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技能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圣人孔子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说:人的修养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由音乐来完成。 “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揭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音乐是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这说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说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音乐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学》告诉我们,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翅,幼儿时期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其今后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的能力。如何促进幼儿完整自我的形成,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无疑是实现这一心理特征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特别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从各个方面去促进了幼

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究竟有哪些作用和影响呢?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并激发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旋律时而活泼,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这些都能给幼儿以美的熏陶与感染。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而每一首歌词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寓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从而给幼儿以形象、生动的教育。

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不同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充实起来。如在歌曲《娃哈哈》中,一开始就给了幼儿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的祖国j 黾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对孩子们来说,美并不需要额外的装饰,那种开满鲜花的花园已经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在幼儿社会情感中重在培养他们的爱,从爱父母到爱老师、爱小朋友、爱幼儿园、爱祖国,虽然这些概念显得抽象,但通过系列音乐活动,如,《我的好妈妈》,《小娃娃跌倒了》、《国旗,国旗多美丽》等歌曲的情结体验,这些抽象的概念就内化为孩子们的行动了。当然,音乐形象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去激发幼儿的情感,在老师和幼儿的交流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对幼儿来说,主要包括社会的日常行为规范、礼貌行为的认知等等。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是不能按正规的认知教育方式来灌输的,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待人接物等来了解的。因为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是幼儿社会认知发畏

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尽管如此,他们也很难了解众多的社会规则和相互协作的意义,这个缺憾只好由音乐教育弥补了。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有许多的音乐活动就可以让幼儿形成这样一种认知:“我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不能玩下去了。每个喜欢音乐游戏的幼儿都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培养了协作能力。例如在音乐游戏《小兔乖乖》中,什么时候小兔出来,什么时候兔妈妈上场,什么时候大灰狼被抓住,这一切都要听音乐的指令,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小兔子’’之间要配合协作才能将大灰狼抓住,“大灰狼’’和小兔子之间也要协作才能将游戏进行到底。音乐活动使幼儿得到了既轻松的自我表觋而同时又受约束并与他人合作这样一个训练的机会,幼儿在过程中理顺了自我和集体的关系。在歌曲《交通警》、《从小讲礼貌》、《我是妈妈的好宝宝》等歌曲中都可以找到教育的原型,让孩子们在学习歌曲中受到熏陶、训练,使他们从小认识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与他人合作的意义。

(三)、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里,独生子女增多并且娇惯,有限的接触环境使孩子们交往世界日趋狭窄,他们很难得到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更说不上交往能力与技巧的提高。音乐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沟通的渠道,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

好的幼儿歌曲本身就是一首好儿歌,歌词中丰富的词汇,精练而富有感情色彩,再配上优美的旋律,幼儿非常喜欢并乐于接受。如幼儿歌曲《来吧! 亲爱的小伙伴》,歌中唱道:“来吧,亲爱的小伙伴,我的玩具真好玩,红的绿的多好看,我有玩具大家玩„„",又如音乐游戏《找朋友》、《打电话》等都是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的感染,促进了幼儿的交往,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质量,使他们知道玩具等物品与他人分享,知道帮助小朋友,体会到理解同伴和老师的情绪。当他

们表演一个音乐作品时,会寻求老师和同伴的赞许;当表演出现错误时,会虚心接受老师的纠正;当进行游戏时,他们会自发组成小组,一起唱、跳、玩。这些事例说明,交往永远是和活动紧密相连的,而音乐活动正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最佳方式。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幼儿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这种个性品质包括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幼儿才可能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交往,独立面对困难,在生活中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五)、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的发展。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正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悠扬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鱼游水,鸭子嬉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自我在大海或天空中翱游、飞翔。幼儿在想象音乐、创造音乐的同时,为了表达内心世界,他就要积极地运用语言来展现,把自己的想法体验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加强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六)、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与紧张感。

音乐教育可以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音乐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如幼儿在歌曲中担任不同的演唱形式,打击乐中承担的某一乐器的演奏,都让幼儿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是不可缺少的,从而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器乐学习,一条条枯燥乏味的音阶练习,单调重复琶音,为了练好手指基本功,无论严冬酷暑,都要天天坚持练习。在这些音乐活动训练中,不断地强化了幼儿意志力的培养。使性格孤僻的幼儿也能充得活泼起来。由于音乐表演的成功,使胆小的不善于表现的幼儿增强了自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音乐活动的教育价值,并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音乐教育,使音乐成为创造幼儿感知社会、感知生活的一种手段,并摒弃以往那些在音乐活动中一味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参于、体验音乐的错误做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是其他领域都不能比拟的。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又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本文从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影响作以详实的阐述,以期同行对音乐教育的重新认识,以便更有效地实施音乐教育。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

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音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现就音乐教育对促进 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论述如下:

(一)音乐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来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听辩,试唱和试奏的过程。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个声部到多个声部,从浅显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脑等器官都同时启动,并且依靠大脑的紧张活动来进行调节和平衡。有人称这个过程为多种器官同步发展训练,它通过听觉神经传导使大脑产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形成一个音乐表象,从而产生音乐想象和联想。例如,幼儿在谈奏乐器的过程中,两眼不但要同时看准高低音谱表中的旋律,还要兼顾键盘上的音的位置。乐谱中很多符号是不断变化的,幼儿必须在瞬间通过视觉、听觉和两手的协调动作来完成,而且还要认真领会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感觉、知觉、联想等心理活动同理解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和锻炼。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听觉的敏锐性,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极易转移,周围那些新颖强烈的刺激和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即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音乐教育也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根源基础,优美的旋律不仅容易上口并储存脑海中,使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学龄前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 活动起来;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这样幼儿兴趣很高,很快记住了歌词,增强了记忆力。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正是促进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

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例如:学唱《春天来了》这首歌,在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幼儿会从歌词“红花开,白花开”联想到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有的说“我看到了红色的桃花”有的说“我还看到美丽的蝴蝶呢!”“还有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他们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美丽的春天的图画。学唱歌曲,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而幼儿的言语越发达,想象的有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就越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特征的,但到学前晚期已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出现了逻辑思维的萌芽,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进行思维的。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音乐课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幼儿,教唱新歌时,有经验的老师总是用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动作表演以感染幼儿,启发他们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形象,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在教育实习时,有位老师在教唱牧童短笛这首歌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她出示了一副牧童在牛背上吹笛的画面,并讲述牧童骑牛吹笛的情景,然后放这首歌的第一段录音,在幼儿听了这段曲子后,她问幼儿想到了什么?幼儿回答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小村庄,有山有水。”“还有一个孩

子在牛背上吹笛子呢!”接着放第二段录音,老师问:“你们听了这么欢快的曲子,眼前又出现了什么呢?”幼儿答:“小牧童从牛背上下来了,和小朋友一起玩”“还在牛肚子下面钻来钻去呢!”又放了

第三段录音„„在这位老师的正确启发诱导下,幼儿的联想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人的思维是用语言进行的,思维的发展是用语言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语言,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教师在教唱歌曲时总要配合语言训练。幼儿在音乐课中学会欣赏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语言,正确理解歌词的内容,必然会丰富幼儿的知识,增加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音乐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动力,而语言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幼儿思维中逻辑抽象成分的增长。

3、音乐课培养了幼儿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幼儿的分类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音乐课中往往要启发幼儿对各种音乐进行比较,而要比较就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在比较的基础上,幼儿逐渐能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能初步概括同类音乐的共同点,找出不同类音乐的差别,在音乐欣赏课中,借助语言的作用,启发 幼儿谈感受,会提高幼儿的推理判断能力,例如幼儿能判断哪首歌曲适合跳舞,哪首歌曲适合睡觉„„,幼儿能够根据歌曲节奏的欢快程度做出相应的动作,能够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出歌曲的内容,例如幼儿听到歌曲《小动物》,就会根据不同动物的声音来做动作,有的做小鸟飞,有的做青蛙跳,有的做大象甩着长鼻子。幼儿还会用语言或体态将音乐进行类比,例如把慢的音乐类比成:“妈妈的摇篮”、“白云在天上飘”、“风儿在轻轻唱歌”;而把快

的音乐类比成“军队在行走”、“小动物在跳舞”等。 总之在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得到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促进了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音乐教育对智力诸因素,即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不是这堂课只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那堂课只促进那种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智力诸因素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幼儿的认识过程的发展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知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使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认识过程开始带有随意性。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实施音乐教育。

三、实施有效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正表明: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

因此,针对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我提出几点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结合幼儿心理及生理的发展来实施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在歌曲的内容、难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适合学前期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

平,要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所能理解的,其内容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 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程度,从中挖掘有助于幼儿艺术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因素,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二) 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为幼儿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前提,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生理基础。陈鹤琴先生说:“听觉乃知识之门”。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声音环境,让幼儿有意识地去听,要求培养幼儿一种“倾听”的习惯,并经常进行听唱训练,在此过程中要逐步和其他感觉器官相联系,特别注意与发声器官、运动器官相互协调、融合,启发幼儿注意自然界和周围各种不同音质的特点,引导幼儿走进广阔的音乐教育领域中去发现,去探索。幼儿的音乐素质有所不同,但音乐听觉都是可以培养的,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为幼儿听觉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三)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促进幼儿感知、想象、记忆力的发展 节奏是音乐、舞蹈、动作、语言的基础,它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时在节奏培养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幼儿的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幼儿节奏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要引导幼儿用合拍的形式来感受节奏。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先让幼儿通过语言来掌握基本的节奏,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强化记忆,然后用拍手、拍腿、跺脚等多种感官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节奏训练,再有层次地把歌谱和歌词合起来教唱,在幼儿基本记住歌词学会歌曲后,让他们手拿打击乐器自己伴奏演唱,要求他们逐步地做到与歌曲节奏合拍敲击。这样不仅训练

了幼儿的节奏感,而且为幼儿充分地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记忆、想象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我认为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注意音乐语言的运用,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 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教师还要注意多提供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识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事实证明:如果识记的任务与有兴趣的活动及活动的动机相联系时,识记的积极性和识记的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

