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2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课文很简单,简单到只有55个字;情节更简单,简单到只三两句话就能把“故事”讲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说”。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比较难教。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学前,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再出示仿照文言文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观察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学生说了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再问学这篇古文,你打算分几个步骤。学生回答说读通、理解语句的意思、体会它的内涵三个步骤。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心里对学习文言文就有底了。

其次,我认为应当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把古文读通、读顺,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因此,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回读等。还要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于是在两名学生读了之后,我进行范读,让他们仔细听,老师读的和同学读的有哪些不一样,引出古文朗读应注意停顿,这样节奏感才好。

古文要读好,当然还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甚聪惠”中的“甚”可以通过看注释的方法去理解。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这些都要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文章。如“为设果,果有杨梅。”中的谁为谁设果,需要孩子通过联系上面一句话来理解。

紧接着我抓住“聪惠”一词进行教学,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先问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对话联系,学生回答了“聪明,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等,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直接告诉我们杨氏子聪惠的句子后,我就问“聪惠”的意思,学生回答聪明。紧接着,我就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能体现杨氏子聪明的关键语句。引出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杨氏子聪惠在:一、会听——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杨,“杨梅”也“姓”

杨,看来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喽!二、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惠”是个通假字,作“慧”讲。但当我们的目光盯住“聪惠”的时候,“惠”是否还有点另外的意思?比如仁爱,柔顺,温和,有礼„„?不管怎么说,这个小男孩很有教养。何以见得?“为设果,果有杨梅。”是一种水果吗?不是,至少两种。于是我从中读出了热情、大方。这个小孩懂得待客之道。

将孔君平的话与杨氏子的话进行对比,揣摩人物的神态和心里,可以扩充文本的内容。孔君平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活动都可以引导探究。借机发问:“杨氏子生不生气,如果你生气了,你会怎么说?”反问句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用在生气的时候最合适,于是我加了个改反问句的环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一个“未闻”中,我读出了小孩的说话得体、懂礼貌。这样回答,既“回敬”了孔君平,又不失礼节!多么有教养的孩子呀!然而“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杨氏子没有反问,而是否定,他否定自己的同时,也否定了孔君平。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学生方才恍然大悟。

这样聪惠的杨氏之子不得不让孔君平佩服,于是,我稍微介绍孔君平的资料。他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会怎么夸杨氏子呢?而聪慧的杨氏子又会如何拱手谦虚地应答呢?通过简短的小练笔对本篇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提升。

全文只有55个字,却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 最后,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两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鼓励感兴趣的孩子去阅读《世说新语》并且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 ,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可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完此文,我发现原来教古文也可以这么有意思,自己更喜欢读古文了。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有些细节的教学没有到位。比如: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停顿错误,尤其是“孔指以示儿曰”这句,还有“夫子”是对读书人的尊称这点没落实下去,

“为”的读音没有进一步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该用什么行之有效的语言激发学生进行更好的思考,踊跃发言,如何点拨,对学生的回答如何进行合适的评价这一系列的教学机智,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多揣摩。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课文很简单,简单到只有55个字;情节更简单,简单到只三两句话就能把“故事”讲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说”。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比较难教。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学前,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再出示仿照文言文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观察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学生说了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再问学这篇古文,你打算分几个步骤。学生回答说读通、理解语句的意思、体会它的内涵三个步骤。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心里对学习文言文就有底了。

其次,我认为应当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把古文读通、读顺,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因此,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回读等。还要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于是在两名学生读了之后,我进行范读,让他们仔细听,老师读的和同学读的有哪些不一样,引出古文朗读应注意停顿,这样节奏感才好。

古文要读好,当然还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甚聪惠”中的“甚”可以通过看注释的方法去理解。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这些都要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文章。如“为设果,果有杨梅。”中的谁为谁设果,需要孩子通过联系上面一句话来理解。

紧接着我抓住“聪惠”一词进行教学,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先问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对话联系,学生回答了“聪明,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等,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直接告诉我们杨氏子聪惠的句子后,我就问“聪惠”的意思,学生回答聪明。紧接着,我就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能体现杨氏子聪明的关键语句。引出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杨氏子聪惠在:一、会听——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杨,“杨梅”也“姓”

杨,看来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喽!二、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惠”是个通假字,作“慧”讲。但当我们的目光盯住“聪惠”的时候,“惠”是否还有点另外的意思?比如仁爱,柔顺,温和,有礼„„?不管怎么说,这个小男孩很有教养。何以见得?“为设果,果有杨梅。”是一种水果吗?不是,至少两种。于是我从中读出了热情、大方。这个小孩懂得待客之道。

将孔君平的话与杨氏子的话进行对比,揣摩人物的神态和心里,可以扩充文本的内容。孔君平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活动都可以引导探究。借机发问:“杨氏子生不生气,如果你生气了,你会怎么说?”反问句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用在生气的时候最合适,于是我加了个改反问句的环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一个“未闻”中,我读出了小孩的说话得体、懂礼貌。这样回答,既“回敬”了孔君平,又不失礼节!多么有教养的孩子呀!然而“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杨氏子没有反问,而是否定,他否定自己的同时,也否定了孔君平。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学生方才恍然大悟。

这样聪惠的杨氏之子不得不让孔君平佩服,于是,我稍微介绍孔君平的资料。他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会怎么夸杨氏子呢?而聪慧的杨氏子又会如何拱手谦虚地应答呢?通过简短的小练笔对本篇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提升。

全文只有55个字,却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 最后,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两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鼓励感兴趣的孩子去阅读《世说新语》并且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 ,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可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完此文,我发现原来教古文也可以这么有意思,自己更喜欢读古文了。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有些细节的教学没有到位。比如: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停顿错误,尤其是“孔指以示儿曰”这句,还有“夫子”是对读书人的尊称这点没落实下去,

“为”的读音没有进一步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该用什么行之有效的语言激发学生进行更好的思考,踊跃发言,如何点拨,对学生的回答如何进行合适的评价这一系列的教学机智,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多揣摩。


相关文章

  •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谢美霞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的男孩机智聪慧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 ...查看


  •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1
  •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建宁县客坊中心小学 刘帝选 初次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很新鲜.虽然学生是第一次学古文,但这篇古文篇幅短小,而且有趣,我相信学生会喜欢,于是就开始我的教学. 但古文毕竟与现代文不一样,要想有感情地 ...查看


  • 杨氏之子教后反思
  • <杨氏之子>教后反思 新丰镇中心小学 沈剑强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 ...查看


  • 10.杨氏之子教案
  • 10.杨氏之子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 ...查看


  • 五年级语文下册10.杨氏之子(一课时)doc
  • 10<杨氏之子> (一课时) 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学习 ...查看


  • [杨氏之子]导学案 1
  • <杨氏之子>导学案 学科:语文 主备人 李超 年级:五年级 审核人: 课题:杨氏之子 第一课时 课型:自主探究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写"梁.惠"等 6 个生字,会认"曰.禽"等 3 个 ...查看


  • 10[杨氏之子]导学案
  • 第 10 课 杨氏之子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小组质疑):(15分钟) 1.知识准备:(3分钟) 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知识.具有幽默的小故事.幻灯片等. 2.揭示课题:(2分钟) 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查看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语文)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语文) 襄阳区石桥镇中心学校 李文清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 ...查看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doc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