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上成理,34岁破译国际著名数学难题,你造他是谁吗?丨一甲桃李

CDUT

丨用心做每一条 用心做每一天丨

14岁上大学?他是天才吗?他是学霸吗?

34岁破译Dwork猜想,还蜚声国际?天哪,这不是工作狂嘛?!

错错错!!!

他说:“天分与做出成果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只要差不多就行了。”

(好吧,心里总算踏实了,简直重燃我们这些普通人内心的希望~)

他还说:“我从来不是学霸,更不是工作狂,从来都没有揠苗助长,只是随着天性顺其自然而已。”

(什么???14岁上大学,也叫顺其自然?官微君表示好惭愧)

他,就是毕业于我校1978级数学师资班的万大庆,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终身教授。

可他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啊?他是怎么破译Dwork猜想的啊?

(大师,你累吗?

成理的童鞋们看过来,想当科学家的童鞋更是不要错过哦↓↓↓

人物名片:万大庆,重庆璧山人,本科毕业于我校1978级数学师资班,入学时年仅14岁,后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终身教授,34岁时解决国际数学界著名难题Dwork猜想,在数论、算术几何、编码、密码和计算复杂性等研究领域均有较高成就。

14岁上大学,34岁证明国际数学界著名难题Dwork猜想,仅仅这两件事便足以让芸芸大众望其项背:“这就是天才+学霸啊!”

本文要讲述的这位“天才”、“学霸”就是毕业于我校1978级数学师资班的万大庆。从国内到国外,从一名14岁的大学生到学术大咖,万大庆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国际数学界争得一席之地。这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成理的骄傲。

“万大庆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

跟其他许多少年大学生一样,万大庆也跳过级,因此他比正常上大学的年龄小了好几岁。小时候,他家就在小学隔壁,每天伴随着上下课的铃声、朗朗读书声长大,“很近,上课铃响再跑进教室都来得及。”据万大庆的老师后来告诉他,小时候的万大庆虽然话不多,但是对知识的领悟力却很不错。有一次,年长万大庆两岁的姐姐在教室上课,他就在教室外的院子里玩,老师点名姐姐回答一道数学题,结果没有回答出来。在窗户外边替姐姐着急的万大庆却脱口说出了正确答案。正是万大庆的这份聪颖引起了周围老师及邻居亲戚的关注,小学入学时,在老师的提议下直接跳级和姐姐一个班。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小苗茁壮成长,高中时,万大庆考取了他们县当时最好的中学——来凤中学,并且分到了最好的理科班。后来,这个班出了当时他们县仅有的3名大学生,万大庆便是其中的一名。据他讲述,由于彼时年纪尚小,他对上大学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渴望,但是其他人不这么看,大家都觉得“万大庆一定会上大学!万大庆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

在大家想象中,少年大学生往往都是高分奇才,万大庆自述他的高考分数并不高。跳级的经历令他有些偏科,“数学是可以补起来的,但是语文不行,语文需要时间积累,所以从小语文成绩就不太好。”但是高考语文成绩只有30多分的万大庆,依然有大学可上。在父母、亲戚、老师、朋友的瞩目和期待下,来自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送到了万大庆的手上。只不过,他当初填报了物理,录取结果却是数学。对于志愿与结果的不相符,万大庆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我也不知道填什么,只是觉得当时物理考得不错,就报了物理。后来才听说,那年的数学题很难。实际一比,我的数学应该比物理考得更好。但是,不管学什么,相信最后我都会喜欢”。

大家都料到万大庆一定会读大学,却没有想到,这位从重庆璧山普通农村家庭走出去的少年大学生,20年后,已在美国著名大学任教的他因为解决了数学界著名难题,成为蜚声国际的数学家。

“学渣”的心,“学霸”的命啊

1978年秋,刚上大学的万大庆,还只是一名懵懵懂懂的少年。那时,他才刚刚满14岁。他第一次坐汽车、坐火车,第一次离开重庆,一路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来到了开启他数学梦想的成都地质学院。生长发育比同龄人略晚的万大庆,彼时身高只有1米45。由于1978年高考刚恢复不久,班上的同学年龄差距比较大,最大的同学已经32岁。但这并没有影响万大庆融入大学生活。面对这个看起来“傻乎乎”的小弟弟,班上的同学都对他很照顾。这种关心和照顾,甚至延续到多年以后。数年前的班级聚会,万大庆感到班上的同学依然把他当作是“年龄最小最需要照顾的那一个”。也因此,他和班上的同学基本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

