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明]读书笔记

《千年科举》读书报告

在写这篇读书报之前,我有必要对《千年科举》这本书以及作者李兵做一些大致的介绍。 《千年科举》的作者李兵,为岳麓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①。曾于2008年应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之邀,主讲《科举古今谈》。而《千年科举》就是这次电视学术讲座的讲稿,以专题的形式讲述科举千年历史,图文并茂,增强了读者的感性认识②。

了解了这本书及作者的后,接下来我就对书中几个问题做一些总结及探讨。

一.盘点历史上部分名人志士们的科举经历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之久(公元605-1905),那么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势必是巨大的。在科举的道路上,当然存在着古代大批知识分子不可磨灭的印记,就让我先来盘点一些名人们的科举经历吧。

王维,凭借着出众的才华以及在上流社会中的良好人际关系,接连考中了京兆府解试的解元以及进士科考试的状元,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极少有的状元③。

陈子昂,摔添加古琴而名声鹊起,得到达官贵人们的赏识,于公元684年考中进士④。

白居易,通过行卷得到赏识,并在29岁时以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⑤。

杜甫,多次行卷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参加进士科考试亦名落孙山,一生科举之路极具坎坷⑥。

唐寅,因涉嫌科举考试作弊而被革除功名,终生不被录用⑦。

张謇,因冒籍参加考试而被受尽凌辱,后发奋读书,于光绪二十年殿试一举夺魁⑧。

从历史上这些名人们的科举经历中,我们可看出科举考试能够选拔出一定的人才,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公正性。然而,科举制度并非完全公正与科学,它也埋没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暴露出不少的弊端。在接下来的部分,我将会分析科举制度的好处与弊端。

二.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好处

科举作为一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沿袭了上千年,必然具有它的优势。

在探究科举制度好处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在科举制度实行前的中国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上古时代,联盟通过禅让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重要的环节,一个是推荐,另一个是考察。这种选拔方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容易导致人才的埋没。到了夏商周时代,人才选拔方式采用的是世卿世禄。这是以血缘关系为唯一标准的待遇制度,导致了官位的垄断。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纷纷招贤纳士。这些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都只是统治者依据个人的设想进行的,并无形成严格、规范的制度。直至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才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选拔制度,即察举制⑨。察举的确能相当有效地选拔出人才,如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等人都是通过察举选拔出来的。但察举的弊端也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推荐范围的局限性以及不公正性易导致权力的垄断,而在操作过程中又难以形成客观的、可操作性的衡量指标,这是察举制的致命缺陷。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社会呼唤着一种新的更具操作性、客观性的人才选拔制度,那就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科举选拔制度。隋代正式确立进士科举,在允许自由报考的基础上,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与否的关键。在从此以后的一千三百多年里,

无论考生的出生贵贱、贫富,只要答卷能让主考官满意,考生就有可能被录取,这是科举制度公正性最重要的表现,也是它能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却能始终沿袭下来的基础。科举制度的实行,为1300多年以来广大读书人想要实现做官的理想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讲,科举制度是空前伟大的,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三.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端

相较于隋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显露出了他不少的优越性和公正性。然而,尽管科举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踏上仕途做官的机会,但这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并非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的。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在科举制度下被埋没,只能空叹报国无门。

在隋唐科举的初创时期,推荐制并未被完全废除,而是与科举制并存,其中以通榜与行卷制度为典型。这种制度虽然选拔出了王维,白居易等一批人才,但由于通榜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读书人能否及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荐者,而并不仅仅是由考试决定的,这使科举的公正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从陈子昂摔天价古琴从而实现科举梦想一事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时期普通读书人想要获得推荐,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是很难得,并非仅仅有了才华就能得到推荐。在这种制度下,很多读书人都不能平等的参加科举考试,也就导致了不少人才的埋没,如杜甫感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但即便如此,他也得不到有效的推荐,导致了杜甫科举的失败。

