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国区域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形势分析小组

一季度,我国区域经济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但区域分化态势依然较为明显,东部地区依然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各项指标保持平稳,中部地区保持中高速增长,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等指标有所回落,东北地区经济仍在低位徘徊。未来,仍需要对区域发展分化趋势保持密切关注,进一步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一、  区域经济总体向好,东北地区仍是关注重点

1工业经济持续改善,东北地区缓慢回稳。

2017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较上年同期的5.4%增加0.9个百分点,较2016年12月加快了0.3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4%,较上年同期-2%增加7.4个百分点,较2016年12月加快了3.4个百分点。分区域看,1-2月份,西部地区继续在全国领跑,位居全国前四位的分别是西藏、重庆、和宁夏、贵州,累计增速都在9%以上。辽宁、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三省区增速位列全国最后三位,分别为-6.9%、1%和2.8%。东北地区与其他板块的发展速度依然差距明显。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0.8%,较去年同期上升4.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呈现低位中缓慢回稳。

2固定资产投资上升,东北地区仍为负增长。

2017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41378亿元,同比增长8.9%,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比2016年12月提高了0.7个百分点。分板块来看,一是中部和东部地区增速保持中高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2.0%和9.0%,增速较去年同期未出现大幅波动;二是西部地区增速降幅明显,同比增长7.9%,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8个百分点;三是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仍为负增长,同比下降17.8%,但较去年同期回升0.7个百分点。受工业投资大幅下滑,结构调整周期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季节性因素等的影响,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1.7%,投资依然乏力;吉林和黑龙江分别为6.5%和2.5%,出现回升态势,较去年同期略有提高。

3全国用电量稳步上升,东北地区行业用电差距大。

2017年1-2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6.3%,2月增长17.2%。1-2月辽宁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较快。占全社会用电量1.3%的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6%。占全社会用电量69.4%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3%。占全社会用电量16.3%的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2%。占全社会用电量13.0%的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7.8%。1月吉林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仅增长0.65%,一二三产业用电同比增长分别为17.31%、-1.96%、4.57%。东北三省用电量均为第一产业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工业发展亟需寻找新的动力,服务业的相对快速发展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找到一线生机。

二、  区域经济分化明显,亟需因地施策

1区域经济呈多层分化状态。

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各板块内部均呈现多向变化,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相对缩小,中部略有起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内部差距扩大。以长江为界限的南北差异在2014年后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从省级层面来看,以人均GDP作为主要指标计算2013年-2016年的基尼系数,结果分别为0.229、0.226、0.228、0.240,表明各省份间的差距从2014年后开始扩大。以山西、黑龙江、甘肃为代表的资源型省份发展缓慢,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持续扩大。

从城市层面来看,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行政等级高、市场化程度高、以及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聚集,而中小城市要素不断流出,金融保险业、商务租赁业、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以聚集在大城市为主,这一部分是遵从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各生产要素寻求回报最大化的结果。以公共服务业从业人员作分析指标,区域公共服务业的差距逐渐在缩小,但教育、医疗和文化等优质资源仍以分布在大城市为主,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2东部地区依然发挥“压舱石”作用。

受全球经济回暖影响,我国进出口数据总体呈现回暖趋势。2017年1-2月,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累计出口总额分别达到5445、3436、2619、1980、1407、994.1亿元,出口份额占全国规模的76%。经济新动能优先在东部地区提升,新经济增长点和热点不断涌现。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等基于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线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而传统实体经济受成本上升的影响,利润空间被压缩。

3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房价逐步降温。

一季度以来,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以及中部地区的合肥、郑州和武汉等城市房地产延续2016年以来的过热现象,无论从土地供给、市场销售,还是新开工面积、二手房入市等方面,都存在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较为及时的分城施策调控,房地产局部过热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合肥、南京等地的房价出现理性回归,北京在3月实行严格的房价新政后,市场在高位中实现平稳,这一变化有助于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但随着北京及周边严格的限购政策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热点地区不断转换,从燕郊、廊坊、张家口等向雄安新区及周边的固安、易县转移,限购政策使得未来生产和服务主体的加入降低了成本。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疏解的非首都功能,功能平台引擎作用将凸显。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有助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应坚决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严控周边规划,严控周边房价,为新区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明显。

2017年2月份,全国PPI同比上涨7.8%,涨幅比1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属于恢复性上涨。生产材料价格是导致的PPI上涨的重要因素,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6.1%,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5.5%。全国共有13个省份的涨幅超过10%,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山西、河北等资源型产品集中的地区。其中,山西(25.4%)、新疆(21.7%)、河北(19.7%)涨幅居前三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有助于企业利润增长,反应经济运行回暖,但初级原料和工业中间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效应,影响未来企业利润增长。在山西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煤炭价格下跌时,企业无力进行转型升级;煤炭价格上涨时,企业无心进行转型升级。当前PPI上涨将增加去产能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难度。

