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一、 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培养激发学习作文兴趣的必要性。

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这是老师们非常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为就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看,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是不高的,老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效却不大,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作文的,他们带着一种惧怕和厌倦心理,把作文学习变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2)兴趣虽然不能作为学好作文的唯一原因,但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导致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有无和学习成绩的优劣是相关的。因此,在研究作文教学工作时,对学习兴趣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2.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学习任务的强大推动力和必不可少的前提。

(1)动力。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换句话说,学生学习作文的最佳动力是对作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动力很多,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在动力,如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督促,社会舆论,班集体的风气等;另外一种便是内在动力。相比这下,内在动力更为重要。这种内在动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由三个心理要素构成的,一是学习动机,二是学习兴趣,三是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这三者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起支配作用。即是说,学生有无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内容有无兴趣。因为小学生对正确学习目的缺乏理性认识,即使有些认识,也难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经验证明,对小学生来说,凡是他喜欢学的,就有动力,就能引起他的注意。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至二篇日记,那些对作文表浓厚兴趣的学生岂止一、二篇,三篇五篇,七篇八篇都不止,这些学生并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学习兴趣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整个认识活动积极主动化。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感知事物的主动性,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以及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无论教学生学习哪门功课,首先要使他们爱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等于在他们学习进程中安装上一台率最大的发动机。

(2)前提。心理学上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

学好作文的条件很多,如:必须要有阅读的基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要有一定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还要懂得一些写作常识,有一定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写好作文,这些条件缺一不可。但这些必须以对作文表兴趣为首要前提。

二、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任何人的任何兴趣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也必然是学习作文过程中的产物。这种兴趣的形成既和主观因素有关,又和客观因素有关。作为课堂教学主导因素的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掘,善于引导,用满腔热情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方法,是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在当前教学不断改革的年代里,教师的眼光不应该只瞄在方法的变更上。因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总是

伴随着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总是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学习新方法,首先要学新思想,要不断克服自己头脑中旧有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之间的矛盾。否则指导思想不变,方法再新、再先进,一学就有可能走样。方法作为实现目的手段,它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提高了,明确了,方法不仅好学,而且还可以有自己的创新。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则正确地反映了有法与无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过去在研究作文教学时,往往在指导学生“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上谈得比较多。但是从培养兴趣的角度讲,仅仅把作文教学过程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就远远不够了。因为教师虽然想教, 而学生主观上却没有想写的愿望, 这仅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首先让学生想写、愿意写,然后再让学生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最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样的学习过程可概括为:

“想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

下面按这样的顺序分别谈谈在每个过程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关于“想写”的问题

所谓想写就是教师要使学生乐意写作文,喜欢学作文,而不是任务观念或用其他带有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学生被动地去学习作文。

有些学生不愿意或不喜欢学习作文。归纳一下,大体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学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作文;二是学生感到学习作文太难;三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缺乏热情。

如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1) 要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学习作文

学生对作文学习不感兴趣,就是因为错误地认为他不需要学习作文,他们不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思想感情,写作文就是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了使学生体验到作文与自己目前生活、将来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老师都想出了很好的办法。

例如,有一位老师组织学生作军事游戏,一个学生由于在字条上没能用准确的词语写清自己前进的方向,使自己的同伴迷失方向,结果游戏失败了。老师就请这位同学把这次教训当作一件生动的事例写下来,学生从中感到了学习作文的重要性。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轮流写班级日记,把班里发生的大事记下来,并向全班公布,学生因为写的是自己的事,所以记起来很有兴趣。

经常听到一些小学生讲:我将来也不当作家、文学家,学习作文没用。有一位老师听到这些议论后,没有急于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请学生到新华书店去调查,看书架上摆的书究竟有多少是作家、文学家写的。经过调查,学生看到了那一本本薄的厚的书非但不全是作家写的,而且作家写的仅占那些书的很少一部分。这个学生明白将来不管从事哪一种行业,都离不开作文。

开学的第一天,学生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交谈自己假期里的所见所闻。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孩子们所谈的,都是自认为最能够吸引别人,打动别人的有趣味的事。老师明白这是学生产生了急切想表达自己假期生活区的需要。于是上课的时候,老师先不着急说要写作文,而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以表达自己感情的机会,一件件生动、真实、有趣味的事说出来了,自始至终学生们讲得兴致勃勃,使人感到孩子们确有非吐不快之感,最后教师作了简单的总结, 要求孩子们把所说的写下来, 很自然地完成了“一件有趣味的事情”的作文选材。