2、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音乐游戏活动是一种融生活节奏、生活情趣于一体的娱乐活动。有目的运用音乐游戏进行音乐训练是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学证明:“在游戏中不仅能发展注意的紧张性和集中性,而且能发展他的稳定性”。例如:幼儿参与到角色游戏“小花猫和小老鼠”,随着音乐的变化,幼儿自由地创编出各种小老鼠和小花猫的动作、表情。这样音乐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同时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在幼儿的音乐启蒙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摸索、探寻最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创造出生动、富有启发、卓有成效、富有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来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音乐,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反过来,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音乐又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大科学家达尔文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听音乐,很可能影响他的智力。”所以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这一有效手段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美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四、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阳光明媚的早上,一群孩子在两个老师阴冷的表情和漠然的指令下鱼贯进入教室。原本活泼的孩子们变得没有了生机,那两个老师掌握着绝对的操控权,她们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不容置疑的语气,命令着孩子们。不一会,教室里传来了钢琴声,音符在那个老师面无表情的弹奏下显得苍白空洞。孩子们则随着老师的喝令,机械地晃着他们小脑袋,面无表情地 哼着歌词,虽然他们不知道歌词的意思,不了解歌曲的内涵。

(一)、着重于内容的完成而忽视幼儿的需要

新教师上音乐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要教什么内容?怎样教的问题,而忽视对幼儿的现有水平,特点,需要,兴趣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这就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首先,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过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幼儿玩起来不够“过瘾”。记得我听过中班幼儿开展音乐活动是学唱新歌“好娃娃”,为了让他们理解并记住歌词,老师借来了头饰让小朋友扮演节爷\奶奶等人物。教学过程中也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结果的确达到了学会唱一首新歌的目标,但是整个过

程孩子们都没有离开过椅子,他们的热情和好动的天性并没有得到发挥。现在想起来,头饰的提供虽合内容,但孩子们对爷爷\奶奶等角色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这个道具,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个课例,教学内容是“说反歌”虽然歌词幽默有趣,能激起幼儿兴趣和热情,但是无论我用什么方法教,他们都掌握不了整首歌的节奏,内容的难点始终解决不了,孩子的兴趣始终停留在“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一句的可笑上,活动早早收场。后来这位老师我们说:我看完资料才知道这首歌只适合大班的幼儿,我把它选为中班的内容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想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内容,都不能脱离孩子的实际,备课时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备孩子跟备内容同等重要。

其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过程和教的内容,忽略了幼儿在其中的表现,幼儿往往被我们牵着鼻子走。我们或许看不到孩子,或许看到了却不会去调整。我曾去观摩过一位小班新老师的一节音乐课。她存设计一节AB 段结构的音乐欣赏活动“小鱼和鲨鱼”的时候,准备了一张很逼真的沙鲨皮让另外一位老师穿着来扮演鲨鱼,形象十分逼真,效果也很明显:当音乐晌起,鲨鱼出来的时候,扮小鱼的孩子有的就被吓哭了,硬拉着老师的衣角不放。当第一遍欣赏结束后,老师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改变鲨鱼的形象,而是拉着吓哭了的孩子继续重复进行游戏。可以想到,当鲨鱼再出来的时候,泪水末干的孩子又哭了起采,那时候孩子们的心思已不在音乐上而只在那只可小白的鲨鱼上了。我想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是着眼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道具和活动形式的采用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是可以因当时的需要而作适当调整的。可是作为新教师,因为经验的缺乏,往往是不知道或不敢去调整,硬是按原来的计划进行下去,效果往往就不尽如人意。

(二)、着重于游戏的组织而忽视了音乐的功能

许多新教师都知道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在音乐活动中也会尝试用游戏化的方式去开展活动,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却往往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那就是让幼儿动起来了,却没法让他们静下来,游戏中找不到音乐,游戏与音乐脱离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老师太急,在幼儿还未充分感受音乐,分辨音乐性质时就让他们进入游戏当中,幼儿一进入角色,兴奋点就全集中在好玩的游戏里了,耳朵里根本没有音乐。既然是音乐活动,那么我们就应该着眼于让幼儿从音乐中获得兴趣。只有当音乐活动真正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幼儿,使幼儿有能力在自己的音乐实践中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时,幼儿才能真正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继续保持下去。在这里,当然不是要把游戏藏起来,游戏可以贯穿活动的始终,但每一步都必须为目标服务,活动的幅度宜由小到大,一步步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如在音乐区里面我用两只手指做游戏引导幼儿欣赏乐曲“拨弦’,效果就比第一次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入“狐狸和小狗”的角色里去欣赏好很多,孩子既能被吸引到手指游戏中来,又能用有意注意去倾听音乐,音乐与游戏统一起来了,效果自然好。

(三)、语言不够精简,要求不明确

在我的经验中,这一点是许多新教师的通病。适当,确切的语言在音乐活动中本来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应该怎样运用这一工具。所以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说太多话的现象,说完要求又说内容,而讲解内容的时间有时候比歌唱或演奏的时间还要长,把音乐课变成了语言课。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前,提要求的语言精简,要求要明确,再配合恰当的体态语言,孩子自然能领会教师的要求。集体舞教学本来是有很多要求需要老师去讲解的,但我们可以很巧妙地把要求和讲解化成“向前走,肩并肩,背靠背”等

简洁的言语,然后结合动作的示范,孩子很快就领会了要求。我想,这或许就是教育的艺术所在吧!

当然,新教师在音乐活动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经验不足,所以不足为奇。但是,本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同时为了自己能更快地把音乐活动组织得得心应手,每一个新教师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把适应期缩短。在我看来,主要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多听、多留意。

这是教师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的必要途径。我们知道,幼儿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开展的教育。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是直接影响幼儿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能准确地识别音乐作品,那么就能正确地选择出适合幼儿学习的音乐作品;教师如果能敏锐地察觉出作品里蕴含的各种教育价值,那么就能较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幼儿的发展;教师的音乐表现力越强,则幼儿所受到的音乐熏陶就越完美。为此,新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而我们感受音乐的重要途径就是听,多听,多留意身边的音乐,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敏感性就会自然增强。

其次是多看,多分析,多移植。

我们都是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适应的过程中多学习他人的经验就更重要了,这可以缩短我们摸索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观摩并参加课例评析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也可以拿别人的课例录像来观看,分析其组织意图并尝试进行移植,以旁观者和当局者的不同身份去感受,去找出差距。还可以把自己上课的过程拍成录像,再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并评价自己的活动组织和控制,这能很清楚地让我们意识到很多问题,快捷地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五、在音乐欣赏中体验快乐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音乐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音乐欣赏是以感知、体验为主的音乐活动。 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教材陈旧,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幼儿的体验、探索的机会少,我们通过对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学习,加上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思考,我们越来越明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怎样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创设环境让幼儿主动学习,与他们共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探索音乐的奥妙,进行审美体验? 这是我们“审美与快乐”课题组近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幼儿的生活与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欣赏教材

1、选择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小厨师》、《洗手帕》、《捉迷藏》、《风和雨》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幼儿十分熟悉,很自然地能去丰富地感受与表现。

2、选择音乐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的作品。如与幼儿十分熟悉、喜欢的故事、动画片相匹配的作品:《龟兔赛跑》、《猴子学样》、《乌鸦与狼》等,这些作品的音乐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可以引导、配合他们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体验与表现。如根据音乐情节、人物的变化来进行角色的表演等。

3、选择旋律感强的作品。如《花儿与蝴蝶》(《梁祝》的片段) 、《摇篮曲》、《二泉映月》、《喜洋洋》等旋律感强的乐曲,有的引导幼儿感受其旋律的起伏;有的引导幼儿感受旋律的优美流畅;还有的引导幼儿寻找旋律快慢的变换„„只要抓住乐曲的特点引导幼儿去感受、体验,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4、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名曲片段。如歌曲《欢乐颂》、《森林水车》、《铃儿响叮当》、乐曲《动物狂欢曲》、《四小天鹅舞曲》、《牧童短笛》、京剧选段《抬花轿》等,这些作品的旋律感、情景性都很经典,在有所选择的情况下,将乐曲的亮点与幼儿的兴趣进行有

机的结合和发展,不但能让他们在自己的本身欣赏水平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情感美的体验,还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二)、巧妙应用师生的双向互动模式,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从中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l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寻找幼儿欣赏作品的兴趣点开展活动。教师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兴趣与需求,给幼儿的体验与探索提供援助与支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期的音乐活动不象过去,老师找教材,幼儿盲目接受式地学习。现在的音乐活动多根据教师观察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点的发展及他们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活动进行,有的还根据需要将部分内容放在区角活动或小组游戏活动中进行。如《花儿与蝴蝶》这个内容,整个过程:倾听乐曲一讨论—表述重点乐段的旋律变化—边听朗诵边欣赏音乐一画音乐一自制道具—听音乐表演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显然一次活动是不能完成的,而且其间的“画 音乐”、“自制道具”、“角色表演”这三个部分都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增加的,这三个环节的增加让整个活动增色不少。教师在活动中是观察者、援助者、合作者。

2、创设情景,引发幼儿在探索环境与音乐的交互作用中体验音乐的“情景美”。

(1)物质环境。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和体验,常常要从发散性的体验回到固定的情景中,幼儿的感知是具体形象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置身其间的物质环境的支持。给幼儿提供电视图象、与幼儿共同创设背景、道具等,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有良好的促进与催化的作用。

(2)问题环境。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恰当的设置提问,让幼儿自由的讨论,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问题。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从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性学习。教师是幼儿参与探索型活动兴趣的激发者。教师在幼儿兴奋时的一句带有挑战性的点拨往往会引起幼儿进一步的关注,而且是带有思考的关注。如在欣赏活动《森林水车》中教师以悬念性的问题“你们知道水车吗? 你

知道他能帮助谁吗?”导入,它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为活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又如在欣赏活动《花儿与蝴蝶》中的问题“你们想听听太阳升起的旋律是怎样的吗? 如果让你用线条表示,你会怎么画?”它为幼儿体验这个重点乐段提供了引线,也让幼儿更用心地关注这段音乐,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用图示表象的欲望。

