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 () ()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 ()遥知不是雪
摘要: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读的引导效应,从而使读与写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环节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个环节的相融共生。读写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共生三种基本形式,其操作要领,随着读写结合的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关键词:读写结合 基本形式 操作要领 共生
我这里谈的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读的引导效应,从而使读与写相互作用,和谐共生。
读写结合,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读和写巧妙结合,从而有效组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它还是一门教学艺术。所谓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环节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个环节的相融共生。也就是说,通过读与写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对读写本身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能不断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主要呈现这样三种基本形式。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一: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常常被用在作文指导课上,其形式是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写作指导的元素,然后组织相关的写作活动。
路径之一:把阅读材料作为例文,进行句段仿写训练。比如梁衡的《夏感》,在表现夏天的热烈和气势的时候,连续用了十几个动词。我们可以将其拿来训练动词的表现力,让学生仿写春日的池塘,仿写秋日的田野,仿写的要求,就是要连续运用10个不同的动词。这样的仿写,既直观,又实用,使学生对景物描写中的动感有了实践操作的体验和积累。 路径之二:把精美时文作为范文,进行写作专题训练。我曾经读过一篇报刊时文《美丽如初》,这篇精美小散文后来被作为多地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文。这篇散文,的高明之处是将母亲和我接弟弟放学这样的日常小事写得很丰厚,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该文材料丰厚的原因,得出了引一笔,描一笔,忆一笔,宕一笔这四个一笔,并且当堂进行了写作训练:借鉴四个一笔,丰厚父亲送我上学。这是丰厚写作材料的能力训练,我们还可以借助阅读进行其他能力点的训练,比如,阅读冰心的散文《微笑》,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片段连缀的作文结构形式,要求撷取生活中的小镜头,以幸福为主线进行串联。
路径之三:把阅读材料当做积木,在文字的不断变形中训练写作能力。比如阅读曹文轩《草房子》里《孤独之旅》这一章,我们可以做很多写的活动:选段组合,写孤独;选句排比,说成长;编写剧本,细说镜头;用第一人称我来改写故事……每一次对原著文字的重组,都是基于阅读的一种写作训练,而且,这样的写作活动,有抓手,有指向,有落点。 路径之四:把课文当做用件来训练写作能力。请看我的一个课例:
执教《蓝蓝的威尼斯》,我设计的课型,就是以读促写课,我设计了四个读写的环节:
1.读课文,写几句话。
介绍《蓝蓝的威尼斯》,文章的文体、主要内容、写作顺序、语言特点要尽量写出来。
2.读课文,写一段话.
用摘录文中关键句的方法,分别介绍威尼斯的历史、城市特点、交通特色、主要建筑及夜景。
3.读课文,续写一组排比句。
威尼斯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她美在那片梦幻般的蔚蓝的世界;美在……;美在……
4.读课文,写一句广告词。
结合课文内容,为威尼斯设计一句话广告词,要精练、形象、有感召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边读边写,边写边读,在持续的逐层递进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在教材中,有一些选文,并不是经典之作,这些课文,语言浅显,中心也未必深刻,与其浅文浅教,不如试着挖掘其在写作训练上的教学价值,也许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以读促写,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在阅读材料中发现合适的写作训练点,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读写活动,使这个点顺利达成。
所以,所有的阅读材料,要精心选择,深入挖掘,以便更好地为写服务;所有的阅读活动设计,要精心谋划,精巧推进,以便更好地指向写的训练要点。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二:以写带读。
以写带读,课中活动的重心和落点在读,写是阅读活动的一种形式,一种推进,一种策略。换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巧妙安排写的环节,以此带动、推进读的进程。
这是一个以写带读的典型课例:
《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1. 读出童话的味道;2. 写一写故事里的变和不变;3. 根据提示,给课文写一段术语点评。
写术语点评的步骤是:1. 简要解说什么是术语;2. 教师示范写一段术语点评;3. 出示四个术语(背景、人物、巧合,升华),请学生选其中的一个术语,写一段话,评价课文某一个方面的妙处。
这节课,写是形式,阅读、鉴赏是实质。通过写变与不变,完成了课文内容和主旨的初步感知;通过写术语点评,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行走,从不同角度形成阅读鉴赏的文字片段,继而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提升学生的阅读发现,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水平。
以写带读,写与读的关系是这样的:
写为读指引着方向。通过组织一个写作活动,来指引学生的课堂阅读和思考的方向,此时的写,就是一个方向标。比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走进文本深处,我设计了三次写的活动:1. 写一个词语,用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并结合课文,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2. 写一段话,比较第3节和第5节,分析它们有什么异同;3. 文中有三段写山的文字,却不显得雷同,请你写一写其中的原因。这三次写,其实就是三次阅读指向,它引导学生从内容层面、知识层面、情感层面、语言层面对文本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读得透。