这位教师运用心理学上需要的规律,因势利导,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时机,满足了

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准确地把握中年级作文教学要求的深度。

上面谈到学生不愿意学习作文的原因之二是感到作文难。分析一下,造成学生感到作文太难的原因基本上有两个:一是作文本身确有它一定的难度;二是由于有些教师未能把握中年级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人为地拔高了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把本来就比较难的作文又人为地加大了难度。

例如,学生一上三年级,有的老师就搞命题作文训练。据了解,这样的训练也不是在低年级写话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由写话训练一下子跨到写篇训练,这不仅加大了难度,而且无法和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甚至还有提出开头结尾新颖,立意要高,选材要新要奇等等不恰当的要求。

作文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认识能力的综合反映。两个“综合”体现着作文珠难度,但是事物是可以转化的,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就是向更坏的方向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作这种转化工作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的工作既可以使作文由难变易,也可以使作文由难变得更难。

教师应该努力做好由难变易的工作。

一位教师第一次指导学生进行命题作文。这位教师一上课就讲:命题作文要比写一段话难多了,要不努力就学不好。教师的这句开场白本身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如果是讲给成年人,也无所谓。但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教师的本意很清楚,无非是想通过问题的严重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后面教师能够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就有可能冲淡那句开场白的作用,然而结果恰恰相反,这节课上得不够成功,不良的学习后果起到了验收报证命题作文难的作用。

为了解决“作文难”的问题,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新学期的一次作文课。

他们认为第一次作文课对把作文由难变易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先入为主。上好第一次作文课,就是想让学生一接触作文,就对作文产生好感,向学生预示成功感,树立学好作文的信心。

有的教师第一次上课时,设计组织与教学有关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如小语五册第一次习作,重点是训练写一段话的先后顺序问题。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些不按顺序做事、写文章的笑话,然后请六位同学代表本组像智力竞赛那样看谁能迅速准确地重新排列好四幅图画的顺序。一节课上下来,既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更重要的是初上作文课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不感到困难和枯燥无味。

如果是一个基础差的班,有的老师就现身说法,把自己童年时代学习作文所走过的道路如诉家常一般讲给学生,或者以学生为例,介绍他们学习作文的成功经验。使学生从心里感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学好作文,不必为作文的学习发愁害怕。

一般地讲,新学期伊始,学生普遍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新的老师,新的学期,新的课本,„„都会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新的刺激,往往可以诱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抓住新学期开始这个大好时机,上好第一节课,会使学生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更加高涨。

分散难点,化难为易。

有的老师为完成一篇作文的教学,往往从单项或分项训练入手,这种分散难点,化难为易的方法是很可取的。

例如,为了训练写人,先从训练写外貌、写对话、写动作、写心理活动等项入手,一项一项写得象点样子了,再综合起来写。

作文本身虽然有它一定的难度,但是并非难到学生无法逾越的地步,其实稍有一点难度的事情往往更能激发人们去探究它的兴趣。我们如果能正确地掌握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变作文难为不难就不会是一件难事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热情是培养学生学习作文兴趣的前提。心理学上讲,老师热爱本学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无兴趣,往往取决于他对所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有无感情。因此,融洽的师生感情,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老师对作文的热爱都是培养学生学习作文兴趣发不可少的条件。老师常常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老师如能在学生中谈论作文,用自己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去感染学生,这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过来,老师对作文就成了一种枯燥无味、毫无生气的形式主义的过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尖锐地指出:学生对学习抱冷漠态度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上缺乏热情。这话讲得一点不为过分。

关于“写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无非就是选材,如何在选材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下面分两点来谈。

(1)要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

学生对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则更愿意、更喜欢反映出来。所以我们无论要求学生是写人、写物,还是写景、写事情,首先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了解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是学生感兴趣的。如果大体上规定一个写作范围的话,则应该是学生的家庭、学校或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区。同时要和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相适应。有的教师给学生出的作文题目是“春”,结果学生写得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春”是个抽象的概念。四年级小学生对春的理解还是零碎的、具体的、感情的,有的教师甚至还要求学生写出春的寓意。长此以往,学生想写,却又写不出,很快便会丧失兴趣。再如,小语七册16课后要求写“小闹钟”,我们是拿一个造型陈旧的马蹄表作教具好呢?还是拿一个具有八十年代特点的闹钟好呢?哪能一个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命题对路,写作范围具体,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十分重要的一环。

