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

视传802 张茂俊

一、佛像雕塑概况: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 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树上生衣,绫罗绸缎任人选用。山上喷出来的是香气,地下涌出的是甘泉。晚上有罗刹扫地,龙王下雨,白天地平如镜,风不扬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都活到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才出嫁,多美好的世界,它寄托了人们摆脱现实苦难,渴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所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甚至把卖儿贴妇钱都拿出来开窟、修庙、绘塑佛像。佛教艺术美中饱含着信仰的因素,它们是信仰、崇拜的对象,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佛像之美与佛教教义,与信仰情感紧密相联。

但是佛教艺术又不等同于佛教。艺术家们把佛经中抽象的哲学概念、神学术语,用绘画雕塑的艺术形式表现为视觉立体形象,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过程。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画师、雕塑师们必然要从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中寻觅素材,经过匠心熔铸形成意象。把时代的特色,民族的风貌带入作品,印度佛像表现印度人风貌,中国佛像则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 佛教中诸神形象创造于印度。有趣的是它并不是伴随佛教的诞生出现的。早期的印度佛教雕刻中并没有佛的形象,只用宝座、法轮、伞盖、菩提树来象征。因为当时早期佛教思想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表现其相貌。直到公元2世纪贵霜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品中才直接雕刻出佛的形象,因贵霜王朝统治地区长期受希腊文化影响,继承了希腊美术传统,主要产生于犍陀罗地区,故称犍陀罗艺术。犍陀罗佛像椭圆脸形,眉细长眼窝略凹,高鼻梁,薄嘴唇,波浪式卷发,袈裟是通肩的希腊式长袍,衣褶厚重,表现毛质的厚衣料。一派希腊人、罗马人风貌,只是头顶的肉髻,身着袒右肩轻薄袈裟,肩宽胸实,肌肉匀称,表现出人体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同为佛陀像,却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与风格。到了笈多王朝时期(320-600年),两种艺术逐渐相互借鉴融合,完成了希腊式佛像向印度佛像的过渡,实现了印度本土传统和外来影响的完美结合。可见佛像在其发源地印度,就是一种包含着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多种成分的复合形象。与佛像艺术产生的社会环境紧相联,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佛教自身的发展,不断的演变,决定了不同时代地域的佛像审美标准不同。

唐代佛像雕塑发展:

雕塑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是传神,这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佛像雕塑中杰作无一不是传神之作,最典型如龙门奉先寺庐舍那大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创造了传神之美的典范。突破了佛教禁欲出世的思想限制,塑造了饱满健美,有血有肉的理想形象。唐代佛像风格的演变是佛教雕塑进一步中国化,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的结果。

到了唐代,中国佛像又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唐朝的审美趣味,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初唐的雕塑,除上节已经加以论述的昭陵六骏等以外,在龙门及莫高窟也都保留有重要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唐代的健康有力的艺术风格的出现。盛唐是唐代社会各种艺术最富有成就的时期,在雕塑艺术范围内就出现了奉先寺、天龙山和乾陵诸石刻那样的不朽杰作,而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高峰

“盛唐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肥感„„”盛唐时期,中国人朝气蓬勃,自信满满,以胖为美,“形式美的观念积淀过程同样

以人自身为根据”,佛像也因应这个时候的趣味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拿唐以后的中国佛像与犍陀罗时代的佛像相比,可以说除了表情中的宁静大致相同外,其他衣饰、五官等都有了许多不同。佛还是同一个佛,但是根据造像者的不同,则有了不同的面目。

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

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佛像是佛的造像,现代人一般都会把佛像看成是艺术品。但佛像是佛教传播和教化的载体,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得以在中土普及,主要靠佛像的传播和才华,所以有人说佛教其实是像教。由于佛像是佛教流传的方式,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造像形式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唐朝佛像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唐代佛像雕塑代表作: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现在佛像存在的问题:

