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专题五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分封制

1.目的: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主的国家政权

“以藩屏周”(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内容:主体:周武王

分封范围:王畿(都城镐京&洛阳)以外的广大地区

分封内容:人民、土地

分封对象:王族(姬姓、主要)、功臣、贵族后代

3.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

4. 评价:

积极:①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

③周天子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于严密

消极: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破坏

二、宗法制

定义:用父系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在土地、财产、权力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①由嫡长子继承的方式确立大宗小宗关系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特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父系血缘亲疏

②大宗小宗相对性

③是“家”与“国”的统一

评价:①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③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森严等级

(二) 秦统一和三个制度(中官制、皇帝制、郡县制)

一、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内容:

1、最高官职: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a. 执掌群臣奏章b. 下达皇帝诏令c. 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2、丞相之下设有诸卿,掌管具体事务,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① 各个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确保皇权的集中

② 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的决策失误

二、皇帝制

内容: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表现: “朕”(自称)“制”“诏”(命令) “玺”(玉印)

地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重要特征

三、郡县制

内容: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郡守 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县令、县长 由皇帝直接任命

郡—县—乡(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里(里正)

意义

①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每家每户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②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三) 汉武帝集权措施

一、中央:“中朝”和“外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 重用身边担任秘书、侍从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等官职,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二、地方

1、 郡国并行 汉初,郡国、分封并行→ 错误吸收秦错误经验

2、 平七国之乱 BC153 汉景帝时期

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诸晁错,清君侧”

3、推恩令 汉武帝

内容:1)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2)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3)列侯归郡管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四)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 决策机构

尚书 最高行政机构 —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 审议机构

评价:

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削弱相权

保证皇权独尊

(五) 宋集权措施

一、中央:

政治:

1.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

2.参知政事 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

枢密使 分割宰相的 军权

军事:

统调分权(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统兵权调兵权分离)

更戍法(经常更换防备地驻屯军队,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禁军

二、地方

1. 政治:文臣做地方官;通判负责监督

2. 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

3. 财政:1)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2)转运使

(六) 元中央官制

1、 中书省代替前代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2、 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太子担任)行使宰相权,相劝很大

皇帝—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七) 明丞相制度废除 内阁

1、 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行政权归六部)

2、 内阁:

1)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2) 明成祖—内阁出现

3) 最高职权:票拟权(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 eg :张居正

4) 地位: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决策机构

5) 设监理司牵制丞相

(八) 清朝军机处

1、仿明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康熙时期中枢机构一分为三,最后集权于皇帝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定夺军国机要)、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起草谕旨)

3、雍正帝 军机处 标志着专制主义到达顶峰

军机处:

特点:品级不高、每日召见、跪受笔录

目的:处理西北军务

作用: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皇帝

历朝历代中央机构

1. 秦:三公九卿

2. 汉:中朝 外朝

3. 隋唐:三省六部制

4. 宋: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和三司

5. 元:中书省

6. 明:废丞相、设内阁

7.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军机处

历朝历代行政机构

1. 秦:丞相

2. 汉:外朝

3. 隋唐:尚书省

4. 宋:中书门下

5. 元:中书省

6. 明:六部

7. 清:六部

历朝历代监察机构

1. 秦:御史大夫

2. 汉:刺史

3. 宋:通判(地方)

4. 明:司礼监(中央)、按察司(地方三司)

专题五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分封制

1.目的: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主的国家政权

“以藩屏周”(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内容:主体:周武王

分封范围:王畿(都城镐京&洛阳)以外的广大地区

分封内容:人民、土地

分封对象:王族(姬姓、主要)、功臣、贵族后代

3.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

4. 评价:

积极:①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

③周天子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于严密

消极: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破坏

二、宗法制

定义:用父系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在土地、财产、权力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①由嫡长子继承的方式确立大宗小宗关系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特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父系血缘亲疏

②大宗小宗相对性

③是“家”与“国”的统一

评价:①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③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森严等级

(二) 秦统一和三个制度(中官制、皇帝制、郡县制)

一、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内容:

1、最高官职: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a. 执掌群臣奏章b. 下达皇帝诏令c. 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2、丞相之下设有诸卿,掌管具体事务,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① 各个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确保皇权的集中

② 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的决策失误

二、皇帝制

内容: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表现: “朕”(自称)“制”“诏”(命令) “玺”(玉印)

地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重要特征

三、郡县制

内容: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郡守 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县令、县长 由皇帝直接任命

郡—县—乡(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里(里正)

意义

①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每家每户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②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三) 汉武帝集权措施

一、中央:“中朝”和“外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 重用身边担任秘书、侍从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等官职,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二、地方

1、 郡国并行 汉初,郡国、分封并行→ 错误吸收秦错误经验

2、 平七国之乱 BC153 汉景帝时期

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诸晁错,清君侧”

3、推恩令 汉武帝

内容:1)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2)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3)列侯归郡管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四)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 决策机构

尚书 最高行政机构 —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 审议机构

评价:

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削弱相权

保证皇权独尊

(五) 宋集权措施

一、中央:

政治:

1.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

2.参知政事 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

枢密使 分割宰相的 军权

军事:

统调分权(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统兵权调兵权分离)

更戍法(经常更换防备地驻屯军队,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禁军

二、地方

1. 政治:文臣做地方官;通判负责监督

2. 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

3. 财政:1)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2)转运使

(六) 元中央官制

1、 中书省代替前代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2、 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太子担任)行使宰相权,相劝很大

皇帝—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七) 明丞相制度废除 内阁

1、 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行政权归六部)

2、 内阁:

1)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2) 明成祖—内阁出现

3) 最高职权:票拟权(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 eg :张居正

4) 地位: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决策机构

5) 设监理司牵制丞相

(八) 清朝军机处

1、仿明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康熙时期中枢机构一分为三,最后集权于皇帝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定夺军国机要)、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起草谕旨)

3、雍正帝 军机处 标志着专制主义到达顶峰

军机处:

特点:品级不高、每日召见、跪受笔录

目的:处理西北军务

作用: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皇帝

历朝历代中央机构

1. 秦:三公九卿

2. 汉:中朝 外朝

3. 隋唐:三省六部制

4. 宋: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和三司

5. 元:中书省

6. 明:废丞相、设内阁

7.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军机处

历朝历代行政机构

1. 秦:丞相

2. 汉:外朝

3. 隋唐:尚书省

4. 宋:中书门下

5. 元:中书省

6. 明:六部

7. 清:六部

历朝历代监察机构

1. 秦:御史大夫

2. 汉:刺史

3. 宋:通判(地方)

4. 明:司礼监(中央)、按察司(地方三司)


相关文章

  • 100必读国学著作书目
  • 先秦 富于神话传说的古籍一一<山海经> 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 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 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战国时期的史 ...查看


  • 史学概论笔记
  •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查看


  • 高一必修一历史1~10课笔记,考点
  • 中国古代早期指:夏商周时代.夏朝继承王位的主要方法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内容: 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 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作 ...查看


  • [东方文明]读书笔记
  • <千年科举>读书报告 在写这篇读书报之前,我有必要对<千年科举>这本书以及作者李兵做一些大致的介绍. <千年科举>的作者李兵,为岳麓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①.曾于2008年应湖南教育电视台 ...查看


  • 中国古代史考研名词解及笔记总结
  • 中国古代史 李艳鹏 政治:军事民主制.禅让制.家庭 私有制 国家事怎样产生的.塗山之会.钧台之享.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九世之乱.镐.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社稷.有亡荒阅.三监.宗周.成周.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卿大夫.工商食官.世卿世 ...查看


  •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早期论述
  • ・研究资料・(<哲学动态>1996年第12期)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早期论述 冯景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 长期以来, 我国理论界对唯物史观的研究, 多局限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近年来, 有的学者关注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q ...查看


  • 笔记资料[法理学]-法的现代化
  • 笔记资料<法理学>-法的现代化 一.法的现代化的含义 1. 法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的.法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过程.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法的现代化,并不完全是为了满足 的要求才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本身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二)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卷 (二) 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 ...查看


  • 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2
  • 第一部分:学会学习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