(2)多给学生一些选择的自由

在作文教学中,统得过死,指令性东西太多,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现实生活区中寻找,选择真实的材料,打开学生思路,把学生从总是检钱包,上车让座,帮助老大爷背包袱之类中引导出来。例如,有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写一个事,他先给学生读了一篇学生写的草稿,内容是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偷拿了对方的棋子,两个人因此吵架,后来偷拿棋子的同学承认了错误,两个人因此吵架,后来偷拿棋子的同学承认了错误,两个人握手言好。读的时候,作文内容常常引起学生们会心的笑声。学生的笑并非是因为内容的可笑,而是因为感到写了他们自己。这样做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当时就说出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有说一次排队买大饼亲眼看见服务员抵制走后门的不正之风的;在说自己曾经私自拿了农贸市场上农民的韭菜后又退还的;有说改正嘴馋的毛病„„正面的,反面的都有。学生感到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一捆韭菜,一张大饼、一把小枣、和盘棋,事情虽小,都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这些素材看既看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新鲜质朴的孩子气。这些素材,学生写起来顺手,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写什么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感受体会生活,写出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自己的天真幼稚,写出他们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点绝不可以由老师取而代之。

写真情实感,不仅是为了完成四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这样一个事实:一位作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一篇日记里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日记内容记载了他在学习小组学习时,趁人不注意拿了主人家的向日葵盘。事后向主人赔钱道歉,得到主人的谅解。日记语言欠缺功夫,但内容真实生动。老师发现后,找了一位作文成绩较

好的学生,把那位同学拿向日葵的经过说了一遍,让他去写。写出后,文章语言虽然流畅,但内容却明显不如前者生动,老师拿着这两篇作文请同学比较,同学们也一致说前者好。后来两个同学都说,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觉得有的可写,觉得有意思,瞎编就没意思。

关于“怎样写”的问题

“怎样写”涉及的问题很多。“怎样写”无非就是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训练学生写作基本功。归根结底,学生怎样写还是老师怎样教的问题。

中年级作文这要求主要是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得具体有条理。要想推进学生对“条理”、“具体”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逻辑和形象思维,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条理”,“具体”这两个认识对象的兴趣。

要使学生明确“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在写文章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上讲,教师愈是能使学生清楚地、生动地、具体地了解每一具体知识的意义,以及这些知识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就愈能吸引学生产生向往与追求的意向,就愈能调动其积极性。

再如,有一位老师一上课就讲:今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记一件事”,就一个要求,写具体,下面就写吧。同学们拿出笔,摊开本,但动笔写的却没有几个。等了一会儿,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还写啊?”学生们纷纷举手说:“老师,我们不懂得怎样写才叫具体?”其中一个学生说:“您能不能具体地讲讲什么叫具体?”都是一听笑了,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刚才我的要求提得很不具体,所以你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具体,可见写文章说话不具体,就很难使别人理解你的意思。”接着教师就开始讲什么是具体,写具体的重要性,结果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写作规律很复杂,涉及面很广,开始时,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过高。无论是写作的内容还是方法,都应从最简单的开始,学生会一样再学另一样。逐步使学生通过“怎样写”的一个又一个关口。这样做才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关于“写得怎么样”的问题

我们用“写得怎么样”来概括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老师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心理学上讲有两个心理功能,这里所讲的写得怎样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激励”、“评价”。因为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要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一文中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

这话讲得十分精辟。期望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这不仅是孩子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成败与否反过头来又会加强或削弱学习兴趣。

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位老师给学生规定,如果哪些同学作文成绩好,就可以优先知道自己每一次各科考试成绩,这种精神上的鼓励和刺激正是利用人们急切想了解自己劳动成果的心理,利用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时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生作文成绩的评写,应该灵活一些。

目前,在作文作业中评分严,评分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是“分为我用”。即不被死的标准所束缚,机械地衡量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而是根据全班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来评定分

