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环境与土地问题论文

土地环境与土地问题论文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并且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人类在利用土地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配置土地和建设土地的过程,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为了获得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的综合效益原则,并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并以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科学实践证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率,而且对改善土地的质量,提高农产业的生产量,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将会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格局以及组成,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不仅会带来有利的一面,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活动中,水利水电、坡地垦殖、农田灌溉工程以及梯田建设中很容易对地表水系结构造成影响,因此对原有的水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矿的开发、建设、村镇以及城镇的建设都会带来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从而造成水环境收到污染。

1.2对地图耕地率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耕地垦殖的利用率,荒地开发以及村镇的迁并等,将会导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大面积植被退化或者减少,并且很多植被被农作物代替,景观减少,并且荒地开发、道路的修建等将会对原有的植被格局造成变化,从而使植被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地表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响。

1.3对土壤以及生态的影响

由于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调配以及平整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地表的扰动将会造成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并且开发整理后的耕地也会对土壤造成改变,而且由于农作物需要长期的耕作、灌溉、施肥等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并且还会导致土壤中大量

的微生物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在耕地休耕或者撂荒的期间,地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从而也会造成气候发生变化。

2、加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2.1政策措施

2.1.1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

土地整理中对土地整理区的选定、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实施及实施后的监督管理都需要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2.1.2实施各部门一票否决制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诸多因素的社会活动,参与的部门较多,在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难免意见不统一。因此,实行各部门一票否决制是保障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顺利实施的有力措施。

2.1.3严格把关环境因素可控性

不论项目区如何变换,必须严格把关环境因素可控性,对于可控的环境因素,在各个环节里进行控制;对于不可控环境因素变化,尽量不进行土地整理,做到实事求是。

2.2技术措施

2.2.1加强项目区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

对项目区的选址要严格按照坡度在25度以下,地质条件稳定,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要求进行;在项目选址完成后,要把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为科研和规划设计阶段的重点来考虑;项目施工阶段要从施工材料、施工方式等环节加强环保;对施工监理环节一方面要监督施工单位是否环保施工,另一方面要配合和协助施工单位处理好有关

环境友好的变更设计;在项目竣工后,要组织专家就环境友好问题进行专门验收,并监督施工单位全面清理施工材料和工程垃圾,对所发现的影响环境的因素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

2.2.2重视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

对于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改革,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中部地区,要切实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问题,在进一步加大农地整理力度的同时,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

2.3社会措施

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整理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就必须获得公众的支持。可以说,公众参与是实施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公众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项目中,既有利于公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又有利于体现土地整理项目决策的合理与公正,从而实现公众所追求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与有效的公众责任”。

3、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对策

3.1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程,从而使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项目决策项目验收以及规划设计等。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把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

境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并坚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3.2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使用土地时,应该根据土壤、地形、地质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确定土地利用形式,比如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带,不能进行改造水田,或者将土地开开发整理成水田,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或者有盐碱化危害的地区,应该采取基塘台田的形式。

3.3保护好水资源的平衡性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中不能只考虑开发地带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应该水资源的平衡性进行分析,不仅应该分析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还应该考虑过境水的引用,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用水和下游生产用水的需求。

3.4对土地耕地进行规划

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应该采取平整的方案进行设计,从而可以减少对耕地层的影响,并且应该针对不同耕作田块和地形选择不同的平整方案,并且还应该做好表土回填和剥离,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耕地土壤不被破坏,保证农田的地力,并且对于一些新耕地,应该加强土壤的改良,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3.5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并且土地开发

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37--3839

[2] 王秀茹,韩兴,朱国平,张超;关于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11(3):152--153

[3] 蒋胜强,匡春峰,郭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变更问题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4):68

土地环境与土地问题论文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并且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人类在利用土地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配置土地和建设土地的过程,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为了获得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的综合效益原则,并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并以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科学实践证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率,而且对改善土地的质量,提高农产业的生产量,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将会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格局以及组成,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不仅会带来有利的一面,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活动中,水利水电、坡地垦殖、农田灌溉工程以及梯田建设中很容易对地表水系结构造成影响,因此对原有的水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矿的开发、建设、村镇以及城镇的建设都会带来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从而造成水环境收到污染。

1.2对地图耕地率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耕地垦殖的利用率,荒地开发以及村镇的迁并等,将会导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大面积植被退化或者减少,并且很多植被被农作物代替,景观减少,并且荒地开发、道路的修建等将会对原有的植被格局造成变化,从而使植被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地表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响。

