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经典浸润心灵提高素养

  【摘要】本研究报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其中主要成果包括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时,我们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等五种古代蒙学教材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新课堂教育实验 语文 校本教材编写 使用

  一、研究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劳动技能的培训有了保障,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在的中职生尤其是90后学生,往往心性浮躁、缺乏耐心,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慢慢地这个群体将心灵干涸,人性丧失,成为垮掉的一代。如果能让学生的心安定下来,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把握好学习时机,他们就会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养,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们认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让他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精华,滋养身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汉武帝开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历史先河,此后经典学习代代相传。1942年,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所以,学习古代经典,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塑造精神、造就永不言败的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推行的新课堂教育实验,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堂教育实验就是要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新课堂教育实验方案”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我们拟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把经典诵读引入课堂。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新课堂教育实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职业教育在通过实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接引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健康良好的心态、情感与品行。开发语文校本教材,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对中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抓起。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历练文化眼光,提高文化品位,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丰富文化阅历,感受文化韵味。这样,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发扬广大才会有希望,有保障。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朱光潜先生有言:“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口语表达和作文能力等多种能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3.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1.准备阶段。确定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2.调查阶段。制定两种问卷调查表,一是编写调查表,二是使用调查表;在实施调查后,进行数据分析,形成调查报告。3.实施阶段。收集资料,确定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而研究编写体例和内容,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4.总结阶段。校对、审定校本教材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分析探究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研究如何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中华古代文化经典多而杂,本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我们确立了以下四个编写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本内容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让学生读有所序,在诵读过程中逐渐提高。

  (2)针对性原则。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能熟练运用的词汇较少,因此读本内容的选择、注音、解释就必须针对学生水平,诗文内容要易于理解,注解内容力求通俗易懂。

  (3)动态性原则。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不断进步,诵读文本也不能一成不变,随着我们对经典研究的深入,补充更新文本内容将成为恒久的任务。   (4)数量适度原则。中华古代经典浩如烟海,不可能让学生全数尽读。因此要精挑细选,篇目数量适度。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精选了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学生诵读的基本内容。

  编选五种蒙学教材,是因为《三字经》用点多,知识性强,文笔自然流畅,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首重礼仪孝悌,端正思想,知识传授则在其次。《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精辟地阐明了为人修身治家之道。《增广贤文》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另外编写时删去不少消极宿命的语句,便于学生领悟其精髓。《千字文》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常识,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对于学生“博闻强识”很有帮助。

  在编选古典诗词时,我们本着“汇集各个时代、不同诗人、风格多样的名篇佳作”的原则,优中选优,好中选好,遴选出100首经典诗词,让学生在《饮酒》中品味陶渊明的人生境界,在《春望》中感受杜甫的忧国情怀,和刘禹锡同游陋室,与辛弃疾共度元宵。这些经典中,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睿智的处事哲学,无不洋溢着人文关怀、人性光辉。

  教材共包含六个单元:一是《三字经》;二是《千字文》;三是《弟子规》;四是《增广贤文》(节选);五是《朱子家训》;六是古典诗词。每一篇作品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原文、译文对照阅读;(2)注释;(3)作者简介;(4)作品简析;(5)名句积累。

  2.研究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有了校本教材后,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引导中职生使用教材和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立足文本,指导诵读方法。

  古诗文的诵读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直面经典 真心接触,熟读成诵。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真心接触”,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诵读,还可“不求甚解”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

  二是纵横联系,不断积累,加深感悟。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将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如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时,引导学生诵读其他有关“春”的名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牧的《清明》,白居易的《忆江南》等,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诵读中横向对比感悟效果。

  三是加强诵读,引导想象,融情入境。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须独具匠心,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造,从而感受有声有色的丰富内涵。如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我们通过文本中的“作品简析”帮助学生融情入境:薄暮时分,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在青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此时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般明净的纯美诗境。

  四是自主理解,多元解读,回味无穷。一首好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诵读郑板桥的《竹石》时,有人看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有人赞美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有人感悟竹子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茁壮生长。

  如果只是一味地诵读,恐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觉得乏味、厌倦。如果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如朗读比赛、默写比赛、收集同题材的诗歌比赛等,势必会提高学生诵读热情和兴趣,将古代经典诵读活动长期开展下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提高文化素养。

  七、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们下一步将努力做到:1.对选文的分析再深入、具体、精辟、准确一些,力求做到每一篇选文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反映作品特色。2.增加一些古代经典散文,如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新课堂教育实验下语文校本教材的研究与编写》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BD-0515。作者即本课题主持人。

  (作者单位:沁阳市海泉中学(沁阳职专))编辑/张俊英

  【摘要】本研究报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其中主要成果包括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时,我们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等五种古代蒙学教材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新课堂教育实验 语文 校本教材编写 使用

