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本人利用图书馆以及电子文库,在大量收集、整理、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并对电子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对王羲之书法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微薄的借鉴作用。

  一、王羲之的艺术简介

  王羲之书法是对洒脱自然的美的热情和礼赞,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最高典范之一。在艺术方面,王羲之书法与何晏、王弼、三曹、嵇康、阮籍等人的艺术风格一样,在意识形态开创了真善美的崭新思想。我们今天欣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等,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流露出种种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王羲之真正把书法这种“线的艺术”高度纯粹化,走向极致,走向巅峰,走向魏晋风度。

  二、王羲之的艺术贡献

  他既掌握了多种书体,又改革了传统性的程式笔法,使其丰富多彩。在实践中注重变换书态和表现不同手法,避免千篇一律。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王羲之艺术成就的取得有外部原因,更多的却使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他以流美遒劲的书法艺术开一代风气,自南朝宋虞稣《论书表》将羲、献父子并称“二王”以来,“二王”几乎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二王”书风至今绵延了近两千年,它成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一根主线。人们学习书法,莫不以“二王”为榜样。在“二王”之中,人们又以王羲之为最。在他的书法风格里,有庄重,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后世各种风格倾向的书法家,如古典的、浪漫的、雄强的、秀美的、唯美的、实用的,似乎都可以在王书风格中找到源头。据载,欧阳询出于大令(张怀璀《书断》);虞世南“远接右军”(《张丑管见》);孙过庭“宪章二王”(张怀璀《书断》);颜真卿“上拟逸少”(项穆《书法雅言》);张从申则“右军之外,一步不窥”(窦蒙《述书赋注》)。这些都说明王书具有涵盖性,它具有多种“原型启发”的作用。

  三、王羲之艺术对近现代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得到国内公认,对历代书家影响甚大,对日本、朝鲜的影响也很深远,且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也逐渐为西人所知。现在在日本王羲之书法艺术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很多,主要有今井凌雪的《王羲之的艺术和书法》,中田勇次郎的《王羲之书法的风韵》,野间清六的《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性》,杉村邦彦的《王羲之试论》等。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也波及日本,郭沫若的‘兰亭伪作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当时,今井凌雪翻译了郭氏《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并且有小南一郎的《围绕兰亭序论争》一文,介绍了那场论争。对反对郭氏‘伪作说’的文章,也有翻译介绍,如:竹内良雄全译了商承祚的《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现当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前的书法界也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书法地位的提高与获得,在根本上取决于书法家自身的努力。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取得与他本身所取得的艺术高度分不开的,从他的《兰亭序》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前无古人的用笔、结体等,这一切的所得也得益于他本身努力的程度。其次,大师的产生离不开权威批评家的作用和良好艺术市场的形成。权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当代亦然。王羲之如果没有唐太宗等的极力推崇也许他的影响力就没有如此之大。今天,“伟大书法家”的出现也依赖于伟大书法批评家的诞生和艺术市场的真正繁荣。当前,书法的创新的确显得举步维艰,传统派创作进入“精细”发展状态,创变的格局愈显得细琐与单调乏味,而且进展缓慢。所谓的现代后现代书法也显得无路可走。现当代的书法创作陷入了一个过于平稳的发展状态,缺少创变的激情,有些疲塌了。究其原因,在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上可以找到。唐朝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对此作了较好的分析,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会古通今”、“情深调合”的境地:“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也正是因为他能“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所以书法才达化境。在大风格下,他能据心情的不同而写出各不相同的佳作。不像现在展览、比赛中的很多作品的功力、技法考究,形式是在千般设计与推敲下形成的,每次展览或参赛,大多用几刀纸反复书写同一幅字,然后从那一堆“产品”中挑一张上交。在反复的重复制作过程中,创作的激情早已消减,作品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和深厚的意味。展览的作品几乎看不到作者创作时的激情流露,作品仿佛也是在走“模特步”,徒有一副形式的躯壳,显得有些苍白,这里面缺少的便是作品之外的意蕴 。当今的作品要想真正打动观赏者,除了作品的技术手段到位、形式有味道外,还应该体现出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及震撼观者的真情、实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3级书法研究生)

  本人利用图书馆以及电子文库,在大量收集、整理、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并对电子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对王羲之书法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微薄的借鉴作用。

  一、王羲之的艺术简介

  王羲之书法是对洒脱自然的美的热情和礼赞,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最高典范之一。在艺术方面,王羲之书法与何晏、王弼、三曹、嵇康、阮籍等人的艺术风格一样,在意识形态开创了真善美的崭新思想。我们今天欣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等,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流露出种种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王羲之真正把书法这种“线的艺术”高度纯粹化,走向极致,走向巅峰,走向魏晋风度。

