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个魔咒吗?

【参评论文正式稿】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个魔咒吗?

傅庭海

早年的一个学生来访,告诉我她有一个很乖巧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了,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比其他的孩子聪慧。可是有人却告诉她未必是好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难道是一种定律?有科学依据吗?

我认为,不能够确定这是一个真命题。虽然确有许多早慧儿童长大以后境况不佳,但不能据此就得出小时聪明,长大以后必然不如别人的结论。

查阅古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才子孔融10岁时,在一个场合中,因聪慧过人,受人赞赏。一人见他小,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弄得此人很尴尬。了了,在这里指明白、聪明。后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被用来指小时候看起来很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聪明有成就。

人的智力有早熟和晚熟之分。甘罗十二为丞相,周公八十遇文王。是早熟好还是晚熟好,目前科学家没有定论。从已经获得的经验来看,做早慧儿童确是有风险的。风险在哪里?怎样规避这些风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些分析。

第一、这种现象可以从“才气”和“才华”两个方面来解读。小时候的“了了”只是一种没有积累和雕琢的灵气和天赋,说明白一点只属于“才气”,才气仅仅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一个条件,要获得成功离不开“才华”。才华必须经过大量的学习、总结,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现实生活的磨砺,才能得到。先天取得“才气”非常容易,基因组合时运气略好一点即可,然而,要实现“才华”却需要更漫长、更严苛的训练和隐忍,这却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因此,小时的“了了”与大时的“佳”严格说来其实并不是同一个评判标准。“了了”仅仅算小聪明,“佳”却可能是大智慧。

孩子的早慧,最容易给父母以误导。因为错把才气当才华,所以就认定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取得不一般的成就。于是给孩子赞誉有加,庇护有加,却忽视了来自成人世界应该给予的教育和训导。早慧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被笼罩在荣誉的光环里,他最容易在大人的误判和误导中迷失了自我。最典型的例子是《伤仲永》中的仲永。这个仲永无疑是一个早慧儿童,他“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所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就“泯然众人矣”。王安石在文后评价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

要求。这样看来仲永的失败主要在于教育的失败。所以,作为早慧孩子的父母应该从仲永的父亲身上获得教训。无论自己的孩子了不了,家长和孩子都应抱持一颗平常心,把孩子的早慧当成是命运赋予的一项特质,你可以用这项特质争取成功,但是没有后天的刻苦,再好的特质也将完全被浪费。 “小时了了”并不算什么,不应被赞誉迷惑,不“了了”也不可怕,潜心坚持地做自己的事,那才是收获最佳人生的法宝。 有“中国第一童星”之称的林妙可,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嘉宾,因演唱歌曲《歌唱祖国》而走红。接着担任2009年央视六一儿童节主持人,同年主演由王文杰执导的电视剧《北方有佳人》。2010年参与拍摄电影《37》,以及出演李少红版《红楼梦》,饰演幼年林黛玉。几年间林妙可荣获“2009年度最具人气童星”“北京市花形象大使”“北京市东城区十佳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正当林妙可星梦正酣的时候,有专家提醒林妈妈,对孩子的培养要吸取《伤仲永》的教训。于是,我们看到,从2011年央视春晚以后的几年时间,林妙可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林妈妈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求学的这段经历不能留下空白,正值读书年龄的林妙可应该回到学校好好念书。有了这段厚重的学习经历,相信林妙可以后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第二、早慧儿童大都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成熟。大人们往往惊异于他说话像个小大人。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的成熟需要具备成熟的才智与心智,要有天生的逻辑感悟能力。所以国外有科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词汇量与他的智商成正比。但是会说话不等于会做事,做成一件事需要多方面的才能;智商高也并不能决定必然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最重要的“其它因素”占到80%,而这“其它因素”就是情商。

有研究表明,所谓的早慧,有可能只是语言习得比其他孩子优越一些,并不意味着他的综合素质的出类拔萃。如果父母或老师据此给孩子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期望有可能使孩子不堪重负,甚至可能因为压力过大造成性格的扭曲。英国密德萨克斯大学专门从事天才儿童研究的客座教授弗利曼,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有时候,父母过于强求,给孩子过大压力,或是让他们远离同龄小伙伴,最终令他们鲜有玩伴。弗里曼强调:“神童”也是普通人。但他们常常要面临特殊挑战,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因此,在其他人看来,“神童”特别怪异和不开心。弗里曼告诫人们说,应当以平和心态接受并对待这些“神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开发潜能并给予可靠的支持,不要让他们感到高处不