数。有一次和小学生座谈,曾问一个学生:作文得了2分怎么办?他说没得过2分,老师从来不给我们得2分。又问:“写得不好也不给2分吗?他回答说,写不好,老师就帮助我们写好,再给分。这位老师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否则老师看到学生的作文合要求,一怒之下,划上一个2分,很可能就像一盆冷,将学生学习兴趣浇得荡然无存。

有的老师讲:我给学生作文分数的根据是我每次提的要求,而且往往是以一项要求为主,只要基本上达到这项主要要求,起码80分。至于其他方面差些,以后再说。对小学生的作文不要求全责备。孩子们使用分配能力还比较差,顾此失彼,不足为怪。

正确对待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荒唐的笑话。对这些笑话老师万万不可作为反面教材,经常挂在嘴边。有的老师将某些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毛病在课堂上用夸张的语调读出来,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弄得那些同学哭笑不得,精神十分紧张。这样效果是不好的。长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障碍,对教师的教育要么疲塌,畏葸惧怕;要么对抗执拗,拒绝教育。所以老师的教育要适应学生内心的需要,即对表扬,对获得良好成绩的需要。要知道,低年级乃至中年级的小学生追求老师的爱可以成为他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

当然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但这种批评应当是善意的、正面的。不管表扬也好,批评也好,对学生都应起到激励的作用。对小学生则必须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二者关系绝不应颠倒。

“想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这个训练过程,最后能使学生“想写”→会写→写好”。这就体现了作文教学的出发点、过程及归宿。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这个重要作用就是使这三个环节畅通无阻,循环往复,起到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的作用,使学生始终在自觉能动的积极状态下学习作文。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以及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更新与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堂为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激起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所谓“问题的情境”就是老师的提问可以设置对立的设想,即矛盾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这种对立的设想可以是“是”与“非”的对立,如让学生排列顺序错乱的图或句子。也可以是“似懂”与“非懂”的对立。对认识对象,学生如果不经过认真思考,一看就能辨别出“是”与“非”,或一看就懂,或怎么看也不懂,就有可能对认识对象失掉兴趣。只有那些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就在学生心理中出现懂与不懂,是与非的情境,心理上出现矛盾,就必然要导致人们解决矛盾,要求心理平衡。懂与不懂,是与非的矛盾就会使学生产生力图了解认识对象的内在愿望,这就是求知欲。

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猫头鹰》这篇习作例文后,又读了一篇写鸟的文章,文章语言流畅,语汇丰富,读后老师问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好,还是不好。当时大多数学生说好,但也有个别学生说不好,最后,认为不好的理由占了上风。因为作者只写了鸟的一般性,读后不知是什么鸟。《猫头鹰》这篇文章好,好在抓住了猫头鹰的特点,即使作者不点出写的是猫头鹰,读者也会知道。

利用迁移的规律,激发学习作文兴趣。

有的老师巧妙地运用迁移的规律,将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兴趣迁移到作文上来。这要比采用强制手段或简单的说教更有作用。

我们去听一位者老师指导学生写小白兔的作文课。课上老师拿出一只小白兔,同学们除了看兔外,还看一位同学。原来这位同学是兔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请这位同学谈他养兔的体难。课后我们了解到这个同学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是这个同学原来对作文并不感兴趣,成绩也较差。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好呢?显然这位教师运用了迁移的规律,将这位同学养兔的兴趣迁移写作兴趣上。

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习作文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竞赛中,学生的自尊感、荣誉感,完成任务的需要感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会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开展竞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竞赛活动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内进行,可以举行规模较大的、较正规的专题竞赛,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单项比赛。

如一学期搞一两次命题作文竞赛,也可以找一种小动物,看谁能用最生动准确的语言把小动物的外形顺序说或写出来,„„一面小红旗,一朵小红花,几句亲切的表扬,都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讲过:“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洛克这里讲的娱乐无非就是兴趣。希望能够引起老师对兴趣问题的注意和重视。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一、 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培养激发学习作文兴趣的必要性。

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这是老师们非常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为就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看,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是不高的,老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效却不大,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作文的,他们带着一种惧怕和厌倦心理,把作文学习变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2)兴趣虽然不能作为学好作文的唯一原因,但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导致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有无和学习成绩的优劣是相关的。因此,在研究作文教学工作时,对学习兴趣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2.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学习任务的强大推动力和必不可少的前提。