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终于允许了读书人自由报考,而不需要达官贵人的推荐。但即便如此,并非所有报考的人都能到京城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因为按照科举制度的规定,正式的科举考试指乡试,会试,殿试,而在此之前每个考生都需参加童试,

即官学的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个阶段。但由于县试和府试的考场环境条件参差不齐,加之考场纪律的松弛程度不一,不同地区的录取名额有所差异,导致这时的科举公正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实际上,尽管县试、府试的制度并不完善,但从整体上不会影响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因为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能通过这些考试的。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为八股文。即便在如今,我们只要一提到科举,就总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八股,因为八股在历史上本身就充满争议性,也暴露了不少弊端。接下来,就让我来探讨分析八股文的功与过。

四.论明清八股的功用与弊端

八股文真正形成于明代,后发展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最主要文体。历史上,八股文一直被人们所诟病,那八股文是否又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一文不值呢?八股文又怎能在明清时期一直被沿用500多年呢?

单纯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八股文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周作人⑩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对八股文有很高的评价:“八股文是中国历史上承先启后的一大关键。八股文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变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

而从政治功用而言,八股文极好的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这就要求了考生必须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八股文可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除此之外,八股文固定的格式,不仅能提高阅卷者的效率,而且有利于考官公正、客观地阅卷,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

尽管八股文有如此功用,但从明朝后期开始,人们对八股文的批评就愈加频繁与严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八股文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内容上于形式上。内容上,八股文要求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且需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而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⑾,,这就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而且,八股取士在选拔少量文官的同时,却诱使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专研这种应试文体,耗费了无数读书人的时间与精力。形式上,八股文的题目要求只能选取“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而为了避免命题的重复,考官们往往会耗费心思命出“截搭题”“割裂题”,加大了考生破题的难度,使得八股文更像一种文字游戏,很难达到考察读书人真实水平的目的。

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对国内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朝鲜、越南等国模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也都在自己国内长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文官。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威尔·杜兰⑿在《世界文明史》中如此写道:“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文明相媲美。然而,西方文官制度并非完全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精华,即考试的公平竞争和择优选择的方法。但它并没有像中国科举制度一样用死板的古典知识去考察读书人。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确是一大创举,对于这样的创举,我们应当公正客观地去评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所说:“现在欧美各国的

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老的制度。”

注:①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②据《千年科举》引子记载。

③据《集异记》以及《千年科举》第一章记载。

④据《独异志》记载,后《唐诗纪事》也转引了改则故事。

⑤《幽闲鼓吹》以及《白居易集》都有白居易行卷的相关记载。

⑥《千年科举》第一章中杜甫行卷的相关描述。

⑦⑧于《千年科举》中均有记载

⑨这段时期内的各种制度于《千年科举》第一章中均有记载。

⑩周作人,现代著名文学家。

⑾摘自《千年科举》第六章。

⑿威尔·杜兰,美国著名学者。

《千年科举》读书报告

在写这篇读书报之前,我有必要对《千年科举》这本书以及作者李兵做一些大致的介绍。 《千年科举》的作者李兵,为岳麓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①。曾于2008年应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之邀,主讲《科举古今谈》。而《千年科举》就是这次电视学术讲座的讲稿,以专题的形式讲述科举千年历史,图文并茂,增强了读者的感性认识②。

了解了这本书及作者的后,接下来我就对书中几个问题做一些总结及探讨。

一.盘点历史上部分名人志士们的科举经历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之久(公元605-1905),那么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势必是巨大的。在科举的道路上,当然存在着古代大批知识分子不可磨灭的印记,就让我先来盘点一些名人们的科举经历吧。

王维,凭借着出众的才华以及在上流社会中的良好人际关系,接连考中了京兆府解试的解元以及进士科考试的状元,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极少有的状元③。

陈子昂,摔添加古琴而名声鹊起,得到达官贵人们的赏识,于公元684年考中进士④。

白居易,通过行卷得到赏识,并在29岁时以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⑤。

杜甫,多次行卷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参加进士科考试亦名落孙山,一生科举之路极具坎坷⑥。