胜寒。她说:“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另外,现代社会要求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是良好的综合素质。中小学的教育方针基本点在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全。即使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也不能忽视他的全面发展,因为学习成绩只能说明他在学习方面具有优秀的特质,并不能说明他在其它方面也同样优秀。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恰恰是学业优秀的学生最容易导致个性发展的偏废。因为是乖孩子和明星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往往对他在其它方面表现出来的缺点和不足采取容忍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陷甚至是致命的缺陷就形成了。这种惨痛的教训在历史上是很多的。

年轻的父母们,当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显得早慧,应该在感谢上苍恩赐的同时,不忘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是什么魔咒;即使是一个魔咒,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可以帮助你破解的。

【参评论文正式稿】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个魔咒吗?

傅庭海

早年的一个学生来访,告诉我她有一个很乖巧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了,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比其他的孩子聪慧。可是有人却告诉她未必是好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难道是一种定律?有科学依据吗?

我认为,不能够确定这是一个真命题。虽然确有许多早慧儿童长大以后境况不佳,但不能据此就得出小时聪明,长大以后必然不如别人的结论。

查阅古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才子孔融10岁时,在一个场合中,因聪慧过人,受人赞赏。一人见他小,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弄得此人很尴尬。了了,在这里指明白、聪明。后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被用来指小时候看起来很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聪明有成就。

人的智力有早熟和晚熟之分。甘罗十二为丞相,周公八十遇文王。是早熟好还是晚熟好,目前科学家没有定论。从已经获得的经验来看,做早慧儿童确是有风险的。风险在哪里?怎样规避这些风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些分析。

第一、这种现象可以从“才气”和“才华”两个方面来解读。小时候的“了了”只是一种没有积累和雕琢的灵气和天赋,说明白一点只属于“才气”,才气仅仅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一个条件,要获得成功离不开“才华”。才华必须经过大量的学习、总结,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现实生活的磨砺,才能得到。先天取得“才气”非常容易,基因组合时运气略好一点即可,然而,要实现“才华”却需要更漫长、更严苛的训练和隐忍,这却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因此,小时的“了了”与大时的“佳”严格说来其实并不是同一个评判标准。“了了”仅仅算小聪明,“佳”却可能是大智慧。

孩子的早慧,最容易给父母以误导。因为错把才气当才华,所以就认定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取得不一般的成就。于是给孩子赞誉有加,庇护有加,却忽视了来自成人世界应该给予的教育和训导。早慧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被笼罩在荣誉的光环里,他最容易在大人的误判和误导中迷失了自我。最典型的例子是《伤仲永》中的仲永。这个仲永无疑是一个早慧儿童,他“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所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就“泯然众人矣”。王安石在文后评价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

要求。这样看来仲永的失败主要在于教育的失败。所以,作为早慧孩子的父母应该从仲永的父亲身上获得教训。无论自己的孩子了不了,家长和孩子都应抱持一颗平常心,把孩子的早慧当成是命运赋予的一项特质,你可以用这项特质争取成功,但是没有后天的刻苦,再好的特质也将完全被浪费。 “小时了了”并不算什么,不应被赞誉迷惑,不“了了”也不可怕,潜心坚持地做自己的事,那才是收获最佳人生的法宝。 有“中国第一童星”之称的林妙可,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嘉宾,因演唱歌曲《歌唱祖国》而走红。接着担任2009年央视六一儿童节主持人,同年主演由王文杰执导的电视剧《北方有佳人》。2010年参与拍摄电影《37》,以及出演李少红版《红楼梦》,饰演幼年林黛玉。几年间林妙可荣获“2009年度最具人气童星”“北京市花形象大使”“北京市东城区十佳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正当林妙可星梦正酣的时候,有专家提醒林妈妈,对孩子的培养要吸取《伤仲永》的教训。于是,我们看到,从2011年央视春晚以后的几年时间,林妙可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林妈妈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求学的这段经历不能留下空白,正值读书年龄的林妙可应该回到学校好好念书。有了这段厚重的学习经历,相信林妙可以后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第二、早慧儿童大都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成熟。大人们往往惊异于他说话像个小大人。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的成熟需要具备成熟的才智与心智,要有天生的逻辑感悟能力。所以国外有科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词汇量与他的智商成正比。但是会说话不等于会做事,做成一件事需要多方面的才能;智商高也并不能决定必然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最重要的“其它因素”占到80%,而这“其它因素”就是情商。