写为读推进着深度。我们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问问题、找答案,老师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应接不暇地回答,有时候很多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学生的回答就一直是浅层次低水平。为了让课堂安静下来,让学生的心宁静下来,就需要给学生整块的时间,以便他们在文本语言里来来回回穿行。此时,写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比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问及愚公精神,百分之百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怕困难,显然,他们是受到固有概念的影响,没有能深入文本去理解分析。于是我就安排了一个写的活动:愚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不怕困难以外,还有什么呢?请你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写一段文字。学生静静读书、写作,不久,就呈现了他们的读书成果——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聚集力量的智慧;甘于奉献的胸怀;面对嘲讽的淡定……在这个读写活动中,因为要形成文字,所以逼着学生读得细;因为要挖掘丰富内涵,所以逼着学生读得深。
写为读提升着层次。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应该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形象地说,学生的阅读思维应该在课堂上循着文本一步一步向上走。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通过设计、组织阶梯式的阅读活动来逐层推进,从而达到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培养阅读
思维的目的,但是,读不是,也不应该是唯一的途径。有时候,写的活动,如搭梯子一般,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层次。比如我在教学《狼》一文时,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是圈点批注,这也是写的一种形式。具体的做法是:1. 分别以屠夫和狼为视角,写几个短语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2.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狼的黠,请进行简要评注;3. 狼表面的黠,其实恰恰表现了它的蠢,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写写你的发现。我们来看,这三次写,分别着眼于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和写作主旨,每一次写的活动,都是在前一次读写活动基础上的展开,要写得准确,写得到位,就必须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不同层次,而这三次写,环环相扣,节节递升,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对读的层次性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写,与作文教学中的写,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写的形式来看,有写句、写段、写纲、写篇……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写,都要为读服务。比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我安排了一个写的环节——去掉九个不,写的是哪些人?这是一个写句活动,写九句话,绘九种人,这九种人,是五柳先生所不齿之人。这里写句就是为了理解人物,这样的写,侧面入手,达成正面解读。
从写的特征来看,有概写、缩写、扩写、仿写、改写、评写、续写……无论是哪一种写,都要从阅读中来,到阅读中去,其最终的目标,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欣赏、分析、学用……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写的时机来看,读前写、读中写、读后写、边读边写……无论在什么时候写,都要根据解读文本的规律和阅读活动的实际,因势象形地安排。比如我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诗人同行,写四字短语,表现诗人见闻,这个写是在读后进行的;代诗人抒情,写一段内心独白,表现诗人心情,这个写是与读不断交叉进行的;给诗人画像,写一段肖像描写,表现诗人形象,这个写,是在读之前进行的,先让学生根据学习积累,描述诗人形象,然后读诗歌,进行应证和互参。我们看,这三写的时机,是随着阅读的节奏和进程而如影随形地跟进。
时下,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也开始注重融入写了,他们读《济南的冬天》必写《家乡的冬天》;读完《社戏》也需写一写《身边的小伙伴》才踏实;学完《安塞腰鼓》,就写《拔河比赛》的场面……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写,是为写而写,假如没有读做铺垫,学生似乎也能写得出,写得好,这样的写与读就是脱节的,这样的写,孤立于阅读活动,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并没有起到反哺和推进作用。
以写带读,还需要警惕
一写了之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推进阅读,也精心设计了以写带读的环节,但往往将写作为读的一个尾巴,在即将下课的时候,虚晃一枪,写流于表面,缺乏后续的有力跟进。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要安排写的环节,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对学生写的成果,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也就是教师采取评判、矫正、补充、追问、小结、提升等手法,对写的内容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以此推动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三:读写共生。
所谓读写共生,就是读与写相互融合,共生共长。
也就是,在读写结合的课堂上,教学的重心不一定是读,也不一定是写,而是互相支撑,互为作用。读写结合以后,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就是一个读写共生的经典课例:
首先阅读这双手,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其次根据小说具体情节,补充关于手的描写;
然后再展开想象,描写孔乙己死的场景(要有手)。