3、学习解读幼儿,适时、灵活地给予幼儿以支持。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地探索、体验音乐,教师的解读就是通过学会观察、倾听、记录、分析。在活动中观察他们的表现,倾听他们的对话、讨论、需求,捕捉幼儿探索的兴趣点;关注他们是体验到的精彩点,并及时地引导与大家分享;关注他们的需要与困难,并给与即使的支持。如在欣赏活动《铃儿响叮当》中,幼儿在听音乐自由表演中,有几个幼儿提倡排队来表演。于是,我让他们在音乐区自由找朋友自己设计队列、动作来表演。区角活动中,我观察到几个幼儿提议用小乐器来伴奏的想法。于是,我又增加了节奏乐活动《铃儿响叮当》来延伸这个活动。使幼儿更尽兴地体验到了这首歌曲的内涵与快乐。

4、通过多种途径,追随幼儿,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索、体验、创造。

(1)灵活地运用图片、图示等作为幼儿体验的“桥梁”,感受作品中旋律、节奏的变化。音乐是相对抽象的艺术,而绘画则是幼儿表象的重要方式。引导幼儿用自己理解的图谱、图示表现乐曲旋律的高低变化、乐段的重复与变化;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有自己的创意,而不是盲目的模仿。鼓励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告诉大家,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教师的引导多在于将幼儿的创意加以肯定与提升,但并不提倡他们盲目模仿。如在乐曲《喜洋洋》中,有一幼儿用“大鞭炮”与“小鞭炮”的图示来表示节奏欢快与舒缓的乐段。我及时让他将意图告诉大家,并让其他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也讲给大家听听„„渐渐地幼儿画谱时从较为盲目的状态过渡到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体验进行。

(2)运用互动性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音乐作品的角色情节中,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如钢琴曲《牧童短笛》,让幼儿两两扮演牧童与牛,井让他们自己寻找“笛子”的替代品进行表演。教师在他们熟悉对话性乐段的基础上让他们听音乐表现乐曲所表现的动作与表情。第一次他们的表演仅限于骑在牛背上走,于是我及时地用问题做引导,“牧童非常爱牛,他带牛到河边除了骑着它,还会做什么? 哪一段是讲述牛不听话,牧童生气„„”第二次,幼儿的表现就丰富了许多;和牛说悄悄话、抚摸牛、围着牛跳舞、吹笛子、跌跤生气等„„又如,在欣赏民乐《浪花轿》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轿夫”、“吹鼓手”、“媒婆”等角色,鼓励他们发现音乐的变化,用动作体验乐曲的变化及它所表现的意境。随着乐曲的忽快忽慢、忽高忽低的变化,我先引导他们用坐车经过不平山路时的感受来体验坐轿的感觉。幼儿有的象喝醉酒一样晃来晃去;有的忽高忽低地跳着;有的抱着头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他们玩得特别的投入。

(3)恰当地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故事、儿歌进行烘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内容、风格及艺术背景。这种方法一般在篇幅较长、形象突出、人物单一的作品中使用。如《牧童短笛》的欣赏活动中,利用故事化的情景表演过度到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使幼儿能形象地了解牧童的日常生活.又如《浪花轿》的欣赏过程中,配上民族的味儿浓,儿歌体裁的《老鼠嫁女》的片段,帮助幼儿体会坐花轿那种“忽悠” “忽悠”有趣的韵味,既感受到了“抬花轿”这种民间活动特有的乐观诙谐的形象,又体会到了这首乐曲的节奏韵味。

作为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在音乐的海洋里大胆地探索、体验、创造,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做幼儿的玩伴,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探索音乐、解决问题。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从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快乐的体验。另外,幼儿在细致、层层深入

式的问题情景中迁移已有的经验进行自我学习,为其创造意识、探索欲望的形成奠定长远的基础。

六、利用动画片资源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新知识观背景下的艺术课程强调幼儿的体验,利用动画片进行音乐欣赏活动能丰富幼儿的音乐审美体验。访谈发现,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在运用动画片资源时缺乏经验、技术和时间行动远远落后于观念。针对这一现状,幼儿园教师可以采用四种合理经济的方式:(1)、选用动画片音乐进行音乐欣赏活动。(2)、采用播放动画片的形式介绍音乐主题。(3)、利用动画片形象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

(4)、让幼儿通过扮演卡通人物理解音内涵。在利用动画片资源时应避免出现本末倒置和牵强附会的现象。

在当今电视普及的时代,动画片可以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动画片作为儿童日常频繁接触的艺术形式,已成为童年时代重要的娱乐方式和精神食粮。

(一)、动画片与幼儿音乐审美体验

随着知识观的变化,关注儿童的亲身经历,为体验而教,为体验而学,正成为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在后现代课程知识观的引领下,艺术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传统艺术课程中,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后现代课程强调让儿童学会体验正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新知识观背景下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对艺术领域的描述凸显新知识观重视“体验”的新理念。从《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指导要点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关注儿童自由表达情感和引导儿童获得艺术体验的指导思想。《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幼儿艺术教育课程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更确切地说,是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对儿童施加整体和全面发展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只有儿童从中获得快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 并且被儿童所接纳。”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活动也应重视儿童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

动画片的情节与音乐始终紧密结合,加之其色彩鲜明、造型夸张, 因而在为儿童提供多感官体验的同时,也陶冶了儿童的审美情操。事实上,动画片也的确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最受儿童欢迎的艺术形式。据调查,有94%的儿童明确表示喜欢动画片。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动画片中的教育资源,建构以动画片讲述为媒介的整合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已受到越来越多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遗憾的是,目前对于幼儿教育中动画片资源利用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语言学习和幼儿园美术活动, 对于动画片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功能和运用则缺乏研究。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在开始阶段能否有效地引起儿童积极的音乐审美注意是保证之后的欣赏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对于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来说,兴趣是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动画片这一儿童喜爱的艺术形式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并积极探寻利用动画片资源进行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多种方式。

(二)、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利用动画片资源

1. 幼儿园教师运用动画片资源的现状

我校曾对部分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动画片资源的行为与观念存在很大偏差。绝大多数教师(93.7%) 乐于接受动画片资源进入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然而, 实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动画片资源的教师却不多(16.4%), 教师们

大多还是采用故事 (22.7%)、图片 (20.9%)、乐器(21.8%)和自制教具(18.2%)等传统教学资源。

分析这种观念与行为产生矛盾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在幼儿园使用多媒体设备时有诸多不便外,另一个原因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动画片资源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尚感陌生。一方面幼儿园缺乏利用动画片资源的成熟的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缺乏多媒体编辑技能。例如,要在一段2 分钟的动画片中截取所需的5分钟片段用于音乐欣赏活动,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仍是个技术上的难题。

2. 音乐欣赏活动中利用动画片资源的方式

基于幼儿对于动画片的喜爱和动画片对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我们认为,无论经验、技术、时间多么缺乏,我们都不应放弃这一极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寻找合理而经济的方式利用动画片资源进行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四种方式供教师参考。

方式一: 选用动画片音乐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动画片中的音乐都比较生动悦耳,旋律性极强,在旋律的设计和配器上都十分讲究, 节奏感强,种类也比较多,有古典乐、交响乐、流行乐,演唱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唱、合唱、重唱、对唱等。”当动画片播放到某个感人场面时,主题音乐通常会再现,这不仅大大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音乐进行了数次重温。选择动画片歌曲,尤其是幼儿平时听过、看过的动画片歌曲,既受到幼儿欢迎,又容易被幼儿接受,还可以丰富幼儿的听觉感受,可谓一举多得。

方式二:采用播放动画片片断的形式介绍音乐主题。在访谈中笔者发现, 在介绍音乐主题时,多数教师采用讲故事或者出示图片的方法。笔者认为如能在这一时刻适当播放动画片片断,将会对幼儿产

生极大的吸引力。例如,在进行《森林的故事》的音乐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边播放音乐边向幼儿展示《狮子王》等动画片片段,直观且动态地描绘出一幅森林的画卷,表现各种动物的出场。以这种生动的方式介绍音乐,能让幼儿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营造的神秘的森林氛围。

方式三:利用动画形象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对于某些较为抽象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动画片里的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得到审美体验。例如, 进行《溜冰圆舞曲》的音乐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雪孩子》中雪孩子在冰上独自溜冰的场景片段,让幼儿看着动感的画面,听着优美的圆舞曲,体验溜冰的惬意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方式四:通过扮演卡通人物理解音乐内涵。让幼儿扮演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一方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幼儿尝试体验音乐中人物的感受。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配合人物情感的表达,有助于幼儿理解音乐,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在进行《胡桃夹子》的音乐欣赏活动时,可以让幼儿扮演胡桃夹子等人物,使他们能更真切地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

3. 利用动画片资源的注意事项

尽管利用动画片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有助于幼儿获得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勿本末倒置。动画片是幼儿非常喜爱的,容易引起他们兴奋的情绪。如果过多地将动画片引入音乐欣赏活动中,极有可能导致幼儿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动画片画面带来的视觉享受,而忽略了音乐体验。“孩子们的兴奋,多半是因为视觉和运动觉的参与淹没了音乐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他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于

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而是由音乐欣赏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而引起的。”因此,教师自己必须清楚地知道,教学中引入动画片究竟是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能够控制住局面,把握好使用的度,让动画片真正起到作用,而不是吸引了幼儿全部的注意力,忽略了音乐的欣赏。

(2)勿牵强附会。运用动画片资源是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手段,而非活动目的。因此,教师不应生搬硬套,将与音乐欣赏内容联系不紧密的动画片引入活动中,应视具体情况选择欣赏活动的方法。例如,在欣赏活跃、热烈的《狮王进行曲》时,可以引入一些出现小动物的动画片段,还可以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相反,若欣赏舒缓、平静的《牧歌》时,则不宜选用热闹的动画画面,否则只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对于这类乐曲,配以风景画,或让儿童闭目倾听则效果更好。

电影《憨豆假期》片尾有这样一段台词:“艺术就是这样奇特的东西,它适时地串起生活中那些看似散乱的‘珠子’( 瞬间) ,使之成为绚丽的项链。”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和获得的动画片极其丰富,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在动画片的“海洋”中找到适合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资源,挖掘动画片潜在的教育功能,丰富儿童心灵中美的体验。