▲数学师资班全体团员毕业合影(最后一排左二为万大庆)

也许大家认为,学霸一定从来都是目标清晰、勤奋刻苦的“劳模”。万大庆直言自己刚进大学时成绩算是末末尾,班上尤其是来自老三届的同学底子很好,成绩很棒,但是这并没有让万大庆产生危机感。14岁的他并不懂得人生理想、梦想之类的大道理,他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就是玩,甚至连课外书也很少看,当然也并没有感到因为年纪过小而与周围违和,一切都随着天性像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多年后的今天,万大庆告诉记者,他觉得他从来就没有给自己设定特别高的目标,也从来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定要去完成什么。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乃至工作以后,他从来不是学霸,不是工作狂,从来没有感到揠苗助长,没有感到身心疲惫。他只是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然而,即便有着一颗“学渣”的心,却终是有着“学霸”的命。在多个场合及媒体报道中,万大庆坦言是在成都地质学院遇到的良师益友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从而不管他走到哪里,他对成都地院始终怀有一份眷恋和深情。

采访中,万大庆对自己的恩师康继鼎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康老师毕业于北大数学系,文革期间下放到成都地院,最终在西南大学退休。刚恢复高考那几年,师资比较缺乏,万大庆就读的数学师资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便是为高校的数学教育储备人才。也因为师资缺乏,数学专业课程不少都是由在校外聘请的老师任教。这种情况下,康老师教授多门数学专业核心课程,比如《数学分析》、《实变函数》、《概率论》等。“康老师课上得特别好,对学生也很好,非常具有魅力,我们同学都很喜欢他,课余还常常去他家蹭饭。现在,只要我回国,有空就一定会去看看康老师,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之大。”

这番评价与万大庆的同班同学季光明如出一辙,“万大庆对成都地院肯定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在这里遇到他最尊敬的恩师,就是康老师。不仅是对他,康老师对我们这一届影响都非常大,我们班差不多一半的同学后来都出国了,而且很多都很出色。其中,万大庆是在数学领域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一个。”前几年,万大庆回到家乡来凤中学和璧山中学作报告,那两次他都邀请已是八十高龄的康老师和他一同登台。在挤满听众的学术大厅,鲜亮的横幅上飘扬着这样一行字“国际著名数学家万大庆教授暨恩师康继鼎教授报告会”。

▲万大庆与恩师康继鼎的近期合照

在成都地院,万大庆还遇到了一生的挚友,他的好同学、班长、室友——周国富。周国富年长万大庆2岁,时年优异突出,万大庆如此形容他“很聪明,很成熟,有远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勤奋很重要,但是眼光和格局有时候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位有远见的挚友在几个关键节点,影响了万大庆的选择,从而大大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大一结束,万大庆的成绩依然一般。在一门期末考试中,有道题冥思苦想也不会做,有点“冒傻气”的他问监考老师:“这道题我没有头绪,你能给我提示一下吗?”让现在的万大庆感到意外的是,当时的老师竟然真地给予了提示。尚不知迷茫为何物的万大庆,对于大一期末成绩的一般般表示不以为然。有一天,周国富跟他谈心,“大庆,不能再这样子了,要考虑考虑未来,这样子迷糊下去,以后只有平庸一生。”这句话终是被万大庆听进了心里。

当时,数学专业课的老师们普遍主张学生不必死读教材,而应该广泛涉猎课外书籍。周国富与万大庆一起研读了数学泰斗华罗庚的经典著作《数论导引》,大受教益。周国富不忘再三提醒他,“要想将来有一番作为,你就必须静下心来关注国内外数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找问题,一起找康老师请教。因为有这样的师与友,万大庆的眼界日益开阔。从大三开始,他接连在国内多家权威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到大四毕业的时候,他的成绩已经名列前三。收获不仅如此,当初进校时1米45的毛头小子,毕业时已经长成1米75的大小伙子。

