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特色民俗艺术 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伦春民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山林中,过着"一呀一匹烈马,一人一杆枪"的游猎生活。与山林为伴,与野兽为邻。创造和保留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传统技艺、曲艺、民俗、传统音乐等4类6项。其中包括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莫苏昆,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赞达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鄂伦春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列入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多达12种,其中包括鄂伦春族萨满服饰、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口弦琴、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族传统服饰、鄂伦春族萨满祭祀、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族刺绣。

古籍记载:"鄂伦春地宜桦。"桦树林可占鄂伦春地区整个林木的20%。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不仅装点了大地,还装点着鄂伦春的家园,与鄂伦春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而且默默地为鄂伦春人造福。大小兴安岭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孕育了丰富的桦树皮文化资源。桦树除了可以做箭杆、鞍板和刀柄以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桦树皮用处更为广泛。桦树皮手工艺制作丰富多彩。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利用桦树皮制作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桦树皮器皿,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桦树皮文化,运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体现了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而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最具特色,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外层厚实坚韧,容易剥离,剥之可长达数尺,取材方便。首先。桦树皮的外皮可以盖房。用桦皮苫盖屋顶优点很多,遮风挡雨,历久不坏,最耐冰霜,且使屋内冬暖夏凉。据《吉林通志》载:"桦木之用在皮,厚者盈寸,取以为室,上覆为瓦,旁为墙壁户牖,体轻而土工省,逐兽而频移,山中所产不可胜用也。" (乾隆《吉林风土杂咏十二首·周斐序》)在古代,这样的林中住宅,对于山林中的猎户来说,显然是适宜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都"各取其皮以为屋,各取其材以为器。"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诗,称赞桦皮房(满语称"周斐"):"巢处遗风藉桦皮,上檐侧壁总堪为,端夸不漏还胜瓦,岂虑频迁等奕基。瓮牖绳枢犹未备,夏凉冬暖且相宜。王侯第宅皇州遍,芮鞫无型尔尚知。"

其次,桦树皮的外皮可以制船。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同样是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桦皮船是大兴安岭鄂伦春人的亲密伙伴及水上交通工具,桦皮船形如柳叶儿,用樟子松做骨架,外包无孔洞桦树皮。全船靠松木削成的木钉加以固定,桦皮与桦皮连接处用松树油涂抹,经烘烤船会密不透水。桦皮船行进速度快且轻巧,搬运方便。用桦皮做的渡船,长六七尺,可容二人。"桦船携趁渡头忙,来往轻飞逐鸟翔。收拾烟波人散后,一肩帆影荷斜阳。"方观承的《卜魁竹枝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斜照的桦皮船在嫩江繁忙摆渡的情景。

桦树皮的内皮具备质地柔软,成张成片,易加工,不透水,桦树皮制品又具备轻便,不怕磕碰的种种特点。因此,鄂伦春人根据桦树皮柔韧性强,易塑造,富油脂,不易透水和腐烂的特点,加工制作了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形成了独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如桦皮桶、桦皮篓子、针线盒(篓)、烟盒、拾果用具、箱子等。桦皮又可为縆(绳索),制冠,造履,用来制作装饰品和生产生活器具。桦皮可以缠裹箭弓、刀把、鞍镫之类,桦皮还可以用来缝篓、缝补席。将薄皮剥下缝联在一起作油单,大雨可以不漏。大的圆桶用来担水,盛装米面之用,谓之桦皮斗。俄罗斯也有类似的桦皮斗,小巧玲珑,雕镂精巧,宜贮槟榔、鼻烟,号老羌斗。

桦皮工艺品,主要有在桦皮上刻的云纹、花纹、水纹或动物形象制成的桦皮帽和刀鞘,有用桦木或桦树皮雕压花纹、动物形象,有用桦木碹成、挖成或编成的桦木盆、桦木勺、桦皮碗、桦皮桶、桦皮盒、桦皮匣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提到桦皮匣,使人不仅想到鄂伦春人祭祖的时候就是将用木头削成的人形放在桦木匣内,再将匣挂于树上,凡有疾时,则宰牲畜以祭之。

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的又一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地域性。打下来的狍子所剩的狍皮被鄂伦春人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人民以兽肉为食、兽皮为衣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鄂伦春人的狍皮生活用品主要有:狍皮被、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角帽、套裤、靴子等。

