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赏析

吻 火

梁遇春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主旨,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主旨,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做阅读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导入;也可以用英文题目导入。

二、学习新课

1.复习徐志摩,介绍写作背景。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郊外党家庄附近的开山失事。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响,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掀起过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新月》月刊、《诗刊》等杂志先后推出过《志摩纪念号》专刊。甚至对新文学颇有成见的《学衡》杂志也出版过纪念专辑。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等众多作家都发表过悼念文章或哀辞挽联,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新月派”的灵魂人物。胡适的《悼念志摩》、凌叔华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都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代表性文章。

2.作者简介

梁遇春(1904-1932),福建福州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喜爱。

3.学生诵读课文

4.学习词语

眸子(móu) 琐事(suǒ) 估量 (liáng) 火焰(yàn) 相似(sì) 垂头丧气 (sàng)

5.问题探究

(1) 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作者为什么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公的眸子”?

答:这是作者的感觉。作者看到他的眼神总是惊奇的,好好像是猜人生之迷,揭开宇宙的神秘;他的眼睛像希腊雕像那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

(2) 说说“吻火”的为深层含义

答:“吻火”象征徐志摩先生人生的态度,就是诗人亲“吻”生活之“火”、投身生活烈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无论是对“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常的琐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探索人生的真谛。

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面——“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展示诗人灵魂和风采。

3.“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么联系?

答: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最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对接”。

三、小结: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四、作业:做练习册

五、后记:

板书: 吻 火

梁遇春

人生的态度:惊奇”的眼睛

“吻火”的动作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3、 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2、 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教学设备:多媒体

一、 导入语

展示题目:合欢树(附图)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

二、听朗诵《秋天的怀念》

在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朗诵,这也是史铁生创作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我们的课文非常相似,有助于我们学习《合欢树》这篇课文。(5分钟左右)

三、感知课文:

一) 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联系写作手法) 预设答案: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2 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板书: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 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母亲:用心良苦

1)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二)阅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分析在“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母亲:早逝 “心里太苦”“受不住”

↑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

四、既然文章以“合欢树”为题,那么如何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1、由题目“合欢树”的“合欢”二字,我们首先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比如:合家欢、合家欢聚、合家团聚等等。

2、文章以“合欢树”为题,却几乎处处写“悲伤”。

那么文中有体现欢乐情绪的内容吗?有表示欢乐心情的词语吗?

首段:母亲的率真、我的顽皮,一家人的和乐融融也莫过于此了; “悲伤也成享受”

3、“悲伤也成享受”似乎是一个悖论,如何理解?

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幸福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幸福和痛苦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痛苦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过程中。——史铁生(应能加深对这一独特感受的理解)

4、在合欢树身上,母亲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寻找母亲栽种、呵护合欢树的相关信息) (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此时,母亲把合欢树的命运和儿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亲希望合欢树茁壮成长,其用意在希望儿子顽强地活下去。

合欢树是母亲亲自带回家,亲自栽种,细心呵护,并寄予着无限希望的树。寄寓着对治好“我”的腿希望;寄寓着渴望“我”顽强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可以说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这便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为什么可以表现母爱的载体很多,而独选“合欢树”的原因所在了。

5、怎么理解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

几种说法:

神秘说。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轮回说。在“神秘说”的影响和启发下,有的同学走得更远。他说那个孩子就出生于“我”原来住过的房子里,谁能说那个孩子不是母亲灵魂的转世?如果不是,为什么那个孩子的行为如此怪异——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那是母亲在端详自己含辛茹苦养育而成的生命。

无奈说。在“我”心中,那棵合欢树是不平凡的,是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被及的一个生命。看到合欢树,就如同看到了母亲的脸;靠在合欢树下,就如同偎依在母亲的怀里。但是在那孩子心中,合欢树已经无法寄托“我”那样的情感,因为他已经不知道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况且在那孩子之外或之后,谁还能想起那棵树?那棵树除了可以做家具或者可以当柴烧之外,还能是什么?作者通过那个孩子对合欢树由来的遗忘,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

永恒说。有的同学反对“无奈说”。尽管在那孩子的心目中,合欢树的意义和价值已经与我的感情不可同日而语,尽管那孩子已经不能像我一样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但那孩子还是能记得合欢树——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妈妈,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尽管经历了沧桑变化,树的情感价值也会不同,但树还是那棵树,还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树是永恒的,因此,母亲也会永恒。那孩子就是记住那树、记住母亲的人之一。

