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习俗

鄂倫春族習俗

鄂倫春人愛穿用毛皮縫製的各種服裝。他們不僅冬天穿皮裝,就是夏天也有許多人穿,而上山狩獵那就更是少不了要穿它了。因為毛皮服裝,既能禦寒又能防雨,而且還耐磨,非常適合狩獵時穿用。

沿河流而移動,逐野獸而遷徙,是鄂倫春人的居住特點。他們在山林中四處遊獵,每到一處就選擇地勢高,水源充足,避風而陽光好的地方,將他們的家──仙人柱搭設起來。

"仙人柱",也稱撮羅子,是一種可以隨時搭起來或拆解的簡易房屋。一般是用幾十根 9 米長左右的樺木或柳木桿和一些樺樹皮、獸皮之類的東西搭設而成的。在搭設仙人柱時,每根木桿都要埋到土裏二寸多深,上端向中心傾斜,互相交叉固定,形狀如同半張開的傘架。仙人柱的大小根據家庭人口的多少來決定。夏天,仙人柱搭設在比較高的地方,這樣,有利於通風散熱。外面蓋的是樺樹皮、蘆葦或白布。冬天搭設的比較矮小,外面蓋的是各種獸皮。

鄂倫春族有一些有趣的生活禁忌:姑娘出嫁時,娘家不能陪送剪子、鏡、茶壺之類的東西,否則新娘的兄弟要遭到麻煩;出嫁的姑娘回家後不能刷鍋,否則會把財運刷跑了;孕婦不能鋪熊皮,也不能進產房,否則會流產;青年人不能叫長輩的名字,否則要遭到麻煩;戴孝期間不剪頭,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不允許和別人吵嘴鬥歐,過年時既不給別人拜年,也不接受別人的拜年。

在出獵前不許說一定要打到幾個什麼野獸,如果這樣說了,就會什麼也打不到;打到大野獸払五臟時,心臟和舌頭要連著,煮的時候也要這樣,只有到了吃的時候才能

割斷,否則就打不著野獸了;吃完後,骨頭不能隨便亂扔,必須將犴骨揀起來,扔到河裏,如果被狗或野獸吃了,對狩獵也很不利;出獵時不打雁,否則對夫妻感情不利,因為雁雌雄總在一起,如打死一隻,另一隻就變成孤雁了;對猛獸不能直稱其名,對熊稱“老爺子”,而對老虎則稱其為“獸王”。

鄂倫春族

簡介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

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 嘉蔭縣和黑河市。“鄂

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Top of Page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

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

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

業。 鄂倫春族 歷史

Top of Page

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

的人”,或“有馴鹿的人”。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

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百發百中的射手,他們對各種野獸的習性

和生話規律瞭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

最早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西從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的

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鄂倫春人中的一部分,從黑龍江以北

陸續南遷到大小興安嶺,現分佈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南木、黑龍江省十

八站,白依那、黑河、遜克、嘉陰等地、人口已達6千餘人。20世紀40年

代他們還是一個帶有原始公社殘餘的遊獵民族,獵獲物在部族內帄均分配,

保存著一些原始社會共同消費和帄均分配的習慣,老、弱、傷、殘者不但分

到一份,而且還要多一些。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告別了狩獵,

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心靈手巧,能夠利用樺樹皮製作出

精美的手工藝品----衣、鞋、盒、簍、桶、箱,甚至是輕巧的樺皮船。這些物

品上有美麗的圖案,輕巧耐用,精緻大方。 鄂倫春族 音樂 Top of Page

鄂 倫春族約有三千多人,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

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等縣。他們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無本民族文字。鄂倫春信仰薩滿教。

『扎恩達勒』是鄂倫春族採用一些固定曲調即興演唱的歌曲。種類很多,風格多樣 。伴有口琴,手鼓所表演的轉圈舞點綴了茫茫的大草原。 鄂倫春族

禮儀

Top of Page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帅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倫春族

慶節

Top of Page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裏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鄂倫春族 婚俗

鄂倫春族

服飾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遊獵,服飾多以鹿、豹、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Top of Page Top of Page 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男子出獵時,穿豹皮衣、皮褲,戴豹頭皮帽,穿烏拉。現今日常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服飾圖案

服飾圖案主要有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三種:

幾何紋。數量最多,主要有圓點紋、三角紋、水波紋、浪花紋、半圓紋、單回紋、雙回紋、丁字紋、方形紋、渦紋等。多半依個人需要大 量組合,以產生新的圖案節奏和旋律。

植物紋。數量居次,以葉子紋、樹形紋、花草紋、花蕾紋等為主,其中南綽羅花紋樣尤為突出,運用甚廣。鄂倫春語「南綽羅花」意為「最美的花」,象徵純潔的愛情。多用於姑娘嫁妝的,以示愛情純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雲卷變形紋表示。

