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随笔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wjz)

[日期:2009-02-0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已经让同学们充分预习了课文,昨天布置同学们回家把这一课的生字写一个部首,一个音序,组两个词,其中必须有一个是文中的。今天收上来一看,有一个问题着实让我吃惊,只有4位同学能严格按照我的要求来做,字迹工整,没有错误,其余的人人有或多或少的错误,还有七位同学把课题写错,除了两个是由于笔误而造成的,有两位写成了《我爱你啊,中国》,还有两位写成《啊,我爱你中国》。

从学生的首次作业中,我看出了学生的基础并不牢固,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尤其是上课听讲的习惯更是有问题。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学生听得不实或不会听讲的毛病。

接下来是对课文内容的疏通。也许是学生刚开学,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读起书来没精打采的,而且根本不像是六年级学生的朗读,语速很慢,语感也把握不好,真的很让人着急。

面对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想,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题目时,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活读文题,审视文题,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享受。这样的读题,使文题更鲜活了,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清晰了。

另外,为了为以后掌握“啊”字的变调奠定基础,我有意识地进行了渗透,让学生读准课题中“啊”字的读音,并告诉学生这是受前一个字的韵尾的影响。虽然这里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去掌握,但学生的无意识记却能让大多数学生记住了啊的变调。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上小学时学过这一篇课文,并对文中“蒙汉情神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记忆犹新。

因此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感动。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想象,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让他们说说读悟文字、表达听老师读书后的感受,孩子们能抓住草原的天空、天底下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等方面来叙述,感受到草原天空的明朗、空气的清鲜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象,而且对作者直抒胸臆的愉快之情也表达出来了。交流读书感受的前奏曲。音乐有着将情感与画面感性表达出来的神奇魅力,加上老师的角色投入,很好地营造了草原的意境,创设了静静地读书、静静地走进语言文字的氛围,学生情不自禁产生了读书感受。我结合学生的发言,重点与他们品析 “绣

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词句交流其神奇之处,抓住“既„又„既愿„又想”等关键字眼体会到在这种境界里,简直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表达出心中的惊叹、愉悦、舒服的感情!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在教学本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重视阅读的积累感悟。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如初读课文时,提出读书建议: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感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读书建议:默读或小声读课文,把你感觉有趣的句子和段落标出,多读几遍。这样一步步有层次、有目的的阅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了阅读的能力。课堂中还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如让学生说说:“这封信最打动你的是哪些地方?从中你对巴金爷爷有了哪些了解。”他们在朗读句子“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要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谈感受等,体会巴金爷爷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2、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读书建议: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你最想读哪一句话?这样的话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读书的要求,还使学生想参与、想表达他最喜欢的内容,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再如:在交流读书体验时,根据学生的读书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读、去想;再读、再体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乐趣,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一课生动地记叙了我过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

1、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

2、本文的写作思路较为清晰“留学、回国、贡献”,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别于一般文章。在教学中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顺着这条主线,文章“坎坷回国路”的处理就可以换个方法,这也是侧面描写,这也是烘托人物的爱国品质的,如果抓住了这点,那就完整许多。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动人心弦。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钱学森所说的话,结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当钱学森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呢?在写后交流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一个同学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并且在朗读时,是那么地

有感情,真可谓是声情并茂。看到学生那么的动情,我知道学生们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与主人公的爱国之情产生了共鸣,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反思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刻画了“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的鲁滨逊的形象:“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着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尽管这是小作者的想象,但却是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观向上。尽管我们现在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人生起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我以为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不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孩子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习课文呢?本次教学设计,我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以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作为课题,比较接近学生生活,所以,我先让学生就课题畅谈自然界中这两种事物的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从形象方面

不难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树则很高大。随后,我质疑:如果小草和大树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们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树则象征着高贵显赫的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这样设计,便于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为下文学习铺垫。

二、聚焦“文学”,思索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随后我总结质疑:从课题上我们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的人。如果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来看,“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的思考。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质疑:是小草还是大树?

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

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出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对于骚塞的回信这部分内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骚塞这封信的真正含义。理解信中骚塞所说话时的那种傲慢与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读出信中的那种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出这段文字之后,我再创设情境:夏洛蒂满怀信心的将信寄了出去,没有想到却收到这样一封回信。此时,夏洛蒂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对待这封信呢?让学生就此问题畅谈,在此基础上学习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

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詹天佑》教学随笔

《詹天佑》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共同感悟文章,最后通过美读再次体味文章相结合。首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然后,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思维的交叉互补修正,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人物的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人物的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 ,如果修成了就能-------。突出詹天佑的优秀品质。学生深情并茂的

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在读中既又一次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文中表达的情感,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优秀品质的熏陶。

安塞腰鼓》教学随笔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 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小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wjz)

[日期:2009-02-0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已经让同学们充分预习了课文,昨天布置同学们回家把这一课的生字写一个部首,一个音序,组两个词,其中必须有一个是文中的。今天收上来一看,有一个问题着实让我吃惊,只有4位同学能严格按照我的要求来做,字迹工整,没有错误,其余的人人有或多或少的错误,还有七位同学把课题写错,除了两个是由于笔误而造成的,有两位写成了《我爱你啊,中国》,还有两位写成《啊,我爱你中国》。

从学生的首次作业中,我看出了学生的基础并不牢固,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尤其是上课听讲的习惯更是有问题。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学生听得不实或不会听讲的毛病。

接下来是对课文内容的疏通。也许是学生刚开学,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读起书来没精打采的,而且根本不像是六年级学生的朗读,语速很慢,语感也把握不好,真的很让人着急。

面对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想,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题目时,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活读文题,审视文题,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享受。这样的读题,使文题更鲜活了,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清晰了。