  一、研究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劳动技能的培训有了保障,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在的中职生尤其是90后学生,往往心性浮躁、缺乏耐心,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慢慢地这个群体将心灵干涸,人性丧失,成为垮掉的一代。如果能让学生的心安定下来,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把握好学习时机,他们就会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养,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们认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让他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精华,滋养身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汉武帝开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历史先河,此后经典学习代代相传。1942年,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所以,学习古代经典,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塑造精神、造就永不言败的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推行的新课堂教育实验,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堂教育实验就是要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新课堂教育实验方案”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我们拟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把经典诵读引入课堂。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新课堂教育实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职业教育在通过实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接引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健康良好的心态、情感与品行。开发语文校本教材,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对中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抓起。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历练文化眼光,提高文化品位,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丰富文化阅历,感受文化韵味。这样,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发扬广大才会有希望,有保障。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朱光潜先生有言:“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口语表达和作文能力等多种能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3.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1.准备阶段。确定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2.调查阶段。制定两种问卷调查表,一是编写调查表,二是使用调查表;在实施调查后,进行数据分析,形成调查报告。3.实施阶段。收集资料,确定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而研究编写体例和内容,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4.总结阶段。校对、审定校本教材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分析探究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研究如何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中华古代文化经典多而杂,本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我们确立了以下四个编写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本内容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让学生读有所序,在诵读过程中逐渐提高。

  (2)针对性原则。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能熟练运用的词汇较少,因此读本内容的选择、注音、解释就必须针对学生水平,诗文内容要易于理解,注解内容力求通俗易懂。

  (3)动态性原则。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不断进步,诵读文本也不能一成不变,随着我们对经典研究的深入,补充更新文本内容将成为恒久的任务。   (4)数量适度原则。中华古代经典浩如烟海,不可能让学生全数尽读。因此要精挑细选,篇目数量适度。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精选了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学生诵读的基本内容。

  编选五种蒙学教材,是因为《三字经》用点多,知识性强,文笔自然流畅,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首重礼仪孝悌,端正思想,知识传授则在其次。《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精辟地阐明了为人修身治家之道。《增广贤文》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另外编写时删去不少消极宿命的语句,便于学生领悟其精髓。《千字文》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常识,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对于学生“博闻强识”很有帮助。

  在编选古典诗词时,我们本着“汇集各个时代、不同诗人、风格多样的名篇佳作”的原则,优中选优,好中选好,遴选出100首经典诗词,让学生在《饮酒》中品味陶渊明的人生境界,在《春望》中感受杜甫的忧国情怀,和刘禹锡同游陋室,与辛弃疾共度元宵。这些经典中,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睿智的处事哲学,无不洋溢着人文关怀、人性光辉。

  教材共包含六个单元:一是《三字经》;二是《千字文》;三是《弟子规》;四是《增广贤文》(节选);五是《朱子家训》;六是古典诗词。每一篇作品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原文、译文对照阅读;(2)注释;(3)作者简介;(4)作品简析;(5)名句积累。

  2.研究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有了校本教材后,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引导中职生使用教材和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立足文本,指导诵读方法。

  古诗文的诵读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直面经典 真心接触,熟读成诵。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真心接触”,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诵读,还可“不求甚解”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

  二是纵横联系,不断积累,加深感悟。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将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如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时,引导学生诵读其他有关“春”的名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牧的《清明》,白居易的《忆江南》等,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诵读中横向对比感悟效果。

  三是加强诵读,引导想象,融情入境。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须独具匠心,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造,从而感受有声有色的丰富内涵。如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我们通过文本中的“作品简析”帮助学生融情入境:薄暮时分,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在青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此时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般明净的纯美诗境。

  四是自主理解,多元解读,回味无穷。一首好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诵读郑板桥的《竹石》时,有人看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有人赞美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有人感悟竹子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茁壮生长。

  如果只是一味地诵读,恐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觉得乏味、厌倦。如果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如朗读比赛、默写比赛、收集同题材的诗歌比赛等,势必会提高学生诵读热情和兴趣,将古代经典诵读活动长期开展下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提高文化素养。

  七、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们下一步将努力做到:1.对选文的分析再深入、具体、精辟、准确一些,力求做到每一篇选文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反映作品特色。2.增加一些古代经典散文,如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新课堂教育实验下语文校本教材的研究与编写》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BD-0515。作者即本课题主持人。

  (作者单位:沁阳市海泉中学(沁阳职专))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 古诗活动方案
  • "蓝色经典 浸润生命"母语素养工程实施规划 青岛沧海路小学2014.2 一.指导思想 为打造"蓝色心海"校园文化,为进一步建设书香校园,根据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在学生中开展诗文诵读和静心习字活动.让学 ...查看


  • 传承国学经典经典润泽心灵洪小简报12.11
  • 传承国学经典 经典润泽心灵 为了积极贯彻教育局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传统经典文化积累的成果,本学期我们洪山小学通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践行弟子规,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丰 ...查看


  • 六一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工作总结
  • 六一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 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 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 ...查看


  • 经典诗文演讲赛
  • "经典诗文朗诵会"演讲比赛活动安排 根据学校制定的经典诗文朗诵会活动总体方案,为教育学生树立"责任.奉献"的志愿者精神,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诵读文质兼美的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得到美的熏陶,受到良好 ...查看


  • 曹庄小学经典诵读总结
  • 曹庄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工作总结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q ...查看


  • 妙语来诵读书香能致远
  •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尤其是古诗词,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查看


  • 董塘中心小学古诗词诵读比赛方案
  • 2014年董塘中心小学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教育活动,吟诵经典诗词及其名言佳句,不仅可以 ...查看


  • 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 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高州市第一小学国学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增强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定稿)
  •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 作者姓名: 马 艳 霞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主考学校:_ 兰 州 大 学_____ 准考证号: [1**********]4 指导教师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