  二、王羲之的艺术贡献

  他既掌握了多种书体,又改革了传统性的程式笔法,使其丰富多彩。在实践中注重变换书态和表现不同手法,避免千篇一律。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王羲之艺术成就的取得有外部原因,更多的却使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他以流美遒劲的书法艺术开一代风气,自南朝宋虞稣《论书表》将羲、献父子并称“二王”以来,“二王”几乎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二王”书风至今绵延了近两千年,它成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一根主线。人们学习书法,莫不以“二王”为榜样。在“二王”之中,人们又以王羲之为最。在他的书法风格里,有庄重,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后世各种风格倾向的书法家,如古典的、浪漫的、雄强的、秀美的、唯美的、实用的,似乎都可以在王书风格中找到源头。据载,欧阳询出于大令(张怀璀《书断》);虞世南“远接右军”(《张丑管见》);孙过庭“宪章二王”(张怀璀《书断》);颜真卿“上拟逸少”(项穆《书法雅言》);张从申则“右军之外,一步不窥”(窦蒙《述书赋注》)。这些都说明王书具有涵盖性,它具有多种“原型启发”的作用。

  三、王羲之艺术对近现代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得到国内公认,对历代书家影响甚大,对日本、朝鲜的影响也很深远,且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也逐渐为西人所知。现在在日本王羲之书法艺术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很多,主要有今井凌雪的《王羲之的艺术和书法》,中田勇次郎的《王羲之书法的风韵》,野间清六的《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性》,杉村邦彦的《王羲之试论》等。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辨也波及日本,郭沫若的‘兰亭伪作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当时,今井凌雪翻译了郭氏《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并且有小南一郎的《围绕兰亭序论争》一文,介绍了那场论争。对反对郭氏‘伪作说’的文章,也有翻译介绍,如:竹内良雄全译了商承祚的《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现当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前的书法界也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书法地位的提高与获得,在根本上取决于书法家自身的努力。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取得与他本身所取得的艺术高度分不开的,从他的《兰亭序》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前无古人的用笔、结体等,这一切的所得也得益于他本身努力的程度。其次,大师的产生离不开权威批评家的作用和良好艺术市场的形成。权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当代亦然。王羲之如果没有唐太宗等的极力推崇也许他的影响力就没有如此之大。今天,“伟大书法家”的出现也依赖于伟大书法批评家的诞生和艺术市场的真正繁荣。当前,书法的创新的确显得举步维艰,传统派创作进入“精细”发展状态,创变的格局愈显得细琐与单调乏味,而且进展缓慢。所谓的现代后现代书法也显得无路可走。现当代的书法创作陷入了一个过于平稳的发展状态,缺少创变的激情,有些疲塌了。究其原因,在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上可以找到。唐朝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对此作了较好的分析,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会古通今”、“情深调合”的境地:“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也正是因为他能“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所以书法才达化境。在大风格下,他能据心情的不同而写出各不相同的佳作。不像现在展览、比赛中的很多作品的功力、技法考究,形式是在千般设计与推敲下形成的,每次展览或参赛,大多用几刀纸反复书写同一幅字,然后从那一堆“产品”中挑一张上交。在反复的重复制作过程中,创作的激情早已消减,作品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和深厚的意味。展览的作品几乎看不到作者创作时的激情流露,作品仿佛也是在走“模特步”,徒有一副形式的躯壳,显得有些苍白,这里面缺少的便是作品之外的意蕴 。当今的作品要想真正打动观赏者,除了作品的技术手段到位、形式有味道外,还应该体现出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及震撼观者的真情、实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3级书法研究生)


相关文章

  • 颜真卿生平及书法艺术浅析
  • 论文题目: 颜真卿生平及书法艺术浅析 摘要: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杰出书法家.他所创立的"颜体"楷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背后所体现出的刚正廉明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底蕴更是其书法的魅力所在.本文首先 ...查看


  • 历代书法家字体特点
  • 历代书法家字体特点 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指晚 ...查看


  • 楷书四大家
  • 楷书四大家 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欧体).盛唐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 ...查看


  •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 ...查看


  • 书法由自然到自觉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
  • 书法由自然到自觉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自汉末开始,经魏晋的转化至南北朝基本完成了这一转化过程.书法以独立的艺术形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唐代为书法理论的高峰,标志着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确立了书法在我国文化艺术体系中的地 ...查看


  • 中国书法史试题及答案
  • 中国书法史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先秦书法 一.简述题 1. 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结合图片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 ...查看


  • 书法鉴赏论文之草书.doc
  • 中国草书 草书不是最早的字体,相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晚出现的字体.文字本来是用来记载事件和表达意思的工具,能够被人们明白是它的首要任务,所以一开始文字出现的时候,它是工工整整的.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工工整整的字没办法适应当时的生活 ...查看


  • 从[自书告身帖]看颜体楷书艺术
  • 从<自书告身帖>谈颜体楷书艺术 内容提要:'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平原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这是后世对颜体书法的精辟评论.颜氏楷书具有厚重.恢弘.阳刚.壮烈.雍穆等书艺特点,契合盛唐人们的审美需求(精神追求),成为盛 ...查看


  •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