大四,该是为未来做出重要选择的一年。成绩已经比较突出的万大庆,在当时包分配的大环境下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是件难事。周国富说:“要找到饭碗没问题,但是要发展,还得读研究生。”万大庆想想也对,两人便一起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最终,周国富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研究生。万大庆则考上了川大数学系的研究生,师从著名数论学家柯召教授和孙琦教授。

▲全班同学毕业合影(最后一排右一为万大庆)

在川大,踏实的万大庆依然展现出自己的突出才华,硕士两年后便直博了。而周国富认为要学习到最前沿的东西就要出国。硕士毕业后,周国富如愿以偿去了美国杜克大学读博士。

在川大读博的两年里,万大庆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远在美国的周国富,也会向万大庆讲述在国外的学习生活。

1985年,万大庆偶然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Neal Koblitz教授所撰写的一篇数学论文,随即给这位教授写了封信,就相关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那位教授收到信件后很快回复,认为万大庆真正读懂了论文,且所提观点独到而有新意,随即邀请万大庆报考自己的博士研究生。万大庆还真就顺利地考上了,没多久便远渡重洋,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事已至此,故事未完。周国富出国读博后换了专业。在数学领域基础牢靠的他轻松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圣路易丝华盛顿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万大庆说,这位挚友以前的选择都告诉他了,唯有换专业这一步没有告诉他。而据周国富后来告诉万大庆:“我觉得你生来就是搞数学的,我觉得你做数学一定能做出比一般人更为突出的成绩……”

万大庆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之处在于,在他求知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能够激发他专业兴趣和爱好并能够给予他充分指导的好老师,助力了他在数学王国自由翱翔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幸运还在于,在他人生的关键节点,他幸遇“高人”指点。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边界,有高人指点无疑是突破自我的一条“捷径”。这个高人,或是朋友,或是恩师,或是同事,或是素昧平生的有缘人……幸运的是,他遇到了!

▲1996年,万大庆回到母校与部分同学的合照(前排正中间为万大庆)

当然,万大庆拥有的绝不仅仅是幸运,他对科学、对人生有着充分的悟性。他不仅能读书,而且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科学中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之道,本科、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便是对此的最好证明。对于人生,他有慧根,只需外界给他一点积极的力量,便可以打开他更为广阔的视野,从而走上更好的人生道路。

34岁证明Dwork猜想,蜚声国际

1998年,万大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证明了数学界难题Dwork猜想。

“Dwork猜想”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work所提出的关于单位根函数解析开拓的猜想,在国际数学界很是著名。从提出猜想,到万大庆证明猜想,近30年间数学界对其几无头绪,就连Dwork本人也没能解出这道难题。

万大庆把证明Dwork猜想的学术论文投到美国数学权威刊物——普林斯顿的《数学年刊》。《数学年刊》编辑部请相关专家对这篇论文进行了严格而漫长的评审(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其间还曾专门邀请万大庆前去做了为期一周的详细讲解,最终刊发论文。

论文发表后,在全美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众多数学家认为,来自中国的数学家万大庆成功证明了Dwork猜想,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万大庆由此声名鹊起,《美国数学学会》等专业权威刊物纷纷找他约稿,哈佛大学等著名院校也热忱邀请他去作学术演讲。由于贡献突出,万大庆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晨兴数学银奖”。

其实,万大庆在国内读博时期就已经注意到Dwork猜想,只是彼时的他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束手无策。后来去美国读博,在大学任教,数年来他潜心于数学领域的其他研究,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也会把这个搁在心底的问题掏出来揣摩一番,但始终没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其中。直到他被著名的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聘为终身教授,万大庆终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攻克这道难题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确定,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到底需要多久才能解决?

