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李海鹰1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广东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长期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产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受制于外,无产品定价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无自主品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广东企业面临破产、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借鉴新加坡、日本、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大环境及广东产业结构现状,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 转型 升级 广东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取得的成绩是激动人心的,2007年,广东的GDP达人民币30673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地区,这是广东省继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之后,又一次超过”亚洲四小龙”,预计2010年到2012年超过韩国。这种变化是惊人的。然而,广东的成功也带来了广东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这种结构模式支持了过去30后广东省经济的快速成长,现在则遇到严峻挑战,在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中,过去30年主要是模仿国外早期的某种经济发展模式,“两头在外,中间加工”,比如广东省的东莞,一段时间生产了全世界70%的电脑电源,怎样生产的呢?无非就是大量购买原材料,经过一道至数道加工制成零部件,组装成半成品,最后总装成成品卖到海外市场。在严格意义上讲,东莞只是一个制造车间,而不是工厂。因为工厂对定价有决定决和设计部门全在国外,结果,同一件衬衣在美国卖至过百美元,而我们的出口价仅

七、八美元。

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以及2008年1月1日生效的《新劳动法》等影响,合计增加成本超过20%。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劳动密集型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了剥削,广东企业亟待另谋出路,转型升级。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波及的全球经济危机在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漫延,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产业结构调整,这无疑给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一道催化剂。

如何转型?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作为经济强省,结合当前国际环境及产业结构现状,在借鉴日本、新加坡、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基础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和把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和路径选择。

一、广东产业的发展现状

1、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珠三角地区“三产”比重不升反降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重视出口贸易,外资引进,目前第二、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总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以人均GDP为标志,把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折算成2000年价格,则各时期的人均GDP标准值分别为:农业经济阶段(小于1200美元);工业化初期(1200-2400美元),工业化中期(2400-4800美元),工业化后期(4800-9100美元);发达经济阶段(9100美元以上)。随后,“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经济发展“质变”的背后,1 作者: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

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跃迁,总的趋势是,进入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简称“二产”)比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简称“三产”)比重则持续上升,引导经济发展进入“发达经济”阶段,其中,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三产比重超过50%。这两大定律被经济学家视为解析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从广东工业化进程的实证来看,2007年广东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后期,应是第二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但广东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出现“背离”现象。以珠三角为例,2002-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从3131美元上升到6166美元,4年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近一倍,但“三产”比重却从48.7%下降到45.9%,4年间下降了2.8个百分点。 2、持续外向型经济,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底部,附加值低

广东是通过“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2006年广东的加工贸易量占全省出口贸易量的73.5%之多,广东省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总体处于产业链的零部件生产和组装程序,即“微笑曲线”底部(如图1)。主要仍以生产成本优势为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划落后,出口产品总体上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低。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相当一部企业是跨国公司的OEM(俗称“贴牌生产”或“代工生产”)厂商,缺乏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缺少订单支撑的企业面临倒闭。由于成本的上升,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均不掌握在自已手中,当然产品的定价权也就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长期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珠三角的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只是算作跨国企业的一个加工车间,还称不上一个完整的企业,因此无法与跨国企业讨价还价”。

图1 制造业微笑曲线

3、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问题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

此前,外贸税收政策还算是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一根救命稻草,但现在,政策的庇护也不存在了,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国553项“高耗能、资源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取消,服装等2268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出口退税率也被调低;而在此之前,有990种产品被列入《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流通目录》。

此举是国家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为缓解贸易顺差带来的多个矛盾,也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带动中国产业结构提升和技术进步

而进行的主动政策调整。

二、借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

1、日本经验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重化学工业成为日本生产结构的主体,其发展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日本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1)从1880 年至2000年当中,从生产值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由67.11 %下降到

1.14%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9 %、23.19%上升为28.1%、70.5 %。(参见表1) 。

(2) 就业结构的变化。首先,从不同的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1950 年几乎占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48.15 %) ,随后该比重迅速下降,1995 年时降至6 %。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迅速增加,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明显上升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增加速度就减下来了,直到80 年代未有太大的变化,进入90 年代出现了下降的倾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持续上升的,反映了“经济服务化”的显著趋势。(参见表2) 。