(1)动力。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换句话说,学生学习作文的最佳动力是对作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动力很多,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在动力,如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督促,社会舆论,班集体的风气等;另外一种便是内在动力。相比这下,内在动力更为重要。这种内在动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由三个心理要素构成的,一是学习动机,二是学习兴趣,三是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这三者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起支配作用。即是说,学生有无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内容有无兴趣。因为小学生对正确学习目的缺乏理性认识,即使有些认识,也难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经验证明,对小学生来说,凡是他喜欢学的,就有动力,就能引起他的注意。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至二篇日记,那些对作文表浓厚兴趣的学生岂止一、二篇,三篇五篇,七篇八篇都不止,这些学生并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学习兴趣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整个认识活动积极主动化。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感知事物的主动性,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以及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无论教学生学习哪门功课,首先要使他们爱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等于在他们学习进程中安装上一台率最大的发动机。

(2)前提。心理学上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

学好作文的条件很多,如:必须要有阅读的基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要有一定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还要懂得一些写作常识,有一定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写好作文,这些条件缺一不可。但这些必须以对作文表兴趣为首要前提。

二、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任何人的任何兴趣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也必然是学习作文过程中的产物。这种兴趣的形成既和主观因素有关,又和客观因素有关。作为课堂教学主导因素的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掘,善于引导,用满腔热情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方法,是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在当前教学不断改革的年代里,教师的眼光不应该只瞄在方法的变更上。因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总是

伴随着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总是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学习新方法,首先要学新思想,要不断克服自己头脑中旧有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之间的矛盾。否则指导思想不变,方法再新、再先进,一学就有可能走样。方法作为实现目的手段,它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提高了,明确了,方法不仅好学,而且还可以有自己的创新。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则正确地反映了有法与无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过去在研究作文教学时,往往在指导学生“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上谈得比较多。但是从培养兴趣的角度讲,仅仅把作文教学过程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就远远不够了。因为教师虽然想教, 而学生主观上却没有想写的愿望, 这仅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首先让学生想写、愿意写,然后再让学生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最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样的学习过程可概括为:

“想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

下面按这样的顺序分别谈谈在每个过程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关于“想写”的问题

所谓想写就是教师要使学生乐意写作文,喜欢学作文,而不是任务观念或用其他带有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学生被动地去学习作文。

有些学生不愿意或不喜欢学习作文。归纳一下,大体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学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作文;二是学生感到学习作文太难;三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缺乏热情。

如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1) 要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学习作文

学生对作文学习不感兴趣,就是因为错误地认为他不需要学习作文,他们不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思想感情,写作文就是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了使学生体验到作文与自己目前生活、将来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老师都想出了很好的办法。

例如,有一位老师组织学生作军事游戏,一个学生由于在字条上没能用准确的词语写清自己前进的方向,使自己的同伴迷失方向,结果游戏失败了。老师就请这位同学把这次教训当作一件生动的事例写下来,学生从中感到了学习作文的重要性。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轮流写班级日记,把班里发生的大事记下来,并向全班公布,学生因为写的是自己的事,所以记起来很有兴趣。

经常听到一些小学生讲:我将来也不当作家、文学家,学习作文没用。有一位老师听到这些议论后,没有急于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请学生到新华书店去调查,看书架上摆的书究竟有多少是作家、文学家写的。经过调查,学生看到了那一本本薄的厚的书非但不全是作家写的,而且作家写的仅占那些书的很少一部分。这个学生明白将来不管从事哪一种行业,都离不开作文。

开学的第一天,学生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交谈自己假期里的所见所闻。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孩子们所谈的,都是自认为最能够吸引别人,打动别人的有趣味的事。老师明白这是学生产生了急切想表达自己假期生活区的需要。于是上课的时候,老师先不着急说要写作文,而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以表达自己感情的机会,一件件生动、真实、有趣味的事说出来了,自始至终学生们讲得兴致勃勃,使人感到孩子们确有非吐不快之感,最后教师作了简单的总结, 要求孩子们把所说的写下来, 很自然地完成了“一件有趣味的事情”的作文选材。

这位教师运用心理学上需要的规律,因势利导,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时机,满足了

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准确地把握中年级作文教学要求的深度。

上面谈到学生不愿意学习作文的原因之二是感到作文难。分析一下,造成学生感到作文太难的原因基本上有两个:一是作文本身确有它一定的难度;二是由于有些教师未能把握中年级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人为地拔高了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把本来就比较难的作文又人为地加大了难度。