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 () ()读写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操作要领 ()遥知不是雪
摘要: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读的引导效应,从而使读与写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环节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个环节的相融共生。读写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共生三种基本形式,其操作要领,随着读写结合的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关键词:读写结合 基本形式 操作要领 共生
我这里谈的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读的引导效应,从而使读与写相互作用,和谐共生。
读写结合,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读和写巧妙结合,从而有效组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它还是一门教学艺术。所谓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环节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个环节的相融共生。也就是说,通过读与写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对读写本身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能不断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主要呈现这样三种基本形式。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一: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常常被用在作文指导课上,其形式是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写作指导的元素,然后组织相关的写作活动。
路径之一:把阅读材料作为例文,进行句段仿写训练。比如梁衡的《夏感》,在表现夏天的热烈和气势的时候,连续用了十几个动词。我们可以将其拿来训练动词的表现力,让学生仿写春日的池塘,仿写秋日的田野,仿写的要求,就是要连续运用10个不同的动词。这样的仿写,既直观,又实用,使学生对景物描写中的动感有了实践操作的体验和积累。 路径之二:把精美时文作为范文,进行写作专题训练。我曾经读过一篇报刊时文《美丽如初》,这篇精美小散文后来被作为多地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文。这篇散文,的高明之处是将母亲和我接弟弟放学这样的日常小事写得很丰厚,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该文材料丰厚的原因,得出了引一笔,描一笔,忆一笔,宕一笔这四个一笔,并且当堂进行了写作训练:借鉴四个一笔,丰厚父亲送我上学。这是丰厚写作材料的能力训练,我们还可以借助阅读进行其他能力点的训练,比如,阅读冰心的散文《微笑》,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片段连缀的作文结构形式,要求撷取生活中的小镜头,以幸福为主线进行串联。
路径之三:把阅读材料当做积木,在文字的不断变形中训练写作能力。比如阅读曹文轩《草房子》里《孤独之旅》这一章,我们可以做很多写的活动:选段组合,写孤独;选句排比,说成长;编写剧本,细说镜头;用第一人称我来改写故事……每一次对原著文字的重组,都是基于阅读的一种写作训练,而且,这样的写作活动,有抓手,有指向,有落点。 路径之四:把课文当做用件来训练写作能力。请看我的一个课例:
执教《蓝蓝的威尼斯》,我设计的课型,就是以读促写课,我设计了四个读写的环节:
1.读课文,写几句话。
介绍《蓝蓝的威尼斯》,文章的文体、主要内容、写作顺序、语言特点要尽量写出来。
2.读课文,写一段话.
用摘录文中关键句的方法,分别介绍威尼斯的历史、城市特点、交通特色、主要建筑及夜景。
3.读课文,续写一组排比句。
威尼斯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她美在那片梦幻般的蔚蓝的世界;美在……;美在……
4.读课文,写一句广告词。
结合课文内容,为威尼斯设计一句话广告词,要精练、形象、有感召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边读边写,边写边读,在持续的逐层递进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在教材中,有一些选文,并不是经典之作,这些课文,语言浅显,中心也未必深刻,与其浅文浅教,不如试着挖掘其在写作训练上的教学价值,也许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以读促写,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在阅读材料中发现合适的写作训练点,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读写活动,使这个点顺利达成。
所以,所有的阅读材料,要精心选择,深入挖掘,以便更好地为写服务;所有的阅读活动设计,要精心谋划,精巧推进,以便更好地指向写的训练要点。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二:以写带读。
以写带读,课中活动的重心和落点在读,写是阅读活动的一种形式,一种推进,一种策略。换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巧妙安排写的环节,以此带动、推进读的进程。
这是一个以写带读的典型课例:
《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1. 读出童话的味道;2. 写一写故事里的变和不变;3. 根据提示,给课文写一段术语点评。
写术语点评的步骤是:1. 简要解说什么是术语;2. 教师示范写一段术语点评;3. 出示四个术语(背景、人物、巧合,升华),请学生选其中的一个术语,写一段话,评价课文某一个方面的妙处。
这节课,写是形式,阅读、鉴赏是实质。通过写变与不变,完成了课文内容和主旨的初步感知;通过写术语点评,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行走,从不同角度形成阅读鉴赏的文字片段,继而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提升学生的阅读发现,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水平。
以写带读,写与读的关系是这样的:
写为读指引着方向。通过组织一个写作活动,来指引学生的课堂阅读和思考的方向,此时的写,就是一个方向标。比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走进文本深处,我设计了三次写的活动:1. 写一个词语,用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并结合课文,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2. 写一段话,比较第3节和第5节,分析它们有什么异同;3. 文中有三段写山的文字,却不显得雷同,请你写一写其中的原因。这三次写,其实就是三次阅读指向,它引导学生从内容层面、知识层面、情感层面、语言层面对文本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读得透。