(3)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及特点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本国自身情况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先后进行了四次产业结构调整,一次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致力于重建产业,以奠定经济自立发展的基础,依靠“倾斜产业方式”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以煤炭、钢铁、电力、造船为重点产业。将有限的资金原材料投人到重点产业,再以重点投入部门为杠杆推动整个工业的回升,到1959 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战前1936 年的水平。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在20 世纪60 年

代,主要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全面、大量地引进重化工业技术,加大对技术成果的消化和吸收。进人20 世纪70 年代,由于“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滞胀”局面。因此日本开始进行了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此次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期间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和电器机械。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此时的日本早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重点也逐渐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

2、新加坡经验

综观40年来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可以发现,新加坡经济的奇迹与其产业结构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转换经过了如下5个阶段:

(1)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转口贸易向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转变( 1959~1967年)

(2)产业结构由进口替代工业向发展出口工业的转变( 1968~1979年)

(3)产业结构重组阶段( 1979~1985年)

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东南亚等国建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新加坡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强烈的挑战, 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失去了比较优势。于是, 新加坡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在经济领域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促使企业实行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工业, 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

(4)经济发展新方向时期( 1986~1996年)

通过对1985年新加坡经济危机的分析,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方向与对策措施, 即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的同时, 着重转向优先发展有增长潜力的服务业, 以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5)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时期( 1997年至现在)。

3、美国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经济的这一发展态势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变密切相关。美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已经完成了农业比例的迅速下降,工业与服务业比例上升的过程,预计在2010—2020年,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将达到86% ~89%以上,这一变动的趋势对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1、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扩大大学生就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日本、美国产业发展的规律, 无一不是遵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阶梯顺序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将经历快速增长的过程, 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也就是说,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笔者认为广东第三产业的发展,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大力发展制造业,调整微笑曲线中产业链定位,产业链分工不仅仅只处于底端。制造业往往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链条, 因此必须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条,一个制造业部门的发展通常会带动上下游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像现在政府大力发展的汽车行业、建筑行业等, 它的发展不仅会带动钢铁、玻璃和水泥等第二产业部门, 而且会带动金融、交通、商贸、教育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其二,落后的第三产业加快升级,第三产业内的许多行业具有资金密集

型、人才密集性的特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 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 这些新兴产业正是我国就业弹性大的产业。大学生是掌握高新技术的生力军,也是高端服务业的主要人才,而我国现在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发育不足,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我们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及内部结构调整,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也要深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既能增强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同时也能对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2、广东“珠三角”地区逐步放弃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延长产业链,用现代服务业来提升和包装传统制造业

“珠三角”的要素比较优势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如果让发达的珠三角继续生产衬衫,就相当于在东盟范围内让新加坡继续生产电子产品一样不合时宜。实际上,在之前几年,珠三角就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民工荒”,这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很早就遇到了转型的内在压力,并且这种压力来自市场而不是单单是政府的抉择或后来的要素价格改革。

外向型的传统产业的调整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其一向中西部地区和低劳动成本的国家转移; 其二就地升级转型, 向创建自主品牌和高附加价值化的方向发展。结构转型的目标不是放弃原有的制造业优势, 而是用现代服务业来提升和包装传统制造业, 广东应该依靠在技术和地缘上的优势,创新加工贸易模式,要将单纯的以加工装配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向生产、仓储、转运并重的方式转化,同时,要培育和扶持国内配套企业的发展,对国内加工贸易料件生产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信息支持及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以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增强其竞争能力,从而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创建自有品牌, 将跨国公司的高技术、高增值率的加工制造环节引进来,推动加工贸易升级,由“世界工厂”变身为“世界设计室”和“世界名牌原产地”, 以高档品牌的文化价值空间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

当然,由于转型与世界经济危机可能造成生产成本提高和订单需求减少,在珠三角企业还没有成功升级并且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之时,会激化了企业亏损和倒闭的程度,但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转型的理由。好在我国经济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为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缓冲地带,这些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成功转型又将反过来带动西部地区的转型。

3、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新能源等环保型产业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包括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对外转移,为广东地区承接更高的产业提供了机遇,广东“珠三角”地区要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的比较优势构成,按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原则,把珠三角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层。