用兽皮制作的衣服不仅耐磨,而且能较好地御寒,特别适用于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和终年爬山穿林的游猎生活。皮衣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狍皮、鹿皮和犴皮,其中用狍皮最多。

鄂伦春人在不同季节穿着不同的服装,其制作方法和选料也不同。冬季穿的皮袍,鄂伦春语"苏恩",是用在冬季猎获的狍皮制作的,此季节狍皮毛长皮厚,穿着特别保暖。夏季的衣服是用皮薄、毛短的红杠子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古拉米",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卡热莫纳"。

皮裤,鄂伦春语"额热克依",亦多用狍皮制作。男女有别,随着时代的变化,长短略有变化。

狍头帽,即狍头皮帽子。鄂伦春语叫"灭塔哈"。是用完整的狍脑袋皮缝制而成,而且连狍耳、眼、鼻都要保留下来。有的甚至将两个角也留下来。戴上这种帽子,既保暖又别致,是男人们最喜欢戴的。这也是鄂伦春服饰中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装束。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起伪装和蒙蔽野兽作用。

鄂伦春人穿的狍皮做的鞋叫"奇哈密",穿上狍皮制作的袜子叫"道克吐恩"。戴的狍皮手套叫"考胡路"。

另外,狍皮还可以做被褥。狍皮被叫"纳纳乌拉",狍腿皮褥子叫"喔沙舍克吐恩"。

总之,狍皮制品是鄂伦春人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品。其制作工具主要有熟皮子使用的木扎刀,"乌""毛丹""贺得勒"等。其制作工艺成为鄂伦春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伦春人在生产生活中,还创造了曲艺莫苏昆和传统音乐赞达仁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伦春族人民在漫长的游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莫苏昆"是黑龙江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孟淑珍同志(鄂伦春族),经多年的努力挖掘出来的一种说唱体口头文学,这种口头文学多流传于黑龙江省的各鄂伦春聚居区。"莫苏昆"是鄂伦春族语,意为讲唱故事,并含有悲伤地述说或喃喃自述苦情的意思,"莫苏昆"多讲唱英雄故事和苦难的身世,因此这种故事多很悲壮。 "莫苏昆"是边说边唱,说唱结合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每当茶余饭后或劳动休息的间隙,喜欢听"莫苏昆"的人们便聚在一起,围坐一圈听"莫苏昆"说唱者们的精彩表演,表演者都是业余说唱能手,年岁都较大。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前辈,有能唱善舞的艺人,有狩猎能手"莫日根",也有氏族"萨满"等,他们既是"莫苏昆"文化的创造者,又是"莫苏昆"艺术的传承者,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讲唱"莫苏昆"时虽也有互相补充和捧场的情况,但以一个人表演为主,没有任何乐器伴奏,这就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莫苏昆"故事都是长篇的,所以一篇故事需要讲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时间。现存"莫苏昆"说唱体代表作品有:《英雄格帕欠》、《娃都堪和雅都堪》、《波尔卡内莫日根》、《布提哈莫日根》、《双飞鸟的传说》、《鹿的传说》、《雅林觉罕和额勒黑汗特尔根吐求亲记》、《诺努兰》和《阿尔旦滚蝶》等十余篇。其中有悲壮的英雄故事,有代表忠贞的爱情故事,有受苦难的生活故事,有不甘屈辱的反抗斗争故事等等。那些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感染力极强,再加上优美的曲调和幽默生动的语言艺术,使听者废寝忘食,如醉如痴。"莫苏昆"是了解和研究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北方诸渔猎民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及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的文学语言艺术,有流畅、押韵、精炼、朴实的特点,在散文和韵文中均有很突出的表现。

鄂伦春的传统音乐"赞达仁",是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放开喉咙的一曲高歌。 "仁"为鄂伦春语"山歌"。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他们每歌必舞,有劳动舞、象形舞以及情绪舞,还有"篝火舞"或叫"圈舞"等。其演唱多为即兴,在固定曲调中填词。有"那依耶"、"希那耶"等衬词,以五声音阶为主,曲调结构属单乐段形式,大量使用滑音和颤音,使歌声传送很远。曲调虽是固定的,但演唱时可以即兴发挥,喜怒哀乐等不同思想感情,都要通过音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来抒发。同一个曲调,可以唱出欢快悦耳的喜歌,也可以唱出催人泪下的悲歌,关键是演唱者对曲调节奏技巧的掌握程度。