另外,为了为以后掌握“啊”字的变调奠定基础,我有意识地进行了渗透,让学生读准课题中“啊”字的读音,并告诉学生这是受前一个字的韵尾的影响。虽然这里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去掌握,但学生的无意识记却能让大多数学生记住了啊的变调。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上小学时学过这一篇课文,并对文中“蒙汉情神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记忆犹新。

因此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感动。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想象,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让他们说说读悟文字、表达听老师读书后的感受,孩子们能抓住草原的天空、天底下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等方面来叙述,感受到草原天空的明朗、空气的清鲜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象,而且对作者直抒胸臆的愉快之情也表达出来了。交流读书感受的前奏曲。音乐有着将情感与画面感性表达出来的神奇魅力,加上老师的角色投入,很好地营造了草原的意境,创设了静静地读书、静静地走进语言文字的氛围,学生情不自禁产生了读书感受。我结合学生的发言,重点与他们品析 “绣

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词句交流其神奇之处,抓住“既„又„既愿„又想”等关键字眼体会到在这种境界里,简直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表达出心中的惊叹、愉悦、舒服的感情!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在教学本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重视阅读的积累感悟。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如初读课文时,提出读书建议: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感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读书建议:默读或小声读课文,把你感觉有趣的句子和段落标出,多读几遍。这样一步步有层次、有目的的阅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了阅读的能力。课堂中还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如让学生说说:“这封信最打动你的是哪些地方?从中你对巴金爷爷有了哪些了解。”他们在朗读句子“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要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谈感受等,体会巴金爷爷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2、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读书建议: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你最想读哪一句话?这样的话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读书的要求,还使学生想参与、想表达他最喜欢的内容,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再如:在交流读书体验时,根据学生的读书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读、去想;再读、再体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乐趣,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一课生动地记叙了我过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

1、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

2、本文的写作思路较为清晰“留学、回国、贡献”,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别于一般文章。在教学中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顺着这条主线,文章“坎坷回国路”的处理就可以换个方法,这也是侧面描写,这也是烘托人物的爱国品质的,如果抓住了这点,那就完整许多。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动人心弦。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钱学森所说的话,结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当钱学森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呢?在写后交流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一个同学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并且在朗读时,是那么地

有感情,真可谓是声情并茂。看到学生那么的动情,我知道学生们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与主人公的爱国之情产生了共鸣,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反思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刻画了“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的鲁滨逊的形象:“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着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尽管这是小作者的想象,但却是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观向上。尽管我们现在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人生起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我以为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不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孩子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习课文呢?本次教学设计,我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以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作为课题,比较接近学生生活,所以,我先让学生就课题畅谈自然界中这两种事物的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从形象方面

不难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树则很高大。随后,我质疑:如果小草和大树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们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树则象征着高贵显赫的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这样设计,便于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为下文学习铺垫。

二、聚焦“文学”,思索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随后我总结质疑:从课题上我们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的人。如果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来看,“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的思考。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质疑:是小草还是大树?

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

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出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对于骚塞的回信这部分内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骚塞这封信的真正含义。理解信中骚塞所说话时的那种傲慢与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读出信中的那种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出这段文字之后,我再创设情境:夏洛蒂满怀信心的将信寄了出去,没有想到却收到这样一封回信。此时,夏洛蒂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对待这封信呢?让学生就此问题畅谈,在此基础上学习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

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詹天佑》教学随笔

《詹天佑》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共同感悟文章,最后通过美读再次体味文章相结合。首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然后,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思维的交叉互补修正,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人物的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人物的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 ,如果修成了就能-------。突出詹天佑的优秀品质。学生深情并茂的

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在读中既又一次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文中表达的情感,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优秀品质的熏陶。

安塞腰鼓》教学随笔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 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小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


相关文章

  • 锁阳城学区中心教研材料--教学随笔的写法
  • 锁阳城学区中心教研材料 教学随笔怎么写 曹新斌 一.什么是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 ...查看


  • 怎样写教育随笔
  • 怎样写教育随笔 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缉,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智慧的沉淀.有些教师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写东西 ...查看


  • 我的教育随笔
  • 我的教育随笔 2013 年 9 月 29 日 2013学年度第一 学期第 四 周 累计第 1 篇 备忘 对于初来咋到的我.面对一切无从下手,同事们的鼓励与关心增强了我面对困难与陌生环境的信心. 随笔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学校的一切是那么的陌生 ...查看


  • 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
  • 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 一.问题的提出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之一."营造书香校园"是我校落实十六大精神,创造学校明天的优势 ...查看


  • 试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说"木叶"]为例
  • 40 素例 翳黧恩愚嬲隧戳隰潮 案例 试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说"木叶">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按照文体类型及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是近年来探索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向之一.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五册第三 ...查看


  • 幼儿园教育随笔:教师成长的秘诀(管理随笔)
  • "学习.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管理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集三位一体的最好形式乃是"公开课",接受公开课是我们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因为一位教师一旦接受了公开教学的任务,不仅自身会全身心地投 ...查看


  • 语文教学随笔心得体会
  • 语文教学随笔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随笔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 ...查看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与诊断教学随笔
  •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教学随笔 观音小学:赵祖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一书中,我对拼音教学感触最深.汉语拼音教学是帮助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的工具.学好拼音是小学生踏入语文课堂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孩子们对他的喜爱与否直 ...查看


  • 随笔练习对提升初中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探索
  • 摘 要: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采用了随笔练习这种方式.但这种重要的随笔练习存在着种种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随笔练习:重要性:对策 众所周知,写作技能的培养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人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从 ...查看


  • 教师个人三年读书计划
  • 教师个人三年读书计划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