广东经济发展要以九大支柱产业,即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汽车、医药、造纸等为主导,依托信息产业,工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新能源等环保型产业,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如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高广东家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借美欧等国制造企业产业转移之机,推动广东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南沙汽车产业园及船泊制造基地等;借大量高污染产业外移及国际新产业转移之机,加强对污染产业的管理,积极培育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大力推动太阳能,生物燃料及相关能源转化设备的产业开发并培育本土大型环保类企业等等。

四、结束语

广东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面对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实现产业跨越,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实现技术跨越,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中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延长产业供应链,提升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井百祥,李利,以次贷危机为契机推进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6

[2]崔万有,论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经验.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3] 曹静,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生产力研究》,2006,3

[4] 高明芳.广东产业结构分析.《新西部》2008. 16

[5] 景跃军,王晓峰.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趋势变动分析,东北亚论坛,2006,1

[6] 李晓娣,新加坡产业结构转换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06.4

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李海鹰1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广东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长期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产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受制于外,无产品定价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无自主品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广东企业面临破产、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借鉴新加坡、日本、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大环境及广东产业结构现状,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 转型 升级 广东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取得的成绩是激动人心的,2007年,广东的GDP达人民币30673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地区,这是广东省继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之后,又一次超过”亚洲四小龙”,预计2010年到2012年超过韩国。这种变化是惊人的。然而,广东的成功也带来了广东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这种结构模式支持了过去30后广东省经济的快速成长,现在则遇到严峻挑战,在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中,过去30年主要是模仿国外早期的某种经济发展模式,“两头在外,中间加工”,比如广东省的东莞,一段时间生产了全世界70%的电脑电源,怎样生产的呢?无非就是大量购买原材料,经过一道至数道加工制成零部件,组装成半成品,最后总装成成品卖到海外市场。在严格意义上讲,东莞只是一个制造车间,而不是工厂。因为工厂对定价有决定决和设计部门全在国外,结果,同一件衬衣在美国卖至过百美元,而我们的出口价仅

七、八美元。

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以及2008年1月1日生效的《新劳动法》等影响,合计增加成本超过20%。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劳动密集型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了剥削,广东企业亟待另谋出路,转型升级。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波及的全球经济危机在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漫延,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产业结构调整,这无疑给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一道催化剂。

如何转型?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作为经济强省,结合当前国际环境及产业结构现状,在借鉴日本、新加坡、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基础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和把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和路径选择。

一、广东产业的发展现状

1、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珠三角地区“三产”比重不升反降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重视出口贸易,外资引进,目前第二、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总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以人均GDP为标志,把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折算成2000年价格,则各时期的人均GDP标准值分别为:农业经济阶段(小于1200美元);工业化初期(1200-2400美元),工业化中期(2400-4800美元),工业化后期(4800-9100美元);发达经济阶段(9100美元以上)。随后,“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经济发展“质变”的背后,1 作者: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

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跃迁,总的趋势是,进入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简称“二产”)比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简称“三产”)比重则持续上升,引导经济发展进入“发达经济”阶段,其中,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三产比重超过50%。这两大定律被经济学家视为解析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从广东工业化进程的实证来看,2007年广东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后期,应是第二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但广东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出现“背离”现象。以珠三角为例,2002-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从3131美元上升到6166美元,4年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近一倍,但“三产”比重却从48.7%下降到45.9%,4年间下降了2.8个百分点。 2、持续外向型经济,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底部,附加值低

广东是通过“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2006年广东的加工贸易量占全省出口贸易量的73.5%之多,广东省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总体处于产业链的零部件生产和组装程序,即“微笑曲线”底部(如图1)。主要仍以生产成本优势为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划落后,出口产品总体上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低。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相当一部企业是跨国公司的OEM(俗称“贴牌生产”或“代工生产”)厂商,缺乏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缺少订单支撑的企业面临倒闭。由于成本的上升,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均不掌握在自已手中,当然产品的定价权也就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长期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珠三角的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只是算作跨国企业的一个加工车间,还称不上一个完整的企业,因此无法与跨国企业讨价还价”。

图1 制造业微笑曲线

3、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问题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