七、在音乐教学中学会赏识幼儿

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注入无穷的力量。一些世界名流回忆他们成功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时候,经常被家长称赞“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将来一定有出息”。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会明白的。”后来他当了小学教师,偶尔唱唱歌。但他的父亲不断鼓励她,说他唱歌很有潜力,终于他在22岁那年从事保险业,从而

争取到比较充裕的时间发展唱歌的天赋。成名之后他说:“如果没有父亲的激励,我就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上。老师培养训练了我,但是祖母的那句话让我用勇气和信心走向成功。”

优秀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每当他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做了一件让他自己感觉很自豪的事情,或者让家长感觉很骄傲的事情,家长都是像开新闻发布会一样,向所有亲友炫耀他的“成功”。这就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放大他的优点,而且夸赞时一定要当着他的面,是有意识的表扬。

赏识可以鼓舞人的勇气,激发他的自信。周弘的女儿周婷婷一岁半时因注射庆大霉素造成双耳失聪,然而婷婷却取得了以下正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6岁多便能认很多汉字;10岁出版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11岁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她先后3次跳级,仅用9年便学完了中小学12年的全部课程;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后来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又被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录取。现在,周婷婷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周弘说,他给女儿测过几次智商,都处于正常人的范围,丝毫没有“天才”“神童”的迹象,但他就是通过一次次的鼓励、赏识,使女儿达到了常人达不到,甚至都不敢想像的人生境界。周弘像欣赏婴儿说话一样,欣赏着女儿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在欣赏中教育,在教育中欣赏。他终于领悟到:在教育女儿的同时,女儿也教会了他很多;他正是通过女儿那颗纯洁的童心,在读一本充满真善美、充满良知的书,使他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新的自我。

(一)、赏识教育的原则: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是一种艺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心理,要遵循了以下几个赏识原则:

1、及时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就像批评教育孩子一样,一定在孩子有体验的时候进行,这样就能强化他对被赏识的记忆和感受。

2、表扬要具体,切忌说些不符合孩子心理的空话。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摔倒了,孩子把小朋友扶起来,家长就不能只说:“今天你真乖啊!”指向性不强,你可以说:“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来,做得很好,妈妈很高兴,以后就要这样,和小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受到奖励。

3、注意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让孩子有满足感。“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这件事,真好!”“这孩子还真行,这么难的问题他竟然解决了。真不错。”“你很有潜力啊,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孩子的心灵其实是很敏感的,态度真诚的激励,才会让孩子接受。不能习惯性地在激励的时候,再加上消极的评语。

4、激励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外向型的孩子不宜过多地激励,恰当表达出赏识,以防止他滋长骄傲和虚荣;而对内向的孩子,则应及时并充分地进行激励,以激发他的自信心。

5、奖励可以有精神的,也可以有物质的。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

6、、不能仅仅是赏识而没有教育。赏识一定是和教育引导连在一起的。“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让孩子深信他是什么样的人。”赏识教育如同阳光育苗,多给孩子阳光吧。在阳光下长大的孩子,心智一定是健康快乐的。

(二)、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期望,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这句中国古话也验证了詹姆斯的这个著名论断。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幼儿具有喜欢和渴望肯定与赞美的心理特点。总之,儿童渴望赞许,渴望赏识!因此,现今的学校和社会都在提倡“赏识教育”。一时间家长们和老师们纷纷效仿,不少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有不少家长或学校只推崇赏识教育而排斥了其他教育方法;更有不少人或是为了“与时俱进”,或是缺少深层思考,都一致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奖”出来的。于是,在教育过程中,

只顾盲目地称赞孩子,却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来给予恰当地表扬,往往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导致人们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对赏识教育的认识只流于表面形式或片面的理解,最终也必然会导致赏识教育实践走进一种“怪圈”或“误区”。

1、只要表扬不要批评

在对赏识教育的狂热追求中,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表扬和鼓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会给予表扬,而对孩子不好的地方却只字不提,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无限的自豪,看似皆大欢喜,殊不知这种欢喜背后隐藏的弊端。有教育家认为:一味地表扬,就如一味地惩罚一样不可取,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滋生自满的学习心理。

赏识教育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而是以欣赏为主,在欣赏孩子长处,给予赞赏的基础上,指点、引导他们消除弱点,改正错误。周弘认为,最好的批评是没有痕迹的批评。当孩子有了自满情绪时不妨这样对他讲:“老师知道你很捧,老师相信你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谦逊做人,从而更棒! ” 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时可以这样说:“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呢,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一种春风拂面的批评孩子会不接受吗?既指出了孩子的缺点,又不背离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孩子虽被指出了缺点,但内心依然是快乐的,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2、赏识教育缺乏“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其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的“正强化”教育。其本质上是可取的,但人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常会偏离其好的本质:不能真正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于胆小怕事、经常失败、内心充满自卑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非常脆弱的,极其需要人们的表扬和鼓励,需要人们情感的安慰。面对这类孩子时可以使用更多地鼓励性语言:都怪爸爸妈妈对你关心不够,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

们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但对于在家里受惯了赞赏的独生子女,他们最需要的则是磨难挫折,如果还一味地赏识甚至奉迎,只会让他们更加狂妄自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赏识教育也应是一种敢于让孩子在生活中挑战失败,得到磨炼的教育。另外,对于一些自卑心理极强的孩子在运用赏识时也要谨慎,教育者一定要先与这些孩子建立一种健康、和谐、友好的关系,否则他们会把你的表扬当作讽刺,而这种固定的心理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甚至会给他们带来一生的负而影响。

3、赏识教育缺乏客观适度性

一位家长说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感到很烦恼,原来,他一直很认可赏识教育,并不折不扣地将之应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会做家务,小到答对了一道数学题,他都会对孩子大加表扬。可后来,他发现孩子听不进批评了,即使委婉的劝说也引来孩子长时间的不高兴,遇到解决不了的事也容易自暴自弃。其实,这样的烦恼并不是个别现象,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没有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一味地用赏识来满足学生,最后就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赏识孩子本是为了激励他们努力,可后来却转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赏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但问题在于,总有一天,身后的拉拉队会消失不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一位教育专家这样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这种鸦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调查表明,这种无原则的夸赞对孩子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即使一时可能有效,但长远看来无异饮鸩止渴,后患无穷。所以赏识教育应坚持适时适度、客观赏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力求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赏之以众情所喜”,而并非是无原则的哄与让,更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褒奖、甚至纵容。

4、赏识教育缺乏即时具体性

所谓即时赏识,就是要及时地发现并赞赏孩子任何积极的变化。

一般来说,不同条件下,人的思想及行为往往有较大的变动性,只有坚持即时赏识,才能不失时机地捕捉住孩子的闪光点,再在实事求是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升华,闪光点就会成为孩子进一步前进、发展的出发点。即时赏识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事后很久才赏识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

同时,家长给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要合理而具体,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夸奖孩子时要尽可能诚恳地用描述性的语句明确指出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为什么好。比如笼统地对孩子说:“你真行”、“真厉害”、“太棒了”等要比对孩子说:“你画的树叶的颜色真漂亮,我很喜欢”、“你很大方,把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吃”、“不用妈妈讲,你就把积木都收起来了,这很好! ”效果差的多,因为不具体的表扬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的好,好在哪里。如此不具体的表扬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不实”的感觉:“我做的到底好还是不好?”“妈妈是不是在哄我?”“妈妈真虚伪”等,久而久之,表扬也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5、缺乏“真正的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如果儿童没有感到被爱和需要,一般就不会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马斯洛也认为,儿童的缺失性需要主要是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爱的需要。但实际调查显示,儿童对爱的渴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难道是老师和家长不爱孩子?不愿意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爱孩子,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本能,这本能连老母鸡都有,可是,仅仅爱孩子就行吗?打个比方:农民种庄稼,光种行吗?肯定不行,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会爱”。有些人不知不觉地用对孩子的爱束缚甚至摧残了孩子,导致了一幕幕令人心痛的悲剧,因为他们的爱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对分数、对面子的爱,更甚至是对一套新衣服的爱。

南京有一位教师,教育上很有成就,自己的儿子却进了监狱。过去他逢人就讲,他教育孩子是如何如何好,可是自己“运气不好,生了一个‘朽木不可雕’的儿子”。直到他意识到是自己爱的方式存在

问题之后才泪流满面地对最心爱的儿子说:“儿子,爸爸太爱你了,可是爸爸终于明白,爸爸太不会爱你了。”“真正的爱”的教育应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的教育,如周弘老师所说的: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赞美他、拥抱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自豪。

6、赏识教育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许多人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种想法听起来着实让人感到可悲: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赏识儿童,是每一个儿童教育者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是教育之起码要求,怎么成为了教育之最高境界了呢?用周弘老师的话说,“赏识教育,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也是各位家长---你们本来就拥有却没有发现,你们百分之百用过,又无意中把它忘记了的方法。”“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按照规律种庄稼的教育,是我们曾经用过的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农民种庄稼,没有哪个人会为使庄稼长得快一些而去“揠苗助长”的;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也一样,孩子不小心跌一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不要怕,勇敢地走到父母身边来,没有哪一个家长会在孩子摔跤时冲上去两耳光:“下次走路再摔跤,走着瞧!”如此,赏识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而不是把它拔高到一种所谓的“教育的最该境界”,荒唐而可笑。一个不会尊重儿童、不会赏识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好家长的!