例如,学生一上三年级,有的老师就搞命题作文训练。据了解,这样的训练也不是在低年级写话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由写话训练一下子跨到写篇训练,这不仅加大了难度,而且无法和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甚至还有提出开头结尾新颖,立意要高,选材要新要奇等等不恰当的要求。

作文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认识能力的综合反映。两个“综合”体现着作文珠难度,但是事物是可以转化的,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就是向更坏的方向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作这种转化工作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的工作既可以使作文由难变易,也可以使作文由难变得更难。

教师应该努力做好由难变易的工作。

一位教师第一次指导学生进行命题作文。这位教师一上课就讲:命题作文要比写一段话难多了,要不努力就学不好。教师的这句开场白本身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如果是讲给成年人,也无所谓。但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教师的本意很清楚,无非是想通过问题的严重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后面教师能够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就有可能冲淡那句开场白的作用,然而结果恰恰相反,这节课上得不够成功,不良的学习后果起到了验收报证命题作文难的作用。

为了解决“作文难”的问题,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新学期的一次作文课。

他们认为第一次作文课对把作文由难变易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先入为主。上好第一次作文课,就是想让学生一接触作文,就对作文产生好感,向学生预示成功感,树立学好作文的信心。

有的教师第一次上课时,设计组织与教学有关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如小语五册第一次习作,重点是训练写一段话的先后顺序问题。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些不按顺序做事、写文章的笑话,然后请六位同学代表本组像智力竞赛那样看谁能迅速准确地重新排列好四幅图画的顺序。一节课上下来,既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更重要的是初上作文课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不感到困难和枯燥无味。

如果是一个基础差的班,有的老师就现身说法,把自己童年时代学习作文所走过的道路如诉家常一般讲给学生,或者以学生为例,介绍他们学习作文的成功经验。使学生从心里感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学好作文,不必为作文的学习发愁害怕。

一般地讲,新学期伊始,学生普遍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新的老师,新的学期,新的课本,„„都会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新的刺激,往往可以诱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抓住新学期开始这个大好时机,上好第一节课,会使学生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更加高涨。

分散难点,化难为易。

有的老师为完成一篇作文的教学,往往从单项或分项训练入手,这种分散难点,化难为易的方法是很可取的。

例如,为了训练写人,先从训练写外貌、写对话、写动作、写心理活动等项入手,一项一项写得象点样子了,再综合起来写。

作文本身虽然有它一定的难度,但是并非难到学生无法逾越的地步,其实稍有一点难度的事情往往更能激发人们去探究它的兴趣。我们如果能正确地掌握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变作文难为不难就不会是一件难事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热情是培养学生学习作文兴趣的前提。心理学上讲,老师热爱本学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无兴趣,往往取决于他对所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有无感情。因此,融洽的师生感情,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老师对作文的热爱都是培养学生学习作文兴趣发不可少的条件。老师常常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老师如能在学生中谈论作文,用自己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去感染学生,这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过来,老师对作文就成了一种枯燥无味、毫无生气的形式主义的过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尖锐地指出:学生对学习抱冷漠态度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上缺乏热情。这话讲得一点不为过分。

关于“写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无非就是选材,如何在选材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下面分两点来谈。

(1)要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

学生对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则更愿意、更喜欢反映出来。所以我们无论要求学生是写人、写物,还是写景、写事情,首先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了解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是学生感兴趣的。如果大体上规定一个写作范围的话,则应该是学生的家庭、学校或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区。同时要和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相适应。有的教师给学生出的作文题目是“春”,结果学生写得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春”是个抽象的概念。四年级小学生对春的理解还是零碎的、具体的、感情的,有的教师甚至还要求学生写出春的寓意。长此以往,学生想写,却又写不出,很快便会丧失兴趣。再如,小语七册16课后要求写“小闹钟”,我们是拿一个造型陈旧的马蹄表作教具好呢?还是拿一个具有八十年代特点的闹钟好呢?哪能一个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命题对路,写作范围具体,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十分重要的一环。

