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思想浅析
摘 要
黑格尔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且是其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源头和土壤,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研究无论对于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或是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评价,还是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通国西方哲学史的,本文着重对黑格尔的主要哲学思想进行介绍,并谈谈笔者个人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浅析。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思想;绝对理念;精神哲学;社会历史观
黑格尔,全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
一、主要哲学思想
1.1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因此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正是说明了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分散的物质状态。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而到了有机性阶段,前四
1
个阶段的统一,在经历了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后,出现了人。
到了精神阶段,理念终于又回复了它自身的形式,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这种精神主体的内在本质,在抽象的形式下是绝对理念,在具体形式下是绝对精神,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内涵。它整个都是在追寻自身的缘由,和作为一切活动和实存形式之目的和终结的自身意识,是所有思想和所有存在中包含的东西,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性和法则所辖制的多样性。在外部自然界中,它表现在现实的或固有的形式中,在那里,它自在地存在。
自然界散乱的时空多样性,使其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形式”的制约,自然是一个无意识的思想体系,是僵化的理智。而只有精神才是自由的普遍性和解放自身的主动性,惟有精神是普遍性从各自的直接感性桎梏中,从其在意识内部的自我陶醉中,从它们后来表白的,对感性自然界的详尽把握中把自我解放出来。这种表白既出现在理论的认识努力中,使世界隶属于一个历来最严密的连锁必然性之网,也出现在意志的努力中,使同样一个世界却隶属于一个理性实践的连锁图式。
尽管黑格尔的世界观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这种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统一也为其打上了客观性的烙印。不过,黑格尔是从唯心观点出发的,肯定了理念的第一性,从而就使他无法解释“逻辑概念如何产生物质”这个世界观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也是他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所被人诟病的地方。而这种客观的唯心主义不仅体现在其世界观上,更是其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特征。
1.2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辨证精神
辩证法既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最辉煌的成就,也是最难懂的一块内容。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特殊性,提到黑格尔则不得不提他的辩证法。
辩证法其实是我们思想的反思式的后退,或是它对先前自身行为的不断的自我解释,仅当完成了这个后退时,才清楚那个事物的全部要义与主旨。存在观念在其明确的内容中便包含了与非存在或无的最尖锐的可能对立,它意味或主张的是:某些迥然相异的东西,把重新获得的观念又放回到先前的层次上,即把那些在页边空白处的东西并入到我们的文本。
黑格尔认为,辨证法的相继的步骤都由其先前步骤的所有必然所决定的。每一个辨证阶段只能有一个合适的后继阶段的意义下,这些相继的步骤才起作
2
用。辨证的环节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系列。人们从某些最初的抽象开始,继而将把它们分解开,并有规则地从较为丰富的经验中引出独特性来。因此,就辩证法可能成功的范围而言,它不可能是其起点的唯一的逻辑结果,也应该包括那些不可预料的、新奇的,往往是凭经验获得的要素。
一个辩证法的步骤,必须是有动因的,而这些动因又必须是受欢迎的,并非是被迫接受的原因。而它所要达到的新观念则必须是具有那些不能从旧的观念中提炼出来的特性,必须是崭新的,富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在辩证法的很多点上,都具有很大的供对立的或矛盾观念活动的余地。已经显示出新的关于某些观念的解释,其实就是使这一观念同其矛盾的对方同一起来的过程,亦或是对这一观念与其对方之间的不可分离性或不可分裂性的一种断言。
因此,当一个观念成为辨证法解释的对象时,这一观念就开始向其对立面转化。而这种内在存在的对立面,是先前就已经预设好的,即我们在学习马哲时经常要提到的矛盾概念。当然,这里的矛盾与我们在马哲中所认识的矛盾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不仅是作为转化的对立面,更是辨证过程中否定的否定。
1.3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另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成就,也是其辩证法思想应用到具体哲学分支中的最重要尝试。而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把辨证发展的道理应用到了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
1.3.1美的本质:理念的感性显现
作为一种具体的现象,绝对理念表现自身于绝对心灵或精神有三种形式,即艺术、宗教、哲学。艺术就是把理念和诉诸感官的形象调合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它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理念、概念与客观实在的统一,普遍与个别、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创造或追求艺术美的内在驱动力便是心灵的自由。心灵,即绝对理念从异质的物质世界解放出来,回复到精神状态的体现。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也只有心灵自由才体现了精神阶段绝对理念的特点。人作为自由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身的对象化,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复制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这就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1.3.2艺术美创作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实世界
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也是艺术美创作的基础和出发
3
点,这是很多美学家、哲学家们在谈到艺术发生论时都会得出的结论。而黑格尔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能认识到人与现实世界的辨证统一关系,是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也是黑格尔美学最基本的合理内核。 1.4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
在黑格尔有着浓厚宿命论色彩的历史观中包含着宏伟的历史感和真理颗粒。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4.1黑格尔预见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黑格尔以前无古人的视角反思历史,认为这些千恣百态、千奇百怪的历史事件不是历史的真面目,其中深藏着不依赖于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动因与客观过程,这才是历史的真实。哲学的职责就要透过历史上种种表面的偶然事变把握潜藏着的客观规律。这就是黑格尔历史的伟大之点,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4.2黑格尔从偶然性中揭示历史的必然性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实现自己所作的坚定不移的努力意向本身就构成了历史事件中的必然联系。历史的偶然性事件背后有着一始终同一的、稳定的“普遍法则”。恩格斯说: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值得亲佩”。