小结: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也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这便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为什么可以表现母爱的载体很多,而独选“合欢树”的原因所在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感受儿子对于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设备:多媒体

一、 导入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

二、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第十二自然段)

三、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的残疾,带给了母亲更大的不幸,为了照顾儿子,母亲心力交瘁,49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作者一直带有一种愧疚。如果不是自己的厄运,好胜的母亲,完全可以去实现她的理想。所以作者不敢直面合欢树,作者更感内疚,揪心的悲伤。

四、文中几处写到“孩子”,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处:“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孩子“不哭不闹”是因为生活在母亲的呵护之下,生活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着合家欢乐。

联系第二处:作者不希望他长大后知道曾经住过的房屋以及屋前的合欢树,有着一个残疾人经历过的苦难历程,造成他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灵的阴影。希望他能健全、健康、茁壮成长。写孩子有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照的意味。

第二处:“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

朗读:“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之情——是人之常情。

想要表现的:

一、母爱是普遍的;

为什么不说“去看看那棵树?”(联系《秋天的怀念》相关情节) (自己的母亲对“跑、踩”之的词是多么敏感呀)

小男孩长大成人后怀念他的母亲,这是人之常情,可他又怎能理解身为残疾人的史铁生,不能跑去看看那棵树的痛楚与追悔莫及呢?

朗读:“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转折关系,后半部分是作者意图的强调点所在。

分析:我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种的。

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小男孩未曾经历也无法体验的(请同学回答)

想要表现的:

二、母爱又是独特的。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的问题解决了?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借小男孩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三、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怎么会栽了这棵合欢树的?

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她以为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却长成了一株合欢树。在不经意间种下了这棵象征着合家欢乐的吉祥树。

我们通过图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树。(ppt)

四、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五、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来。

1)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原因)→“悲伤也成了享受”。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六、文中一共三处:第七、九、十二自然段处,提到小孩子看树影。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孩子通常看见谁才会不哭不闹呢?自己的母亲。

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看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什么的象征?

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文末”提到

→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还会是什么?(启发学生自己说)

→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写法探讨

1.作者力图表现母爱这一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却故意选取了最平凡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提示:以小见大

2.以小见大的“小”具体都可以指什么?

“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我们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把握。

① 可以是具体而平凡的人、事、物、景(如课文中的“合欢树”,如“我”的母亲)

② 可以是一处细节(如《吻火》中吻火的动作细节),或某个局部(《都江堰》一文用李冰手把长锸中流分水的瞬间造型),

③ 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故都的秋》《动人的北平》采用的平民化视角。)

所谓“大”就是通过这些小的题材、细节和独特的角度表现伟大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或重大的意义。

3.为了能够“以小见大”,作者在本文中借助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提示:

① 象征:用合欢树象征作者的个人命运,象征母爱,象征母子深情等 ② 对比 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母亲几年来变化的对比;儿子不同时期对母亲的感情的对比等。

③ 虚实结合:第一部分实写母爱,第二部分虚写母爱。

④ 想象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是怎么种的。”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六、结束语

阅读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握手。今天,用我们一颗纯真之心,与作者的悲苦之心握手,与母亲的慈爱之心握手。一头握着对亲情的感悟,一头握着对母爱的歌颂。希望通过我们阅读,能够读出史铁生静若止水的语言下深藏着的深厚情感,能从波澜不兴中一窥潜流汹涌。但愿我们都有一颗善于感悟真诚的心灵! 作业:

推荐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对话四则》(关于生、死、事业、平等)

冰心《纸船》

写一段300字随笔,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前150字揣摩作家的心意,以史铁生的口吻来抒写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后150字写自己对于生命的解读。

吻 火

梁遇春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主旨,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主旨,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做阅读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导入;也可以用英文题目导入。

二、学习新课

1.复习徐志摩,介绍写作背景。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郊外党家庄附近的开山失事。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响,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掀起过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新月》月刊、《诗刊》等杂志先后推出过《志摩纪念号》专刊。甚至对新文学颇有成见的《学衡》杂志也出版过纪念专辑。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等众多作家都发表过悼念文章或哀辞挽联,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新月派”的灵魂人物。胡适的《悼念志摩》、凌叔华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都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代表性文章。

2.作者简介

梁遇春(1904-1932),福建福州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喜爱。

3.学生诵读课文

4.学习词语

眸子(móu) 琐事(suǒ) 估量 (liáng) 火焰(yàn) 相似(sì) 垂头丧气 (sàng)

5.问题探究

(1) 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作者为什么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公的眸子”?