是我们似乎看到,佛像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停滞阶段,我们看不到穿着现代服装的佛像,而勇敢的犍陀罗人、唐朝人都让佛像穿上了他们认为好看的衣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再勇敢?我们今天的佛像只是在不断复制古代的佛像,再也没有对佛陀的想象力。我们似乎认为他是活在古时候的,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呈脱节状态,只有出家的僧侣才会穿着佛像那般的长袍,而出家的僧侣则应该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没有关系的,他们应该远离现代人群,生活在古老的寺院中,独自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佛陀在世时,除了在森林中苦修的那几年,他一直都行走在印度的大地上,为各地的人们讲法,他还住在施主捐赠的房子里,每天出门乞食,然后回来讲法。今天的人们是否不再能从佛陀身上直观到自己,所以他们干脆选择了放弃,任佛陀活在古代,任佛像与我们今天的样子相去甚远。又或者说,形成于精神世界中的美,今天已经褪色,以至于人们已经不再能从佛像上发现到美,能做的只是在复制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大尺寸,今天高达数十米的佛像并不少见,它反映了当下人们以大为美的心理状态,但是佛像曾

经那么靠近人类生活的那种纯真感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

视传802 张茂俊

一、佛像雕塑概况: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 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树上生衣,绫罗绸缎任人选用。山上喷出来的是香气,地下涌出的是甘泉。晚上有罗刹扫地,龙王下雨,白天地平如镜,风不扬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都活到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才出嫁,多美好的世界,它寄托了人们摆脱现实苦难,渴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所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甚至把卖儿贴妇钱都拿出来开窟、修庙、绘塑佛像。佛教艺术美中饱含着信仰的因素,它们是信仰、崇拜的对象,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佛像之美与佛教教义,与信仰情感紧密相联。

但是佛教艺术又不等同于佛教。艺术家们把佛经中抽象的哲学概念、神学术语,用绘画雕塑的艺术形式表现为视觉立体形象,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过程。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画师、雕塑师们必然要从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中寻觅素材,经过匠心熔铸形成意象。把时代的特色,民族的风貌带入作品,印度佛像表现印度人风貌,中国佛像则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 佛教中诸神形象创造于印度。有趣的是它并不是伴随佛教的诞生出现的。早期的印度佛教雕刻中并没有佛的形象,只用宝座、法轮、伞盖、菩提树来象征。因为当时早期佛教思想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表现其相貌。直到公元2世纪贵霜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品中才直接雕刻出佛的形象,因贵霜王朝统治地区长期受希腊文化影响,继承了希腊美术传统,主要产生于犍陀罗地区,故称犍陀罗艺术。犍陀罗佛像椭圆脸形,眉细长眼窝略凹,高鼻梁,薄嘴唇,波浪式卷发,袈裟是通肩的希腊式长袍,衣褶厚重,表现毛质的厚衣料。一派希腊人、罗马人风貌,只是头顶的肉髻,身着袒右肩轻薄袈裟,肩宽胸实,肌肉匀称,表现出人体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同为佛陀像,却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与风格。到了笈多王朝时期(320-600年),两种艺术逐渐相互借鉴融合,完成了希腊式佛像向印度佛像的过渡,实现了印度本土传统和外来影响的完美结合。可见佛像在其发源地印度,就是一种包含着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多种成分的复合形象。与佛像艺术产生的社会环境紧相联,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佛教自身的发展,不断的演变,决定了不同时代地域的佛像审美标准不同。

唐代佛像雕塑发展:

雕塑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是传神,这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佛像雕塑中杰作无一不是传神之作,最典型如龙门奉先寺庐舍那大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创造了传神之美的典范。突破了佛教禁欲出世的思想限制,塑造了饱满健美,有血有肉的理想形象。唐代佛像风格的演变是佛教雕塑进一步中国化,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的结果。

到了唐代,中国佛像又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唐朝的审美趣味,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初唐的雕塑,除上节已经加以论述的昭陵六骏等以外,在龙门及莫高窟也都保留有重要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唐代的健康有力的艺术风格的出现。盛唐是唐代社会各种艺术最富有成就的时期,在雕塑艺术范围内就出现了奉先寺、天龙山和乾陵诸石刻那样的不朽杰作,而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高峰