唐寅,因涉嫌科举考试作弊而被革除功名,终生不被录用⑦。

张謇,因冒籍参加考试而被受尽凌辱,后发奋读书,于光绪二十年殿试一举夺魁⑧。

从历史上这些名人们的科举经历中,我们可看出科举考试能够选拔出一定的人才,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公正性。然而,科举制度并非完全公正与科学,它也埋没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暴露出不少的弊端。在接下来的部分,我将会分析科举制度的好处与弊端。

二.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好处

科举作为一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沿袭了上千年,必然具有它的优势。

在探究科举制度好处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在科举制度实行前的中国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上古时代,联盟通过禅让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重要的环节,一个是推荐,另一个是考察。这种选拔方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容易导致人才的埋没。到了夏商周时代,人才选拔方式采用的是世卿世禄。这是以血缘关系为唯一标准的待遇制度,导致了官位的垄断。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纷纷招贤纳士。这些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都只是统治者依据个人的设想进行的,并无形成严格、规范的制度。直至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才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选拔制度,即察举制⑨。察举的确能相当有效地选拔出人才,如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等人都是通过察举选拔出来的。但察举的弊端也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推荐范围的局限性以及不公正性易导致权力的垄断,而在操作过程中又难以形成客观的、可操作性的衡量指标,这是察举制的致命缺陷。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社会呼唤着一种新的更具操作性、客观性的人才选拔制度,那就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科举选拔制度。隋代正式确立进士科举,在允许自由报考的基础上,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与否的关键。在从此以后的一千三百多年里,

无论考生的出生贵贱、贫富,只要答卷能让主考官满意,考生就有可能被录取,这是科举制度公正性最重要的表现,也是它能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却能始终沿袭下来的基础。科举制度的实行,为1300多年以来广大读书人想要实现做官的理想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讲,科举制度是空前伟大的,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三.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端

相较于隋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显露出了他不少的优越性和公正性。然而,尽管科举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踏上仕途做官的机会,但这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并非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的。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在科举制度下被埋没,只能空叹报国无门。

在隋唐科举的初创时期,推荐制并未被完全废除,而是与科举制并存,其中以通榜与行卷制度为典型。这种制度虽然选拔出了王维,白居易等一批人才,但由于通榜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读书人能否及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荐者,而并不仅仅是由考试决定的,这使科举的公正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从陈子昂摔天价古琴从而实现科举梦想一事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时期普通读书人想要获得推荐,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是很难得,并非仅仅有了才华就能得到推荐。在这种制度下,很多读书人都不能平等的参加科举考试,也就导致了不少人才的埋没,如杜甫感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但即便如此,他也得不到有效的推荐,导致了杜甫科举的失败。

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终于允许了读书人自由报考,而不需要达官贵人的推荐。但即便如此,并非所有报考的人都能到京城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因为按照科举制度的规定,正式的科举考试指乡试,会试,殿试,而在此之前每个考生都需参加童试,

即官学的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个阶段。但由于县试和府试的考场环境条件参差不齐,加之考场纪律的松弛程度不一,不同地区的录取名额有所差异,导致这时的科举公正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实际上,尽管县试、府试的制度并不完善,但从整体上不会影响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因为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能通过这些考试的。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为八股文。即便在如今,我们只要一提到科举,就总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八股,因为八股在历史上本身就充满争议性,也暴露了不少弊端。接下来,就让我来探讨分析八股文的功与过。

四.论明清八股的功用与弊端

八股文真正形成于明代,后发展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最主要文体。历史上,八股文一直被人们所诟病,那八股文是否又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一文不值呢?八股文又怎能在明清时期一直被沿用500多年呢?