惊喜不期而至,而且并没有让万大庆等待太久。在他全力以赴的短短几个月后,他竟然就找到了解决之道。在提起这段经历时,记者依然可以从他的语调中感受到他当时的喜悦之情,“在想出来之后,真的是很兴奋,足足兴奋了一个多月。兴奋的程度与解决问题的难度大小是成正比的。Dwork猜想的解决,是我最兴奋的一件事。”

除了万大庆,还有另外一个人也很兴奋,这个人就是Dwork本人。论学术渊源,万大庆是Dwork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在万大庆证明出Dwork猜想之前,他与这位长者便已有不少交集。Dwork醉心学术,提出的许多东西艰深晦涩难懂,他多次跟万大庆讨论这一猜想,也建议万大庆用他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对于Dwork模式,Dwork本人想了近30年尚是一筹莫展。最终,万大庆坚持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

对此,Dwork表示,他非常高兴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有人破解这个数学难题。对于这位数学界的大师,万大庆的心里充满崇敬之情。他曾这样评价Dwork:“他是个真正热爱做学问的人。在去世之前,我数次去看他,那个时候他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却依然在想问题,每次都要跟我讨论很久。他是个很纯粹的做原创学问的人。”

万大庆在国外做出的成绩,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前几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北京)长期兼职。现在,则是与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同事轮流合作,共同开展一些项目。而他的研究方向也从纯粹的数学理论研究,开始结合一些应用实际,比如编码、密码、计算复杂性等。

他说,要这样做学问……

毋庸置疑,万大庆是个有天分的人。虽然在采访中,他一再强调,“做学问,天分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是,他也数次提到直觉。他认为,在他解决Dwork猜想的过程中以及在他数年的科研经历中,直觉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直觉不总是对的,但常常是对的。而直觉的养成与知识的积累感悟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我觉得天分与成果产出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我见过一些人,非常聪明,而且是明显的比一般人聪明很多,但是并没有产出什么大的成果。勤奋很重要,但也并不是说需要一天到晚地熬。有的人,从早到晚泡在办公室不休息,实际上多工作一两个小时也不一定能有多大的收获。”

对于这位数学家,攀登科学高峰似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少人都认为14岁上大学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却认为自己起点并不高,也没有从一开始便设定多么高大上的目标。每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他常常是一开始不怎么突出的那一个,如同他刚到成都地院的情形。但是最后,他往往是脱颖而出的那一个,从而走向另一个更高的起点。他告诉记者:“人生便是如此。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起点。有的人起点很高,但最终落在了后面。也有的人起点不高,而终点跑到了前面。人生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但是关键既不在起点,也不在终点,而在于过程。如果那么重视终点,不如让上帝直接把你从起点放到终点去,没有人生了,你觉得有意义吗?”

万大庆还强调,兴趣对一个人的学术成长非常重要。他曾说:“即便全世界的人都感兴趣,只要我不感兴趣,我也不见得会去做。反过来,即便其他人都不感兴趣,只要我感兴趣,我就会去做。”对于追赶热点,万大庆并不反对,但是他说,那需要极大的天赋才能保证自己追赶得上,否则永远都只能是热点的“跟班”,所以对于热点一定不能盲目。

很明显,万大庆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但这样一个集天分、勤奋、兴趣、直觉于一身的人,却由于把内心的坚守发挥到极致,绽放了绚烂多彩的生命。

P.S.图片由万大庆本人及季光明老师提供,在此官微君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戳视频,来看看学霸师兄对母校说了什么吧~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

CDUT

丨用心做每一条 用心做每一天丨

14岁上大学?他是天才吗?他是学霸吗?

34岁破译Dwork猜想,还蜚声国际?天哪,这不是工作狂嘛?!

错错错!!!

他说:“天分与做出成果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只要差不多就行了。”

(好吧,心里总算踏实了,简直重燃我们这些普通人内心的希望~)

他还说:“我从来不是学霸,更不是工作狂,从来都没有揠苗助长,只是随着天性顺其自然而已。”

(什么???14岁上大学,也叫顺其自然?官微君表示好惭愧)

他,就是毕业于我校1978级数学师资班的万大庆,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终身教授。

可他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啊?他是怎么破译Dwork猜想的啊?

(大师,你累吗?

成理的童鞋们看过来,想当科学家的童鞋更是不要错过哦↓↓↓

人物名片:万大庆,重庆璧山人,本科毕业于我校1978级数学师资班,入学时年仅14岁,后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终身教授,34岁时解决国际数学界著名难题Dwork猜想,在数论、算术几何、编码、密码和计算复杂性等研究领域均有较高成就。

14岁上大学,34岁证明国际数学界著名难题Dwork猜想,仅仅这两件事便足以让芸芸大众望其项背:“这就是天才+学霸啊!”

