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考点一 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考点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显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刁雍字淑和,勃海饶安人也。曾祖协,从晋元帝度江,居京口,位尚书令。父杨,晋右卫将军。初,晋相刘裕微时,负社钱三万,违时不还,畅兄逵执而征焉。及诛桓玄,以嫌,先诛刁氏。雍与杨故吏遂奔姚兴,为太子中庶子。

及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归魏,请於南境自效。明元假雍建威将军。雍遂於河、济间招集流散,传檄边境。雍弟弥,时亦率众入京口,亲共讨裕。裕频遣兵破之。明元南幸邺,雍朝于行宫。明元问曰:“缚刘裕者,於卿亲疏? ”雍曰:“伯父。”帝笑曰:“刘裕父子当应惮卿。”於是假雍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光侯,使别立义军。又诏雍令随机立效。雍於是招集谯、梁、彭、沛人五千余家,置二十七营,迁镇济阴。迁徐州刺史, 赐爵东安伯。

后除薄骨律镇将。雍以西土乏雨,表求凿渠,溉公私田。又奉诏以高平、安定、统万及薄骨律等四镇,出车牛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以供军粮。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边绾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皇兴中,雍与陇西王源贺及中书监高允等並以耆年特见优礼, 锡雍几杖,剑履上殿,月致珍羞焉。

雍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凡所为诗、赋、论、颂并诸杂文百有余篇。又泛施爱士,恬静寡欲。笃信佛道,著《教诫》二十余篇以训子孙。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谥曰简。

(选自《北史•刁雍传》,有删改)

知识点1:理解文言实词题

【抢分须知】第一步,推断词义。推靳词义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语法的角度辫析词性,推断词义;二是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三是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四是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断词义;五是从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角度推断词义。第二步,验证正误。将推断出的词义与选项给出的解释进行比照,看是否一致或接近;再将选项给出的解释带入原句,看是否符合语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负社钱三万,违时不还 违时:违背了既定的时间,过时。

B. 及诛桓玄,以嫌,先诛刁氏 嫌:嫌疑。

C. 缚刘裕者,於卿亲疏 亲疏:关系远近。

D. 锡雍几杖,剑履上殿 锡:通“赐”,赐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等现象。B 项,嫌”的常见义项有“疑惑,疑忌”“厌恶,不满意”“仇怨,怨恨”“近似,接近”,结合上下文可知,刘裕因为过期未还钱被刁逵抓起来送去当兵,等到刘裕诛杀了桓玄,因为(与刁逵的)仇怨,先诛杀刁氏一族,所以“嫌”应理解为“仇怨,怨恨%

【答案】B

知识点2:客观型断句題

【抢分须知】第一步,通读相关语段,了解语段大意。第二步,寻找标志词,利用标志词断句。. 标志词主要有:(1) 表示对话的词语,如“曰、云、言”等,其后应断开。(2) 重要的虚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等,其前应断开;句末语气词“也、者、乎、焉、哉、耶”等,其后应断开。(3) 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词组,记住下面的文言特殊句式,如“何„„之有”“如„„何”“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等,可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中的固定词组,如“有以”“无以”“以为”“无乃”“何以”“于是”等,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B.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C.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D.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段文字有不少动词,我们可以通过找出其宾语,正确断句,如“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常惧(不虞)”“诏皆从(之)”等。另外,可以根据句式的特点进行合理断句,如“道多深沙”“车牛艰阻”“造城储谷”“置兵备守”等。

【答案】C

知识点3:古代文化常识题

【抢分须知】解答古代文化常识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梳理记忆教材中的文化常识;二是借助相关资料记忆较为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B. 行宫,指古代皇宫之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C. 除,指古代任命官职,如“除薄骨律镇将”即任命刁雍为薄骨律镇将。

D. 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四个选项分别考查古代文体常识、与宫殿有关的常识、古代官职任免常识、人的称谓方面的常识。B 项,行宫指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而不是“皇宫之外”。

