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中的作文教育现

  摘要:中国古代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训诫形式出现。人们以各种形式和合乎家庭社会需要的内容训诫子弟,促其做人、读书和作文,从而道德文章兼长。写作训练是其中一项十分重妻的教育内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有较多的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古代家训;作文教学;模仿;练习      中国古代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不管是历代的文学家、史学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也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没有不重视家庭教育,不重视家训的。中国古代家训肇端久远。源远流长,西周就有周公旦为训诫儿子的《戒伯禽》。家训以训诫形式出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以各种形式和合乎家庭社会需要的内容训诫子弟,促其做人、读书和作文,从而道德文章兼长。其中,写作训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现从写法指导上举要如下。希望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多写常记。勤于练习      古代家训对子弟的读、写、听、说要求很高,十分重视多读,多写,多作,认为多写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最终落笔于写,“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唐彪有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傲,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读对写虽有借鉴作用,但文章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珠圆玉润”。曾国藩讲到读书之法时。提出“四多”,即“看读写作,四者每月不可缺少”。他讲到“读”的地方。大都涉及作文。他鼓励儿子于三十岁前努力作诗文,立定规模,对于“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诗,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这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他还对儿子曾纪泽讲:“时文亦不必苦心孤诣去作,但常常作文。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贝q粗。”他要求儿子“三八日作一文一诗…‘嗣后尔每月作五课揣摩之文,作一课气势之文。”“以后写安禀来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   这其实就是叫儿子进行“道德长跑”,写周记、日记让父亲检查,查其对文字的功夫,对时事的认识。联系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看到很多学校,教师要求学生多作文,乃至一周一篇,但不知收效几何,我以为难收其效。教育史上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力主少作,他在《中学以上教学法》中写到:“现代中学生至少一周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教我也必定越做越做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且不问这里所说的一学期作两三篇作文是否确当,关键是“每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的讲求实效的精神。是的,与其强调学生做的数多,使师生疲惫困乏,不胜其苦,草率应付了事,或者成为一种文字的游戏而已,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反复琢磨,反复修改。每做一次,让学生明白这类文章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多作,即是要求学生每次作文要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语言方面反复推敲,“练发散思维,备为炊之米。磨生花妙笔”,一次不行。两次、三次,一题多作,一做多改。真正搞通弄懂,也许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课外的练笔是必要的,因为课外练笔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陶行知认为“写日记是学做文章的一个最好方法”,叶圣陶有言:“为养成写作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发挥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机会,绝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日记是一天心灵的写真,也是每天生活的写实,把这些写出来,“便自然产生出活的文章”,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相互沟通,互通有无。      二、用心揣摩,善于模仿      作文应从模仿人手,这是一种传统写作训练形式,“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仿做的好处是入门快。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古语有言:“熟读唐诗兰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家训中要求儿女大量诵读前贤先圣的作品,这本身就存在模仿成分在内,朱熹在侏子大全》中有言:“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富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左宗棠要儿子左孝威看人家文章。“寻他思路,摩他思路,仿他腔调,晓得好处,学得好处”。这些都是前人作文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古代语文教育的一般认识。   家训的各个作者特别重视为子弟指定作文阅读书,并且都有严格要求,尤其注重气势上的要求。不独写文章如此,学诗作对也是这种要求,“然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古文如贾谊《治安策》、贾山《至言》、太史公《报任安书》、韩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论》、苏东坡《上神宗书》,时文如黄陶庵、吕晚村、袁简斋、曹寅谷,墨卷如《墨选观止》《乡墨精锐》中所选两排三叠之文,皆有最盛之气势。尔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边仿边作,学其气势问架结构,慢慢形成熟练技巧,对初学作文者、对于作文水平不佳者来说,确实有效,是速成之法。      三、注重积累。华实相符      在家训作者们看来,文学是知识的载体,要掌握知识,写好作文,就必须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基础练习。《颜氏家训》中有言:“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曾国藩要儿子纪泽:“尔作时文,宜先讲辞藻,欲求辞藻富丽,不可不分类钞撮体面话头。”“此时下手工夫,以分类手钞辞藻为第一义。”他要儿子从《说文》《经义述闻》,江慎修的《类腋》及《子史精华》《渊鉴类函》摘抄,因“可钞者尤多矣。此科名之要道,亦即学问之捷径也。”这些家训的作者们大都要求子女注意分类摘抄,以备作文之用。是的,作文时,腹中没有诗书经文作储备,如何下笔成文。写文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在前面文字功夫基础上的精巧构思,细致推敲,更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家训的作者们深明其理,加之他们本身大多是写作好手:有的还是著名作家,所以在他们的论述中更多注重文章的内涵和作品气势。颜之推在家训中要求子弟“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他希望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才气风骨,而不要太多地在意用典使事、辞藻声律,更不可“趋末弃本”,结果是雕章丽旬,堆砌典故,华丽不实,会将文章引向绝境。   至于写作的结构方面。另一位写作大家蒲松龄认为写文章要像用兵一样,避实击虚,具体地说,就是“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这些对我们作文教学不无裨益,值得注意。      四、广收意见。注重修改      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吕本中在《宋诗话辑佚》中认为:“文章频改,工夫自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频改之方人妙耳。此意学人不可不知也。”家训要求子弟注重文章的修改,这种修改不外乎三个途径:   一种是与亲友商讨,不要自以为是,《颜氏家训》言:“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另外请先生修改,曾国藩要求儿子将每月所作“五课揣摩之文送师阅改”。还有是家训作者帮子改文,曾国藩要求儿子作文不断,并要寄由他审阅,家书中曾有言“《闻人赋》圈批发还。尔能抗心希古,大慰余怀”。还要儿子将每月“作一课气势之文。寄余阅改”。   当前写作训练是学生写,教师改,长期以来养成了学生的懒散行为和依赖心理,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即了事,高分喜不自胜,低分干脆塞进抽屉,不思不考,消极被动,无所作为,至于家长和学校领导长期以来要求教师精批细改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做到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在修改的过程中,注意好批与改的问题,多就少改。文章内容方面和篇章结构要批,字词句标点问题要改。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同学生一起修改文章,可以教师精批,也可以只作点评论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也可以同学互批,学生自批。