1.4.3黑格尔接近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历史这个领域中,黑格尔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许多个人活动的产物、社会中的人都怀有目的,充满着激情而去行动的。人的热情、需要、欲望成了历史的“纬线”,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把情欲连着劳动放到历史发展动力的视野之内,是黑格尔历史观的又一突破性的贡献。
黑格尔以晦涩和思辩所表示的所谓历史“经纬线”,接近了历史发展动力的真实。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种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深究的别的动力”。
1.4.4在哲学史的研究中,黑格尔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
4
则。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绝对理念”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撇开它的唯心主义形式,黑格尔提出的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统一的原则,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2.1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和理论前提。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但是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的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彻底批判和革命改造。他们剔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糟粕,而汲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的内核”,并使其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可以说,离开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的继承,就不会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研究、不理解黑格尔哲学,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追溯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2黑格尔强调精神的重要地位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这表明黑格尔强调精神的重要地位,这是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中国社会,有很多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候,却感到内心空虚,生活索然无味,有多人患抑郁症,甚至有人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充分说明她们内心没有了精神支柱,缺乏精神动力,所以要注重精神的力量,加强国家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3“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众所周知,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辩证法,是关于绝对精神的辩证法。“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充分体现了其绝对精神的辩证
5
法。
2.3.1我理解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意思是凡是合乎概念理念的东西都必然能够把自己实现出来,外化为现实,达到概念和现实的一致。理念可以外化为现实,那么理念是怎样在客观世界中把自己实现出来呢?黑格尔认为这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实践。“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
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是沟通理念和现实、思维和存在的桥梁,是使理念转化为现实,思维转化为存在,实现二者同一的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都要扬弃一个观念而把它转变成为客观的东西。”以实践为中介,把理念和现实统一起来,这启示我们要脚踏实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实践自己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2.3.2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理念可以转化为现实。反过来,现实也可以上升为合理的形式,即“凡是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因为现实事物不是空虚的,概念自在地存在于其中,构成它的本质核心,而现实事物则是概念的表现。但是,现罗事物在被认识之前,人们无法断定它是不是合乎理性或概念。只有通过认识活动本身—即理念的理论活动,使沉入于事物中的理念被人认识,由自在变成自在自为时,才能判定它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就是通过哲学思维来认识精神的合理性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实质是:凡是真实的东西、必然的存在,只有以认识为中介,才能取得合理性的形式,和理念相一致。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善于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4开放的、活着的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哲学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个包罗了前人各种问题并提供解答(思路、线索或答案)的绝好文本,并且是一个活着的文本,这一文本并非仅属于黑格尔这样一位哲学家,而是其历史传统的产物,它的意义也并非仅限于作者本人或它的初始读者,而是开放的,其意义的显示和实现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像黑格尔哲学具有如此这般资质的文本,对于它的解说就决非是一足而蹴的事情,亦非是某个人或某个流派能够给其下定论的。不是后人阅读黑格尔才使黑格尔活着,而是黑格尔通过后人的不断解读而不断释放出自身的意义并
6
明亮哲学大道。这也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又一个现实意义。
结语
黑格尔哲学一方面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成为探索与研究整个西方哲学不可绕过的坐标与指南;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终结者,乃至作为整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完成者,却由于其自身的保守性而成为哲学发展的障碍与包袱,在现当代西方哲学中,成为批判的焦点和被抛弃的对象。黑格尔俨然成了一条死狗,任人践踏。
然而,每当有人将黑格尔当成死狗打时,也就意味着黑格尔这条死狗的一次次复活。克罗齐在其《黑格尔哲学中的死的东西与活的东西》一书中,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区分了所谓死的东西与活的东西。他认为黑格尔把绝对和普通的精神当作现实世界的基础,强调精神的重要地位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是应加以保留和发挥的活的东西。
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并非所有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都是合理有效的,黑格尔有其内在的生命力所在,这些构成黑格尔哲学精髓的东西,具有其不可超越性,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共同结晶与财富,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德]黑格尔.精神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张世英.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至四卷.贺麟、王太庆.商务印书馆1983年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9]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10][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
[1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9.247.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7