【答案】B

附录:

考生必知的60则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常识,传承文化

1. 称谓类

(1)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礼记•曲礼•上》提出“男子二十, 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称人用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2)号又叫“别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3)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一般由皇帝或朝廷追封, 也有由其朋友、亲属或门人所加的,叫“私谥”。

(4)谦称表示谦逊的自称。如“愚”“寡人”“孤”“晚生”“不肖”“家母”“臣”“妾”等。

(5)敬称表示对对方尊敬客气态度的称呼。如“万岁”“陛下”“夫子”“大人”“令尊”“贤弟”等。

另外,对人的称呼还有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及一些特定称谓的情况。

2. 官职类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不同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里只列举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一部分词语,供大家参照。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如司马迁《廉颇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除任命,授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擢选拔,提拔。如《战国策•燕策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两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 升级叫“迁升、迁授、右迁”,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黜废,贬退。如《国语•晋语一》:“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3. 地理类

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九州所指,说法不一。《尚书•禹贡》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后用“九州”泛指中国或天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山东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山,所以“山东”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另外, 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三辅西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汉景帝时,把京畿官内史分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同治京城长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 治长安以东; 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 都尉为右扶风, 治渭城以西。

三秦泛指陕西关中一代。项羽灭秦后曾将秦关中之地分封秦军三位降将为王,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饼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玉门关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关隘。由于大ii 的和田玉由此运入中土,故得名。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如《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 科举类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 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

科举从隋唐到清代朝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年举行一次。

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诗人文天祥都是状元。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因列榜有甲乙次第, 故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殿试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

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 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 晋置国子博士,斑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5. 风俗礼仪类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长兄称为伯(孟),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如伯禽父、仲尼父。

-(38)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孝顺,善事父母; 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用于养生或祭祀的三种动物,有大三牲(牛、羊、猪)、小三牲(猪、鱼、鸡)及道家三牲(獐、鹿、麂)。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 没有牛,称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 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至于前; 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见面的礼节。拱手高举,自上而至极下行礼。

拱拱手,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九拜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顿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 头叩地而拜。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表示极度虔诚。

跪两膝着地,臀部抬起。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广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司马迁《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贵宾向行冠礼的青年宣读祝词,并给其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因二十岁时男子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戒嗜欲等,以示心地诚敬。“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乂称“散斋' 散齑七日,值¥外室,倥止参加,切娛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表示恭敬。

再拜①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②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膜拜跪在地上,合掌加额,伏地而礼。

万福旧时妇女行的礼,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口中称“万福”。

六合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时,需考虑月建和日辰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已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 并饮宴饯行。

席次指座席的次第。古代宴会的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位尊者居前,背靠厅堂,面向大门。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知识点4:归纳概括题

【抢分须知】笫一步,整体阅读文本内容,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怙息,如对于史传类文本要弄清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第二步,仔细阅读选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区间,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对照,重点注意事件与人物、时间、地点、结果等的照应关系,找出似是而非之处。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刁雍年轻时颠沛流离,最后效忠魏国。刁雍的伯父与刘裕有仇怨,刘裕诛杀了桓玄后,就诛杀刁氏一族。刁雍逃走投奔姚兴,后因姚兴被灭,归附魏国。

B. 刁雍富有军事才能,常被委以重任。刁雍担任建威将军时,在河、济招集流散人马,传檄边境; 后来皇帝任命他为镇东将军, 让他另立义军,并下诏让他随机应变。

C. 刁雍多次上表提建议,得到皇帝应允。刁雍曾上表请求开凿水渠灌溉农田,建议筑城储粮等都得到应允。

D. 刁雍喜好文典, 擅长撰文著述。刁雍常常手不释卷,明敏多智,所作诗、赋、论、颂加上杂文有一百多篇。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原文第二段说“及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归魏”,所以刁雍归附魏国是因为“姚泓”被灭,而不是“姚兴”,A 选项张冠李戴。