此前,外贸税收政策还算是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一根救命稻草,但现在,政策的庇护也不存在了,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国553项“高耗能、资源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取消,服装等2268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出口退税率也被调低;而在此之前,有990种产品被列入《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流通目录》。

此举是国家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为缓解贸易顺差带来的多个矛盾,也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带动中国产业结构提升和技术进步

而进行的主动政策调整。

二、借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

1、日本经验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重化学工业成为日本生产结构的主体,其发展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日本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1)从1880 年至2000年当中,从生产值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由67.11 %下降到

1.14%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9 %、23.19%上升为28.1%、70.5 %。(参见表1) 。

(2) 就业结构的变化。首先,从不同的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1950 年几乎占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48.15 %) ,随后该比重迅速下降,1995 年时降至6 %。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迅速增加,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明显上升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增加速度就减下来了,直到80 年代未有太大的变化,进入90 年代出现了下降的倾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持续上升的,反映了“经济服务化”的显著趋势。(参见表2) 。

(3)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及特点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本国自身情况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先后进行了四次产业结构调整,一次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致力于重建产业,以奠定经济自立发展的基础,依靠“倾斜产业方式”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以煤炭、钢铁、电力、造船为重点产业。将有限的资金原材料投人到重点产业,再以重点投入部门为杠杆推动整个工业的回升,到1959 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战前1936 年的水平。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在20 世纪60 年

代,主要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全面、大量地引进重化工业技术,加大对技术成果的消化和吸收。进人20 世纪70 年代,由于“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滞胀”局面。因此日本开始进行了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此次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期间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和电器机械。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此时的日本早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重点也逐渐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

2、新加坡经验

综观40年来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可以发现,新加坡经济的奇迹与其产业结构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转换经过了如下5个阶段:

(1)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转口贸易向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转变( 1959~1967年)

(2)产业结构由进口替代工业向发展出口工业的转变( 1968~1979年)

(3)产业结构重组阶段( 1979~1985年)

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东南亚等国建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新加坡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强烈的挑战, 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失去了比较优势。于是, 新加坡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在经济领域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促使企业实行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工业, 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

(4)经济发展新方向时期( 1986~1996年)

通过对1985年新加坡经济危机的分析,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方向与对策措施, 即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的同时, 着重转向优先发展有增长潜力的服务业, 以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5)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时期( 1997年至现在)。

3、美国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经济的这一发展态势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变密切相关。美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已经完成了农业比例的迅速下降,工业与服务业比例上升的过程,预计在2010—2020年,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将达到86% ~89%以上,这一变动的趋势对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1、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扩大大学生就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日本、美国产业发展的规律, 无一不是遵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阶梯顺序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将经历快速增长的过程, 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也就是说,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笔者认为广东第三产业的发展,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大力发展制造业,调整微笑曲线中产业链定位,产业链分工不仅仅只处于底端。制造业往往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链条, 因此必须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条,一个制造业部门的发展通常会带动上下游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像现在政府大力发展的汽车行业、建筑行业等, 它的发展不仅会带动钢铁、玻璃和水泥等第二产业部门, 而且会带动金融、交通、商贸、教育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其二,落后的第三产业加快升级,第三产业内的许多行业具有资金密集

型、人才密集性的特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 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 这些新兴产业正是我国就业弹性大的产业。大学生是掌握高新技术的生力军,也是高端服务业的主要人才,而我国现在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发育不足,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我们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及内部结构调整,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也要深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既能增强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同时也能对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2、广东“珠三角”地区逐步放弃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延长产业链,用现代服务业来提升和包装传统制造业

“珠三角”的要素比较优势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如果让发达的珠三角继续生产衬衫,就相当于在东盟范围内让新加坡继续生产电子产品一样不合时宜。实际上,在之前几年,珠三角就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民工荒”,这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很早就遇到了转型的内在压力,并且这种压力来自市场而不是单单是政府的抉择或后来的要素价格改革。

