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萨:但是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当选人的名字他是尼古拉·阿贡斯提尼。
尼古拉:谢谢。
解说:平时喜欢历史和旅行的尼古拉一举胜出,成为一名当代的马可·波罗。他即将踏上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所走之路。当然,马可·波罗的影响力,绝不仅仅是在欧洲,在中国和日本,最晚在二十世纪初期许多中小学教科书中,就已经有了马可·波罗的身影。此后关于他的研究一度成为显学许多学者成了马可·波罗的粉丝。美国卡尔顿学院亚洲研究系主任,赵启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一次,赵教授将远赴威尼斯,他想实地探访马可·波罗的足迹。
赵启光(美国卡尔顿学院教授):《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当时的欧洲人,甚至在现代的西方人对中国和东方的了解,都来自这本书。这本书在1299年一发表就风行欧洲,现在被翻译成一百一十九种文字,只要说这个语言能够印刷,就几乎有《马可波罗游记》。我这次去威尼斯有很大期待,我想看马可·波罗的出生地,看他的故居,想看最早的《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最想看的东西,是马可·波罗写在羊皮纸上的遗嘱,这个遗嘱是所有研究马可·波罗的人都想看到的。所以亲眼看看这部遗嘱,我还想追随马可·波罗的游记,从元大都到威尼斯追寻他的千古足音。走完他走过的这条道路。
解说:1295年,当41岁的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站在自家老房子的门口时,亲友们拒绝让他们进入家门,阔别十七年,家人实在不敢相信,眼前这些满脸风尘一身蒙古装束的男子就是马可·波罗父子兄弟,多年音讯皆无,亲友们以为他们早已客死他乡,直到马可·波罗一一喊出家人的名字,亲友们的情绪才由疑虑变成喜悦。正当父子两人准备安享晚年时,一场战争又给马可·波罗带来了牢狱之灾。1296年,威尼斯和热那亚爆发海战,应征入伍的马可·波罗在这次战争中被俘入狱。为了消磨牢狱时光,马可·波罗开始向狱友们讲述自己过去亚洲旅行的经历,没人知道他的讲述将开启一个时代。
赵启光:这本游记不光是一本游记,他还是一本启蒙读物。在这本书出版以前,欧洲人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基督教世界是世界上得最发达的地区。这本书出版以后,欧洲人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解说:在游记中,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在那里我生活了十七年,那里太阔绰了,宫殿设计精巧,装饰豪华,整个建筑无与伦比。宫殿的墙壁都镀了金,富丽堂皇,连大街上的普通百姓也身着丝绸。凡是世界上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都会集中在这里。凡是有值钱的也都运到这里东西。
赵启光:而且他还描述了中国的四通八达的驿站,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这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都是天下奇观。
解说:在监狱里当马可·波罗描述自己被中国任命为地方官员时,连监狱的长官也被迷住了。马可·波罗因此受到优待,从散发着恶臭的大牢房,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小狱室。在这里幸运的是一个作家成了他的忠实听众。
马塞洛·布瑟甘(马尔恰纳国家图书馆研究员):1298年,马可·波罗在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后被俘,他被关在热那亚监狱里,在那里他遇见了来自比萨的狱友鲁斯梯谦,鲁斯梯谦是一位小说家和诗人,马可·波罗把他的经历告诉了鲁斯梯谦,很显然人们相信是鲁斯梯谦鼓励马可·波罗将这些经历写下来,马可·波罗是个文盲,当然不会写字。于是他让鲁斯梯谦代笔写下这本游记。
解说:这个名叫鲁斯梯谦的比萨作家,惊叹于中国人能用黑石头烧饭取暖,更对他们用小纸片当金钱充满好奇。他把马可·波罗的旅行见闻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可能连鲁斯梯谦也没有想到,他这本在监狱中仓促写成的书,会被广泛抄写、翻译、改编赢得了世界第一奇书的美誉。
马塞洛·布瑟甘:因为它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初版本,它也被认为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威尼斯译本的最原始版本。马可·波罗的书,翻译到很多的国家。但在每个版本里翻译和代笔的人,都会对其添添减减,每个翻译的版本,都根据买主的需要进行了修改。但是最初的那个手抄本在哪里,无人知晓。因为无法看到原稿,我们不清楚游记的全貌。最初的原稿永远消失了。
解说:放眼当时的欧洲,罗马教皇和英法两国君主正在爆发愈演愈烈的政教冲突。瘟疫和战争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而《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富足、开放、温和的东方,仿佛是天际的一道亮光。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有眼光的探险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哥伦布就是其中的一员。