【答案】A

知识点5:文言文翻译题

【抢分须知】第一步,通读全文,联系语境把握要翻译语句的大意;第二步,审读语句,找出文言语句中的关鍵词语;第三步,切分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要翻译的句子,并逐一加以解释;第四步,连缀释义,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词义连成语意通畅的句子。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雍弟弥,时亦率众入京口,亲共讨裕。裕频遣兵破之。

译文:

(2)又泛施爱士,恬静寡欲。笃信佛道,著《教诫》二十余篇以训子孙。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1) 小题,关键词语有:“弟弥”,刁雍的弟弟刁弥;“时”,当时;“亲共”,亲族共同;“破之”,(刘裕)打败他们。第(2) 小题,根据语境, 应先补出主语雍”。“泛”,广泛, 普遍;“爱”,爱慕,敬重;“笃”,甚,深。

【答案】(1) 刁雍的弟弟刁弥,当时也率军进入京口,亲族合兵讨伐刘裕。刘裕多次派兵打败了他们。

(2)刁雍又广泛施舍敬重士人,性情恬静清心寡欲。深信佛道,撰写《教诫》二十多篇用来教育子孙。

古诗文阅读考点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显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刁雍字淑和,勃海饶安人也。曾祖协,从晋元帝度江,居京口,位尚书令。父杨,晋右卫将军。初,晋相刘裕微时,负社钱三万,违时不还,畅兄逵执而征焉。及诛桓玄,以嫌,先诛刁氏。雍与杨故吏遂奔姚兴,为太子中庶子。

及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归魏,请於南境自效。明元假雍建威将军。雍遂於河、济间招集流散,传檄边境。雍弟弥,时亦率众入京口,亲共讨裕。裕频遣兵破之。明元南幸邺,雍朝于行宫。明元问曰:“缚刘裕者,於卿亲疏? ”雍曰:“伯父。”帝笑曰:“刘裕父子当应惮卿。”於是假雍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光侯,使别立义军。又诏雍令随机立效。雍於是招集谯、梁、彭、沛人五千余家,置二十七营,迁镇济阴。迁徐州刺史, 赐爵东安伯。

后除薄骨律镇将。雍以西土乏雨,表求凿渠,溉公私田。又奉诏以高平、安定、统万及薄骨律等四镇,出车牛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以供军粮。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边绾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皇兴中,雍与陇西王源贺及中书监高允等並以耆年特见优礼, 锡雍几杖,剑履上殿,月致珍羞焉。

雍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凡所为诗、赋、论、颂并诸杂文百有余篇。又泛施爱士,恬静寡欲。笃信佛道,著《教诫》二十余篇以训子孙。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谥曰简。

(选自《北史•刁雍传》,有删改)

知识点1:理解文言实词题

【抢分须知】第一步,推断词义。推靳词义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语法的角度辫析词性,推断词义;二是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三是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四是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断词义;五是从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角度推断词义。第二步,验证正误。将推断出的词义与选项给出的解释进行比照,看是否一致或接近;再将选项给出的解释带入原句,看是否符合语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负社钱三万,违时不还 违时:违背了既定的时间,过时。

B. 及诛桓玄,以嫌,先诛刁氏 嫌:嫌疑。

C. 缚刘裕者,於卿亲疏 亲疏:关系远近。

D. 锡雍几杖,剑履上殿 锡:通“赐”,赐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等现象。B 项,嫌”的常见义项有“疑惑,疑忌”“厌恶,不满意”“仇怨,怨恨”“近似,接近”,结合上下文可知,刘裕因为过期未还钱被刁逵抓起来送去当兵,等到刘裕诛杀了桓玄,因为(与刁逵的)仇怨,先诛杀刁氏一族,所以“嫌”应理解为“仇怨,怨恨%

