与到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型建构实验中,并提出了一系列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与学范型。如:布朗、柯林斯、达吉德(Brown,Collins,Duguid)的情景性学习、约翰・布朗斯福德(John Bransford)领导下的旺达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at vanderbilt)提出的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2]、基于维果茨基“辅助学习”的支架式教学,以及由计算机领域引入教育学研究的分布式学习等。这些教与学模式的研究表明,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校所学知识的原因是教师在去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中“一厢情愿”的单向知识传递造成的。而且,知识的获得是“活动(activity)、背景(context)、文化(culture)”[3]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者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顺利发生迁移就必须在有联系的、具象化的情景下传授给学生知识,并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活动进行学习,从而阻止“惰性知识”产生,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习者吸取知识的本质,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来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西方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成了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并且已经应用于教与学的实践中。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作文教学的冲击不是细枝末节(如作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的调整,而是对旧有作文教学范式解构后的重新建构。在传统作文课堂上,教师会依据课程目标所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采取单一的知识传授方法,要求学生记住他们怀疑、毫无意趣的作文内容。例如:在真实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孤立地分析作文范本,并极力强调某篇作文中某字、某句运用的妙处与独创性,意图以直接讲授缩短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习者对文本呈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必须加入个人的社会性经验,以及作文动机产生的本质源于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表1辨析了以知识接受为取向的作文课与以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作文课的差别[4]。   表1作文课堂:接受教学模式与社会建构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组织结构 知识接受取向的作文教学社会建构取向的作文教学教学思路依据课程目标中的作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发现教学目标认识各类作文体裁;通过作文范本的字、词、句细分与行为主义式的写作训练,熟练掌握写作技巧除作文形式训练外,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作文学习策略教学内容以某篇或某一体裁的作文范例为教学文本借助多元化作文范本及相关作文资料为作文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标准以专家即教师评价为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及社会反馈性评价的综合性评价作用教学方法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要的作文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作文学习共同体。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提示关键信息,为学生提供建构作文知识的社会环境教学与学习策略学生作文学习方式单一学生投入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掌握多种作文学习策略教学效果评判教师仅以学生复制写作形式技巧作为作文教学成效的凭证除掌握写作技巧外,把能否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纳入教学效果的评判范围   从以上两种作文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可知,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作文教学范式发生转换,其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文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作文教学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这适应了新时期对作文教学变革的需求。新课改背景下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01年版和2004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第四学段(7-9年级)对写作要求包括“具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提到“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第一、二学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肯定了设置开放性作文问题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在评价建议中着重指出“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和作文修改的评价”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从这两次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可以看出,作文教学思维方式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浸润下已经发生改变,作文教学开始注重教学情境的构建和社会性活动的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应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的相关理论,发挥自己的组织管理才能,设计并组织好作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作文学习热情。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建立作文学习共同体。它可以让学生就某个作文问题在集体中展开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地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为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打下基础。不过,这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时空条件,正如“言语能力是积淀的产物”[5],写作能力也有一个积淀的过程。