(2)多给学生一些选择的自由

在作文教学中,统得过死,指令性东西太多,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现实生活区中寻找,选择真实的材料,打开学生思路,把学生从总是检钱包,上车让座,帮助老大爷背包袱之类中引导出来。例如,有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写一个事,他先给学生读了一篇学生写的草稿,内容是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偷拿了对方的棋子,两个人因此吵架,后来偷拿棋子的同学承认了错误,两个人因此吵架,后来偷拿棋子的同学承认了错误,两个人握手言好。读的时候,作文内容常常引起学生们会心的笑声。学生的笑并非是因为内容的可笑,而是因为感到写了他们自己。这样做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当时就说出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有说一次排队买大饼亲眼看见服务员抵制走后门的不正之风的;在说自己曾经私自拿了农贸市场上农民的韭菜后又退还的;有说改正嘴馋的毛病„„正面的,反面的都有。学生感到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一捆韭菜,一张大饼、一把小枣、和盘棋,事情虽小,都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这些素材看既看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新鲜质朴的孩子气。这些素材,学生写起来顺手,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写什么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感受体会生活,写出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自己的天真幼稚,写出他们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点绝不可以由老师取而代之。

写真情实感,不仅是为了完成四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这样一个事实:一位作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一篇日记里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日记内容记载了他在学习小组学习时,趁人不注意拿了主人家的向日葵盘。事后向主人赔钱道歉,得到主人的谅解。日记语言欠缺功夫,但内容真实生动。老师发现后,找了一位作文成绩较

好的学生,把那位同学拿向日葵的经过说了一遍,让他去写。写出后,文章语言虽然流畅,但内容却明显不如前者生动,老师拿着这两篇作文请同学比较,同学们也一致说前者好。后来两个同学都说,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觉得有的可写,觉得有意思,瞎编就没意思。

关于“怎样写”的问题

“怎样写”涉及的问题很多。“怎样写”无非就是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训练学生写作基本功。归根结底,学生怎样写还是老师怎样教的问题。

中年级作文这要求主要是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得具体有条理。要想推进学生对“条理”、“具体”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逻辑和形象思维,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条理”,“具体”这两个认识对象的兴趣。

要使学生明确“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在写文章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上讲,教师愈是能使学生清楚地、生动地、具体地了解每一具体知识的意义,以及这些知识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就愈能吸引学生产生向往与追求的意向,就愈能调动其积极性。

再如,有一位老师一上课就讲:今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记一件事”,就一个要求,写具体,下面就写吧。同学们拿出笔,摊开本,但动笔写的却没有几个。等了一会儿,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还写啊?”学生们纷纷举手说:“老师,我们不懂得怎样写才叫具体?”其中一个学生说:“您能不能具体地讲讲什么叫具体?”都是一听笑了,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刚才我的要求提得很不具体,所以你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具体,可见写文章说话不具体,就很难使别人理解你的意思。”接着教师就开始讲什么是具体,写具体的重要性,结果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写作规律很复杂,涉及面很广,开始时,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过高。无论是写作的内容还是方法,都应从最简单的开始,学生会一样再学另一样。逐步使学生通过“怎样写”的一个又一个关口。这样做才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关于“写得怎么样”的问题

我们用“写得怎么样”来概括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老师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心理学上讲有两个心理功能,这里所讲的写得怎样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激励”、“评价”。因为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要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一文中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

这话讲得十分精辟。期望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这不仅是孩子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成败与否反过头来又会加强或削弱学习兴趣。

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位老师给学生规定,如果哪些同学作文成绩好,就可以优先知道自己每一次各科考试成绩,这种精神上的鼓励和刺激正是利用人们急切想了解自己劳动成果的心理,利用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时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生作文成绩的评写,应该灵活一些。

目前,在作文作业中评分严,评分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是“分为我用”。即不被死的标准所束缚,机械地衡量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而是根据全班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来评定分

数。有一次和小学生座谈,曾问一个学生:作文得了2分怎么办?他说没得过2分,老师从来不给我们得2分。又问:“写得不好也不给2分吗?他回答说,写不好,老师就帮助我们写好,再给分。这位老师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否则老师看到学生的作文合要求,一怒之下,划上一个2分,很可能就像一盆冷,将学生学习兴趣浇得荡然无存。

有的老师讲:我给学生作文分数的根据是我每次提的要求,而且往往是以一项要求为主,只要基本上达到这项主要要求,起码80分。至于其他方面差些,以后再说。对小学生的作文不要求全责备。孩子们使用分配能力还比较差,顾此失彼,不足为怪。