本文要讲述的这位“天才”、“学霸”就是毕业于我校1978级数学师资班的万大庆。从国内到国外,从一名14岁的大学生到学术大咖,万大庆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国际数学界争得一席之地。这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成理的骄傲。

“万大庆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

跟其他许多少年大学生一样,万大庆也跳过级,因此他比正常上大学的年龄小了好几岁。小时候,他家就在小学隔壁,每天伴随着上下课的铃声、朗朗读书声长大,“很近,上课铃响再跑进教室都来得及。”据万大庆的老师后来告诉他,小时候的万大庆虽然话不多,但是对知识的领悟力却很不错。有一次,年长万大庆两岁的姐姐在教室上课,他就在教室外的院子里玩,老师点名姐姐回答一道数学题,结果没有回答出来。在窗户外边替姐姐着急的万大庆却脱口说出了正确答案。正是万大庆的这份聪颖引起了周围老师及邻居亲戚的关注,小学入学时,在老师的提议下直接跳级和姐姐一个班。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小苗茁壮成长,高中时,万大庆考取了他们县当时最好的中学——来凤中学,并且分到了最好的理科班。后来,这个班出了当时他们县仅有的3名大学生,万大庆便是其中的一名。据他讲述,由于彼时年纪尚小,他对上大学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渴望,但是其他人不这么看,大家都觉得“万大庆一定会上大学!万大庆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

在大家想象中,少年大学生往往都是高分奇才,万大庆自述他的高考分数并不高。跳级的经历令他有些偏科,“数学是可以补起来的,但是语文不行,语文需要时间积累,所以从小语文成绩就不太好。”但是高考语文成绩只有30多分的万大庆,依然有大学可上。在父母、亲戚、老师、朋友的瞩目和期待下,来自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送到了万大庆的手上。只不过,他当初填报了物理,录取结果却是数学。对于志愿与结果的不相符,万大庆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我也不知道填什么,只是觉得当时物理考得不错,就报了物理。后来才听说,那年的数学题很难。实际一比,我的数学应该比物理考得更好。但是,不管学什么,相信最后我都会喜欢”。

大家都料到万大庆一定会读大学,却没有想到,这位从重庆璧山普通农村家庭走出去的少年大学生,20年后,已在美国著名大学任教的他因为解决了数学界著名难题,成为蜚声国际的数学家。

“学渣”的心,“学霸”的命啊

1978年秋,刚上大学的万大庆,还只是一名懵懵懂懂的少年。那时,他才刚刚满14岁。他第一次坐汽车、坐火车,第一次离开重庆,一路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来到了开启他数学梦想的成都地质学院。生长发育比同龄人略晚的万大庆,彼时身高只有1米45。由于1978年高考刚恢复不久,班上的同学年龄差距比较大,最大的同学已经32岁。但这并没有影响万大庆融入大学生活。面对这个看起来“傻乎乎”的小弟弟,班上的同学都对他很照顾。这种关心和照顾,甚至延续到多年以后。数年前的班级聚会,万大庆感到班上的同学依然把他当作是“年龄最小最需要照顾的那一个”。也因此,他和班上的同学基本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

▲数学师资班全体团员毕业合影(最后一排左二为万大庆)

也许大家认为,学霸一定从来都是目标清晰、勤奋刻苦的“劳模”。万大庆直言自己刚进大学时成绩算是末末尾,班上尤其是来自老三届的同学底子很好,成绩很棒,但是这并没有让万大庆产生危机感。14岁的他并不懂得人生理想、梦想之类的大道理,他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就是玩,甚至连课外书也很少看,当然也并没有感到因为年纪过小而与周围违和,一切都随着天性像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多年后的今天,万大庆告诉记者,他觉得他从来就没有给自己设定特别高的目标,也从来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定要去完成什么。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乃至工作以后,他从来不是学霸,不是工作狂,从来没有感到揠苗助长,没有感到身心疲惫。他只是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然而,即便有着一颗“学渣”的心,却终是有着“学霸”的命。在多个场合及媒体报道中,万大庆坦言是在成都地质学院遇到的良师益友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从而不管他走到哪里,他对成都地院始终怀有一份眷恋和深情。