单纯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八股文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周作人⑩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对八股文有很高的评价:“八股文是中国历史上承先启后的一大关键。八股文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变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

而从政治功用而言,八股文极好的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这就要求了考生必须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八股文可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除此之外,八股文固定的格式,不仅能提高阅卷者的效率,而且有利于考官公正、客观地阅卷,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

尽管八股文有如此功用,但从明朝后期开始,人们对八股文的批评就愈加频繁与严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八股文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内容上于形式上。内容上,八股文要求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且需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而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⑾,,这就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而且,八股取士在选拔少量文官的同时,却诱使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专研这种应试文体,耗费了无数读书人的时间与精力。形式上,八股文的题目要求只能选取“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而为了避免命题的重复,考官们往往会耗费心思命出“截搭题”“割裂题”,加大了考生破题的难度,使得八股文更像一种文字游戏,很难达到考察读书人真实水平的目的。

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对国内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朝鲜、越南等国模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也都在自己国内长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文官。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威尔·杜兰⑿在《世界文明史》中如此写道:“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文明相媲美。然而,西方文官制度并非完全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精华,即考试的公平竞争和择优选择的方法。但它并没有像中国科举制度一样用死板的古典知识去考察读书人。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确是一大创举,对于这样的创举,我们应当公正客观地去评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所说:“现在欧美各国的

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老的制度。”

注:①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②据《千年科举》引子记载。

③据《集异记》以及《千年科举》第一章记载。

④据《独异志》记载,后《唐诗纪事》也转引了改则故事。

⑤《幽闲鼓吹》以及《白居易集》都有白居易行卷的相关记载。

⑥《千年科举》第一章中杜甫行卷的相关描述。

⑦⑧于《千年科举》中均有记载

⑨这段时期内的各种制度于《千年科举》第一章中均有记载。

⑩周作人,现代著名文学家。

⑾摘自《千年科举》第六章。

⑿威尔·杜兰,美国著名学者。


相关文章

  •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读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其立意之新观点之新令人如沐春风.下面粗谈书中的精彩观点. 关于现代化,作者综合考虑并指出现代化是具有多重层面的:经济发展为物质层面,政治发展为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模式 ...查看


  •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共有九章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吾民,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的精神层面,包括中国人的特征.德性.心灵和人生理想;第二部分讲吾国,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层面,包括妇女生活.社 ...查看


  • 曹飞读书笔记2
  • 加强学习托起中国梦 昂扬奋进实现中国梦 --学习<为实现中国梦书写出精彩人生>读书体会 兵团质监局 曹飞 "中国梦"是个人的,是国家的,更是民族的."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 ...查看


  • 大王五中课外阅读计划
  • 大王五中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大王五中 语文组 2015年05月 大王五中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落实镇中心校的<大王镇中小学课外 ...查看


  • 文明礼仪日记200
  • 文明礼貌主题班会教案 200班 宁德吕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课,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 性,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文明用语. 2.(1)语言上讲文明 (2)行为上讲规范(3)生活中讲卫生(4)活动 ...查看


  • [飞鸟集]读书笔记1000字
  • 不同于村上春树那阳光中带着忧伤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有别于张爱玲华丽中透出凄凉沧桑的老式爱情.泰戈尔的文字是一种独特的清新,仿佛无人踏足的自然荒野上的空气,在铺天盖地的明媚阳光下,为我们打开一扇面朝天堂的窗----题记 小巧秀气的浅黄色封面上掠 ...查看


  • 读书笔记--伟大属于罗马
  • 读书笔记 [英]J.C.斯托巴特著 <伟大属于罗马> 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3月第一版 内容介绍: <伟大属于罗马>这本书与<光荣属于希腊>出自同一人之手,其作者都是英国的斯托巴特,因此这两部书的写作意图 ...查看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1
  • 你好,文化 --读<文化苦旅>有感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里不免有些沉重.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读过<道士塔>,唤起 ...查看


  • 洪江区东方红小学中期评估自查报告
  • 洪江区东方红小学 <运用网络平台,构建协同教育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 中期评估自查报告 2012年11月,我校把"运用网络平台构建协同教育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作为"十二五"课题<优质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