黑格尔哲学思想浅析
摘 要
黑格尔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且是其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源头和土壤,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研究无论对于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或是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评价,还是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通国西方哲学史的,本文着重对黑格尔的主要哲学思想进行介绍,并谈谈笔者个人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浅析。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思想;绝对理念;精神哲学;社会历史观
黑格尔,全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
一、主要哲学思想
1.1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因此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正是说明了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分散的物质状态。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而到了有机性阶段,前四
1
个阶段的统一,在经历了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后,出现了人。
到了精神阶段,理念终于又回复了它自身的形式,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这种精神主体的内在本质,在抽象的形式下是绝对理念,在具体形式下是绝对精神,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内涵。它整个都是在追寻自身的缘由,和作为一切活动和实存形式之目的和终结的自身意识,是所有思想和所有存在中包含的东西,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性和法则所辖制的多样性。在外部自然界中,它表现在现实的或固有的形式中,在那里,它自在地存在。
自然界散乱的时空多样性,使其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形式”的制约,自然是一个无意识的思想体系,是僵化的理智。而只有精神才是自由的普遍性和解放自身的主动性,惟有精神是普遍性从各自的直接感性桎梏中,从其在意识内部的自我陶醉中,从它们后来表白的,对感性自然界的详尽把握中把自我解放出来。这种表白既出现在理论的认识努力中,使世界隶属于一个历来最严密的连锁必然性之网,也出现在意志的努力中,使同样一个世界却隶属于一个理性实践的连锁图式。
尽管黑格尔的世界观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这种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统一也为其打上了客观性的烙印。不过,黑格尔是从唯心观点出发的,肯定了理念的第一性,从而就使他无法解释“逻辑概念如何产生物质”这个世界观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也是他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所被人诟病的地方。而这种客观的唯心主义不仅体现在其世界观上,更是其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特征。
1.2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辨证精神
辩证法既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最辉煌的成就,也是最难懂的一块内容。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特殊性,提到黑格尔则不得不提他的辩证法。
辩证法其实是我们思想的反思式的后退,或是它对先前自身行为的不断的自我解释,仅当完成了这个后退时,才清楚那个事物的全部要义与主旨。存在观念在其明确的内容中便包含了与非存在或无的最尖锐的可能对立,它意味或主张的是:某些迥然相异的东西,把重新获得的观念又放回到先前的层次上,即把那些在页边空白处的东西并入到我们的文本。
黑格尔认为,辨证法的相继的步骤都由其先前步骤的所有必然所决定的。每一个辨证阶段只能有一个合适的后继阶段的意义下,这些相继的步骤才起作
2
用。辨证的环节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系列。人们从某些最初的抽象开始,继而将把它们分解开,并有规则地从较为丰富的经验中引出独特性来。因此,就辩证法可能成功的范围而言,它不可能是其起点的唯一的逻辑结果,也应该包括那些不可预料的、新奇的,往往是凭经验获得的要素。
一个辩证法的步骤,必须是有动因的,而这些动因又必须是受欢迎的,并非是被迫接受的原因。而它所要达到的新观念则必须是具有那些不能从旧的观念中提炼出来的特性,必须是崭新的,富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在辩证法的很多点上,都具有很大的供对立的或矛盾观念活动的余地。已经显示出新的关于某些观念的解释,其实就是使这一观念同其矛盾的对方同一起来的过程,亦或是对这一观念与其对方之间的不可分离性或不可分裂性的一种断言。
因此,当一个观念成为辨证法解释的对象时,这一观念就开始向其对立面转化。而这种内在存在的对立面,是先前就已经预设好的,即我们在学习马哲时经常要提到的矛盾概念。当然,这里的矛盾与我们在马哲中所认识的矛盾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不仅是作为转化的对立面,更是辨证过程中否定的否定。
1.3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另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成就,也是其辩证法思想应用到具体哲学分支中的最重要尝试。而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把辨证发展的道理应用到了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
1.3.1美的本质:理念的感性显现
作为一种具体的现象,绝对理念表现自身于绝对心灵或精神有三种形式,即艺术、宗教、哲学。艺术就是把理念和诉诸感官的形象调合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它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理念、概念与客观实在的统一,普遍与个别、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创造或追求艺术美的内在驱动力便是心灵的自由。心灵,即绝对理念从异质的物质世界解放出来,回复到精神状态的体现。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也只有心灵自由才体现了精神阶段绝对理念的特点。人作为自由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身的对象化,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复制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这就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1.3.2艺术美创作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实世界
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也是艺术美创作的基础和出发
3
点,这是很多美学家、哲学家们在谈到艺术发生论时都会得出的结论。而黑格尔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能认识到人与现实世界的辨证统一关系,是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也是黑格尔美学最基本的合理内核。 1.4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
在黑格尔有着浓厚宿命论色彩的历史观中包含着宏伟的历史感和真理颗粒。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4.1黑格尔预见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黑格尔以前无古人的视角反思历史,认为这些千恣百态、千奇百怪的历史事件不是历史的真面目,其中深藏着不依赖于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动因与客观过程,这才是历史的真实。哲学的职责就要透过历史上种种表面的偶然事变把握潜藏着的客观规律。这就是黑格尔历史的伟大之点,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4.2黑格尔从偶然性中揭示历史的必然性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实现自己所作的坚定不移的努力意向本身就构成了历史事件中的必然联系。历史的偶然性事件背后有着一始终同一的、稳定的“普遍法则”。恩格斯说: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值得亲佩”。