外向型的传统产业的调整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其一向中西部地区和低劳动成本的国家转移; 其二就地升级转型, 向创建自主品牌和高附加价值化的方向发展。结构转型的目标不是放弃原有的制造业优势, 而是用现代服务业来提升和包装传统制造业, 广东应该依靠在技术和地缘上的优势,创新加工贸易模式,要将单纯的以加工装配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向生产、仓储、转运并重的方式转化,同时,要培育和扶持国内配套企业的发展,对国内加工贸易料件生产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信息支持及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以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增强其竞争能力,从而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创建自有品牌, 将跨国公司的高技术、高增值率的加工制造环节引进来,推动加工贸易升级,由“世界工厂”变身为“世界设计室”和“世界名牌原产地”, 以高档品牌的文化价值空间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

当然,由于转型与世界经济危机可能造成生产成本提高和订单需求减少,在珠三角企业还没有成功升级并且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之时,会激化了企业亏损和倒闭的程度,但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转型的理由。好在我国经济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为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缓冲地带,这些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成功转型又将反过来带动西部地区的转型。

3、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新能源等环保型产业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包括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对外转移,为广东地区承接更高的产业提供了机遇,广东“珠三角”地区要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的比较优势构成,按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原则,把珠三角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层。

广东经济发展要以九大支柱产业,即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汽车、医药、造纸等为主导,依托信息产业,工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新能源等环保型产业,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如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高广东家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借美欧等国制造企业产业转移之机,推动广东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南沙汽车产业园及船泊制造基地等;借大量高污染产业外移及国际新产业转移之机,加强对污染产业的管理,积极培育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大力推动太阳能,生物燃料及相关能源转化设备的产业开发并培育本土大型环保类企业等等。

四、结束语

广东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面对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实现产业跨越,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实现技术跨越,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中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延长产业供应链,提升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井百祥,李利,以次贷危机为契机推进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6

[2]崔万有,论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经验.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3] 曹静,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生产力研究》,2006,3

[4] 高明芳.广东产业结构分析.《新西部》2008. 16

[5] 景跃军,王晓峰.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趋势变动分析,东北亚论坛,2006,1

[6] 李晓娣,新加坡产业结构转换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06.4


相关文章

  •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后,全省上下反响十分热烈.这表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充分反映了民意,形成了社会共识,为推进全省各项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有 ...查看


  • _广东省加工贸易经济转型升级分析
  • 城市探索 广东省加工贸易经济转型升级分析 马卫国 唐振龙 广东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服务与管理系 广东 中山 528437 [摘 要]加工贸易经济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 ...查看


  • 解读广东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5月9日上午在广州开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代表广东省委做了工作报告.这份报告最大的亮点是汪洋和广东重打市场经济牌,寄望通过再度激活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广东的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回归省委负责战 ...查看


  • 探析广东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国际化的趋势不端加强,广东的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工贸易己经成为其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对广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广东的大部分产业,并且在利用外资.引进 ...查看


  • 2017公选课考试答案:产业共建与产业转型升级
  • 考试:产业共建与产业转型升级 1[单选 ]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周期时间跨度一般为( ) ∙ ∙ A. 3-4年B. 9-10年C. 15-25年D. 50-60年 正确答案: C 2[单选 ]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存问题不包括( ) ∙ ∙ ...查看


  • 影响广东省消费结构升级的若干环境因素分析
  • 影响广东省消费结构升级的若干环境因素分析 作者:曾鸣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6期 摘 要:消费环境对消费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广东省而言,由于早期的粗放式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对消费结构的制约逐渐显现 ...查看


  • 影响广东省消费结构升级的若干环境因素分析 1
  • 摘 要:消费环境对消费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广东省而言,由于早期的粗放式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对消费结构的制约逐渐显现:人工物质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逐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性需求前提下改变着消费结构:社会文化环境激励消费结构 ...查看


  • 本科毕业论文-东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
  • 届 别 2012届 学 号 毕业设计(论文) 东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 姓 系 别 .专 导师姓名.职 完 成 时 目 录 摘要 „„„„„„„„„„„„„„„„„„„„„„„„„„ⅠAbstract„„„„„„„„„„„„„„„„ ...查看


  • 汪洋:转型升级是关系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问题
  • 2012年05月09日 11:09 来源:大洋网 字号:T|T 1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大洋网讯(广州日报 记者陈向军.史勇.邱艾邦.李冬冬)汪洋书记在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强调,"转型升级是关系我们党执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