"赞达仁"的演唱方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但无论哪种唱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言朴实,豪情浓烈。最具代表性的有《渡口情歌》、《鄂伦春小唱》、《鄂伦春姑娘》等。

鄂伦春族习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古伦木沓节。"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鄂伦春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火神的习俗,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拢起一堆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保佑平安;饭前也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人们的习惯。显然,"古伦木沓"节是由祭祀火神演变而来。过去鄂伦春人举办"古伦木沓"节活动,虽然没有统一时间规定,但都习惯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届时人们都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举家骑马到预定的地点参加节日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夜间,拢上篝火请萨满跳神,祭神祭祖。白天,则举行文体活动,如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及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从这些活动内容来看,节日并非单一的祭神祭祖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节日活动有很长时间基本停止,近几年虽然有群众自发性的恢复,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异,已濒临消亡的边缘。

"莫苏昆"是鄂伦春族语,意为讲唱故事,并含有悲伤地述说或喃喃自述苦情的意思,多讲唱"莫苏昆"英雄故事和苦难的身世,因此这种故事多很悲壮。

分享到:

鄂伦春民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山林中,过着"一呀一匹烈马,一人一杆枪"的游猎生活。与山林为伴,与野兽为邻。创造和保留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传统技艺、曲艺、民俗、传统音乐等4类6项。其中包括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莫苏昆,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赞达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鄂伦春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列入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多达12种,其中包括鄂伦春族萨满服饰、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口弦琴、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族传统服饰、鄂伦春族萨满祭祀、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族刺绣。

古籍记载:"鄂伦春地宜桦。"桦树林可占鄂伦春地区整个林木的20%。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不仅装点了大地,还装点着鄂伦春的家园,与鄂伦春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而且默默地为鄂伦春人造福。大小兴安岭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孕育了丰富的桦树皮文化资源。桦树除了可以做箭杆、鞍板和刀柄以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桦树皮用处更为广泛。桦树皮手工艺制作丰富多彩。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利用桦树皮制作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桦树皮器皿,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桦树皮文化,运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体现了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而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最具特色,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外层厚实坚韧,容易剥离,剥之可长达数尺,取材方便。首先。桦树皮的外皮可以盖房。用桦皮苫盖屋顶优点很多,遮风挡雨,历久不坏,最耐冰霜,且使屋内冬暖夏凉。据《吉林通志》载:"桦木之用在皮,厚者盈寸,取以为室,上覆为瓦,旁为墙壁户牖,体轻而土工省,逐兽而频移,山中所产不可胜用也。" (乾隆《吉林风土杂咏十二首·周斐序》)在古代,这样的林中住宅,对于山林中的猎户来说,显然是适宜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都"各取其皮以为屋,各取其材以为器。"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诗,称赞桦皮房(满语称"周斐"):"巢处遗风藉桦皮,上檐侧壁总堪为,端夸不漏还胜瓦,岂虑频迁等奕基。瓮牖绳枢犹未备,夏凉冬暖且相宜。王侯第宅皇州遍,芮鞫无型尔尚知。"

其次,桦树皮的外皮可以制船。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同样是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桦皮船是大兴安岭鄂伦春人的亲密伙伴及水上交通工具,桦皮船形如柳叶儿,用樟子松做骨架,外包无孔洞桦树皮。全船靠松木削成的木钉加以固定,桦皮与桦皮连接处用松树油涂抹,经烘烤船会密不透水。桦皮船行进速度快且轻巧,搬运方便。用桦皮做的渡船,长六七尺,可容二人。"桦船携趁渡头忙,来往轻飞逐鸟翔。收拾烟波人散后,一肩帆影荷斜阳。"方观承的《卜魁竹枝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斜照的桦皮船在嫩江繁忙摆渡的情景。

桦树皮的内皮具备质地柔软,成张成片,易加工,不透水,桦树皮制品又具备轻便,不怕磕碰的种种特点。因此,鄂伦春人根据桦树皮柔韧性强,易塑造,富油脂,不易透水和腐烂的特点,加工制作了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形成了独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如桦皮桶、桦皮篓子、针线盒(篓)、烟盒、拾果用具、箱子等。桦皮又可为縆(绳索),制冠,造履,用来制作装饰品和生产生活器具。桦皮可以缠裹箭弓、刀把、鞍镫之类,桦皮还可以用来缝篓、缝补席。将薄皮剥下缝联在一起作油单,大雨可以不漏。大的圆桶用来担水,盛装米面之用,谓之桦皮斗。俄罗斯也有类似的桦皮斗,小巧玲珑,雕镂精巧,宜贮槟榔、鼻烟,号老羌斗。