1.3对土壤以及生态的影响

由于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调配以及平整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地表的扰动将会造成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并且开发整理后的耕地也会对土壤造成改变,而且由于农作物需要长期的耕作、灌溉、施肥等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并且还会导致土壤中大量

的微生物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在耕地休耕或者撂荒的期间,地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从而也会造成气候发生变化。

2、加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2.1政策措施

2.1.1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

土地整理中对土地整理区的选定、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实施及实施后的监督管理都需要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2.1.2实施各部门一票否决制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诸多因素的社会活动,参与的部门较多,在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难免意见不统一。因此,实行各部门一票否决制是保障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顺利实施的有力措施。

2.1.3严格把关环境因素可控性

不论项目区如何变换,必须严格把关环境因素可控性,对于可控的环境因素,在各个环节里进行控制;对于不可控环境因素变化,尽量不进行土地整理,做到实事求是。

2.2技术措施

2.2.1加强项目区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

对项目区的选址要严格按照坡度在25度以下,地质条件稳定,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要求进行;在项目选址完成后,要把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为科研和规划设计阶段的重点来考虑;项目施工阶段要从施工材料、施工方式等环节加强环保;对施工监理环节一方面要监督施工单位是否环保施工,另一方面要配合和协助施工单位处理好有关

环境友好的变更设计;在项目竣工后,要组织专家就环境友好问题进行专门验收,并监督施工单位全面清理施工材料和工程垃圾,对所发现的影响环境的因素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

2.2.2重视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

对于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改革,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中部地区,要切实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问题,在进一步加大农地整理力度的同时,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

2.3社会措施

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整理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就必须获得公众的支持。可以说,公众参与是实施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公众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项目中,既有利于公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又有利于体现土地整理项目决策的合理与公正,从而实现公众所追求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与有效的公众责任”。

3、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对策

3.1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程,从而使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项目决策项目验收以及规划设计等。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把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

境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并坚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3.2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使用土地时,应该根据土壤、地形、地质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确定土地利用形式,比如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带,不能进行改造水田,或者将土地开开发整理成水田,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或者有盐碱化危害的地区,应该采取基塘台田的形式。

3.3保护好水资源的平衡性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中不能只考虑开发地带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应该水资源的平衡性进行分析,不仅应该分析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还应该考虑过境水的引用,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用水和下游生产用水的需求。

3.4对土地耕地进行规划

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应该采取平整的方案进行设计,从而可以减少对耕地层的影响,并且应该针对不同耕作田块和地形选择不同的平整方案,并且还应该做好表土回填和剥离,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耕地土壤不被破坏,保证农田的地力,并且对于一些新耕地,应该加强土壤的改良,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3.5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并且土地开发

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37--3839

[2] 王秀茹,韩兴,朱国平,张超;关于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11(3):152--153

[3] 蒋胜强,匡春峰,郭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变更问题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4):68


相关文章

  • 土地生态学课程论文
  • XX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土地生态学 专业年级: 级土地资源管理 学 号: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浅谈城镇土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与规划 成 绩: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目录 1城镇土地生态系统 ........... ...查看


  •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667-08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庄大方,邓祥征,战金艳,赵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涛100101)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内人类活 ...查看


  • 土地利用_覆被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 安徽农业科学,JoumalofAnhuiA画.Sci.2010,38(30):17003-17005,17016 责任编辑张志转责任校对李岩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白淑英1",陈灵梅2,王莉2,李海萍2 院,江苏南京21 ...查看


  •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 JOURNAL OF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0 Vol.25 No.2 P.167-171,182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耿红 王泽民 ...查看


  • 永顺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农业经济问题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永顺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农业|经济问题论文选题题目 永顺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农业|经济问题职称论 ...查看


  •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_地理论文
  • 提 要 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是<21 世纪议程>中对各国提出的科学技术优先研究领域,国土资源部已开始了该研究项目.论文就此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进行了探讨.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查看


  •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 2008年第1期 I 总第 177 期) 177 社会主义研究 800^1181^ 8111018:8 1,2008 861*131 〜0丨 生态文明理设研究逋评 是丽娜王国聘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 ...查看


  • 对土地整理的几点认识
  • ■霍盈昼冒冒图圈 对室魍鐾薹理的屁点认识 王爱民1,2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北京100035) R啪urce删w£而of&o加啊 摘要:土地整理面临羞新的形势,需要重堑认识土地整理的内涵 ...查看


  •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问题及其建议
  • 竺竺竺竺皇竺!圆 农民行为改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行为改变的因素和新动向 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深入推广,农民已经从传统的产品生产者向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转变,农民的观念.动机.期望随着社会主义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