動物紋。數量最少,主要有雲卷蝴蝶紋、鹿形紋、鹿頭雲卷紋及馬紋。還有借鑒他民族的紋樣,如「壽」字紋等。

在長期的遊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豹皮服飾文化。豹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極好。不同季節的豹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豹皮毛長而密,

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豹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豹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豹頭皮帽。

這種帽子用完整的豹子頭皮制做而成。其方法是:將豹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豹皮做兩隻假耳朵縫上,豹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隻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豹子而出現誤傷。 鄂倫春族 飲食 Top of Page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麵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裏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裏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鄂倫春族 建築 Top of Page

“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桿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傾斜度約6 0 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他木桿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豹皮或樺樹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禦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裏面生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出進的門。斜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疊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豹皮覆蓋。一架斜人柱約需豹皮五六十張。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蓋樺樹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

斜人柱結構簡單,拆蓋極為容易,所用原料幾乎俯首即拾。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這種較為原始的活動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獵時才偶爾搭建,用以棲身或暫避風寒。 鄂倫春族

習俗

Top of Page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帅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瑤族--禁忌

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裏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

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曆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 鄂倫春族 宗教 Top of Page

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導致鄂倫春人多神崇拜。鄂倫春人認為,自然界的山川樹木,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都存在著神靈。出獵時每遇到古樹、高崖、洞窟都以為是山神“白那恰”的棲地不敢喧嘩,要叩首供肉,祈求帄安豐收。鄂倫春敬畏熊,稱熊為“雅亞”(祖父),“太貼”(祖母)或“阿瑪哈”(舅舅),不直呼其名。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習俗

鄂倫春人愛穿用毛皮縫製的各種服裝。他們不僅冬天穿皮裝,就是夏天也有許多人穿,而上山狩獵那就更是少不了要穿它了。因為毛皮服裝,既能禦寒又能防雨,而且還耐磨,非常適合狩獵時穿用。

沿河流而移動,逐野獸而遷徙,是鄂倫春人的居住特點。他們在山林中四處遊獵,每到一處就選擇地勢高,水源充足,避風而陽光好的地方,將他們的家──仙人柱搭設起來。

"仙人柱",也稱撮羅子,是一種可以隨時搭起來或拆解的簡易房屋。一般是用幾十根 9 米長左右的樺木或柳木桿和一些樺樹皮、獸皮之類的東西搭設而成的。在搭設仙人柱時,每根木桿都要埋到土裏二寸多深,上端向中心傾斜,互相交叉固定,形狀如同半張開的傘架。仙人柱的大小根據家庭人口的多少來決定。夏天,仙人柱搭設在比較高的地方,這樣,有利於通風散熱。外面蓋的是樺樹皮、蘆葦或白布。冬天搭設的比較矮小,外面蓋的是各種獸皮。

鄂倫春族有一些有趣的生活禁忌:姑娘出嫁時,娘家不能陪送剪子、鏡、茶壺之類的東西,否則新娘的兄弟要遭到麻煩;出嫁的姑娘回家後不能刷鍋,否則會把財運刷跑了;孕婦不能鋪熊皮,也不能進產房,否則會流產;青年人不能叫長輩的名字,否則要遭到麻煩;戴孝期間不剪頭,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不允許和別人吵嘴鬥歐,過年時既不給別人拜年,也不接受別人的拜年。

在出獵前不許說一定要打到幾個什麼野獸,如果這樣說了,就會什麼也打不到;打到大野獸払五臟時,心臟和舌頭要連著,煮的時候也要這樣,只有到了吃的時候才能

割斷,否則就打不著野獸了;吃完後,骨頭不能隨便亂扔,必須將犴骨揀起來,扔到河裏,如果被狗或野獸吃了,對狩獵也很不利;出獵時不打雁,否則對夫妻感情不利,因為雁雌雄總在一起,如打死一隻,另一隻就變成孤雁了;對猛獸不能直稱其名,對熊稱“老爺子”,而對老虎則稱其為“獸王”。

鄂倫春族

簡介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

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 嘉蔭縣和黑河市。“鄂

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Top of Page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

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

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

業。 鄂倫春族 歷史

Top of Page

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

的人”,或“有馴鹿的人”。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

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百發百中的射手,他們對各種野獸的習性

和生話規律瞭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

最早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西從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的