写为读推进着深度。我们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问问题、找答案,老师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应接不暇地回答,有时候很多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学生的回答就一直是浅层次低水平。为了让课堂安静下来,让学生的心宁静下来,就需要给学生整块的时间,以便他们在文本语言里来来回回穿行。此时,写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比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问及愚公精神,百分之百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怕困难,显然,他们是受到固有概念的影响,没有能深入文本去理解分析。于是我就安排了一个写的活动:愚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不怕困难以外,还有什么呢?请你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写一段文字。学生静静读书、写作,不久,就呈现了他们的读书成果——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聚集力量的智慧;甘于奉献的胸怀;面对嘲讽的淡定……在这个读写活动中,因为要形成文字,所以逼着学生读得细;因为要挖掘丰富内涵,所以逼着学生读得深。
写为读提升着层次。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应该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形象地说,学生的阅读思维应该在课堂上循着文本一步一步向上走。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通过设计、组织阶梯式的阅读活动来逐层推进,从而达到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培养阅读
思维的目的,但是,读不是,也不应该是唯一的途径。有时候,写的活动,如搭梯子一般,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层次。比如我在教学《狼》一文时,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是圈点批注,这也是写的一种形式。具体的做法是:1. 分别以屠夫和狼为视角,写几个短语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2.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狼的黠,请进行简要评注;3. 狼表面的黠,其实恰恰表现了它的蠢,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写写你的发现。我们来看,这三次写,分别着眼于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和写作主旨,每一次写的活动,都是在前一次读写活动基础上的展开,要写得准确,写得到位,就必须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不同层次,而这三次写,环环相扣,节节递升,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对读的层次性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写,与作文教学中的写,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写的形式来看,有写句、写段、写纲、写篇……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写,都要为读服务。比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我安排了一个写的环节——去掉九个不,写的是哪些人?这是一个写句活动,写九句话,绘九种人,这九种人,是五柳先生所不齿之人。这里写句就是为了理解人物,这样的写,侧面入手,达成正面解读。
从写的特征来看,有概写、缩写、扩写、仿写、改写、评写、续写……无论是哪一种写,都要从阅读中来,到阅读中去,其最终的目标,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欣赏、分析、学用……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写的时机来看,读前写、读中写、读后写、边读边写……无论在什么时候写,都要根据解读文本的规律和阅读活动的实际,因势象形地安排。比如我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诗人同行,写四字短语,表现诗人见闻,这个写是在读后进行的;代诗人抒情,写一段内心独白,表现诗人心情,这个写是与读不断交叉进行的;给诗人画像,写一段肖像描写,表现诗人形象,这个写,是在读之前进行的,先让学生根据学习积累,描述诗人形象,然后读诗歌,进行应证和互参。我们看,这三写的时机,是随着阅读的节奏和进程而如影随形地跟进。
时下,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也开始注重融入写了,他们读《济南的冬天》必写《家乡的冬天》;读完《社戏》也需写一写《身边的小伙伴》才踏实;学完《安塞腰鼓》,就写《拔河比赛》的场面……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写,是为写而写,假如没有读做铺垫,学生似乎也能写得出,写得好,这样的写与读就是脱节的,这样的写,孤立于阅读活动,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并没有起到反哺和推进作用。
以写带读,还需要警惕
一写了之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推进阅读,也精心设计了以写带读的环节,但往往将写作为读的一个尾巴,在即将下课的时候,虚晃一枪,写流于表面,缺乏后续的有力跟进。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要安排写的环节,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对学生写的成果,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也就是教师采取评判、矫正、补充、追问、小结、提升等手法,对写的内容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以此推动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三:读写共生。
所谓读写共生,就是读与写相互融合,共生共长。
也就是,在读写结合的课堂上,教学的重心不一定是读,也不一定是写,而是互相支撑,互为作用。读写结合以后,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就是一个读写共生的经典课例:
首先阅读这双手,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其次根据小说具体情节,补充关于手的描写;
然后再展开想象,描写孔乙己死的场景(要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