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技能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圣人孔子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说:人的修养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由音乐来完成。 “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揭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音乐是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这说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说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音乐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学》告诉我们,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翅,幼儿时期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其今后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的能力。如何促进幼儿完整自我的形成,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无疑是实现这一心理特征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特别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从各个方面去促进了幼

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究竟有哪些作用和影响呢?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并激发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旋律时而活泼,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这些都能给幼儿以美的熏陶与感染。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而每一首歌词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寓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从而给幼儿以形象、生动的教育。

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不同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充实起来。如在歌曲《娃哈哈》中,一开始就给了幼儿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的祖国j 黾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对孩子们来说,美并不需要额外的装饰,那种开满鲜花的花园已经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在幼儿社会情感中重在培养他们的爱,从爱父母到爱老师、爱小朋友、爱幼儿园、爱祖国,虽然这些概念显得抽象,但通过系列音乐活动,如,《我的好妈妈》,《小娃娃跌倒了》、《国旗,国旗多美丽》等歌曲的情结体验,这些抽象的概念就内化为孩子们的行动了。当然,音乐形象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去激发幼儿的情感,在老师和幼儿的交流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对幼儿来说,主要包括社会的日常行为规范、礼貌行为的认知等等。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是不能按正规的认知教育方式来灌输的,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待人接物等来了解的。因为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是幼儿社会认知发畏

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尽管如此,他们也很难了解众多的社会规则和相互协作的意义,这个缺憾只好由音乐教育弥补了。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有许多的音乐活动就可以让幼儿形成这样一种认知:“我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不能玩下去了。每个喜欢音乐游戏的幼儿都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培养了协作能力。例如在音乐游戏《小兔乖乖》中,什么时候小兔出来,什么时候兔妈妈上场,什么时候大灰狼被抓住,这一切都要听音乐的指令,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小兔子’’之间要配合协作才能将大灰狼抓住,“大灰狼’’和小兔子之间也要协作才能将游戏进行到底。音乐活动使幼儿得到了既轻松的自我表觋而同时又受约束并与他人合作这样一个训练的机会,幼儿在过程中理顺了自我和集体的关系。在歌曲《交通警》、《从小讲礼貌》、《我是妈妈的好宝宝》等歌曲中都可以找到教育的原型,让孩子们在学习歌曲中受到熏陶、训练,使他们从小认识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与他人合作的意义。

(三)、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里,独生子女增多并且娇惯,有限的接触环境使孩子们交往世界日趋狭窄,他们很难得到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更说不上交往能力与技巧的提高。音乐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沟通的渠道,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

好的幼儿歌曲本身就是一首好儿歌,歌词中丰富的词汇,精练而富有感情色彩,再配上优美的旋律,幼儿非常喜欢并乐于接受。如幼儿歌曲《来吧! 亲爱的小伙伴》,歌中唱道:“来吧,亲爱的小伙伴,我的玩具真好玩,红的绿的多好看,我有玩具大家玩„„",又如音乐游戏《找朋友》、《打电话》等都是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的感染,促进了幼儿的交往,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质量,使他们知道玩具等物品与他人分享,知道帮助小朋友,体会到理解同伴和老师的情绪。当他

们表演一个音乐作品时,会寻求老师和同伴的赞许;当表演出现错误时,会虚心接受老师的纠正;当进行游戏时,他们会自发组成小组,一起唱、跳、玩。这些事例说明,交往永远是和活动紧密相连的,而音乐活动正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最佳方式。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幼儿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这种个性品质包括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幼儿才可能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交往,独立面对困难,在生活中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五)、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的发展。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正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悠扬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鱼游水,鸭子嬉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自我在大海或天空中翱游、飞翔。幼儿在想象音乐、创造音乐的同时,为了表达内心世界,他就要积极地运用语言来展现,把自己的想法体验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加强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六)、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与紧张感。

音乐教育可以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音乐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如幼儿在歌曲中担任不同的演唱形式,打击乐中承担的某一乐器的演奏,都让幼儿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是不可缺少的,从而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器乐学习,一条条枯燥乏味的音阶练习,单调重复琶音,为了练好手指基本功,无论严冬酷暑,都要天天坚持练习。在这些音乐活动训练中,不断地强化了幼儿意志力的培养。使性格孤僻的幼儿也能充得活泼起来。由于音乐表演的成功,使胆小的不善于表现的幼儿增强了自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音乐活动的教育价值,并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音乐教育,使音乐成为创造幼儿感知社会、感知生活的一种手段,并摒弃以往那些在音乐活动中一味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参于、体验音乐的错误做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是其他领域都不能比拟的。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又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本文从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影响作以详实的阐述,以期同行对音乐教育的重新认识,以便更有效地实施音乐教育。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

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音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现就音乐教育对促进 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论述如下:

(一)音乐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来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听辩,试唱和试奏的过程。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个声部到多个声部,从浅显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脑等器官都同时启动,并且依靠大脑的紧张活动来进行调节和平衡。有人称这个过程为多种器官同步发展训练,它通过听觉神经传导使大脑产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形成一个音乐表象,从而产生音乐想象和联想。例如,幼儿在谈奏乐器的过程中,两眼不但要同时看准高低音谱表中的旋律,还要兼顾键盘上的音的位置。乐谱中很多符号是不断变化的,幼儿必须在瞬间通过视觉、听觉和两手的协调动作来完成,而且还要认真领会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感觉、知觉、联想等心理活动同理解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和锻炼。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听觉的敏锐性,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极易转移,周围那些新颖强烈的刺激和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即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音乐教育也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根源基础,优美的旋律不仅容易上口并储存脑海中,使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学龄前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 活动起来;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这样幼儿兴趣很高,很快记住了歌词,增强了记忆力。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正是促进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

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例如:学唱《春天来了》这首歌,在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幼儿会从歌词“红花开,白花开”联想到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有的说“我看到了红色的桃花”有的说“我还看到美丽的蝴蝶呢!”“还有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他们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美丽的春天的图画。学唱歌曲,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而幼儿的言语越发达,想象的有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就越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特征的,但到学前晚期已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出现了逻辑思维的萌芽,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进行思维的。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音乐课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幼儿,教唱新歌时,有经验的老师总是用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动作表演以感染幼儿,启发他们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形象,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在教育实习时,有位老师在教唱牧童短笛这首歌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她出示了一副牧童在牛背上吹笛的画面,并讲述牧童骑牛吹笛的情景,然后放这首歌的第一段录音,在幼儿听了这段曲子后,她问幼儿想到了什么?幼儿回答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小村庄,有山有水。”“还有一个孩

子在牛背上吹笛子呢!”接着放第二段录音,老师问:“你们听了这么欢快的曲子,眼前又出现了什么呢?”幼儿答:“小牧童从牛背上下来了,和小朋友一起玩”“还在牛肚子下面钻来钻去呢!”又放了

第三段录音„„在这位老师的正确启发诱导下,幼儿的联想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人的思维是用语言进行的,思维的发展是用语言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语言,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教师在教唱歌曲时总要配合语言训练。幼儿在音乐课中学会欣赏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语言,正确理解歌词的内容,必然会丰富幼儿的知识,增加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音乐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动力,而语言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幼儿思维中逻辑抽象成分的增长。

3、音乐课培养了幼儿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幼儿的分类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音乐课中往往要启发幼儿对各种音乐进行比较,而要比较就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在比较的基础上,幼儿逐渐能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能初步概括同类音乐的共同点,找出不同类音乐的差别,在音乐欣赏课中,借助语言的作用,启发 幼儿谈感受,会提高幼儿的推理判断能力,例如幼儿能判断哪首歌曲适合跳舞,哪首歌曲适合睡觉„„,幼儿能够根据歌曲节奏的欢快程度做出相应的动作,能够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出歌曲的内容,例如幼儿听到歌曲《小动物》,就会根据不同动物的声音来做动作,有的做小鸟飞,有的做青蛙跳,有的做大象甩着长鼻子。幼儿还会用语言或体态将音乐进行类比,例如把慢的音乐类比成:“妈妈的摇篮”、“白云在天上飘”、“风儿在轻轻唱歌”;而把快

的音乐类比成“军队在行走”、“小动物在跳舞”等。 总之在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得到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促进了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音乐教育对智力诸因素,即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不是这堂课只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那堂课只促进那种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智力诸因素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幼儿的认识过程的发展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知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使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认识过程开始带有随意性。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实施音乐教育。

三、实施有效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正表明: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

因此,针对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我提出几点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结合幼儿心理及生理的发展来实施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在歌曲的内容、难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适合学前期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

平,要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所能理解的,其内容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 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程度,从中挖掘有助于幼儿艺术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因素,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二) 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为幼儿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前提,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生理基础。陈鹤琴先生说:“听觉乃知识之门”。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声音环境,让幼儿有意识地去听,要求培养幼儿一种“倾听”的习惯,并经常进行听唱训练,在此过程中要逐步和其他感觉器官相联系,特别注意与发声器官、运动器官相互协调、融合,启发幼儿注意自然界和周围各种不同音质的特点,引导幼儿走进广阔的音乐教育领域中去发现,去探索。幼儿的音乐素质有所不同,但音乐听觉都是可以培养的,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为幼儿听觉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三)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促进幼儿感知、想象、记忆力的发展 节奏是音乐、舞蹈、动作、语言的基础,它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时在节奏培养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幼儿的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幼儿节奏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要引导幼儿用合拍的形式来感受节奏。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先让幼儿通过语言来掌握基本的节奏,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强化记忆,然后用拍手、拍腿、跺脚等多种感官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节奏训练,再有层次地把歌谱和歌词合起来教唱,在幼儿基本记住歌词学会歌曲后,让他们手拿打击乐器自己伴奏演唱,要求他们逐步地做到与歌曲节奏合拍敲击。这样不仅训练

了幼儿的节奏感,而且为幼儿充分地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记忆、想象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我认为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注意音乐语言的运用,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 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教师还要注意多提供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识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事实证明:如果识记的任务与有兴趣的活动及活动的动机相联系时,识记的积极性和识记的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

2、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音乐游戏活动是一种融生活节奏、生活情趣于一体的娱乐活动。有目的运用音乐游戏进行音乐训练是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学证明:“在游戏中不仅能发展注意的紧张性和集中性,而且能发展他的稳定性”。例如:幼儿参与到角色游戏“小花猫和小老鼠”,随着音乐的变化,幼儿自由地创编出各种小老鼠和小花猫的动作、表情。这样音乐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同时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在幼儿的音乐启蒙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摸索、探寻最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创造出生动、富有启发、卓有成效、富有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来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音乐,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反过来,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音乐又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大科学家达尔文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听音乐,很可能影响他的智力。”所以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这一有效手段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美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四、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阳光明媚的早上,一群孩子在两个老师阴冷的表情和漠然的指令下鱼贯进入教室。原本活泼的孩子们变得没有了生机,那两个老师掌握着绝对的操控权,她们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不容置疑的语气,命令着孩子们。不一会,教室里传来了钢琴声,音符在那个老师面无表情的弹奏下显得苍白空洞。孩子们则随着老师的喝令,机械地晃着他们小脑袋,面无表情地 哼着歌词,虽然他们不知道歌词的意思,不了解歌曲的内涵。