【答案】B

知识点2:客观型断句題

【抢分须知】第一步,通读相关语段,了解语段大意。第二步,寻找标志词,利用标志词断句。. 标志词主要有:(1) 表示对话的词语,如“曰、云、言”等,其后应断开。(2) 重要的虚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等,其前应断开;句末语气词“也、者、乎、焉、哉、耶”等,其后应断开。(3) 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词组,记住下面的文言特殊句式,如“何„„之有”“如„„何”“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等,可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中的固定词组,如“有以”“无以”“以为”“无乃”“何以”“于是”等,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B.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C.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D. 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又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谷/置兵备守/诏皆从之/诏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功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段文字有不少动词,我们可以通过找出其宾语,正确断句,如“求(於牵屯山河水之次)”“常惧(不虞)”“诏皆从(之)”等。另外,可以根据句式的特点进行合理断句,如“道多深沙”“车牛艰阻”“造城储谷”“置兵备守”等。

【答案】C

知识点3:古代文化常识题

【抢分须知】解答古代文化常识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梳理记忆教材中的文化常识;二是借助相关资料记忆较为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B. 行宫,指古代皇宫之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C. 除,指古代任命官职,如“除薄骨律镇将”即任命刁雍为薄骨律镇将。

D. 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四个选项分别考查古代文体常识、与宫殿有关的常识、古代官职任免常识、人的称谓方面的常识。B 项,行宫指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而不是“皇宫之外”。

【答案】B

附录:

考生必知的60则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常识,传承文化

1. 称谓类

(1)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礼记•曲礼•上》提出“男子二十, 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称人用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2)号又叫“别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3)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一般由皇帝或朝廷追封, 也有由其朋友、亲属或门人所加的,叫“私谥”。

(4)谦称表示谦逊的自称。如“愚”“寡人”“孤”“晚生”“不肖”“家母”“臣”“妾”等。

(5)敬称表示对对方尊敬客气态度的称呼。如“万岁”“陛下”“夫子”“大人”“令尊”“贤弟”等。

另外,对人的称呼还有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及一些特定称谓的情况。

2. 官职类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不同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里只列举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一部分词语,供大家参照。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如司马迁《廉颇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除任命,授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擢选拔,提拔。如《战国策•燕策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两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 升级叫“迁升、迁授、右迁”,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黜废,贬退。如《国语•晋语一》:“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3. 地理类

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九州所指,说法不一。《尚书•禹贡》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后用“九州”泛指中国或天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山东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山,所以“山东”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另外, 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三辅西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汉景帝时,把京畿官内史分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同治京城长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 治长安以东; 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 都尉为右扶风, 治渭城以西。

三秦泛指陕西关中一代。项羽灭秦后曾将秦关中之地分封秦军三位降将为王,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饼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玉门关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关隘。由于大ii 的和田玉由此运入中土,故得名。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如《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 科举类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 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

科举从隋唐到清代朝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年举行一次。

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诗人文天祥都是状元。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因列榜有甲乙次第, 故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殿试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

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 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 晋置国子博士,斑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5. 风俗礼仪类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长兄称为伯(孟),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如伯禽父、仲尼父。

-(38)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孝顺,善事父母; 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用于养生或祭祀的三种动物,有大三牲(牛、羊、猪)、小三牲(猪、鱼、鸡)及道家三牲(獐、鹿、麂)。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 没有牛,称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 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至于前; 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见面的礼节。拱手高举,自上而至极下行礼。

拱拱手,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九拜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顿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 头叩地而拜。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表示极度虔诚。

跪两膝着地,臀部抬起。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广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司马迁《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贵宾向行冠礼的青年宣读祝词,并给其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因二十岁时男子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戒嗜欲等,以示心地诚敬。“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乂称“散斋' 散齑七日,值¥外室,倥止参加,切娛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表示恭敬。

再拜①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②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膜拜跪在地上,合掌加额,伏地而礼。

万福旧时妇女行的礼,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口中称“万福”。

六合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时,需考虑月建和日辰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已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 并饮宴饯行。

席次指座席的次第。古代宴会的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位尊者居前,背靠厅堂,面向大门。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知识点4:归纳概括题