5东北地区内部分化较为明显。

东北三省经济整体逐步企稳,但经济回升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吉林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提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工业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而辽宁工业负增长态势尚未扭转,且波动较大。从城市层面看,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省会城市和副省级构成的发展轴上聚集了东北地区约60%的经济总量,发展势头较好。但是在东北西部地区,由于是沙漠地带,受资源、环境、区位的限制和约束,发展基础条件差。在行业发展中,一些传统的“原”字号和“初”字号集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行业发展比较困难,而诸如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体育产业,以中药材基地为基础的大健康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好。

三、  政策建议

一季度全国整体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区域发展亮点和热点不断,同时也存在短板和难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三去一降一补”具体措施。

推进东北等重点地区去产能,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去杠杆力度,密切关注类似东北特钢、辉山乳业的企业债务违约问题,规范企业发债行为,加大监管力度,避免企业债务问题对地区发展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不断创新区域政策,推进区域协同式发展。

区域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应以创新性思维和大局视野来解决区域发展难题,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激发地区发展的积极性。需要打破区域间行政界限和壁垒,“跳出”区域来解决问题,走协同式发展道路。例如,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对区域政策创新提供了较好示范;又例如,新设立的雄安新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创新了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3不断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当前,投资仍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东北、西北等资源型地区的投资增速仍然低位徘徊或大幅下滑,投资的边际效益在逐步降低,需要给予重点关注。有关地区应通过投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行业的投资力度;同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本地区中长期项目建设。

(执笔人:李华香、景朝阳)

一季度,我国区域经济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但区域分化态势依然较为明显,东部地区依然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各项指标保持平稳,中部地区保持中高速增长,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等指标有所回落,东北地区经济仍在低位徘徊。未来,仍需要对区域发展分化趋势保持密切关注,进一步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一、  区域经济总体向好,东北地区仍是关注重点

1工业经济持续改善,东北地区缓慢回稳。

2017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较上年同期的5.4%增加0.9个百分点,较2016年12月加快了0.3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4%,较上年同期-2%增加7.4个百分点,较2016年12月加快了3.4个百分点。分区域看,1-2月份,西部地区继续在全国领跑,位居全国前四位的分别是西藏、重庆、和宁夏、贵州,累计增速都在9%以上。辽宁、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三省区增速位列全国最后三位,分别为-6.9%、1%和2.8%。东北地区与其他板块的发展速度依然差距明显。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0.8%,较去年同期上升4.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呈现低位中缓慢回稳。

2固定资产投资上升,东北地区仍为负增长。

2017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41378亿元,同比增长8.9%,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比2016年12月提高了0.7个百分点。分板块来看,一是中部和东部地区增速保持中高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2.0%和9.0%,增速较去年同期未出现大幅波动;二是西部地区增速降幅明显,同比增长7.9%,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8个百分点;三是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仍为负增长,同比下降17.8%,但较去年同期回升0.7个百分点。受工业投资大幅下滑,结构调整周期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季节性因素等的影响,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1.7%,投资依然乏力;吉林和黑龙江分别为6.5%和2.5%,出现回升态势,较去年同期略有提高。

3全国用电量稳步上升,东北地区行业用电差距大。

2017年1-2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6.3%,2月增长17.2%。1-2月辽宁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较快。占全社会用电量1.3%的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6%。占全社会用电量69.4%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3%。占全社会用电量16.3%的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2%。占全社会用电量13.0%的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7.8%。1月吉林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仅增长0.65%,一二三产业用电同比增长分别为17.31%、-1.96%、4.57%。东北三省用电量均为第一产业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工业发展亟需寻找新的动力,服务业的相对快速发展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找到一线生机。

二、  区域经济分化明显,亟需因地施策

1区域经济呈多层分化状态。

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各板块内部均呈现多向变化,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相对缩小,中部略有起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内部差距扩大。以长江为界限的南北差异在2014年后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从省级层面来看,以人均GDP作为主要指标计算2013年-2016年的基尼系数,结果分别为0.229、0.226、0.228、0.240,表明各省份间的差距从2014年后开始扩大。以山西、黑龙江、甘肃为代表的资源型省份发展缓慢,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持续扩大。

从城市层面来看,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行政等级高、市场化程度高、以及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聚集,而中小城市要素不断流出,金融保险业、商务租赁业、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以聚集在大城市为主,这一部分是遵从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各生产要素寻求回报最大化的结果。以公共服务业从业人员作分析指标,区域公共服务业的差距逐渐在缩小,但教育、医疗和文化等优质资源仍以分布在大城市为主,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2东部地区依然发挥“压舱石”作用。

受全球经济回暖影响,我国进出口数据总体呈现回暖趋势。2017年1-2月,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累计出口总额分别达到5445、3436、2619、1980、1407、994.1亿元,出口份额占全国规模的76%。经济新动能优先在东部地区提升,新经济增长点和热点不断涌现。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等基于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线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而传统实体经济受成本上升的影响,利润空间被压缩。