(一)、着重于内容的完成而忽视幼儿的需要

新教师上音乐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要教什么内容?怎样教的问题,而忽视对幼儿的现有水平,特点,需要,兴趣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这就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首先,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过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幼儿玩起来不够“过瘾”。记得我听过中班幼儿开展音乐活动是学唱新歌“好娃娃”,为了让他们理解并记住歌词,老师借来了头饰让小朋友扮演节爷\奶奶等人物。教学过程中也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结果的确达到了学会唱一首新歌的目标,但是整个过

程孩子们都没有离开过椅子,他们的热情和好动的天性并没有得到发挥。现在想起来,头饰的提供虽合内容,但孩子们对爷爷\奶奶等角色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这个道具,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个课例,教学内容是“说反歌”虽然歌词幽默有趣,能激起幼儿兴趣和热情,但是无论我用什么方法教,他们都掌握不了整首歌的节奏,内容的难点始终解决不了,孩子的兴趣始终停留在“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一句的可笑上,活动早早收场。后来这位老师我们说:我看完资料才知道这首歌只适合大班的幼儿,我把它选为中班的内容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想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内容,都不能脱离孩子的实际,备课时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备孩子跟备内容同等重要。

其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过程和教的内容,忽略了幼儿在其中的表现,幼儿往往被我们牵着鼻子走。我们或许看不到孩子,或许看到了却不会去调整。我曾去观摩过一位小班新老师的一节音乐课。她存设计一节AB 段结构的音乐欣赏活动“小鱼和鲨鱼”的时候,准备了一张很逼真的沙鲨皮让另外一位老师穿着来扮演鲨鱼,形象十分逼真,效果也很明显:当音乐晌起,鲨鱼出来的时候,扮小鱼的孩子有的就被吓哭了,硬拉着老师的衣角不放。当第一遍欣赏结束后,老师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改变鲨鱼的形象,而是拉着吓哭了的孩子继续重复进行游戏。可以想到,当鲨鱼再出来的时候,泪水末干的孩子又哭了起采,那时候孩子们的心思已不在音乐上而只在那只可小白的鲨鱼上了。我想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是着眼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道具和活动形式的采用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是可以因当时的需要而作适当调整的。可是作为新教师,因为经验的缺乏,往往是不知道或不敢去调整,硬是按原来的计划进行下去,效果往往就不尽如人意。

(二)、着重于游戏的组织而忽视了音乐的功能

许多新教师都知道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在音乐活动中也会尝试用游戏化的方式去开展活动,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却往往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那就是让幼儿动起来了,却没法让他们静下来,游戏中找不到音乐,游戏与音乐脱离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老师太急,在幼儿还未充分感受音乐,分辨音乐性质时就让他们进入游戏当中,幼儿一进入角色,兴奋点就全集中在好玩的游戏里了,耳朵里根本没有音乐。既然是音乐活动,那么我们就应该着眼于让幼儿从音乐中获得兴趣。只有当音乐活动真正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幼儿,使幼儿有能力在自己的音乐实践中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时,幼儿才能真正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继续保持下去。在这里,当然不是要把游戏藏起来,游戏可以贯穿活动的始终,但每一步都必须为目标服务,活动的幅度宜由小到大,一步步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如在音乐区里面我用两只手指做游戏引导幼儿欣赏乐曲“拨弦’,效果就比第一次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入“狐狸和小狗”的角色里去欣赏好很多,孩子既能被吸引到手指游戏中来,又能用有意注意去倾听音乐,音乐与游戏统一起来了,效果自然好。

(三)、语言不够精简,要求不明确

在我的经验中,这一点是许多新教师的通病。适当,确切的语言在音乐活动中本来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应该怎样运用这一工具。所以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说太多话的现象,说完要求又说内容,而讲解内容的时间有时候比歌唱或演奏的时间还要长,把音乐课变成了语言课。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前,提要求的语言精简,要求要明确,再配合恰当的体态语言,孩子自然能领会教师的要求。集体舞教学本来是有很多要求需要老师去讲解的,但我们可以很巧妙地把要求和讲解化成“向前走,肩并肩,背靠背”等

简洁的言语,然后结合动作的示范,孩子很快就领会了要求。我想,这或许就是教育的艺术所在吧!

当然,新教师在音乐活动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经验不足,所以不足为奇。但是,本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同时为了自己能更快地把音乐活动组织得得心应手,每一个新教师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把适应期缩短。在我看来,主要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多听、多留意。

这是教师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的必要途径。我们知道,幼儿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开展的教育。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是直接影响幼儿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能准确地识别音乐作品,那么就能正确地选择出适合幼儿学习的音乐作品;教师如果能敏锐地察觉出作品里蕴含的各种教育价值,那么就能较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幼儿的发展;教师的音乐表现力越强,则幼儿所受到的音乐熏陶就越完美。为此,新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而我们感受音乐的重要途径就是听,多听,多留意身边的音乐,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敏感性就会自然增强。

其次是多看,多分析,多移植。

我们都是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适应的过程中多学习他人的经验就更重要了,这可以缩短我们摸索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观摩并参加课例评析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也可以拿别人的课例录像来观看,分析其组织意图并尝试进行移植,以旁观者和当局者的不同身份去感受,去找出差距。还可以把自己上课的过程拍成录像,再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并评价自己的活动组织和控制,这能很清楚地让我们意识到很多问题,快捷地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五、在音乐欣赏中体验快乐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音乐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音乐欣赏是以感知、体验为主的音乐活动。 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教材陈旧,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幼儿的体验、探索的机会少,我们通过对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学习,加上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思考,我们越来越明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怎样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创设环境让幼儿主动学习,与他们共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探索音乐的奥妙,进行审美体验? 这是我们“审美与快乐”课题组近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幼儿的生活与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欣赏教材

1、选择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小厨师》、《洗手帕》、《捉迷藏》、《风和雨》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幼儿十分熟悉,很自然地能去丰富地感受与表现。

2、选择音乐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的作品。如与幼儿十分熟悉、喜欢的故事、动画片相匹配的作品:《龟兔赛跑》、《猴子学样》、《乌鸦与狼》等,这些作品的音乐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可以引导、配合他们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体验与表现。如根据音乐情节、人物的变化来进行角色的表演等。

3、选择旋律感强的作品。如《花儿与蝴蝶》(《梁祝》的片段) 、《摇篮曲》、《二泉映月》、《喜洋洋》等旋律感强的乐曲,有的引导幼儿感受其旋律的起伏;有的引导幼儿感受旋律的优美流畅;还有的引导幼儿寻找旋律快慢的变换„„只要抓住乐曲的特点引导幼儿去感受、体验,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4、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名曲片段。如歌曲《欢乐颂》、《森林水车》、《铃儿响叮当》、乐曲《动物狂欢曲》、《四小天鹅舞曲》、《牧童短笛》、京剧选段《抬花轿》等,这些作品的旋律感、情景性都很经典,在有所选择的情况下,将乐曲的亮点与幼儿的兴趣进行有

机的结合和发展,不但能让他们在自己的本身欣赏水平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情感美的体验,还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二)、巧妙应用师生的双向互动模式,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从中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l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寻找幼儿欣赏作品的兴趣点开展活动。教师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兴趣与需求,给幼儿的体验与探索提供援助与支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期的音乐活动不象过去,老师找教材,幼儿盲目接受式地学习。现在的音乐活动多根据教师观察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点的发展及他们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活动进行,有的还根据需要将部分内容放在区角活动或小组游戏活动中进行。如《花儿与蝴蝶》这个内容,整个过程:倾听乐曲一讨论—表述重点乐段的旋律变化—边听朗诵边欣赏音乐一画音乐一自制道具—听音乐表演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显然一次活动是不能完成的,而且其间的“画 音乐”、“自制道具”、“角色表演”这三个部分都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增加的,这三个环节的增加让整个活动增色不少。教师在活动中是观察者、援助者、合作者。

2、创设情景,引发幼儿在探索环境与音乐的交互作用中体验音乐的“情景美”。

(1)物质环境。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和体验,常常要从发散性的体验回到固定的情景中,幼儿的感知是具体形象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置身其间的物质环境的支持。给幼儿提供电视图象、与幼儿共同创设背景、道具等,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有良好的促进与催化的作用。

(2)问题环境。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恰当的设置提问,让幼儿自由的讨论,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问题。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从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性学习。教师是幼儿参与探索型活动兴趣的激发者。教师在幼儿兴奋时的一句带有挑战性的点拨往往会引起幼儿进一步的关注,而且是带有思考的关注。如在欣赏活动《森林水车》中教师以悬念性的问题“你们知道水车吗? 你

知道他能帮助谁吗?”导入,它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为活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又如在欣赏活动《花儿与蝴蝶》中的问题“你们想听听太阳升起的旋律是怎样的吗? 如果让你用线条表示,你会怎么画?”它为幼儿体验这个重点乐段提供了引线,也让幼儿更用心地关注这段音乐,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用图示表象的欲望。

3、学习解读幼儿,适时、灵活地给予幼儿以支持。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地探索、体验音乐,教师的解读就是通过学会观察、倾听、记录、分析。在活动中观察他们的表现,倾听他们的对话、讨论、需求,捕捉幼儿探索的兴趣点;关注他们是体验到的精彩点,并及时地引导与大家分享;关注他们的需要与困难,并给与即使的支持。如在欣赏活动《铃儿响叮当》中,幼儿在听音乐自由表演中,有几个幼儿提倡排队来表演。于是,我让他们在音乐区自由找朋友自己设计队列、动作来表演。区角活动中,我观察到几个幼儿提议用小乐器来伴奏的想法。于是,我又增加了节奏乐活动《铃儿响叮当》来延伸这个活动。使幼儿更尽兴地体验到了这首歌曲的内涵与快乐。