采访中,万大庆对自己的恩师康继鼎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康老师毕业于北大数学系,文革期间下放到成都地院,最终在西南大学退休。刚恢复高考那几年,师资比较缺乏,万大庆就读的数学师资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便是为高校的数学教育储备人才。也因为师资缺乏,数学专业课程不少都是由在校外聘请的老师任教。这种情况下,康老师教授多门数学专业核心课程,比如《数学分析》、《实变函数》、《概率论》等。“康老师课上得特别好,对学生也很好,非常具有魅力,我们同学都很喜欢他,课余还常常去他家蹭饭。现在,只要我回国,有空就一定会去看看康老师,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之大。”

这番评价与万大庆的同班同学季光明如出一辙,“万大庆对成都地院肯定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在这里遇到他最尊敬的恩师,就是康老师。不仅是对他,康老师对我们这一届影响都非常大,我们班差不多一半的同学后来都出国了,而且很多都很出色。其中,万大庆是在数学领域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一个。”前几年,万大庆回到家乡来凤中学和璧山中学作报告,那两次他都邀请已是八十高龄的康老师和他一同登台。在挤满听众的学术大厅,鲜亮的横幅上飘扬着这样一行字“国际著名数学家万大庆教授暨恩师康继鼎教授报告会”。

▲万大庆与恩师康继鼎的近期合照

在成都地院,万大庆还遇到了一生的挚友,他的好同学、班长、室友——周国富。周国富年长万大庆2岁,时年优异突出,万大庆如此形容他“很聪明,很成熟,有远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勤奋很重要,但是眼光和格局有时候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位有远见的挚友在几个关键节点,影响了万大庆的选择,从而大大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大一结束,万大庆的成绩依然一般。在一门期末考试中,有道题冥思苦想也不会做,有点“冒傻气”的他问监考老师:“这道题我没有头绪,你能给我提示一下吗?”让现在的万大庆感到意外的是,当时的老师竟然真地给予了提示。尚不知迷茫为何物的万大庆,对于大一期末成绩的一般般表示不以为然。有一天,周国富跟他谈心,“大庆,不能再这样子了,要考虑考虑未来,这样子迷糊下去,以后只有平庸一生。”这句话终是被万大庆听进了心里。

当时,数学专业课的老师们普遍主张学生不必死读教材,而应该广泛涉猎课外书籍。周国富与万大庆一起研读了数学泰斗华罗庚的经典著作《数论导引》,大受教益。周国富不忘再三提醒他,“要想将来有一番作为,你就必须静下心来关注国内外数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找问题,一起找康老师请教。因为有这样的师与友,万大庆的眼界日益开阔。从大三开始,他接连在国内多家权威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到大四毕业的时候,他的成绩已经名列前三。收获不仅如此,当初进校时1米45的毛头小子,毕业时已经长成1米75的大小伙子。

大四,该是为未来做出重要选择的一年。成绩已经比较突出的万大庆,在当时包分配的大环境下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是件难事。周国富说:“要找到饭碗没问题,但是要发展,还得读研究生。”万大庆想想也对,两人便一起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最终,周国富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研究生。万大庆则考上了川大数学系的研究生,师从著名数论学家柯召教授和孙琦教授。

▲全班同学毕业合影(最后一排右一为万大庆)

在川大,踏实的万大庆依然展现出自己的突出才华,硕士两年后便直博了。而周国富认为要学习到最前沿的东西就要出国。硕士毕业后,周国富如愿以偿去了美国杜克大学读博士。

在川大读博的两年里,万大庆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远在美国的周国富,也会向万大庆讲述在国外的学习生活。