3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房价逐步降温。

一季度以来,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以及中部地区的合肥、郑州和武汉等城市房地产延续2016年以来的过热现象,无论从土地供给、市场销售,还是新开工面积、二手房入市等方面,都存在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较为及时的分城施策调控,房地产局部过热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合肥、南京等地的房价出现理性回归,北京在3月实行严格的房价新政后,市场在高位中实现平稳,这一变化有助于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但随着北京及周边严格的限购政策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热点地区不断转换,从燕郊、廊坊、张家口等向雄安新区及周边的固安、易县转移,限购政策使得未来生产和服务主体的加入降低了成本。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疏解的非首都功能,功能平台引擎作用将凸显。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有助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应坚决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严控周边规划,严控周边房价,为新区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明显。

2017年2月份,全国PPI同比上涨7.8%,涨幅比1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属于恢复性上涨。生产材料价格是导致的PPI上涨的重要因素,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6.1%,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5.5%。全国共有13个省份的涨幅超过10%,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山西、河北等资源型产品集中的地区。其中,山西(25.4%)、新疆(21.7%)、河北(19.7%)涨幅居前三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有助于企业利润增长,反应经济运行回暖,但初级原料和工业中间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效应,影响未来企业利润增长。在山西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煤炭价格下跌时,企业无力进行转型升级;煤炭价格上涨时,企业无心进行转型升级。当前PPI上涨将增加去产能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难度。

5东北地区内部分化较为明显。

东北三省经济整体逐步企稳,但经济回升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吉林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提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工业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而辽宁工业负增长态势尚未扭转,且波动较大。从城市层面看,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省会城市和副省级构成的发展轴上聚集了东北地区约60%的经济总量,发展势头较好。但是在东北西部地区,由于是沙漠地带,受资源、环境、区位的限制和约束,发展基础条件差。在行业发展中,一些传统的“原”字号和“初”字号集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行业发展比较困难,而诸如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体育产业,以中药材基地为基础的大健康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好。

三、  政策建议

一季度全国整体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区域发展亮点和热点不断,同时也存在短板和难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三去一降一补”具体措施。

推进东北等重点地区去产能,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去杠杆力度,密切关注类似东北特钢、辉山乳业的企业债务违约问题,规范企业发债行为,加大监管力度,避免企业债务问题对地区发展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不断创新区域政策,推进区域协同式发展。

区域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应以创新性思维和大局视野来解决区域发展难题,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激发地区发展的积极性。需要打破区域间行政界限和壁垒,“跳出”区域来解决问题,走协同式发展道路。例如,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对区域政策创新提供了较好示范;又例如,新设立的雄安新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创新了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3不断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当前,投资仍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东北、西北等资源型地区的投资增速仍然低位徘徊或大幅下滑,投资的边际效益在逐步降低,需要给予重点关注。有关地区应通过投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行业的投资力度;同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本地区中长期项目建设。

(执笔人:李华香、景朝阳)


相关文章

  • 2014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 新格局.新变化:2014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2013年12月26日08:53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12月25日,本报与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共同举办"新格局 ...查看


  • 工作报告--201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
  • 缓中趋稳 稳中向好 --201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 2015年上半年,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国民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主要指 ...查看


  • 生物制药行业季度分析报告
  • 中国行业季度分析报告 生物制药行业 (2009年2季度) 要点提示: ★2009年2季度,世界经济继续衰退,但得益于前所未有的宏观和金融政策支持,世界经济下滑速度在放慢.与此同时,国内经济逐步趋于稳定,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向上的 ...查看


  • 在全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上的讲话
  • 站位全局   精心谋划 科学编制"十三五"卫生计生发展规划 --在全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上的讲话 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朱会宾 (2014年9月22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 ...查看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稳中求进迎难而上 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稳中求进迎难而上(经济大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稳中求进开新局,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下了总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查看


  •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人们在回首这一年的国际形势时,不难发现这样四个特点:西亚北非乱而不治:世界经济复而不苏:大国关系稳而不定:中国周边斗而不破. 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 ...查看


  •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国家信息中心 祝宝良 一.宏观经济分析 1.宏观经济调控四大目标(短期需求管理)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经济目标. 物价和国际收支为稳定指标.经济和就业 为增长指标 实际经济增长围绕 ...查看


  • 家电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 家电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内容提要: 当前经济下行业压力加大,是结构性.周期性和机制性三重因素叠加形成的,从短期调控政策来看,既与前期政策力度不够有关,也与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执行不力导致政策效应难以发挥作用有关.以及对2016年经济形势的展望. ...查看


  • 2015年宏观经济分析
  • 2014年宏观经济预测 财经传媒1班第二组 组员及分工: 111601103 李春霞(从消费及政策导向分析) 111601106 李 哲(从消费.进出口贸易方面分析) 111601115 叶爱华(从CPI角度分析) 111601116 余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