4、通过多种途径,追随幼儿,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索、体验、创造。

(1)灵活地运用图片、图示等作为幼儿体验的“桥梁”,感受作品中旋律、节奏的变化。音乐是相对抽象的艺术,而绘画则是幼儿表象的重要方式。引导幼儿用自己理解的图谱、图示表现乐曲旋律的高低变化、乐段的重复与变化;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有自己的创意,而不是盲目的模仿。鼓励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告诉大家,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教师的引导多在于将幼儿的创意加以肯定与提升,但并不提倡他们盲目模仿。如在乐曲《喜洋洋》中,有一幼儿用“大鞭炮”与“小鞭炮”的图示来表示节奏欢快与舒缓的乐段。我及时让他将意图告诉大家,并让其他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也讲给大家听听„„渐渐地幼儿画谱时从较为盲目的状态过渡到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体验进行。

(2)运用互动性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音乐作品的角色情节中,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如钢琴曲《牧童短笛》,让幼儿两两扮演牧童与牛,井让他们自己寻找“笛子”的替代品进行表演。教师在他们熟悉对话性乐段的基础上让他们听音乐表现乐曲所表现的动作与表情。第一次他们的表演仅限于骑在牛背上走,于是我及时地用问题做引导,“牧童非常爱牛,他带牛到河边除了骑着它,还会做什么? 哪一段是讲述牛不听话,牧童生气„„”第二次,幼儿的表现就丰富了许多;和牛说悄悄话、抚摸牛、围着牛跳舞、吹笛子、跌跤生气等„„又如,在欣赏民乐《浪花轿》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轿夫”、“吹鼓手”、“媒婆”等角色,鼓励他们发现音乐的变化,用动作体验乐曲的变化及它所表现的意境。随着乐曲的忽快忽慢、忽高忽低的变化,我先引导他们用坐车经过不平山路时的感受来体验坐轿的感觉。幼儿有的象喝醉酒一样晃来晃去;有的忽高忽低地跳着;有的抱着头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他们玩得特别的投入。

(3)恰当地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故事、儿歌进行烘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内容、风格及艺术背景。这种方法一般在篇幅较长、形象突出、人物单一的作品中使用。如《牧童短笛》的欣赏活动中,利用故事化的情景表演过度到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使幼儿能形象地了解牧童的日常生活.又如《浪花轿》的欣赏过程中,配上民族的味儿浓,儿歌体裁的《老鼠嫁女》的片段,帮助幼儿体会坐花轿那种“忽悠” “忽悠”有趣的韵味,既感受到了“抬花轿”这种民间活动特有的乐观诙谐的形象,又体会到了这首乐曲的节奏韵味。

作为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在音乐的海洋里大胆地探索、体验、创造,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做幼儿的玩伴,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探索音乐、解决问题。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从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快乐的体验。另外,幼儿在细致、层层深入

式的问题情景中迁移已有的经验进行自我学习,为其创造意识、探索欲望的形成奠定长远的基础。

六、利用动画片资源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新知识观背景下的艺术课程强调幼儿的体验,利用动画片进行音乐欣赏活动能丰富幼儿的音乐审美体验。访谈发现,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在运用动画片资源时缺乏经验、技术和时间行动远远落后于观念。针对这一现状,幼儿园教师可以采用四种合理经济的方式:(1)、选用动画片音乐进行音乐欣赏活动。(2)、采用播放动画片的形式介绍音乐主题。(3)、利用动画片形象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

(4)、让幼儿通过扮演卡通人物理解音内涵。在利用动画片资源时应避免出现本末倒置和牵强附会的现象。

在当今电视普及的时代,动画片可以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动画片作为儿童日常频繁接触的艺术形式,已成为童年时代重要的娱乐方式和精神食粮。

(一)、动画片与幼儿音乐审美体验

随着知识观的变化,关注儿童的亲身经历,为体验而教,为体验而学,正成为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在后现代课程知识观的引领下,艺术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传统艺术课程中,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后现代课程强调让儿童学会体验正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新知识观背景下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对艺术领域的描述凸显新知识观重视“体验”的新理念。从《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指导要点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关注儿童自由表达情感和引导儿童获得艺术体验的指导思想。《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幼儿艺术教育课程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更确切地说,是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对儿童施加整体和全面发展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只有儿童从中获得快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 并且被儿童所接纳。”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活动也应重视儿童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

动画片的情节与音乐始终紧密结合,加之其色彩鲜明、造型夸张, 因而在为儿童提供多感官体验的同时,也陶冶了儿童的审美情操。事实上,动画片也的确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最受儿童欢迎的艺术形式。据调查,有94%的儿童明确表示喜欢动画片。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动画片中的教育资源,建构以动画片讲述为媒介的整合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已受到越来越多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遗憾的是,目前对于幼儿教育中动画片资源利用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语言学习和幼儿园美术活动, 对于动画片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功能和运用则缺乏研究。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在开始阶段能否有效地引起儿童积极的音乐审美注意是保证之后的欣赏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对于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来说,兴趣是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动画片这一儿童喜爱的艺术形式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并积极探寻利用动画片资源进行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多种方式。

(二)、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利用动画片资源

1. 幼儿园教师运用动画片资源的现状

我校曾对部分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动画片资源的行为与观念存在很大偏差。绝大多数教师(93.7%) 乐于接受动画片资源进入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然而, 实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动画片资源的教师却不多(16.4%), 教师们

大多还是采用故事 (22.7%)、图片 (20.9%)、乐器(21.8%)和自制教具(18.2%)等传统教学资源。

分析这种观念与行为产生矛盾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在幼儿园使用多媒体设备时有诸多不便外,另一个原因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动画片资源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尚感陌生。一方面幼儿园缺乏利用动画片资源的成熟的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缺乏多媒体编辑技能。例如,要在一段2 分钟的动画片中截取所需的5分钟片段用于音乐欣赏活动,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仍是个技术上的难题。

2. 音乐欣赏活动中利用动画片资源的方式

基于幼儿对于动画片的喜爱和动画片对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我们认为,无论经验、技术、时间多么缺乏,我们都不应放弃这一极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寻找合理而经济的方式利用动画片资源进行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四种方式供教师参考。

方式一: 选用动画片音乐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动画片中的音乐都比较生动悦耳,旋律性极强,在旋律的设计和配器上都十分讲究, 节奏感强,种类也比较多,有古典乐、交响乐、流行乐,演唱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唱、合唱、重唱、对唱等。”当动画片播放到某个感人场面时,主题音乐通常会再现,这不仅大大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音乐进行了数次重温。选择动画片歌曲,尤其是幼儿平时听过、看过的动画片歌曲,既受到幼儿欢迎,又容易被幼儿接受,还可以丰富幼儿的听觉感受,可谓一举多得。

方式二:采用播放动画片片断的形式介绍音乐主题。在访谈中笔者发现, 在介绍音乐主题时,多数教师采用讲故事或者出示图片的方法。笔者认为如能在这一时刻适当播放动画片片断,将会对幼儿产

生极大的吸引力。例如,在进行《森林的故事》的音乐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边播放音乐边向幼儿展示《狮子王》等动画片片段,直观且动态地描绘出一幅森林的画卷,表现各种动物的出场。以这种生动的方式介绍音乐,能让幼儿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营造的神秘的森林氛围。

方式三:利用动画形象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对于某些较为抽象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动画片里的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得到审美体验。例如, 进行《溜冰圆舞曲》的音乐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雪孩子》中雪孩子在冰上独自溜冰的场景片段,让幼儿看着动感的画面,听着优美的圆舞曲,体验溜冰的惬意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方式四:通过扮演卡通人物理解音乐内涵。让幼儿扮演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一方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幼儿尝试体验音乐中人物的感受。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配合人物情感的表达,有助于幼儿理解音乐,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在进行《胡桃夹子》的音乐欣赏活动时,可以让幼儿扮演胡桃夹子等人物,使他们能更真切地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

3. 利用动画片资源的注意事项

尽管利用动画片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有助于幼儿获得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勿本末倒置。动画片是幼儿非常喜爱的,容易引起他们兴奋的情绪。如果过多地将动画片引入音乐欣赏活动中,极有可能导致幼儿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动画片画面带来的视觉享受,而忽略了音乐体验。“孩子们的兴奋,多半是因为视觉和运动觉的参与淹没了音乐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他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于

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而是由音乐欣赏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而引起的。”因此,教师自己必须清楚地知道,教学中引入动画片究竟是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能够控制住局面,把握好使用的度,让动画片真正起到作用,而不是吸引了幼儿全部的注意力,忽略了音乐的欣赏。

(2)勿牵强附会。运用动画片资源是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手段,而非活动目的。因此,教师不应生搬硬套,将与音乐欣赏内容联系不紧密的动画片引入活动中,应视具体情况选择欣赏活动的方法。例如,在欣赏活跃、热烈的《狮王进行曲》时,可以引入一些出现小动物的动画片段,还可以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相反,若欣赏舒缓、平静的《牧歌》时,则不宜选用热闹的动画画面,否则只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对于这类乐曲,配以风景画,或让儿童闭目倾听则效果更好。

电影《憨豆假期》片尾有这样一段台词:“艺术就是这样奇特的东西,它适时地串起生活中那些看似散乱的‘珠子’( 瞬间) ,使之成为绚丽的项链。”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和获得的动画片极其丰富,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在动画片的“海洋”中找到适合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资源,挖掘动画片潜在的教育功能,丰富儿童心灵中美的体验。

七、在音乐教学中学会赏识幼儿

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注入无穷的力量。一些世界名流回忆他们成功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时候,经常被家长称赞“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将来一定有出息”。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会明白的。”后来他当了小学教师,偶尔唱唱歌。但他的父亲不断鼓励她,说他唱歌很有潜力,终于他在22岁那年从事保险业,从而

争取到比较充裕的时间发展唱歌的天赋。成名之后他说:“如果没有父亲的激励,我就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上。老师培养训练了我,但是祖母的那句话让我用勇气和信心走向成功。”

优秀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每当他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做了一件让他自己感觉很自豪的事情,或者让家长感觉很骄傲的事情,家长都是像开新闻发布会一样,向所有亲友炫耀他的“成功”。这就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放大他的优点,而且夸赞时一定要当着他的面,是有意识的表扬。