桦皮工艺品,主要有在桦皮上刻的云纹、花纹、水纹或动物形象制成的桦皮帽和刀鞘,有用桦木或桦树皮雕压花纹、动物形象,有用桦木碹成、挖成或编成的桦木盆、桦木勺、桦皮碗、桦皮桶、桦皮盒、桦皮匣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提到桦皮匣,使人不仅想到鄂伦春人祭祖的时候就是将用木头削成的人形放在桦木匣内,再将匣挂于树上,凡有疾时,则宰牲畜以祭之。

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的又一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地域性。打下来的狍子所剩的狍皮被鄂伦春人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人民以兽肉为食、兽皮为衣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鄂伦春人的狍皮生活用品主要有:狍皮被、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角帽、套裤、靴子等。

用兽皮制作的衣服不仅耐磨,而且能较好地御寒,特别适用于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和终年爬山穿林的游猎生活。皮衣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狍皮、鹿皮和犴皮,其中用狍皮最多。

鄂伦春人在不同季节穿着不同的服装,其制作方法和选料也不同。冬季穿的皮袍,鄂伦春语"苏恩",是用在冬季猎获的狍皮制作的,此季节狍皮毛长皮厚,穿着特别保暖。夏季的衣服是用皮薄、毛短的红杠子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古拉米",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卡热莫纳"。

皮裤,鄂伦春语"额热克依",亦多用狍皮制作。男女有别,随着时代的变化,长短略有变化。

狍头帽,即狍头皮帽子。鄂伦春语叫"灭塔哈"。是用完整的狍脑袋皮缝制而成,而且连狍耳、眼、鼻都要保留下来。有的甚至将两个角也留下来。戴上这种帽子,既保暖又别致,是男人们最喜欢戴的。这也是鄂伦春服饰中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装束。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起伪装和蒙蔽野兽作用。

鄂伦春人穿的狍皮做的鞋叫"奇哈密",穿上狍皮制作的袜子叫"道克吐恩"。戴的狍皮手套叫"考胡路"。

另外,狍皮还可以做被褥。狍皮被叫"纳纳乌拉",狍腿皮褥子叫"喔沙舍克吐恩"。

总之,狍皮制品是鄂伦春人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品。其制作工具主要有熟皮子使用的木扎刀,"乌""毛丹""贺得勒"等。其制作工艺成为鄂伦春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伦春人在生产生活中,还创造了曲艺莫苏昆和传统音乐赞达仁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伦春族人民在漫长的游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莫苏昆"是黑龙江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孟淑珍同志(鄂伦春族),经多年的努力挖掘出来的一种说唱体口头文学,这种口头文学多流传于黑龙江省的各鄂伦春聚居区。"莫苏昆"是鄂伦春族语,意为讲唱故事,并含有悲伤地述说或喃喃自述苦情的意思,"莫苏昆"多讲唱英雄故事和苦难的身世,因此这种故事多很悲壮。 "莫苏昆"是边说边唱,说唱结合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每当茶余饭后或劳动休息的间隙,喜欢听"莫苏昆"的人们便聚在一起,围坐一圈听"莫苏昆"说唱者们的精彩表演,表演者都是业余说唱能手,年岁都较大。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前辈,有能唱善舞的艺人,有狩猎能手"莫日根",也有氏族"萨满"等,他们既是"莫苏昆"文化的创造者,又是"莫苏昆"艺术的传承者,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讲唱"莫苏昆"时虽也有互相补充和捧场的情况,但以一个人表演为主,没有任何乐器伴奏,这就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莫苏昆"故事都是长篇的,所以一篇故事需要讲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时间。现存"莫苏昆"说唱体代表作品有:《英雄格帕欠》、《娃都堪和雅都堪》、《波尔卡内莫日根》、《布提哈莫日根》、《双飞鸟的传说》、《鹿的传说》、《雅林觉罕和额勒黑汗特尔根吐求亲记》、《诺努兰》和《阿尔旦滚蝶》等十余篇。其中有悲壮的英雄故事,有代表忠贞的爱情故事,有受苦难的生活故事,有不甘屈辱的反抗斗争故事等等。那些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感染力极强,再加上优美的曲调和幽默生动的语言艺术,使听者废寝忘食,如醉如痴。"莫苏昆"是了解和研究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北方诸渔猎民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及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的文学语言艺术,有流畅、押韵、精炼、朴实的特点,在散文和韵文中均有很突出的表现。