克里萨:但是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当选人的名字他是尼古拉·阿贡斯提尼。
尼古拉:谢谢。
解说:平时喜欢历史和旅行的尼古拉一举胜出,成为一名当代的马可·波罗。他即将踏上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所走之路。当然,马可·波罗的影响力,绝不仅仅是在欧洲,在中国和日本,最晚在二十世纪初期许多中小学教科书中,就已经有了马可·波罗的身影。此后关于他的研究一度成为显学许多学者成了马可·波罗的粉丝。美国卡尔顿学院亚洲研究系主任,赵启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一次,赵教授将远赴威尼斯,他想实地探访马可·波罗的足迹。
赵启光(美国卡尔顿学院教授):《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当时的欧洲人,甚至在现代的西方人对中国和东方的了解,都来自这本书。这本书在1299年一发表就风行欧洲,现在被翻译成一百一十九种文字,只要说这个语言能够印刷,就几乎有《马可波罗游记》。我这次去威尼斯有很大期待,我想看马可·波罗的出生地,看他的故居,想看最早的《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最想看的东西,是马可·波罗写在羊皮纸上的遗嘱,这个遗嘱是所有研究马可·波罗的人都想看到的。所以亲眼看看这部遗嘱,我还想追随马可·波罗的游记,从元大都到威尼斯追寻他的千古足音。走完他走过的这条道路。
解说:1295年,当41岁的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站在自家老房子的门口时,亲友们拒绝让他们进入家门,阔别十七年,家人实在不敢相信,眼前这些满脸风尘一身蒙古装束的男子就是马可·波罗父子兄弟,多年音讯皆无,亲友们以为他们早已客死他乡,直到马可·波罗一一喊出家人的名字,亲友们的情绪才由疑虑变成喜悦。正当父子两人准备安享晚年时,一场战争又给马可·波罗带来了牢狱之灾。1296年,威尼斯和热那亚爆发海战,应征入伍的马可·波罗在这次战争中被俘入狱。为了消磨牢狱时光,马可·波罗开始向狱友们讲述自己过去亚洲旅行的经历,没人知道他的讲述将开启一个时代。
赵启光:这本游记不光是一本游记,他还是一本启蒙读物。在这本书出版以前,欧洲人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基督教世界是世界上得最发达的地区。这本书出版以后,欧洲人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解说:在游记中,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在那里我生活了十七年,那里太阔绰了,宫殿设计精巧,装饰豪华,整个建筑无与伦比。宫殿的墙壁都镀了金,富丽堂皇,连大街上的普通百姓也身着丝绸。凡是世界上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都会集中在这里。凡是有值钱的也都运到这里东西。
赵启光:而且他还描述了中国的四通八达的驿站,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这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都是天下奇观。
解说:在监狱里当马可·波罗描述自己被中国任命为地方官员时,连监狱的长官也被迷住了。马可·波罗因此受到优待,从散发着恶臭的大牢房,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小狱室。在这里幸运的是一个作家成了他的忠实听众。
马塞洛·布瑟甘(马尔恰纳国家图书馆研究员):1298年,马可·波罗在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后被俘,他被关在热那亚监狱里,在那里他遇见了来自比萨的狱友鲁斯梯谦,鲁斯梯谦是一位小说家和诗人,马可·波罗把他的经历告诉了鲁斯梯谦,很显然人们相信是鲁斯梯谦鼓励马可·波罗将这些经历写下来,马可·波罗是个文盲,当然不会写字。于是他让鲁斯梯谦代笔写下这本游记。
解说:这个名叫鲁斯梯谦的比萨作家,惊叹于中国人能用黑石头烧饭取暖,更对他们用小纸片当金钱充满好奇。他把马可·波罗的旅行见闻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可能连鲁斯梯谦也没有想到,他这本在监狱中仓促写成的书,会被广泛抄写、翻译、改编赢得了世界第一奇书的美誉。
马塞洛·布瑟甘:因为它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初版本,它也被认为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威尼斯译本的最原始版本。马可·波罗的书,翻译到很多的国家。但在每个版本里翻译和代笔的人,都会对其添添减减,每个翻译的版本,都根据买主的需要进行了修改。但是最初的那个手抄本在哪里,无人知晓。因为无法看到原稿,我们不清楚游记的全貌。最初的原稿永远消失了。
解说:放眼当时的欧洲,罗马教皇和英法两国君主正在爆发愈演愈烈的政教冲突。瘟疫和战争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而《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富足、开放、温和的东方,仿佛是天际的一道亮光。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有眼光的探险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哥伦布就是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