答:这是作者的感觉。作者看到他的眼神总是惊奇的,好好像是猜人生之迷,揭开宇宙的神秘;他的眼睛像希腊雕像那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

(2) 说说“吻火”的为深层含义

答:“吻火”象征徐志摩先生人生的态度,就是诗人亲“吻”生活之“火”、投身生活烈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无论是对“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常的琐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探索人生的真谛。

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面——“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展示诗人灵魂和风采。

3.“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么联系?

答: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最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对接”。

三、小结: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四、作业:做练习册

五、后记:

板书: 吻 火

梁遇春

人生的态度:惊奇”的眼睛

“吻火”的动作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3、 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2、 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教学设备:多媒体

一、 导入语

展示题目:合欢树(附图)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

二、听朗诵《秋天的怀念》

在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朗诵,这也是史铁生创作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我们的课文非常相似,有助于我们学习《合欢树》这篇课文。(5分钟左右)

三、感知课文:

一) 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联系写作手法) 预设答案: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2 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板书: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 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母亲:用心良苦

1)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二)阅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分析在“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母亲:早逝 “心里太苦”“受不住”

↑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

四、既然文章以“合欢树”为题,那么如何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1、由题目“合欢树”的“合欢”二字,我们首先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比如:合家欢、合家欢聚、合家团聚等等。

2、文章以“合欢树”为题,却几乎处处写“悲伤”。

那么文中有体现欢乐情绪的内容吗?有表示欢乐心情的词语吗?

首段:母亲的率真、我的顽皮,一家人的和乐融融也莫过于此了; “悲伤也成享受”

3、“悲伤也成享受”似乎是一个悖论,如何理解?

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幸福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幸福和痛苦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痛苦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过程中。——史铁生(应能加深对这一独特感受的理解)

4、在合欢树身上,母亲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寻找母亲栽种、呵护合欢树的相关信息) (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此时,母亲把合欢树的命运和儿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亲希望合欢树茁壮成长,其用意在希望儿子顽强地活下去。

合欢树是母亲亲自带回家,亲自栽种,细心呵护,并寄予着无限希望的树。寄寓着对治好“我”的腿希望;寄寓着渴望“我”顽强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可以说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这便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为什么可以表现母爱的载体很多,而独选“合欢树”的原因所在了。

5、怎么理解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

几种说法:

神秘说。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轮回说。在“神秘说”的影响和启发下,有的同学走得更远。他说那个孩子就出生于“我”原来住过的房子里,谁能说那个孩子不是母亲灵魂的转世?如果不是,为什么那个孩子的行为如此怪异——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那是母亲在端详自己含辛茹苦养育而成的生命。

无奈说。在“我”心中,那棵合欢树是不平凡的,是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被及的一个生命。看到合欢树,就如同看到了母亲的脸;靠在合欢树下,就如同偎依在母亲的怀里。但是在那孩子心中,合欢树已经无法寄托“我”那样的情感,因为他已经不知道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况且在那孩子之外或之后,谁还能想起那棵树?那棵树除了可以做家具或者可以当柴烧之外,还能是什么?作者通过那个孩子对合欢树由来的遗忘,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

永恒说。有的同学反对“无奈说”。尽管在那孩子的心目中,合欢树的意义和价值已经与我的感情不可同日而语,尽管那孩子已经不能像我一样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但那孩子还是能记得合欢树——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妈妈,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尽管经历了沧桑变化,树的情感价值也会不同,但树还是那棵树,还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树是永恒的,因此,母亲也会永恒。那孩子就是记住那树、记住母亲的人之一。

小结: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也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这便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为什么可以表现母爱的载体很多,而独选“合欢树”的原因所在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感受儿子对于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设备:多媒体

一、 导入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

二、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第十二自然段)

三、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的残疾,带给了母亲更大的不幸,为了照顾儿子,母亲心力交瘁,49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作者一直带有一种愧疚。如果不是自己的厄运,好胜的母亲,完全可以去实现她的理想。所以作者不敢直面合欢树,作者更感内疚,揪心的悲伤。