有研究表明,所谓的早慧,有可能只是语言习得比其他孩子优越一些,并不意味着他的综合素质的出类拔萃。如果父母或老师据此给孩子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期望有可能使孩子不堪重负,甚至可能因为压力过大造成性格的扭曲。英国密德萨克斯大学专门从事天才儿童研究的客座教授弗利曼,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有时候,父母过于强求,给孩子过大压力,或是让他们远离同龄小伙伴,最终令他们鲜有玩伴。弗里曼强调:“神童”也是普通人。但他们常常要面临特殊挑战,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因此,在其他人看来,“神童”特别怪异和不开心。弗里曼告诫人们说,应当以平和心态接受并对待这些“神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开发潜能并给予可靠的支持,不要让他们感到高处不

胜寒。她说:“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另外,现代社会要求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是良好的综合素质。中小学的教育方针基本点在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全。即使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也不能忽视他的全面发展,因为学习成绩只能说明他在学习方面具有优秀的特质,并不能说明他在其它方面也同样优秀。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恰恰是学业优秀的学生最容易导致个性发展的偏废。因为是乖孩子和明星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往往对他在其它方面表现出来的缺点和不足采取容忍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陷甚至是致命的缺陷就形成了。这种惨痛的教训在历史上是很多的。

年轻的父母们,当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显得早慧,应该在感谢上苍恩赐的同时,不忘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是什么魔咒;即使是一个魔咒,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可以帮助你破解的。


相关文章

  • 孔文举年十岁
  • 孔文举年十岁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①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②对曰:" ...查看


  • 小时了了的故事
  •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 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 ...查看


  • 语文教案-[世说新语]三则
  • <世说新语>三则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阅读三 ...查看


  • 也未必是名胜,也未必是美景
  • 2015-08-23 09:01 | 豆瓣:北溟鱼 刚才看到一篇游记,忽然想起曾经常去浙江. 有时候是匆匆到杭州停几个小时,在大堵车里跑去看一眼夕阳下的西湖,有时候是人山人海挤在烟雨里的绍兴,然后在高速公路上的雨幕绵绵里看见李白笔下的天台山 ...查看


  • [被凝望五小时的苹果]阅读附答案
  • 被凝望五小时的苹果查一路我们全家坐上了开往青岛的高铁.车厢里,过道的对面,是一对 年轻的夫妇带个孩子.这位妻子很年轻,看起来还像个孩子,怀里抱着个五六岁的男孩,腹 部又高高隆起,从一家人衣着来看,小家庭的经济状况似乎并不景气.我有几次从睡梦 ...查看


  • 美少年 真智慧:古代少年们的神回复
  • 文/清江 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言不虚,不少著名人物当人家还是个"宝宝"时,就已经显示出非凡的智慧.见微知著,小故事映射着大智慧,看了少年们的"神回复",我想您一定会由衷敬佩不已. 自古英雄出少年(资料图 ...查看


  • 司法考试的重要性与其魅力不言而喻
  • 司法考试的重要性与其魅力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考试中,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落马了.让许多人付出不少心血却屡遭挫折,如何让你的付出换回理想的回报呢?我是学经济的,但在2009年考试中,一次通过.以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谈些看法:. 一.愿望强烈 有决心 ...查看


  • 句式杂糅及语义重复的常见类型
  • 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1)表时间. 长达--之 久 例: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 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2)表限制. 超过--以上 例:到本超市购物,每人每 ...查看


  • 深扒福州拗九节,超过80%的福州人未必知道!
  • "相传拗九届芳辰, 各煮饴糜杂枣榛. 扫尽尘封投尽秽, 送他穷鬼迓钱神." -----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别的节日,今天就是我们福州本土的感恩节了--拗九节.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 ...查看


热门内容