学生作文作好后,可以让他们先自己读一下,在读中去体悟自己文章的好坏优劣,慢慢能够做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摘要:中国古代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训诫形式出现。人们以各种形式和合乎家庭社会需要的内容训诫子弟,促其做人、读书和作文,从而道德文章兼长。写作训练是其中一项十分重妻的教育内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有较多的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古代家训;作文教学;模仿;练习      中国古代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不管是历代的文学家、史学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也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没有不重视家庭教育,不重视家训的。中国古代家训肇端久远。源远流长,西周就有周公旦为训诫儿子的《戒伯禽》。家训以训诫形式出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以各种形式和合乎家庭社会需要的内容训诫子弟,促其做人、读书和作文,从而道德文章兼长。其中,写作训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现从写法指导上举要如下。希望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多写常记。勤于练习      古代家训对子弟的读、写、听、说要求很高,十分重视多读,多写,多作,认为多写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最终落笔于写,“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唐彪有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傲,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读对写虽有借鉴作用,但文章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珠圆玉润”。曾国藩讲到读书之法时。提出“四多”,即“看读写作,四者每月不可缺少”。他讲到“读”的地方。大都涉及作文。他鼓励儿子于三十岁前努力作诗文,立定规模,对于“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诗,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这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他还对儿子曾纪泽讲:“时文亦不必苦心孤诣去作,但常常作文。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贝q粗。”他要求儿子“三八日作一文一诗…‘嗣后尔每月作五课揣摩之文,作一课气势之文。”“以后写安禀来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   这其实就是叫儿子进行“道德长跑”,写周记、日记让父亲检查,查其对文字的功夫,对时事的认识。联系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看到很多学校,教师要求学生多作文,乃至一周一篇,但不知收效几何,我以为难收其效。教育史上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力主少作,他在《中学以上教学法》中写到:“现代中学生至少一周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教我也必定越做越做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且不问这里所说的一学期作两三篇作文是否确当,关键是“每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的讲求实效的精神。是的,与其强调学生做的数多,使师生疲惫困乏,不胜其苦,草率应付了事,或者成为一种文字的游戏而已,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反复琢磨,反复修改。每做一次,让学生明白这类文章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多作,即是要求学生每次作文要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语言方面反复推敲,“练发散思维,备为炊之米。磨生花妙笔”,一次不行。两次、三次,一题多作,一做多改。真正搞通弄懂,也许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课外的练笔是必要的,因为课外练笔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陶行知认为“写日记是学做文章的一个最好方法”,叶圣陶有言:“为养成写作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发挥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机会,绝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日记是一天心灵的写真,也是每天生活的写实,把这些写出来,“便自然产生出活的文章”,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相互沟通,互通有无。      二、用心揣摩,善于模仿      作文应从模仿人手,这是一种传统写作训练形式,“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仿做的好处是入门快。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古语有言:“熟读唐诗兰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家训中要求儿女大量诵读前贤先圣的作品,这本身就存在模仿成分在内,朱熹在侏子大全》中有言:“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富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左宗棠要儿子左孝威看人家文章。“寻他思路,摩他思路,仿他腔调,晓得好处,学得好处”。这些都是前人作文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古代语文教育的一般认识。   家训的各个作者特别重视为子弟指定作文阅读书,并且都有严格要求,尤其注重气势上的要求。不独写文章如此,学诗作对也是这种要求,“然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古文如贾谊《治安策》、贾山《至言》、太史公《报任安书》、韩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论》、苏东坡《上神宗书》,时文如黄陶庵、吕晚村、袁简斋、曹寅谷,墨卷如《墨选观止》《乡墨精锐》中所选两排三叠之文,皆有最盛之气势。尔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边仿边作,学其气势问架结构,慢慢形成熟练技巧,对初学作文者、对于作文水平不佳者来说,确实有效,是速成之法。      三、注重积累。华实相符      在家训作者们看来,文学是知识的载体,要掌握知识,写好作文,就必须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基础练习。《颜氏家训》中有言:“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曾国藩要儿子纪泽:“尔作时文,宜先讲辞藻,欲求辞藻富丽,不可不分类钞撮体面话头。”“此时下手工夫,以分类手钞辞藻为第一义。”他要儿子从《说文》《经义述闻》,江慎修的《类腋》及《子史精华》《渊鉴类函》摘抄,因“可钞者尤多矣。此科名之要道,亦即学问之捷径也。”这些家训的作者们大都要求子女注意分类摘抄,以备作文之用。是的,作文时,腹中没有诗书经文作储备,如何下笔成文。写文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在前面文字功夫基础上的精巧构思,细致推敲,更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家训的作者们深明其理,加之他们本身大多是写作好手:有的还是著名作家,所以在他们的论述中更多注重文章的内涵和作品气势。颜之推在家训中要求子弟“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他希望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才气风骨,而不要太多地在意用典使事、辞藻声律,更不可“趋末弃本”,结果是雕章丽旬,堆砌典故,华丽不实,会将文章引向绝境。   至于写作的结构方面。另一位写作大家蒲松龄认为写文章要像用兵一样,避实击虚,具体地说,就是“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这些对我们作文教学不无裨益,值得注意。      四、广收意见。注重修改      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吕本中在《宋诗话辑佚》中认为:“文章频改,工夫自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频改之方人妙耳。此意学人不可不知也。”家训要求子弟注重文章的修改,这种修改不外乎三个途径:   一种是与亲友商讨,不要自以为是,《颜氏家训》言:“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另外请先生修改,曾国藩要求儿子将每月所作“五课揣摩之文送师阅改”。还有是家训作者帮子改文,曾国藩要求儿子作文不断,并要寄由他审阅,家书中曾有言“《闻人赋》圈批发还。尔能抗心希古,大慰余怀”。还要儿子将每月“作一课气势之文。寄余阅改”。   当前写作训练是学生写,教师改,长期以来养成了学生的懒散行为和依赖心理,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即了事,高分喜不自胜,低分干脆塞进抽屉,不思不考,消极被动,无所作为,至于家长和学校领导长期以来要求教师精批细改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做到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在修改的过程中,注意好批与改的问题,多就少改。文章内容方面和篇章结构要批,字词句标点问题要改。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同学生一起修改文章,可以教师精批,也可以只作点评论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也可以同学互批,学生自批。学生作文作好后,可以让他们先自己读一下,在读中去体悟自己文章的好坏优劣,慢慢能够做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相关文章