鄂伦春的传统音乐"赞达仁",是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放开喉咙的一曲高歌。 "仁"为鄂伦春语"山歌"。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他们每歌必舞,有劳动舞、象形舞以及情绪舞,还有"篝火舞"或叫"圈舞"等。其演唱多为即兴,在固定曲调中填词。有"那依耶"、"希那耶"等衬词,以五声音阶为主,曲调结构属单乐段形式,大量使用滑音和颤音,使歌声传送很远。曲调虽是固定的,但演唱时可以即兴发挥,喜怒哀乐等不同思想感情,都要通过音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来抒发。同一个曲调,可以唱出欢快悦耳的喜歌,也可以唱出催人泪下的悲歌,关键是演唱者对曲调节奏技巧的掌握程度。

"赞达仁"的演唱方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但无论哪种唱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言朴实,豪情浓烈。最具代表性的有《渡口情歌》、《鄂伦春小唱》、《鄂伦春姑娘》等。

鄂伦春族习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古伦木沓节。"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鄂伦春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火神的习俗,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拢起一堆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保佑平安;饭前也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人们的习惯。显然,"古伦木沓"节是由祭祀火神演变而来。过去鄂伦春人举办"古伦木沓"节活动,虽然没有统一时间规定,但都习惯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届时人们都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举家骑马到预定的地点参加节日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夜间,拢上篝火请萨满跳神,祭神祭祖。白天,则举行文体活动,如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及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从这些活动内容来看,节日并非单一的祭神祭祖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节日活动有很长时间基本停止,近几年虽然有群众自发性的恢复,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异,已濒临消亡的边缘。

"莫苏昆"是鄂伦春族语,意为讲唱故事,并含有悲伤地述说或喃喃自述苦情的意思,多讲唱"莫苏昆"英雄故事和苦难的身世,因此这种故事多很悲壮。

分享到:


相关文章

  • 东北民俗博物馆1(1)
  • 东北民俗博物馆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 二.参观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6:00 三.售票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5:00 四.收费标准: 1.门票: (1)成人50元/张: (2)大学生和省外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60 ...查看


  • 鄂伦春族过年习俗
  • 鄂伦春族过年习俗 鄂伦春人过春节很隆重,因是狩猎民族,其生活方式有着深深的狩猎文化的印迹.在他们看来春节不仅是一岁之首,也是在庆贺丰收,所以,他们对春节非常重视.鄂伦春人过年不论怎么忙,都要赶回家与亲人们团聚.晚辈要给长辈们磕头,鄂伦春人认 ...查看


  • 民俗风情与旅游
  • 一.民族与民族风情 1.民族与民族风情概念 2.民族风情的特点 3.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 4.民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价值 1.民族与民族风情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 ...查看


  • 中国各民族简介及民族服装
  • 中国各民族简介及民族服装 汉族104 248万人,占中国人口的92%.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中国.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汉代开始称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国,有将近 ...查看


  • 鄂伦春族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作者:相华吴占柱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年08期 中图分类号:F127.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9)02-0042-10 鄂伦春族是我国7个人口1万以内的较少民族之一(7个民族为:珞巴族.高山族.赫哲族 ...查看


  •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
  • 201 1年第2期 学术探索 Academic Exploration 201 1年4月 No.2,2011 Apr.,2011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 王鉴,安富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查看


  • 初中地理知识点及重点内容(二)
  • 初中地理知识点及重点内容(二) 八年级 上册 第一章 中国的人口和疆域 第一节 位置和疆域 1. 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 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3. 从纬度位置 ...查看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510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5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19 Ⅰ-32 八达岭长城传说 北京市延庆县 520 Ⅰ-33 永定河传说 北京市石景山区 521 Ⅰ-34 杨家将传说(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
  • 作者:雷蓉胡北明 商业研究 2013年01期 文章编号:1001-148X(2012)07-0210-07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民俗类遗产早在我国旅游业开发之初就融入其中,并获得了一定成功,因此国内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