1985年,万大庆偶然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Neal Koblitz教授所撰写的一篇数学论文,随即给这位教授写了封信,就相关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那位教授收到信件后很快回复,认为万大庆真正读懂了论文,且所提观点独到而有新意,随即邀请万大庆报考自己的博士研究生。万大庆还真就顺利地考上了,没多久便远渡重洋,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事已至此,故事未完。周国富出国读博后换了专业。在数学领域基础牢靠的他轻松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圣路易丝华盛顿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万大庆说,这位挚友以前的选择都告诉他了,唯有换专业这一步没有告诉他。而据周国富后来告诉万大庆:“我觉得你生来就是搞数学的,我觉得你做数学一定能做出比一般人更为突出的成绩……”

万大庆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之处在于,在他求知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能够激发他专业兴趣和爱好并能够给予他充分指导的好老师,助力了他在数学王国自由翱翔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幸运还在于,在他人生的关键节点,他幸遇“高人”指点。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边界,有高人指点无疑是突破自我的一条“捷径”。这个高人,或是朋友,或是恩师,或是同事,或是素昧平生的有缘人……幸运的是,他遇到了!

▲1996年,万大庆回到母校与部分同学的合照(前排正中间为万大庆)

当然,万大庆拥有的绝不仅仅是幸运,他对科学、对人生有着充分的悟性。他不仅能读书,而且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科学中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之道,本科、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便是对此的最好证明。对于人生,他有慧根,只需外界给他一点积极的力量,便可以打开他更为广阔的视野,从而走上更好的人生道路。

34岁证明Dwork猜想,蜚声国际

1998年,万大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证明了数学界难题Dwork猜想。

“Dwork猜想”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work所提出的关于单位根函数解析开拓的猜想,在国际数学界很是著名。从提出猜想,到万大庆证明猜想,近30年间数学界对其几无头绪,就连Dwork本人也没能解出这道难题。

万大庆把证明Dwork猜想的学术论文投到美国数学权威刊物——普林斯顿的《数学年刊》。《数学年刊》编辑部请相关专家对这篇论文进行了严格而漫长的评审(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其间还曾专门邀请万大庆前去做了为期一周的详细讲解,最终刊发论文。

论文发表后,在全美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众多数学家认为,来自中国的数学家万大庆成功证明了Dwork猜想,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万大庆由此声名鹊起,《美国数学学会》等专业权威刊物纷纷找他约稿,哈佛大学等著名院校也热忱邀请他去作学术演讲。由于贡献突出,万大庆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晨兴数学银奖”。

其实,万大庆在国内读博时期就已经注意到Dwork猜想,只是彼时的他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束手无策。后来去美国读博,在大学任教,数年来他潜心于数学领域的其他研究,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也会把这个搁在心底的问题掏出来揣摩一番,但始终没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其中。直到他被著名的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聘为终身教授,万大庆终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攻克这道难题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确定,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到底需要多久才能解决?

惊喜不期而至,而且并没有让万大庆等待太久。在他全力以赴的短短几个月后,他竟然就找到了解决之道。在提起这段经历时,记者依然可以从他的语调中感受到他当时的喜悦之情,“在想出来之后,真的是很兴奋,足足兴奋了一个多月。兴奋的程度与解决问题的难度大小是成正比的。Dwork猜想的解决,是我最兴奋的一件事。”

除了万大庆,还有另外一个人也很兴奋,这个人就是Dwork本人。论学术渊源,万大庆是Dwork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在万大庆证明出Dwork猜想之前,他与这位长者便已有不少交集。Dwork醉心学术,提出的许多东西艰深晦涩难懂,他多次跟万大庆讨论这一猜想,也建议万大庆用他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对于Dwork模式,Dwork本人想了近30年尚是一筹莫展。最终,万大庆坚持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

对此,Dwork表示,他非常高兴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有人破解这个数学难题。对于这位数学界的大师,万大庆的心里充满崇敬之情。他曾这样评价Dwork:“他是个真正热爱做学问的人。在去世之前,我数次去看他,那个时候他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却依然在想问题,每次都要跟我讨论很久。他是个很纯粹的做原创学问的人。”

万大庆在国外做出的成绩,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前几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北京)长期兼职。现在,则是与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同事轮流合作,共同开展一些项目。而他的研究方向也从纯粹的数学理论研究,开始结合一些应用实际,比如编码、密码、计算复杂性等。