“盛唐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肥感„„”盛唐时期,中国人朝气蓬勃,自信满满,以胖为美,“形式美的观念积淀过程同样

以人自身为根据”,佛像也因应这个时候的趣味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拿唐以后的中国佛像与犍陀罗时代的佛像相比,可以说除了表情中的宁静大致相同外,其他衣饰、五官等都有了许多不同。佛还是同一个佛,但是根据造像者的不同,则有了不同的面目。

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

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佛像是佛的造像,现代人一般都会把佛像看成是艺术品。但佛像是佛教传播和教化的载体,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得以在中土普及,主要靠佛像的传播和才华,所以有人说佛教其实是像教。由于佛像是佛教流传的方式,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造像形式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唐朝佛像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唐代佛像雕塑代表作: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现在佛像存在的问题:

是我们似乎看到,佛像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停滞阶段,我们看不到穿着现代服装的佛像,而勇敢的犍陀罗人、唐朝人都让佛像穿上了他们认为好看的衣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再勇敢?我们今天的佛像只是在不断复制古代的佛像,再也没有对佛陀的想象力。我们似乎认为他是活在古时候的,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呈脱节状态,只有出家的僧侣才会穿着佛像那般的长袍,而出家的僧侣则应该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没有关系的,他们应该远离现代人群,生活在古老的寺院中,独自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佛陀在世时,除了在森林中苦修的那几年,他一直都行走在印度的大地上,为各地的人们讲法,他还住在施主捐赠的房子里,每天出门乞食,然后回来讲法。今天的人们是否不再能从佛陀身上直观到自己,所以他们干脆选择了放弃,任佛陀活在古代,任佛像与我们今天的样子相去甚远。又或者说,形成于精神世界中的美,今天已经褪色,以至于人们已经不再能从佛像上发现到美,能做的只是在复制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大尺寸,今天高达数十米的佛像并不少见,它反映了当下人们以大为美的心理状态,但是佛像曾

经那么靠近人类生活的那种纯真感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相关文章

  • 中国美术赏析第三章(雕塑)教案
  • 学 校 教 案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复习前课所学--(展示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 2.课前思考--展示本节课所赏析的作品,让学生思考分析其显示的精神生活世界以及体现的艺术审美特质. 3.总结学生所答,概述本节课 ...查看


  • 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收集敦煌麻布幡 晚唐时期 菩萨立像幡 赏析
  • ( 公元850-925年之间  麻本设色 规格:104.5 x 17 cm 大英博物馆收藏  隆日编译 这幅晚唐时期的麻布画幡,幡头幡尾保存完整,色彩鲜艳,画面无损,是十分珍贵难得的一幅敦煌遗画.画面中菩萨头戴三叶花冠,发髻高隆,二侧发绺披 ...查看


  • 中国石窟建筑
  • 中国宗教建筑 康一林 规132 建筑史文化的具体反映,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不可避免的表现在建筑上面,中国的宗教建筑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个不到顶 ...查看


  • 龙门石窟导游词
  •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 ...查看


  • 中外美术史考试重点
  • 原始时期美术 1. 列举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并分析其特点? 法国尼奥山洞.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拉斯科洞.法国马尔苏洞窟.法 国高斯克尔洞穴等等. 洞窟壁画特点:a. 内容表现的大多是人们赖以为食的大型哺乳动物. b . 动物 常 ...查看


  • 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报告
  • 篇一: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1.主要思想:通过观看数几个历史博物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更加对书法的感悟 2.考查对象:历史博物馆出图文物 古建筑 碑刻石, 3.关键词:历史文物陈列 古建筑群 碑林刻石林立 瓦当雕刻 书法 ...查看


  • 女史箴图赏析
  • 女史箴图赏析 美术鉴赏教学是以美育为基础的, 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女史箴图>产 ...查看


  •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艺术价值
  •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艺术价值 内容摘要:洛阳龙门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而闻名世界,卢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体现.多少年来中外许多知名专 ...查看


  • 龙门导游词
  • 导游词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