1.4.3黑格尔接近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历史这个领域中,黑格尔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许多个人活动的产物、社会中的人都怀有目的,充满着激情而去行动的。人的热情、需要、欲望成了历史的“纬线”,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把情欲连着劳动放到历史发展动力的视野之内,是黑格尔历史观的又一突破性的贡献。
黑格尔以晦涩和思辩所表示的所谓历史“经纬线”,接近了历史发展动力的真实。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种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深究的别的动力”。
1.4.4在哲学史的研究中,黑格尔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
4
则。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绝对理念”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撇开它的唯心主义形式,黑格尔提出的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统一的原则,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2.1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和理论前提。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但是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的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彻底批判和革命改造。他们剔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糟粕,而汲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的内核”,并使其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可以说,离开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的继承,就不会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研究、不理解黑格尔哲学,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追溯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2黑格尔强调精神的重要地位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这表明黑格尔强调精神的重要地位,这是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中国社会,有很多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候,却感到内心空虚,生活索然无味,有多人患抑郁症,甚至有人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充分说明她们内心没有了精神支柱,缺乏精神动力,所以要注重精神的力量,加强国家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3“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众所周知,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辩证法,是关于绝对精神的辩证法。“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充分体现了其绝对精神的辩证
5
法。
2.3.1我理解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意思是凡是合乎概念理念的东西都必然能够把自己实现出来,外化为现实,达到概念和现实的一致。理念可以外化为现实,那么理念是怎样在客观世界中把自己实现出来呢?黑格尔认为这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实践。“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
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是沟通理念和现实、思维和存在的桥梁,是使理念转化为现实,思维转化为存在,实现二者同一的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都要扬弃一个观念而把它转变成为客观的东西。”以实践为中介,把理念和现实统一起来,这启示我们要脚踏实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实践自己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2.3.2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理念可以转化为现实。反过来,现实也可以上升为合理的形式,即“凡是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因为现实事物不是空虚的,概念自在地存在于其中,构成它的本质核心,而现实事物则是概念的表现。但是,现罗事物在被认识之前,人们无法断定它是不是合乎理性或概念。只有通过认识活动本身—即理念的理论活动,使沉入于事物中的理念被人认识,由自在变成自在自为时,才能判定它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就是通过哲学思维来认识精神的合理性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实质是:凡是真实的东西、必然的存在,只有以认识为中介,才能取得合理性的形式,和理念相一致。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善于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4开放的、活着的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哲学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个包罗了前人各种问题并提供解答(思路、线索或答案)的绝好文本,并且是一个活着的文本,这一文本并非仅属于黑格尔这样一位哲学家,而是其历史传统的产物,它的意义也并非仅限于作者本人或它的初始读者,而是开放的,其意义的显示和实现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像黑格尔哲学具有如此这般资质的文本,对于它的解说就决非是一足而蹴的事情,亦非是某个人或某个流派能够给其下定论的。不是后人阅读黑格尔才使黑格尔活着,而是黑格尔通过后人的不断解读而不断释放出自身的意义并
6
明亮哲学大道。这也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又一个现实意义。
结语
黑格尔哲学一方面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成为探索与研究整个西方哲学不可绕过的坐标与指南;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终结者,乃至作为整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完成者,却由于其自身的保守性而成为哲学发展的障碍与包袱,在现当代西方哲学中,成为批判的焦点和被抛弃的对象。黑格尔俨然成了一条死狗,任人践踏。
然而,每当有人将黑格尔当成死狗打时,也就意味着黑格尔这条死狗的一次次复活。克罗齐在其《黑格尔哲学中的死的东西与活的东西》一书中,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区分了所谓死的东西与活的东西。他认为黑格尔把绝对和普通的精神当作现实世界的基础,强调精神的重要地位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是应加以保留和发挥的活的东西。
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并非所有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都是合理有效的,黑格尔有其内在的生命力所在,这些构成黑格尔哲学精髓的东西,具有其不可超越性,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共同结晶与财富,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德]黑格尔.精神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张世英.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至四卷.贺麟、王太庆.商务印书馆1983年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9]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10][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
[1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9.247.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