他说,要这样做学问……

毋庸置疑,万大庆是个有天分的人。虽然在采访中,他一再强调,“做学问,天分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是,他也数次提到直觉。他认为,在他解决Dwork猜想的过程中以及在他数年的科研经历中,直觉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直觉不总是对的,但常常是对的。而直觉的养成与知识的积累感悟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我觉得天分与成果产出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我见过一些人,非常聪明,而且是明显的比一般人聪明很多,但是并没有产出什么大的成果。勤奋很重要,但也并不是说需要一天到晚地熬。有的人,从早到晚泡在办公室不休息,实际上多工作一两个小时也不一定能有多大的收获。”

对于这位数学家,攀登科学高峰似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少人都认为14岁上大学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却认为自己起点并不高,也没有从一开始便设定多么高大上的目标。每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他常常是一开始不怎么突出的那一个,如同他刚到成都地院的情形。但是最后,他往往是脱颖而出的那一个,从而走向另一个更高的起点。他告诉记者:“人生便是如此。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起点。有的人起点很高,但最终落在了后面。也有的人起点不高,而终点跑到了前面。人生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但是关键既不在起点,也不在终点,而在于过程。如果那么重视终点,不如让上帝直接把你从起点放到终点去,没有人生了,你觉得有意义吗?”

万大庆还强调,兴趣对一个人的学术成长非常重要。他曾说:“即便全世界的人都感兴趣,只要我不感兴趣,我也不见得会去做。反过来,即便其他人都不感兴趣,只要我感兴趣,我就会去做。”对于追赶热点,万大庆并不反对,但是他说,那需要极大的天赋才能保证自己追赶得上,否则永远都只能是热点的“跟班”,所以对于热点一定不能盲目。

很明显,万大庆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但这样一个集天分、勤奋、兴趣、直觉于一身的人,却由于把内心的坚守发挥到极致,绽放了绚烂多彩的生命。

P.S.图片由万大庆本人及季光明老师提供,在此官微君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戳视频,来看看学霸师兄对母校说了什么吧~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


相关文章

  • 拿破仑定论.勾股定理.数论与密码
  • 一.简述拿破仑定理及其证明方法 拿破仑定理:以任意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则这三个等边三角形的中心的连线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如图8-27所示.在△ABC的各边上向外各作等边△ABD,等边△ACF,等边△BCE. 求证:这3个等边三 ...查看


  • 中外著名数学家资料集
  • 中外著名数学家资料集 20世纪数学的指路人--希尔伯特 1900年8月8日,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德国的希尔伯特(1862-1943) 提出新世纪数学家应当努力解决的23个问题.从那以后,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被他吸引.这23个 ...查看


  • 计算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20人
  • 转自: 计算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20人 1.约翰•冯•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 1903- 1957) 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的开拓性工作,194 ...查看


  • 中国数学名家
  • 祖冲之 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卒于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公元500年). 他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由于战乱,先世由河北迁居江南.祖父曾任刘宋朝大匠卿,是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 ...查看


  • 古巴比伦泥板上的数学之谜 被科学家破译
  • 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科学家们已经破译了著名的有3700年历史的巴比伦粘土片的用途,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精确的三角函数表,可能是古代数学学家用来计算如何建造宫殿和寺庙,建造运河的方法. 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巴比伦人对三角形的研究比希腊人 ...查看


  • 密码:人类智力的终极对决(图)
  • 更多典藏请点击:城通家园 日前,美国一家网站评出了"最糟"密码榜,"最糟"意味着最易被黑客破解.上榜的25个密码大多有规律可循,多为常见名称. 其中,password排名第一(英文"密码&q ...查看


  • "十二宫杀手" 现出原形
  • 美国最大凶杀悬案突现新线索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旧金山地区接连发生20多起恐怖的连环杀人案,一名自称"十二宫杀手"的凶手,每次作案之后都会向警方和媒体发送含有密码的信件炫耀他的杀人经过,并在信末留一个星象图案标志,声称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11)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11) 第四章文化素养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要求考生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艺术鉴赏的能力,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 ...查看


  • 战争中的另类核武--数学
  • 战争中的另类"核武"--数学 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战争,而同样,人类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学.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战争与数学两者之间必然有着无法避免的联系. 事实上,战争与数学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