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鄂倫春人中的一部分,從黑龍江以北

陸續南遷到大小興安嶺,現分佈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南木、黑龍江省十

八站,白依那、黑河、遜克、嘉陰等地、人口已達6千餘人。20世紀40年

代他們還是一個帶有原始公社殘餘的遊獵民族,獵獲物在部族內帄均分配,

保存著一些原始社會共同消費和帄均分配的習慣,老、弱、傷、殘者不但分

到一份,而且還要多一些。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告別了狩獵,

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心靈手巧,能夠利用樺樹皮製作出

精美的手工藝品----衣、鞋、盒、簍、桶、箱,甚至是輕巧的樺皮船。這些物

品上有美麗的圖案,輕巧耐用,精緻大方。 鄂倫春族 音樂 Top of Page

鄂 倫春族約有三千多人,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

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等縣。他們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無本民族文字。鄂倫春信仰薩滿教。

『扎恩達勒』是鄂倫春族採用一些固定曲調即興演唱的歌曲。種類很多,風格多樣 。伴有口琴,手鼓所表演的轉圈舞點綴了茫茫的大草原。 鄂倫春族

禮儀

Top of Page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帅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倫春族

慶節

Top of Page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裏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鄂倫春族 婚俗

鄂倫春族

服飾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遊獵,服飾多以鹿、豹、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Top of Page Top of Page 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男子出獵時,穿豹皮衣、皮褲,戴豹頭皮帽,穿烏拉。現今日常已普遍著布衣、膠鞋,但出獵時仍多著皮衣。

服飾圖案

服飾圖案主要有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三種:

幾何紋。數量最多,主要有圓點紋、三角紋、水波紋、浪花紋、半圓紋、單回紋、雙回紋、丁字紋、方形紋、渦紋等。多半依個人需要大 量組合,以產生新的圖案節奏和旋律。

植物紋。數量居次,以葉子紋、樹形紋、花草紋、花蕾紋等為主,其中南綽羅花紋樣尤為突出,運用甚廣。鄂倫春語「南綽羅花」意為「最美的花」,象徵純潔的愛情。多用於姑娘嫁妝的,以示愛情純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雲卷變形紋表示。

動物紋。數量最少,主要有雲卷蝴蝶紋、鹿形紋、鹿頭雲卷紋及馬紋。還有借鑒他民族的紋樣,如「壽」字紋等。

在長期的遊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豹皮服飾文化。豹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極好。不同季節的豹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豹皮毛長而密,

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豹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豹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豹頭皮帽。

這種帽子用完整的豹子頭皮制做而成。其方法是:將豹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豹皮做兩隻假耳朵縫上,豹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隻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豹子而出現誤傷。 鄂倫春族 飲食 Top of Page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麵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裏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裏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鄂倫春族 建築 Top of Page

“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桿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傾斜度約6 0 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他木桿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豹皮或樺樹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禦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裏面生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出進的門。斜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疊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豹皮覆蓋。一架斜人柱約需豹皮五六十張。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蓋樺樹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

斜人柱結構簡單,拆蓋極為容易,所用原料幾乎俯首即拾。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這種較為原始的活動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獵時才偶爾搭建,用以棲身或暫避風寒。 鄂倫春族

習俗

Top of Page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帅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瑤族--禁忌

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裏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

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曆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 鄂倫春族 宗教 Top of Page

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導致鄂倫春人多神崇拜。鄂倫春人認為,自然界的山川樹木,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都存在著神靈。出獵時每遇到古樹、高崖、洞窟都以為是山神“白那恰”的棲地不敢喧嘩,要叩首供肉,祈求帄安豐收。鄂倫春敬畏熊,稱熊為“雅亞”(祖父),“太貼”(祖母)或“阿瑪哈”(舅舅),不直呼其名。

鄂倫春族


相关文章

  • 鄂伦春族过年习俗
  • 鄂伦春族过年习俗 鄂伦春人过春节很隆重,因是狩猎民族,其生活方式有着深深的狩猎文化的印迹.在他们看来春节不仅是一岁之首,也是在庆贺丰收,所以,他们对春节非常重视.鄂伦春人过年不论怎么忙,都要赶回家与亲人们团聚.晚辈要给长辈们磕头,鄂伦春人认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鄂伦春族中秋习俗
  •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这幅中秋节手抄报制作精美,特别是绘画贴合主题,值 ...查看


  •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 55 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 以计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 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 日,大致可以分为 ...查看


  • 2物质生产民俗
  •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教学内容: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 教学重点:物质生产 ...查看


  • 黑龙江特色民俗艺术 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鄂伦春民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山林中,过着"一呀一匹烈马,一人一杆枪"的游猎生活.与山林为伴,与野兽为邻.创造和保留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传统技艺.曲艺.民俗.传统音乐等4类6项. ...查看


  •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少数民族元宵节习俗
  • 和汉族一样,部分少数民族兄弟也过元宵节,它们分别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白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壮族.黎族和仡佬族等 满族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白族 ...查看


  • 春节手抄报:各民族习俗
  •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 ...查看


  • 清明节黑板报:台湾清明节
  •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台湾清明节 中国 ...查看


  • 清明节黑板报:各民族清明节
  •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台湾清明节 中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