  摘要:语文作文教与学的质量如何才能提高是新课改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这一理论的引入,意味着在作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存在,将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作文学习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挂钩,使学生在作文的教与学中获得思维锻炼,从而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提供了另一视点和启示。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文教学范式转换;作文学习;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133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作文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有学者将这些问题归纳为:“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1]作文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障碍,阻碍了在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者迫于应试教育压力,不顾学生内部条件(即学生是否已存在创作的欲望与动机)成熟与否,功利性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刺激-反应-强化”的作文规则训练,让学生在还没有爱上作文的时候就厌恶起写作来。社会取向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完全不同,它把知识和学习置于社会文化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本文将运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当今作文教学范式变化,探索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效用,以期给语文教学工作者关于如何提高作文教与学的质量以启示。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学习的研究全面步入创新阶段后,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观成为创新性学习、教学、课程及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依据之一。以维果茨基(Vygotsky)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由身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此理论有别于具有极强客观主义倾向的结构主义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它不仅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而且认为知识首先“以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知识的内化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完成。   社会建构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观念的颠覆。它使众多研究者参与到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型建构实验中,并提出了一系列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与学范型。如:布朗、柯林斯、达吉德(Brown,Collins,Duguid)的情景性学习、约翰・布朗斯福德(John Bransford)领导下的旺达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at vanderbilt)提出的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2]、基于维果茨基“辅助学习”的支架式教学,以及由计算机领域引入教育学研究的分布式学习等。这些教与学模式的研究表明,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校所学知识的原因是教师在去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中“一厢情愿”的单向知识传递造成的。而且,知识的获得是“活动(activity)、背景(context)、文化(culture)”[3]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者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顺利发生迁移就必须在有联系的、具象化的情景下传授给学生知识,并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活动进行学习,从而阻止“惰性知识”产生,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习者吸取知识的本质,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来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西方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成了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并且已经应用于教与学的实践中。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作文教学的冲击不是细枝末节(如作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的调整,而是对旧有作文教学范式解构后的重新建构。在传统作文课堂上,教师会依据课程目标所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采取单一的知识传授方法,要求学生记住他们怀疑、毫无意趣的作文内容。例如:在真实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孤立地分析作文范本,并极力强调某篇作文中某字、某句运用的妙处与独创性,意图以直接讲授缩短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习者对文本呈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必须加入个人的社会性经验,以及作文动机产生的本质源于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表1辨析了以知识接受为取向的作文课与以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作文课的差别[4]。   表1作文课堂:接受教学模式与社会建构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组织结构 知识接受取向的作文教学社会建构取向的作文教学教学思路依据课程目标中的作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发现教学目标认识各类作文体裁;通过作文范本的字、词、句细分与行为主义式的写作训练,熟练掌握写作技巧除作文形式训练外,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作文学习策略教学内容以某篇或某一体裁的作文范例为教学文本借助多元化作文范本及相关作文资料为作文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标准以专家即教师评价为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及社会反馈性评价的综合性评价作用教学方法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要的作文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作文学习共同体。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提示关键信息,为学生提供建构作文知识的社会环境教学与学习策略学生作文学习方式单一学生投入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掌握多种作文学习策略教学效果评判教师仅以学生复制写作形式技巧作为作文教学成效的凭证除掌握写作技巧外,把能否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纳入教学效果的评判范围   从以上两种作文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可知,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作文教学范式发生转换,其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文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作文教学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这适应了新时期对作文教学变革的需求。新课改背景下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01年版和2004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第四学段(7-9年级)对写作要求包括“具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提到“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第一、二学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肯定了设置开放性作文问题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在评价建议中着重指出“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和作文修改的评价”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从这两次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可以看出,作文教学思维方式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浸润下已经发生改变,作文教学开始注重教学情境的构建和社会性活动的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应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的相关理论,发挥自己的组织管理才能,设计并组织好作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作文学习热情。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建立作文学习共同体。它可以让学生就某个作文问题在集体中展开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地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为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打下基础。不过,这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时空条件,正如“言语能力是积淀的产物”[5],写作能力也有一个积淀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作文对话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中学教育· 初中作文对话教学的理论依据 北华大学文学院 葛姣麟 [摘 要]虽然"对话式"教学思潮早已在西方国家流行,但国内相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在阅读教学的应用性上,在作文教学中关于"对话" ...查看


  •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一.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教学类 1.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2.词典编纂如何对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 3.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4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5.我的双 ...查看


  • 2013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参考题
  • 语文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 说明:以下题目有些只是选题范围,写作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教育教学现状确定具体论题,切忌大而空. 一. 毕业论文 1.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认识 2.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3.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素研究 ...查看


  • _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 第26卷第6期2004年12月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26NO.6 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Dec. 2004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郑东辉 摘要:社会建构主 ...查看


  •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 教育的启示 摘要:皮亚杰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 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它对当代教育有诸多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 ...查看


  • _教育心理学
  • (教育学考研)教育心理学树图 一 绪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 心 理 发 展 与 教 育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查看


  • 建构主义观点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而是由学习者主动构建的.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观和学习观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强调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表示肯定,促使知识构建的完成.在翻译教学中,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