【抢分须知】笫一步,整体阅读文本内容,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怙息,如对于史传类文本要弄清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第二步,仔细阅读选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区间,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对照,重点注意事件与人物、时间、地点、结果等的照应关系,找出似是而非之处。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刁雍年轻时颠沛流离,最后效忠魏国。刁雍的伯父与刘裕有仇怨,刘裕诛杀了桓玄后,就诛杀刁氏一族。刁雍逃走投奔姚兴,后因姚兴被灭,归附魏国。

B. 刁雍富有军事才能,常被委以重任。刁雍担任建威将军时,在河、济招集流散人马,传檄边境; 后来皇帝任命他为镇东将军, 让他另立义军,并下诏让他随机应变。

C. 刁雍多次上表提建议,得到皇帝应允。刁雍曾上表请求开凿水渠灌溉农田,建议筑城储粮等都得到应允。

D. 刁雍喜好文典, 擅长撰文著述。刁雍常常手不释卷,明敏多智,所作诗、赋、论、颂加上杂文有一百多篇。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原文第二段说“及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归魏”,所以刁雍归附魏国是因为“姚泓”被灭,而不是“姚兴”,A 选项张冠李戴。

【答案】A

知识点5:文言文翻译题

【抢分须知】第一步,通读全文,联系语境把握要翻译语句的大意;第二步,审读语句,找出文言语句中的关鍵词语;第三步,切分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要翻译的句子,并逐一加以解释;第四步,连缀释义,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词义连成语意通畅的句子。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雍弟弥,时亦率众入京口,亲共讨裕。裕频遣兵破之。

译文:

(2)又泛施爱士,恬静寡欲。笃信佛道,著《教诫》二十余篇以训子孙。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1) 小题,关键词语有:“弟弥”,刁雍的弟弟刁弥;“时”,当时;“亲共”,亲族共同;“破之”,(刘裕)打败他们。第(2) 小题,根据语境, 应先补出主语雍”。“泛”,广泛, 普遍;“爱”,爱慕,敬重;“笃”,甚,深。

【答案】(1) 刁雍的弟弟刁弥,当时也率军进入京口,亲族合兵讨伐刘裕。刘裕多次派兵打败了他们。

(2)刁雍又广泛施舍敬重士人,性情恬静清心寡欲。深信佛道,撰写《教诫》二十多篇用来教育子孙。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积累及运用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熟语 辨析修改病 句 语句表述 压缩语段 仿用.选用.变换句式 简明.连贯.得体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 ...查看


  • 阅读风向标 高考古诗文精读精练 方案
  • <阅读风向标·高考古诗文阅读与训练> 编 写 方 案 一. 概述 1.编写原则:本书旨在提高学生在古诗文方面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 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从而提高考场应对能力.同时,为了避免单纯的题海战术,本书采取讲练结合,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语文)
  •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语文) ----2016年普通高考广东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各科试卷说明及指导意见 一.全国卷与广东卷的相同点 全国卷(新课标卷)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查看


  •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第十七中学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全组教师团结协作,研究新课标精神,研究近年来中考的趋势及试题,明确中考的范围,积极准备应对策略,并拟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 ...查看


  • 高三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 抓基础厚积薄发 重细节有的放矢 --实验高中2017届高三语文备考工作总结 2017年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支持下,高三师生戮力同心,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给我校分配的高考任务,同时,语文学科也取得了不 ...查看


  • 2015哈尔滨中考大纲改革
  • 生活报11月22日讯 21日下午,哈尔滨市教育行政网公布了<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详述了5大学科的命题原则.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等,本报依据<考试说明> ...查看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 像山那样思考 朗读课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PPS客户端下载 iPhone iPad Android Mac ',1)"> 视频列表 [频道]高中语文必修五 137 11.73万 订阅9 21 高清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文言实词 ...查看


  •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
  • 资阳中学高2014级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及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作为复习主体的思想,实施科学备考.夯实"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