正确对待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荒唐的笑话。对这些笑话老师万万不可作为反面教材,经常挂在嘴边。有的老师将某些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毛病在课堂上用夸张的语调读出来,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弄得那些同学哭笑不得,精神十分紧张。这样效果是不好的。长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障碍,对教师的教育要么疲塌,畏葸惧怕;要么对抗执拗,拒绝教育。所以老师的教育要适应学生内心的需要,即对表扬,对获得良好成绩的需要。要知道,低年级乃至中年级的小学生追求老师的爱可以成为他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

当然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但这种批评应当是善意的、正面的。不管表扬也好,批评也好,对学生都应起到激励的作用。对小学生则必须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二者关系绝不应颠倒。

“想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这个训练过程,最后能使学生“想写”→会写→写好”。这就体现了作文教学的出发点、过程及归宿。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这个重要作用就是使这三个环节畅通无阻,循环往复,起到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的作用,使学生始终在自觉能动的积极状态下学习作文。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以及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更新与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堂为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激起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所谓“问题的情境”就是老师的提问可以设置对立的设想,即矛盾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这种对立的设想可以是“是”与“非”的对立,如让学生排列顺序错乱的图或句子。也可以是“似懂”与“非懂”的对立。对认识对象,学生如果不经过认真思考,一看就能辨别出“是”与“非”,或一看就懂,或怎么看也不懂,就有可能对认识对象失掉兴趣。只有那些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就在学生心理中出现懂与不懂,是与非的情境,心理上出现矛盾,就必然要导致人们解决矛盾,要求心理平衡。懂与不懂,是与非的矛盾就会使学生产生力图了解认识对象的内在愿望,这就是求知欲。

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猫头鹰》这篇习作例文后,又读了一篇写鸟的文章,文章语言流畅,语汇丰富,读后老师问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好,还是不好。当时大多数学生说好,但也有个别学生说不好,最后,认为不好的理由占了上风。因为作者只写了鸟的一般性,读后不知是什么鸟。《猫头鹰》这篇文章好,好在抓住了猫头鹰的特点,即使作者不点出写的是猫头鹰,读者也会知道。

利用迁移的规律,激发学习作文兴趣。

有的老师巧妙地运用迁移的规律,将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兴趣迁移到作文上来。这要比采用强制手段或简单的说教更有作用。

我们去听一位者老师指导学生写小白兔的作文课。课上老师拿出一只小白兔,同学们除了看兔外,还看一位同学。原来这位同学是兔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请这位同学谈他养兔的体难。课后我们了解到这个同学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是这个同学原来对作文并不感兴趣,成绩也较差。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好呢?显然这位教师运用了迁移的规律,将这位同学养兔的兴趣迁移写作兴趣上。

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习作文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竞赛中,学生的自尊感、荣誉感,完成任务的需要感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会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开展竞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竞赛活动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内进行,可以举行规模较大的、较正规的专题竞赛,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单项比赛。

如一学期搞一两次命题作文竞赛,也可以找一种小动物,看谁能用最生动准确的语言把小动物的外形顺序说或写出来,„„一面小红旗,一朵小红花,几句亲切的表扬,都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讲过:“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洛克这里讲的娱乐无非就是兴趣。希望能够引起老师对兴趣问题的注意和重视。


相关文章

  •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原因是: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 ...查看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摘 要]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 ...查看


  • 怎样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 语文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把看到.想到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许多初中生怕上作文课,认为作文很难,慢慢地对语文也失去了兴趣.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利用作文的目的性.功利 ...查看


  •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写作兴趣 乐写 善写 内容摘要: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注意引导学生审题.立意训练:借鉴名家名篇,学以致用. 作文 ...查看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内容提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向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培养学习兴趣是个老话题,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仍然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程.语 ...查看


  •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说写反差大,说时往往头头是道,写时却常常提笔忘字,不知如何起笔,而低年级的写作水平又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写作能力,教学中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 ...查看


  • 如何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
  • 如何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语文教学的半璧江山之 称,占中高考中占有较大的分数,同时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 系到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对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初中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阶段,但初 ...查看


  •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直是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提起写作文,不少学生总会产生一种畏难心理,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作文教 ...查看


  • 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索拥 来源:<学周刊·B>2013年第11期 摘要:作文是高考中的一道必考题,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