  • 从家训看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 [摘 要]中国古代的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古代家庭教育的许多观点.本文通过对古代家训的内容进行分析,考察了古代家庭教育的科学做法,以期对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家训:传统家训:家庭教育 传统家训是在中国传统 ...查看


  • [曾氏古代名人]曾国藩家训要求:
  • 曾国藩家训要求: 励志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所贪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所激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勤奋 勤字上用尽工夫.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 气节 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明理 知万事之本.而后知文字之原.(原同源) 养性 1. ...查看


  • 中国传统家训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启示
  • 摘 要:中国传统家训卷帙浩繁,蕴含丰富的家庭德育思想精华.新时期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可从中汲取的现代启示可以概括为"四个重视":一是重视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封建皇帝亲自撰训教家:二是重视家庭德育,传统家训文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 ...查看


  • 古代家规.家训简介
  • 资料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一枝山     时间: 2009-12-22 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说是源远而流长.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 ...查看


  • 黎恒茂推荐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 ...查看


  •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经典!
  • 回复数字"1"阅读<国学经典>:回复数字"2"可阅读<深度好文集>:回复"3"阅读<醒世奇文>;回复"4"阅读<历史著 ...查看


  • 传统家训家规中优秀家教方法透视
  • 2010年 第4期科教纵横 传统家训家规中优秀家教方法透视 文/刘晓丹 摘 要: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家训家规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庭独特的家教方法.其具体表现为重视早教.注重环境习染的优良传统以及注重言传身教.宽严相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家庭教 ...查看


  • 吟诵经典浸润心灵提高素养
  • [摘要]本研究报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其中主要成果包括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查看


  • 中国古代名人家训9篇,千古好家风!|雜·讀
  • 功能介绍雜書舘是由高晓松担任馆长的大型私立公益图书馆,设有国学馆及新书馆,馆藏图书及纸质文献资料近百万册(件). 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