四、文中几处写到“孩子”,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处:“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孩子“不哭不闹”是因为生活在母亲的呵护之下,生活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着合家欢乐。

联系第二处:作者不希望他长大后知道曾经住过的房屋以及屋前的合欢树,有着一个残疾人经历过的苦难历程,造成他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灵的阴影。希望他能健全、健康、茁壮成长。写孩子有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照的意味。

第二处:“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

朗读:“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之情——是人之常情。

想要表现的:

一、母爱是普遍的;

为什么不说“去看看那棵树?”(联系《秋天的怀念》相关情节) (自己的母亲对“跑、踩”之的词是多么敏感呀)

小男孩长大成人后怀念他的母亲,这是人之常情,可他又怎能理解身为残疾人的史铁生,不能跑去看看那棵树的痛楚与追悔莫及呢?

朗读:“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转折关系,后半部分是作者意图的强调点所在。

分析:我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种的。

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小男孩未曾经历也无法体验的(请同学回答)

想要表现的:

二、母爱又是独特的。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的问题解决了?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借小男孩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三、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怎么会栽了这棵合欢树的?

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她以为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却长成了一株合欢树。在不经意间种下了这棵象征着合家欢乐的吉祥树。

我们通过图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树。(ppt)

四、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五、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来。

1)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原因)→“悲伤也成了享受”。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六、文中一共三处:第七、九、十二自然段处,提到小孩子看树影。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孩子通常看见谁才会不哭不闹呢?自己的母亲。

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看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什么的象征?

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文末”提到

→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还会是什么?(启发学生自己说)

→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写法探讨

1.作者力图表现母爱这一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却故意选取了最平凡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提示:以小见大

2.以小见大的“小”具体都可以指什么?

“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我们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把握。

① 可以是具体而平凡的人、事、物、景(如课文中的“合欢树”,如“我”的母亲)

② 可以是一处细节(如《吻火》中吻火的动作细节),或某个局部(《都江堰》一文用李冰手把长锸中流分水的瞬间造型),

③ 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故都的秋》《动人的北平》采用的平民化视角。)

所谓“大”就是通过这些小的题材、细节和独特的角度表现伟大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或重大的意义。

3.为了能够“以小见大”,作者在本文中借助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提示:

① 象征:用合欢树象征作者的个人命运,象征母爱,象征母子深情等 ② 对比 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母亲几年来变化的对比;儿子不同时期对母亲的感情的对比等。

③ 虚实结合:第一部分实写母爱,第二部分虚写母爱。

④ 想象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是怎么种的。”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六、结束语

阅读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握手。今天,用我们一颗纯真之心,与作者的悲苦之心握手,与母亲的慈爱之心握手。一头握着对亲情的感悟,一头握着对母爱的歌颂。希望通过我们阅读,能够读出史铁生静若止水的语言下深藏着的深厚情感,能从波澜不兴中一窥潜流汹涌。但愿我们都有一颗善于感悟真诚的心灵! 作业:

推荐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对话四则》(关于生、死、事业、平等)

冰心《纸船》

写一段300字随笔,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前150字揣摩作家的心意,以史铁生的口吻来抒写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后150字写自己对于生命的解读。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 总论 [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背诵<六国论>.2.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3.了解 ...查看


  • 综合学习与探究一
  • 教学目标:1.根据散文.小说.诗歌的特点,能对一篇作品选取一点,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评价.2.根据诗歌的特征,评析余光中的<乡愁>.3.选取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谈谈自己在接触该人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和对这 ...查看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 学 语 文>课 程 教 学 大 纲 编写者:刘淑霞 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 ...查看


  •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赏析与解题技巧
  •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赏析与解题技巧 摘 要: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中分值很大,且得分率不高,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其赏析与解题的技巧.本文对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做好散文阅读题,获得较好的语文成绩. 关键词:高中散文阅 ...查看


  • 浅论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 [摘要]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内容,知道上什么:分析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知道时间怎么安排:分析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老师指导和以学生自学为主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知道怎么上:分析评价机制,巩固所学内 ...查看


  • 过大孤山小孤山
  •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学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本文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赏析示例,是陆游的一篇游记散文.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学生学习了陆游不少诗词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修订说明
  • 作者:刘真福 <语文教学通讯> 2001年10期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 ...查看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查看


  • 语文人教目录
  • 语文人教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