赏识可以鼓舞人的勇气,激发他的自信。周弘的女儿周婷婷一岁半时因注射庆大霉素造成双耳失聪,然而婷婷却取得了以下正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6岁多便能认很多汉字;10岁出版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11岁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她先后3次跳级,仅用9年便学完了中小学12年的全部课程;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后来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又被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录取。现在,周婷婷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周弘说,他给女儿测过几次智商,都处于正常人的范围,丝毫没有“天才”“神童”的迹象,但他就是通过一次次的鼓励、赏识,使女儿达到了常人达不到,甚至都不敢想像的人生境界。周弘像欣赏婴儿说话一样,欣赏着女儿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在欣赏中教育,在教育中欣赏。他终于领悟到:在教育女儿的同时,女儿也教会了他很多;他正是通过女儿那颗纯洁的童心,在读一本充满真善美、充满良知的书,使他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新的自我。

(一)、赏识教育的原则: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是一种艺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心理,要遵循了以下几个赏识原则:

1、及时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就像批评教育孩子一样,一定在孩子有体验的时候进行,这样就能强化他对被赏识的记忆和感受。

2、表扬要具体,切忌说些不符合孩子心理的空话。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摔倒了,孩子把小朋友扶起来,家长就不能只说:“今天你真乖啊!”指向性不强,你可以说:“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来,做得很好,妈妈很高兴,以后就要这样,和小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受到奖励。

3、注意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让孩子有满足感。“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这件事,真好!”“这孩子还真行,这么难的问题他竟然解决了。真不错。”“你很有潜力啊,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孩子的心灵其实是很敏感的,态度真诚的激励,才会让孩子接受。不能习惯性地在激励的时候,再加上消极的评语。

4、激励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外向型的孩子不宜过多地激励,恰当表达出赏识,以防止他滋长骄傲和虚荣;而对内向的孩子,则应及时并充分地进行激励,以激发他的自信心。

5、奖励可以有精神的,也可以有物质的。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

6、、不能仅仅是赏识而没有教育。赏识一定是和教育引导连在一起的。“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让孩子深信他是什么样的人。”赏识教育如同阳光育苗,多给孩子阳光吧。在阳光下长大的孩子,心智一定是健康快乐的。

(二)、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期望,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这句中国古话也验证了詹姆斯的这个著名论断。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幼儿具有喜欢和渴望肯定与赞美的心理特点。总之,儿童渴望赞许,渴望赏识!因此,现今的学校和社会都在提倡“赏识教育”。一时间家长们和老师们纷纷效仿,不少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有不少家长或学校只推崇赏识教育而排斥了其他教育方法;更有不少人或是为了“与时俱进”,或是缺少深层思考,都一致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奖”出来的。于是,在教育过程中,

只顾盲目地称赞孩子,却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来给予恰当地表扬,往往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导致人们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对赏识教育的认识只流于表面形式或片面的理解,最终也必然会导致赏识教育实践走进一种“怪圈”或“误区”。

1、只要表扬不要批评

在对赏识教育的狂热追求中,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表扬和鼓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会给予表扬,而对孩子不好的地方却只字不提,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无限的自豪,看似皆大欢喜,殊不知这种欢喜背后隐藏的弊端。有教育家认为:一味地表扬,就如一味地惩罚一样不可取,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滋生自满的学习心理。

赏识教育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而是以欣赏为主,在欣赏孩子长处,给予赞赏的基础上,指点、引导他们消除弱点,改正错误。周弘认为,最好的批评是没有痕迹的批评。当孩子有了自满情绪时不妨这样对他讲:“老师知道你很捧,老师相信你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谦逊做人,从而更棒! ” 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时可以这样说:“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呢,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一种春风拂面的批评孩子会不接受吗?既指出了孩子的缺点,又不背离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孩子虽被指出了缺点,但内心依然是快乐的,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2、赏识教育缺乏“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其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的“正强化”教育。其本质上是可取的,但人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常会偏离其好的本质:不能真正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于胆小怕事、经常失败、内心充满自卑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非常脆弱的,极其需要人们的表扬和鼓励,需要人们情感的安慰。面对这类孩子时可以使用更多地鼓励性语言:都怪爸爸妈妈对你关心不够,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

们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但对于在家里受惯了赞赏的独生子女,他们最需要的则是磨难挫折,如果还一味地赏识甚至奉迎,只会让他们更加狂妄自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赏识教育也应是一种敢于让孩子在生活中挑战失败,得到磨炼的教育。另外,对于一些自卑心理极强的孩子在运用赏识时也要谨慎,教育者一定要先与这些孩子建立一种健康、和谐、友好的关系,否则他们会把你的表扬当作讽刺,而这种固定的心理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甚至会给他们带来一生的负而影响。

3、赏识教育缺乏客观适度性

一位家长说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感到很烦恼,原来,他一直很认可赏识教育,并不折不扣地将之应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会做家务,小到答对了一道数学题,他都会对孩子大加表扬。可后来,他发现孩子听不进批评了,即使委婉的劝说也引来孩子长时间的不高兴,遇到解决不了的事也容易自暴自弃。其实,这样的烦恼并不是个别现象,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没有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一味地用赏识来满足学生,最后就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赏识孩子本是为了激励他们努力,可后来却转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赏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但问题在于,总有一天,身后的拉拉队会消失不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一位教育专家这样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这种鸦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调查表明,这种无原则的夸赞对孩子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即使一时可能有效,但长远看来无异饮鸩止渴,后患无穷。所以赏识教育应坚持适时适度、客观赏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力求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赏之以众情所喜”,而并非是无原则的哄与让,更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褒奖、甚至纵容。

4、赏识教育缺乏即时具体性

所谓即时赏识,就是要及时地发现并赞赏孩子任何积极的变化。

一般来说,不同条件下,人的思想及行为往往有较大的变动性,只有坚持即时赏识,才能不失时机地捕捉住孩子的闪光点,再在实事求是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升华,闪光点就会成为孩子进一步前进、发展的出发点。即时赏识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事后很久才赏识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

同时,家长给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要合理而具体,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夸奖孩子时要尽可能诚恳地用描述性的语句明确指出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为什么好。比如笼统地对孩子说:“你真行”、“真厉害”、“太棒了”等要比对孩子说:“你画的树叶的颜色真漂亮,我很喜欢”、“你很大方,把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吃”、“不用妈妈讲,你就把积木都收起来了,这很好! ”效果差的多,因为不具体的表扬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的好,好在哪里。如此不具体的表扬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不实”的感觉:“我做的到底好还是不好?”“妈妈是不是在哄我?”“妈妈真虚伪”等,久而久之,表扬也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5、缺乏“真正的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如果儿童没有感到被爱和需要,一般就不会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马斯洛也认为,儿童的缺失性需要主要是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爱的需要。但实际调查显示,儿童对爱的渴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难道是老师和家长不爱孩子?不愿意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爱孩子,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本能,这本能连老母鸡都有,可是,仅仅爱孩子就行吗?打个比方:农民种庄稼,光种行吗?肯定不行,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会爱”。有些人不知不觉地用对孩子的爱束缚甚至摧残了孩子,导致了一幕幕令人心痛的悲剧,因为他们的爱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对分数、对面子的爱,更甚至是对一套新衣服的爱。

南京有一位教师,教育上很有成就,自己的儿子却进了监狱。过去他逢人就讲,他教育孩子是如何如何好,可是自己“运气不好,生了一个‘朽木不可雕’的儿子”。直到他意识到是自己爱的方式存在

问题之后才泪流满面地对最心爱的儿子说:“儿子,爸爸太爱你了,可是爸爸终于明白,爸爸太不会爱你了。”“真正的爱”的教育应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的教育,如周弘老师所说的: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赞美他、拥抱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自豪。

6、赏识教育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许多人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种想法听起来着实让人感到可悲: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赏识儿童,是每一个儿童教育者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是教育之起码要求,怎么成为了教育之最高境界了呢?用周弘老师的话说,“赏识教育,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也是各位家长---你们本来就拥有却没有发现,你们百分之百用过,又无意中把它忘记了的方法。”“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按照规律种庄稼的教育,是我们曾经用过的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农民种庄稼,没有哪个人会为使庄稼长得快一些而去“揠苗助长”的;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也一样,孩子不小心跌一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不要怕,勇敢地走到父母身边来,没有哪一个家长会在孩子摔跤时冲上去两耳光:“下次走路再摔跤,走着瞧!”如此,赏识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而不是把它拔高到一种所谓的“教育的最该境界”,荒唐而可笑。一个不会尊重儿童、不会赏识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好家长的!


相关文章

  • 论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 哈尔滨剑桥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论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学 生: 指导教师: 专 业: 学 前 教 育 班 级: 2014年5月 毕 业 论 文 审 阅 评 语 毕业论文答辩评语及成绩 论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 ...查看


  • 幼儿音乐教育意义及作用
  • 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 ...查看


  • 音乐教育对幼儿能力的促进作用
  • 音乐教育活动是为了把快乐和对音乐美的享受带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音乐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唱歌.游戏.舞蹈.打击乐.欣赏等,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在音乐知识方面的素养,而且寓教育与音乐教育之中可以促进幼儿在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促进幼 ...查看


  • 开发民间音乐游戏
  • <开发民间音乐游戏 创新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报告 青山区第一幼儿园小牛津分园 课题组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开发民间音乐游戏 创新幼儿园音乐教育"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充分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特点,通过开发民间音 ...查看


  •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研究
  •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研究 姓名:XXX 学号:XXX 指导老师:XXX 2011年09月16日 目 录 一.立题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查看


  •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红桥区第十幼儿园 赵慧雯 姚葵花 路学珍 通讯地址:红桥区本溪路影院对过 邮编:300131 电话:86513215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查看


  • 浅谈音乐角在小班角落活动中的教育作用与意义
  • 浅谈音乐角在小班角落活动中的教育作用与意义 [摘要]在现代社会,音乐作用在多个领域,作用于人类社会,方式更加多样化.本文通过音乐在调节情感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着重分析了音乐教育是一条预防.改善,甚至解决幼儿心理健康 ...查看


  • 音乐集体教学研讨方案
  • 音乐集体教学研讨方案 主持人:刘丽萍 2015.3.28 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以及语音能力,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幼儿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纲要(试行)> ...查看


  • 项目四 幼儿舞蹈
  • 项目四 幼儿舞蹈 任务一 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幼儿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初步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和教育意义,深入了解和掌握幼儿舞蹈及幼儿的身心特征,了解幼儿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视频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